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b1 ~& _' a$ E' [. X3 C, p 如今,在贺龙族亲英烈名录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读到了与南昌起义相关的英名。当年贺龙从湘西“永保大龙桑”(永指永顺县、保指保靖县、大指大庸县、龙指龙山县、桑指桑植县)带出的这三千子弟兵,许多已经光荣牺牲,有的血洒南昌城头,有的牺牲在起义后南下作战的历次战斗中,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新生的人民军队奠基,他们是人民革命武装的先驱。今天,我们评点历史,展望人民军队的发展,不可淡忘的是为人民军队的发展铺路的这些英烈们。% X3 E) W k$ J" w/ Z
: z4 I" |& a: L% i7 p* n 通读全书,虽然没有关于贺龙生平事迹的记述,但书中的每个人物、每个事件,都与贺龙密切相关。当年,在湘西人看来,贺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化身,就是正义真理的化身。贺龙,由一个当年赶马川东的小骡子客,从湘西山区走出来,举旗兴军,讨袁护国,23岁就当上了团长,30岁在攻打武汉的战役中成为威震八方的北伐名将,被武汉国民政府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高官厚禄,丝毫不能阻挡贺龙对革命的向往,对人类最伟大理想的高尚追求。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贺龙放着国民政府的军长不当,脱下皮鞋穿草鞋,把自己“不缺饷”的第二十军万余人队伍连同自己一起,交给了尚无任何武装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使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武装力量。4 U- e7 Q7 v$ S7 W/ x
: A. E8 a H3 z+ ~
史料记载,在此之前,蒋介石为了拉拢贺龙,曾以500万光洋,外加汉阳兵工厂和武汉卫戍司令的头衔,企图收买贺龙一颗效忠心。但这丝毫不能动摇贺龙的崇高信仰和政治理想。他毅然决然率领包括三千湘西子弟兵在内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南昌,为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使以梭标大刀为主要装备的早期工农武装,加入了一支经过训练的装备齐全的建制队伍。 6 a1 M# H' x7 q # c8 L. X8 c4 ` 再读贺龙:感受一代元戎的高尚心灵* m( a. ^$ d# P: e' u7 e, C
: R( t4 T9 c% v3 C- ^% f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贺龙带到南昌参加起义的三千湘西子弟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贺龙的宗室亲朋。在贺龙看来,他参加革命,不是为了谋财求官,而是要结束军阀混战,让普天下的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当他决心把自己的毕生奋斗都融入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应该毫无保留地交给党、交给人民。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危难关头,就应该率先垂范,慷慨赴死。在坚守湘鄂西,在北上长征,在策马太行山的历次征战中,都展现了他一个伟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1949年10月1日,他走下国庆大典的天安门城楼,就直接去了西南剿匪的战场。一代元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在贺龙看来,自己既然交给革命,作为共产党人的亲属,自然也应该走在群众前面。这或许正是贺龙在世时很少提及他的家人对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在贺龙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战争生涯中,他的湘西乡亲,故里亲朋,宗室族人,之所以在明知跟着他有风险、有牺牲,明知会抛头洒血,却依然一往无前,除了反抗压迫追求解放的伟大理想之外,主要是受贺龙这种投身革命的坚定情怀和磊落品格所感染。所以,当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一度陷入低潮时,党中央再次派他回到湘西,湘西的乡亲们在一次次遭受巨大牺牲的情况下,依然一呼百应,集结在贺龙的旗帜下。靠人民支持,贺龙很快建立了独撑一方的红三军,即红二军团。正是这支队伍与红六军团一起,转战湘鄂西,牵制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大部兵力,保证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2 i( m+ @6 s! A) V) y 1 A7 E6 D% n, D: T$ |9 p* v9 f 捧读这一串串长长的名单,我突然想到,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靠什么力量,团结了普天下的劳苦大众?靠什么力量,让千百万人民子弟为一种他们尚未能完全悟透的远大理想去赴汤蹈火,甚至连生命也在所不惜?从书中记述的一个又一个来自同一地域、同一宗族,为了同一个目标而献身的英雄们的故事里,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像贺龙那样的一大批共产党人及其人民军队的领导者们,他们是真正的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用自身无私无畏的行动,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政治信念化作为普通百姓认同的革命理想,化作为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投身革命的自觉实践。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如鱼得水,中国革命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革命战争年代如此,今天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千千万万个像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那样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优秀共产党人。 0 S; `) x8 X# b 9 e, L9 H* P! r' E' Q 或许,这正是这本《永远的祭奠》更深邃的内容及其给我们的更深刻的教益。 5 H$ ^* A8 n6 \6 @. d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3-10-12 17:32 无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不畏艰难,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凯歌.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3-10-13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