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思廉十八学士图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3-11-20 00:32
标题: 姚思廉十八学士图
唐太宗与十八学士4 ]: g2 u; I* ?8 a$ O
& S1 t$ l/ F- j/ ]/ [
0 v' S, Y6 o) d0 `6 ]
- T6 `! M- G1 d9 p9 {" A# n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里难得的一代明君,而他的明,主要就明在善于识人,善于用人。本文阐述的他与十八学士的关系,实在有许多发人深省之处。. G: J# t7 X' r$ g
% @% Z9 A0 j0 Y" X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拜李世民为大策上将军。当时,主要的逐鹿对手如金城薛仁杲、武威李轨、晋北刘武周、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等人皆先后被打败。于是,李世民便由武功转为文治,在天策府开设文学馆,广招天下学士入馆,先后入选的有褚亮、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号称“十八学士”。他们皆是“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即都是兼职学士。李世民招选这批兼职学士进天策府来做什么呢?据《新唐书·褚亮传》载:“(十八学士)凡分三番,递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文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这好像又是一个较为严密的组织,“武德七年,(薛)收卒,复招东虞州录事参军刘孝孙补之”,似乎是非要补足十八人不可。李世民对“十八学士”很重视,他“遣图其状貌,题其名字、爵里,乃命(褚)亮为之像赞,号《十八学士写真图》,藏之书府,以彰礼贤之重也”。时人也因入选而感荣耀,“预入馆者,时所倾慕,谓之‘登瀛洲’”。
- F, `+ k- t6 p& c# z4 e
% |% \% p8 [- j& d  \: X7 J) f    李世民对“十八学士”非常重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入主东宫,天策府文学馆被解散,但文学馆里的“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仍追随李世民,为世民所重。如太子东宫府的官属,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一载:高祖“以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长孙无忌、杜如晦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敬德为左卫率,程知节为右卫率,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东宫府的官属是由高祖李渊任命的,任谁与不任谁当然由高祖决定,而不能完全取决于李世民。然而,就是由高祖任命的九人中,原文学馆学士就有四人,可知在东宫府官属的任命上,李世民是提过建议或做过工作的。武德四年,李世民即皇帝位,九月初“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随后,盖文达、许敬宗也相继兼任弘文馆学士。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弘文馆学士的任命权全在李世民手中,故八人中,原文学馆学士就占了六个席位;& S0 r+ w5 d' z6 e/ y$ ?
. l8 F2 \( Q5 D; T. N8 ^# y1 f# r
二是从时间上看,八月即位,九月初就置馆招人,时间上之紧急透露出心情上的迫切。由此可见,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对“十八学士”仍然十分器重。1 K- o( D: u7 K# j2 [

0 B4 C. D% }7 X1 y7 ]    从天策府到东宫府,从东宫府到弘文馆,“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都追随李世民。李世民对他们也是恩宠有加,他们在世时,他关心他们生活,给予丰厚的赏赐;他们病了,他亲自去看望,或派人送药;他们去世了,他为之料理后事,还经常在梦中见到他们。如薛收“寝疾,王(李世民)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命舆疾至府,亲举袂抚之,论述平生,感慨涕泗”。杜如晦病重时,李世民“亲至其家,抚之梗塞”,及其去世时,“帝哭为恸”,后“每得佳物,辄思如晦,遣使赐其家。久之,谓及如晦,必流涕”。房玄龄病危时,李世民“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对于于志宁,“上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预宴,因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虞世南作为李世民的诗友和政治顾问,他们的关系更是亲密。李世民多次对人说:“世南于我犹一体。”虞世南死后,李世民还多次梦见他。另外,在李世民之前去世的孔颖达、虞世南、姚思廉、房玄龄、薛收、褚亮都得到了陪葬昭陵的厚遇。
2 z: _5 }8 W, H& ?' ]  O, t$ Y( x: U2 R6 P2 H
    李世民为何对“十八学士”如此器重和恩宠?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在李世民的政治生涯中到底有何贡献?
& V$ @& z$ u0 t1 J5 v4 B$ c" v1 u( a" c  Q$ u
  “十八学士”是一群博览古今、明达政事、善于文辞的文人。入唐前,其中的大部分人就已经是名重四方、誉倾一时的知名人物了。根据他们的特长,约可分为三类:一,以文学著称于世的,有虞世南、蔡允恭、褚亮、薛收、薛元敬、许敬宗等人。如虞世南,与其兄虞世基受学于顾野王,文章婉缛,深得徐陵赏识,“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褚亮“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皆服其工”。薛元敬“与(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二,以学术名重一时的,有孔颖达、陆德明、盖文达、颜相时、姚思廉、李守素等人。如孔颖达,“炀帝召天下儒生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议论,颖达为冠,而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刺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其学高如此。关于陆德明,据说王世充欲以“陆德明为汉王师,令玄恕就其家行束修礼,德明耻之,服巴豆散,卧称病,玄恕入跪床下,对之遗利,竞不与语”。盖文达“博涉前载,尤明《春秋》三家,与宗人文懿同以儒学称,时号‘二盖’”。姚思廉是陈吏部尚书姚察之子,精于《汉书》,以史学名家。李守素是姓氏学专家,世号“行谱”。颜相时是颜师古之弟,以儒学名世。三是房玄龄、杜如晦、李玄道、苏世长、于志宁、苏勖等人,各以其长擅名一时。如房、杜二人,少时皆以聪敏博学、好谈文史著称,都深得隋吏部尚书高孝基的器重。高孝基评房玄龄说:“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说杜如晦“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李玄道是山东冠族,以“识量”著称。苏世长擅应对,于志宁“有名于时”,二人皆深得高祖李渊之礼遇。3 j* A# a' z; T7 o0 o1 I
2 E2 Y5 x- a, z8 P& \; e1 ~
    入唐前,“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已是誉倾一时的知名人物。入唐后,他们追随李世民,各以其力,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m8 I" k/ \7 g6 _) e, T5 X- a2 e! C' U9 t: w
    首先,在国家政治的统一和稳定方面。在唐初统一全国的几次大战役中,“十八学士”中的房玄龄、杜如晦功勋卓著。学者或称魏征是太宗群臣中最杰出的人物,其实,魏征一直是以一位不屈不挠的道德家和谏诤者见称的,太宗群臣中的实干家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在战争期间为太宗“收取人物”,荐举将才,分别以“善谋”和“能断”帮助太宗打天下,尔后又直接策划玄武门事变,帮助太宗取太子位。可以说,房、杜不仅是实干家,也是太宗的心腹。唐朝之建立和太宗之继位,皆与二人直接相关。除房、杜外,最得太宗之信任者要算虞世南,他是太宗身边最重要的秘书侍从,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和书翰,曾被太宗称为“五绝”,称许他为“当代名臣,人伦准臣”。另外,薛收、许敬宗、薛元敬曾专掌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深得太宗之赏识。褚亮在战争期间,“尝预秘谋,有裨补之益”。就是浅学、嗜酒、简率无威仪的苏世长,在贞观年间,出使突厥,“与颉利争礼,不屈,拒却赂遗”,也为大唐王朝赢得了荣誉。
# X, `0 U4 ?  V$ D$ \" R
9 ?# u9 b, {  b- J0 R+ J    其次,在文化建设方面。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化建设工作基本上是由“十八学士”完成的。如在儒学研究上,“十八学士”中的孔颖达、陆德明、颜相时、盖文达,最为杰出。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名重一时,泽及后世。盖文达是当时著名的《春秋》学者。颜相时与其兄颜师古齐名,以儒学名世。其时人才济济,成果丰硕,非他世可比,故范祖禹说:“唐之儒学,惟贞观、开元为盛。”在史学方面,唐初史学兴盛,唐太宗又尤重史之鉴戒作用,故于贞观三年(629年)设史馆,由房玄龄主持编写前六代史。“十八学士”中的姚思廉、蔡允恭、许敬宗有史著传世。在文学创作上,“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皆有诗、文传世,其中影响最大者是许敬宗、虞世南。如虞世南,据现存史料记载,他是唐代较早反对宫体诗的作家,“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这对革新初唐文风当是起过一定作用的。  " ?& c8 w# V1 h* X1 \9 c

5 u+ z% I0 G# L  第三,在辅佐太子的工作方面。封建统治者为了世传天下,希望太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多选择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之人担任东宫僚属。“十八学士”中除李玄道、李守素、盖文达、苏世长、薛收、颜相时六人,其他十二人都曾先后在太子世民、承乾、李治的东宫中做过僚属,其中于志宁、孔颖达、房玄龄等人因辅佐有功,而多次得到唐太宗的奖赏。而于志宁又是其中以辅佐太子闻名的,综其一生,皆在从事辅佐太子的工作。他多次上疏切谏,惹怒了太子,以致太子承乾曾两次派人刺杀他。唐太宗对他甚为倚重,曾对他说:“今太子幼,卿当辅以正道,无使邪僻启其心,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2 u( o& ], j! [) h9 U

; n5 B% E8 D, f& D, b. j   “十八学士”帮助唐太宗打天下、治国家。太宗即位后,又以他们去辅佐太子。他即位不久,即立长子承乾为太子,然承乾在诸多方面有失规矩,太宗便有废承乾立李泰的想法。贞观十年(636年)二月,“以越王泰为魏王,泰不之官,以金紫光禄大夫张亮行都督事。上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胡三省注云:“为泰图东宫张本。”胡氏此注极为精审,因为唐太宗本人就是依靠天策府文学馆的“十八学士”打天下、入东宫、治国家的,因而他也希望李泰走这条道路。李泰最终没有成功,并不是这条路有问题,而是遇到了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胡汉集团的阻碍。这里,牵涉到南北文化的冲突问题。“十八学士”是一个南北文化代表的集合体,唐太宗招览“十八学士”,并与之朝夕相处,体现了唐太宗兼容南北的胸襟。故《旧唐书·太子承乾传》载:“高祖呼太宗小名谓裴寂等: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读书为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胡三省《资治通鉴》“武德四年”注云:“唐太宗以武定祸乱,出入行间,与之俱者,皆西北骁武之士,至天下既定,精选弘文馆学士,日夕与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也。”太宗深知统一帝国的文化建设须兼容南北,“好文学”的李泰正有此种兼容胸襟,而承乾素无学术,质近顽鲁,难当此任。此太宗命李泰“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之本意所在。
" a" a7 s( n& }$ e" \# F9 B' w5 j- h) S; x1 J6 Y
  “十八学士”在唐初的贡献,主要有如上三点,而这三点正是唐太宗立国、治国之根本。可以说,“十八学士”是唐太宗平天下、入东宫、治国家的重要助手。故柳冕《与权侍郎书》说:“昔唐虞之盛也,十六族而已;周之兴也,十贤而已;汉之王也,三杰而已;太宗之盛也,十八学士而已。岂多乎哉?”元稹《教本书》亦说:“洎我太宗文皇帝之在藩邸,以至于为太子也,选知道德得十八人与之游习。即位之后,虽游宴饮食之间,若十八人者,实在其中。上失无不言,下情无不达,不四三年而名高盛古,岂一二日而致是乎?游习之渐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亦云:“唐兴之时,特开馆殿,以待贤俊,得学士十八人,声满天下,此文皇帝养将相之才,以论道经邦而成大化也。”贞观之治,“十八学士”有不可磨灭的贡献。5 K. \2 |9 V) P! {3 A0 ~

1 a. Y+ {3 Y- p( J7 u& c    在唐初政治舞台上,“十八学士”是一个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人集团。唐代史家蒋 著《秦府十八学士》一书,以记载其事迹。后人也模仿唐太宗,重建“十八学士”集团,如武则天时,“北门学士”多参预机密,议论政事,“张易之、昌宗尝命画工图写武三思及纳言李峤、凤阁侍郎苏味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麟台少监王绍宗等十八形象,号为《高士图》。”唐玄宗时,集贤院也有“十八学士”,玄宗模仿太宗,命画工画《开元十八学士图》,并亲自撰写赞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十八学士”开启了学士参政之先例。六朝时虽有各类学士名目,但那时的学士地位不高,仅从事文字工作。太宗“十八学士”始介入政治;武则天时的“北门学士”参掌机密,分宰相之权;唐代中后期,翰林学士居宰相之次、列百官之上,有“内相”之称。据此可知,太宗“十八学士”对唐代政治之影响,的确是非常深远的。           来源:人民网
, @- `* K( K. j+ p- F! [8 {, {

姚思廉十八学士图.jpg (309.04 KB, 下载次数: 296)

姚思廉十八学士图.jpg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1-20 13:48
       好帖。姚姓人,特别是思廉公后应读一读。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1-21 18:12

5 ^3 ?" r' V3 k  ~, A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
* J) v' N1 y! u5 G! a      褚亮、杜如晦、房玄龄、5 i/ E1 g" f) n2 r& m" u9 H$ c0 y" i( Y
      于志宁、苏世长、薛收、
) R+ f: z) s+ O1 }      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 h% d2 I" s5 k5 X; c: \
      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 @9 j  G# i3 K% B1 b
      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8 C! q$ L. k; d5 _& Y1 e5 M2 W
      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D( |; i5 D6 Y
他们皆是“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即都是兼职学士。
4 w! v3 ]( Q( y6 N4 I9 n: o8 P3 W+ m, j7 H
       武德四年,李世民即皇帝位,九月初“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随后,盖文达、许敬宗也相继兼任弘文馆学士。
' G$ M( ~8 c6 K, h5 O      唐太宗李世民弘文馆学士
' {2 D) @& k, T" N# U: b      虞世南、褚亮,
, e  K1 M( t  U      姚思廉、欧阳询、
3 y; v& B' [; ~- M2 W) X7 C      蔡允恭、萧德言,/ _/ g5 E( Q: R$ M2 X
       盖文达、许敬宗) Q, J. t/ s6 \' a; E2 S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