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网百科知识:姓氏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9-27 00:21
标题: 姚网百科知识:姓氏
+ L' i# }1 C2 K& O
* t% f! O6 k8 x% H3 X8 w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9 v8 y3 x8 p5 Q1 @, p
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 _8 t5 U6 B# \; w2 F
中国有上古九大姓氏:圣、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0 r% |! i; m0 j- T- m2 a
姓与氏的共同点
第一、皆是血缘亲属组织。
第二、以外婚制为正常属性。
第三、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

) ]; o# L- c  y. s
姓与氏的不同点
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
第三、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
第四、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
) z, k: z! o1 h, c5 R; D4 L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4-9-27 00:57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4-9-27 01:00 编辑
# T% b# g: y& r( k$ n2 h. ?* L) p7 ^  y7 Y" i; s$ D2 X
抢个沙发坐下来,慢慢学习。谢谢尚明站长!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9-27 05:27
中国有上古九大姓氏:圣、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圣?
  t+ ^6 t. e2 {9 r" O7 I4 x
    要讲“姓与氏的共同点”和“姓与氏的不同点”,必须分时代来讲,否则会让现代人昏昏。我硬说姓与氏没有分别行不行?我说自汉《史记》产生后姓与氏没有分别行不行?
9 q" m9 ^  ?# e3 B* g- ?! U  i  `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4-9-27 13:10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 J; _# n% P1 \: Q0 d  J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0 r! V& C9 R4 `4 U5 X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6 O+ ?* O: J" b; P& l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
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 z1 e* f" U7 T7 v% M4 c3 W( w4 l% M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
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 z+ [! y: N5 i4 Q; i5 G' C0 O/ j7 _( `9 y- _. l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
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F. @, s1 P& h  v
3 P  p, S( O9 D/ z" {  _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
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4-9-27 13:12
主要有:
9 q" M& t" r% i2 v& h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a  }: r2 O) L

% p5 ^/ l/ u$ I: j6 D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 t: n' S7 R$ N  x& e! T$ i9 z8 N. j7 R- ~
  (3)以官名为氏。$ s3 j# p' w. N/ C. G  x* L& y
% G/ c3 t- G/ y& j0 n
  (4)以技艺为氏。
5 ^7 j+ ?4 e+ Z' J/ x+ w, n
; c, Q! a* [7 X( K) D& i. H6 a8 [  (5)以祖先的
谥号为氏。* }8 R3 {5 C1 q
# `2 M9 \; w0 B8 [
  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6 v9 x/ p3 X% ~( W9 O( E* y$ N% x! V$ |3 E9 J* K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
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 I* P0 p- l/ V' A# Q& \8 f* }9 C& g3 K1 y) I
  战国时期,随着
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7 @; C- I4 S3 T5 `
/ C: ^! e$ P/ B, v$ z( I8 z. H  (1)为避祸而改姓;2 i. x! b, f+ l0 |  b( K0 f5 ?
6 W) B- e  f- Y  f: u
  (2)为避帝王的
名讳而该姓;
% `6 N7 n7 I3 R  O8 \- c& e3 ?$ P, d' D0 V0 B+ p/ Y
  (3)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
汉姓
8 I& H4 _- ~' O9 }) y; [
+ r. W/ K3 b1 T9 u: Z) e: x+ s: n  (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
  b+ t% P# F) y: P
' H8 ^1 v" m1 i; Y( w  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t: l+ f9 `7 ~8 W5 z  J
作者: topled8    时间: 2014-9-27 17: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