; Z0 E. s9 L7 o' N) a 一、绪论 $ T/ h L3 a4 w0 ?6 C7 I7 z ) N. L. P* _) e3 _, d& L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政权交替频繁,各民族之间种族偏见极深,彼此征伐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但各民族之间彼此征伐也促进了各民族不同文化的融合,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高度繁荣的时期。佛教自东汉传入之后,一直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直到魏晋时期,佛教才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大量佛教经典被译出,这对于完善佛教理论体系有着重要作用。而在佛典的翻译方面,鸠摩罗什居功至伟。作为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四大译师之一,罗什的译经文辞优美又不失其原旨,他译的《金刚经》、《维摩诘经》等直至今日仍被人们所传诵,《法华经》被天台宗奉为经典,而通过《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翻译将印度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完整的介绍到中国,般若学在与中国本土思潮玄学的碰撞中,开创了中国佛教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但在罗什辉煌译经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人,没有他的支持,罗什不会取得如此的成就,他就是后秦国主姚兴。诚如道安法师所言:“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1]牟钟鉴先生在论及罗什与姚兴的关系时这样说道:“若无姚兴,也就不会有罗什后期在长安的译经事业,则罗什无缘弘法东土,始终不过是西域一位名僧,不可能有后来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崇高位置。当然,罗什本身的才华、学识是内因,姚兴的倾力相助是外缘,缺一而不可,这种缘分极其可贵,它给罗什的命运带来了根本转机。”[2]无疑牟先生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罗什法师虽然天资超群,但若没有姚兴作为增上缘的支持,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的。% K. `* A' R1 k3 }& w% l
6 I& |, F/ s8 @% U$ l* p5 S+ C
二、生平行略 6 ~4 E D3 K) ~. s- o. a* L$ u+ k/ c3 m, u( |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确有不少的君主崇佛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的立场出发,扶持佛教只是他们愚民的手段之一。但还有一部分帝王扶持佛教的目的似乎更为高尚的,他们本身即是佛教徒,从自身信仰的角度,他们不但大肆修建寺庙广种福田,还组织译场翻译经典,并积极地参与佛学义理的讨论中去,像梁武帝萧衍、宋神宗、雍正等都留下了不少的佛学论著。而姚兴正是开此风气之先河的人物。" p- \" X1 W2 _0 I5 }
1 }. u2 @2 F( k/ \
姚兴(366-416年),字子略,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姚苌长子,继姚苌为后秦国君。公元394-416年在位。姚兴在前秦时任太子舍人。后秦建国后被立为皇太子。姚苌对姚兴十分信任,每次出征都留他守长安。姚兴常常与他人讲论经籍,并没有因为生逢乱世而荒废学业。姚兴在军事上也极具谋略,公元393年姚苌死时正值苻登攻打后秦,姚兴密不发丧,待至次年击败苻登后才即帝位,改元皇初。姚兴在位22年,勤于政事,治国安民。他即位不久就下令释放因战乱而自卖为奴婢的平民,使很多人获得自由,从事农业生产;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关心农事;同时姚兴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当时关中大儒都集中在长安讲经授学,如天水姜龛,东平淳于岐,冯翊郭高等“耆儒硕德”,来长安求学的学生有一万数千人。另外,姚兴对佛教极为推崇,对入关的高僧礼遇优厚,即位后向泰山僧朗致书献礼,“皇帝敬问太山朗和上:勤神履道飞声映世,休问远振常无已已。朕京西夏思济大猷,…今遣使者,送金浮图三级,经一部,宝台一区,庶望玄鉴,照朕意焉。”[3]同时设律学于长安,招收各郡县官吏就学,学业优秀者派遣回去任狱讼官,在官吏中提倡廉政严惩贪官。由于实行了这些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有效措施,遂使关中经济取得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使后秦国力日益强盛。随着国家的富强,姚兴在军事上也取得了辉煌战果,他先后消灭了前秦(苻登)、西秦(乞伏国仁)等势力,使统治疆域迅速扩大,西至河西走廊,东至徐州,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淮河、汉水流域。此时,鸠摩罗什被后凉吕光政权软禁于凉州,姚兴早闻罗什大名,曾派人虚心请要,但遭拒绝。公元401年,姚兴派陇西公姚硕德西伐后凉王吕隆。吕隆大败,九月上表归降,同年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被后秦迎请到长安。罗什来到长安后,姚兴对其极其优宠,以国师之礼待之,并请他在长安逍遥园译经说法。直到此时,罗什法师胸中所怀,才得以施展。姚兴不但给罗什译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还亲自参与到译经工作中去。据《晋书·姚兴载记》:1 r" x7 y5 M* |; U, n.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