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宋·胡瑗撰)《洪範口義》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6-27 02:50
标题: (宋·胡瑗撰)《洪範口義》
(宋·胡瑗撰)《洪範口義》
卷上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
自此至“作甘”,皆說五行之性,順其勢而行,各有不同也。夫水之性,無有不潤下;火之性,罔有不炎上。故水之性,決之東則東流,決之西則西流,引之穴坎之間則莫不盈積,是則水之性可見矣。燥萬物而升上者,莫如火之性,故《易·乾卦》曰:水流濕,火就燥,類相感也。故聖人之治天下,若能順五行之性,修其水德,導逹溝瀆,濬治河渠,號令不違其時,水性無有壅遏,如是則潤下矣。治之三載而功成者,水潤下故也。故舜曰: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
八政。
一曰食。自此而下至“八曰師”,皆說八政之目也。食者,即嘉榖可食之類也。夫聖人之治天下,未有不以足食為本。故鑿井耕田,勸農而厚業,使民無逰手,而人皆種作於田畝。所謂倉廩實,然後語榮辱之分;衣食足,然後議亷恥之事。故堯命四子而節授時候;舜命后稷而播時百榖,皆為此也。
五曰歴數。
歴者,隂陽之紀;歴數,則謂紀周天三百六十度。夫一歲之間,日月之推移,星辰之轉運,聖人作為之歴紀,其運行伏見之事,可以調一歳之氣,而節授人時,使人東作西成南訛,朔易不愆耕鑿之候,以承天地之和,歴數明之致也。故堯則命四子,舜則在璿璣,而寒暑平,四序均,謂之正也,得五紀之效也。
卷下
於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
夫無好德者,即是行之惡者也。行之惡者,外則險陂其行,內則脂韋其心,惟嫉媢其忠良,不願人之治理。其行之惡者,君屏棄之可也,故舜流四凶而海內悦服者是也。若其行之惡者,汝反與之爵祿,置之朝廷,則雜忠比邪,賢害良退,間其君臣,願聞一日之治,不可得也。此皆用惡行以敗汝善道,何以任哉?言勸善則可以享天下之治,不用惡則所以防天下之亂也。
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此於皇極之終,又大其皇極之義,人君可不加意哉!夫天生蒸民,有欲無主乃亂,於是命其君而司牧之。民不能自衣,君為勸其蠶而使衣;民不能自食,君為勸其耕而使食;民不自安,君為營棟宇以居之;民不知仁義,君為設庠序以教之。是天子之於兆民,不啻若父母之於赤子,恩愛之甚也。然則天子既為民父母,以為天下之所歸往,如何而治?舍皇極之道不可也。故大中之道行,天下無叛道之士,四海無違教之民,皆知禮義,皆為君子也;皇極之道廢,則天下未必皆康,四海未必皆安,人黨偏者有之,人怨曠者有之。以是觀之,欲一民無不得其所欲,一物無不受其所賜,舍中道何以哉!故堯、舜以此道而能為二帝,禹湯以此道而能為三王,周公思兼三王致成王於有道,孔子不得其位則著之於六經。不得志者,則可以卷懐於一身;得志者,則可擴充於天下。夫欲極天地之彞倫,治國家之大法,而將登太平之域者,惟用皇極而後可。
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庻民,從是之謂大同。
若其君心既從龜筮,從卿士,從庻民,亦從五者皆然,夫是之謂大同。龜筮從者,則是鬼神之情協同;卿士與庻民從者,則是人心悦順。夫人心為之悦順,鬼神為之相通,聖人有不舉則已,動則未有不獲其吉。故舜命禹而得此道也,《書》云: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如是,豈不謂大同之騐哉!
曰聖時風若。
思之既通,是謂之聖。聖者,萬事無不通之謂也。於是有時風順之,則是百榖草木皆荷其鼓舞之力也。故舜之《琴歌》曰: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此風之順時也,必知聖然後風應之者。以風屬土之氣,思得其理,則土之氣應之,故有風順之事。此以上皆是王者謹五事則有美徴之道。夫修五事,政令明,教化行,民有歡愉之心,無怨嗟之聲,和氣充塞於天地之間,美徵如何而不至哉?故五行各得其敘,五者各來以時,則五榖豐登,草木蕃廡可見矣。舉萬事之疇類,莫不納之於亨嘉之會者,一歸五事之所致也。
3 u7 [- z6 T% B( G7 K

作者: 渝/梁平姚奎    时间: 2014-6-27 02:51
坐上沙发,然后再看!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