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Z+ h2 m2 a4 _: a% P' M 静江府,南宋绍兴三年(1138年)升桂州置,治临桂县(今广西桂林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临桂、灵川、阳朔、荔浦、兴安、龙胜、永福等市县地。为广南西路治所。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静江路。明洪武初复改静江府,寻改桂林府。0 E! }: }: k' p1 h$ C
# F3 G- r% I$ a 建康,唐代,建康故地受到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重又发展起来。唐初置江宁郡,后置升州。五代时杨吴改为金陵府,并修筑规模空前的金陵城。唐朝灭亡后,南唐建都金陵,改称江宁府,并扩建了城邑。[16]北宋共灭南唐后,重置升州,后又改为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改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并设行宫。元朝时改为集庆路,是当时东南纺织业的中心。[17]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为京师,当年明军攻入元大都,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京城,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师总人口约70万人,其中居民约47万人、卫戍部队20万人,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保留至今的南京城墙、明孝陵等建筑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1421年迁都顺天府,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注 9][注 10]。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建立南明。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降为江宁府,但民间仍习称为南京。清初,江宁为江南省[注 11] 省府。康熙六年将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直到清末,江宁是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驻地,同时在江宁设立江宁布政使,管辖江宁府和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隶州、通州直隶州和海门厅[18],管辖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在1780年以前也曾长期驻扎在江宁。江宁城东明故宫旧址驻扎有八旗军队,设江宁将军管辖。清廷在江宁设立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厂,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因此在经济方面江宁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3-7-20 09:39 本帖最后由 YZH姚忠华 于 2013-7-20 09:42 编辑 ' A# G' k& P% i6 G q
- J$ t: N4 V; w2 ^3 j* g& Y
江淮宣抚使的辖区,江淮宣抚使辖区包括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及两浙路的一部分,在南宋中期一直处于分合不定的状态。其辖区不规则,与各监司或帅司路并不一定重合,多数时候或置四个宣抚使辖区,或置两淮宣抚使,亦有时四路皆不置宣抚使。高宗建炎三年(1129)六月,以东京留守杜充兼宣抚处置副使,节制淮南、京东西路。八月,又以杜充兼江、淮宣抚使守建康。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守镇江,刘光世为江东宣抚使守太平、池州,并受杜充节制。由此可看出,南宋初年,江淮宣抚使辖区划分为不同的机构,有一部份是由制置司统领的,这种情况在此后也不断出现。如绍兴七年(1137)八月,以“少保、江南东路宣抚使张俊为淮南西路宣抚使,盱眙军置司。保成军节度使、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为淮南西路制置使。右武大夫、开州团练使、权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刘铸为淮南西路制置副使,并庐州置司。”① 在高宗建炎三年(1129)九月,朝廷以周望为两浙、荆湖等路宣抚使②,同年,杜充出任淮南、京东西宣抚副使,则是江淮与京湖两大战区之间出现了部分重合。绍兴初年,江淮分为四个宣抚使或制置使辖区。绍兴三十二年(1162)张浚为两淮宣抚使时,辖有淮东、淮西两制置司,其它时间一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三绍兴七年八月乙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A,建炎三年九月癸丑。 第二章南宋时期的官抚使制度般朝廷置两淮或江淮宣抚使时,会撤销淮东、淮西两制置司,反之亦是,以确保指挥号令出于一方,并避免机构重叠,号令不~。这种变化在南宋时期发生多次,基本辖区的合并是原有或分割。如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朝廷罢江淮宣抚使司,将其辖区分为淮东、淮西、沿江三个制置使辖区。一般说来,两淮宣抚使辖区为淮东、淮西两路,而江淮宣抚使辖区情况则比较复杂。受资料所限,尚不能完全明了,大体辖有淮南东、西路,江南东路、两浙路的一部份,江南西路一部分或全部。南宋时期, 一般江淮宣抚使司置司建康府,两淮宣抚使司则置司扬州。淮东、西宣抚使司治所则变动不常。南宋初,淮东宣抚使司治所先在镇江,其后楚州、建康;淮西宣抚使司治所则由太平州而盱眙,复移庐州。从中可见这一地区因战争形势的变化,对宣抚使治所位置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2 }" d+ V, [6 c! ~
$ I: k2 i6 x s$ ?- s0 ~
庆元府,南宋绍熙六年(1195年)改明州置,治鄞县(今浙江宁波市)。辖境约当今浙江省甬江流域及慈溪、象山、舟山、岱山等市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庆元路。 , d) r+ n/ L( N `3 ] ! ^8 K0 S- u2 h) s 安庆府,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安庆军置,治怀宁县(今安徽省潜山县),景定元年(1260年)移治今安庆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岳西、桐城两县市以南,枞阳县以西,长江以北地区。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安庆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为宁江府,次年复为安庆府。清为安徽省治。1912年废。安庆府下辖6个县:怀宁县(首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清代,安庆府与本省的庐州府、六安直隶州及湖北省黄州府相邻,南面隔长江与本省池州府以及江西省九江府相望。$ p7 I$ D6 z+ @( y3 j+ M/ W/ g6 j" _ o! N
7 V* B5 ^# _+ D
太平府,雅称鸠州或鸠兹,是明清两代的一个府,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日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及芜湖市辖境。太平府在明代属于南直隶,下辖3个县:当涂县(首县)、芜湖县、繁昌县。春秋时代此地湖泊草丛中鸠鸟众多,被吴国命名为鸠兹邑,流经此地的长江一段,亦由此别名鸠江,故此地士大夫雅称鸠兹、鸠州。清代江南省分立,江苏、安徽各分行省后,太平府与安徽省的宁国府、池州府及江苏省江宁府相邻,与安徽省庐州府及和州直隶州隔长江相望。清代太平府:隶徽宁池太广道。长江水师提督驻。领县三: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1]。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3-7-20 09:39 本帖最后由 YZH姚忠华 于 2013-7-20 09:42 编辑 $ x( o o( m/ T* X% u
& L6 Y* n- A2 f6 u. M+ u
池州府,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九华府置,治贵池县(今安徽池州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池州、铜陵、青阳、石台、东至等市县地。池州府在明代属于南直隶,清代属于安徽省。池州府下辖6个县:贵池县(首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清代,池州府与本省的徽州府、太平府、宁国府、广德直隶州以及江西省九江府相邻,与本省安庆府、庐州府隔长江相望。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池州府。 . j/ ?( O& ]* P6 |& @+ q8 {7 E% N3 s* U( x+ V& Z' T
总领,南宋官名。绍兴十一年(1141)收诸将兵,改为御前军,分屯诸处,置淮东、淮西、湖广总领,掌所在地诸军钱粮并参预军政。十五年(1145)又置四川总领。总领财赋所简称总所,亦称饷所,或称饷司。 7 E+ o( p+ t% _4 J( A. X
) W7 z8 J- [- N. b* ` c& k
潭州,唐武德三年(621年),又改长沙郡为潭州。五代梁天成二年(927年),马殷建楚国,改潭州为长沙,作国都。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复置潭州。元至元十四年(1274年),改潭州为潭州路,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文宗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4年),朱元璋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再改为长沙府。 `3 J0 E, |+ M1 b3 {& w) D
湖南,北宋时,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这时洞庭湖区得到大规模开发,湖南在全国的地位迅速上升。宋代全国四大书院,湖南即得其二。北宋末年,湖南人口达570多万。元代时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省会武汉),设湖南宣慰司于衡州(后迁治潭州);明代时属湖广布政使司(省会武汉);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为湖广左、右布政使司,其中右司下设长宝、岳常澧、衡永郴桂、辰沅永靖4道和长沙、宝庆、岳州、常德、衡州、辰州、沅州、永州、永顺九府。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迁长沙,湖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单位。7 }$ ?5 ^. {0 I6 R
4 {2 L. f5 n- B; M) u( A 潼川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治今四川省梓潼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梓潼县地。属潼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3-7-20 09:44
宋代官职表(三师) (三公) (三孤) ; l$ L( W y2 u/ E+ ^. B5 R. z" a# u' F& Z2 i' i/ O; f! m
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 s9 r# `2 u# }' ]: l+ a
1 D9 X7 K2 c% }(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 9 i6 G ~* a1 X1 x $ {, p% n$ e# F$ |' Y2 f枢密院枢密使(知院事)从一品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 H8 t* u) `/ s& i5 x0 g- G2 b$ j! u9 z$ F' }! Z7 @
副使(同知院事)正二品 ' |# j" c# f+ g5 x5 w. w' {. o9 R ; b2 X& }! b! Q$ i& N( h7 Q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 e' B k5 \- G2 }5 k# y % M# t4 }3 ^; c8 i门下侍郎佐侍中 6 O# R8 L" p! O& c6 Y9 N . M7 u8 C8 ]; p) y7 l8 J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侍郎佐令 # U6 w4 s4 w. `' w 9 Q# V0 D+ Y0 |0 R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左、右丞相佐令 4 G( V0 V. j& U3 Z) g" W. B! O. y# C! J' g# | V0 j# _% ?) b
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副使$ T0 x' ~# i, f4 z- I. f
- A& @ T) L5 w# a- X0 a7 O
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翰林侍讲学士正七品崇政殿说书从七品1 A- ^5 T9 i' n
! Q# g! t+ S% T, O, r+ ?% W) N
谏院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 " p8 _0 f% v# ?; k+ I& q3 T* {2 z6 e( h! _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 ?& P. v/ ~# ~& T0 J. D2 Z3 T' v6 @8 k5 }' M6 x
尚书(各一人)从二品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 V9 P& O1 E" V) T1 ^# p ( [4 g; ^7 b: D- Q, }0 [侍郎(各一、二人)从三品郎中正六品员外郎从六品 0 p! W) Q5 W e, s+ J9 h- x0 S. `/ @. F
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 u$ {, \9 ^: c; V* S , |; A6 l! o) R& W$ q御史中丞从三品台长侍御史(台院)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殿院)正七品监察御史(察院)从七品 ) b# i7 d4 [) \2 e1 E$ r7 V" K 9 O d& V5 L; M/ k(九卿)7 U" s9 M3 i3 M y' b3 R( o) @: S
9 @3 K! k; V, B) o z(九寺): i$ Z2 S+ | L7 M$ w9 e3 K' q
+ F" |: U: P" Y
卿(各一人)正四品(或从四品)7 l* B: F3 {9 [# z- T, x
$ K1 M0 M; Q; \/ Z" B" H
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少卿(各一至二人)从五品(或正六品)0 u$ k: y+ G! s3 C
+ a8 i; [1 }) p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掌教育行政司业正六品国子博士正八品国子监丞正八品 . _7 O% X$ T% x. P C; b p# \6 p# i- H/ t3 {3 B
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 . h( b" f+ ]8 Y1 y # o! z% C4 H) h" h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南宋谓“宪司” 5 E2 I) l, N5 l* |: D- S& k" f$ Y6 L# {9 m# R7 h) @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 N4 {6 p+ R$ R' Q" @
6 U8 k% N F+ m4 g1 o3 {! S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5 k1 B$ E2 x) c5 J 6 a% W& U4 ^. J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南宋谓“帅司”" b8 S4 N. n( H; q9 }# i: t! o
. m2 w, T( y, r1 t3 d8 H" s
府知府事(各一人) 0 J/ r8 a. v- ~3 _0 T z5 ~4 l. H+ F% `6 B `* O" R7 |
(府尹)开封尹正三品掌府之事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1 w- j7 C; v- {$ e/ h0 Z) V/ n$ h2 x1 K6 [. @
(少尹)开封少尹从六品(判官)4 I# B7 @! x2 Y" H r
7 g$ A# G0 W9 q, N(推官)开封府均从六品 2 Z: |# E& q: |7 N8 Y# [0 [- c9 o. a' k
州(判某州事) & Z+ k5 f8 H& e- ?2 t ' D! x$ ^- t$ A(刺史)从五品掌州之治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 |6 p; F+ D2 _2 }/ S! ^2 U3 i ! \3 O, { i- D* X0 u7 a判某州事(权知某州军州事) 8 J# A( p% ^, g / P" l2 {# I' `- `' P: Z1 A5 `: m) h8 c9 U知州(简称)兼指挥军事监县知某军事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宋代之县,分为:赤县:在京城内畿县:京城外望县:四千户以上紧县:三千户以上上县:二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中下县:不中千户下县:五百户以下 + G! T; P% [9 F3 e6 ? 4 l7 R) A/ d% f+ u知某监事知县(县令)赤县:正七品畿县:正八品其它:从八品掌县之治县丞(小邑不置)赤县:正八品畿县:从八品其它:从八品主簿(小邑不置者以尉兼)赤县:从八品畿县:正九品其它:从九品尉赤县:从八品畿县:正九品其它:从九品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3-7-20 09:46 本帖最后由 YZH姚忠华 于 2013-7-20 09:56 编辑 ) F5 G% H3 s: n
2 b" N/ u7 m9 {7 R
1264 五年甲子度宗十月丁卯即位 贾似道 五月辛卯,杨栋自同知枢密院事除参知政事。 2 M" u6 f6 H2 H& z$ d5 _叶梦鼎自签书枢密院事除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 3 i# C: ?# {2 i6 ?姚希得除签书枢密院事并兼太子宾客,八月乙丑,除权参知政事。! o0 o$ N! U7 x0 e: a# h+ R
十一月乙未,叶梦鼎自同知枢密院事除参知政事。 - K' `; P7 W% N4 {1 x姚希得自签书进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 y9 E3 S; ^! s- m, }) r+ L& P3 d
1265 咸淳元年乙丑 四月甲寅,贾似道除太师,依旧右丞相兼枢密使、魏国公。& `1 h m, A9 \
贾似道 三月壬午,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魏国公贾似道为理宗欑宫总护使,五月丙戌,依前太师除镇东军节度使充侍读、魏国公,仍奉朝请。 正月癸巳,姚希得自正议大夫特授光禄大夫,依前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 D1 ~. i( ~ V$ e
叶梦鼎自宣奉大夫特授银青光禄大夫,依前参知政事。9 b: S# s+ V8 F9 R
二月丁未,姚希得自同知枢密院事除参知政事。 8 U9 D t y( M.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