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杨箕父老疾呼 勿拆姚氏大宗祠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0-6-8 16:38
标题: 杨箕父老疾呼 勿拆姚氏大宗祠
杨箕小学内的姚氏大宗祠建于雍正年间,已有近300年历史。南都记者 方谦华 摄

  南都讯记者 龙玉琴 吴广宇 杨箕开拆在即,尽管目前各家各户都忙着搬迁、签约事宜,杨箕的姚氏父老却连续两日专门聚在一起商议,呼吁保留位于杨箕小学内将近300年历史的姚氏大宗祠,“整个广州的古祠堂拆一间少一间啊!”

  昨日下午,杨箕、寺右的姚氏父老,还有专门从外地赶来的古稀老人,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呼吁保留大祠堂。按计划杨箕7月即将开拆,届时,除了玉虚宫作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保留外,包括数间祠堂在内将整体拆除重建。作为杨箕村的主要姓氏之一的姚姓,父老们心里一大牵挂就是位于杨箕小学内的姚氏大祠堂。(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南都网)

  “根据族谱,这间祠堂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约1722年,比陈家祠还要早”,杨箕村七旬老人姚长杰表示,前些天专门去看了祠堂的砖雕、木梁,“全部都保存得很好,拆掉太可惜了!”在场的姚氏父老表示,姚氏大宗祠是纪念杨箕、寺右、谭村的姚姓始祖姚礼廷,距今足足有288年历史,由这一宗族开枝散叶约有3000多人,连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都有不少族人回来寻亲。

  “在广州雍正年间的祠堂已经很少了”,天河区文博会原会长姚瑞英昨日也来和父老商议,她表示大祠堂的石雕、砖雕工艺之精美,很有文物保护的价值。尤其祠堂内16根历时百年、保存完好的坤甸圆柱,“现在是买也买不到”。“这里的一砖一瓦,全部都是原汁原味的!”父老们表示,祠堂拆除后即使重建得再漂亮,也是假文物,失去了意义。

  走在泰兴直街,杨箕小学内书声琅琅,原来“三进”的姚氏大宗祠就座在正中,前面的“一进”早已拆除用作操场,保留下来的“二进”摆上几张乒乓球桌,已经成了学生们的体育馆。没有牌匾、没有供奉的神坛,但村内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座古建筑就是有名的“姚氏大宗祠”。自解放后,祠堂一直被用作小学,书声琅琅也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小时候记得很清楚,祠堂门口有石鼓、石狮很是气派。”当时的小学第一届只有10个毕业生,年过七旬的姚浩超是其中之一。“村里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家,都在这间祠堂读书”,姚浩超回忆道,在祠堂下隔起木板就成了教室,当年的10个毕业生被称为“十丁”,从杨箕走出去后,全部都事业有成,姚浩超也成为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专家。“争取把这一块地方保留,可以让杨箕小学的孩子们记住当年的求学艰难,把文化传承一代一代传下去。”

  目前,杨箕父老正在联名签字,并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准备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由于杨箕拆迁在即,父老们都有些焦急,“一定要快,祠堂拆一间少一间,以后再没有了!”

  ■ 典故

  元末明初时,姚氏始祖姚存耕考取进士,从江西新干县调职到番禺(现在的广州)出任廉政访司副使,其有四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礼廷来到杨箕开枝散叶。礼廷又生有筠庵、联庵二子,筠庵生子贵楼,贵楼有子南庄、万松,子又生子,于是世世代代就在杨箕、寺右开枝散叶。

  原来在杨箕村、寺右村都有多间姚氏祠堂,经历过各种历史原因,仅存目前位于杨箕小学内的姚氏大宗祠和两山姚公祠。姚氏大宗祠距今历史近三百年,且原建筑结构保存完好,是杨箕村内仅次于玉虚宫之外,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

  ■ 官方表态

  能保留尽量保留

  对于杨箕父老发出保留古祠堂的呼声,昨日下午记者联系到越秀区文广新局的科长高旭红。“这个事我们也正在收集资料”,她表示,2009年7月,该祠堂早已被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越秀区文广新局属下的文博考察队,亦已经完成对该祠堂的资料搜集,“下一步将会把调查情况交到越秀区三旧办,究竟是否应该保留,再进行研究”。

  高旭红表示,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城市里有不少历史建筑,尽管目前尚未列入文物保护,但具有一定特色,按照文博工作的原则,这些建筑能保留应当尽量保留。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杨箕父老疾呼 勿拆姚氏大宗祠.jpg (105.44 KB, 下载次数: 190)

杨箕父老疾呼 勿拆姚氏大宗祠.jpg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6-8 19:04
我记得电视上曾报道过,上海修地铁,能为几棵古树而绕道;外国(记不清哪国)一私宅不肯拆迁,设计师在设计大楼时,特意留出……越秀区也应能做到。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就是靠这些文物来证明、来服人的,而且还应为子孙后代着想,千万慎重,不可不负责任地轻移毁掉!:Q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0-6-9 17:59
2008年的时候还和姚军、姚文辉等宗亲一起专门去那里聚会过,当时正在修缮中,怎么这么快又可能被拆。强烈呼吁政府要重视保留我们的文化遗产!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0-6-9 18:23
拆了是很痛心的事,,,有没有办法保护下来?
作者: 姚炯桂    时间: 2010-6-9 19:40
支持!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10-6-10 12:46
我记得电视上曾报道过,上海修地铁,能为几棵古树而绕道;外国(记不清哪国)一私宅不肯拆迁,设计师在设计大楼时,特意留出……越秀区也应能做到。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就是靠这些文物来证明、来服人的,而且还应为子 ...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0-6-8 19:04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6-11 20:25
高旭红表示,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城市里有不少历史建筑,尽管目前尚未列入文物保护,但具有一定特色,按照文博工作的原则,这些建筑能保留应当尽量保留。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6-11 20:25
将姚氏大宗祠整体搬迁也是个好办法
作者: 廉江姚镇兴    时间: 2010-6-14 00:21
姚氏宗祠应保留,拆了愧对祖先啊!不要为了蝇头小利数典忘宗.
作者: 姚闻斌    时间: 2010-6-22 16:03
文化浩劫的时代己经过去!!!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10-6-22 23:24
文化浩劫的时代己经过去!!!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8-6 00:28
两个月过去了,不知杨箕村姚家大祠堂的近况如何?强烈呼吁保护这一建筑文物,拆不得啊!:curse: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0-9-5 15:16
强烈呼吁政府要重视保留我们的文化遗产!
作者: carlyiu    时间: 2010-9-10 22:36
两个月过去了,不知杨箕村姚家大祠堂的近况如何?强烈呼吁保护这一建筑文物,拆不得啊!:curse: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0-8-6 00:28
前幾天新聞說要拆,所以後重建儘量用回舊材料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0-9-17 13:07
同人不同命,广州应向临安市 学习!   
      临安市文物普查队新登录一处清代姚氏宗祠,该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两天井。现前两进梁架烧毁,后进保留完整。临安市爱惜有价值的古建筑,登记了。
    然而,广州杨箕村姚氏宗祠凤仪堂却没有临安市姚氏宗祠好命,《簸箕 寺右 姚氏族谱》明白地记载:“大宗祠于簸箕乡西北,明季毁于兵。雍正十二年合建大宗祠。”(簸箕即今扬箕村)现存的凤仪堂是珠三角少见、整个广州地区姚氏唯一的“三进”大宗祠,是典型的广府建筑风格的大祠堂。并且该祠紧挨广州市文物单位杨箕村玉虚宫,实际两者是岭南古建筑的“庙祠相依、庙前祠后”的传统文化格局。可是,有的人却硬是要拆凤仪堂,杨箕村姚氏村民正为原址保留和重修凤仪堂而努力。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9-17 17:10
支持15楼pszyyao宗亲的意见!:victory: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0-9-21 09:10
[quote][/quote]姚氏宗祠应保留,拆了愧对祖先啊!不要为了蝇头小利数典忘宗.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0-9-21 13:38
17# 姚小平
你都没搞清楚谁要拆凤仪堂,请不要滥用“数典忘祖”这一成语!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0-9-22 12:05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0-9-22 12:08 编辑

14# carlyiu
你来自“广州扬箕南约”,也就是两山姚公祠附近的,你是姚姓吗?如果你是姚姓人,应比我有更多新信息,应有更明朗的态度。
作者: 滇人姚    时间: 2010-9-30 18:34
建议当地宗亲找文化部门(文物所)以文字形式上报,请求不予拆迁或迁移(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就是迁移),这也考验该支宗亲人脉实力) 10# 姚闻斌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2-4-14 12:00
文物不能毁!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2-5-28 23:28
两年时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
作者: yaoxiaoxin    时间: 2012-5-31 17:04
文化浩劫的时代己经过去,文物的浩劫正在来临!!!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