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p- u+ U) X3 a! h1 A- ]1 V& E 父亲去世后,姚崇和母亲一起回到了故乡陕州,这里连绵的群山、苍翠的山林,使出外打猎成为少年姚崇的最大爱好,同时也养成了他胆大心细、崇尚气节、信守诺言的性格,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为位于三门峡陕县张茅镇的姚崇故居遗址。5 A7 @! X& X; }0 v. C' v
; U% Y$ x* i2 I; x7 h * Q7 t% {/ h7 h. S3 n) @5 _) t 姚崇的成长有什么机缘?老天是如何为盛唐的到来准备了这样一位宰相?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沿着崤山古道,前往姚崇的故乡——三门峡陕县追寻答案。. r2 C5 Y" |& ?- c F3 \
2 R% |% {2 d0 y& v
7 Y7 ?) v' I1 q+ h6 |' F0 b
4 n1 y; U" I, N8 C( r- q8 Q" f 姚崇的后裔、渑池县的姚学谋先生给了我们最大的帮助。这些年,姚学谋等人多次实地查看遗址,追寻石碑等遗存,摸清了“家底儿”,并重修了姚崇父亲的墓碑,进行祭祀活动。他们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让人感觉到一种力量,一种强大的追寻根脉的力量,涌动于民间,绵延不息,不容忽视。; J* P; ?/ E' T8 a( m
/ l, e3 v" L! u- { 民谚说,“崤山无头,秦岭无尾”,崤山既西与秦岭绵延相接,又东连邙山,南合伏牛,北临黄河,巍峨横亘数百里,成为中原与关中来往的障碍。在连绵群山中,古人寻找到的通道,为崤山古道,自古就是洛阳与长安、中原与关中之间的咽喉要道,数千年车辚辚马啸啸,叠加了无数的脚印。 6 ^0 f. g% ?9 N0 M 9 e L5 _: z+ T% ]. y2 f 8 J( z# r7 e& p" J2 F7 L' b
4 c K$ w& b* j1 I; w$ E8 T
说起崤山古道,姚学谋打开了话匣子:古道分南北二道,南道从洛阳经宜阳、洛宁到三门峡(原陕州)。此道开发较早,夏朝末代帝王后皋之墓就在这条路的西口;秦晋崤之战,也发生在南道。那条路沿河谷,较平缓,风景也好,当年武则天来往于长安、洛阳之间,都喜欢走南道,大队的皇家仪仗,要走二十来天才到。 ; F! ` q, G. F) G2 C5 O 9 V9 f1 n- A1 L2 N9 K- s, q 2 d( |$ E, H& b' P: B8 {
+ _; r6 ]; @- k" i, o) u7 | 北道经新安、渑池到陕县,这条道比较险峻,周文王当年逃离里,返回西岐走的是这条道,现在还有文王避雨处遗迹;“安史之乱”时,杜甫走的也是北道。姚崇当年多走北道,他的故居及父亲的衣冠冢都在这条路上。如今的310国道,基本上就是沿着北道穿越崤山地区的。 2 u2 b8 e( u. O7 {7 t; w+ O' g. y( U" u4 x' H
: H1 q. Z0 r& C ( w6 ^, S ^6 x* R! H 约一小时后,车行至“交口”,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地名,崤山南北二道在此相交。我们的车转至崤山南道后,沿盘山公路盘绕而上,姚学谋突然问:“你们觉得山顶会是什么样?”5 R: M' H9 C4 M5 c# ^! X2 b5 K
/ E5 A+ L4 I0 d7 j
* {+ z2 L8 h. ~/ j; h# h+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