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元宵节的来历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5-3-5 13:26
标题:
元宵节的来历
94cad1c8a786c917b6b7955bc93d70cf3bc75718.jpg
(108.41 KB, 下载次数: 13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5 13:25 上传
- E. M5 `' @+ ?( T1 h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 e% z$ S2 P* e# b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 z( n5 o% E3 @. y9 e" B8 F
* g- o; N- E! x- _2 Z- Q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4 Q7 T7 i/ h( C" n) b- t! d( {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b- N* m5 K8 E0 ~- I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3 i9 w6 k# s- y6 Y% a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e9 ?. ~0 ]7 l8 u& ]4 I" ]; ^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 d7 E$ }" c9 P, ?# D5 i2 h B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到宋代有盐豉汤印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1 v8 ^' |( J; A' r! X, s9 c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 ~4 P3 \3 j B5 R& B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9 N' C1 K+ `) ~: E" c! [ Q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
灾。
' P1 Q7 N6 c- L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5-3-5 14:38
学习了,多谢小平老的资料分享!元宵节寄托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无限的美好遐想,值此元宵佳节到来之际,祝愿全球姚氏宗亲合家团圆,吉祥如意,开心快乐,幸福美满!
2 u+ N& [0 D2 s( ]$ }+ r
作者:
姚保海
时间:
2015-3-6 07:17
写的不错啊。。。
作者:
姚保海
时间:
2015-3-6 07:18
写的不错啊。。。大家来学习。。。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