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R6 b- i' p/ F- O u 0 q! W& l8 s3 J: \& c S
/ ?, o! Q! ^$ a( T
# {: [9 _& M" U: a' Y9 s% Z
希 特勒早年极端穷困潦倒的人生低潮时期,一个程姓中国家庭,给予他东方式的无私帮助,为了回报,在1937-1941,他顶住各种外交压力,用各种方式帮助中国抗日,大骂日本,这种帮助直到1941年德苏大战爆发才结束 2 Z7 O' j; \& d
: x$ m+ e3 q t% A
6 l4 j, S* j) F6 S) H6 A& Q$ G, k: y. B8 T, w- e
+ }. j1 @- i2 B% ~, L 东汉有个太监,凭借为皇后诬陷其他嫔妃上位,皇后死后,他立即又傍上了另一个皇后,简直就是个皇后控。这个人政治上的作为不堪入目。他叫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 _: v5 { O; u/ n# \. Z- Y作者: 南汇姚良官 时间: 2014-1-3 13:44
在明清书画史上,董其昌是“一霸”。他的山水画拙中带秀,清隽雅逸,执晚明艺坛牛耳数十年。他的书法,博采钟、王、颜、柳与米芾、赵孟頫之长,自成一家。董还是著名书画收藏鉴赏家,家藏董源、巨然、李成、赵子昂、王蒙名作18幅,以此傲视当代。他的书论亦有不少精辟之见,为后世所重视。 : w- x( m5 o2 V7 @& a 我读董其昌书画之作,在其山水树石间领略其风流蕴藉的儒雅之笔,难怪我欣赏的吴湖帆先生对董霸主佩服不已。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从临摹入手,取晋人韵味、唐人笔法、宋人意趣,又能出神入化,自成体系,在中国书画史上实在很了不起。4 w2 Z2 n1 J* ^
董其昌在艺术上影响巨大,但其人品却令人遗憾。且让我们看看董先生的霸道人生。他生于1555年,卒于1636年,华亭(上海马桥镇)人。他早年参加松江府乡试,原来可得头名,因其书法不佳,录为第二名,此事对董其昌刺激甚大,从此发奋练字。先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后学“二王”。书法有了长进,董其昌便有了骄矜之气,轻视当时的书法名家祝枝山、文徵明,还假冒当时书法家的作品去卖字,结果被人戳穿。直到34岁,董其昌才乡试及第,翌年又高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又当上太子朱常洛的老师。董其昌为人很精明,对政治风波很敏感,他几次辞官还乡,又几次出仕。总之,在仕途上他很懂得进退之道。他以京官与名士的双重身份周旋于社交场合。由于他擅长书画,又是鉴定文物高手,那些好附庸风雅的大官僚与腰缠万贯的豪绅富商,都以获得董的作品而炫耀一时,因此善于经营的董其昌,随着社会地位日高,家中财富也与日俱进。一个名冠天下的书画家终于成了富甲江南的大官僚,董家拥有华屋百间,良田万顷,还有几十艘游船。 # C4 e O% `; U2 i 我观董其昌的经历,他的致富无可厚非,董单靠润笔与鉴赏文物收入已很可观。再说他当过京官,又是名士,地方官吏谁不认账?董其昌年轻时家境贫困,功成名就后对钱财看得很重,一个人名气一大,就容易忘乎所以。董其昌后来骄奢淫逸,老而渔色,有多房妻妾,年过60还令其子董祖常为他强抢民女做小妾。对于其仗势欺人,松江百姓愤而有言,董其昌疑乡人范昶捣鬼,恶刑拷打致死,还对范昶女眷大打出手,百般凌辱。董其昌父子如此霸道引发松江民怨滔天,华亭、金山、青浦当地百姓毁其墨迹,烧其房屋,将董其昌聚敛的文物字画、金银器皿付之一炬,并将董鱼肉乡民之劣迹四处张贴。董其昌一时如丧家之犬,惶惶然逃到苏州、镇江等地,半年后才返回松江。由于封建社会官官相护,官府对董其昌劣迹开脱,反而把一些儒生文人处之杖惩。后人注曰:“思白(董其昌号)书画,可行双绝;而作恶如此,异特有玷风雅?” ' ]5 A, L0 X! Q; N% k 董其昌在民怨滔天中活到82岁。他死后,其书画艺术影响清代至近代,康熙、乾隆都以其字为宗法,他的画在笔墨上标新立异,俨然成“华亭派”领袖。由于康熙对其书法大力赞美,董其昌书法亦成朝中科举、斋廷供奉、干禄求仕的工具,在清代几百年中,很难有一个书法家享此殊荣。可惜董霸道人生令人嗟叹不已。一个人成名不易,但成名后不自重,可以董其昌为鉴。作者: 南汇姚良官 时间: 2014-1-3 13:44
董其昌出身在一个只有二十亩贫瘠之田的小户人家,生活并不富裕。像几乎所有的读书人一样,他以仕进为人生目标,却屡屡名落孙山,一度以教书谋生。他当初并没有注目书画艺术,也没有从小习书,与书画的结缘始于一次不大不小的人生刺激——十六岁那年,他参加府学考试,文章写得漂亮,理应第一,但主考官认为他字写得实在太蹩脚,而把他降为第二名。明代科考以八股取士,制艺要求按破题、承题、起讲等八部分阐明所论,同时也要求以乌黑、方正、光洁的楷书书写,是为“台阁体”。这种字体虽谈不上什么艺术,但还是中规中矩的。董其昌的名次因此被降级,可见他当时确实写得不能入眼。对自尊心极强的董其昌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从此他发愤临帖摹碑,在书法上下功夫。人生需要动力和刺激,有自尊心和事业心的人,别人的一个举动、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会成为助推器,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航向。与元代的书法大家赵孟頫五岁入小学学书相比,董其昌十六岁才开始练字,显然已经错过了习书的最好时光,他却以此起步,十几年始终如一地锲而不舍,勤奋努力,终使书法功夫精进,山水画也入得其门。 ' M3 `$ O. f5 @( K( b* h/ L8 o i" Z' f+ e" N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十四岁的他终于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继续努力和探索自己的书画艺术。其时的董其昌还算是一个恭谦之人。例如,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因为一生清廉,身后萧条,他便自告奋勇,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6 c5 h7 o# b2 s0 s0 E2 G
8 I. S1 s( c4 U
他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但因为朝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家乡的大财主、士大夫和地方官吏,便联袂登门拜访,不断前来巴结讨好。这时,董其昌的感觉就跟以前大大不同了。+ B+ \: L- l+ G
+ h1 b. A5 a3 k. g, `- V' _
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但他不以此为意,托辞不就,在家乡优游,整天沉浸在翰墨当中。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润笔贽礼相当可观。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财富的空前增加,使得董其昌完全蜕变了,从一个初不起眼的角色,迅速演变成名动江南的艺术家兼官僚大地主,到后来则成为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的松江地区势压一方的首富。4 W S8 i8 X* D& b, m- b
0 @1 Y6 p0 E; `: d" y9 l. N' _ 官帙的光芒和金钱的力量,会加速人的社会角色的转换,对意志力不强的人发出难以抵挡的诱惑,从而腐蚀、迷乱人的本性,使之异化、变质。 % a d8 N+ T+ a, F" N+ ~% N7 g8 I6 k' j, k6 u
明末江南,大凡有着显宦头衔和赫赫声名的人,无一不是家财万贯者,而这些有钱人很少有不学坏的,在董其昌之前、之后,都有相当数量作恶乡里的恶霸。 z( w# Z( \5 j ?+ y( N( @8 o T- w & U- V1 D7 _2 a. r' e 董其昌,一个有功名且在书画艺术和文物鉴赏方面有相当造诣的文人,堕落成一个为非作歹乡里的恶霸,成为书画史上有名的恶棍,不能不让人倒吸一口凉气。7 r5 ^% v: n5 l! T( y
9 I7 L& t0 H+ P+ f3 A: n
董其昌的贪婪也的确不比他的同乡前辈逊色。也许是年轻时家境不很富裕,董其昌一旦拥有了社会知名度,内心的渴求就变得急切,贪婪程度让人吃惊,对钱财的攫取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膏腴万顷,输税不过三分”。虽然董其昌当时的政治地位不及徐阶,但他是全国第一流的书画家,在士林中有很高的声望。这一点又为徐阶所不及。在贪鄙、横暴、无耻方面,董其昌比自己的前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本人骄奢淫逸,老而渔色,有多房妻妾,且招致方士,专请房中术,竟到了变态的地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秋天,实足年龄已六十高龄的董其昌竟然看中了诸生陆绍芳佃户的女儿、年轻美貌的绿英姑娘。更可恶的是,他的几个儿子都相当专横,尤以第二个儿子董祖常最为狠毒,带了人强抢绿英给老子做小妾,是董其昌强抢民女的主凶。而陆绍芳对董氏父子强抢民女的做法非常愤慨,在四乡八舍逢人便讲,张言批评。松江民众早已对董家的恶行有意见,事情发生后,当即有人编出故事来表达愤怒之情,题目叫《黑白传》,因为董其昌号思白,另一个主角人物是陆绍芳,源于陆本人面黑身长。故事的第一回标题是:“白公子夜打陆家庄,黑秀才大闹龙门里。”不久,说书艺人钱二到处说唱这个故事。董其昌知道后大为羞恼,以为这是一位叫范昶的人捣的鬼,便派人每天对范昶凌辱逼问。范昶不承认,还到城隍庙里向神灵起誓,为自己辩白,董家却依然不放过他,最后竟逼得他暴病而死。范母认为这是董家所逼,于是带着儿媳龚氏、孙媳董氏等女仆穿着孝服到董家门上哭闹,谁知董其昌父子指使家丁对她们大打出手,又将她们推到隔壁坐化庵中,关起门将几个妇女摁倒,剥掉裤子,用棍子捣戳阴户。范家儿子用一纸“剥褌捣阴”的讼状将董家告到官府。但是,官府受理了诉状,又碍于董其昌之名难于处理,一时拖延不决。# P$ S p6 m9 R- \- ?0 g2 m4 M( a
# A( k- ~3 K/ D% c6 X
董其昌及其家人“封钉民房,捉锁男妇,无日无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早已激起了民众特别是士林的愤怒:“敛怨军民,已非一日,欲食肉寝皮,亦非一人,至剥裩毒淫一事,上干天怒,恶极于无可加矣。”海刚峰曾经预言过的“民今后得反之也”,果然变成了轰动江南的事实。朝野为之震动。这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春天的事情,一场群众自发的抄家运动。有人把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是为《民抄董宦事实》。事件爆发前,有人贴出了词锋犀利、无比愤怒的檄文,张榜公告,读来令人血脉贲张:8 R ?$ r2 A6 ~$ G) B0 c+ Y
0 p' j* P; K" f# c3 ~* H4 c' P ……人心谁无公愤。凡我同类,勿作旁观,当念悲狐,毋嫌投鼠,奉行天讨,以快人心。当问其字非颠米,画非痴黄,文章非司马宗门,翰非欧阳班辈,何得侥小人之幸,以滥门名。并数其险如卢杞,富如元载,淫奢如董卓,举动豪横如盗跖流风,又乌得窃君子之声以文巨恶。呜呼!无罪而杀士,已应进诸四夷,戍首而伏诛,尚须枭其三孽。……若再容留,决非世界。公移一到,众鼓齐鸣,期于十日之中,定举四凶之讨。谨檄。 K2 f, R- W3 c$ u0 o7 G$ N; q0 o! R, u" u& A f( O& H% M' t
从初十、初十一到十二日,各处飞章投揭布满街衢,儿童妇女竟传:“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人们到处张贴声讨董其昌的大字报和漫画,说他是“兽宦”、“枭孽”,以致徽州、湖广、川陕、山西等处客商,凡受过他家欺凌的人都参加到揭发批判的行列中来。甚至连娼妓嫖客的游船上也有这类报纸辗转相传,简直到了“真正怨声载道,穷天罄地”的地步。 5 C9 M; N' _! W7 b' Z/ y! d# i7 \ % A' O$ j" n4 R4 z 人们愤怒的情绪积聚着,到了十五日行香之期,百姓拥挤街道两旁,不下百万,骂声如沸,把爪牙陈明的数十间精华厅堂尽行拆毁。第二天,从上海青浦、金山等处闻讯赶来的人早早就到了,上房揭瓦,用两卷油芦席点火,将董家数百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的园亭台榭和密室幽房,尽付之一焰。大火彻夜不止。他们还把董其昌儿子强拆民房后盖了未及半年的美轮美奂的新居,也一同烧了个干净。* F/ G# H0 P0 K! M$ A' u# i. g$ \
5 l N. L b) X' y% K6 d* S
十七日,适逢有个穿月白绸衣的人,手持绘有董其昌墨迹的扇子,人们也怒不可遏地冲上去将其撕扯掉,还把不服气的持扇人痛打了一顿。 $ U# C& f, r6 V. C) T) n. S% t! f; N, t2 {/ U8 Q, k
十九日,仍不罢休的民众将董其昌建在白龙潭的书园楼居焚毁,还把董其昌手书“抱珠阁”三字的匾额沉在河里,名曰:“董其昌直沉水底矣。” ) O& p& t4 R& L( I& r5 K& a- \! U* l. Z
坐化庵正殿上有一块横书“大雄宝殿”的大匾,落款“董其昌书”,老百姓见了,纷纷用砖砸去,慌得和尚们自己爬上去拆下来,大家齐上前用刀乱砍,大叫:“碎杀董其昌也。” 6 Z. J8 s% l ^8 m# B" G Q* L# w+ S5 l$ O) v; V, U. Q
董其昌被吓得要死,惶惶然避于苏州、镇江、丹阳、吴兴等地,一时如丧家之犬,直到半年后事件完全平息才敢回家。 " P6 R* o* N/ ]8 }6 q6 v) P' |5 X/ K' X* U5 a J1 n! o
就这一事件,人们对董其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意优游林下以书画鉴赏负盛名之董文敏家教如此,声名如此!”“思白书画,可行双绝,而作恶如此,异特有玷风雅?”; s- [- ^4 ~0 y" W
% l! d. Q: y3 s+ A" r
当然也有人为之遮掩的,说他是为名所累。但毛祥麟在《墨余录》中特别指出:“文敏居乡,既乖洽比之常,复鲜义方之训,且以莫须有事,种生衅端,人以是为名德累,我直谓其不德矣。”. Z6 z$ r- f+ r) h- T! I0 W
* s# g' Z6 j, Y' g8 {0 X3 o! ~
毛祥麟说得好,这怎么能归结于为名所累呢?而是董其昌的大行有亏!! `0 B, L3 N' |3 _! x9 \" X5 N! o* ^5 A1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