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崇後裔隆重举行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落成典礼 [打印本页]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6:54
标题: 姚崇後裔隆重举行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落成典礼

姚崇後裔隆重集会举行庆祝重修大唐贤相

姚崇墓碑落成典礼

2009年3月6日,来自洛阳、渑池、孟县、巩义、郏县、伊川等地姚崇後裔共400多人,齐聚在伊川县万安山姚崇墓园,隆重举行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碑落成典礼大会。


    庆典由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学谋主持。上午十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庆典开始。


  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李耀曾在会上致词。


  李耀曾首先对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园的初步落成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关心、支持重修姚崇墓园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及姚崇后裔致以诚挚的谢意!他说,大唐贤相姚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五朝为官,三朝为相,为唐王朝的稳定、发展、尤其是为开元盛世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当时人称为“救时宰相”。被宋朝大史学家司马光评价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被当代人民领袖毛泽东赞誉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被当今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誉为中原名流先贤之一。而受到历代人民敬仰、纪念。但可惜得是姚崇墓园过去遭到了破坏,墓冢被毁,墓碑湮没。恢复、重修姚崇墓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值得庆幸的是,在伊川县委、县政府努力下,得到了原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的支持,经省有关部门拨款,由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具体承办,从2007年秋开始,到2008年4月,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园工程已初见成效。已建成的姚崇墓冢方圆60多米,高6米;由伊川县政府树立的大唐贤相姚崇纪念碑高5米,宽1.4米;墓碑由县委书记陆会峰题字;所圈墓园约5亩。他要求,今后还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继续搞好姚崇墓园的建设,初步计划要建设姚崇纪念堂,姚崇文化碑廊,并且要搞好绿化等等。他要求,一定要更好地继承、发扬、学习先贤姚崇精神,古为今用,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努力工作;同时也期望着各界有识之士和姚氏宗亲积极行动,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出智,共同参与这件功在当代、泽被千秋的文化盛事。使其成为人民瞻仰、凭吊先贤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后世全国各地姚姓後裔寻根谒祖、慎终追远的先贤圣迹。


  姚崇墓园所在的伊川县彭婆镇镇长姚利敏也致了词。


  由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巩义市原税务局长、副县级离休干部姚德茂和洛阳市工商局副县级调研员姚宏兴为落成的姚崇墓碑揭幕。


  洛阳市、渑池县、孟州市、巩义市、郏县、伊川县等地的姚崇後裔代表分别向姚崇墓碑敬献了花篮;洛阳姚崇後裔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姚文刚等洛阳、渑池、巩义、郏县、义马的姚崇後裔向先祖上了香。


  全体人员毕恭毕敬地行了三鞠躬施拜礼。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伊川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恭读了祭文。
  文曰:


  维公元二○○九年岁在乙丑仲春之吉日,值此庆祝重修先祖姚文贞公墓碑落成之际,来自河南洛阳、渑池、孟州、巩义、郏县、伊川、义马等地之裔孙,谨具鲜花佳果、清酒时馐,致祭于先祖文贞公暨列祖列宗之灵曰:


乙丑清明,阳春伊川。姚氏苗胄,汇聚万安。

涕泪洒扫,瞻仰墓园。墓园清幽,九都之南。
西接伊阙,东望嵩山。先祖陵园,毁于兵燹。

寂寞先祖,仲淹为伴。松柏掩映,口耳相传。
念我先祖,功若日悬。武功赫赫,文治灿灿。

三朝为相,河清海宴。敢言直谏,忠心赤胆。
任能举贤,倡廉自廉。诫人以箴,金玉为篇。

以政称雄,思想为先。恩及九州,光照宇寰。
为国为民,日月可辨。其情殷殷,山河可鉴。

大写人字,伟人称赞。一撇一捺,华夏蔚然。
欣逢盛世,崇文敬贤。国家出资,县府具办。

重建丰碑,修葺墓园。国人称庆,后昆欣然。
祭祖数典,代代流传。今我后人,祭祀先贤。

缅怀先祖,夙夜黾勉。盛世修葺,以志永年。


   伊川县吕店乡姚沟村鼓乐队表演了乐舞敬拜。姚崇墓园所在地许营村鼓乐队也到场进行了助兴表演。


  出席庆典活动的还有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赞斌,新安县政协委员、毛泽东文献收藏研究工作室主任姚法,洛阳市祥懿建安公司总经理范土旺等。

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f3cfa0100caon.html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6:55

位于伊川万安山南麓重修的大唐贤相姚崇墓碑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6:56

2008年4月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左二)在伊川县政协主席李其超的陪同下专程瞻仰了重修的姚崇墓碑,并作了重要指示。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6:56

2009年3月6日,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碑落成典礼大会由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学谋主持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6:57

由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巩义市原税务局长、副县级离休干部姚德茂和洛阳市工商局副县级调研员姚宏兴为落成的姚崇墓碑揭幕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6:58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伊川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恭读祭文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6:58

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伊川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李耀曾先生致词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6:59

姚崇墓园所在的伊川县彭婆镇镇长姚利敏致词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6:59

各地姚崇后裔代表分别敬献花篮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7:00

各地姚崇后裔代表分别净手上香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7:05

参加庆典的全体人员毕恭毕敬地行三鞠躬施拜礼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7:06

伊川县吕店乡姚沟村鼓乐队乐舞敬拜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4-2 17:06

姚崇墓园所在地伊川许营村鼓乐队到场进行祝贺表演
作者: 姚公瑞    时间: 2009-4-2 21:55
典礼盛况隆重,场面气氛热烈,愿姚崇族祖安息!保佑天下姚氏宗亲幸福安康!
引用楼主姚旭元于2009-04-02 16:54发表的 姚崇後裔隆重举行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落成典礼 :
[attach]1005[/attach]
姚崇後裔隆重集会举行庆祝重修大唐贤相

姚崇墓碑落成典礼

.......

作者: 姚军    时间: 2009-4-2 22:11
姚 崇:(公元650~721年),字元之;陕州硖石人(今河南三门峡)。著名唐初政治家。
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他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
武则天执政时期,姚崇先任夏官郎中,时契丹入侵,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对军机文书分析透彻,处理得井井有条,武则天认为他是奇才,提拔他为夏官侍郎。
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由于狄仁杰推荐他为宰相,武则天任命他为同平章事,又委以相王府长史。同年七月,武则天又让他兼夏官尚书事。姚崇明智地上奏说:“臣事相王(武则天之子,后为睿宗),不宜任兵部尚书典兵马,臣倒不怕死,但恐对相王无益。”女皇武则天也觉得亲王属官掌兵部确实不当,但还是坚持让他改兼春官尚书。不久,突厥入侵,武则天任命他为灵武道安扶大吏,防卫突厥。
姚崇第一次出任宰相是在五十岁左右,他对因告密诬陷而制造的几起冤案不满,直言不讳地向武则天提出批评,受到赐银的奖励。
唐睿宗即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姚崇第二次出任宰相。当时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宰相奏事,都要先与太平公主和太子商议后,才奏皇帝。这就助长了太平公主的专横,也引起了太平公主与太子的争斗,太平公主极力想废掉太子独揽朝政,时朝中官员大都依附太平公主。姚崇身为宰相,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以削弱她的权力,但被贬职。
唐玄宗即位时,姚崇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唐玄宗知道他曾两任宰相职务,办事干练,经验丰富,因此不顾宰相张说的反对,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把姚崇由同州刺史召回,擢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中书令。姚崇善于变通,实有兴利除弊,革旧鼎新思想。鉴于当时的弊政,他在任宰相前,向唐玄宗建言“十事”,让皇帝答应,否则就不肯奉诏就职。玄宗不知哪十件事,便让姚崇一一讲出来。
姚崇说:“自从垂拱(公元685年)以来,朝廷都以严峻的刑法治理天下。臣请求陛下实行宽平的仁政,可以吗?”
唐玄宗说:“这正合我的心意。”
姚崇问:“朝廷在青海败师,既不感到痛心,又不后悔。臣请求三十年不贪求边功,可以吗?”
唐玄宗满口答应。
姚崇问:“自武太后临朝听政以来,常常用宦官传达诏命,宦官成了朝廷的喉舌。臣请求宦官不干预政事,可以吗?”
唐玄宗不加思索地说:“这件事朕考虑已久了,可以。”
姚崇再问:“以武氏诸亲窃据权要,继之以韦庶人(指韦后,因她被杀后废为庶人)、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又专权用事,选官杂乱无章。臣请求以后皇帝国戚不任台、省官,凡事斜封、待阙、员外等官,一概罢免,可以吗?”
唐玄宗回答:“这是朕的夙愿。”姚崇又问道:“过去近亲宠臣触犯了刑法,都因皇帝的恩宠而免于处分。臣请求今后以法处治,可以吗?”
姚崇问:“近因皇戚贵族向皇帝贡送财物以取媚,朝官和地方官也都效法。臣请求除租、庸、赋之外,一概杜绝,可以吗?”
唐玄宗答:“朕愿意这样做。”
姚崇问道:“武太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上皇又造金仙、玉真二观,费资百万,劳民伤财。臣请求今后不再建僧寺道观,可以吗?”
唐玄宗痛心地说:“朕每次见到这些寺观,就深感不安,怎么会再建造呢?”
姚崇问:“先朝皇帝轻视大臣,有时横加凌侮。臣请求陛下对大臣以礼相待,可以吗?”
唐玄宗答曰:“本来就应该这样,有何不可。”
姚崇问:“从燕钦融、韦月将因直言被害,谏官畏罪不敢谏诤。臣请求今后臣下都可以触龙鳞、犯忌讳,畅所欲言,可以吗?”
唐玄宗答:“朕不但能容忍,还能接受。”
姚崇最后问道:“汉朝时吕禄、吕产几乎复灭西汉,窦宪、梁冀又乱了东汉,外戚干政,在我朝更甚。臣请求陛下将此事书之史书,把不许外戚专权作为万代的法准,可以吗?”
这话正中唐玄宗痛处,听后不禁潸然泪下,过了好久,才沉痛地说:“这件事真是令人铭心刻骨,难以忘怀呀。”
对于姚崇的奏请,唐玄宗都欣然应允。姚崇高兴地拜伏在地,三呼“万岁”,说:“这是陛下实行仁政的开始,是臣千载一遇之日,臣敢当辅弼,真是天下万幸。”(唐朝吴况《开元升平原》)于是,姚崇第三次出任宰相,辅佐唐玄宗治国。
这就是姚崇的著名“十事”,历数了自武则天末年以来的唐朝弊政,总结了历史上盛衰治乱的经验和教训,为开元施政的基本方针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相后他本人也在治国和革除弊端上做了许多事,消除了中央政权动乱的隐患,时人称誉他为“救时宰相”。
姚崇为相后,独当重任,军国庶务,多由他帮助裁决。有一次,姚崇为几个低级官员晋级的事去奏请玄宗,他一连奏了三次,玄宗却仰视殿宇,不予理睬。姚崇只好退出殿廷。玄宗的近侍高力士说:“陛下新总万机,宰相来奏事,应该当面表示可否,不理人家好吗?”玄宗却意味深长地说:“朕既任崇庶政策,事之大者当白奏,朕与共决之;如郎署吏秩甚卑,独不能决,而重烦吾耶?”高力士把这话告之姚崇,姚崇很感动。唐玄宗信任宰相,放手让他们去做事,这样就调动了朝臣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君臣和衷共济,治理好天下。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地区蝗虫成灾,许多地方庄稼受害。但农民很迷信,不敢得罪“神虫”,只在田边地头设祭,烧香膜拜,求飞蝗离去,结果蝗虫越来越多。州县官员也束手无策,便将此事报于朝廷。姚崇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动员人力灭蝗,他派御史任捕蝗使,分头到各地领着农民杀蝗。在他的部署下,各地采用“夜中设火,火边掘坑”的办法灭蝗,飞蝗扑入火中,便被烧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上表说:“消除天灾应以仁德为之,当初刘聪(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国君)就除蝗不成而为害更甚。”姚崇给他写信说:“你说要以仁德救灾,是要对害虫讲仁德。有人还说,有德的守臣,蝗虫不入其境。请问你境内有没有蝗虫?如果坐视害虫食苗,忍而不救,由此造成灾年,不知为刺史的该不该负责?”倪若水只好带领官吏领着农民捕蝗,结果仅汴州一个州就扑获蝗虫十四万石(一石为六十升),大大地减轻了灾害。由于姚崇的主持,终于避免了出现灾荒年代。
姚崇辅政,惩治不法之人,从不避皇帝。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依仗权势,横行不法,遭到御史的挖苦。唐玄宗有意宽免,姚崇却刚正不阿,坚持依法惩治,使皇亲国戚的不法行为,从此收敛。姚崇建议玄宗把掌管禁军的诸王改任地方长官,不掌军政大权,只享爵禄。他还劝告玄宗不要任用外戚做高官,把官高势盛功臣调往外任,这样就消除了争夺中央最高权力的可能,巩固了唐玄宗一朝王权的统治。
姚崇还整顿吏治,对唐中宗时任用的“斜封官”(中宗时卖官,用斜封文书形式下达任职命令,因此当时称为斜封官),姚崇一概免除他们的职务。他重用清廉的人为官。由于姚崇的整顿,当时吏治比较清明。此外,他还主张减免赋税,发展农业生产。姚崇还推荐宋璟为相,当时并称“姚宋”,由于二人为相,为“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姚崇在他四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始终清正廉洁,治世有方,为统治者提出了许多治国良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公元720年,唐玄宗授予他最高荣誉官衔三公,姚崇坚决辞退。
公元721年,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作者: 姚军    时间: 2009-4-2 22:12
姚氏历史名人录.
作者: 姚军    时间: 2009-4-2 22:13
这宝地好像是平原来的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09-6-29 22:49
此次活动我们都参加了。
作者: 姚公瑞    时间: 2009-6-30 12:55
姚崇天堂安息!
作者: 姚公瑞    时间: 2009-8-6 14:43
开心,高兴,鼓舞,自豪,祝贺!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