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纪实原创】寻觅历史 书写未来 (一、二、三、四、五) [打印本页]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6-25 22:53
标题: 【纪实原创】寻觅历史 书写未来 (一、二、三、四、五)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8-31 19:42 编辑
' {: t, ?1 E( s$ {# {3 } g
3 m, J% A, x; F. P% l【纪实原创】
. [0 B4 M: G4 ^& S1 C2 ]3 ]$ \寻觅历史 书写未来
( C4 U, s9 d. |# C" Q' J
- @7 V( y+ m/ J/ b
. [4 f: R( W$ r, e: [, L+ O姚建中% j4 y/ D3 \. c" W8 c' Q
1 g7 A2 x+ ^2 @* \(一)跨越朦胧9 T8 G0 }. U1 n4 B
( C! ^" {% Y% r( B2 ^( I# c
少小时,对自己姓啥叫啥并无概念,蒙童之年,心力不及。再稍大,知道了兄妹5人名字中间都是一个“建”字,两个叔叔的儿女们,也是这个“建”字,才明白,我们兄弟姊妹17人,是同一个爷爷奶奶的平辈。恰在求知除昧年龄,正逢“文革十年”,有关“宗族、谱牒”之事,当列“封资修”批判内容,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研究学习、修谱续辈呢?大人不去讲此事,小孩子更是一无所知。
# r6 H2 }) v6 H# O8 Q% X2 t& O" U
到了二十多岁,发生一件令自己感到好奇的事情,这才引起对字辈的注意:6 [6 f3 Q4 W4 [5 Q0 W
7 M3 T) m/ }5 v
二十多年前的1986年,作为基层乡镇的团委书记,我被(南阳)团市委临时借用,参与筹备全市团代会。我负责舞美工作,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脑字幕,会标、标语之类,完全靠手工写、画。会议需制作一个直径2米大的团徽,用于悬挂在主席台中央。在市木器厂做完木坯结账时,厂财务科一位50来岁的女同志让我签名,当我在发票上签字“姚建中”后,她惊奇地问我:“你真姓姚啊?”我笑了:“这还有假?事情是公家的,钱也是公家的。”她急忙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也姓姚啊!你老家是哪里的?”“我知道是王村(乡)朱王营的。”她有点激动地接过话:“我也是朱王营的。你是‘建’字辈,我得问你叫爷哩!”这时她的女儿来找她取钥匙,估计年龄二十出头。她急忙向女儿介绍说:“他也是朱王营的,姓姚,‘建’字辈,我还得问他叫爷哩!”她女儿朝我微笑了一下,没多说话。倒是我不好意思起来,赶紧解释:“我也不懂这‘建’字是啥辈。”——这样的解释有点含糊,却是实话。
8 K5 X' [7 X% n! d* S) a
8 d, e& z3 x0 u' E, F* a8 O 带着这个疑问,回去告知家父,询问字辈情况。家父听后不禁笑起来,说:“你们的‘建’字,是随便起的,根本没有按字排辈。她怎么能叫你爷呢?”“您们兄弟用的‘文’字,是不是按家谱排的?”“也不是。你爷的‘清’字可能是排着的。咱们没家谱,再往上就不知道了。”……家谱字辈的话题,就这样不了了之。4 ?" D6 f2 V# d) o
! ^* O" J0 L* _* p9 O 然而,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脑海里,迟迟未能解惑。只是那些年,正值是自己年富力强、拼搏干事业的岁月,根本无暇顾及研究宗族文化,“一心扑在工作”的生活方式,一转眼持续了二十多年。2008年9月,《南阳纪检监察》杂志停刊后,组织上一直没再给我安排具体工作,而自己早过了提拔、重用的年龄,几十年的刚直不阿,这时更不愿在领导面前曲躬鄙膝、没事找事,名正言顺地落个清闲自在,何乐而不为?
# e2 g1 o! a0 b: w
) t& U5 Y; X* j; h( c- s9 G 闲来无事,回想编辑刊物时的景景幕幕,心里总觉得亏欠杂志那批通迅员们。虽然自己反对停刊,但人微言轻,人家做出决定时,根本就不理会你,自己并无对不起通迅员的地方。问题是,当初通知我停刊,说是因经费解决不了,先暂停,保留刊号。所以,停刊之事对外没公布,通迅员们并不知内情,照常投稿。他们的来稿怎么办?
" ]$ n* f# Y, r4 I- Q3 x
2 F8 u2 K4 j' D$ P2 W# Z 为了不使他们感到突然和失望,也是为了给杂志复刊留一线希望,于是,我结合几位志愿者朋友,集资联办了一份家庭小报——《家园》,每月一期,每期(大16k)四版,只选登通讯员们的文艺作品,涉及工作的文稿不用。我的本意是想以此来保持与通迅员们的联系,以防复刊时工作被动。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单位放弃了刊号,自己破灭了希望。《家园》月报在2009年所起的作用,只能是给自己和那些通迅员们一个缓冲,不至于突然落地,把心摔碎。事已至此,还要解劝自己——天涯何处无芳草?爱写作的人,终究会找到发表作品的途径和载体的。
2 {; T6 _- F) i$ [* B# ^# v0 T$ l! l9 b9 S/ Q
《家园》月报的一项重要使命,在第一年度业已完成,几个朋友也无心再参与办报。此时,自己下定了决心:即便只剩我一个,也要把《家园》办下去。受经费之困,只有忍疼割爱将彩印改黑白。之所以坚持:一是精神追求。人的一生免不了坎坎坷坷,尤其在遭受重大挫折时,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即便在人生顺利的时候,也需要有高品位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富充实的。二是兴趣使然。自己干了四年编辑,从未感到劳累,不仅学了知识,还把办刊、办报当成了爱好。坚持这一爱好,不光是满足了自己,重要的是,还能影响别人。《家园》月报的宗旨,就是倡导和睦,鼓励上进。引导人们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努力进取,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 H3 t+ s. [" R2 Y
9 ]4 ]5 C% ] `, i/ R/ c" S$ h, |! I 于是,就把这一想法告诉给兄弟们,由我们自己来办。结果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不仅捐资,还积极投稿。我们姚家兄弟姊妹们,看重的是人的精神追求,看重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下一代、下二代。这,正是我的愿望。 

4 I! o, o0 c* b' W5 t F' L' c @ G/ v5 Q5 ]
1 V1 R. U) Y) p. l ]' q
4 z+ G! I& Y$ V. Z8 n4 z6 i! I
" @8 m0 u# K$ V
( ~5 M: ~* }. r# W( v1 e0 o- ~2 }3 c/ T8 ~$ z6 a; I
. [- l( w7 w$ h$ a5 T- a
% q0 \9 e9 m1 u6 a
【纪实原创】% A, D5 P3 Q/ d8 H" o
1 `1 {% m) o: d t8 F7 d 寻觅历史 书写未来. v2 a6 X9 I$ y9 ]( K* G& {. q
: ^7 G4 \3 v& h
d- q8 i3 c. J0 h' x: z2 G
+ x8 `% z) q# e% X) X姚建中 X" u" _/ A3 A6 n$ ]3 E
# Q/ h: d( n4 M4 ^% X4 G& w* U (二)曙光咋现 H7 y) q: R+ L/ B7 H
《家园》月报既然以姚家兄妹为主继续办下去,作为总编,我必须考虑在月报上介绍有关“姚族”的知识。以前,自己只知道姚姓来自于舜帝,其他的就一无所知了。办报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都说互联网上有海量的知识,何不到网上查找呢?/ }# F2 `% t2 E8 M3 N" V" ~
果然,还真有几家姚氏网站。比较之下,由安徽籍宗亲姚尚明创建的“中华姚氏宗亲网”,规模比较大,内容很丰富,是一个集文章、论坛、家园、博客、相册、圈子、小游戏等诸多SNS社区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网站。在综合性的主页“姚网”里面,设有10个栏目:“新闻快递”、“舜根文化”、“姓氏源流”、“族谱家传”、“宗祠祖庙”、“名门望族”、“姓氏史料”、“起名取名”、“易经文化”、“传统习俗”。在“姚论坛”版块里,又分六大类36个栏目:“宗亲公告”、“宗亲交流”、“家族活动”、“姚氏牒谱研究”、“姚氏文苑”等等,等等。目前该网站已有会员15000名,QQ群有十几个……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 y2 `4 c- M" n1 F$ D 浏览数日,发现里面有很多知识,自己以前从未接触。真是如同山羊进了大草原,身处无尽的大宝盆。这时的自己,浏览网页已不够满足,原本不会上网,此时却迫不及待,立即注册加入到这个网站,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上网发帖。其目的,就是为了能主动与宗亲们交流,不懂的地方能及时请教。( I7 I$ w. g6 g) f
进入这个姚氏宗亲大家园,顿感春风扑面、暖流涌身;大家无分长幼,平等相待,互帮互学,亲如一家。与宗亲们只有几天的交流,就把自己的情绪推向了高潮,感觉就像盼到了思念已久的亲人,难以抑制住激动。情不自禁地吟出七绝一首,发在姚网:“五十虚度心茫然,似有大任未竟完;人生转折将何去?激情扑向姚家园。”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中华姚氏宗亲网”和宗亲们的热爱。
6 X: Q9 `1 ?% G 一个月下来,不能说已经做到知其所以然,至少也算知其然。简而言之,收获有七:) ^3 O' e" U) V8 _
(1)这是一个不图名利的公益性网站,经费的来源是宗亲们的捐助。创始人姚尚明和各位版主,为了姚氏宗亲们拥有一方网络世界,在信息化时代能够及时、快速地进行交流学习、增进感情、组织活动,他们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义务的,完全是凭着一颗热爱姚族的火热之心,来为大家服务,而且还在不断地、千方百计地把网站办好。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令所有的网站会员以及能看到该网的人们为之感动。
& M0 d* b' b, g B (2)这里的知识很丰富,很有学习、研究的必要。自己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受益匪浅;
: O6 o; w; U6 h3 @" V8 u (3)这里的宗亲很热情,彼此尊重,亲如一家。正是自己情感寄托的好地方;
6 z0 A8 J6 @1 z% C2 X (4)这里相互学习的氛围很浓厚。既有专家型宗亲,也有求知少年宗亲,但无论年长年幼,可以说都是自己的老师;相形之下,亦可见自己以前的浅薄;
7 f; D" c. X; X0 ~8 w (5)结交了新朋友。短短的一月时间内,在姚网结交新朋友已达21人——以后还会有——来自姚家园的兄弟姊妹。这出乎自己的意料,却又喜出望外;3 s& Z, c, W8 T
(6)采用“姚网”里面的相关知识,充实了《家园》月报内容;利用《家园》月报,来扩大宣传“姚氏宗亲网”;
3 U6 b; O# O+ Y4 e (7)恰在入网一个月的这天,自己有幸成为“晋鲁豫姚氏(山东、山西、河南)”、“宗亲贴图”两个栏目的版主和“宗亲交流”栏目的版副,得到了众宗亲对本人的信任和厚爱,实为荣幸之至。
6 ~1 K4 h+ ?( [) s8 f2 U6 m! Z 当然,我也深知,做版主不是图荣耀,而是要尽义务、尽责任;能为兄弟姊妹们服务,当应竭尽全力,尽职尽责,虚心求教,多听意见,用自己的真诚、务实来回报宗亲们的厚望。, Z% {2 n1 W. Q7 i
到目前收获虽说不少,现实问题也很明显:一是电脑操作还不熟练;二是对整个姚网现状及未来发展远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三是本人在其他方面,水平也是很有限。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时间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 K& q) ?, ?4 q$ G: ] 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进入“姚氏宗亲网”,就是来到一片新天地!在这里,我们能够渐渐寻觅到遥远的过去,也能满怀希望地迎来崭新的曙光。0 z3 q+ F- W6 H3 |1 K
8 d6 o1 Y( I4 G% E6 v8 X/ X \( w3 E8 N& M
; h: f q! J3 T) y
\ S9 ]1 @: z" i6 H
2 o/ Z# e* N( r4 @; i% h) [# a' X% k7 T
-
插图(二).jpg
(72.99 KB, 下载次数: 433)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0-7-3 17:08
感谢建中宗亲,今天才发展这里有您光彩原创主题。
* w5 s6 [8 R' ~* [$ B& f
3 ~& F# x' I- R- \建议建中宗亲在编印的同时,同步发行电子版,通过姚网、姚氏宗亲QQ群向全国宗亲推广、阅读。同时,姚网可以为《家园》开设专栏,方便大家采集、交流。
作者: fenzi777 时间: 2010-7-3 21:00
此刊既有特定受众群体 发行途径当以各大宗亲交流组织或平台为主 不妨大家集思广益 往这方面努力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7-10 13:49
感谢尚明宗亲的关爱!:handshake % P; r/ ?) w& h* R5 j. l* u& w
您提的建议是高屋建瓴,如能实现,再好不过,只是我自己不懂电脑,恐怕短期内难以登上这样的高峰。而在姚网开专栏这一点,难度应该不大,我担心的是——这样会不会有损姚网的整体形象呢?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5-29 19:01
向建中宗亲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学习。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2-5-29 19:13
"姚网为《家园》开设专栏"这个提议很好!
作者: 宿松姚维平 时间: 2012-5-29 20:35
赞成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5-29 20:45
谢谢元周老、维平兄和孝中宗亲!:handshake :lol
作者: 姚中东 时间: 2012-5-29 21:08
期盼早日目睹《家园》电子版。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8 09:48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6-8 10:49 编辑 2 [4 U7 {. g) r/ T# H. W5 S
) g) f, g9 `. Q
【纪实原创】 z E p4 y% p
寻觅历史 书写未来
: i, `! u. O. i9 i. ]0 q: c3 U
# L: I0 J! h$ Q
姚建中5 _9 P, Y' }& k4 g: c1 I& v6 n0 h
) ]1 ~1 [9 f& R6 ]
(三)初次行动
- {7 w+ X, a" H S# C6 x 通过一段学习和了解,得知我们姚姓人口在全国各地都有,包括港、澳、台地区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不少地方的姚族,都有祖传家谱,但也有很多地方的宗亲们,没有家谱。我的家族,以及与我们有着同宗渊源的一个家族群,就是没有家谱的这部分姚族。 R9 i# I, `, M, A$ V2 m
进入姚网后,知道了一位在网上很活跃的人物,他是江西南昌退休教师、年近70的姚公瑞(姚科成)宗亲。他在姚网的发贴量排榜第一,而且很具鼓动性。只可惜,从去年11月至今,不知何故,公瑞宗亲没再上网。自己一直没机会与他直接交流。但是,公瑞宗亲在网上发出的“从自身开始,靠近亲启动,向宗亲扩展”的寻亲方法,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尤其对于我们没有家谱的家庭,这个方法很具指导意义。
0 y' K7 i N- G9 s 受到这一方法的启发,寻着自己已知的粗略脉搏,付诸实际行动,开始寻根问祖。大致思路是,在半年内,先把知道的宗亲联络起来,与他们特别是老年人逐个地交谈、了解,搞清历史渊源以及昭穆关系,然后再逐步向外扩展。
5 x2 I8 ]' q( E& ]' t$ _ 约在80年前,我的爷爷姚清君带着我奶奶侯桂及我大姑姚文荣和我父亲姚文斌,从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的何营(村),向南迁徙20里,来到潦河(乡)阎庄(村),给地主家种地。主家也姓姚,且与何营、朱王营、姚营等地的姚姓是同一支系,因此,对我爷爷一家也比较关照。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爷爷奶奶就在阎庄住了下来,之后又生下我二叔、三叔和小姑。爷爷在1942年(50岁)去世后,奶奶带着儿女们仍在阎庄生活,直到解放时,就落户在潦河阎庄。爷爷兄弟三人,他是老大;二爷姚清臣,一生未婚;三爷姚清林,年轻时为吃粮出去当兵,之后杳无音信。把爷奶作为第一代算起,在阎庄,现在已有第五代人了。
$ w! N" B! ^: d7 h% L' ~" {, l 爷爷带领全家走出何营80年,而我父亲在1952年进城参加工作、离开阎庄已有58年。因我母亲是城里人,我们兄妹五人基本上是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当然,这期间,我和我弟幼年时曾跟奶奶在阎庄生活过,不过也只有两三年就回城了。因此,对于和朱王营、何营姚族的关系问题,我们兄妹一点也不清楚。
/ u: g! j k5 n5 ?) ]) a 为了有的放矢地寻亲,我只好先打电话给阎庄的堂兄弟,企望得到相关信息。虽然大家都说不明白,但堂兄建亮、堂弟建生都让我去找找何营的姚傅中、姚金中,因为他们兄弟二人和我们是平辈,以前与我们有往来,只是这二十来年没联系了。, [5 Q: n3 r% d1 `
还不错,这倒是一条线索。
- o; j: F4 y6 y$ B8 a( z2 O; n6 J 另外,二哥建平告诉我,我的舅爷(2008年去世时96岁)以前曾给他讲过,何营、朱王营的姚家,都是从东边的姚庄铺迁过来的。9 Q8 x% T' n( U+ P
姚庄铺,在南阳火车站西边、麒麟路尽西头与312国道交接处。过去,它离老城10公里,所以人们也称这个地方叫二十里岗。在它东边的十八里岗村,是归属靳岗乡董岗行政村,而我在靳岗乡任团委书记时,工作包村(1982年11月至1984年9月)就是董岗村。那时候,自己只知道我包这个村的边界以西,是(原)南阳县的地盘,我们是南阳市(当时是县级市),哪里会知道,这姚庄铺却是自己的族居地!从姚庄铺向西下去岗坡三里远,有三个村庄紧相连:北边的张营,就是我舅爷家(我奶的娘家);偏西南二里远,平行两个村,东边是何营,西边是朱王营,两村之间只有一里多远。
8 {& R; Q( b5 _9 ] 2010年6月1日,我迈出了寻亲行动的第一步。为了赶在中午时分好找人,提前吃过饭,首先抵达姚庄铺。一位72岁的老人对我说,他们家是1948年南阳解放时,来到姚庄铺的,他记得,在那时,姚庄铺就没有一家姚姓人了。他这一说,我在心里不予肯定,毕竟他是外来户,也许他对这事不太清楚。但这时寻不到其他老年人,只好失望地走向村外。恰到村口时,一位老先生提着青菜、面条进村来了。我赶忙迎上去:0 R5 R# g9 Z8 g7 d9 O# f
“您好啊大叔,您是这庄的?”
& P; X/ d( ^) r# v 老人向我点头:“是啊。”* |9 O% ?8 e _9 }8 O' k
“我想打听一下,这村里还有姓姚的人家吗?” t' w- o5 N: H' z$ {$ V) u( {
“没有了,这庄连一家姓姚的都没有。”% g* w; _( U0 S6 H6 U3 C
“您老高寿多大?”
9 o [. f0 ]. @" s5 A: x 老人笑笑说:“七十六岁了。”& z5 W5 Z, a9 K/ W! q& p
“您知道,这姚庄铺是啥时间就没有姚家人了?”. w$ ?0 h: G# c3 q$ ?) ~- V' x
“早就没有了,从我记事起,这庄就没有姓姚的,恐怕不止七十多年了。你问这,有啥事?”: G3 G! i8 c# D+ c6 p2 ^
“我就姓姚。听说我的祖先就是从这里迁走的。”0 y. m( R0 @2 C, h. a; `' a
老人慨然到:“哦,是这样。早就没姓姚的人家了,不过,庄子的名没变,一直都叫姚庄铺。”
% Y- J8 S* @$ M2 i, [ “谢谢了,老人家!”
# X5 f6 H) u, D$ S3 a1 P. V 看来,要想了解姚庄铺的姚家人是何时迁出的,已是无从问起了。没奈何,只有向西下岗去何营了。
- ^. L4 L9 K; V z7 F: [! s& V 顺着312国道往西二里,左边有一向南的路口,就是去何营的下路口。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这条在我记忆中的土路,现在已经是宽阔的水泥路了。去何营,必经张营,因为这条路正好从张营中间穿过。而这张营,就是我奶的娘家,虽然舅爷去世了,但还有我三个表叔在这里居住生活;今年五一期间,有个表弟结婚,我82岁的老母亲还来祝贺、吃喜宴。但今天,正值中午,我又是两手空空,怎能看望表叔们呢?也罢,以后再看吧。* H. W3 [# R& p t) R
穿过张营往南一里远的地方,有一条向右拐的土路,经打听,这就是到何营的路,而水泥路则继续向南延伸。右拐不远穿过一道铁路涵洞,眼前便是何营。到村口时,正好有一骑摩托车的人出村,我就直接问到:
" j b% W4 U( H L7 m “您好。问一下,姚傅中家在哪里?”4 v, U3 R2 L/ E8 G( v# M- G! k
“他们搬到新村了。”% T% N" n% b5 h2 K1 {
“啥新村?”: h5 I* F R! W" C5 s/ R
“何营新村。”
0 @; r% f" b8 ~1 H' B2 n “这里不是何营啊?”
% l. F; k7 \3 q9 }1 @4 \4 ? “这是老村,现在还有个新村。”
4 T' z) p$ \& Z7 l" p9 K, X: ^ “新村在哪里?”
' y1 }, z8 j( \8 f8 b" r7 u! \ “回到你们下路的地方,顺着水泥路往南走,就到新村了。”
7 |3 Q+ i4 {7 a% o 沿着水泥路向南走,路西是铁路和即将收割的麦田,路东是国家粮食储备库,这里明显有着城乡结合部的特征,但没有脏乱差,有的却是干净卫生、田园静谧;水泥路顺着储备库的院墙转向东走,左拐后的景象更是幽静,两边的果树把进村这段路罩成了林荫道,透过林隙,隐隐看到红顶黄墙别墅式的建筑,这,就是何营新村。, N; ]3 ~# h" W2 J9 J
来到村口第一家,我就直接问道:“请问,姚傅中家住哪里?”: \* v, F2 o: F$ {1 j3 I% k1 f- ]
这家女主人,两眼睁得好大看着我,疑惑地反问:“找他有啥事?你是谁?”
`8 V( K/ J- Q5 I' z 看她那神情,我不得不解释:“我呀,我也姓姚。听说我和姚傅中是一家子,我这是来寻亲的。”* P5 b4 b5 N2 \) @. k# T9 J
我一说是和姚傅中一家子,女主人立刻满脸喜悦,亲切地让道:“哈,半天是一家子来了,快进屋里来。”让座,倒茶,又转身把里屋正睡午休的男主人叫起,她的儿子儿媳也从另一间里屋出来,都围着我坐下,拉起了家常。
6 Y2 s" L" `% d4 W# M4 ] 原来,这家男主人正是姚傅中的儿子,名叫姚长山,女主人是傅中的儿媳名叫华君。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进村问的第一家,就是我要找的宗亲。长山、华君一边和我谈家常,一边让儿子姚华雷去把爷爷奶奶喊来。
0 U* _/ `0 a. M3 u) q 姚傅中老两口住在新村前排,离儿子长山家很近,不一会儿,老俩就到了。- X0 [. b4 F6 f0 |# K9 X% t
傅中兄今年75岁,和我是平辈,看起来,他们夫妻二人的身体都挺扎实。其弟金中在银行工作,退休十来年了,住在城里。
3 d Y$ Y" S0 ]7 |7 ?4 N 我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就聊起了家族之事。我说:“阎庄的姚建亮是我哥,姚建生是我弟,这些年你们还在来往吗?”
, r8 O4 D4 A9 Q( d9 T “来往。建生结婚,你嫂子俺们还去呢!” U: n$ V4 K3 @, k o3 K) k) c
华君接过话说:“长山俺们都去了,那时候还没有(指着她儿子)他呢。”
I1 a" n( R4 W1 t1 J 老嫂子又接着说:“建生的媳妇是郭庄的,我都知道。”
" }9 a' b! I% b 我说:“呵,这可是二十多年了。建生的儿子现在正上大学,年龄也有二十出头了。这些年您们又去过阎庄吗?”: u% ~7 m* ?; q: B- z. N/ z6 _, F
“没有。这些年,年龄也大了,走动不多了。”9 `3 W& ?* w2 N) E+ A$ E2 |7 L
我又问傅中:“您的爷爷和父亲叫啥名字?”
$ W7 S/ z+ N& x# `" i! T& T, K- L 傅中回答到:“我光知道我父亲叫姚玉科,不知道我爷的名字。我爷年轻时,出去要饭,后来一直就没消息,也不知道死在哪里了,家里连个坟也没有。是我奶年轻守寡,才把我父亲拉扯大。我爷出去时,我父亲还很小。”
; G: O8 G, p+ r' U3 S, u g( N “您知道,咱们有家谱吗?字辈咋排?”6 A* r/ g& L! ^' ~2 |' {; c. z
“哪有家谱?字辈都是各家起各家的。我和金中的‘中’,就是随便起的名。不过咱老姚家有祖坟,现在被平了。你爷的坟就是那时候起走的,是你父亲和建亮来起的。”) ~5 N4 y% j- ?. \5 `- Z9 g* H
“祖坟有石碑吗?”
5 _& d" ]" h6 i% f) X0 o “哪有石碑?”
1 `' n% g# s* j: C8 N “一块也没有?”
2 w2 P: Z W9 K# U8 Z “啥也没有。咱们这些姚家都是穷人,谁有钱立石碑啊?”
+ U- ~ K: H5 ]/ p2 Q 通过这次初步的漫谈,虽说收获不大,但有几点是清楚了:第一,何营与朱王营的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是从何营迁到闫庄的;第二,姚家祖坟就在何营(老村)的东南不远处,但无碑无记载,谁也不知道始祖叫啥,后因(1968年)修建铁路被平了,我爷爷的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迁到闫庄与我奶奶(1967年去世)合葬的;第三,我们这一大家族与潦河姚营的姚是同一支系;第四,我们这一支姚姓,多年没有出现大一点的人物,所以也没有人主持修谱排辈,谁都没见过家谱。: H, Q- x. c" \+ C. z2 j
谈到这时,再深的情况恐怕也没啥指望了,可我总是有点不甘心,就继续问道:“您的年龄和我三叔差不多,如果没有家谱,您咋知道自己低一辈?”$ V! x H u9 }: d
傅中笑了:“我们小时候,是我父亲教的,叫向你父亲他们喊叔的。这庄还有一个比我小,我也问他叫叔哩!”
! H, k$ V, ^5 m& t, u% `1 o+ d0 B “叫啥名,他住哪?”1 i5 f2 r. s4 h( v2 u8 L, g
“叫玉德,就住在这一排的东头。”
0 X. h. Q/ T% {' G' _6 ]' s “噢,那我一会儿得过去,和他也聊聊。”& J9 x$ ?0 Q! Z' j0 O' u
傅中说:“他这两天不舒服,今天你别去了,以后再找他。他可能比我知道的还多哩!”
3 X5 ]* ^ x6 c/ k# M/ K2 D4 z 傅中兄这最后一句话,使我的寻亲活动有了新希望。临别,我要了金中兄的电话号,又为傅中祖孙三代照了合影,待下次再来时,就能把照片扩印好带来。
. o9 X- i; F# t2 k/ t4 U 第二天,我给金中兄打电话,结果,他知道的情况也不多。
( q0 p% h7 M1 P/ S! v: s. | “咱们是平辈,出五服没有?”我问。
7 T3 j; f+ J0 K1 O f7 y/ ] 金中在电话中回答:“我也不清楚。恐怕是出五服了。咱们两家走的近,我看主要还是感情上近!”同时,他还邀请我有空到他家去。
2 ^( p+ p h- L9 J. i3 e& Y 考虑到已是收麦种秋农忙时节,加之天气炎热,串门走访多有不便。于是,我决定等天气稍凉快些,再做更深入地走访,这期间也好使自己理理思路。
- s! m9 y* _) @* O* w& E) L9 r1 W% U! h" K' y3 g! ^
) `0 u5 \6 D$ U7 m; o
7 J% z& g6 V! ^) m% O
! O$ v) Y) g+ a$ T8 i
' V; g* t+ E& ?9 }% ~0 D
' k2 L; v/ q% D+ \4 N; C6 h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8 10:06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6-8 15:49 编辑 8 V2 F' f+ h6 G9 Z
$ d: R% h; b9 ^5 u( z; N: W- M" P+ U回复 10# 卧龙姚建中
( _! q4 T' u) z" T6 ^7 Z0 J
; s( n6 N7 g+ M; ?" |$ |7 N* K& M, H
* z( x) f0 r8 [& O" m 【纪实原创】
2 w2 t) r2 p5 L$ J% ^; g7 [寻觅历史 书写未来
* r; |( m& d" A; _7 ~3 C- Q" v( D F5 t- x3 g3 W
姚建中
# ~7 E0 m8 m6 G" r9 a/ ^8 Z9 I _
2 I p6 K" d- b$ q9 ^& V
(四)再次寻根
1 A# D) [% f. U. k, V
3 k7 E( I& B1 J% R- o, [4 [, U( p) P. K9 Z: o; V" ~
2013年3月24日,偕同五弟建阳和六弟建生一起,骑摩托车来到祖籍地朱王营、何营,这是我的第二次寻根行动。2010年初次寻根之后不久,我拜访的付中大哥就去世了,我当时为他们拍照的全家合影,直到两年多后的现在才送到他们家里。侄子长山在外务工,侄媳华君在家热情接待了我们。
这次来,主要是拜访何营的姚玉德和朱王营的姚德运,他们比我们高一辈,居住在相邻的村子。
玉德小叔今年73岁,早年和我们家走动频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常到阎庄看望我的两位叔叔、还进城看我父亲,后来年龄大了,来往也就少了。对于姚庄铺这支姚姓家族的情况,他了解的并不多,但有一点得到了证实:玉德和付中的父亲玉科是一个曾祖父,至于我们的祖上和他们的祖上是什么关系他讲不清。在讲到我们迁往阎庄这一家为何只与何营他们家亲近时,玉德小叔讲出一个让人惊奇的情况:他的祖母和我们的曾祖母是亲姐妹!也就是说,他的父辈和我们的祖父辈还是姨家表亲!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我虽然没能回老家寻根,但一直在中华姚氏宗亲网上学习、寻找线索。这期间,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的家族活动,同时又结识了很多宗亲,其中就认识了朱王营的姚兴林。今年71岁的兴林宗亲,为我提供了不少老家的信息,前些时还提议,如果我去朱王营,就拜访姚德运,他对家族情况比较了解。
辞别玉德小叔和小婶,我们来到朱王营打探到姚德运的住宅,为我们开门的正是德运,他一个人在家。座谈中得知,德运今年79岁,是南阳光辉机械厂的退休工人,比兴林宗亲高一辈,因为排行老七,兴林叫他七叔。而德运和玉德是平辈,这样一来,我们也应该叫他七叔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我和兴林在没搞清辈分时,只能互称“宗亲”,而现在,清楚了,我们是平辈、是兄弟关系。
据德运七叔讲,姚庄铺姚姓家族,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到南阳的,当时一起来的还有过去的老邻居朱旺。迁到南阳后,两家就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岗落户,我们的始迁祖住在岗上,村名叫“姚庄铺”,朱旺住在岗西平原处,村名叫“朱旺营”。后遇干旱年份,生活在岗坡上的饮水和土地浇灌成了问题,朱旺就说服姚家搬下岗来和他们同村居住,这样,朱旺营的东部,就成了姚家的居住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繁衍、家庭的增多,一部分姚姓就在朱旺营东边的何营村安家落户了(我们家就是在八十多年前从何营迁到潦河阎庄的),朱旺营也被后人喊转了音,现在成了“朱王营”。
当我问朱旺营姚姓始祖姚龙公的情况时,德运七叔说:叫姚荣,不叫姚龙。姚荣也不是始迁祖,而是迁来姚庄铺的第三代人,始迁祖和第二代先祖已经失考,不知名讳了。知道姚荣是第三代,原因是他有墓碑。德运七叔小时候见过这墓碑,但碑文已经记不得了;墓碑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毁(被公家拉走建桥用了),同时荣公和第二代先祖的坟墓也被平了。所幸第一代始迁祖的坟墓还在(见下图),遗憾的是从未立碑,名讳难以考证。第一代到第二代是单传,第三代荣公仍是独子,而荣公生有三个儿子:长子万卿,次子万举,三子万重。这就是后来发展成的三房门户。我们迁往潦河阎庄的这一小支,据朱王营德建长辈在2011年(现已故)说,是长门万卿公之后,德运七叔和兴林他们是二门万举公之后。
由于我们这个家族长期没有文化人,所以一直没有家谱,族人起名字时比较随意,单看名字,分不出辈分高低。德运七叔的祖父当年在家族中还算有点文化,他小时候常被祖父逼着背书学习,因此,耳听目染地也多少知道一些家族情况。
根据德运七叔这几年侧重对二门情况的整理,再加上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得知,从始迁祖算起,到姚德运、姚玉德他们是第十一代,姚付中我们这一辈是第十二代,到侄子姚长山的孙辈是第十五代。若按25年一代推算,第一代到第十五代是375年左右的时间跨度,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家族始迁南阳的时间可能是在公元1638年前后(爱新觉罗·福临的“顺治”年号是从1644年算起),正处在明末清初时期。
有资料显示,明末清初时期,山西境内灾荒较多,而同时由于明末的战乱和天灾,南阳人口也是锐减,境内又变得地旷人稀。在清王朝没有组织大规模移民的情况下,山西许多人为了生计不远千里、投亲靠友,自发地来到河南各地,到南阳定居的也有很多。朱王营紧挨西边的镇平县,在明末清初的移民中,山西洪洞县的移民占全(镇平)县移民人口的比重很大,现在有很多村庄就是因移民的姓氏而得名。
我提问了潦河姚营“九营八寨”与我们是否有关,德运七叔也讲不清。他说道,旧社会时、以及前些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潦河姚营有人来过,说要联家谱,让大家兑钱,结果没人出面组织,也都不愿意出钱、没有这个兴趣,事情不了了之。我说,如果我们是从洪洞县迁移来的,那恐怕就不在“九营八寨”之内了。说到家谱之事,德运七叔只是感叹:“咱这个家族,成辈子也没有文化人,也没有德高望重能够统领家族的人,谁能操心、主持写家谱呢?”
德运七叔带着我们到他现住宅东边20米处,指着一家宅院说:“这个地方原来就是我们姚家的家庙,正堂设三层,但都是敬的神仙,并非祖先。家庙旁边还有一颗大桑树,有两人搂抱那么粗。解放后,家庙被毁,桑树也被砍伐”。随后,他又带我们到朱王营村西南直线距离四百米处看始迁祖的坟墓(我当即做了拍照),同时还为我们指明了第二代先祖和第三代姚荣公墓地所在位置。
这次寻根,获得的信息只是一个脉络,虽有具体的细节情况,但整体上还是有点模糊。而且,德运七叔所说的“从山西洪洞迁来”,与以前了解的“我们和潦河姚营有关联”的情况相矛盾。
为了走访调查的方便,我在4月5日买了一辆电动摩托车,4月10日、11日、12日,连续三天到朱王营。10号那天,再次走访了玉德、德运长辈;11日下午,按照德运叔提供的线索,找到许庄学校后院,走访了在此居住的的同辈恒玉(80岁),恒玉老哥是长门万卿公之后,他为我提供了(长门他家)从三世荣公到恒玉父亲凤林公的世系名单;12日上午,来到德运叔家,门上锁,人不在家,这时正好东边有一人在浇菜园,搭话一问,原来是同辈兴军兄。兴军家的宅院就建在原来姚家庙的旧址上,谈话中他也说到姚氏家庙和大桑树,他至今还记得他小时候爬到树上玩的情景,但对其他情况不太了解。兴军兄热情地留我在他家吃午饭,我答应了。趁着嫂子做饭这期间,兴军兄引领我先是走访了村里年龄最长(92岁)的德州长辈,然后又走访了辈分最高(82岁)的永山爷;午饭后,又带我去到三门万重公之后德纪(德建之弟)长辈家座谈。我让兴军兄有事去忙,自己和德纪长辈一直谈到晚上近6点才回城区。
座谈中,各位都说不清迁至阎庄我们这一家是哪门之后,也说不清何营这几家是属于哪门。但对于祖辈们口口相传的“明末清初从洪洞县迁来姚庄铺、尔后受朱旺之邀请又搬到岗下与其为邻而居”,却是津津乐道,要说起与潦河姚营的关系,似乎没什么可说,更没证据表明与姚营有啥关系。还有,德运、德纪长辈都在小时候听其爷爷说过,阎庄的姚(指我们家)和朱王营的是一家子,解放前(确切地讲应是1942年之前)家里修房子,都是叫阎庄一家子(指我的爷爷清君公,他是泥、木两做)回来修的。
有趣的是,大家攀谈起来时,都能分辨出辈分高低,却不知道上辈或上上辈的名字。朱王营的姚家,除了发展到何营、我们家落户到阎庄,另外还有外迁到大王庄、田营、滚沟的,还有落户在鹤壁、甘肃的。
寻根不容易,要想理清数百年以来、像一团乱麻似的大家族——更难!
_5 `+ |! ]0 J/ ?- r% \: y
% [5 x/ X, I; G5 A6 G& Y5 c6 E
我族始迁祖之墓(名讳失考)。坟头右上角远处的灰色小楼,是同辈姚兴军的房子,也就是姚家庙的原址。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8 10:57
回复 10# 卧龙姚建中
, G0 t/ `5 }& a" U+ T+ L3 a$ N) Z; D
- D+ K1 Q, w# b6 \' m: |
“咱们是平辈,出五府没有?”我问。
! T2 j& b+ M0 Q- t3 I , k1 ?' \% `; D2 i- |
——五府?估计是指“五服”。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8 11:02
回复 卧龙姚建中 6 W' Y. z/ T/ R+ E' S: d' p6 r
9 d! ~; X7 t* U8 X- {: f7 |
6 R$ c- D8 W- q7 w2 [2 y “咱们是平辈,出五府没有?”我问。
1 q U; `2 c# x [8 Y4 U 7 Q) ]9 x/ f4 ]/ l. g
——五府?估计是指“五服”。4 ]) P& ^* W2 ^6 z
pszyyao 发表于 2013-6-8 10:57 
; W5 e1 L* d& j: y9 m
7 q8 ]1 j+ \& ]( R2 t; g1 Q' x/ v3 g( L
刚才正在编辑,已改。谢谢钟尧老!:handshake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8 11:08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6-8 12:36 编辑 3 ^# \+ y6 C+ k' L. m, t3 h
9 X. j! r2 z+ v; m好帖。
6 ~4 Q2 c0 u9 ?/ k+ e' f9 z* o自己的心路,亲身的历程。我全读了。6 `7 k% E( q b) k
自己创谱,开辟一个新时代!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6-8 11:18
有亲身经历才有如此文采;有如此感受才有如此动力;有如此动力才有如此激情;希建中家门早日成功:victory: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3-6-8 11:40
回复 13# 卧龙姚建中
2 i8 h! P3 G" g9 j& O0 q& c! V5 [: y
) {5 E/ p5 f6 D0 j6 X
/ v ]) P, p7 i5 H( ?# q2 v 祖宗有你,绝不寂寞。 时隔三年,才第二次踏上寻亲路,您正是大忙人。
( Z- ^; E5 G' C" l6 { 祝您寻亲成功!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8 11:48
好帖。3 T" ]& ^/ \* W# A
自己的心路,亲身的历程。我全读了。* {4 a9 g/ S2 Y) G; Q
自己创谱,开辟一个新生代! M! M/ w0 q/ o- M0 {! z
pszyyao 发表于 2013-6-8 11:08 
' s4 O1 E0 |' M/ U( b
1 `% x1 \% N( Z0 J, z& a5 X0 k9 O9 F
谢谢,谢谢钟尧老!:handshake" w% k/ U$ I9 c4 w% B, n( v% I9 s
) E3 ]! b9 ]' ]6 `3 E7 @) O
自己不怕辛劳,但也只能搞清近代脉络。三房各支系(四、五代,或七、八代)往上的关系,恐怕短期内理不清。
) W5 P3 C$ P2 J: l* B3 ]
3 L9 b3 j0 u$ L) `( T7 Y- J# N \/ S0 h, t1 f+ `' m% x- ~* c: U2 ^& _
以后还要您老指导的,再次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8 11:49
有亲身经历才有如此文采;有如此感受才有如此动力;有如此动力才有如此激情;希建中家门早日成功
. Z! {! s+ [4 }* W% |9 J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3-6-8 11:18 
$ @1 @2 P* p5 ^3 {& @# t* w* |
' s# h7 k$ y# W. {! [
" L. b/ }& d- k: |9 ~谢谢波波家门的鼓励与支持!:handshake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8 11:56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6-8 15:54 编辑 0 Y/ J7 U4 D+ m7 F7 R3 K4 ]+ z) w
回复 卧龙姚建中
1 x& k8 v8 x8 i* h$ M' i
) y9 Z Z, j/ L# d- `9 Y% c; g- R# e z. A9 d+ D
祖宗有你,绝不寂寞。 时隔三年,才第二次踏上寻亲路,您正是大忙人。
0 @4 S3 \) |2 |) ?0 m5 h ...8 d( [, ]3 E, x1 J
姚克毅 发表于 2013-6-8 11:40 
0 j6 E n2 g5 v& J7 y
& Z' _+ x4 ~ p9 F9 w/ G5 n
. j' j$ t( a% C; p7 h& J谢谢英玉宗亲的鼓励!:handshake% O4 g5 ?# v' r' ~6 v: n
! [$ o. D4 `4 H: f% t; p9 A( e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我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是在通过姚网、通过活动学习知识,同时协助尚明打理咱们的网站、拍照咱姚家大型活动并予以宣传报道。所以,致使寻根、调查这些事情被一拖再拖了。不好意思。:lol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8 12:03
回复 11# 卧龙姚建中 3 }0 f' Z& a' }
# I2 L& H5 `. U
恭喜建中宗亲寻根活动有了新进展,南阳姚的源流谜团正一点一点剥开。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8 12:16
回复 卧龙姚建中
* E1 ~9 D8 k# r) S+ W
4 _4 E# ?: g1 t0 N5 u0 s恭喜建中宗亲寻根活动有了新进展,南阳姚的源流谜团正一点一点剥开。
' F' q% C6 i) s( O6 \- t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6-8 12:03 
- d6 _% s6 l+ z- Q; ~. n1 E' V: A" L% L8 E# t# U8 l. i. {0 g
" R8 b* y/ k6 W0 {. G( [( C谢谢文书宗亲!:handshake
* W8 o, F6 p" Q1 B C
: z5 F- ?/ S5 q7 s1 Z, p! ?0 q11楼的文章,是4月底写的,五一节以后的情况没写。
作者: 彩云之南(姚良文) 时间: 2013-6-8 15:51
仔细阅读了建中宗亲的漫漫寻根路。读后感是——深入细致。祝建中宗亲早日圆了那个梦!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8 15:58
仔细阅读了建中宗亲的漫漫寻根路。读后感是——深入细致。祝建中宗亲早日圆了那个梦!
7 Y+ V, W9 J9 u) J彩云之南(姚良文) 发表于 2013-6-8 15:51 
* V7 V9 G& |9 ^& Q4 Z
4 v! m7 s8 ]0 f7 e' u: S$ J- `
3 S9 ^1 l- W. t% m& t8 y5 B谢谢良文宗亲,这方面我还要向您取经学习呢!:handshake :lol
作者: 彩云之南(姚良文) 时间: 2013-6-8 16:18
回复 23# 卧龙姚建中
& o! e9 V: U/ T% ]+ e: a1 D
. `$ O c* \! r" ^3 u' n( S9 v0 l
$ G5 P7 v5 O4 B4 G$ r; m0 J" L 共同学习:handshake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3-6-8 17:29
建中这个担子不轻,南阳姚,其实应该远远超出了你当初只想扩清楚自己家门的想法,根深才能叶茂。寻根之路如你所描述是非同一般的曲折,但在你的努力下感觉脉络逐渐清晰,相信很快会寻出你心中的“纠结”。) g) b- X3 u) Y+ o( V
$ E8 ]& [3 l0 a$ ~: r0 R0 S3 G6 t
从你的纪实报道中尚明更悟出一个看似平凡的道理:祖辈为了生活而到处辛苦奔波,才为后人(今天的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我们不仅要倍加珍惜,更要以家谱的形式,还原祖先走过的路,这也是对祖先的尊重和孝意。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8 20:18
建中这个担子不轻,南阳姚,其实应该远远超出了你当初只想扩清楚自己家门的想法,根深才能叶茂。寻根之路如 .... S& Z/ V( x) c
姚尚明 发表于 2013-6-8 17:29 
+ X( l9 O( H1 Z! h3 K5 P& ~6 c( ~( B
, W6 U6 e" t, t% Z0 n' c的确如此,尚明说的很对。:handshake" K% O2 S& ]( k" h `
1 G+ y& b. p$ B- @1 [" W我原来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搞出我们家这一支(五代人)的家谱,但这里边必然要涉及到祖源问题,何况我们又都知道祖源地,不写清是没道理的,也对不起后人。结果,没想到解决问题是这样的难,而接触过的族亲,看我的认真架势,都以为是要写大家族的家谱,纷纷表示支持,有的宗亲还提出要经济支持。听到、看到他们那种期盼的话语和眼光,我真的有点动心——“单写我们这五代人有点太简单,写出大家族的四百年历史才是家谱”。如此一来,就远远超出了我当初只想扩清楚自己家门的想法。寻根之路,其路漫漫啊。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3-6-8 22:36
回复 26# 卧龙姚建中 # @3 O. {( ]) j" b" ^! @
1 `4 @2 S2 C0 m: [' t& X
- |/ D+ s5 |% r& o 建中宗亲,再努力必有辉煌!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8 23:28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6-9 12:29 编辑
3 ~1 j" m- ^) \% X) k6 l5 D, l回复 卧龙姚建中 # {* v0 S6 \; T
建中宗亲,再努力必有辉煌!' }/ ]5 d$ F) i& ^
姚绍明 发表于 2013-6-8 22:36 
" t9 I* N( Z$ X . _$ G+ |0 V( y( d( ~$ t
! @) b+ D( M/ S5 G3 h8 o# P
谢谢,谢谢绍明宗亲的鼓励!:handshake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3-6-9 00:02
回复 28# 卧龙姚建中 & \* V& _( a. j2 A/ U6 o$ @
" j+ ^- R- m* z: P/ U ~
L. S! M/ K/ s6 ]) p8 C) H" l! [
我这几天忙于写帖子,外地宗亲不少交流也集中了,刚刚才看到建中的帖子。建中,中!绍弦挺建中。中!
作者: 姚华冰7963 时间: 2013-6-9 00:29
回复 卧龙姚建中 . Z0 ~% M% r2 J2 M8 C: R0 D/ N9 c5 l- w
( v3 j* k) ~# A1 `. G
4 g, G+ Y) O% h 我这几天忙于写帖子,外地宗亲不少交流也集中了,刚刚才看到建中的帖子。建中, .... ^' x$ U' ~7 _8 Z
姚绍弦 发表于 2013-6-9 00:02 
/ U' f3 P% P. r+ m2 l) Z) @
各位宗亲辛苦了
在姚网:victory: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9 12:31
回复 卧龙姚建中 / j+ V9 i0 ^3 s5 R! s
7 w: w; a5 u$ U9 p h1 N. B D& P2 ^ Z: r7 W
我这几天忙于写帖子,外地宗亲不少交流也集中了,刚刚才看到建中的帖子。建中, ...2 E/ R7 Q# f- l( A
姚绍弦 发表于 2013-6-9 00:02 
+ k# H9 Y4 n H6 X4 @$ _9 e* W
( U9 V2 w' a9 ~, P2 m/ |$ V' F- I
( A6 D# k: h8 C& N谢谢绍弦、华冰二位宗亲!:handshake
( k3 }6 u( g# W
7 G+ V2 k7 X; H2 ^: j中不中,现在还不能说啊······:lol
作者: 河南省姚六宝 时间: 2013-6-9 16:21
看你的寻亲经历也想起来我的经理,呵呵。: i0 y" W0 `% t8 K2 Q0 t
建中宗亲住你早日完成编撰家谱的心愿!
8 I0 I1 @+ t+ D* m. T+ B& f, M: o+ D随着上年龄老人的慢慢离世,信息更难查,不能再拖了!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13-6-11 08:29
向建中宗亲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学习。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8-31 19:36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8-31 19:39 编辑
/ h$ T$ g! D+ S5 M* Y6 D2 v3 Y: Y! W& N; [9 ]% R
H7 l% j" ~* N2 `' }( {
! U1 h% v X* x3 u6 o& H【纪实原创】
寻觅历史 书写未来
姚建中
(五)家要有谱 事要做好
2013年7月6日,在义春、兴彪、建义等族弟的积极协助张罗下,计划中的座谈会在老家朱王营如期举行。这是对我几个月来为写家谱而走访调查的一次检验。
我们这个大家族,以南阳朱王营为根基,并由此向外迁徙多地,族人逾千,遗憾的是,自古至今没建家谱。古人云:“家之有谱,所以辨尊卑,序昭穆,联族性,而重一本也……谱牒又废,虽至亲亦薄”。至于家谱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文化部早在2001年2月下发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已有明确定义:“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学习姚姓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我对家谱重要性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于是,就萌生了写家谱的愿望。然而,面对近四百年的家族历史,又没有历史资料可供考证,要想写出像样的族谱,谈何容易。但是,现在若不行动,将来悔之晚矣,这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必须看作是一项抢救性工作!
今年春节过后,我独自奔赴老家十数趟,走访族亲,调查家史,为创建族谱收集资料。我的想法和行动,赢得族亲们一致赞同,并以各种方式予以大力支持。
在这次座谈会上,我把收集到的家族情况整理绘制出一幅世系图展示给大家,请族亲们检验补充。参加座谈的长辈、同辈和晚辈共二十余人,认真仔细地审阅,不时向我提供信息;并对我在会上提出的设想和意见,纷纷表示支持和参与。德运族叔、斌仁族叔、德昌族叔和兴林族兄等在座谈发言中,就我这点小成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看着他们不顾炎热、兴致极高的神情,我心想,这就是写成家谱的希望所在,亲人们的热情鼓励和支持,就是自己的动力和信心。
中午的小宴,是我平生第一次和族亲们在祖居地聚餐,像这样其乐融融的聚会,我相信,今后会更多、规模会更大!
5 e% f3 M& h, r" [+ X
6 a1 z l& n2 a# c* X- t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8-31 19:41
J- h8 o: M$ b! f* H" [时不时来点新闻;什么时候来点总结就快了:lol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8-31 19:50
/ S. G6 R3 S2 }
谢谢波波关注!:handshake' u/ e e0 e6 u$ P3 z: H9 X# n* L% ^
% ?- g. L7 ]# V" d4 I1 Q
谱书没有编印成书之前,这总结是不能写的。这一过程要得两年哦。:lol c+ g! O' d. S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8-31 19:54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3-8-31 19:50
5 C* P' ~0 C9 m+ Q0 r; ^谢谢波波关注!
8 w5 n% C" g& b! s7 s2 Z* D! H
( i( P( h5 t; ]- C8 ?* ^: s谱书没有编印成书之前,这总结是不能写的。这一过程要得两年哦。
. T# S3 a4 F6 A% {- t9 V
就是想看看你的 总结 呀;说明很快了:victory: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8-31 20:08
' c4 s# _% e: _, p
至少还需一年,我希望是想明年秋天或冬天成书。:handshake:lol# ~# d3 [* [7 m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8-31 20:16
* b9 w) D0 u9 v: y1 n1 e
端杯清茶候佳音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3-9-26 07:46
拜读欣赏,热心的建中宗亲,是我学习的楷模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4-1-8 13:38
建中宗亲的漫漫寻根路,艰辛又辛苦,读后使我非常感动。寻根之路我也经历过,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个中滋味。祝建中宗亲早日寻根与修谱成功,因为这是一件无量善事,更能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
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4-2-3 21:15
姚先生向记者讲述《商山姚氏家谱》有关内容
1 e% S& P w2 i& I" L5 u3 C3 D. S商洛新闻网讯:今天(10月30日)上午,记者在市民姚先生家里见到两本《商山姚氏家谱》,该家谱记录了商山姚氏家族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300多年的家族历史变迁情况。
/ U, ^ F( T% K4 R这两本家谱一大一小,均为手抄线装本,内容详细记录了商山姚氏家族家庭成员出生、婚嫁等生活内容,文笔也相当的优美。姚先生说,那本大家谱序言是清朝顺治年间他们家族的一位举人写的,从序言中发现,当年姚氏家族从河南南阳迁至商洛是为躲避元朝末期的红巾军之乱。姚先生说,他曾去了趟南阳,找到了当年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不过现在那里已经是高楼林立。姚先生还说,在文革时期,他们家中好多东西都遭到了破坏,但家谱却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很不容易。每年夏天他们都会把家谱拿出来晾晒一番,防止纸张生虫子。0 S- `# z; R; {% m G
记者临走时,姚先生小心翼翼的将家谱包裹好收藏了起来。他说,这是家族好几代人流传下来的东西,以后他们将好好保存,也算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纪念。0 c: O& q3 ~* y/ l) M0 F
这个不知对总版主有帮助没?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