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已经立春多日,可春天迟迟没有光临长江重镇武汉,天气和冬天一样,雨霏霏雾蒙蒙的,阵阵寒气随着江风透心地冰凉。) Y0 |1 ^3 [" }& X5 v" M
周恩来穿着大衣,还觉得身上冷丝丝的。他刚从国民党党部开会回来。 ; D5 x* T" l9 S 自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已无立足之地的国民党政府只好将大本营从南京搬到相对远离海疆、远离日本军舰的内地武汉。可是形势不容乐观,日军长驱直入的步伐已经直逼武汉等沿江城市……所以,周恩来几乎每天都要去国民党那里商谈国共抗击日军进攻的事情。 ' H5 H9 P8 Y* E' R* [, _ 这天,他刚回来,还没有进房间,就听见房里有女孩的抽泣声,一会又听见邓颖超和女孩轻声的谈话声。* ^- Q3 z. H( Z! d: |2 w6 C
他快步推门进去,看见一个瘦弱的女孩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坐在沙发里哭泣。孩子看见进来了陌生人,惊恐地站立起身子,一双大眼睛里汪着泪水……她瘦小的脸庞上和袒露出的手腕上隐约可见紫色的伤痕。" m. n- y1 i: {$ Z6 v1 l+ {2 _
周恩来一惊,莫不是汉口地下党找到了刘少奇之女? & m* `7 i3 z0 A( h! ]; a$ ~ 前几天,一个拉黄包车的车夫将黄包车悄悄停在八路军办事处门前,好像是等客人,却不见他招揽生意,而是蹲在一边吸旱烟。他见周恩来出来,便将烟斗往鞋底磕了磕。这是他和周恩来的接头暗号。 % f6 ~0 z) e K4 f0 o r7 V8 n' A7 J& u 原来这个车夫是潜伏在汉口的地下党员。周恩来马上明白了车夫的意思,便和副官坐上了他的黄包车。“车夫”拉着周恩来走进一条偏僻的街巷,放慢脚步,轻声告诉周恩来:我已经找到刘少奇的女儿了!" I5 J4 Q" [) |/ G9 J. n3 I' c/ @
随后这个地下党将他寻找孩子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给周恩来听。 3 O7 @5 o: }- i4 F3 s$ d 他先按照地址寻找抚养孩子的那家人,可是找到地址,却发现换了主人。听说以前那家工人早已搬了家,好像在什么靠江边的棚户区。他只好沿江一个挨一个寻找棚户区。经过一个星期的打听查访,终于找到了抚养孩子的那家人。 - b; V9 c3 M1 I2 I1 G 哪知他一提是来接孩子的,孩子的养母便嚎啕大哭起来,“你们怎么现在才来哇!” 0 O2 @- A; G4 r! J Q6 z 他开始还以为孩子夭折了,觉得十分失望,也跟着叹气。2 V. ?, F6 } k2 N' g7 L
后来养母平静了情绪才说出,因为家境困难,家中孩子又多,实在无法养活这个养女。为让孩子能有个活路,将孩子卖给汉口一户殷实小康的人家,做了那家的童养媳。 / H2 X+ d. S) F7 e7 e “算算已经卖了三四年,还不知死活!”养母说到这里,又哭了起来,她这些年老觉得对不起孩子的父母,对不起苦命的孩子。她连看孩子的勇气都没有。; I4 z: y! D! s" O
孩子没死!这个地下党精神一震,二话没说,立即让养母带他去见孩子。 # I" L+ N6 Y% |0 }' e, G% i7 T 到了孩子做童养媳的人家,一走进院子,就见一个瘦弱的女孩在水井边一上一下地打水,那个木桶几乎有她半人高,摇摆不定的木桶不断溅出水来,孩子裤脚上被水浇得湿淋淋的。已是寒冬腊月的大冬天,孩子还穿着单鞋,两手冻得通红,长满了冻疮……& B9 q, t' @: b* ~
养母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帮着女孩把水提上来,然后心痛地抱住孩子哭了起来。* F$ b* l8 r1 A/ H- |* ^1 A: w0 |
孩子先是愣愣地望着来人,她已经几年没有见到自己的妈妈了。不过她那时还不知道妈妈是她的养母!当她看清楚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时,“噗通”丢下水桶,扑进妈妈的怀抱。孩子大概长期挨打受骂,饱受凌辱,连哭声都不敢大,只见消瘦的双肩在养母怀里剧烈地抽搐,眼泪像断线的珠子叭叭直落。那悲哀的哭泣与呆滞的眼神,将一个童养媳所承受的巨大苦难表达得一清二楚。6 G% ?8 R8 K v6 T! m0 w( w
娘俩也不顾寒风呼啸,抱头哭成一团的情景真让人心酸。 / x4 d9 A; |' Q/ N" F 后来养母才知道,原来以为找个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给孩子找了条活路。哪知,这家人心狠手毒,将一个才几岁的孩子折磨得寻思走自杀这条绝路。& j$ `1 W$ M7 P) ~1 J* W
投井自杀的孩子,被人发现救了上来,没有死成,但以后遭受的折磨更加惨重。而尝过死亡痛苦的孩子,心灵再不会感到生命的意义。她小小年纪却老是觉得自己已经如死去一般,变得神情呆滞,反应迟钝,沉默寡语…… 5 R% F% K# I' \! n3 u" C 养母听见孩子的诉苦,看见孩子身上的伤痕,捶胸顿足自责,就是让孩子跟着自己饿死,也不该将孩子推进火坑啊! K& h8 f7 _# t2 P1 ~
孩子一定要带走,无论付出多大代价!这个接孩子的地下党和买主家的恶婆婆反复争论,终于用20块大洋为苦命的孩子赎了身。2 t9 V, @/ o: o2 N% J7 S( ~' ]
可是孩子一直以为养母是亲生母亲,说什么也不肯跟这个化装成黄包车夫的地下党员走,养母只好又将她带回家。所以,这个地下党员连忙来跟周恩来汇报,是不是先让孩子留在养母家住一段时间? ( J g! P( R8 J) k( Y! B3 R- X 周恩来听完地下党员的讲述,当即表示不行。孩子从人家家里接出来,人家难免会有怨气,如果到处说这件事情,很容易走漏风声。如果让国民党密探知道了,对孩子和那家抚养的工人夫妇都不利。& o! i! o( V M; h
“你一定要想法将孩子接到办事处,越快越好,一定记住,要确保孩子的安全!”! y; Q+ c$ l M, w+ U1 X0 `
几天后,这个叫刘爱琴的孩子终于被带到八路军办事处。她的这个名字也是养母才告诉她的,听养母说,是她生身母亲为她起的名字。3 w, H- x6 B( g$ z0 v! J% s
邓颖超一见孩子长得又瘦又小,12岁了,却像七八岁孩子的个头,便心痛地将孩子拉进房间,打来热水,为孩子洗了脸、梳了头。 ' `- ~6 H+ G& a& ?' Q. P& Q, S4 p# n 可能是孩子多年没有人这样疼爱她了,她望着镜子里和气慈善的邓妈妈,问:“我的亲妈妈像你吗?”6 Q& E& [2 l$ e7 Y9 Y( w
看来孩子只是知道了自己还有亲生母亲,却不知道亲生母亲早已离开了她和这个人世。 % j- @. n6 x- P! A+ l& H! j1 s 邓颖超想了一下,觉得应该将事情的真相告诉孩子,就对她说:“你的妈妈为革命英勇牺牲了,她是你的好妈妈,也是我们的好姐妹,更是我们党的好女儿。党组织千方百计找到你,让你回到亲人怀抱,这不仅是你父亲的愿望,也是你母亲的愿望。以后我们还要送你去延安上学,你的父亲在那里。所以你要化悲痛为力量,向你妈妈学习,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 m9 d) T5 t3 l: c' } Q, D4 a 亲妈妈死了!刘爱琴睁大眼睛,吃惊地望着邓妈妈。尽管她对亲妈妈没有印象,但毕竟是她的生身母亲,从今以后再也看不见妈妈了,她忍不住眼泪又流了出来,但看见邓妈妈对妈妈充满了敬仰,她内心又涌起一种从没有过的自慰—我的妈妈是英勇的妈妈,而我是英勇妈妈的女儿! " l W/ g* A r 正在刘爱琴一会难过一会自慰时,周恩来走了进来,邓妈妈让她叫周爸爸。她已经从养母那里知道,是周恩来爸爸派人救她出的苦海,原本不再流淌的眼泪不知怎地又不听话地淌了出来……她哽咽着叫了声“周爸爸”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 l% a( e" Q$ B1 Z* o; `- H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10-3 18:16
骨瘦如柴的刘爱琴站在周恩来面前,怎么这样瘦弱?他看见孩子的衣服实在太破太短,小腿小胳膊都露在外面,一股怜爱之情涌上心头。他立即叫来通讯员,让赶快给找一套小军装来。 " J Z" O4 {6 m. q' A) V 8 l# y* R: l% S6 q# R3 s% H 周恩来走到流泪的孩子跟前细细端详,发现她长得和她母亲何葆珍很像,就抚摸着她的头,亲切地问:“孩子,你记得父亲和母亲的模样吗?”6 `: J) J6 G" i' N' I. `
1 Q' a& X* h1 l1 | 刘爱琴茫然地摇摇头。 X y1 @5 w, {3 R; `6 q+ _ 7 Q G2 y* v" j+ X! O. ^* a) u. v “知道有哥哥和弟弟吗?” / O" O8 u, z) Q# s: x4 P4 N' Y7 a6 ]' o- y, r; y
刘爱琴眼瞳里蹦出一星亮光,“我还有哥哥和弟弟?他们在哪里?”& G5 s' B+ @( V
; I- B! V! [" x; G& U: U4 g& z2 f7 _% E 周恩来叹了口气,说,“你哥哥已经打听到下落了,在你父亲的老家,放羊娃啊,也吃了不少苦,我已经派人去接他了,不久也要来这里。可是你弟弟现在还没有找到……”9 c7 U& K& {1 c; \ a* C' a7 A, D
* [# W* S2 a+ I; u
警卫员将小号棉军装找来了,周恩来让刘爱琴换上。尽管是最小号的军装,套在刘爱琴的身上还是那样宽大。+ x! {3 x# ^) V U9 K
& `- u" b( v& o1 k1 ~/ ~/ p/ o8 j 刘爱琴摆动摆动袖子,用手摸摸衣襟,脸上有了属于孩子的笑容。她突然天真地问:“我的妈妈也穿军装的吗?”& B8 i o/ L3 N/ e ~& b; A4 C
0 Z% E( A& E# H0 p' M2 N5 _8 J 沉浸在幸福中的她已经将和她长相酷似的妈妈牢牢地烙在脑海里,她希望能更多地知道妈妈的事情。 $ X3 _5 E; y- n: H& P: P # L% _& r& O% x- L i9 H 周恩来和邓颖超就向她讲述了她妈妈的往事。& f1 e* ~' S4 @+ M# w6 ]. F
! H i, G% d5 T 仅有12岁的刘爱琴吃惊地发现她不仅和母亲长相相似,连她的童年竟然也和妈妈如此相似,这究竟是命运的巧合还是命运有意的安排?, J2 k, O ?$ V% g8 R
8 B# E8 E! K( `2 x0 z 刘爱琴的妈妈是湖南人,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10多岁时被卖给地主家的一个女佣人当童养媳,和未来的婆婆一起成为地主的佣人。她当然不可能知道,在她牺牲以后,她唯一的女儿也走上了这条凄惨的道路。所不同的是,刘爱琴的妈妈利用陪地主女儿读书的机会认识了字,而且学习好于地主女儿。而刘爱琴没有任何机会接触文化,12岁还不识字。人一旦有了文化,命运往往会因此而发生转折。妈妈在私塾先生的鼓励下,想报考县女子师范,但是地主让她用女儿的名字顶替才容许考,结果她考的成绩非常好,可是最后走进师范校门的是地主的女儿而不是她。1918年妈妈已经16岁了,她逐渐明白了自由的含义,坚决地和地主及其那个女佣解除了关系,考进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她半工半读,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当局开除。她在毛泽东的指点下迅速成长起来,被派到安源煤矿协助父亲刘少奇开展工作,妈妈22岁时成为父亲的妻子。 & B7 | D: W3 t/ g4 n 8 P- D( h5 n; J+ r- M2 V& }; S. B2 v 大革命失败后,她不得不将自己才1岁多的女儿,就是现在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听周伯伯和邓妈妈讲妈妈故事的刘爱琴,寄养在汉口一个同情革命的工人家里,所以,刘爱琴从记事起,就只见过那对善良的工人夫妇,她一直以为他们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寄养她的同时,父母又将他们的大儿子刘允斌,也就是刘爱琴没有任何记忆的哥哥送回父亲的老家。然后,母亲忍受儿女离别的痛苦,开始跟随父亲过起危险而动荡的生活。 7 n# e% R6 H2 V) l' @* N! q/ L( B ^) ?6 L
当他们从充满白色恐怖的武汉到上海时,上海也是白色恐怖一片。0 {. s& J y-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