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z+ X0 k" J* U% f$ t2 N 傅抱石之子傅二石也曾公开介绍父亲的雨景作品,诸如《潇潇暮雨》《山雨欲来》等,“终于明白父亲描绘的雨中山峰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并没有刻意强调奇山怪峰,而是善于营造一种浓郁的‘雨’的氛围。”
& C& c8 D* Y/ C6 h# W, V3 U 其实,雨是不好画的,因为雨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明显的色彩。不仅是中国画,就是在西洋画里,“雨”都一直是困扰画家的难题。但傅抱石画雨却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傅二石曾专门研究过父亲画雨时的状态,“父亲用大笔蘸了明矾水在画纸上进行挥洒,干了后看不出颜色,开始画时,墨色遇到有明矾的地方,就会出现大雨滂沱的逼真效果。”$ L+ z/ [& c2 V; ?" k, `. u: \
正由于傅抱石爱画雨、善画雨,因此许多人也形容他的作品为“一半山川带雨痕”。
" ~4 U, W; u* s5 Y: v; q) |# E' |' K/ U# h, r
事业的巅峰生命的低谷8 A1 E- b' g7 @% ?! \' r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傅抱石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可惜他的生命却走到了低谷。1962年10月,傅抱石开始在杭州疗养,这期间,他并没有停止创作,还出版了《浙江写生集》。, E: n$ b- B4 o x" p
1963年,傅抱石又专程赴井冈山、瑞金采风。这一行虽然时间短暂,但《井冈山》等一批作品的出现,使人们理解了他此行的真正意义。这一时期,他还集中创作了《冬云》《咏梅》《登庐山》等一系列毛泽东的诗意画。
R; N# n$ N- H' y/ e( |7 M- J9 Z 在傅抱石不间断地创作和不懈地努力下,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在新山水画中获得了特殊地位,新山水画也因毛泽东诗意画的出现在国画界得到了少有的重视,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8 j1 D* H4 g9 o$ K/ {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突发脑溢血在家中辞世,享年61岁。
2 g/ y! S u* C' b4 E2 P
; O) C8 j# Q! K+ L
- 原文地址http://www.jxcb.net/wenhua/lishi/20130722/20597_2.html
! A( b6 s) b0 G4 L: c6 V
& |$ S) C4 v. ?
( \' @+ a x0 q6 N) W8 ?7 c- W$ v: ?+ B9 O& H1 ?2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