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以恩馆员谈过年 |
年是什么味道?是烟花的味道,是旅途的味道,是祭祖的味道,是年夜饭的味道,更是家人团聚的味道。2014年01月30日的《外滩画报》(总第577期)刊登了题为《年的味道》的一组文章,以不同人物的多个视角来回味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味道,其中有一段是记者采访我馆馆员、文化人、美食家姚以恩的文章。文中姚老以盐商后人的身份回忆儿时家乡扬州过年的那份浓浓年味,念念不忘的年夜饭菜单、扬州美味,以及与家乡菜式相关的扬州饭店创始人莫有财之间的一段笃深交情。 文化人姚以恩谈过年: 盐商后人的扬州年菜记忆 在扬州盐商后人姚以恩的记忆里,过年很热闹。除了佣人备下包子、馒头、各色糕点用以“堆元宝”,他对家里过年煮的“全家福”印象最深。他记得家里有一只很大的紫铜火锅,用木炭烧火,煮“全家福”。姚家人丁兴旺,同居于扬州“打铜巷”里的祖屋,虽然到了姚以恩这一代早已各房分家,但同在一个偌大得院落里,好几个紫铜火炉同时翻腾着各色肉丸鱼丸虾丸、香菇、笋片,在一片热气蒸腾之间,觥筹交错,好一幅繁华喧闹的场景。 86岁的姚以恩,江苏镇江人,曾长期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翻译家协会创始人之一,上海文史馆馆员,《咬文嚼字》杂志编委。姚以恩还有另一个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圈内外著名的“吃货”,兼着几家著名淮扬菜系饭店的“顾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与扬州饭店创始人、有淮扬菜泰斗之称的莫有财私交甚笃,他后来帮着莫有财牵线搭桥到北京大开宴席,全城权贵富贾纷至沓来,莫氏后来以“姚以恩家宴”的名义专开一席,以感恩引荐之情。 “打铜巷”里的年味 在扬州旧城星罗密布的巷子里,有一条叫做“打铜巷”的小巷,巷子不足180米,清代时由于巷内多制作铜质器具而得此名。姚家旧宅,就是在这“打铜巷”之中占据最显著的位置:“打铜巷3号”。与巷子里其他明清时代建筑不同,姚家的宅院走的是半中半西式风格。最盛的时候里面有一百多间屋子,居住着这个姚姓盐商家族所有的成员。屋子与屋子之间有一道狭长的火巷分割,以防在发生火灾时可隔绝火势蔓延。而在平时,这道火巷则是分割主人与帮佣世界的分界线,姚以恩记得,沿着火巷一路走到底,便是佣人的房间,以及厨房所在地。 作为扬州盐商后人,虽家道中落,但自少年时养成的锦衣玉食,持续至今,成为日常生活里始终坚持的习惯。 当时,正逢这个家族最盛的时期。姚以恩记得,自己当时时常被曾祖母牵着,去附近的富春茶社吃茶,五丁包子和野鸭包子是富春的招牌,也是姚以恩的心头所好,“可惜的是,现在野鸭都不许吃了。养殖的鸭子,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老先生儿时记忆里最念念不忘的味道,是来自一种叫做“桃花鵽”的野味。在辞海里,所谓“鵽”者,雉属,即“沙鸡”。但姚以恩记得清清楚楚,这种只有每当春天桃花盛开季节在江苏高邮地区才会出现的水鸟,嘴长,腿也长,且肉质细腻,香气四溢与一般沙鸡有天壤之别。这种春天里必吃的美味,如今已是全无踪影,姚老一日读书,看到作家汪曾祺一篇谈论记忆中美食的小文,其中亦谈到“桃花鵽”,称其为最鲜美之味,遂哈哈大笑,“看看看,原来那个姓汪的馋鬼也吃过哩。” |
上海岁月里的扬州美味 姚以恩记忆中的年夜饭菜单 首先是“年蒸”,姚家的“年蒸”从冬至腊八开始,家里佣人把蒸好的包子、馒头、各色糕点,垒成一座小山,取其名为“堆元宝”。其次是“十香菜”,寓意“十全十美”,由十种以上的蔬菜炒制而成(咸菜,百叶,豆腐干,萝卜,黄芽菜,香菇,酱瓜,酱生姜,水芹菜等)。第三是扬州名菜煮干丝,这是年菜中的必备。第四是年夜饭里的明星“全家福”。“全家福”就是扬州人吃的杂烩,里面有鱼圆、肉圆、虾圆、肉皮、蹄筋、笋片、鹌鹑蛋、香菇等。(《外滩画报》2014-01-30总第577期,文:莫书莹)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