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能工巧匠姚凤楼、丁式如、盛卓伦 [打印本页]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12-30 09:45
标题: 能工巧匠姚凤楼、丁式如、盛卓伦
奉贤报:能工巧匠姚凤楼、丁式如、盛卓伦
" l9 W5 a) v" z& M$ x

  古华春秋

  ◎ 区委史志办 史 文

  姚凤楼(1862年~1949年),四团镇人。10岁从父学木匠,20岁成才。擅长制木犁,年产300把,西起柘林,东至泥城、新场一带地区闻名。清同治、光绪年间,开垦里护塘外大片柴塘需用木犁,当时一般犁底为2尺2寸(73厘米),小的仅1尺8寸(60厘米,称狗头犁),因滩地有芦根不易使用,姚加以改进。先改为底3尺(1米)的大犁,但过于笨重;后改为中犁,使用方便,直至解放。四乡农民争先恐后购买,由于数量有限,购者须隔年订货。姚每逢冬春两季,常到南汇大团镇树商及浙江嘉兴、嘉善等地采购犁案坯。解放后,其孙姚顺生兄弟参加四团手工业合作社,承祖传手艺,制作耕犁。因缺乏犁案原料,改为直犁案制作。

  丁式如(1893年~1949年),又名老九,金汇镇人。曾任金汇镇励金学堂体育教师,历时8年。民国9年,弃教改行,自设五金修理店。民国10年间,农村由砻谷改为机械轧米,但米筛眼子不均,出米率低,且米粒易破损,不少农民不愿机械加工白米。丁自制模具,翻砂加工米筛,出米率大有提高,米、糠分清,筛子耐磨率强。抗战前,经丁改良的米筛在全国国货展览会上获二等奖。民国20年左右,丁又改革脚踏轧稻机,将木质轴承改为金属轴承,踏轴弯头由一个改成两个,皮带盘改用齿轮,脱粒时工效高,省力,博得农民赞誉。

  盛卓伦(1875年~1953),奉城洪北村人,父盛春高系著名木匠。卓伦少年时入私塾习八股,应试未中,随父学艺。至25岁手艺超群。此年重修孔庙,盛亦参加施工;修葺潘杨词,盛担任设计员。奉城高桥北首沈家天主堂,亦由他设计、施工。以精于算料、设计而人称“活图纸”。


6 o/ V$ {) ?. y8 |% H

4 m) X' Y4 P4 p' P- R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12-30 09:47
本文转载自:http://news.idoican.com.cn/fxb/h ... content_4005502.htm
: C3 s/ Q! F1 l. B' d' c6 P
作者: 南昌姚公瑞    时间: 2014-12-30 15:29
能工巧匠姚凤楼宗亲:姚氏宗亲没有忘记你!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