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九九重阳节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4-10-2 09:39
标题: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九九重阳节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4-10-2 19:46 编辑
0 Z0 U& \3 s) g# @1 h% F; B! a# a& l* a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九九重阳节,现转贴有关重阳节的一些资料,与宗亲们共享。让我们一起尊老敬老,度过一个有意义的重阳节。谢谢宗亲们的关注!, B1 H5 w/ m9 G
9 x. W+ y( b, n9 Q0 Q0 z0 ]2 z7 i

4 x' A- ~9 @' m6 Z2 u" Q% |' V. R. K" |# E

" ]! }8 h$ M, `+ x3 W      九九重阳节(转贴)
6 O0 W; F: a' j- Y. @/ c+ F! s$ t  h( v8 V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过去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7 {, W$ ^4 e) |5 a) A
7 m0 H( x, d/ F3 T# [0 _

: R' r# h% x! G  R" V* W
# u8 @0 ], P) W: H* v目录
1、重阳节介绍
2、重阳节的起源
3、重阳节的传说
4、重阳节的习俗
5、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7 i  s' _# Y* i- @

; ~& s4 l; d+ V- X/ U( O
! O/ w3 u2 B7 p3 r! d# A& W  g8 U9 h& b( V' s
    1、重阳节介绍- P! \: v/ `- B3 v$ L
       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1 g, R# y' L+ X% \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O, t- E; l" G7 S  o, ^3 [7 i2 M3 f) F6 j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向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3 G5 W* d# m7 n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让长辈们享受到应有的幸福和快乐。# z/ r4 d( |* D' R( d

; F, [5 p+ I! ~5 Q    2、重阳节的起源  H! P& p( `% @$ ~! m/ d  E7 u5 D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5 g5 i3 ?3 t, z! T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 D( E* {9 B0 z/ `! Y2 w9 ?# B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w" u( g# b8 A/ H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4 ?6 ]. @8 Q! h' u# ]+ o$ `! Y
       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 G. }' B- Q* d+ f8 c+ D) y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J$ l; ?" G9 {. [5 ^/ r' s% ~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7 }' v4 p$ |) R3 U1 p/ S
       其二:
  G2 N4 A! q4 x% y( F2 x% b6 e: t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 J* b- z0 U2 M- z6 |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5 P: o5 ~: @  N; Y4 ?1 `8 X7 I
! Z( M, p7 j0 \; S9 i
    3、重阳节的传说3 c  w: H$ Y7 l) N6 I, E- O& d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9 L9 E1 f+ u0 b! I4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都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e1 y1 f$ l+ ~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剑术,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6 R( f/ Z( F+ h% N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4 M) h' a4 N  A! C" `/ p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4 Y! i8 m3 `+ f: D9 x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 S5 i3 \/ s  H) ~; J$ I6 g
! }4 m, D$ t4 T) \5 b    4、重阳节的习俗
; [# @. @% s+ Q, d* t# C+ \" ~7 G       1.登高' z1 b* y! O& R; k) G. [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 M  W5 _7 f! r. D9 \: q) m重阳节前后,北京西山的几十万棵黄栌变成一片徘红,将西山装点得分外美丽,别有风情。漫山遍野,犹似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盛装。几个亲朋好友,三五结伴同登西山看红叶已成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X9 q9 S- b: ^0 B) @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r( E9 I9 e, [+ w' f9 g
       2.赏菊& s' n# g* I2 J+ W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g6 n* M3 d! ]! a- x9 G
       3.饮菊花酒! X! Y3 w$ v7 f- l. L+ b/ p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 c+ K, M4 R# e5 G5 A       4.插茱萸0 }6 s3 S5 N/ p" c: z, Z4 P/ c3 c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7 U0 e8 e, _* D
              独在异乡为异客,
6 e: c: o7 c/ A# M3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t8 D8 [7 Q; U4 b
              遥知兄弟登高处,% a! A! T) n+ \0 M0 P; r
              遍插茱萸少一人。; a5 n6 X2 Z  U2 t/ e4 y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现在这一风俗已很少见了。1 j: e6 y, _$ ?$ [" k; Y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1 w: j( H" v* \4 D  F, V" J% W5 H7 r
       5.吃重阳糕
- Q$ |" P* X3 f  u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2 p, d, o/ z8 b* @9 g) u9 D8 F$ S2 ^
    5、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S: l' }7 C( H. \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 X7 i4 e. z+ B+ X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l$ _' \" E5 b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V4 |9 L$ U9 [1 `5 p* m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w8 f  {6 `6 D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或称敬老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9 z! S. Q2 _# o, A& Q" o; |0 W4 k* O; f& z

" u8 t- K  j0 }8 ~) w
# |0 j2 H# H( r词条标签:3 x- g7 e# p# x0 @5 j( S- ]6 Q9 k* W
传统节日 中国节九九重阳节
. l, f% A4 [. }; O% j/ |
) [: [! A; y$ @  }% ]3 i  t' [, ]8 z) E: L& c/ D

作者: 姚宗田    时间: 2014-10-2 10:31
学习啦,资料丰富翔实,有些知识平时还真不了解。谢谢二叔的资料分享!! C8 N9 W! x/ Y% v6 u' d4 b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4-10-2 12:34
本帖最后由 姚卿芳 于 2014-10-2 12:50 编辑
5 J& \- A$ q" S5 ]( ~- z, O% P- C  }' c4 R4 l8 |
9 H2 S; }( {4 n( `( `
献给重阳节& U) N7 d4 u# y( R; s# K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4-10-2 13:23
, U6 I( @+ q; O2 N" I7 b) \' o
8 a8 y6 x. K! _4 F1 h6 I% y
# E4 j6 M7 B" \; L& x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4-10-2 20:14
重阳节快乐!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10-3 10:39
昨天和家人一起去登了广州的白云山,路人很多,风车滚滚,热闹非凡。8 x3 I( V2 D% a

8 _" d% a* U& ?' R: F

by-0.jpg (2.4 MB, 下载次数: 151)

by-0.jpg

by-1.jpg (2.67 MB, 下载次数: 142)

by-1.jpg

by-2.jpg (1.48 MB, 下载次数: 116)

by-2.jpg

by-3.jpg (2.58 MB, 下载次数: 148)

by-3.jpg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