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09-6-10 12:56
标题: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1 U/ G3 ?# n. \" }+ ~; }
2 _5 P/ y$ J! I0 S7 p- B5 R- Q e5 z! X2 C/ w9 O' j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 C$ Y: w) K. f. q) C5 Y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3 D2 j- ]0 G! T1 L. W5 z( ?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 ~6 b0 V+ k) d: ?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并以残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薙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 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 T+ |" P' N! _$ B6 Y3 _7 o6 v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倡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对于这些人的行为,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详见下面的争议部分。
5 D0 z# O( k8 |( b
& Q* W9 p6 K- ?$ }6 M. G/ F
- K) g7 s! A6 q$ @+ _) A
. g: e9 d) L. E% T
/ m" G& p, x, V, _6 n3 D a. b 汉服的特点和样式 ! [8 q' b$ [( R' q$ \* f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Z. k( I* }( {# F) s/ J
: j% X" G! }$ i; n
; u" J* g+ t7 T& [ 配饰
) J. L: F- S8 i9 n+ v% l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 X) @" A6 M* \( K6 u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 J: F- u' b( i3 d! b0 M+ c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0 `* ^3 I! V8 X4 z
汉服对中国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
9 n/ p( Y1 L* y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1 X$ y; j8 f7 ~7 y% L. [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
( L3 w% u+ \- D# ~# x* ?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0 W' y, x* c3 }7 ] 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
' _+ \, g2 F* z) `% [. |: ?" {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 : n* G6 N' I/ k
改鲜卑姓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
% D r& ?& c0 K; |- [6 | 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汉人结婚。孝文帝还率先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 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
' u/ e! ~6 r4 G! Z, A9 K5 H" ^9 Q" X! [2 X j* u- ^
, a( z. I. i0 a6 o8 z& _2 [* G. y 尽管遭到一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 A+ a/ X$ ^) h9 ^& T0 ^
5 r) J: d; r8 Y# O) C& J3 K" s+ Q
历史各时期汉服简介(1)
5 _! x$ J: N3 v$ n- j+ K
先秦汉服 6 \9 y" ^7 y. o4 }* [$ u
(前26世纪 - 前256年)
$ x: Z) H N% ^: z3 M% z* }) M; T
- T! L* ~1 u* {# m9 e 神话及传说时代(前26世纪初 - 前21世纪初)
0 l' v0 q) ?6 M$ f6 g+ C" G8 [. [1 \ 夏朝 (前22世纪末 - 前17世纪初)
' z0 O7 V; y7 N$ Z 汉服的起源! b8 w" Q6 P( W0 I
神话及传说起源 --- 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 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文字,农业,音乐,历法等。黄帝的正妃嫘祖,传说中就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1 K" M9 f, {$ A \! [
$ C- \, w3 W1 w9 V; L' }5 G) I+ n* b% g0 C) {
实际起源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8 _ N1 r" g' e* i; s1 a3 A
. T* [1 z P; d# o& s N* o
3 t4 {4 R8 w% B1 a# O. A" I' o( `
商朝 (前17世纪初 - 前11世纪)
4 |9 o H" H" T/ B4 C- g4 K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4 ]1 M% F( v d% A4 V% Z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8 p$ |( W: a2 b: u
1 f/ F4 M) w0 c+ y" K' C 西周 (前11世纪 - 前711年) 1 h- b& n& g" u' V/ k [- \' m8 ?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7 `/ n' `& v7 x! p! y) A# e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09-6-10 12:57
, i+ u( P" q* N/ _. ]6 C4 m( `* ?0 v; S: W
东周(春秋 战国)(前711年 - 前256年)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 v; Y. _8 m8 e' M& I5 |
% t- N5 b5 y n& \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 D/ t, [# t+ _9 I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 赢政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为中华国家势力和汉民族的形成及延续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6 W4 A( S" f/ C3 b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 |6 A$ Z' g8 m( F 因为秦始皇陵 兵马俑 的发现,秦代的服饰和风俗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 h3 t6 u+ t0 v7 S3 s
0 r+ X- Y- |! A% o. `3 s! m
) S; b1 h0 l7 S8 m1 w
汉朝 (前206年 - 220年)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6 G' B6 a& `! ?
从这一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着精织服饰。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 g+ H3 C! k+ A& e6 y
* E$ e4 D. w! h/ [1 e$ ^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7 F- j& P3 ?8 B3 K4 u* k
h, \( j- B1 I5 P* c8 R% e 汉代妇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 Q5 L. z) m7 ^ t2 {- w
2 P( f- N$ I0 K" a. q
湖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大量丝绣织品,生动呈现出其装饰风格的特点,并反映出来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汉代的染织工艺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染织的品种增多,不仅能织出精美多样的花纹,而且染织技术也有较高的水平,染织工艺的进步是汉代服装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随着著名的 丝绸之路的建立,中华服饰之美,从此开始得以传向四面八方。
+ x' i x8 c# z8 t) b 1 G# W1 k5 f. K7 O. @) `
三国 (魏,蜀,吴)(220年 - 280年)
0 u) n$ q6 ?* ]( T( ~ 晋朝 (265年 - 420年)* z. c3 b, m2 f8 A3 r. T
南北朝 (420年 - 580年)
4 H q9 j# j( c1 b3 R2 H9 u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姿容飘逸的魏晋风度也反映到了汉服上,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而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故成为一时风俗。7 S) E, i# k/ G# L1 w' H% u
2 U6 f! I' Z8 T( E" U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3 j* M' e) {( Z1 S
5 P; @, P) e L0 z% L7 _+ C N1 A 南北朝时期裤褶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 @& O6 j6 n, d2 r
|3 [2 p, o( o2 i
隋朝 (581年 - 618年)
0 I, {3 Y% l: x1 Z 唐朝 (618年 - 907年)/ g4 ]6 D/ v- E* @) a
五代 (907年 - 960年)
+ e1 X5 h3 V7 Q7 T" }5 u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相继四百年的分裂局面。这是继秦汉之后再度建立的封建统一国家,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南北两地服装彼此仿效,业以合壁。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装发展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是唐宋封建军阀割据的继续,在服饰上大体沿袭唐朝之制。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作者: 姚公瑞 时间: 2009-6-10 14:37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放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芒!
作者: 姚公瑞 时间: 2009-6-18 08:42
汉服是服装,也是文化。汉服的发展渊源流长,灿烂辉煌。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 姚公瑞 时间: 2009-7-1 13:49
汉服是世界上最富有文化韵味的服装。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09-8-15 23:11
网主太辛苦了。那么多资料咋整啊?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