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舜帝与民本思想 郑梅玲 民,一般认为主要指农业劳动者或阶级社会中属于被剥削阶级范畴的人。“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时期,《尚书·盘庚》有“重我民”的记载,这是对民认识的直观阶段。明确地提出民本哲学的一般认为是儒家的孟子。而《孟子》一书中提及舜的地方达五十多处,儒家也几乎是“言必称尧舜”。舜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大同社会的三大圣人之一,是儒家推崇的理想的治国之君,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的始祖,那么舜帝的德施于谁?当然是当时的“民”,而舜“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也是千古美传,因而我在这里浅析舜帝的民本思想。 据《尚书》、《左传》、《史记》和诸子的记载:舜,姓姚,名重华,国号有虞,谥号舜,是令人缅怀的中华民族文明始祖。2000年6月公布的在山西襄汾发掘的尧舜古城址为舜帝神话历史提供了实物的证据。 首先,舜自幼就有仁德,“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这是舜帝道德文化的基础,也正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出身贫贱,是颛顼的后裔,但自穷蝉以来,七世皆身为庶民。他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灰常阳,要亲自从事各种生产劳动。他的家庭成员特殊,家庭关系也很紧张。生母早逝,父亲是个瞎子,又继娶,后母生弟,“父顽、母嚚、弟傲”,更有甚者,父亲、后母、弟弟皆欲杀舜,但“舜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大杖走,小杖受”,“年二十以孝闻”。不失为子为兄之道。使得家人“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2]。四岳得知舜的品行,向尧举荐了舜。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察舜的德行。“舜居沩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3]舜帝笃诚孝悌,以德报怨,倡导了人伦之风。 舜在继承尧之帝位前,曾辅佐尧帝二十八载。而在此期间,舜就一直认为,是否具有讲诚信之品质,是决定能否取得天下的重要条件。据《荀子》记载:尧问于舜曰:“致天下,为之奈何?”舜回答说:“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在舜的回答中,讲诚信是个人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之一。尧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传说尧有一次出巡,见到一个农夫以二牛耕田,耕得特别认真,而且耕过的地平如湖水之面,尧王还亲自上前检验了一番“亲手刨了三处,等了等深浅,三处一模一样”,当他不由得暗自佩服时,他又发现这位农夫的犁拐上扣着个簸箕,不解其意的他问到原因时,农夫却说:“牛每日拉犁,出尽力气,我怎忍心打它呢?我在簸箕上敲一下,这头牛也以为打它,那头牛也以为打它,这样二牛都用力,每日耕田四亩有余。”这个农夫就是舜帝,他解释的一番话令尧王相当满意,连牲畜都施以爱心的人,可见其仁德。 舜诚信为本,亲亲,仁人,爱物。得到儒家孟子的极力推崇,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为政之本在于民,舜之所以被禅让帝位,关键就在于与人为善,有仁人的美德。这也是孟子提倡的,孟子在阐述民本思想时大量地引用了舜帝的例子,对人的深切关怀是舜帝道德思想的基础,是民本思想的根本,也是我们古老东方文化的宝贵遗产。 其次,舜即位后,更是将这种爱亲亲仁人的思想推及社会大众,德刑教化爱民恤民,是民本思想的真正实践者,人的生活的需要,生存状态精神追求都成为他关注的重要方面。 惩恶扬善,仁德及民。舜“摄行天子之政”时,象以五刑,奖善罚恶,“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4]。将这“四恶之害”放逐之后,即处置了他们的罪行,又改变了各地的风俗,天下人都心悦诚服。同时重用为民造福有一定的威望的“八元”“八恺”管理民事,教化四方,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宣扬于四方,从而内平外成、家庭和睦、社会祥和。又选定带领民众治水有功的禹为他的继承人,造福天下万民。舜帝在考察百官时,“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要求他们“明诚以功”以是否诚信和仁德与民为标准,要求达到百葵序,七政通,天灾平,奸佞除,万民乐业的目的。 心系万民,德泽万民。《竹书纪年》记载:“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使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尚书·尧典》记,舜帝时期,由于当时是农业社会,仅考颁布农时政令,指导农业,不能通盘考虑,往往根据都城地区制定的时令,往往偏远地区的百姓不能受益,舜便统一礼法、统一四时,使有利于百姓的农业生产。他还教化百姓割除陋习,《管子》云:“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封土为社,置木为闾,民始知礼也。”同时,他为帝后仍能和百姓同甘共苦,《尸子》记载:“舜南面而王天下,天下太平,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他还关心百姓的精神生活,派臣子四处采风,吸取各地民歌之长,作《大韶》和《箫韶》,供百姓愉悦。帝作《南风之歌》,每年春天他都携带自己制作的竹琴,一边弹琴,一边歌唱:“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足见其关心万民的诚意。这些思想都是舜文化的根基。诸如此类的记载和传说很多,不胜枚举。 第三德泽教化,以和为贵。“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诚”[5]是舜提倡和教化的最终目的。即以民为本,创建和谐社会,是与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6]一致。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最终归宿。舜帝精神的内核是“和”,首先家庭关系的“和”,父顽、母嚚,弟傲、皆欲杀舜,舜以超人的力量实现了与这些人的和,于是“年二十以孝闻”,“舜居沩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而且在舜南巡野死后,还投湘江自尽,留下了泪染斑竹的凄美传说。其次是社会关系的“和”。“舜耕于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之人不苦窳”[7],说的是舜耕于历山,于人谦让相处,宽厚仁慈,将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在雷泽钓鱼,把经营好的渔场让给别人,天旱了,他为人造渠,他是制陶的能手,而从不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只要有利于他人,造福社会,无不躬亲为之,处苦行之。在他的影响下,社会生产力有了大的发展,社会风尚有了大的进步,“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8]。第三是社会环境的“和”。舜年高不辞远途,深入南土,兴教化,施德政,竟至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西九疑”[9],因而泽被南国,感化南国,为的是实现南北一体,华蛮与共的天下大治。 “和”是一个象形字,本义为乐器,后引申为和声之义。舜之所以能够得天下,也正是由于“和”,这也是“亲亲、仁人、爱物”的外在的表现和升华,是以民为本,实现由家庭关系的和谐到社会关系的和谐,再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是道德教化和法制约束的最终归宿,是民本思想的最终追求,因而“舜为天子,弹五琴之音,歌《南风》之诗而天下大治”[10]。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里程碑,而舜的民本思想是舜文化的基础和立足点,是先秦民本思想的渊源。舜帝心系万民,德泽万民,是民本思想的真正实践者,他是无阶级的,后世的诸子百家,由于活动的历史的、时代的局限,对舜的民本思想继承的同时将其套上阶级性的烙印,随着历史的前进,舜的民本思想终将赋予新的意义,必将成为为政者的典范。 注释: [1]《孟子·尽心上》。 [2][3][4][7][8][9]《史记·五帝本纪》。 [5]《左传·文公八年》。 [6]《论语·学而》。 [10]《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选自《虞舜文化研究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