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福建重修族谱首稿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6-25 16:38
标题: 福建重修族谱首稿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5-6-25 17:20 编辑 ; ?. {$ W6 P5 X% q$ M( K

) ^; l4 J/ w; q3 R
    受恩健老师的委托:先发以下三表,敬请海内外史学界、姚氏宗亲指教,共同探讨,厘正史实,为盼!
唐·大学士姚思亷《姚氏世谱》誌疑
    福州琴亭    姚恩健   
姚姓,为中华最古老八大姓氏之一,源远流长:自圣祖帝舜姚墟肈姓,迄今四千馀年,裔孙蕃盛,遍布海内外,源头单一,明确无疑。然记载姚氏世乘之志史甚少,且不系统,即使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与《夏、殷、周本记》比较,亦极其简略。即使《左传》《尚书》《今文尚书舜典》亦语焉不详。有关有虞氏帝舜及其后裔史料,散见于各种志史,非博学者,不能统之成牒。唐大学士姚思亷(557637)奉敕创修《姚氏世谱》呕心沥血,记叙自帝舜至隋末八十六世止,较为系统,为华夏姚氏第一族谱,为初唐以降姚氏族人所推崇,并奉为圭臬,广泛流传,几无异议,遑论更改。
1999年,余撰《八闽姚氏源流》,因涉猎有限,犹囿于宗派情结,故多讹误;其中,对大学士《姚氏世谱》偶有疑义,亦于旁注提及,未予深究细考。十五年而今,余之惑也,未曾释然。今趁重修机会,斗胆提出若干疑义,函请八闽姚氏第一好儿媳姚张英玉发布网上,敬祈海内外史学界、姚氏宗亲,不容指教,共同探讨,厘正史实。
为解读方便,对上古时期重要时间窗,尚特列表对应,以明晰历史事件与时代比较。
第一, 帝舜六世孙虞·思与夏后帝相同世。
夏后(夏伯)禹登极,封帝舜子义均于虞(一说封于商,史称“商均”),其后虞·思。虞·思,据《左传哀公元年》:夏代人,有虞氏长,姚姓。寒浞杀夏后帝相,篡夏四十年;帝姬及子少康逃亡,投有虞国。国君虞·姚思不忍夏后绝祀,妻之二姚,使居于纶(今河南虞城东北);后少康与族人杀寒浞及其子浇(奡),光复夏朝,史称“少康中兴”(事载《左
传哀公元年》)。此时少康尚幼,至四十年后始杀寒浞而立,故少康应与虞思子孙。大学士谱列虞·思与少康同时代,显然欠准确。换言之,虞·姚思当与夏后帝相同时代,应列帝舜第五世。十二世发,“汤兴复封于虞,谥思公”,成有两个“虞思”。疑姚发谥号有误,或即封于遂(今河北遂城),即虞·遂,史称“虞遂”。
第二, 大学士列“汶、友龙”为帝舜第七世,虞·思子,并注云:“汶,学豢龙于刘累以事孔甲;累败而逃,汶因失国;相谏君以为有虞氏国家受命之事,不可绝祀,乃求汶叔思复封于虞。”
夏后帝孔甲约前1705—前1675年在位,越七十七年夏桀亡,商汤兴。大学士所记,似有误:世序差67世约二百多年(-1883-1598),因疑虞·姚思之后脱35世。若箕、直柄、饶等。因不知其传承与世序,本表未擅添加、插入,仅分别补在34世中,备考。
第三, 大学士列姚期、姚发为帝舜十二世孙,注云:“期忠谏于桀,为桀所灭”,发“汤兴,复封于虞”。依此判断,姚期、姚发处于夏桀将亡,商成汤强盛并建国之初。但,大学士谱所列与孔甲时代,相距四代,孔甲约前1675年被杀,至前1598夏桀赴火自杀,计七十七年,疑我谱脱漏三代。
第四, 大学士漏“虞遂”一世。《史记·陈杞世家》:“自幕至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以姓,使祀虞帝。”
     是语,一口气连用四个连接词:“自”、“至于”、“至于”、“及”,讲了五个人:“幕”、“瞽瞍”、“舜”、“遂”、“胡公”,亦迺五个时间窗,五个历史阶段,语法完整,语气流畅,语义明晰,不知缘何大学士脱此一世不叙?《左传·昭三年》:“商汤建国为存舜后,乃封遂。”遂,以封邑为名,今河北遂城。宋·罗泌《路史》:“遂,虞后,商人置之与遂”。清·光绪乙丑(健按:光绪无“乙丑”,疑为丁丑即1877年)姚敬熙《姚氏本源世系叙略》云:“虞思衍商均之祚,启封于虞;传箕伯、直柄,中衰不振;至于遂,汤封之于陈,伯戏,而后失国;迨阏父为陶正,生满,……复封于陈,以备三恪,即胡公也”。姚敬熙所叙,有正有误:误之者,一是夏启封姚思于虞,时间似欠准;二是遂乃封于虞,非陈;正之者,六世虞思之后有箕、直柄(直)等世裔;虞遂,当在帝舜第十四至十七世之间;或为其中一人若姚期、姚维者之别号、别称、别名,待考。至于“幕”,将另文专论,此不赘。有陈氏谱列虞遂为帝舜十世孙,似误。今姑列十五世中,备忘备考。
第五、比对《史记》“周本记”“陈杞世家”,姚阏父、妫满父子应与西周文王、武王同时代,但大学士谱列帝舜第33/34代,分别与周文王、周武王差两代,大约分别差三、五十年。周武王克纣封邦建国,命阏父为陶正;诏求诸帝之后,得帝舜裔姚满,配之以元女,封之于宛丘(今河南淮阳),赐姓妫,以奉舜祀,国号陈。可知周武王与阏父年龄相仿。因知大学士谱少两代。
盖世序相传对照,不论寿数,一代对一代,不应有相错落。有陈氏族谱列虞遂为舜第10世孙,与商汤建国差二百多年,则不知其可;尤不知其可者,列妫满为舜第36世孙,与周武王五世孙周穆王同时代,难道周武王嫁元女于玄孙辈之妫满?显然与史、与人伦不合。
第六, 谱误将“田开、田乞”作父子分列为:第五十世田武子、第五十一世田僖子。而将田乞子田常(成子)列为第五十二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无宇卒,生武子开与釐子乞”。“田乞为相,专齐政”“田乞卒,子常代之,是为田成子”。或恐大学士另有所据,笔者未之知而已。否则,田开、田乞宜归并一世。
第七, 田齐太公和前有田齐悼子,其后有田侯剡,《史记》均漏,大学士谱亦漏。之前,自田乞田僖子至田庄子白,相齐,专齐之政达150年,至田悼子于前410—前405年为侯;田悼子死,传位田和;田和在侯位三年死,传子田侯剡(前384—前375在位);后为其弟田午弑杀,田午自立为侯,是为田齐桓公。
田悼子与田和是父子关系,抑或同辈兄弟?查《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亦唯含糊其语:“及死,田齐内乱,传位给田和子”。余迄未详其传承关系,然史事谱牒,安可不记叙!
第八,大学士谱记六十九世姚平,注云:“始复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注七十世田丰:“平子,新莽篡汉求舜后,封代睦侯”。《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中)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封姚
恂为初睦侯,奉黄帝後;妫昌为始睦侯,奉虞帝後;封陈崇为统睦侯,奉胡王(按:指陈·胡公妫满);封田丰为世睦侯,奉敬王(按:指陈·敬仲田完)。阅读《汉书·王莽传》,可知汉新莽时姚、妫为姓者,当非姚平一人,尤非姚平“始復”姓者!《吴兴武康县志曰:“姚姓其来也远,居(吴)兴亦久矣。……(谓)始居吴兴武康,未必然也”。(见拙作《八闽姚氏源流》2001年版第42页)此其一。姚平始復姚氏,却名子丰再倒复田姓,有如此相悖者耶?固疑田丰为姚平子乎?此其二。第三,或录大学士谱旁注:王莽篡汉,诛除异己;平遁而过将,改妫姓;诛莽后,仍复祖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云,尤悖。新莽册封田丰为世(一作“代”)睦侯,荣尚之至,作为丰之父,何必逃遁过江?王莽宽待姚、妫、陈、田、王五姓,以为皆虞帝之后也,何惧之有!因疑:姚平、田丰是否父子关系?其依据者,何?
撰史、修谱,实者存实,疑者存疑。其于疑者,唯借助史书探索,专家论证,以期释然解困。余不敏,因草书上网,祈求辨正。为明对照,特绘《中华姚氏世乘》图表一、二以奉诸方家参政,系草图,待修正。其所纪年代,依2000214日《福州晚报》转载:“经过170多位专家长达四年的联合改关”认定“夏王朝的起始年代被推定在公元前2069年前后”。因依次推定帝舜生卒寿考。夏商周三代年表,原依范文澜《中国通史》所列禹登极为前2033年,较今170位专家论定少36年,故此表年代均加上36年,且所列皆为在位时代,非生卒寿考。
所列《陈氏族谱》,见陈祯烈所著《陈氏峥嵘》(2001·鄂赤内图字第010号)。
福州琴亭瓮翁斋  姚恩健  未是草
                                       乙末初夏

( K* C9 e7 v8 ^1 `
3 d6 q. t  {4 g2 {9 Y, o- t
+ a/ c% d7 q9 B: D7 E- \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6-25 16:46
世序
有虞氏世乘
纪年
夏商周世系
琴    亭    考    辨
姚氏族谱
陈氏族谱
1
帝舜
前2181—前2071
根据2000年2月19日《福州晚报》转载:“经过170多为专家长达四年的联合攻关”认定“夏王朝的起始年代被推定在公元前2069年前后。”依此推定帝舜生于前2071年,寿110岁。此纪年表,根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禹登极为前2033年。较今专家新推定,少36年,因相应加上36年。以下均为在位时间,非生卒年间。
后羿推翻夏后太康;寒浞杀后羿及帝相,篡夏四十年;相子少康投奔有虞,罔君虞思不忍夏后绝后,遂以二女妻少康,封之于纶(今虞城东北)为牧正;后少康联袂族人杀寒浞及其子浇豷,光复夏朝,史称“少康中兴”。时约为前1940—前1884年。佐夏中兴者,虞思之力为也
《史记》:“孔甲使累豢龙,龙一雌死,刘累惧而逃。”唐大学士姚思廉谱记:“汶,学豢龙于刘累以事孔甲;甲败而逃,汶因失国;相谏君,以为有虞氏国家受命之事,不可绝祀,乃求汶叔(虞)思复封于虞。”孔甲在位约在前1705—前1675年,弑于七十七年夏桀亡,商汤兴。大学士所记似有误:世序差六世,约二百多年:疑记错,亦疑虞思之后脱3—5世。
大学士谱脱漏虞遂。《史记陈杞世家》:“自幕至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但陈氏谱列舜裔第10世亦误,清·光绪乙丑(光绪无乙丑,疑为丁丑,即1877年)姚敬熙《姚氏本源世系序略》云:“······虞思衍商均之祚,启封于虞;传箕伯、直柄,中衰不振;至于遂,汤封之于陈,伯戏,而后失国:迨阏父为陶正,生满······复封于陈,以备三恪,即胡公也。”宋·罗泌《路史》:“遂,虞后,商人置之于遂。”
大学士谱记姚期:“忠谏于桀,为桀所灭。”记姚发:“汤兴,复封于虞,谥思公。”所记史事亦落后三世,亦再说明上述虞思之后脱漏3—5世,似无不当。又《中国名人大辞典》据从《左传·哀元年》释“虞思夏代人。传说为有虞氏长,姚姓。夏后相为浇所杀,相妻逃奔,少康奔有虞,虞思妻之二女,使居于纶地,有田方十里,有人五百,聚集民而灭浇。”浇也作奡。又释“虞遂,商代人,舜之后裔。商汤建国为存舜后,乃封遂。”(见《左传·昭三年》)。
可见,姚期、姚遂,均姚思之后,均在商成汤即商武王灭桀前后。大学士谱所记欠准,而陈氏谱列虞遂为舜十世孙、西周时人,与史尤其不合。现可以肯定:期、遂皆商初人,唯不祥其先亦不知其子嗣,其世序失纪,故恩健未擅列,但推测为帝舜14-17孙。待考。
/ w# i% Y! Z! g/ U8 W

( E5 F" c& Q/ K7 P% _, Z) A% q+ S6 `/ M( _
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后,史称“殷”,也叫殷商。

. C& p! ]. U4 W/ g# P9 b! a
阏父仕周为陶正。
周武王克纣灭殷御极,封邦建国,诏求帝舜之后,得满,配以元女太姬,封于宛丘(今河南淮阳),赐姓妫,以奉舜祀,国号陈,谥胡公。自是,胡公嫡庶子孙或妫、陈、胡、满为姓氏,遂衍繁姓。淮阳县柳湖旁,至今尚存胡公墓。因护城河水侵蚀墓茔,先人以铁固之,俗呼“铁墓”。
从《史记》“周本记”“陈杞世家”记载判断,阏父、胡公满应分别与周文王、周武王同时代,大学士谱快一二代犹可,陈氏谱快四五代,似不合人伦:周武王嫁元女于玄孙辈?
周厉王暴虐,不听召公(绍公,绍穆公,名虎)弥谤之谏,民不堪命。乃相于叛袭,厉王出奔于彘,十四年死于彘;其间十四年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史记·殷本纪》记厉王在位三十七年,后逃彘十四年为“共和”时期。“共和”一年,即陈幽公14年;陈幽公、周厉王同时代,大学士说又落后三世。
《中华姚氏世乘·世系对照表》略列于此,表二之后依《史记》“共和”之后纪年表准确记述。详见另表。
2
商均
义均
--2069---前2025
3
夷伯
少康
--2024----2015
4
强馀
直柄
宾台
--2014---- --1973
太康
仲康
5
仲敌
--1972---- --1945
6
梦熊
虞思
虞思
寒浞篡夏四十年—1940----1884
少康
7
友龙
城受
--1883---- --1867
8
寿肸
雍叔
--1866---- --1441
9
叔仪
斗浇
--1840---- --1823
10
康伯
康仲
虞遂
--1822---- --1807
11
宗石
主妫
咸受
--1836----1748
--1747----1727
不降扄
12
玄昊
--1726----1706
--1705----1675
孔甲
13
妫方
盖耿
--1674---- --1664
14
杞叔
--1663---- --1651
15
虞 逐
符纪
--1650----1598
--1598----1587
夏桀(履癸)
商咸汤(武王)
16
寿固
盾旬
--1585----1585
--1584----1581
太丁、外丙
中壬
17
黎成
--1580-----1569
太甲(太宗)
18
生立
--1568----1544
沃丁
太庚
19
元捷
卿本
--1544---- --1441
小甲、雍己
太戊(中宗)
20
--1440----1406
仲丁、外壬
河亶甲
21
姑獈
得庄
--1405---- --1387
祖乙
22
公允
雅卿
--1386---- --1368
祖辛
沃甲
23
简亥
--1367---- --1343
祖丁
南庚
24
填叔
陆可
--1342----1349
--1348----1321
阳甲
殷·盘庚
25
--1320--- --1249
武丁
(高宗)
26
无X
--1248----1205
祖庚
祖甲
27
--1204---- --1193
廪辛
康丁
28
叔正
--1192---- --1158
武乙
29
献子
     秩
--1158---- --1145
文丁
30
亚寿
仲昌
-1144---- --1136
帝乙
31
原寿
--1135---- --1102
姒辛(殷纣)
姬昌(周文王)
32
梦延
--1102---- --1096
发(周文王)
33
阏父
--1096---- --1063
成王诵
34
胡公
季衡
--1062---- --1037
康王x
35
申公
相公
遏(阏父)
--1036---- --1013
昭王瑕
36
孝公
--1012---- --958
缪王满
37
慎公
---921---- --952
共王繄扈
38
幽公
--952----- --906
懿王囏
校王辟方
39
厘公
围戎
--905---- --906
夷王夑
40
武公
--878---- --828
共和—前841
厉王胡
共和
2 F- T% q5 x( b, D
& n, p! h7 H0 s+ w; Z: `4 Q
! k! R( V4 e# O! V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6-25 16:55
世序
讳号
爵号
纪年
(公元)
史 记 摘 要
诠   释   备   考
34
妫满
陈`胡公
0 A3 x* |. a3 Z/ g$ X0 b) c8 [3 X2 _2 _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禹封义均于虞(在今河南商丘以东,虞城以北)治在商,故又称“商均”。其后,国或失或续,后裔或姓姚,或姓妫。
35
犀侯
皋羊
申公
相公

( H7 a* m  P" K7 b
申公卒,弟皋羊立,是为相公。
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为孝公。
36
孝公

0 D6 ^$ \. w7 f
孝公卒,子圉戎立,是为慎公。
37
圉戎
慎公

4 J9 l+ s# Y  p0 ~! C( r
慎公当在周孝王、夷王时.
38
幽公
-854至-832
幽公十二年(-843),周厉王奔于彘,二十三年(-832)幽公卒,子釐公孝立。
周厉王奔于彘,死于彘,召公、周公摄政十四年,号“共和”(-841),时在陈幽公十四年,为中国历史准确纪年之始。
39
釐公
-831至-796
釐公六年(-826)周宣王即位。三十六年卒(-796)子武公灵立。
又名金木父。
40
武公
-795
武公在位十年卒,子夷公说立。是岁,周幽王即位(-781)。
41
夷山
平公
-780
-777
夷公三年卒,弟平公燮立。
平公七年(-771),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徒。
燮,又名元圭。
42
文公
-754
文公元年(-754)取蔡女,生子佗。
十年(-744)文公卒,长子鲍立,是为桓公。
43
桓公
厉公
-744
-704
妫佗,佗,他,通,亦称陈他。《史记集解》以陈佗为五父,桓公鲍之弟,陈文公之少子。
自商均至陈·完(敬仲),帝舜裔而或姚或妫;自妫满始又或姓胡、或姓满、或陈。《史记·陈杞世家第六》:司马迁记述陈国史事称“陈”者,乃国名,非姓氏之冠。《中国帝王大辞典》因此皆冠以妫姓,不冠陈氏,极是。史书专著中,自妫满至妫佗冠以陈姓者,皆讹;然追述舜系陈氏,自妫满始,诚然可。故妫满之后至陈·敬仲完,皆姓妫;完奔齐,改“陈字为田氏”始为田氏之肇姓者也。史学界称妫满至完(敬仲)冠以陈,欠妥,应作“陈·完”,馀类此。田完仕齐,《史记》明确冠其子孙田姓。或陈氏族谱不以《史记》溯祖,盖有此疑虑之故也。陈·田古同音通用。
44
跃、林
杵臼
& E+ f% h7 L+ \# ^2 l. `
厉公、庄公、宣公

( V4 X9 f3 Q4 J1 |
-699-692
-692-648
桓公太子免之三弟:跃、林、杵臼与蔡人杀佗,相继袭爵。跃立,是为厉公,子完。林,庄公。宣公杵臼有嬖姬款,欲立之,乃杀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完,完惧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
45
陈·款
陈·穆公
陈大夫
-648
宣公在位四十五年卒,子款立,是为穆公。在位十六年(-632)穆公卒,子朔立。陈·完卒,谥。敬仲,以陈田音谐,改姓田,为田氏肇姓祖。生子稚孟夷。
46
田稚孟夷(陈完子)

0 e* Q- l, g. ^3 g: d, d. \8 ^6 U2 X
伯考
陈·共公
-631
陈·共公在位十八年卒(-614),子平国立,是为灵公。
田稚孟夷生湣孟庄
47
平国
田湣孟庄
陈·灵公
文子
-614
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皆通于夏姬。十五年(-599)夏姬私生子征舒射杀灵公,灵公太子午奔齐,征舒自立为陈侯。
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
唐·姚思廉《姚氏世谱》记伯考,疑即田湣孟庄作:“灵公,名平国。(田)续仕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未见载。续,疑即田须元。
48
田须无序
陈·成公

% b0 Q. ~* p; x- V7 i8 U* ~
-598
楚庄公迎陈灵公太子午于晋,是为成公。复陈。
文子、桓子,均事齐庄公,甚有宠。
49
陈·弱
田无宇

9 ]. r8 f- C# Y6 i, P
陈·哀公
桓子
-568
陈·成公在位三十年卒,子弱立,是为哀公。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收税以小斗受之,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得齐众心,宗族益盛,民思田氏。齐悼公立,田乞为相,专齐政。
50
陈·悼
田开、田乞
7 E9 ]% ~! u/ }: F5 D- |- z
太子师
陈君
田武子、厘子

# r5 Z& u6 U" y) O. V& t0 y& e- c5 B0 l
-534
-533
哀公三十四年,司徒招杀悼太子师,立留为陈君;九月楚灵王遣公子弃疾伐陈,十一月灭陈,陈君留奔郑。弃疾为陈公。齐景公四年(-544)田乞卒,子田常代立为相,子盘。
田开、田乞,《史记》作田桓子无宇之子。唐·姚思廉《姚氏世谱》列五十世开,五十一世乞,作父子。
唐·姚思廉《姚氏世谱》漏陈悼太子师弟留。
51
陈·吴
田常
陈·惠公
田成子
-529
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自立为平王。乃求故陈悼太子师之子吴为陈侯,是为惠公。时为楚灵亡灭陈五岁“空籍王岁矣”,应为-529年。田常卒,谥成子。子盘代立,相齐宣公,是为襄子。
田常杀齐简公(-481),拥立平公骜,自任齐相,齐国之政尽归田氏。时为周敬王三十九年(-481)。
52
陈·柳
田盘
陈·怀公
田襄子
-479
-410
怀公元年,吴王阖闾于子胥破楚,入郢,召陈怀公,怀公惧,以疾谢召。四年吴王复召,怀公如吴,吴王怒,畄之,怀公终卒于吴。有子越代立,是为湣公,时-501年。
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以有齐国(-455-- -410)。子田庄子白相齐宣公。
怀公死于吴,立于越为陈侯,时为湣公。湣公六年(-496)孔子适陈。二十三年(-479),楚惠王杀陈湣公,陈亡。是岁孔子卒。湣公长子陈衍避居阳城户牖,次子全温逃晋后事魏,拜为浚义大夫,别号陈留,因氏焉。齐宣公四十六年为田齐悼子元年(-410),史称“田齐”。《史记》脱漏悼子一世,今补。
53
田白
田庄子
-410—405
自田乞田常、相齐景公、晏子孺,悼公、简公、平公、宣公长达百馀年,专齐之政达百馀年;函前410年田悼子列为齐侯,史称“田齐”。《史记》漏田悼子,今依《中国历史纪念表》补立。
54
陈·越
陈·阏路
田悼

9 K+ F! m: {4 s/ D0 M4 K
陈·湣公
陈·哀公田齐悼子
-501-- -479
陈湣公六年(-496)孔子适陈。十三年吴复伐陈,陈急告楚,楚昭王来救。时孔子在陈绝粮,湣公弟阏路弑兄湣公,自立为哀公。
田太公和相齐宣公。宣公五十一年卒,子康公贷主,贷迷酒色,不听政。田太公和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周天子许立相,田和为齐侯,时为康公十九年,前386年,列于周室,纪元年。时周安王十九年(-386)。
55
陈·欶
田和

- ?, Q( J( z8 ^, R
陈·出公太公
! U  I  E( v/ h1 U' B: a- d
( ?1 f8 \- \1 @  \8 S5 `
-404—387
湣公十六年(-486)弟阏路弑湣公代立为哀公。哀公十六年卒,湣公子欶立,是为出公。公元前479年孔子卒,时陈湣公二十三年,陈亡。田和齐侯仅立三年卒(-384),田侯剡嗣位,在位九年(-383-375)。
《史记》脱田剡。迁康公于海上之事非太公和,应是齐侯剡。田剡为相五年,齐康公贷卒于海上,在位二十六年(前404-379),姜齐亡,绝无后,奉邑尽归田氏。
《史记》漏田剡,列午为太公和子,《中国历史纪年表》列父子相乘,今从之。
56
陈·春
田·剡
田午
+ ~) ^1 k" ]2 N+ b' T& N
# b' O" M5 _4 n# x
陈·简公
齐侯剡
田齐桓公
--476
-386—至-375
楚惠王四十四年灭杞(-445),比楚惠王灭陈晚三十四年。《史记》“陈杞世家第六”记止。
田午生于太公和五年(-400),齐侯田剡九年,田午年方二十五岁,弑其兄田剡及其侄孺子田喜而自立为侯,号桓公。在位十八年(-374-357)。
57
田因齐
威王
-374—至-320
田齐威王是桓公午之子,在位(-356-320)三十七年卒,子辟疆立。
姚思廉谱附注:名国齐,戊子始称。谢东润注:“威王……姓妫、田氏,名因齐。自田氏篡齐以来,至此极盛阶段。”(《中国历史文学作品选》)
田婴有子名文,封于薛,是为孟尝君。
58
辟疆
田嬰
宣王
宣王庶弟
-319—至-301
宣王元年,孟子适齐,说宣王行“仁政”。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无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有子地。
《史记》:“孟尝君绝嗣无后也。”
59
田地
田文
湣王
孟尝君
-300至-- -284
湣王十七年,燕、秦、楚、三晋合谋败齐。燕将乐毅攻入临淄,尽掠齐之宝藏器。湣王出亡逃卫,走邹、鲁,终流落莒。楚使淖齿相湣王,淖齿杀湣王。遗子法章。
自陈完奔齐改姓田,子孙世代为齐卿,逐渐专齐政,夺齐权,盛为诸侯,为春秋战国五霸之一,陈完嫡庶子孙皆权臣、豪富、出将入相。然自齐桓公之后,日渐衰弱。
战国时期,秦日益强大,而齐本强国,却不从孟子“行仁政”,终日渐衰落;尤可痛者,后裔未铭“勿忘在莒”之训,族人之中兄弟、叔侄争权夺位,弑杀不辍,终致狼狈败亡。唯田横,一代将相,却无奈败势,羞为汉臣,为齐死节,青史留名。
60
法章
襄王
-283至-- -265
淖齿杀湣王,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家佣。太史敫女奇其状貌,以为非恒人,与之通焉。生子建。后莒人共立法章,是为襄王。襄王在位五年,田单倚即墨用火牛阵攻破燕君,收复七十馀城,迎襄王返临淄,以功著,封田单为安平君。
61
田建
齐王建
齐王假
-264至-- -221
齐王建立四十四年,秦兵击齐,不战降秦。秦虏王建,迁之于共,,遂灭齐,天下壹并于秦,秦王嬴政号为皇帝,始称“秦始皇帝”。
62
田儋
田荣
田横
嘉(建)
修(建)
田市
田广
田假长子,不食而死
田假次子,逃难改姓王
田建三子,见秦兵入宫,以奔走折足,得免诸死。
田儋子,田荣立为齐王
田荣子,田横立为齐王

( n# ]1 \. Z! U) D
田假,法章次子,田建弟。田建迁于共,田氏族人田儋自立为王;秦将章邯围魏,田儋走临淄。齐人拥立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田间为将。田儋从弟田荣怒齐人去田儋,引兵归,追逐齐王假。假亡走楚。田荣乃立田儋子田市为齐王,荣自为相,荣弟田横为将。项羽徙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立为王,治临淄;故田建孙田安降项羽,项羽立田安于博阳,尽并三齐之地,自立为王。田横闻田荣兵败于项羽,为平原人所杀,遂立田荣子田广为齐王,自相之,专国政。汉王刘邦立为皇帝,田横惧诛,如海居岛中。
田建长子升,次子桓及田假次子,避秦难改姓王。
田建第三子田轸,秦兵攻入临淄,出逃,奔走足折,得免诛死,后迁颖阳恢复陈姓(今河南省禹州、许昌、长葛一带)。
田安,故齐王建孙。项羽渡河救赵,田安攻下济北数城,引兵降项羽。前206年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封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汉高祖八年(-199)诏召齐楚大族豪杰昭氏、景氏、屈氏、怀氏、田氏迁徙关中,田良从关中迁长陵(今咸阳东),因家焉。子侄疾祐,疾祚从之。
田蚡以私怨杀前相窦婴及婴客灌夫。崇尚儒术,“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田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作“其春,武安侯病,·······竟死,子恬嗣。”姚思廉《姚氏世谱》作“梧”。今依《史记》改之。
元朔三年(-126)武安侯田恬坐衣襜褕入宫,不敬,解除袭爵。
田偃,田胜子。汉武帝元鼎五年(-112)诸侯酎金以祭宗庙,因金轻色恶而被劾不敬,夺爵者一百零六,偃为其一。
田延年,字子宾。汉昭帝时,官才略给事大将军,拜大司农。宣帝即位,延年以决疑定兼封阳城侯。
63
田安
. i3 [7 K6 G- U- V7 \
; ^2 \* [4 Y' l+ o. g$ [0 `
疾祐
疾祚
建孙,项羽立为济北王
良长子
良次子
-207-- -206
至-- -199
汉高祖刘邦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入洛阳,未至二十里,不愿北面事汉王,对汉使云称:“····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刎,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呼,有以也夫!起至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从田横之二客亦自刎,馀尚有五百人在海岛,闻田横死,亦皆自杀。高帝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64
田昌
田留
疾祐子
疾祚子
  F+ U- d. h) }, ?1 A( G6 f+ c6 |0 C
项羽灭秦而立,乃徙田市为胶东王;立田都为齐王,治临淄,立故王田建孙田安为济北王,治博阳。
65
田蚡
田胜
田牟
昌长子
昌次子
留子

. H  N; {7 g  X0 b& A+ Z3 {6 O
汉高祖八年迁长陵,娶妻臧氏,乃燕王臧荼孙女,初嫁王仲,生一男一女;王仲死,更嫁田昌,生男田蚡、田胜,生女为汉景帝刘奇皇后,生刘彻汉武帝。田蚡、田胜以汉景帝王皇后同母弟,景帝后元三年(-141)封为武安侯,弟胜封为周阳侯。景帝崩,武帝继位,尊皇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
66
田恬
田愝
田延年
田蚡子
田胜子
田牟子
9 Q3 z# N/ F1 A- x7 A  b& o! n4 Q3 M
汉武帝建元元年(-140)封田蚡为太尉,建元六年(-135),封田蚡为相。元光四年(-131),田蚡薨。有子恬嗣爵。
田胜,昌次子;以汉武帝娘舅,因此盖国,封周阳侯。
田牟,以子延年贵,封大司农;元平元年(-74)与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光引延年给事中”。汉宣帝封为阳城侯,本始二年(-72)因“诈增僦其,盗钱三千万,为怨家所告,”案发,耻于收监,曰:“幸县官宽我耳,何面目入牢狱,使众人指笑我,卒徒唾吾背?”使者召延年诣廷慰,闻鼓声,自刎死,国除。有子田渊。
67
妫渊
大司农延年子
; W4 h/ c& x7 b
见父坐罪自刎,即逃吴兴郡(今浙江湖州),复妫姓,卜居武康灵溪。
时吴兴有归安县,渊以归、妫音谐,因氏焉。
68
妫征
* S  y& Y' L! `: ]& v
+ Q6 g0 A4 }- z. y$ K1 [- `
69
姚平
妫征子

1 C' P3 I" R5 W0 p% F
汉冀州刺史,谏议大夫;通京房《易》学。京房,本姓李,子君明,事梁人焦延寿治《易》后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诸弟子,皆郎、博士。王莽篡汉(公元9-24)诛除异己,平遁而江;诛莽,复祖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后裔大蕃,济世显荣,遂为望族。
70
田丰
代睦侯(公元9-24)
1 ~  {; [" P. r- T3 o
王莽篡汉,诏求舜后,始建元年(公元年9年)封侯:封始宁将军姚恂为初睦侯,封妫昌始睦侯,封田丰为代睦侯,以奉黄帝、舜帝祀。
转莽篡汉后,宽待同源异姓陈、田、姚、王、妫氏,免徭赋。姚平何以逃而过江?复姚姓,何以又改妫姓?何以子又复姓田?王莽封田丰为侯,姚平何必“循而过江?”丰乃平子乎?姚思廉谱自相牴牾,殊难理解。
71
妫恢
丰子
青州刺史
+ ^" W& m2 i3 ^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汉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擒王莽诛杀,众人脔割莽首。田丰,田恢父子避乱复归吴兴而家焉,改姓妫。
《浙江通志》:“汉有青州刺史(姚)恢,····墓皆在郡境,碑碣尚存。”
72
妫显
恢子

1 ~& D% a9 u6 Y
隐居不仕,钓于箬州,自号箬泉醉翁。
73
妫奕
显子

; S, L1 a! h0 q
西陵令。
74
姚敷
奕子
. F* c) j4 o. `- R- a) K- s) E# J
武骑帝侍,复姚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陈·胡公裔孙敬仲奔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祀。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
《吴兴武康志》:“姚姓其来也远,居吴兴亦久。······始居吴兴武康,未必然也。”
《晋书》卷116载:“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弋仲子姚襄、姚苌,孙姚兴,曾孙姚泓。子苌建大秦,称帝,为南安望族、郡姓。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东部。今人钱文忠《百家姓》认为,非舜后,乃鲜卑、拓跋族内迁中原慕舜帝威望而改汉姓姚。南安姚氏仅有一支为姚逄后,逄官羌校尉,非羌人之祖。
75
姚膺
姚信
累官至少府
吴选曹尚书太常卿
6 V7 }  R$ H2 V
膺,敷长子,字德祐,一说符直,旧谱记元通,累官至少府。
信,敷次子,三国吴宝鼎(266-268)朝为太常卿,吴选曹尚书,著有《昕天伦》《姚氏新书》《士纬》《周易注》《姚氏集》等。
76
姚伷
姚逄
姚巡
姚陶
* i/ J% ^* q, [; x3 D6 U3 o, n, Z

& i7 e$ N) m, H
伷,膺子,字子绪。或作伯,仙,皆误。三国时广汉太守,诸葛亮辟为相府掾,迁尚书仆射。阆中人(在今四川)。
逄,信长子,字得仁,累官获羌校尉,使匈奴拘,因为赤亭羌之祖。
巡,信次子,湖山自乐,号默叟。
陶,信三子,三国吴宁浦太守。
77
姚子恒

: c0 V9 l( `+ s1 l# n# G

) r+ o+ I0 K+ w- P
陶子。太傅。
78
姚墨

1 @) \$ V2 b# D/ n$ Z
" z1 r: w3 K( l. y
子桓子。
79
姚和
4 k/ s: P, K4 Y* }1 u

! f, B! x2 Y4 L4 L$ {* O3 w
墨长子
80
姚岳
字川大将军
307-312
和子。王逊知宁州(今甘肃宁县),拜为大将军。晋永嘉中,大成李雄(274-334)寇宁州,刺史王逊遣岳拒之,大破之。追至泸水(泸江),不及而还,逊怒鞭岳,岳裂冠而卒。时人冤之,为立庙祀焉。
2 |/ d& g! c2 Z4 d) ^" g
姚杰
不仕
  a( e$ z7 F. c: b+ O0 x& Y
岳子。痛父非命,洁身不仕。
82
姚度

/ y3 @! {  ^5 f* J
; T8 B$ R& V7 H6 w6 @' y
杰子。
83
姚元

, k( [# V6 b* i$ C' V; j
5 [+ L5 s: |1 p$ U1 r: u/ o6 |
度子
84
姚汾
不仕
$ `4 t2 J4 c6 }! A7 m
元子。征召不出,隐居不事。
85
姚網
姚纪
姚统
* x* f& p7 q  x5 e* Z, R2 v& X' f

; L. T5 Q/ V: I) `0 u9 c: a
汾长子。事魏,徙迁陕州。
汾次子。志史未载其嗣。
汾三子。又名菩提,梁高年令。
宏,有子宣业,孙安仁,曾孙祥,玄孙懿。
《武康志》:“陕郡姚氏,亦出自武康”。
86
姚宣业
姚僧垣
南朝梁吴兴郡公
靖公
( d( g4 b- j( h1 S) j1 ]( P2 i
宏长子。今距姚懿墓志铭改;字文朝,征东大将军,封吴兴郡公。
统子,或误作增坦,字法卫。北周武康人,官隋上大夫加赠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北绛郡公。亦著名医家学,著有《集验方》十二卷,《行记》三卷行世。享年八十五,谥靖公。隋开皇三年(584)卒,有子察,最。
懿墓志铭作:“姚崇,高祖宏……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父祥,隋怀州长史,……廉校检函谷关都尉”。封北隆公,依姚思亷谱。近人据《周书・卷四七・姚曾坦传》认为“北隆公”乃“北绛公”之误。旧谱作僧坦,或作增坦,今亦改为“僧垣”。(详见姚学谋主编之《姚崇研究论文集》)
87
安仁
姚察
姚最
青·汾州刺史

% _! [/ O9 B- \, Y/ o
宣业子,祥父。
僧垣长子,字伯审,袭父爵,陈·太建初(569)为通直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入隋,授秘书丞,太子内史舍人。累赠上柱国凤阁鸾台平章宰辅,加封宣城郡公。敕成梁、陈二史未毕,戒子思廉续成之。著有《传国玺》十卷,《皇姚》二十卷,《汉书训纂》二十卷。谥忠懿。陈亡,察自吴兴迁京兆,遂为京兆万年(咸阳)人。
最,僧垣次子。蜀王友。有《继书品》行世。《武康志》:“独最与思聪墓在武康石城山。”
88
姚详
姚思廉
姚思才
姚思聪
寿州刺史
秘书少监
2 f" }0 o* L3 m
安仁子。隋山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以子懿贵,赠隽州大都督;又以次孙崇贵,累加赠紫微令、梁国公。
思廉,察长子,字简之。621年秦王李世民开馆延士,授公弘文馆大学士、著作郎,迁太子洗马,加封通直散骑常侍,丰城郡公。以长子憕贵,赠豫州司户参军;以次子恽贵,加赠丰城郡男;以长孙璹贵,累赠平章宰辅;以次孙珽贵,赠户部尚书。继父姚察遗志,续成《梁》《陈》二史。贞观六年(632)奉敕纂修《姚氏世谱》,为我姚氏自圣祖帝舜肇姓姚氏以来第二部玉牒。第一部是《尚书·舜典》。
思才,察次子。与兄思廉同修国史,拜掌书记。
思聪,姚最子,授寿州刺史、秘书少监,迁左庶子。《吴康志》:“今之居吴兴者,皆秘书少监思聪后也。”
89
姚懿
姚憕
姚恽
姚慎
文献公
司户参军
寿州刺史
6 d( A, p6 |1 Y
懿,祥子,字善意。年十八,授陕州崤县令。居无何,擢拜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官。累迁左卫亲府右郎将。······左迁建安府折冲都尉。····高宗····召拜忠武将军、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开国男。···拜使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旋加银青光禄大夫。龙朔二年(633)拜嶲州官舍,享年73岁。夫人刘氏,故洛阳刺史刘志之女。有子元素、次子元之(崇),三子元景,庶子德敏,德素等11人。
憕,思廉长子,字处平,唐豫州司户参军;以子珽贵,赠户部尚书;以长子璹贵,赠平章宰铺。
恽,思廉次子,字处恭,开元丙辰(716)以侍宝郎袭丰城郡公,留守山东,卒于官,有政声,丰城县志有传。
慎,思聪子,寿州刺史。
据《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懿)墓志铭并序》摘录。其神道碑迄仍矗立陕县刘秀峰巅。
90
姚元素
姚元之(崇)
姚元景
姚璹
姚珽
姚敬文
姚敬莭
宗正少卿
梁X公
潭州刺史
越州都督
太子詹事兼左庶子

9 `1 J9 d2 S7 q
元素,懿长子。
元之,懿次子,本名元之、元崇,避开元年号讳,改名崇。相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诛张易之,张昌宗,复中宗帝位。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郡,折权倖,劝节俭,以“十事要说”献玄宗,课民捕蝗消灾,时称“救时宰相”;主政时期,史称“开元之治”。数请避相位,荐宋璟以自代。政绩不胜记。新旧唐书、《资治通鉴》以及近年出土之墓志铭、神道碑记之备祥。开元九年(721)九月寝疾薨于东都之慈惠坊里,享年72,葬于万安山之南原。封紫薇令,梁国公,谥文贞公。
元景,懿三子,年十六能文,秀韶颖异,磊磊英武,唐时官司刑太常伯、潭州刺史。有子箕,孙閛,曾孙合。
璹,憕长子,字令璋。由明经辅太子宫门郎;武后时,初拜检校天官侍郎,擢地官尚书文昌左丞同凤鸾台平章事,相武后;卒赠越州都督,谥成。御制联一对云:秉质颖敏,三朝国家元首;赋性忠贞,亘古天地一人。
珽,憕次子,由明经历定州等六州刺史;中宗擢右散骑常侍,迁秘书监;睿宗擢户部尚书,迁太詹事兼左庶子。撰《汉书绍训》四十卷。
敬文,恽长子。袭封丰城公,后削职,避难迁光州。
敬节,恽次子
张说撰姚崇神道碑。《江西通志》:“生于婺源”“卒葬婺源”,误。
司马迁《资治通鉴》载:“唐世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后莫能比焉。”谓“唐四大贤相”之一。
姚合,《辞源》作“宰相崇曾孙”,误。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尉,后为陕、虢观蔡使。终秘书监。有诗名,人称“姚武功”,与贾岛齐名,时称“姚贾”。有《姚武功集》行世。
珽,或作班,今从《新唐书》改正。
91
姚彝
姚异
姚奕
姚算
姚昌演
姚昌润
姚行表

( ?; Z6 p; d+ Y' h  ?
4 d1 L- Y2 b! J7 V3 ]! d4 M! l
彝,崇长子。正议大夫、邓州刺史、光禄卿。子闉。
异,崇次子。主爵郎中,方、许二州刺史。有子闳。
弈,崇三子。永阳郡太守,开元末礼部侍郎、太仆卿、尚书右丞。子阐。
昌演,璹长子,谏议大夫。
昌润,璹次子。宣州刺史。
行表,敬文子。郢王府司马。
又记次子阆,四子门,五子阀,
又记次子闬,三子阀。
92
姚闉
姚闳
姚闬
姚阀
姚崇桂

) R  C: D; p' [# D2 `/ s& U+ Q8 C2 W, f
* n, M6 @3 U. F  u1 Z/ E

6 R! K0 u# |) I6 V4 l
太子司马郎
! s2 ?( _9 Y. S5 }1 C0 t, F
彝子。   
关于行表子崇桂、绩,《全唐文・姚南仲神道碑》记:“公讳南仲,字某, 吴兴武康人。姚墟妫水,根柢峻茂。后汉青州刺史恢,始违难东徒,周华州刺史北绛郡公僧垣,以行义道术闻,生二才子,曰察曰最。最仕隋为蜀王友,六叶至公曾王父绩,仕绛州曲沃县令。王父元,宋州宋城县令。烈考发,天宝中举秀才,十上不合,慨然自奋,从西平王歌舒翰于陇上,积功劳至右领军卫将军。……嗣子太仆寺主簿袞,洁清好古,诚信得礼,与其弟亮……”所记,与福建莆田冲沁、福鼎沙埕、晋江永和谱几无轩轾。其世系为:思廉-憕、恽-敬文、敬节-(敬文子)行表-崇桂、绩-希斋、玄-弘庆、发-(弘庆子)孟玉、孟瑜;(发子)南仲、亮。录以备考。
93
姚伾
姚侑
姚惇
姚恬
姚希斋
8 }, r# `& u% p3 C5 R
9 R4 p4 F8 w! r; n
希斋,或作善斋。今从《新唐书》改
94
姚成宗
姚成允
姚成则
姚成功
姚栖简
姚栖云
姚潜
姚弘庆

4 n' o. b5 ?2 F4 K2 d$ U
侑长子。
侑次子。
侑三子。
侑四子。
侑长子。
侑次子。
侑三子。
侑四子。
简,惇长子。贞元十三年(797)值安史之乱,兄弟“从军职于徐方”
云,惇次子。至贞元廿年(804)相会于海沂。元和四年(809)栖云疾终,年甫27岁。
潜,合子。
弘庆,希斋子,字行之。苏州刺史。
姚懿枝系今据姚学谋主编之《姚崇研究论文集》暂录至姚宏十世、姚崇五世止。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6-25 17:06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5-6-25 17:11 编辑
0 g- t- g# S  s' ^1 ]5 b  f
3 e3 n! \+ m/ Q$ q8 ^& c7 C
讳号
爵号
在位时间及传承
备考
妫满
胡公
传位于子犀侯

6 A" c5 q5 {, Q. d0 Q( W. S+ D* u+ V
妫犀侯
陈·申公
传位于弟皋羊,皋羊传子突
妫突
陈·孝公
申公子,传位于子圉戎
妫圉戎
陈·慎公
传位于子宁
妫宁
陈·幽公
前854-前832年在位,传子孝
妫孝
陈·釐公
前831-前796年在位,传子灵
妫灵
陈·武公
前795-前781年在位,传子说
妫说
陈·夷公
前780-前778年在位,传位于弟燮,是为平公(前777-前755年)在位,传子圉
妫燮
陈·平公
妫圉
陈·文公
前754-745年在位,传子鲍
妫鲍
陈·桓公
桓公前744-前707年在位。桓公卒,妫佗杀太子免自立为侯。蔡人出兵杀佗,立桓公太子免之弟妫跃为君,是为陈·厉公
妫佗,佗通他,或亦作“陈他”。《左传》:“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
厉公二年(-705)生子妫完,即陈完(田敬仲)。韩兆琦注“有妫之后”云:“……陈完是陈国贵族之后,故此称陈完及其后代亦曰妫姓。”
陈完奔齐,为田齐之初始,亦为田氏之祖。
妫佗
五父
妫跃
陈·厉公
前706-前700年在位,卒,弟妫林继位,是为庄公,庄公前699-前693年在位,传弟杵臼,是为宣公,前692-前648年在位,传子款。
妫林
陈·庄公
妫杵臼
陈·宣公
妫款
陈·穆公
前647-前632年在位,传位于子朔,齐桓公十四年(-672)陈完奔齐,为工正,齐懿仲(女)妻完,生田稚孟夷。
妫完
陈·完
陈   国
田   齐

4 l3 E+ t* A& O9 T$ ^: V' R
妫朔
陈·共公,前613-前615年在位,传位于子平国。
田稚孟夷,陈完子。
《索隐》:“稚,是名;孟夷,字也”。
妫平国
陈·灵公,前614-前600年在位,被徵舒射杀。子午继位。
前599年楚庄王杀徵舒,立灵公子午。
田湣孟庄,稚子
湣,是名;孟庄,字也。
妫午
陈·成公,前598-前569年在位,传子弱继位。
田湏无,孟庄子,谥文子
文子、桓子均事齐庄公。庄公卒(-547),事齐景公(-547至-490年在位)。子田乞继之。梁玉绳:“小斗、大斗之言,即景公九年(- 539)……所谓‘家量’‘公量’者,正桓子时事,此以为僖子,非。”
妫弱
陈·哀公,前568-前534年在位,被弟招兵困,自杀,子留嗣位
田无宇,谥桓子
妫留
前534年嗣位,仅一年,奔郑国,楚公子弃疾灭陈,自立为陈侯五年至前528年。
田开、田乞;武子,开之谥号;釐、僖通,故亦作“僖子”,田乞谥号。
前534年妫留嗣位,楚公子弃疾灭陈自立为陈公达五年;五年后弑楚灵王(-529)自立为楚平王,扶陈·哀公孙吴为陈侯。
妫吴
陈·惠公,前533-前506年在位,传子栁(空籍五年)
田常,也称“田恒”“陈恒”“陈常”,谥“成”。史称“田成子”。有子七十馀,传位于子盘。
前485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杀监止(阚止),追杀齐简公,立简公弟骜(-480),是为平公,专齐之政。《左传》记孔子闻田常弑简公,请鲁国出兵,谓:“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
田常,奠定田齐政权,专横骄奢。田襄子于宣公三年(-453)与三晋通使,瓜分领地,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以有齐国。
妫栁
陈·怀公,前505-前502年在位,被扣吴国,死于吴,子越继位
田盘,谥襄子。田盘相宣公。
妫越
陈·湣公,前501-前479年在位,被楚惠王杀,陈国灭亡。
田白(伯),庄子。相齐宣公,前455-前410年在位。
2 N1 x' L6 U) S1 ~

* n) g6 y; J  ^/ P: {
8 @6 B" J5 q+ P4 h1 }
田悼子,田齐侯,前410-前405年在位。与齐宣公同年死。
《索隐》曰:“按《纪年》,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梁玉绳曰:“《索隐》谓《纪年》庄子后有悼子;田和后有田侯剡。”战国史学家均是以说编排世系,并详田侯剡为和子,午兄。午弑兄侯剡自立。诸志均未详田悼子血脉,仅列其王位纪年。此姑列与田和一世,待考。

& i5 L* I% r1 s3 C# P/ j6 V. s& ?) y
! T. U' C$ z5 n  V3 d. e8 O$ h0 J  k( Q7 G9 g: r

8 ~9 O8 b8 L3 [$ V% f6 G$ b1 Y" n
# k& O' X" p9 }) A5 h+ N7 t- o# V7 M5 X, s# s9 {( H. |

# h3 Y0 {$ f% |* F- P
4 |4 q+ J# \9 Y* m; B& O6 j) [% I% f5 S# C, z% c7 p
以上世系表,依据《史记》、《中国历代世系年表》,参考《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中国历代帝王辞典》,近人韩兆琦《史记·译注》等典籍编写。
田和,太公和,《史记》作庄子田白子。前404-前385年在位,前386年始称侯,三年后卒。
田侯剡,前384-前375年在位,被弟田午弑杀。
田午,弑兄侯剡自立,号桓公,在位前374-前357,卒,子因齐立。
田因齐,田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卒,子辟疆立,是为宣王。
田辟疆,田齐宣王,前319-前301年在位,卒,子田地立
田地,田齐湣王,前300-前284年在位,传子法章。
田法章,田齐襄王,前283-前265年在位,传子田建。
田建,田齐王建,前264-前221年,降秦,田齐国亡。王建被秦迁于共,不知所终。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5-6-25 17:46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6-25 17:48 编辑 5 m! n3 G  P5 a  _8 L, h7 Q
姚克毅 发表于 2015-6-25 17:06
+ m9 n$ R8 H9 \+ K3 _
谢谢英玉妹妹发过来的福建重修族谱首稿的丰富资料正在认真关注中……" Y8 `, b6 v5 v/ h% B! [: a

作者: 河南姚树江    时间: 2015-6-25 23:31
本帖最后由 河南姚树江 于 2015-6-25 23:32 编辑
/ a. f0 j* b; X( ^& K* m+ E7 m( i
86世宣业公什么时候成了宏公的后裔了?有宏公这个人吗?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5-6-26 01:19
宣业公的世系挂错了
作者: 筠竹道人    时间: 2015-6-26 06:24
表示看后发晕,得慢慢来,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15-6-26 09:49
太多了,得慢慢看,仔细想,好好研究.
作者: yqllz    时间: 2015-6-26 14:43
筠竹道人 发表于 2015-6-26 06:24
5 E+ X8 K( f% Q# z表示看后发晕,得慢慢来,

9 U2 X) X1 h7 Z, y  A先下载认真学习,研究。感谢恩健老,祝建康。$ I3 a) F5 y' s2 ^3 A( a: z

作者: 彩云之南(姚良文)    时间: 2015-6-26 19:52
姚克毅 发表于 2015-6-25 17:06
) u, X5 u! c& m
) G2 w& t0 O+ x/ W
     很好的修谱内容之一,英玉姐你们辛苦了,有请各位行家(宗亲)对英玉姐提供的资料给予核稿。
作者: 筠竹道人    时间: 2015-6-27 06:30
八闽源流论工程巨大,恩健、诗殷老各位编篡们辛苦啦!!!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5-6-27 12:06
高不可攀!姚网中没有几人能参与此种研究!恩健老威武!!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5-6-30 00:24
本帖最后由 武康姚 于 2015-6-30 00:47 编辑
* I1 R$ ]4 E" E2 Y# [! D" Q* y2 N6 ?9 O9 Z
67
$ l1 z3 d0 f; Z$ n妫渊
+ J% C, X$ \+ l大司农延年子0 B* m5 ]$ H( {8 N4 K$ T+ ?; a4 @
& ~- v7 B$ n4 p2 S
见父坐罪自刎,即逃吴兴郡(今浙江湖州),复妫姓,卜居武康灵溪。9 i; y: K6 I  A

/ J0 U1 B2 v1 [4 X6 Z1 N' i请改为:卜居武康霅溪之崖。(外地的宗亲,包括历史上的,老是把”霅溪“错写成”灵溪“
0 A4 j! ]2 ]. g. j' i% M9 y3 U1 T2 C  P. y
713 U; `/ D$ f1 w7 `9 x* B* {
妫恢2 _/ g' K! K0 K/ ?. l" P; t
丰子- H! ?. J5 z$ `+ H. I
青州刺史, @$ u9 c' [7 ]9 M' q+ s
( l0 [/ k2 Z' ?' X! g8 u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汉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擒王莽诛杀,众人脔割莽首。田丰,田恢父子避乱复归吴兴而家焉,改姓妫。+ W& h+ B# ^" J" z8 R7 {( u
《浙江通志》:“汉有青州刺史(姚)恢,····墓皆在郡境,碑碣尚存。”/ \; z) F$ {  a: D
根据《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 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姚勖墓志)载: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执金吾 代睦侯讳豊,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 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五代至吴郎中讳敷, 举家复姚氏。" v( q) u5 r$ r( D
所以,邕、恢二公应是兄弟9 o8 J# N0 t8 ^  W3 ?; l, o
4 {3 M& U5 @5 b1 n$ V8 m( D
88- m4 b) S! p% c8 ?0 O
姚详
: K! h" t+ L+ h姚思廉
" w5 P7 s1 r9 {姚思才
7 z, _9 }7 a6 z( f- L8 F; U7 v姚思聪
# T( I2 v1 G/ I" p7 W4 q3 ]寿州刺史* R' q  |, [3 h
秘书少监7 Q6 o1 d* v& |
根据《姚珝墓誌》、南大教授张学锋教授《读西安出土唐姚无陂墓志》一文及世系图,最公有子思明,生益谦,益谦生珝$ B0 L) c, ]; }4 j% J. U
有根据《大唐故右监门卫大将军上柱国赠凉州都督清河恭公斛斯府君之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斛斯君墓志铭》)载:夫人吴兴郡君,吴兴姚氏,即周上开府仪同三司、长寿公僧垣之曾孙,隋蜀王司马最之孙,秘书学土俭之女也。
. a7 M+ p5 k2 a+ K! R3 _8 ^7 N所以,最公有思聪、思明、思俭三子。是姚祥,不是姚详!根据《姚无陂墓志》:祖思聪,唐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杭州诸军事、行杭州刺史0 d  n, W' H* @) _2 q8 u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5-6-30 01:01
70
* {7 i# v( A# i5 `& J8 B: q田丰5 Z8 S5 n8 M% x+ y4 Y( i& Y. \
代睦侯(公元9-24)  K0 j9 z7 ~" N6 m2 `6 Y0 @
( A" ?3 X% \9 t7 A1 M
王莽篡汉,诏求舜后,始建元年(公元年9年)封侯:封始宁将军姚恂为初睦侯,封妫昌始睦侯,封田丰为代睦侯,以奉黄帝、舜帝祀。
9 y8 e8 ^# T+ m: ~! ]$ @' y转莽篡汉后,宽待同源异姓陈、田、姚、王、妫氏,免徭赋。姚平何以逃而过江?复姚姓,何以又改妫姓?何以子又复姓田?王莽封田丰为侯,姚平何必“循而过江?”丰乃平子乎?姚思廉谱自相牴牾,殊难理解。
7 E9 i4 ], l9 Z关于这个问题,晚辈这么看:
* G1 s" K! R1 s( c, `0 ^6 D% ^1、当初的历史情况,可能连思廉公也是仅凭当时有限的文字记载,来撰写家族资料的。何况现在的我们!
1 R; O7 v' D& I+ F2、关键是文字记载出现太晚。有些仅仅是凭家族口传。% q& X/ e7 N, P2 n1 w
3、对于当时的如此叙述,肯定是思廉公认为最合理、做符合实际的。  |+ [& Y; Z, k$ t3 r
4、有些考证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出结果的,需要新的证据。也要有耐心!; {5 B: q2 L6 O' P8 _5 F: W
5、怀疑可以,否定得有证据哦!
  ~1 @# y3 \: l$ |' _' i7 C个人之见,共勉!
作者: yqllz    时间: 2015-6-30 09:47
武康姚 发表于 2015-6-30 01:01, o$ O; h% w6 r' q- w9 m! L& \2 S
709 d# c: b( T: J, G5 J
田丰
$ t  z$ c; C8 J9 b! c' e代睦侯(公元9-24)

+ B. B: u; [# d: [* N# X! L; L针对历史的东西,存疑待考也是尊重历史事实的一种态度,也是必须持有的一种审慎态度。
/ T4 n4 Q, E. g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5-6-30 18:25
yqllz 发表于 2015-6-30 09:47# H/ h, q3 M+ ^
针对历史的东西,存疑待考也是尊重历史事实的一种态度,也是必须持有的一种审慎态度。
* }' `% p3 I3 x) K
是的,就是要这种态度!谢谢
, i* b8 T! f+ {! f* I% C% ^" t4 I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7-7 11:30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5-7-7 11:38 编辑
, ?# j8 \* \8 U4 Q
3 n' N. h/ c/ L2 V2 y& Q, {. w

中华姚氏世承_福州卷_世系表三_莆田 姚天明公派 (1).doc

142 KB, 下载次数: 387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7-7 11:46
姚克毅 发表于 2015-7-7 11:30

9 |- U1 L4 H1 _5 u) D请金华老兄核对。
: E% W/ e5 k# X: Q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7-7 11:49
谢谢先登、树江、姚斌、先达、庆礼、良文等宗亲观贴,请修改指正。
5 G9 h+ p/ b" j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7-7 11:51
请维侃老师指正修改!
" b' m8 z$ h2 g# m7 q! H( W5 [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7-7 11:52
武康姚 发表于 2015-6-30 01:01
& s0 t( `/ c' R; Q( F2 E70
& v3 @, V% n2 Z田丰
/ e4 w0 X# @- @# ^' U. f: g  y# l  q+ X& O代睦侯(公元9-24)

+ [6 l. K5 Q5 S  S5 P我会把您的修改,汇总后给恩健老师,谢谢您!
. h5 `8 K: X+ e8 e' q5 E; j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8-11 16:45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5-8-11 17:06 编辑
8 J0 ?7 Q, |; o3 ~0 \$ s$ c1 Q
- Z; W- D1 _( | ( H' c8 E+ a$ k8 M& o8 T. c# B
[ & |* D2 W( F/ e2 Z; j
, B, L, h. E0 D7 b6 a
( a$ P1 G" |1 u. |. o

- z( w% f& b, f/ E" y
. O0 I6 B9 I$ t8 W2 j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8-11 17:18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5-8-11 17:20 编辑
  ?$ _, @% r  A8 G, f8 [/ b# W) b6 B# D  B/ s% m, {+ ]

% k, Y& l9 y/ W, u& _3 M
. O8 W5 Y1 }+ f" }
9 I  G0 w" v4 k1 E% Z
) {( `2 Z6 W) D: i9 j% { ! }  x5 y0 s' L, o- N
" }- U3 [$ ~: D: s; ]: r2 w

, o% _8 [$ N' T 8 z* D: M  O1 j) [, J2 ^, ^

$ P& o, S% E) u# a% C$ s4 r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8-11 17:27

: `- g& P' a" _. D, y2 P 3 ~% Q* g7 H6 R( D* }7 E6 s
1 ^* o# o" Y9 ~! y
$ L* |2 J1 E0 Q0 L- D

; R, s7 c4 M1 K& d' [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5-8-11 20:49
      英玉小妹你们辛苦了,有请各位行家(宗亲)对英玉小妹提供的资料给予核稿。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5-8-12 10:14
姚卿芳 发表于 2015-8-11 20:49
5 ^5 q; z9 K, r' l' E英玉小妹你们辛苦了,有请各位行家(宗亲)对英玉小妹提供的资料给予核稿。
) f2 D, |* t/ @! o$ t' H

/ {3 B  R1 ?' _. ?* f/ `4 J8 A7 i谢谢老爷子,请您参与,提出宝贵的意见!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09:48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2-16 09:51 编辑
+ r% `* z0 j+ S4 T; Y
* j( W* x$ ~! i5 P8 O8 j       “舜入赘于尧”吗?
7 e! `. I6 Y% P/ n8 o6 a! r          姚恩健
- r. T% v, Q" e- i7 |
' j, B& q0 B8 B; G$ r% Q陈祯烈《陈氏峥嵘》一书几处断言:“舜入赘于尧,取尧二女为妻,继承了尧的帝业和财产”“帝尧将二女娥皇、女英许配给舜,舜又入赘于尧,开辟了他通向帝王之路”“且妫满的远古先祖舜又入赘于帝尧为婿”云云。
2 k5 Z+ Z8 f8 \) ]' k4 l陈氏此说,不知何据?正史均无此记载与陈述。稗史、野史毕竟是“假说”“戏说”而已,安可为据?认为舜“入赘”事,从古汉语语法解读,陈说是可笑的。3 F" [3 j1 |" |5 ?7 A4 S
《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盲者子。’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史记·陈杞世家》:“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史记》此三段话中“妻”“妻之”,按古汉语语法,名词作动词,犹言“嫁给”“许配”之意,例如:
2 {; ^/ }0 H  i4 O, Q3 k& f《左传·哀元年》:“(少康)逃奔有虞,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5 N8 C. T& ^( t6 t1 A0 |& Q
《孟子·万章上》:“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R0 R( _  k; h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文公妻赵衰,生原珂、屏栝、楼婴。”( T( s) t" A0 o+ V/ \* R0 ~1 F7 q6 |2 N! W
《史记·秦本纪》:“乃妻之姚姓玉女。”
0 B4 E, u2 l& R《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
+ [* ^4 j. B2 T" }4 ]4 m《左传·庄公廿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
& e" j( }* |- P4 A8 h: p《史记·田敬仲宪世家》:“……完故奔齐。……齐(大夫)懿仲欲妻宪,……卒妻完”。
# U. E# ?( J, |2 `《左传·僖公五年》:“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
4 e# |( |  \( l, ~2 v2 g" o《左传·文公十四年》:“淑姬妃齐昭公,生舍。”4 M/ W! ^; n( ~+ ~/ a% U
以上“妻”字及“媵”“妃”字,原本均为名词,但在这些句中分别作动词,意为“嫁与”“许配”。若解作“招赘”“入赘”,则真不知如何读古汉语!/ [9 j1 L6 m0 K/ y/ R, i
古汉语将名词作动(也叫使动词),乃习常句式。联语:- ~3 `0 E" l- B/ u& `, e. `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e/ h  b  o8 b4 p# F7 K2 [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 O9 {* A0 k- a9 w9 L上联出自《说苑·贵德》,下联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联中第二个“衣”“食”“风”“雨”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修辞学上叫“转类”。故儿时读私塾,塾师以朱笔“圈半”,意谓读去声。上列“妻”“媵”“妃”亦同此四字,读去声。
) L; Z" J7 k- ~: C若依《陈氏峥嵘》读法、解法:舜入赘于尧。则敬仲田完入赘齐大夫懿仲为婿,应改姓“姜”;姚满入赘周武王为长婿,周武王何不赐姓“姬”,却赐之以妫姓,岂不错乱?如果,妫满、田完按陈氏说都“入赘”了,那么,非但虞舜系陈氏族史全应改写,恐怕司马迁《史记》应改写,司马贞《集解》《索隐》也应改注!" b* {" A- L0 V3 j- d6 Q* w; [
又,《陈氏峥嵘》称:“陈氏亲祖第41世遏(阏)父制陶有功,深得周文王姬昌的欢心,将其长女太姬许配给了遏父之子妫满。”“配文王女太姬”,未详所据,可能依据《唐书·陈氏表》一语“虞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之以元女大姬生满”。清·光绪年间浙江姚振宗《姚氏源流考》谓:“此驳文也”“据《左传》《陈世家》谓:武王以大姬下嫁其子满;此实事之可征者。”《左传》《史记》均谓武王将元女许配给妫满,未见说“武王妻遏父生满”云云。
; a3 E5 ^5 @$ D) \4 V: Y司马贞《史记集解》《索隐》:“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虞胡公而封之于陈,以备三恪。”梁玉绳注曰:“……胡公是阏父之子,《唐书·世系表》谓‘武王以元女妻遏父,生胡公’,妄也。”意谓:应是周武王姬发将太姬(长女)许配给妫满,变成周文王姬昌将长女许配给遏父生满。
8 K4 m' l& V3 H0 G# ^陈氏以“周文王姬昌”长女太姬生“得姓始祖陈满,为陈氏第42世”祖,亦妄矣!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0:18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2-16 10:19 编辑 / z) r8 |! F9 [6 C, |

; `1 t0 C$ G) {                         五父即陈陀& z" W* h; v6 q' u, O) Y) o$ v3 L
                            福州  姚恩健

! [9 z4 w) t0 G
8 n/ L4 w7 A8 E1 s- j5 U, d- G司马迁根据《春秋》《左传》等古典书籍编撰《史记》时,在抄摘、表述以及后人传承中,难免出现诸多讹误。譬如《史记·陈杞世家》:叙述妫满封诸陈之后,国号陈与氏族姓陈不分,诸如“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此其代陈有国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陈大夫辕涛涂恶其过陈,……执陈辕涛涂”等等,句中凡冠“陈”者,皆国号,非氏族姓,国号与族姓混淆不清,令后人难分、误解。古代无标点符号,故读古文不可不重视句读、断句。如今标点符号齐全且含义明晰。为区别国号与族姓,只须在其中加一“·”即可分辨清楚。如“陈·胡公满”“齐·懿仲欲妻陈·敬仲”“乃求陈·悼太子师之子吴,立为陈·侯”“楚惠王复国,以兵北伐,杀陈·湣公,遂灭陈而有之。是岁,孔子卒”等等,如是,则易读亦易理解。
3 G4 k/ |& ]: t4 m* W然而,即使今日再版史书,亦多以之为烦,缺乏严谨、严格,即使堪称以严密著称之辞书亦见浮躁、马虎。唯车敦安主编1991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之《中国历代帝王辞典》,恪守注解标点规范,严密、严格、严谨,其注释“妫氏”条目,自妫满之后至其第二十一世孙妫越,陈国亡止,均冠“妫”姓。兹录《中国历代帝王辞典》对此二十一世袭陈国王者如次:
0 H4 a% q) l& ^0 l妫犀侯(陈·慎公)—妫宁(陈·幽公)—妫孝(陈·嫠公)—妫灵(陈·武公)—妫说(陈·夷公)—妫燮(陈·平公)—妫圉(陈·文公)—妫鲍(陈·桓公)、妫佗(妫鲍桓公弟)—妫跃(陈·厉公),妫林(陈·庄公,跃弟)、妫杵臼(陈·宣公,林弟)—妫款(陈·穆公)—妫朔(陈·共公)—妫平国(陈·灵公)—妫午(陈·成公)—妫弱(陈·哀公)—妫留(为侯一年,未立爵号)—妫吴(陈·惠公)—妫柳(陈·怀公)—妫越(陈·湣公),公元前478年被楚惠王攻杀,陈国灭亡,翌年孔子卒。
6 l* I1 j8 l% g( C+ B9 R姚满,字不淫,谥胡公,封于陈,周武王赐姓妫。陈,指陈国,西周初始建者,妫满为始封国君(侯)。《左传·昭公八年》:“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孔颖达疏云:“《世本》舜姓姚氏。哀元年《传》称夏后少康奔虞,虞思妻之以二姚,虞思犹姓姚也。至胡公,周乃赐姓为‘妫’耳。《陈世家》谓胡公之前已姓妫氏,是马迁之妄也。”孔颖达此段话中,《陈世家》即《陈杞世家第六》,所批“胡公之前已姓妫”指《陈杞世家》开篇首句:“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孔颖达认为,虞舜姓姚,至姚满,周武王赐姓妫,封于陈以奉祀帝舜。以是之故,严格之史书、辞典,表述或注释:妫满之后,至妫跃陈·厉公子田完之前,均冠妫姓。陈·完奔齐改田姓,故《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司马迁以“田敬仲完”为标题,用心可鉴。。0 v  ~) o$ ^# K9 l! r8 ~* M
在《田敬仲完世家》中,司马迁以“田完者,陈·励公佗之子也。”一语开篇,史无异议。问题出在《陈杞世家》:“桓公弟佗,其母蔡人,故蔡人为佗杀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为厉公。”此语大误!* h( N5 [. a% |$ A, Q+ s
《左传》,桓公有弟曰“佗”,亦称“五弗”,五弗即五父。谯周曰:“《春秋·传》谓佗即五父,世家与传违。”“佗”,也写作“他”。司马贞《索隐》曰:谯周云:“世家与《春秋·传》违”者,按云:《左传·桓公五年》:“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讣)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代立。”《经》:“六年蔡人杀陈他,立桓公子跃为厉公;而《左传》厉公名跃。他立未愈年,故无谥。又庄公二十二年《传》云: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则他与五父俱为蔡人所杀,其事不异,是一人明矣。《史记》既以他为厉公,遂以跃为利公。寻厉、利声相近,遂误以他为厉公,五父为别人,是太史公错耳。而班固又以厉公为桓公弟,又误也。”徐广曰:“班氏云厉公跃者,桓公之弟也。”以讹传讹。! E7 {  z2 n" X  x0 F+ i% Q
陈·桓公三十八正月卒,倒底是甲戌日还是己丑日,时人不详,爰含糊记载。杀桓公及其太子者,是妫佗(他),非厉公;被蔡人所杀者,是妫佗(他)。桓公弟妫佗,杀死太子免而自代立;免母乃蔡国人,蔡国人兴兵杀陈·佗立太子免弟妫跃为侯,是为厉公。故《春秋》曰:“蔡人杀陈·他。”是对的。; C: L1 W# D$ |' V- ^0 W
《史记》以“佗杀五父”大误,又以妫跃为陈·利公,又误。当以司马贞《索隐》校正语为是。; e1 F1 a! P+ D8 K5 i
                                                           2015年夏于福州鼓岭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0:24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2-16 10:26 编辑 * \+ r. J( W5 L% [8 \# i
! k, S0 P  G5 f( g0 g$ _0 z
姚思廉《姚氏世谱》漏虞遂,安解之?* y7 k. v9 ?4 h$ [' n' k: h
福州  姚恩健& N& v# y. R( X: g: X
姚氏,自虞舜肇姓得国,经三代,夏后有虞国,商汤有遂国,姬周先有陈国后有齐国(田齐);以姚、妫、田三姓为王侯者,志史记载世序详明。唯遂国及其虞遂族人、世序、王侯大业,凤毛麟爪,难以稽考;姚思廉公奉敕撰修之《姚氏世谱》所列世序未见“遂”讳,亦未见于旁注,徒令后人疑惑不解。恩健本非饱学之士,然为考族史,竟日翻检志史,迄亦未曾补姚思廉公遗缺,憾何如哉!然则将所知资料,发至网上,以畀热心读者、史学家参考,不亦可乎!
% J' J$ k& C, m. c* y0 D! L" N! y虞遂,名讳谥不详,志史未载,乃商初一位姚姓小国国君之“史称”:以其封于遂,世称虞遂。遂,《左传·昭公三年》:“···欲无获民,将焉辟(避)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晏子、叔向向齐景公感叹齐国终将被虞遂等四位姚姓先人的后代妫满、大姬所生的子孙篡权了,其意似指田常、田和专齐之政。《左传·昭公八年》:“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这段话在《史记》中改了几句,更为明晰:“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详见《虞幕···》一文分析。
3 ]: I% M. f) R% ?6 h) }《左传·庄公十三年》:“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以不至。”北杏,齐地,在今山东东阿。《庄公十七年》:“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齐人歼焉。”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为遂国四大家族,以酒食犒劳齐兵,待醉倒,全部歼灭之。遂,小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战国时为齐所灭。
' K" C: W/ s8 V8 B《索隐》释《史记·陈杞世家》首段中“夏后之时,或失或续”曰:“按,夏代犹封虞思、虞遂是也。”谓夏代犹封虞遂,误。《索隐》引宋忠(衷)谓“汤封虞遂于陈”,前后说法不一,自相牴牾。《集解》引杜预曰:“遂,舜后,盖殷之兴,存舜之后而封于遂,言舜德乃至于遂也。”《索隐》:“重,音持用反。按杜预以为舜有明德,乃至遂有国,义亦然也。且文云:‘自幕至瞽叟,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是言舜有明德为天子也,乃云殷封遂,代守之,亦舜德也。”宋忠云:“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祀舜。”2 }5 X3 D; m0 s  m  N
虞遂,姚姓,其名讳及传承均无可。然可以确定者,是:殷商时人,遂国君王,帅舜德于遂者也。或以是故,思廉公未列世序,亦或思廉公所列世序中某人即为虞遂之别名,唯我人不知而已。尚可确定之者,虞遂乃商汤时人,封之于遂国,无疑也。( x5 g! K8 D% K! O# K% C2 }
2015年7月9日草于福州鼓岭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0:26
姚氏族史若干问题考辨
% m: R: o; O: }福州  姚恩健
0 e% o, h7 I4 f
0 h' H) o" Z! u* w% H; v3 @; Q姚氏,肇自帝舜,为中华最古老八大姓氏之一。作为帝舜后裔,余引以为豪。1998年我从行政机关退休,即应堂叔祖之命回乡修篡《琴亭姚氏族谱》,同时伏案福建省图书馆翻阅志史,摘录笔记,并跋涉闽东、闽中诸县市,拜读二十余部祖谱,历三年,篡就《八闽姚氏源流》;期间,在长光姚诗殷协助下,组建“八闽姚氏宗亲联谊会”。1999年第一次八闽姚氏宗亲联谊活动于长乐潮山姚坑姚氏宗洞召开,八闽姚氏宗亲云集姚坑,盛况空前,一脉亲亲,骨肉怡怡,诚一遂千年寻宗归族之突愿。时光荏苒,一晃十五年。2014年季春,八闽诸县市及远播粤、桂之姚氏宗亲应闽侯大湖中山姚氏宗祠落成暨晋主大典之邀,再次团聚,更新换届,推举晋江市姚天送宗亲为会长;并议定重修姚氏总谱。恩健虽年迈且目眇,仍主动肩此重任,义不容辞。
1 \5 T6 t. J5 ~  j$ w2013年初夏至2014年春,在校勘《赵玉林诗文自选集》、笺注《丘幼宣论诗一百首》铨次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0:28
虞幕,不是与黄帝并列之“东夷部落首领”
0 L0 F; h0 c+ b9 d福州  姚恩健
6 i& ]  w( q# i
  B7 U5 b9 T3 I- l$ N) c& Z1 a3 n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帝舜大父是桥牛,远祖是黄帝。问题出于司马迁在《史记·陈杞世家》议论陈国亡于楚之原因时,借太史赵答晋平公问,有一段话:) V. z  g! K+ Q2 Y0 v: Y
“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且盛德之后,必百世祀。虞之世未也,其在齐乎?”这段话,司马迁依据《左传·昭公八年》演绎(见另文)。! s& G0 l  p" \2 f
司马迁这段话意在回答陈国第一次灭亡原因,为陈氏后人田氏篡齐伏笔。在写作艺术上是很可取的,但也留下两千年难解“迷案”:幕,是谁?幕,如星空一颗恒星,闪闪发亮,且在《史记》中就这么一颗,却留给后人蠡测种种:
7 {1 G* @% _7 F! I: a0 W9 d贾逵说:“幕,舜后虞思也。”《索隐》驳:“贾逵以幕为虞思非也。《左传》言自幕至瞽瞍,知幕在瞽瞍之前,非虞思明矣。”郑众曰:“幕,舜之先也。”罗泌《路史》:“舜祭幕,……祖幕……皆无句望。”清·姚振宗:“事远矣,不可考。”福建晋江永和镇姚氏祖谱:“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虞幕,虞幕生桥牛,桥牛生瞽瞍,瞽瞍生舜。”今人郝仰宁认为:“虞幕,有虞氏之始祖。虞幕即句望。居于虞乡,今山西永济市。”
0 q* [2 E* m( _3 U% L0 o8 _3 J, D& ^1999年,余撰《八闽姚氏源流》关于帝舜祖考中,曾录《路史》“舜祭幕”“祖幕”“皆无句望”意味虞幕就是句望;时以非关主旨,未予考辨,今初步认为:幕,敬康子,桥牛父,瞽瞍祖父,帝舜曾祖父;高阳颛顼帝四世孙。4 b" H3 h4 m3 P" ], H% }9 a+ Z
近人韩兆琦《史记全注全译·陈杞世家》注释云:“自幕至于瞽瞍”引龟井昱语曰:《鲁语》‘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楚语》:‘虞幕能听协风以成物乐生者也。’《吕览·古乐篇》:‘帝尧立,乃命夔为乐,瞽瞍乃伴五弦之琴,以为十五仙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盖颛顼宗亡,幕是其族,而舜之祖也。至于瞽瞍有土君后,故曰‘无违命’。瞽瞍作《大章》祭上帝,能世幕之业以不失队可知也。…… ”这段注释引文有两句关键词,阐释“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内涵,不可疏忽:
. `4 Z% k4 `8 K1 i& x4 I( c一是“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一是“能世幕之业以不失队”。这段话中“帅”,作“积聚”解;“世”作动词,表示“继承”“弘扬”;“队”是“坠”字通假。前句是总提,紧接着论证:帝尧时,瞽瞍操十五弦琴,创《大章》;帝舜时,继承乃父琴技,创二十三弦琴瑟。虽然颛顼帝业及宗室衰亡,以致“自从穷禅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但尚有其族人虞幕,虞幕之后有瞽瞍,作《大章》祭上帝,能继承发扬幕之世业,而不至失坠,是可知、无疑也。今人李索《左传正宗》注“昭公八年”云:幕“颛顼之族;陈氏祖先是舜,舜出自颛顼。”“幕,传说中颛顼之子;瞽叟,舜的父亲;遂,舜的后代。“胡公不淫,遂的后代。”清·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引用《鲁语》《史记正义》时,将“帅”改作“师”,堪称一字之师,由是可知:幕乃颛顼之后,无疑也。1 `+ {3 Z1 S- w) H
韩兆琦引《鲁语》《楚语》这段话很明晰:帝颛顼衰亡,但幕至于瞽瞍、舜都能继承弘扬虞幕“能听协风以成物乐生者也。”故“无违命”“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云。可见,虞幕是颛顼之后裔,瞽瞍、舜之祖,无疑也。
2 ?6 N/ e5 Z# F$ ?. @9 p0 }那么,虞幕为帝颛顼第几世后裔?唐末入闽姚凤公分支福建晋江市永和镇钱仓村姚氏祖谱在抄录唐·姚思廉《姚氏世谱》注释“虞舜”时附有一小段话:
! z% v% R8 N' t: T. V1 s8 g“……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虞幕—虞幕生桥牛—桥牛生瞽瞍—瞽瞍生舜”世系图:* ?* [) {+ C' L9 l. E
世系        1        2        3        4        5        6        7        8        9( E" r, M+ }0 @+ y
人名        黄帝        昌意        颛顼        穷蝉        敬康        句望
/ j: `. w% s) G" Y2 t: x虞幕        桥牛        瞽瞍        舜
& D( S; G5 P+ i; d. Q2 n$ {这部写于民国廿二年祖谱,认定句望、虞幕为敬康所出,瞽瞍之祖,舜之曾祖。晋江谱将句望、虞幕并列为兄弟。罗泌《路史》:“舜祭幕”“祖幕”“皆无句望,而以幕为祖”。罗泌虽不为史学界看中,但是这句话未必无参考价值。1 C! v' p4 `6 L( M6 I
自古代至今,对“祖”之伦理概念,一般为先人之谓。祖,可谓“父亲的爸爸”,俗称“祖父”,“大父”,“王父”;也可泛称“祖先”。虞幕为舜之祖先,归属哪一代?此处我仅据上述古籍、古谱推定,是否正确,尚祈宗亲、专家鉴定。* {1 `/ N, z5 a7 Y+ N9 P3 u* G; e
去年,长乐宗亲姚诗殷购得二本《陈氏峥嵘》,赠我一册。系(鄂赤内图)字第010号,应是湖北省出版物,作者陈祯烈。陈祯烈论定:“幕是陈氏血缘远祖之始祖,舜是第七世”,其世系图如次:! n% o/ [2 c( e2 \6 W% [0 ?7 I6 j, R$ t
世系        1        2        3        4        5        6        7
- E3 z+ I8 R+ y  y人名        幕        穷蝉        敬康        句望        桥牛        瞽叟        舜; i+ h  f. b. U9 l
陈祯烈《陈氏峥嵘》保留“句望”,提高“幕”为陈氏一世祖,舜为七世祖。此论依据:第一,《中华姓氏通书》引《吕梁碑》载:“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乔牛生瞽瞍,瞽瞍生舜”;第二,引湖北省赤壁市西南陈氏德星堂宗谱文:“见弑于司马招国遂乱,楚讨乱而欲灭亡。其子吴出奔晋,晋平公曰:‘自幕至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守之,宜百世祀之’。乃让于楚复立悼子吴。”
' F) T1 R' h7 }上录陈氏所依两点依据,有志史常识人,当不以然。其一,史学界研究、注释《史记》,均不用《吕梁碑》甚至《路史》,以其“多为不实”之故也。仅以笔者所阅近人韩兆琦、霍松林、赵望秦氏全注全译《史记》,皆十册,一部巨著,均不引用《路史》《吕梁碑》。作为国内当代史学巨擘,当不至于未曾见过《吕梁碑》吧,然则何以不引征呢?或引述以备一说呢?不必笔者挑明,读者不难辨析。
% o' E3 R- Y( P0 z1 D# c) e陈氏引赤壁德星堂宗谱,此宗谱似未核《春秋》《左传》《史记》,以致主语及断句、漏字颇多,令人无法解读。《史记》借太史赵话写道:“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近人所有版本注释《史记》,均如是断句,句读清晰,用了四个连接词“自”、“至于”、“至于”、“及”,表达五个时间段(窗)、五个人:“幕”、“瞽瞍”、“舜”、“遂”、“胡公”。《史记》较之于《左传》尤为明晰、准确。另文已述备矣,此恕不赘。
7 N7 |' o+ q8 @$ @5 }6 g- |5 V《史记》“虞舜者,名曰重华···自从穷蝉以致帝舜,皆微为庶人”这段话,司马迁语意非常明确:自帝颛顼后至舜为帝之前,七世矣,皆微为庶人。若依陈氏文所认定“七世”是自“幕”至“舜”,则“幕”就是“颛顼帝”;然“幕”非帝,仅是陈氏自认为“始祖”而已,《国语》《左传》《史记》等志史,并无记载“自幕至舜皆微为庶人”,尤无记载“幕”之“帝业”。然则,陈氏居然论定“幕”是与黄帝并列之“陈氏始祖”,实在不能令人信服:大有臆造之嫌!' w  B- Q, M5 M4 S1 \
至于陈氏认定“幕”,系“虞氏部落首领,亦称虞幕部落,属东夷氏族部落的一个分支部落”“东夷部落与黄帝部落并存,即同一时代——黄帝时代。那么幕作虞氏部落首领也生活在黄帝时代……”5 ~! P) Q2 t- f
这种依据《吕梁碑》演泽出来的主观臆测,以其前提错误,结论当然不可能是正确的。以致陈祯烈所排列虞舜世系世序,与“三代”世系世序比较,不能吻合,那怕大体吻合,令人无可理解(按:笔者所绘《中华姚氏世乘》“世系图”将陈祯烈所列“陈氏世系表”删去1-7世,均以舜为一世始祖绘制。参见另文该图。)。写史应依史实撰实,依史实推演;错误的至于荒诞的见解,推导出的结论必然是荒廖可笑的。为了标新立异,任意拔高历史人物或任意嫁接世次,都是违反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车可鉴者,《中华姓氏通书》引《吕梁碑》!3 G' I* u* M+ U& c
笔者初步推定:虞幕不是“东夷部落首领”,尤其不是与“黄帝部落并存”之“黄帝时代”人;虞幕是黄帝子姓后人,是“舜祖”——曾祖。
7 D' }& @0 R' f- H, D, d2015年7月6日写于福州鼓岭

作者: yqllz    时间: 2016-2-16 10:29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2-16 09:48$ V6 K# R) `* y7 P  |. {0 c
“舜入赘于尧”吗?
( Z! U! {7 x! v* X          姚恩健

/ B: J! ]8 Z3 ]" t% v这应该是历书健老的考证,为他老人家点赞!英玉姐辛苦了。1 j6 e; I4 e* H, I% r" R9 U: H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0:31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2-16 10:36 编辑 : F1 u) a8 |7 f' q
6 ]1 u3 ]0 W3 j5 \
姚氏族徽
: b( a4 p! Q5 Z; Y* ~5 n5 @) s- y* Q6 S5 L7 s3 S5 A
族徽,也就是族标、族旌;源于氏族图腾;所谓图腾(totem),原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图腾成为原始部落一种宗教信仰,也叫“图腾崇拜”(totemism)。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着“亲属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即以此物为氏族“图腾”。图腾及图腾崇拜,自古迄今诚然世界各民族已然存在之氏族或团体象征,普遍且流行。
$ \' Q1 m7 X2 T. E2 K然则,何以为帝舜图腾及其肇姓之姚氏族徽?7 z+ P" P, A) x1 A/ j
舜祖幕,据考证,幕,即“蟇”,蟇即青蛙、蟾蜍。舜帝之先祖以蟾蜍为图腾,“至于瞽叟无违命”,未曾改变;然而“舜重之以明德”,改变传统信仰、象征物,以鸟为图腾。据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季旭昇从战国楚文字说明舜就是“帝俊”,“舜”是“夋”的分化字。踆、夋,疑即古俊、鵕、逡、岌的假借字;鵕鸟,《淮南子·精神训》:“中有三足鸟”,三足鸟,就是太阳鸟。今人刘夫德认为,“舜其实也是一只鸟”,鸟为其象征物。刘夫德引汉·刘向《孝子传》佐证:
$ O9 x+ l3 P# V4 |& f" }“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哺己,言鸡为子孙。视之,如凤凰。黄帝《书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占犹之。”- z$ f$ X, r4 Q& S, ?
刘夫德又认为:舜名重华,据说因为其为双瞳,被认为是重名鸟的化身。据王嘉《拾遗记》卷一,舜摄政时,“尧在位七十年······有掋支之国,献重名鸟之鸟,一名双睛,言又眼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贻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来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名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其遗象也。”(详见刘德夫《上古史发掘》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m# V2 t7 W6 I, V4 x
以上两条语录,明确记载舜以凤凰为图腾之缘由以及包括我姚氏在内之古代“国人”对于凤凰崇拜之史实。亦或恐为帝舜、尧舜时代“国人”及我姚氏有关图腾、族徽之最早文献记载。
3 H. c9 L5 m0 M6 w! T; j其所谓“重名鸟”,就是凤凰鸟。凤凰,雄称“凤”,雌称“凰”。《说文解字》:“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颧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项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鷎翔四海之外,过崐崙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朋,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众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鹏,亦古文凤。”《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凤为“四灵”之一。: z* d8 j' ], q: T
颛顼,东夷人,以鸟名官,有凤鸟氏(见明·陈士元《姓觽》·七)。大舜,“出于东方君子之国”, 东夷人,颛顼七世孙;承颛顼帝遗意,作《箫韶》歌凤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招来祥瑞,解民之愠,阜民之財,造福万方,故以凤凰——神鸟、瑞鸟为图腾、族徽,亦见大舜承先、奉孝、爱民、爱国之心。
0 L+ _8 j1 \: S" t  i《书·舜典》《书·益稷》皆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是帝舜所作乐曲名。《史记·五帝本纪》:“……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恩健按:“九招”,亦作“九韶”舜所制乐。“皇”,即“凰”省写。)《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极言其美。 《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三国魏文帝《秋胡行》:“尧任舜、禹,当复何为?百兽率舞,凤皇来仪。”极言其功。$ z( M, {1 o$ U
《诗·大雅·卷阿》:
( m5 I5 \8 G4 ]9 @# s: c; G“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 [+ C: I* w( x/ K, `  I: s- L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命,媚于庶人。9 d* W9 l: d; }, o" L9 `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雝雝喈喈。”
4 ?+ _5 U' ]7 s( B: O4 \& z' f诗旨谓:“王”蔼蔼亲民,“吉士”“庶人”都听命于王;许多贤才遇时而起用于朝,如梧桐之繁荣,如朝阳之和煦,何等吉瑞祯祥。
2 w; s0 H  z7 {' ~$ o由此不难理解,自舜三十征庸佐尧,摄行天子之政后,中国“国人”何以“莫不”唯马首是瞻,皆随从帝舜崇拜凤凰,家家户户“莫不洒扫门户”、“或刻木”“或铸金(铜铁)”“或图画”凤凰,“置于门户之间”退伏魑魅邪恶,深信不疑,顶礼膜拜矣。% j- f0 _0 T& r
太史公谓:“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余则谓“天下崇拜凤凰,皆自虞帝始!”
3 F! ~% \; r, [; _或以“驺虞”,或以“象”,或以“桃”为姚氏族徽,余以为不合。驺虞,也作“驺吴”“驺牙”,《左传》:“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圣之德则应之。” ( n$ `) C+ V! M
《说文》: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尚书大全》(清·陈寿祺辑):“散宜生之于陵氏取怪兽,大不辟虎狼间,尾倍于身,名曰虞。”刘夫德认为:“可知虞是一种生物,它应该便时唐虞之虞的来源,是尧的象征物。”岂是舜之图腾、姚氏族徽?
9 u$ o: f2 q- c0 \& d9 ~0 b或以“象”为图腾,其妄尤甚。大舜弟象,不恭不肖。人名象、动物象,此象彼象,同字同音,以之为图腾,岂不自嘲?至于以“桃”为姚氏图腾,倒是蒙了一些姚氏宗亲,谅其肤浅。                  依据《史记》《左传》等古籍,舜耕、舜宅、舜入中国,何曾有种桃及有关桃园、桃林、桃坞等等记载?0 }% C* b4 i: \
《淮南子·诠言训》:“羿死于桃棓。”许慎《说文》注:“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 羿为寒浞杀死于桃梧,后裔迁于洮水,洮,桃,音谐,遂误。即使寒浞后裔以桃为图腾,以纪念杀羿,尚可说得过去,然则与大舜何干?' ]& f( V9 c. {2 k
究其以“桃”为姚氏图腾,可能因“姚”与“桃”皆左右结构,右边皆从“兆”声;然左偏旁一从“女”,人也;一从“木”,树也,不相类;或以“桃”与“陶”音谐,则鲁鱼亥豕,风马牛不相及。故知以“桃”为虞舜图腾及姚氏族徽,同样扭捏误解。6 e- c, i' p/ h- B3 a
古有刻木、铸金、画画凤凰于门牖上之虔诚习惯,而我今之姚氏何不秉承帝舜之遗意,以凤凰为族徽,亦刻木、铸金、画画宅院大门、书籍、名片之上?非但图吉利,最可贵者是彰显我姚氏之荣光与自豪,何乐而不为!9 F2 i1 o- L/ @" q) ?2 A' f% C
黄帝有熊氏以“黄龙”为氏族图腾,称“黄龙族”。迄今仍以黄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0:36
帝“黄龙”为图腾,象征中华民族。轩辕子孙,帝舜后裔,一龙一凤,龙子凤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凤传人,世世代代,瓜衍瓞绵,万世昌盛!
0 u' y+ {$ [; n1 J3 h吉矣哉,吉矣哉!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0:38
, {* C1 e. n( G: F( z  ]  o* ^) W
" y2 `7 m$ V; j. f: q: O7 W" ]& U
                                   姚氏郡望7 n8 P1 b8 ]- V  T+ C
郡,古代行政区划。历代沿革不同。周以县统郡;秦置三十六郡,以郡统县;汉因之;隋、唐,州、郡互称,宋、元设州、府;明废郡,清为府。一郡(州、府)之内之大姓望族,为“郡姓”;有声望、名望之家族谓“望族”“郡姓”“郡望”。. \; k; o' t" q0 e4 S
我姚氏,世以吴兴、南安为郡望。
; t1 D6 G. j# s/ L8 ^8 x吴兴,其为姚氏郡望,缘于汉·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姚平过卜居吴兴,子孙蕃衍昌盛,枝柯繁茂,簪缨济世,阀阅名家,有鼎鼐大臣,有封疆大将,姚氏遂成吴兴大族、望族。吴兴成为姚氏郡望,姚氏成为吴兴郡姓。吴兴姚氏裔孙外出为宦、戍边,均标榜“吴兴世家”“吴兴名家”“吴兴衍派”等为吴兴郡望标识。吾闽姚氏,均吴兴分支,故族谱、联楹、门庭亦标明“吴兴望族”“吴兴郡姓”。迄十五年前,余回乡纂修新谱,我堂叔祖姚以诚大门犹以大红对联赫然大书:“历山衍派、吴兴名家”,料他处姚氏所居宅门庭亦然。
  p# Z- z. B( c' p南安,其所以为郡望,缘于赤亭羌族姚戈仲三代崛起于赤亭。姚弋仲趁晋永嘉之乱,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子苌,初事前秦苻坚,为龙骧将军;后败于慕容泓,奔亡渭北,自称秦王,年号白雀(公元348年);后杀苻坚,攻入长安,称帝,改元建初(公元386年),立国号大秦(史称“后秦”)。苌殁,子兴嗣立,伐夏失败,降号为王。姚兴在位二十二年殁,子泓嗣立,两年即降刘裕,刘裕斩之于建康,后秦亡。戈仲自称帝舜之后,改姓姚;自姚苌称帝至姚泓被斩,计三十二年。然以其崛起豪强称帝,姚氏族史亦以为望族,不必泾谓,一视同仁。
4 a+ m1 B' @) z# e# E: p陕郡、万年京兆,自姚宏(綱?)之后至姚合,九世出将入相、鸿儒世宦为望族。河南姚学谋宗长依据支系分为“陕郡姚”“万年姚”。详见《河南姚姓及姚崇研究》2012年第四期《“万年姚”与“陕郡姚”渊源之新考》。其先亦出自吴兴武康。帝舜八十五世裔纲(宏?)事魏,徙迁陕州;隋唐时,统(菩提)子察、孙思廉亦以宦迁京兆,遂为京兆万年人。- ~9 ]' V' t0 C
楚雄姚州、江西新昌、安徽桐城姚氏允当为姚姓郡望。详见《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2011年第四期姚继德、姚承坤文;第五期姚大发文。此恕不赘。7 A: y; d# y- F& G' u: s3 y8 Q$ i: d

6 ]+ L# K' x" h0 i4 n
: _/ e+ f' v% n% a姚氏堂号
) L! X( s! E6 v. z/ x" \6 L! u堂号,乃郡望之分析,标榜其某郡望中某一支祠堂徽号。通常匾额于祠堂、家庙,也常匾为宅院徽号。我姚氏祠堂及不少院落多有堂号。其所以为堂号者有二:一标示姚姓发祥祖地或发祥郡望,如“历山堂”“耕历堂”“吴兴堂”“重华堂”“妫汭堂”等;二标识教化,敦宗睦族,敬示裔孙恪守祖德,如“明德堂”“明教堂”“三畏堂”“植本堂”“叙伦堂”等。8 g1 h' A2 e1 u$ C. k" ?& u1 G* ~  ]
福建姚氏祠堂、宗祠多匾“历山堂”“耕历堂”,以帝舜征庸前躬耕历山典事,以纪念姚氏之本源。连江厦乙姚氏宗祠匾曰“三畏堂”,意以警示儿孙:“郡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语出《论语·季氏》)。或多以聚居地为堂号:莆田“中沁”、晋江“罗山”、浦城“南溪”、长乐“潮山”、宁德“穹窿”、闽侯“中山”、黄柏“仙源”、屏南“天马”、福安“隆山”、连江“三畏”、古田“潮虞”“苍岩”、永春姚氏分析江西上饶及福鼎南埕支派均匾宗祠曰“晹谷”,等等。晋江有帝舜纪念堂,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永和镇钱仓、英林镇五堡、内坑镇桔里姚姓家庙、院落、住宅均一式悬匾曰“历山衍派”。其中钱仓村姚金策故宅,雕栏画栋,石柱楹联,丹刻翚飞,轮奂华美,诚乃典型之明清建筑风格,约有三百年历史,弥足可贵,而其匾率先刻“历山衍派”,合族姚氏,世代无不效之、承之者。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0:40
                           姚氏堂号
! W- i; M4 a0 z" C# }. d# C* A8 n堂号,乃郡望之分析,标榜其某郡望中某一支祠堂徽号。通常匾额于祠堂、家庙,也常匾为宅院徽号。我姚氏祠堂及不少院落多有堂号。其所以为堂号者有二:一标示姚姓发祥祖地或发祥郡望,如“历山堂”“耕历堂”“吴兴堂”“重华堂”“妫汭堂”等;二标识教化,敦宗睦族,敬示裔孙恪守祖德,如“明德堂”“明教堂”“三畏堂”“植本堂”“叙伦堂”等。
- {, o% k% T: y, j. y福建姚氏祠堂、宗祠多匾“历山堂”“耕历堂”,以帝舜征庸前躬耕历山典事,以纪念姚氏之本源。连江厦乙姚氏宗祠匾曰“三畏堂”,意以警示儿孙:“郡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语出《论语·季氏》)。或多以聚居地为堂号:莆田“中沁”、晋江“罗山”、浦城“南溪”、长乐“潮山”、宁德“穹窿”、闽侯“中山”、黄柏“仙源”、屏南“天马”、福安“隆山”、连江“三畏”、古田“潮虞”“苍岩”、永春姚氏分析江西上饶及福鼎南埕支派均匾宗祠曰“晹谷”,等等。晋江有帝舜纪念堂,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永和镇钱仓、英林镇五堡、内坑镇桔里姚姓家庙、院落、住宅均一式悬匾曰“历山衍派”。其中钱仓村姚金策故宅,雕栏画栋,石柱楹联,丹刻翚飞,轮奂华美,诚乃典型之明清建筑风格,约有三百年历史,弥足可贵,而其匾率先刻“历山衍派”,合族姚氏,世代无不效之、承之者。
' \) c6 f" @/ M6 w$ v; D
1 `: l% J+ r. ^5 o  L/ s% _1 E/ w3 ?1 G0 o

7 y- y) X# ~1 J* \: d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0:41
              姚氏播迁
& N5 Q% Y. S, ^* w+ S舜,东夷人也,颛顼帝七世孙也。因生于姚墟而肇姓姚。二十以孝闻,三十征庸,尧妻之以二女,使居妫汭,子嗣随姓姚氏。至裔孙阏父,卅三世悉姓姚。周武王克商纣建国,诏求舜后,得姚满,配以元妃,封之于陈,赐姓妫。自妫满至陈缗公妫越亡于楚,立二十世妫姓陈国君。陈桓公妫鲍及太子免见弑于鲍弟妫佗(一作他,即“五父”),鲍子妫跃、林、杵臼杀五父妫佗,立跃,是为厉公;厉公妫跃生子完。陈宣公妫杵臼杀太子御寇,厉公子完与御寇善,惧祸及身,奔齐田邑,改姓田氏,是为田氏始祖。田氏篡齐,出将入相,嫡庶子孙藤蔓枝茂,派生繁姓。如王、车、陆、束、光、艾、孙、威、法、即墨、安、安平、胡毋、毋丘、毋、厉、丁等,蕃播九州。至秦、汉,姚姓已衍生繁姓七十馀种。且氐、羌、鲜卑、回、满、蒙、彝、苗、壮、水、侗、白、藏、土家、拉祜、俄罗斯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亦见陆续改汉姓姚氏者。
2 U; U% k5 T7 c夏商周三代前,姚氏主要在今山东、山西沿黄河流域生产居住。秦汉后辐射江南、华东,以浙江、江苏为多。东汉后,吴兴成为郡望,子孙簪缨跻美,播迁雍州万年京兆、硖石,遂为隋唐望族。唐初,姚氏从仕从商而迁徙入安徽、江西、湖广颇众。唐武德四年(621年)安抚大使李英辟云南姚州。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开漳。两宋元明,随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流通发达,姚氏江南塞北交流、迁徙日渐频繁。至清中叶,由浙江温州、福建厦门、广东粤州、安徽桐城入台湾颇众;广东、福建移民东南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甚多;殆清末民初,以经商、留学于美洲、欧洲、日本,已非罕见。而自改革开放后,姚氏子女移民海外者,不知几何?可谓:舜裔遍天下,姚氏涉五洲!
' b- J5 h( e2 ^7 a5 X$ S5 j

6 b; d9 b8 _; h# ?( y4 E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0:44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2-16 11:02 编辑
8 ?/ X. L3 [0 }, X- R' }! A0 Q6 Z) \1 E% X+ _. l
0 U, R5 b! K3 T' J, Z# f) d
周(春秋战国)无+ B' X2 P7 I( i! Q' q% y- c: D
秦汉                无
. E" i+ ?: ?, I1 Y+ U& k+ u4 I( ]* h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1:25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2-16 11:28 编辑 1 `+ @8 Z6 Y# J( R9 ^. [8 u
" O3 _4 s: P5 P9 X
姚姓
/ Z* _3 h. O0 p& p9 y& O" ~4 s) p楹联:文明世澤,元德家声。3 K! F# u1 o+ g9 }
宋序一百序一;今序五十一,中华万人约有三十七。
; E% ?$ o, q( J9 l( O起源:史载黄帝八代孙虞舜帝生于姚墟,以出生地而得姚姓,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故姚妫同宗。其后裔遏父(应是妫满)封陈(应是子嗣或以)为氏,至厉公之子完仕齐为田,西汉代睦侯丰生东汉散骑校尉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五代至吴郎中敷,举族復姓姚。或出子姓,据《路史》记载,周代商后,商后裔被封国为姚者,子孙即以国为姓。或出他族,东晋南安赤亭姚氏其先为舜之苗裔,由甘肃洮河西遷融入羌族,世为羌酋,后入主中原,后秦亡后,部分子孙滙入汉族。今回、满、彝、蒙古、藏、土家、壮、侗、白、苗、水、羌、拉祜、俄罗斯、德昂族亦有姚姓。( x. K  m' Z+ S0 A( @
始祖:虞舜帝。8 _: _! k% g/ w% ^" ^
遷播:舜帝南遷,大部分庶衆向四方转移。夏禹时,后裔虞思一支从虞地遷于陈;虞遂留居蒲坂。东汉以前,姚姓主要居于今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等地。历经姚妫陈胡田王姓嬗變,至汉步入兴旺发达而为吴兴望族。晋永嘉年间,羌酋弋仲率领部眾从赤亭迁到榆眉,后徙关中、关中,其后子苌、孙兴、玄孙泓称帝,都长字,号大秦,为南安望族。西魏吴兴武康僧垣及次子最入长安,长子察则仕陈为吏部尚书,后举家遷居雍州万年县,隋唐时成万年大族。吴兴武康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祕书监,居陕州硖石,五世至唐嶲州都督善,遂成陕郡名门。唐初,陈政攜子元光入闽开漳,光州固始府兵队正廉洁隋之入闽。云南姚安、大姚等县姚姓众多,故唐武备四年置姚州。两宋时,姚姓分布于今河北、浙江、陕西、江苏、河南、四川、广西、安徽、江西等地。明初迁民,姚姓分遷于山东、河南、河北、东北等地。清初有姚姓由湖广填(疑“滇”字之误)四川,赴台,播遷海外。今姚姓分布广泛,尤以川、苏、浙、皖、冀、豫、晋为多。
. e4 ]" E" d8 p- @/ p; O) W郡望:吴兴、南安、万年、陕郡、河中、桐城等。
. r; s; H2 O6 u  q- j0 J9 j& c0 n堂号:圣仁、重华、妫汭、历山、耕历、吴兴、梁国、瀛绪、南滙、植本、学山、耕山、梓井、察伦、世德、燕翼、敦睦、成务、会宗等。
9 S- b/ D1 Y+ S) L( U' b名人:春秋战国有郑国大夫句耳、秦国上卿贾;汉有安成侯期、易学大师平、玄菟太守光;三国有蜀尚书僕射伷、吴太常卿信。晋有羌酋弋仲、襄,后秦苌、兴、泓。陈有袐书监礼部尚书察、征东将军宣业、齐画家曇度;北周有医学家僧垣。隋有青汾刺史安仁、函谷关都尉祥;唐有史学家思廉、贤相元崇、武后相璹、诗人合、係;五代有后梁相洎、后唐相顗、楚左相彥章;宋有相国希得,学者铉、孳,将军平仲、兴、兕、雄、麟,常州刺史訔。遼有北府宰相景行;元有翰林学士承旨枢、大都路总管大兴府尹天福、文学家燧;明有太子少师广孝、工部尚书继可、画家绶、義士长子公;清有刑部尚书文然、福建总督、兵部尚书启圣,文学家范、鼐、椿、莹、燮。经史学家际恒、文田。近现代有民国司法总长震、政治家依林;军事家喆、纯、北辰、以价、醒吾、运良、国民,实业家文林、美良,历史学家薇元、从吾;文学家雪垠;演员水娟、璇秋;蓝球巨星明。) f% v8 i4 T% q, I+ O. s
(本文(录自《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2010年第四期)系作者姚学谋应洛阳中华姓氏文化园项目建设组委会之邀为姚姓中堂卷轴画而撰写的文章)
6 d# l4 J' D7 z4 p( _4 p) E+ \恩健点评:学谋宗长此文简洁明晰,特录以飨。唯首句谓“……虞舜……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其后裔遏父封陈为氏”似与史不合。参阅拙文“姚氏姓源”“妫氏考辨”诠释。

+ x* y) a) i& t  {; S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1:29
姚氏衍生繁姓篡
2 X0 [4 |, z6 e% Y人皆有祖。有祖必有姓。有姓必有源。左海林文忠则徐公曰:“邓林之竹发千寻,总有一本;黄河之水泻千里,究出一源。”姚氏,一本一源出自始祖虞舜大帝。自圣祖虞舜大帝姚墟肇姓姚氏之后,其胄裔承天毓秀,骏发昌盛,瓜瓞绵延,播遍天下。历经二千多年至汉末,已衍生繁姓约六十馀种,大凡有:妫、虞、舜、甄、蒲、濮、遂、司徒、申屠、胜、吴、胡、满、陶、侯、陈、田、袁、敬、文、敬、衡、孔、陆、车、束、王、艾、光、法、孙、威、厉、薛、尝、庆、丁、靖、针、宗、招、胡非、胡毋、毋丘、毋、安平、即墨、偃师、司城、子夏、夏、子芒、子仲、子宋、子占、占、铫、姚李等。# [/ F$ ^$ |! X2 ]4 U9 X
本文根据《元和姓篡》等典籍。参考近代诸家著作,信疑分清,考辨求真,大体上按时间顺序,逐一简述;其间有再衍生蜕变异姓者,则顺藤“说瓜”,说明同源异姓,支分派别;说明异源同姓,辨认血统:普天之下,姚姓皆炎黄子孙,一视同仁。1 L( J) H- R3 D& [' ^
为方便阅读,通俗易懂,本文一般不引典籍原文,悉用白话文叙述。是为引。
) r& [5 j; }! d; O' V/ h$ p
  ]9 y! j6 V( M/ N) G姚氏姓篡( m5 J0 z  O) b% @4 z
姚。——姓姚,是中国汉民族最古老的姬、姜、姒、姞、赢、妘八个姓之一。肇姓始祖是虞舜。虞舜父瞽瞍,母公孙握登。唐尧甲申四十一年,生舜于朱冯姚墟(在今河南省濮阳范县南、山东省鄄城北一带),因以生地赐姓姚。圣祖舜帝是姚姓肇姓始祖,为姚姓本原,并为天下同源异姓舜裔之祖姓。0 {# Z1 c; v& K! e" m3 z: {
虞。舜。吴。——虞、舜皆出自姚姓。圣祖虞舜大帝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国号有虞氏,帝号舜,史称虞舜。虞舜胄裔,或以国号称姓虞,或以帝号命姓舜,于是有了虞、舜二姓。舜姓在今北京等地居多。虞姓另一支出自商均之支庶子孙。圣祖舜帝禅位于禹,禹封舜帝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省虞城县),建立虞国,其子孙或以国名为姓。上古时,虞与吴音近,于是虞姓因谐音演变出吴姓。春秋时吴国灭亡后,王族子孙以国称姓吴,源出姬姓,非舜裔。' v' {1 B: _4 ^5 o
甄。——甄,制作陶器时使用的转轮。古代制陶者称“甄工”。舜帝微为庶人时,曾在大河之滨制作陶器,后代子孙中,或以甄工技能称姓甄。但出自上古皋陶之子仲甄之后,和少数民民族鲜卑族改姓甄氏,均非舜脉。
- b+ J. y* A" J3 A& }蒲。——起源有二,一支出自舜帝。虞舜践帝位后,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市);禹承舜位建立夏朝、封舜帝子孙于蒲坂;舜帝子孙或以蒲为姓。一支出自西羌族,因其酋长家有菖蒲如竹、以为吉兆,遂以蒲为氏。
! O% q1 w2 B0 x3 {3 b2 h0 W司徒。——虞舜曾为尧司徒官,掌管人民、土地和教化事务,权力极重。舜帝胄裔或以此为荣,便以舜帝职官名命姓司徒。
- n, E( s6 y4 r0 ^遂。——商汤克夏桀,封舜后裔虞遂于“遂”。周武王将虞帝后裔封于遂(今山东省宁阳县西)为侯国。春秋时,遂国被齐国所灭,国君后代就以国名为姓,遂有遂氏。: Y3 V. U- X( u  r8 W/ Z: f
申屠。胜。——申屠。复姓,起源有二:一支出自虞舜之后。夏时为胜屠氏,后改为申屠氏。一支出自姜姓申侯,居屠原,支庶子孙因以申屠为氏,非舜脉。1 ?& i9 T% R8 [: {$ V% N
胜。出自夏朝之后,是虞舜后代,原为复姓胜屠氏,至西汉仍无改,后省文去屠字为胜姓。今胜姓中一部分为满族人,系清皇室或公族之后。6 s0 e7 |/ N- I8 u8 ]5 w
妫。——周武王克商得天下御极,下诏寻求舜帝胄裔,得舜帝三十四世孙妫满,配以公主为妻,封于陈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赐姓妫氏,以奉舜祀。谥号胡公,世称陈·胡公满。其后二十世为陈国君,姓妫。其支庶子孙因以国号、谥号、名讳为姓,遂衍生陈、胡、田、满等姓。胡公妫满,诚然是舜裔衍变繁姓一个重要源头,是姚重华肇姓姚氏源流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K! {5 |2 U2 W# j- w0 b, _( B3 T
胡。——起源有三支:一是舜帝三十四世孙妫满之后。妫满字不淫,谥胡公,其支庶子孙或以谥号为姓,遂有胡氏。二是西周初,胡国王族以胡为姓。三是少数民族纥骨氏改汉姓胡。此二支均非舜脉。' L* e  I- _, r; g' u+ E
满。——源出胡公妫满。妫满子孙或以祖先名字为姓,遂有满氏。荆蛮有瞒氏,因嫌其字意不佳,改为满姓,非妫满之血统。( i! k1 w2 ]* l. s8 ~
陶。——起源有二:一是陶唐尧帝。尧帝曾在陶(今山东陶丘)制作陶器为职业,其支庶子孙或以祖上职业技艺命姓陶。二是虞舜之后。舜帝三十三世孙阏父(亦作“遏”)事周为陶正(管理陶器制作的官),其支庶子孙遂以职官命姓陶氏。陶氏源出尧帝、舜帝,殊荣之至。) G8 h* W! g4 U# d! k. K8 R9 r! ^
袁。——出自胡公满。胡公妫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庚,靖庚生季子緍,緍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伯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郑仲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诸字伯爱,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食邑阳夏(今河南太康),以祖父字为姓,遂有爰氏。古代爰、辕,二字可通,爰涛涂,也叫辕涛涂,字仲,谥宣,世称辕宣仲。宣仲生选,选生突,突生雅,雅生颇,颇孙告之少子政,去车旁省字定姓为袁氏。袁氏始祖伯爱,属妫满支派,派生衡氏。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1:31
衡。——起源有三:一出自姬姓,二出自伊姓、三出自袁姓。东汉末大将军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大败于曹操,几个儿子自相残杀,其子孙中有的为避仇杀,躲匿湖南衡山,改姓衡氏。  @  h, x( j1 q! @0 G8 J7 }6 C
侯。——与候,不一个姓。出自妫姓。春秋时,晋哀侯和他的弟弟晋湣侯都被晋武公杀了,他们的后代逃到别国,改用祖先爵位“侯”为姓。
2 s, ^7 L4 D: G) w& _) S孔。——起源四支:分别出自子姓、姬姓、妫姓和黄帝史官孔甲。《姓考》载:“卫有孔悝,出于姬姓;陈有孔宁,出于妫姓。与孔子子系之系不同。”陈国孔宁之后裔属妫姓血统,是胡公满之别支。
% b8 @* d9 d, f6 H9 |, Z陈。——陈氏起源于妫姓,是虞舜之后裔。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封舜帝三十四世孙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其支庶子孙或以国名为姓。到公元前479年(是年孔子卒),陈·闵王妫越亡于楚,陈国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
7 \# n1 N. Q- }$ c, O田。——田氏源于妫姓,始祖陈敬仲(田完)。公元前706年陈桓公死后,其弟妫佗杀死太子妫免而自立,妫佗好色,常去蔡国寻欢。太子免之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同蔡人密谋用美人计杀死妫佗(五父),立跃,是为陈·厉公,厉公立五个月卒,更立中弟林,是为庄公。庄公在位七年卒,立幺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欲立宠姬所生之子款,于公元前672年杀死原立太子御寇,陈·厉公之子完(田完)在陈国任大夫,同御寇友善,因惧祸及身,立即逃亡齐国,改姓田。齐桓公拜为工正(正,政也;管理工匠之官),死后谥号敬仲。是为田氏始阻。5 |, ]0 g# V4 V) x& I9 n  s2 O
古代陈、田音相近,故陈、田二姓不分,可互称互用。春秋时齐国大夫田成子,也称陈成子,陈完田敬仲,也叫田完、陈敬仲。战国时哲学家田骈,也叫陈骈。土冢族改汉姓田,与上述陈、田不同源不同祖,非舜脉。
) R6 o6 x: y( W2 d& t4 |" v出自陈姓之田氏,再派生繁姓如藤蔓枝桠,举凡有:王、车、陆、束、光、艾、孙、威、法、即墨、安平、胡毋、毋丘、毋、厉、丁等。还有一支田氏,东汉时恢复妫姓,不久又回归祖姓姚。若田丰、田渊、其后裔复姚姓。: u3 T- l2 g, Y0 C3 a
王。——妫满十六世孙陈敬仲奔齐改姓田氏,田氏在齐国势力日见其重。田完十世孙田和于公元前410年篡姜氏齐国政权,自称太公,田氏代齐,史称田齐。传9王189年至章王田建,于公元前221年秦兵攻入临淄,田建被杀,其第三子田轸逃到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长葛一带),恢复陈姓;其长子田升、次子田桓逃匿,改姓王氏,开辟王氏又一源。王氏源头复杂,典籍记载,至少有八支,其中仅北海、陈留(北海在今山东昌乐县,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二支是田和后代。
$ ~5 |- C% s4 Z- F陆。——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19 -前301)封少子田通(字季达)于平原陆乡(在今山东省平原县),其支庶子孙遂以封地名称姓陆。后魏步陆孤氏进入中原后改为陆姓,非舜脉。
2 S4 |. }  t. ]! }1 H! l车。——车氏多源,其中一源出自田氏。田千秋因有功于汉室,汉武帝延和四年(前89)拜为丞相;又因年老特准许乘车出入宫禁朝觐,人称“车丞相”,其子孙引以为荣,便以车称姓。至于黄帝时车臣、春秋时子车氏以及鲜卑车非氏,均非舜裔。
$ D; p& h0 {$ {/ q8 r4 d柬。——出自田姓。战国时田齐踈姓部族,至西汉末一直为踈姓。汉宣帝时踈广为太子老师,在任五年,功遂自退,荣归故里。其曾孙孟达为避王莽之乱,自东海(在今山东枣庄)迁徙沙鹿山(在今山东大名县),并去足旁改觫成束姓。
$ P6 S$ \& w' e* K7 ~& _0 Q艾。——源出三支。春秋时齐国大夫田孔封于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因以地为姓,取名艾孔,亦名艾陵,源出田姓。其馀二支均非舜脉:一为禹王后代,始祖汝艾,以字称姓。一为少数民族艾斤氏,改单姓艾。( {2 L* u( m+ y' f% A
光。——起源有二:一是姞姓之后,封于光地,以地为姓。一是战国末燕国田光之后。田光本游侠,由鞠武荐于燕太子丹。太子丹为拒秦兵,问计于田光,田光推荐荆轲刺秦始皇,事败,田光自杀,子孙为避秦害,逃匿异地,并以祖名改姓光氏。始祖田光。
% W4 D$ \4 z0 [( S8 W4 f威。——源出妫氏,始祖田因齐。公元前384年太公田和卒,立田剡为齐侯,在位九年后被田午弑杀,田午改元为桓公。齐桓公在位十八年卒,於公元前357年立子因齐,因齐在位三十七年,于前320年卒,谥号威,史称威王。其支庶子孙或以祖谥号称威氏。* C( }3 z" y7 A0 g  u# z# I4 c
孙。——起源有三。陈·敬仲五世孙名田桓无宇,无宇生子名田书,字子占,为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封乐安,并赐孙氏。后齐国内乱,孙书子孙奔逃吴国(今江苏),因居焉。其支庶子孙或承孙姓,或以祖字子占称姓。孙姓第二源出自姬姓,第三源出自芈姓。此二支均非陈、田之支脉。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6 11:33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2-16 11:39 编辑 0 ?, w" Z5 Z+ c: f. [

; g# }) e, U+ W6 {9 N" d! Y% Y! v丁。——源头有三:一支出自姜姓,始祖丁公。一支派生自孙氏,始祖孙匡。汉末吴将孙匡烧毁军草,贻误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勒令改姓丁,以与其孙氏家族区别。孙匡之后裔遂沿袭丁姓,未复祖姓。第三支是西域回族,始祖元末丁鹤年。
; H2 L: {2 R" j! x厉。——起源有四:一支由孙姓改为厉姓。三国时吴国有孙姓王族孙秀,弃吴奔魏,投降司马氏。吴主孙皓便下令孙秀族人改为厉姓,不准姓孙。孙秀后代在江东一支遂以厉为姓。二支为春秋齐厉公之后。三支为春秋厉国君主以国名称姓。四是唐宗室李晋之后。! ~) X# }' X' D5 i' q7 N, z
法。章。——源出田姓。公元前284年燕击齐,楚使淖齿杀湣王,其子田法章为避仇杀,改名换姓存于莒国太史敫家当佣人。后湣王从者拥立田法章为王,是为齐襄王。公元前221年秦灭田齐,田氏子孙不敢称姓田,或以法章之名为姓,形成法姓、章姓。
, m7 n7 t0 [% T/ Z+ l- k+ G1 P安平。——复姓。公元前279年齐国大夫田单用火牛阵击退燕军,收复城池七十多座。齐襄王任田单为国相,封邑安平,为安平君。其支庶子孙或以安平为姓。+ g8 c2 {4 N: P# L" `
即墨。——前279年田单在即墨用火车阵大败燕军,齐襄王命守即墨。田单支庶子孙或以所守城池即墨称姓。
4 a  v! J+ G9 K7 R胡毋。毋丘。毋。——出自田氏。齐宣王田辟疆封其弟于毋丘,以奉祖先胡公满之祀。于是,远本胡公,近取毋邑,遂赐姓胡毋氏。其后代分为三支,形成胡毋、毋丘、毋三姓。胡毋、毋丘二姓,后省文为毋姓。至于由毋盐、毋车、毋将、毋楼、毋终、毋知等复姓省字改为毋姓,则非田派血统。毋,或作母。
  b6 C. F# f4 H7 V8 t敬。仲。——起源有三。一是黄帝孙敬康。二是春秋田完之后。田完谥敬仲,其支庶子孙或以敬为氏,或以仲为氏。三是清乾隆苟华南之后裔,源出敬姓。敬姓,只有田完一支属舜后。
/ ?" J8 m+ u# g; M( N, q苟。——起源较早:少吴氏第三子句芒,子孙承句姓,直到宋高宗时,避其赵构讳,遂加草头成苟姓。古句、勾,相通。黄帝后代有苟宾、苟参,子孙承苟姓。敬姓避后晋石敬瑭讳,去文为苟姓。《路史》:“舜后亦有苟氏”。苟姓源于敬姓,敬姓源于田姓,仅此支为舜血统。近年苟姓经国务院批准改文姓。9 G, W6 O: d4 q, t. C. ?0 k: ]
文。——起源有三:一出于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二出于姜姓,始祖是四岳苗裔文叔。三出自敬姓。敬姓传至五代后晋,为避晋高祖石敬瑭之讳,一分为二,或改姓苟,或改姓文。苟、文源于敬,敬源于田,为舜后。苟、文两姓,或复祖姓敬。近代人考证,著名作家闻一多,源于文氏。
/ ]3 Y6 T3 r4 {薛。——田完十世孙孟尝君封于薛,子孙或以封邑为姓薛氏。2 ?& W, i/ d9 R6 \5 {. }' A
尝。——孟尝君相齐,其后或以尝为姓。
( F7 ?1 Y9 Y2 v7 [# Y庆。——齐公子无亏生子庆克,庆克支庶子孙或以庆为姓。# n8 t% {8 k2 f6 c* w
靖。——田完九世孙靖郭君相齐,其后裔单靖子改姓靖氏。( C' z8 }$ z# I3 @5 E3 m1 l2 W
针。——陈·厘公之子名针子,子孙袭焉。! x# R% |5 }2 f0 Y5 r% k: `
招。——陈·哀公之弟名招,招杀太子悼,逃往越地,子孙遂以招为姓。' @# m( B4 [0 q  L1 K3 Q
宗。——陈·宣公六世孙宗来,改姓宗。宗氏,尧舜时姓。“帝尧欲伐宗脍(见《庄子》)舜后有宗氏,妫姓。”(据《姓氏寻源》)另一支宗伯,非舜后。- Q; k7 e* N( }5 l
子仲,子宗。——陈·宣公之子名子仲、子宗,子孙因以称姓焉。# E4 A+ B: S- [! F
司城。——陈·哀公之子孙或改姓司城氏。% o+ \- F$ \$ f: p2 F7 Y
以上由妫衍生陈,由陈派生田,由田再衍变十九姓。王莽封田丰为代睦侯,以奉舜祀。丰子恢,避莽之乱过江居吴郡,改妫姓;五世孙妫敷,又复姚姓。西汉平帝谏议大夫姚平避王莽之乱过江居吴郡,改姓妫,诛莽之后,仍复本姓姚。至西汉末,田氏一支复妫姓,诛莽之后,复祖姓姚氏。汉后,妫、姚可互用,且多复祖姓姚氏。; B* `5 e5 j  I) j2 n
子夏。子芒。子占。偃师。——源出妫姓。春秋陈国太子偃师,陈宣公杵臼庶子名子西字子夏,陈僖公之子子盈字子芒,陈桓子之子陈书(田书)字子占,其后代分别以祖上字为姓,遂有姓偃师氏、子夏氏、子芒氏、子占氏。子夏氏,子占氏,省文去子字,遂有夏姓,占姓。) b/ O2 G" ~1 i; z7 ]0 b9 v: @" S# h
铫。姚李。——出现较晚,均直接源于姚姓。& P; M$ q4 K3 F9 b5 L
铫,与姚同音。其先姚氏,因避难去女从金。东汉铫期,颖川郏县人,字次况,从刘秀击败王朗,拜虎牙大将军,建武五年为太中大夫、卫尉,光武帝即位封安成侯,谥忠侯。《后汉书·卷二十》有传。  c, n% @! G* \$ r7 Y# d
姚李,姚氏与李氏二姓合称。山西盂县有此姓。金代有姚李安隆、姚李绍先四兄弟,皆中举人。
0 D  q7 X% @8 Y' E. Y% P+ S此外,尚有娥氏、戴妫、息妫(息夫、息),有圣祖舜帝姚重华血统,但属外甥旁系,聊补。
4 a2 Q5 }; G; Z+ \. x: W! {
' V. G" O9 Y9 N$ F$ d5 E
+ A! \7 u$ J" L% d9 j) z8 F跋云:自圣祖舜帝肇姓姚氏之后,随历史发展,又衍生繁姓当不止六十种。今人或认为有七十至百馀种。因涉猎有限,难免遗漏;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舛。谨祈后昆补充之,鉴别之,此其一。起源单一者,如姚、妫、濮、遂、陈、田、袁、束、法、威、安平、即墨、子占、铫、姚李等,易于寻根溯源,认祖归宗;而起源多元者,如今指认某人出自某源某祖,则难,亦凿矣,此其二。姓氏典籍记载源流衍派不尽相同,如容氏、申屠氏、厉氏、丁氏、侯氏、吴氏、孔氏等,或不认为舜后,或认为同源异姓之舜后。本文比较鉴别后。其中一支为舜系,故予以收录,妥否,供斟酌,此其三。姓氏源流专著自相抵牾之处时见,如“容氏”,《中国姓氏起源》引《通志·氏族略·以名为姓》载:“舜有八子,皆精明贤慧,号称八恺,其中有仲容,其亦为容姓。”同一著作记“苍氏”,“颛顼有八个精明的儿子,世称八恺,其中有苍舒,苍舒后代子孙也以祖字为姓,形成苍姓一支。”“八恺”是谁之子?与《史记》《辞源》等释义不同。将容氏列为舜后,显然错谬。难怪明·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例举洪、弘、刘姓氏源流,扳援牵合,批判激烈。此其四。按史书记载,舜妃娥皇无育,至少无生男丁。有的氏族专著载“娥氏”“出自娥皇”,即使说得通,但将娥氏女儿所生即舜之外甥孙支系列舜后,不符合古代“传男不传女”旧习,似牵强。同样,息妫、戴妫,都是妫姓女出嫁后冠夫姓;原为陈国妫姓女,但其后代是妫姓外甥,若列舜后,不符合旧制旧习,同样牵强。我认为:娥、息妫(息夫、息)、戴妫,是舜之血统,但非舜之嫡传氏族。正如秦始皇始祖大费,舜帝赐姚氏玉女为妻,并赐姓赢氏一样,是外甥,不是嫡传。此其五。 ; ]" y0 a- ~5 g6 I
凡此五种,请加注意;并祈进一步考证、辨析,以清源正本。
# x, [1 `# a3 ]% }* P; @" y4 @) c& H9 l- \4 Q7 q  h! `
       左海琴亭姚恩健初撰于1999年7月六十一生日,修改于2000年3月23日,再修改于 2015年8月紫薇轩% I  `) P  b, O' i
# |. P* J+ f& ?- X- N, M
1 [( Y- j+ C3 u

8 J: E. r. B) J. S4 ?: `5 O
" F3 j# E9 c1 p# f0 n

. Z+ k% o1 h: d' ?# K; n7 r- T2 _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2-16 15:22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2-16 11:33
! H. t- {" P; {' n; J% H/ m丁。——源头有三:一支出自姜姓,始祖丁公。一支派生自孙氏,始祖孙匡。汉末吴将孙匡烧毁军草,贻误战机, ...

' Q' j( H6 l7 t. A. Y* u$ c+ F: y8 s收藏慢慢细看了.谢谢英玉嫂子!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8 15:43
姚小平 发表于 2016-2-16 15:22
* |: }9 ^. {6 `$ t收藏慢慢细看了.谢谢英玉嫂子!
8 k5 m3 x0 e8 F: M( s7 w" W

' T6 u- F- C+ i# m5 [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8 15:45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2-18 15:46 编辑
4 F& L* I' V+ W5 g3 ^; O; q# g* {# E$ v- J5 K
接着我们要讲的是姚姓,姚姓的源流有下面几种:
" Z: \* M- w# [# @+ R4 M第一,源于舜帝。舜帝生在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所以以姚为姓。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帝为了考察舜,让他居住在妫河边,他的子孙有的留在妫河边居住,即改姓为妫。所以姚、妫实际上同宗,有血缘关系。现在我们能够确定,姚姓后裔分出来了60多个姓。最新统计,已有100多个姓是从姚姓分出来的,所以它是大姓、自始祖舜帝,姚氏得姓到今天,已经130多代,史称姚氏正宗,所以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姓。* d  T, a9 o: {/ s+ S+ Y
第二,来源于子姓。西周建立以后,曾把商朝的某个后裔封到姚国(今山东省荷泽县一带),成为一个诸侯国。这个姚国消失得早,可能在春秋早期就没了。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这个是子姓,跟舜带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e- U5 Y8 D; T0 u: }! I
第三,源于羌族。汉朝末期,西羌烧当部的首领叫姚弋仲,这是他汉化后取的汉名。姚弋仲后裔子孙皆随之改为姚姓,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后来就融入了汉族,我们现在已分不出来了。除非家谱上有记载。
  X( Z! [9 y$ _! T  B0 v  d$ g( {第四,源于蒙古族、满旅、德昂族这些民族。特别是德昂族,姚姓很多,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明朝的时候,德昂族有一个部落叫拉耐氏,这个部落在明朝时对改土归流有推动作用。本来这些兄弟民族的地方都是由土司来管的,但是,那个时候明朝政府要把土司废掉,改成流官:什么叫流官呢?就是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因为有一定任期,是流动的,所以称流官。在改土归流运动当中,拉耐氏部落就被归在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的军队里边,邓子龙的驻地在姚安,所以,德昂族的这个部落就全姓了姚。
& Z6 T( q8 t" P& q% a此外,今天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中都有姚姓,所以姚姓的来源很复杂。5 v8 x/ W* a4 e9 J; }( N: L3 A
先秦时期,姚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山东。秦汉两晋,北方各地、江南各省都已经出现了姚姓。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及进入中原,大大增加了姚姓人口。同时,甘肃地区的姚姓,大量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到了唐朝,两次移民到东南,姚姓进入了福建和广东。明朝初年,姚姓出现在台湾。
9 }5 D. f/ B. y- J% C如今,姚姓主要集中在安徽、广东和江苏,这三个省占了姚姓人口的25%。其中,安徽是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占了姚姓总人口的将近9%。而且,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全国已经形成了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大姚姓聚居地。从明朝至今600年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
) P/ r4 P6 U% e- s$ Y4 w- d姚姓是个非常大的姓,名人也多如星河。我在这里只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姚姓名人,名叫姚儒,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我们今天应该好好读的书——《家教要略》。这个家教不是说请到家里教奥数、英语,而是家族教养、教育要略。在书中,姚儒教训子孙应当以读书为最大的快乐。这个太难得了!过去,古人读书谋功名、光宗耀祖,他却说:“富者教子须重道,贫者教子须重节。”意思是,如果后代子孙有钱了,应教育他们重道义。因为有钱了,就会责任大,担当大,要做的贡献也大;如果后代子孙没有发财,还是很清贫,那么应该教育他们重节操,而不要看到有钱人或者当官的人就很谄媚、阿谀奉承。他还说:“以成圣贤为贵,以蓄道德为富,以未闻道为贫,以不知耻为贱。”如果一个人不知廉耻,那就很贱了,不管你有没有钱。所以这个说法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他也提出:“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整篇结束,最后一章叫“保终”,要求子孙保全晚节。不要前半辈子当大官、发大财,到最后却被抓走,或被杀头,或被判刑。所以我特别建议大家有机会去看看这本书,篇幅不长,但非常有教育意义。9 q( L1 ^5 y1 m/ l* C) S, E
姚姓在今天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62位,人口504万左右,占全国人口的0.3%。当然,这也只是个参考数字。但是,有的人会不明白,既然姚姓是个大姓,为什么才排在第62位?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了一次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根据这天的统计,从姚姓衍生出来的姓有60多个,比如,陈、王、胡、孙、田、袁、陆等。如果这么算,姚姓的后裔差不多有2.6亿,所以姚姓是个非常大的姓,只不过后来分出去了。其实,那些都是氏,而姚才是姓。# x9 h: M/ R# L+ l
( }% W; D. ^  F* x; E4 X( q3 ~

! p1 v4 h1 h# w正本清源远鄙背
$ H. `7 k! `5 t# S# C& _姚恩健
0 g# H8 @6 d. p: _1 x近披览有关姚姓之姚氏专著及文章,屡见谬误作解,扳援牵合,鄙背何堪!若任其豕虎传讹,递相沿袭,其误也真不堪设想。爰作拙文,以畀读者宗亲,正本清源。% V- R9 B  ~! |/ s7 O( F
曰,舜有二姓:姚、妫。
1 G+ _: j; i3 C此说之误,盖缘于汉·许慎《说文解字》:其解释“姚”谓“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解释“妫”谓“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仅以一字之差,释其由来,致后人误解虞舜有二姓,谓虞舜“以出生地而得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又释“妫”云:“据《史记·陈杞世家》,舜曾居妫汭,其后因以为氏。春秋时,陈国为妫姓。”“妫”字释义中,较“姚”字释义多“其后”前缀词,说明舜本人非妫姓,乃其后裔子孙耳!今人李索注《左传·隐公八年》谓春秋时:“妫,陈国国姓;国君之女,故以国姓名之。”时在周朝春秋时期,足可解释“其后因以为氏”。释义中以“姓”补语“姚”,以“氏”补语“妫”氏,又以“妫”称陈国姓,言简意赅,严谨、精当、明晰。
  f7 d5 N1 A6 N, r6 E+ T9 y先有姚姓,后始有妫姓;妫姓出现于胡公满,周武王时,乃帝舜胄裔三十四世后事。详请互参下叙。; G5 l/ B2 q/ N: e# w
曰“瞽瞍姓妫。
' V0 Y* E! R/ Z: a: G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目重童子,故曰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此语包括标点在内,一字不改照抄于霍某、赵某秦《史记·五帝本纪》注释。0 T/ b9 i$ R. }# k5 n
该注释表明:瞽瞍姓妫,虞舜姓姚;先有妫姓,其后方有姚姓。如此论断,不知霍氏赵氏所据所本?其未予说明,因疑为臆想、别造。. t$ x8 V- ^4 D
瞽瞍,舜父。若说瞽瞍姓“妫”,意即舜生之前已有“妫”姓,则《史记》《说文》《辞源》等记载与释义皆错!
2 m' |! [1 q9 A! m* [然笔者性不媕娿,向不迷信“名家”。笔者在诗词界未曾少读霍氏诗词,而其极力倡导“新声韵”,有深圳诗家毛某讥为“标新立异”,“拿诗韵开刀”,“高喊创新”,“总想弄出一点名堂,创造一点奇迹”,却都“无几个艺术细胞”。其治诗若是,其治史若何?自不待言。霍氏赵氏《史记》注释较韩兆琦本,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几乎仅依据《集解》《正义》《索隐》“三家注”;而韩本广泛、全面,涉猎深广,为近代最佳最全面注释本。史家治学态度,可见史家著作之可读可信度。
& p5 M( Z5 f& L; h5 m9 o! t曰周武王配元姬于遏父生满。
; \) m3 L0 @: h$ O2 \$ r! |移花接木,本末倒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遏、阏同音; 阏父,亦作遏父。司马贞《史记索隐》释云:“遏父为周陶正;遏父,遂之后。陶正,官名。生满。”斐骃《史记集解》引《左传》释云:“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虞胡公而封之于陈,以备三恪。”请·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详释云:“襄王廿五(年)《传》子产曰:‘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则非‘求’而得之矣。胡公是阏父之子。《唐书·世系表》谓‘武王以元女妻遏父,生胡公’,妄也。”' X/ B! i0 u: @9 W! ?
原来“妄”在《唐书》,而引征者未细考深究,即轻易引入专著(或文章)中,如此轻率治史,能不妄上添妄乎!" O" s/ A; O! {, I! d
曰遏父封陈为氏,陈氏之始祖也。
* a  P* z( [; l& i+ A7 X5 H谁封之于陈?谁是陈氏之始祖?上段引用《左传·襄王廿五年》已回答之详备矣。司马迁据《左传》写《史记》,写得明白、透晰。《史记·陈杞世家》开篇首段写道:“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辞源》据此释“妫”氏。《史记》又云:“……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 e- i- {5 h1 b0 j《史记》这段话,明确:周武王封陈者满,非遏父。" g3 G# B  y8 i9 y- e& K# F' c8 F- U
《史记·陈杞世家》借赵太史话评楚灵王灭陈,写道:2 w. v  V: z* L+ s" J" i
“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且盛德之后,必百世祀。”
8 \  M4 C6 F& W" y  P司马迁这段话,乃依据《左传·昭公八年》记载整理而成:“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chóng)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孔颖达疏云:“《世本》:‘舜姓姚氏’……至胡公,周乃赐姓为‘妫’耳。《陈世家》谓胡公之前已姓妫矣,是马迁之妄也。”孔氏指斥“胡公之前已姓妫”之说,“妄”!其意谓“妫”氏乃自胡公满始,非遏父,尤非瞽瞍;谓“遏父封陈”,、“遏父封陈为氏”,亦妄!自舜至遏父三十三世姓姚,自满至陈·湣王妫越二十世二十三王皆姓妫,史家皆持此说,毋庸置疑。
$ O& \1 Y" B. F; A自胡公妫满封陈,以妫为国姓,其嫡庶子孙或以国号陈为氏,史所必然。至于包括《史记》在内称国冠以“陈”,非姓氏也,乃国名也。如称“陈厉公”全称应是“陈国厉公妫跃”,如“齐懿仲欲妻陈敬仲”,懿仲非姓“齐”,姓“姜”;如“桓公怒,执陈辕涛涂”“陈袁涛涂作齐”,《史记》中袁(辕)涛涂前皆冠“陈”以示国籍。陈敬仲,应书作“陈·敬仲”,史迁命题“田敬仲完世家十六”不写“田敬仲陈完世家”,其良深用意,耐人寻味。# ^: a# ~4 I% f! W! P2 c* f' E
当然,以其支庶子孙或以国为姓,认胡公满为陈氏始祖,无可厚非。/ I$ o0 @6 }& O
曰姚姓,或出于子姓。
' X, Q% ?2 h7 u* Q3 ~先阐明子姓由来。其所以以子姓为国姓者,缘于殷契。《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等等,是时分封于姚邑为侯者,契之后裔,以子姓为国姓。" ~, u$ u' E7 K. ~9 l) n+ |
再查《世本》(汉·宋忠注,清·承德孙冯翼集。民国王云五编辑出版,上下版)“子姓”下记:“殷、时、来、宋、空同、黎、比、耄、目夷、萧、扐、叚、瓦、铁、鬦者,子姓也。耄氏、时氏、萧氏、黎氏、空同氏,子姓。”上下两种版本所辑几乎无异:未见 “子姓,姚国、姚子国”;亦未见“姚、姚子国,子姓”记载。司马迁撰写《殷本纪》其实相当明确,何以又冒出所谓“姚,出自子姓”之说? 0 n9 k; V3 o9 K% t# M8 W
谓“姚姓出于子姓”者,可能缘于误读罗泌《路史》。《路史》“国名纪”卷二十一“有虞氏后”有“商氏后”,“商氏后”国名纪有:“姚,春秋姚子国,子姓。”是语之“姚”,国名也,亦即春秋时之姚子国,入商,为殷商子姓国。
8 y/ e2 ]0 B: f# B/ A罗泌此语列于“国名纪·商氏后”,表明乃分封之国名;非“氏族志”。谬误作解者,不顾语法与逻辑,忘筌掉蹄,砍下头、掐得尾,贸贸然自诩曰:“姚,子姓”。殊谬!4 f/ b3 N3 o. P9 b% |" V' N
《路史·国名纪》“有虞氏后”诸国名中有纪“卫国”云:“《郡国志》云:‘东郡卫公国,姚姓,本观国也。有河牧城,亦见《水经》,今镇之灵寿西北。’”夏时,卫国存;商时,封为殷契后裔食邑,易国姓为子姓;至周,为姬姓,武王封同母少弟康叔于卫,为姬姓侯爵。鲁哀公十四年贬为君,秦二世废其君(姬)角为庶人,姚国易为城(邑)。姚城(邑),几易朝代,几易其主,而其国姓从姚、而子、而姬亦几易其氏,江山易主,国姓几易,而故城应犹在,在今濮阳、范县、鄄城北一带,颛顼帝发祥故土,圣祖帝舜圣诞地姚墟境界,诚乃我圣祖胄裔世居地,其荣因此千秋不衰!
. I! a* k& @& ^  Z6 |4 t6 r再从古汉语语法解释“姚子国”。古汉语中常见“缓语”现象。即单音节、双音节缓读作双音节、三音节。例如“诸”作“之于”“之乎”,“而已”作“耳”,“奈何”作“那”,人名“宫奇”作“宫之奇”,“王乔”作“王子乔”,等等,双音节中间加一个“子”或“之”,乃淮河流域方言,故“姚国”或作“姚子国”,本姚姓,夏为姚姓,商为子姓,周(春秋)时为姚姓。古代国姓,不同历史国姓不同,如是而已。
9 c! [, q' U# t" e$ B若《路史》如法炮制一句:“姚,春秋姚子国,姬姓”,恐怕又多一误解曰:“姚姓,出自姬姓”矣。
  m: y) O0 ^4 |9 ~; T# o9 @曰胡公妫满“是西夷胡人”。( j3 Y& ?) f: R2 c
陈某、郭某所著《中国姓氏起源探讨》谓“胡公妫满,……这位西夷胡人”云云,望文生义,鲁鱼亥豕,鄙背何堪!自称研究姓氏多年,却未必通晓古代“谥法”,能不讹欤?1 V8 w7 J7 c. y- ?- G' l4 |, D
古代“谥法”释“胡”,蕴意:“弥年寿考”“保民耆艾”。我祖胡公妫满乃帝舜三十四世裔孙,周武王妻之以元女,封之于陈,赐之姓妫。妫满,字不淫,遏父子,为陈国始建者、始封者,亦为妫姓之始冠者。谥胡公。葬淮阳县柳湖旁,至今尚存“陈胡公墓”;因护城河水浸蚀墓茔,先人以铁锢之,故俗呼“铁墓”。淮阳,古宛丘,妫满所封之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周赐谥胡,褒我先祖妫满佐周、保民有功,德享长寿:何等荣光!' V) A" n& B( q! A4 N2 ?) R
曰舜“入赘于尧”“入赘于黄帝族”" D4 s7 v! C! }  ^
或以父系社会迄今出现之“入赘”制度套用虞舜受尧帝禅让而登极,亦堪可笑。黄帝、颛顼帝时,人类社会已基本结束群婚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一夫多妻。到帝舜时代,已是私有制、奴隶制社会,还出现陪嫁制度。尧帝非但将二女嫁虞舜,而且陪上九个男仆供使喚。此事《史记·五帝本纪》载之详明。
* D, {1 n" z, |* ?# h3 E5 t+ ]
. w2 h7 F% N* J% T! ?0 z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2-18 15:50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2-18 15:45
! h; _2 @% M0 u4 [! ?% Z1 z2 l接着我们要讲的是姚姓,姚姓的源流有下面几种:
* d! U! [/ g2 g( e/ R* Q' K4 y/ b3 @3 p第一,源于舜帝。舜帝生在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所以以 ...

# h' u) h& }1 w2 h: z% m
其说“入赘”,混淆虞舜所处社会形态,又以今人思维与现象硬套史实,岂不妄哉!
同样谓“入赘于黄帝族”,下“入赘”二字亦欠妥。《史记》列虞舜为黄帝九世孙,或以为不妥:虞舜是颛顼帝七世孙,东夷人(取孟子说),后东夷族与华夏族融为一体,司马迁挂入黄帝世系,列为九世孙。或谓虞舜为黄帝二房所出,盖以其非华夏族,东夷人氏,遂移花接木为华夏族裔孙。
笔者认同:姚墟在古冀州东,临渤海。虞舜东夷人,帝颛顼七世孙,皆生于、长于姚墟!及长,始征庸、摄政、登极在河套蒲坂,今山西永济,自是始融入华夏族。
“入赘”说,似未见于古籍文献正论、悖论,却见于今人“著作”,其中有姚姓,亦有陈姓,殊难理解!
曰“舜囚尧”,曰“禹囚舜”,舜晚年“被流放”,“子孙背乡离井”云云。
其所依据者《竹书纪年》(史学界简称《竹书》)。《竹书》写“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得与父相见也”,“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竹书》可能对《史记·五帝本纪》句谓“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舜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生疑,从而揣测:“丹朱病”其未承帝位而必反抗、发动政变而欲“囚舜”;而舜则“囚尧”“偃塞丹朱”取得胜利政变成功。《书竹》谓“禹囚舜”逻辑类此。
类似此种悖论,古籍中大凡见于《韩非子·忠孝》:“瞽叟为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杀之。放父杀弟,不可谓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谓义;仁义无有,不可谓明。”《庄子·盗跖》:“尧不慈,舜不孝。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斯二位法家反对儒家学说,不顾史实,捏造歪曲。却亦有附和之者,如《吕氏春秋·举难》:“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淮南子·泛论训》:“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跖犬吠尧,不堪耳目。
此洵臆测,羌无故实。屈原不愧为大诗人、爱国者,他在《楚辞·天问》中持不同意见。他质疑道:“舜闵在家,父何以鱞?尧不姚告,二女何亲?舜服其弟,终然为害,何肆犬体,而其身不危败?”
太史公在《五帝本纪》末云:“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第)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妄)。《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者。”可见,太史公判断全然正确:诚正论也!
《竹书》及上列几家悖论,以或然判断、或然性推理,得出之结论也只能是“可能真实”。故诸多史学家不以之为立论依据,亦多不作注释,至多带上一句“古代也有一种不同说法”“可能……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云。如若这种悖论、或然性推理可以成立,则必须全盘否定尧、舜禅让美德,必须全盘否定司马迁“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之高度评价。如是,《史记》应重写!自称“小司马迁”之司马贞敢补写《史记》所未写之《三皇本纪》,但不曾亦不敢补写、改写《五帝本纪》,况《书竹》乎!
美墙思祖,明德承先。作为圣祖虞舜大帝肇姓之姚姓裔孙,作为圣祖虞舜大帝同源、同根之繁姓裔孙,安可随和悖论而自污墓碑、自污门庭?!凡圣祖虞舜大帝裔孙,下笔为文,以《史记》《左传》《尚书》等正史为本,不可矮人说戏,拾人牙慧!雅有门庭,俗无家声。无论姚、陈、田、胡、袁等等同宗舜裔,均须以辨证唯物史学观,正本清源远鄙背,共同捍卫圣祖之神圣与尊严,义不容辞!
福州琴亭姚恩健   2015年8月写于紫薇轩
1 I7 K) E0 O; n4 T$ p4 M

作者: 姚毅yy    时间: 2016-2-18 21:02
本帖最后由 姚毅yy 于 2016-2-18 21:04 编辑 / T0 x+ {9 A7 M

2 a! E1 v! ?3 T. _又看到英玉嫂转来宏文。
% M' o0 H" d; t- e* `4 Z2 t* l慢慢拜读,满满感激。
作者: 官令    时间: 2016-2-19 06:45
克毅宗亲的福建重修族谱的资料,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作者: yqllz    时间: 2016-2-19 10:39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6-2-20 19:24 编辑
0 u/ [  g- T9 d$ E* y0 d5 }# S0 D
官令 发表于 2016-2-19 06:454 v4 D2 r! g( o3 K3 S
克毅宗亲的福建重修族谱的资料,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 S$ R5 Z7 j1 r& @
恩健老的力作不仅是福建姚氏的宝贵资料,也是我姚姓宗亲的宝贵财产,其历史价值将与日俱增。感谢恩健老、感谢英玉姐!我已经打印成册,研究学习。
. e& Y2 x6 n3 a
作者: 姚毅yy    时间: 2016-2-19 19:31
想问问英玉嫂,这遍文章,能不能用 doc;txt;、、、、或用其它形式转入网页?
; b/ U9 F2 u& Z, n- Z我看到很多宗亲,都想复印它,一页一页贴印,不太方便。版主有什么好主意。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2-20 17:24
姚毅yy 发表于 2016-2-19 19:31/ V( \5 x0 X* t' B: [
想问问英玉嫂,这遍文章,能不能用 doc;txt;、、、、或用其它形式转入网页?
2 x% v) B% F& b我看到很多宗亲,都想复印 ...
( p! I6 K1 U  V
你家族谱纂修得怎么样?
+ J: t4 A1 S) ^4 L& I' _6 Y: v1 H. g- P* _+ J1 D
请恩健老或张英玉将稿子传送给你最省亊。
: d' r, j1 s- O7 C9 |
作者: 姚毅yy    时间: 2016-2-20 20:28
pszyyao 发表于 2016-2-20 17:24
$ W8 \" n: q+ Y你家族谱纂修得怎么样?
$ n8 B& f% P- B, ~6 ]# p5 k% K! Y+ ~  @
请恩健老或张英玉将稿子传送给你最省亊。

. m3 e0 B4 L. X' Z/ T回复钟尧教授: ' Y! W- d/ O6 b- Q9 [) H
. V( z# l+ r9 E3 y# t4 E5 g
△ 你家族谱纂修得怎么样?   
% K8 |! C% T' e6 z' B/ r4 x     在晋溪宗亲们努力下,正一步一步向高处攀岩,初期目标今年10月完工。
" y3 K, P1 n( }1 b5 j
) f1 J+ R5 {9 @" _△ 请恩健老或张英玉将稿子传送给你最省亊。" Y4 q* ?5 h3 \5 a- u$ E* a/ j
    我,那敢如此斗胆,但我会试试。6 K" D- L' x* x* y& R

& i( V  ~* G. T: M3 c, W△  钟尧教授一直以来关心,关怀我们修谱,是对我最大的鼓舞和鞭策,感激不尽,只有努力。
% ]9 b! F8 O# i# I) K5 Q4 o
: E- I) A, l) P; Q* K4 ~0 c
! ^6 I% D  w- G  Z" E5 h1 t1 X/ d- F
作者: 姚毅yy    时间: 2016-2-20 23:02
姚毅yy 发表于 2016-2-19 19:319 m* h. Z+ z' K0 P" H
想问问英玉嫂,这遍文章,能不能用 doc;txt;、、、、或用其它形式转入网页?1 o$ M( V# r; V+ J6 n. O9 O
我看到很多宗亲,都想复印 ...

, Y2 A" N+ N2 v9 s, m  ~6 A; L) R" D& [- h$ n
& g  a$ k5 i2 H  H6 ]
英玉嫂 你好!

$ j8 b9 `! V# j' M

6 N( \  _  \# Y$ h! Q5 \! G, t' K
你在网上,转贴的恩健老巨著【福建重修族谱首稿】深深地吸引我。
我想完整复印一份,苦在网上资料是分别转贴的,尤其是图片资料,要完整转复印,
挻化时间不说,还不一定能对起。

; y; ]* G  i7 T9 o8 s/ O
我斗胆想问问,如果可以,能否传一份整版给我呢,跪谢。
. j. }& |+ e$ s' G) g

% f9 t0 F" _3 {" z2 c2 X! [$ \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2-22 17:22
             今天,猴年元宵节,浏览了你代恩健老发的帖以及其他读者的跟帖(6页54楼)。
" x6 A/ F0 O% F% {$ U  ?' F2 u       恩健老花了大力气修改旧版或增加新内容,可敬可贺。- d+ {5 W5 u+ E4 b
       需要好好学习 理解和领会恩健老的新作。但是,甚至还未读懂楼上(形式上)究竟有多少篇。能否将恩健老的原稿发送给我。
# t3 X8 K. a8 \! N% `& k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2-22 17:36
武康姚 发表于 2015-6-30 01:01# v  w% \3 M- z
703 c: I6 X5 S( e$ ?9 `" \% k
田丰* t$ z  w2 V: n6 ?: W
代睦侯(公元9-24)
8 y/ C- D5 Y5 y8 S, X
       读了你的14#,15#跟帖。
, I" i& H6 J# ?, C
4 T, ]3 V# {6 B) Y       恩健老花了大力气修改旧版或增加新内容,可敬可贺。也赞你务实的知无不言, ?& J9 T$ D8 q
4 o' C: o/ O0 x+ u

2 I# h& [/ v' _/ R, H(妫)渊' H* D卜居武康霅溪之崖。(外地的宗亲,包括历史上的,老是把”霅溪“错写成”灵溪“)——其实,韶溪派的族谱都是卜居“霅溪”之崖。恩健老依据的莆田谱也是“霅溪”。
: v/ K* g2 I; M! A- v7 g7 c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09:08
各位宗亲好!由于有段时间无法登入姚网发帖,延误了发帖内容,很抱歉!2 x/ x2 F, g  H1 t8 ^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09:10
请姚毅宗亲给我邮箱,我把原文发给你。
) G' E$ \7 ^: x2 H& |( @/ b& Z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09:12
钟尧老,我打了几次电话您都没接,我会把所有的资料整理后发给您!- H$ i+ ]8 f( L; r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09:15
向小平老,庆礼兄问好!
# J5 K5 n) b# }' j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09:34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 09:40 编辑 ' A+ Y. \6 Q9 W; P3 G

4 `9 u5 F8 I  p$ z- X' A4 n" v                             圣祖遗迹略辨! x! J6 o+ k$ ^/ e" e+ i  v+ x
                                                姚恩健
0 n' ?. F' L- p7 w: k9 {
( o" Q% O5 F. p9 u有虞氏帝舜,是我姚氏肇姓始祖;其孝行、明德、帝业等史事,《甲骨文》、《左传》、《尚书》、《孟子》《史记》、《世本》、《大戴礼》等史册记载详备,确凿清明,为我国信史,亦为我姚氏玉牒,古老而翔实。5 j  d) Z# w5 t  U" L
据台湾学者考证,舜字,在甲骨文中作“    ”。舜之名号,在甲骨文中共出现六十六次。如其中一条卜辞为:“戊午,卜宾贞,酒,求年于岳、河、舜。”可见,在殷商时代已将帝舜与太行山、黄河并列祭记,在殷商臣民中享有与河岳同等崇高地位,尊为“高祖”;甲骨文中称“高祖王亥”、“高祖上甲”、“高祖乙”、“高祖舜”、“飨舜宗”“惠高祖舜,祖用王受佑”;商王尊帝为高祖,故《国语·鲁语》曰:“商人禘舜而祖契”。追远尊先,奉供于祖庙,祭祀帝舜。4 ~0 k, j# w* h& ~
今我中华姚氏,如福建晋江永和、英林、内坑等姚凤公派裔孙至今每年祭祀帝舜圣诞,焚香礼拜,颂“祖公”。可见,我姚氏尊宗敬祖之心,虔虔奉祭,铮铮可鉴。
1 p/ p% y5 S- f8 [( B对于圣祖帝业德绩,历来史学家争议不大,我姚氏宗亲亦略知梗概;然对于圣祖帝舜诞生地、活动地、崩葬地,史籍记载不一,志史学家阐释各异,分歧颇大,争论不休;迄今二十一世纪,有关省市各持己说,莫衷一是,至我许多姚氏宗亲莫铭其“妙”,懵懵不知所以然。
0 M$ M, n# b9 H+ _. h% `& ^' J- C$ s南宋状元王十朋在《会籍风俗赋》中写道:“舜生诸冯,《孟子》以为东夷之人,历世逾远,流传失真;太史公以为冀州人,然耶?否耶?”未予肯定。王十朋认为“意者:不生于是,则游于是”。山西人说是运城、蒲坂人,山东人说是诸城人,河南人说是濮阳人,河北人说是涿鹿人,浙江人说是上虞人。各以“遗迹”、志史,引经据典,力排众议,执一为是,各唱各调。
& q% [& C: I( B) F" ?. \, ?《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0 b, l7 R8 s1 e8 Y
到底是冀州人,还是东夷人?史迁与孟轲各持一说:孰是?
" ^, g9 l4 X' Y* Z" N古东夷,约今之齐鲁到浙越;古冀州,约今河北、山西及山东部分、河南北部(后分置并州、幽州):地域辽阔,概念太大,加上历史荒远,或附会,或争荣,或争旅游资源,焉不争论不休欤?笔者考量各家、各省意见,倾向如次:: v6 Y0 t6 h# X2 h2 _7 `* g
一、圣诞地姚墟
1 e: u( G8 l1 q; f' N3 b圣祖帝舜生于姚墟,《说文》《竹书》《帝王世纪》均记叙明晰。问题是:姚墟地理位置,关系帝舜是冀州人,还是东夷人?" R, ^3 j% i  \1 x  `3 u, Q% ?: [
那么,姚墟在何处?有四种说法:其一,姚墟在河南省说法:认为姚墟在濮阳,古称帝丘,帝舜七世祖颛顼曾建都姚墟,《汉书·地理志》:“今之濮阳有颛顼之墟”。其二,姚墟在山西省:认为古冀州,其范围大约为今山西、河北及河南省北部;冀州永济张营乡帝舜村,帝舜村原名姚墟村,村矗一碑上书:“大孝有虞舜帝故里”,落款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立”。其三,山东省济南市,认为姚墟在山东鄄城北,古有帝城,古东夷即在今山东,孟子所称“东夷人”即是也。其四,浙江馀姚,谓《正义》引《会稽旧籍》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周处《风土志》云先姚丘。”《正义》引《括地志》云:“越州有馀姚县,……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 姚丘即姚墟。: Z# g" r: p9 R/ z, F" K' X
圣诞地姚墟,各省、各志史学家各引征古籍论证其“是”,因而莫衷一是。笔者初步判断:帝舜生于濮阳,理由有三:其一,濮阳乃颛顼帝都,舜为其七世孙,种族诞生于此,一脉相承,顺理成章;其二,濮阳,春秋时卫国地,《路史·有虞氏後》:“《郡国志》云:东郡卫公国,姚姓,本观国也,有河牧城。亦见《水经》。今镇之灵寿西北。”又“濮,帝子散封者,今濮州,有历山、雷泽,故卫有曲濮、城濮、宛濮、水濮。”又“观,后启五庶,俱封于卫,是为五观。”《左传·昭公元年》:“……夏有观、扈,……”今人李索《左传全宗》注云:“观,夏代国名,姚姓,在今山东观城县。”其三,濮阳、范县、鄄城,地处东夷之东界,应孟子之说“舜,东夷之人也”。而史迁谓“冀州人”,则谓其已都蒲坂,属冀州,俗传呼冀州人;帝舜征庸、执政、生活于此,而非诞生于此。
. c# H9 E. U+ p/ G+ X至于有山东学者认为,舜生于东夷之诸冯,诸冯在泗水东,泗水有“桃邑”,古称“陶虚”或“姚墟”,桃、姚二字相通,桃虚亦为姚虚。笔者认为:以“桃、姚二字相通”为条件推导出“桃虚”即“姚虚”,逻辑不通;桃从木,姚从女,风马牛不相及;第三,其所本缘于寒浞以桃杖击杀后羿,后羿子孙以桃为图腾,与舜无干。可见,以“桃”为姚氏图腾,臆造,殊谬。+ [8 [# c% Y1 _0 Y
圣祖生日,相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圣祖忌日,相传每年九月十三日。
3 B: I  l6 @5 {3 H* S/ I二、历山、雷泽、河滨、寿丘、负夏五处何在  \5 Q3 s1 R& k6 ~
宋·罗泌《路史》释“历山之耕”下注云:“九域志云,历山有三:济南、濮阳、河中。今秦地池阳、澧阳、潘城、始宁等处皆有立。”至近代,报名谓“历山”者,已有二十多处。自司马贞《索隐》、裴骃《集解》、张守节《正义》之后,诸说纷纭,各持己说。或引《括地志》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一名历山。”“越州馀姚县有历山、舜井……”或引郑玄注,谓历山“在河东”,等等。5 }- o5 D, A% {( x0 B1 _) n
今笔者从韩兆琦说(见《史记》全译全注本“五帝本纪”)。韩氏云:“按,谭其骧《历史地图集》标历山于今山东荷泽东北,雷首泽旁,与下句相合。”所谓“与下句相合”者,谓“雷泽”、“寿丘”、“河滨”、“负夏”,均在“雷首泽旁”。韩氏又引《正义》曰:“《括地志》云:‘雷首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又注云:雷泽县,今山东鄄城东南。6 @% @9 B% `4 @6 t0 l
韩氏注“寿丘”:《索隐》引皇甫谧曰:“在鲁东门之北。”注“鲁”云:今山东曲阜。韩氏引《集解》郑玄语:“负夏,卫地。”卫地,见上述,即濮阳。韩氏摘《索隐》所引《尚书大传》,谓“贩于顿丘”。韩氏注云:“顿丘在今河南淇县附近,正古时之卫地,也与荷泽不远。”             唯注释“陶河滨”引《括志地》所云:“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所谓“河滨”未必是地名,概言帝舜制陶于河边,盖制陶需水耳。其实《括地志》此条之下尚有一段韩氏未引。《括志志》云:“……南去历山不远。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舜陶之陶也,斯或一焉。”可知舜制陶在河滨非固定一处,尤非定陶于一地。
! }! U1 U  Q5 _三、圣祖崩葬地
: [& G& H# j7 `- H帝舜,名重华,字都君,东夷之人,生于七世祖颛顼帝定都圣地濮阳;青壮时,生活、生产于以濮阳为中心之濮阳四周。以孝闻,年三十尧帝征庸佐政,命居妫汭;年六十一受尧让践帝位,都蒲坂,国号有虞。《史记》纪云:“践帝位三十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谥号:舜。(《索隐》:“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舜,谥也。”按,大阳,在今山西平陆西南,即晋献公“假虞灭虢”之“虞”)& b1 i8 k: b* Z1 ]! u+ V2 D
自古而今,称“虞舜”者,乃国名加谥号;并非指舜生于虞,为虞人、名舜。
7 _$ h1 P2 a: R至于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古籍有两种记载:一是《大戴礼·五帝德》:“舜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山。”《礼记·檀弓》:“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山海经》,“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二是《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四十九年帝居鸣条,五十年帝陟。”(帝崩,升天,曰陟)。
: U3 l" u+ W( ~: P! g两个崩葬地,《大戴礼》《礼记》《山海经》与《孟子》《竹书》说法不一。若说崩葬于鸣条,则在山西省运城市鸣条岗;若说崩于九嶷山,则在湖南省宁远县零陵。零陵,汉时为桂阳郡,地广,有湖南宝庆、永州及广西桂林之属地。《山海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4 L  d" M! N3 }7 Y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中有一幅“地形图”,于九疑山旁标“虞舜”二字。“地形图”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可见公元前西汉初,九疑山已建有舜陵庙于此。2000年,湖南省考古工作者于九疑山玉琯岩发掘发现宋代舜帝陵庙遗址,有正殿、寝殿、厢房等;在宋代基址下又发现唐代舜帝陵庙建筑基址;在唐代基址下又发现汉代建筑遗址,出土多件汉唐文物。这一遗址发现,恰与马王堆三号墓“地形图”相互印证。帝舜陵墓前有“陵碑”,为东汉蔡邕所书,书文是:“帝舜有虞氏之陵”,另有《九疑山铭》。
4 t* k6 P+ n9 B* ~秦汉时,九疑山玉琯岩前所建帝舜陵庙,为历代皇朝,祭祀不断。秦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武汉帝元封五年,均“望祀虞舜于九疑山”。魏晋南北朝诸帝王祭祀帝舜陵未懈。唐初陵庙荒废。唐代宗承泰二年(756年)下“诏:道州舜庙蠲近庙佃户充扫除”,唐玄宗派宰相张九龄赴九疑山祭舜。唐僖宗乾符年间(877年)修复舜帝庙。宋隆建太祖(961年)诏:“设守视,禁樵苏”;乾德二年(964年)祭舜;六年(968年)下旨修葺九疑舜庙。南宗淳佑六年(1246年),修葺舜庙并重刻蔡邕“九疑山铭”。元至治四年(1324年),命有司祭舜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遣使访先代陵寝,在酃祭神农,在宁远祭虞舜,并撰祭文。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遣使致祭,并将舜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09:36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 10:00 编辑 7 ^- N9 o7 @$ K% |, h
5 y, z9 ]5 M6 e" j1 e' E
陵庙迁至距玉琯岩三公里之舜源峰下。
7 k4 z% J; Z$ P& r, ~" _. O0 n4 Y历代帝王、文士多有祭文。南朝宋刘裕、唐玄宗、唐文宗、明太祖、明成祖、清康熙、雍正、乾隆诸帝皆有《祭舜帝文》。文长,均恕略。文士诗文,春秋楚国诗人屈原《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迓并。”
6 L& X! |8 v3 o西汉刘熊渠《舜庙怀古》:“游湘有馀怨,岂是圣人心。竹路猿啼古,祠宫蔓草深。素风传旧谷,异迹闭荒林。巡狩去不返,烟云怨至今。九疑天一畔,山尽海沉沉。”
! L, ]; I! g" I- F3 [/ V1 r东汉蔡邕《九嶷山铭》:“岩岩九嶷,峻极于天。触石肤合,云播建云。时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赖厥勋。逮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太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于嶷,解体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 k. q/ E0 h: O
三国魏文帝曹丕《清调曲》:“尧任舜禹,当复何为!百曽率舞,凤凰来仪。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歌以咏言,诚不易移。鸣条不没,万举必全。明德通灵,降福自天。”/ {: q# X- {" ]! @0 I! s0 |
唐李白《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南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補?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怒吼。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不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f6 }5 a7 h! ?8 K  e
唐杜甫《湘夫人祠》:“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珮藓,燕舞翠帷尘。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萍。苍梧恨不极,染泪在丛筠。”% Z! U9 G- P" D* ]0 r3 n& \# Z- r
两汉以降,祭舜陵、舜祠之祭文、颂词,不勝枚举,兹谨信录几首,供赏。" \& I+ k2 v( @+ S" \9 F* I' x
以上系笔者倾向性见解,然耶?非耶?不强求读者、宗亲从我管见。圣祖帝舜帝德绩斐然,遗泽长被,各省所列舜生地、舜都、舜庙、虞山妫水、姚丘舜陵等等,还是王十朋所言公允:“……皆其遗迹也。意者:不生于是,则游于是乎?舜为人子,克谐以孝,故其俗至今烝烝是效;舜为人臣,克尽其道,故其俗至今孳孳是蹈;舜为人兄,怨怒不藏,故其俗至今爱而能公;舜为人君,以天下禅,故其俗廉而能逊。”) l# Q( h- f$ S- U# p
读王氏此语,宜请注意“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兄”“为人君”四句所界定明德内容,再回味本篇首句所引刘向语,感悟必深!
- x! m+ a1 ^* v) h" P帝舜胄裔之封赐食采,臣民之景仰奉祭,或立庙立祠,或命山命水,随时随处皆然,名正言顺,势所必然。以致于今九州难以精当辨别帝舜真迹。正如王十朋所言:“皆其遗迹也!”. Y9 A: m+ O" z3 y5 O2 |
遗迹可贵,唯我姚舜;何必轩轾,荣耀绝伦!汉·刘向《说苑·指武》句有:“孔子曰:‘美哉,德乎!姚姚者乎!’” ( f" F. K0 b# K# b

& `+ D! ?0 ?2 r$ P; t/ s
; B) a9 E; ~3 N  T千秋明德颂虞帝
- a" ^, d! W8 L8 L' f5 _5 D. D$ |! u宋·司马光《稽古录·有虞氏(上下)》结语:“孔子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 P) \5 c5 v7 O8 _( }( h% J6 `
确然也!自帝舜之后,中国历代皇帝“公天下”之明德,孰可及也已矣!; ?! u2 ]' q, P& }7 j. o
入正题之前,先作个有趣之统计:《史记·五帝本纪》,列《史记》首篇、“本纪”第一,全文4930字(不含题目),其中太史公记叙黄帝、颛顼帝、高辛帝(喾)只花1107字,记叙帝尧1485字,记叙帝舜2295字,“本纪”末,太史公赞语243字。且纪叙帝尧文字中夹叙举舜、摄政、授舜又占一半有馀。质言之,太史公纪叙帝舜身世、德绩、帝业,几乎占“本纪第一”三分之二篇幅,份量不轻。可见太史公对虞帝之重视。
# B5 J6 ^" f1 B再说一个趣事:凡我中华民族之裔孙,无论世居九州,抑或播迁五洲,无不自豪自诩曰:“我是中国人!”在《史记》中,“中国”一词由帝舜双脚带出,良有深意,殊堪品赏!
5 Z# ~3 h& s  P& s太史公记叙“尧崩,三年之丧毕”,“朝勤者”“狱讼者”“讴歌者”“不之丹朱而之舜”“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之”,往也,往“中国”践天子位,且为第一人者,舜也!百万言《史记》中,第一次使用“中国”一词,是在《五帝本纪》舜登基之时带出,意义殊深!
1 Z. a1 Z, h% s" D2 |0 l* V再说一个千古颠扑不破之至理名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太史公下一“始”字,可见其慎重、真诚、公允、高度评价这位第一个以双脚将“中国”一词印入《史记》、第一个登上中国金銮殿之圣人!
" [8 H4 `; I& f& ~& v- S/ o. e“始”者,初也;就人伦而言,谓初祖、始祖之祖也。太史公界定虞帝为天下明德之祖,其孝德、仁德,公德,政德,自古迄今,未见微辞;为文论叙,汗牛充栋,诗颂铭纪,不胜摘录。今余不揣谫陋,姑允概述大端如次,以飨宗亲。1 j' |% H$ y1 M3 Z! D
曰大孝之祖。
, j8 U. @9 I5 r0 U+ l3 ~帝舜之孝德,列《二十四孝》第一篇,谓“孝感动天”。太史公在《史记·五帝本纪》叙述虞舜“微为庶人”之后写道:“瞽瞍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下文即以孝德细节演绎如何“避逃”,“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3 ]- R; a' E4 L2 ~, Q3 I1 B大舜生活于如此“父顽、母嚣、弟顽”家庭氛围,始终不曾稍懈其大孝,其非常人之孝;是种大孝,亦非通常意义上之“敬重毋违”“任劳任怨”“替父母受难解愠”之孝,尤非有悖情理之愚孝,而是融合大仁、大义、大智、大忠之孝。《尚书·舜典》:“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尧帝尚考验三载而后方受命于文祖,摄行天子之政。大舜忝承恩遇,亦以忠奸义胆图报,天下大治。及帝尧崩,帝舜念兹在兹,永志不忘。《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覩尧于羹,斯谓聿追来孝,不失臣子之节者。”
* o$ j* o% v5 K5 b: L" F  ]斯所谓“羹墙”典语之所自。我姚氏宗祠及同宗异姓家庙之照墙,或刻“羹墙”二字,斯其所本也。福建闽侯大湖东姚村姚氏宗祠正南围墙以青石镌刻:“美墙思祖”四字,见铭戴之诚尔!
- Z/ Y- p' l, j0 ~曰亲民之祖。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09:43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 09:56 编辑
; F9 K9 I5 `% P% p: U! K% a* p8 ^2 l+ ?. \* R1 P% m: Y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而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5 d* @: u" I! N2 S1 c0 m太史公这段记叙,含三层意思:其一,舜征庸前,于家乡勤勤矻矻,工艺精湛;其二,与人友善,亲民乐群;其三,以其亲和力、凝聚力,自然形成威望,推举为一都酋长。《孟子·尽心上》云:“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故孟子非常推崇大舜孝悌仁义,认为这是增益增华其成长、承当天降大任之根本前提。) ^: u( n* ]! v& p! k
此说确然。帝舜爱民亲民,我们尚可以从帝舜所唱《南风歌》体味真诠。《南风歌》云:
$ t9 y" x0 ~% L7 ~( z. p# b%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9 _$ g  D6 _' [5 ~9 _% l5 [, J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 H2 {$ i( O' u' e$ h这首《南风歌》,反映君轻民贵之人本思想,流传千古不衰。
. X. F* t/ Z. p( j2 i5 X解民之愠怨,富民之财力,本为历代帝王之圣职。而历代帝王做不到,唯帝舜首先提出,亦首先达到,何以然耶?还是看看孟子如何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这种“亲亲敬长”与《礼记·中庸》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尊贤”同出一辙,虽与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不同,但均本于帝舜亲民善群之孝义仁爱。从这一意义上而论,帝舜岂唯亲民之祖,当亦儒、墨“仁”“爱”之祖。# l4 y9 F+ V) d, [$ E6 a
曰中央集权之祖。吏治之祖。
+ a2 ~# ^: F7 t+ p2 V: M5 M% G9 Y; Z- ?5 p帝舜所处时代正是由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初级阶段。自炎黄时代形成之氏族联盟,松散而无序,万邦林立,各自为政,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未能统一部落联盟镇压;“鸿水滔天”“下民其忧”未能“平水土”。舜佐尧摄政,“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汭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举“八元”、“八恺”,“世济其美”,“内平外成”。他在摄政之时,着手组建中央政权,推毂中央集权制形成与延伸,诚乃中央集权制之祖。
# p5 G0 C+ n- ~+ j8 C4 ]大舜登极为帝后,继读完善中央政权制同时,整敕吏治。首先任命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垂、益、彭祖等为中央政府各部门长官,为帝舜左膀右臂,肱股耳目;再“肇十有二州”,将全国划分为:冀、青、雍、荆、并、幽、扬、徐、营、兖、豫、梁十二州,设十二州牧,管理地方行政;并为各级官员“班瑞”,分为“五瑞”:公、侯、伯、子、男五等,执瑞为信。其次又制定多级地方官员考绩制度:“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尚书·舜典》:“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可见政行令通,国泰民安,四方朝服,天下太平。此诚帝舜之前均未有之中央与地方行政管员管理制度。太史公评述:“此二十二人威成厥功”“四海之内,咸载帝舜之功”7 I) W( ^4 r+ f) Y+ ^, u, f
对于帝舜创制之中央集权制,中国后来帝王相继推行、完善不殆。其中首先最卖力推行者,不是别人,而是虞帝姚重华远裔外甥孙——秦始皇帝赢政。; F( x& M0 D& [) i$ O' N2 Z3 w" y
曰法治之祖。
' x$ c3 S2 S7 K帝尧“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舜即着手统一历法,统一音律、度、量、衡,统一礼仪和信物(凭执)。以为农业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经济、文艺生活以及诸侯、大夫觐见天子,提供了方便与信用,有法可依,井然有序。
! E$ b& p8 e3 G0 Y! U5 J8 g6 W帝舜命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土,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唯明能信。”任命皋陶主管刑法长官,恩威并施,宽严并用,公正严明,取信人民。“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细致规定流放或宽恕犯罪之人,规定官员鞭刑,学庠楚鞭以及分清一般过失予以赦免、怙恶不悛实施极刑制度。制度严格,官员廉洁;对谄媚上司,谗言谄法,都能及时上传天子耳目,及时识破;对违犯国法,应予鞭挞,记录在案,令其悔过自新,不再重犯罪行。为官应广泛倾听群众意见,凡是好的意见,要予表扬。凡是贤才,应荐举于官,对堵寒言路者,亦予征戒。
  s+ C3 c! d) t& A《尚书·舜典》记载:“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扬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帝舜法治思想延续几千年而今,仍有现实借鉴意义,其创建之功,洵不可没!$ h! n( n4 Z0 D+ w, s, Q
曰五教之祖。诗教之祖% I: O. O1 ^+ V+ s
帝舜摄政时,“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太史公写道,登极后,“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育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7 ], |1 y# F, T1 i/ t帝舜摄政至受禅登极后,注重“敬敷五教在宽”,开创中华四千年礼仪之邦文明建设与发展道路,堪称文明之祖。所谓“五教”,亦即《尚书》所谓“慎微五典”之“五典”,“五典”或亦为“五常”,“五常”即《史记》所云“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发挥帝舜“五教”之说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五常”与上述“亲民”均为春秋战国后儒家伦理学说之核心。当然,在儒家学说中,“五常”,亦指:仁、义、礼、智、信。其与“五教”核心内涵并无差异。
. Y3 @1 {: Y( H)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上庠,国立大学;下庠,国立小学。其后官办太学、民办私塾、科举取士等等教学型制,皆源于帝舜。帝舜兴办庠学,是我国几千年学校教育创始人,尊师兴教之祖!
, }; \5 N3 y( V$ P) P《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从帝舜命夔布五教、重诗歌行政行为看,可见帝舜非但重视兴学培育人才之作用,而且可见帝舜尤其重视以诗歌教化人民,推动社会文明之功能。因此,完全可以说,帝舜诚乃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位明确文学艺术之教育作用、政治作用之帝王,亦乃第一位以诗歌教化功能为政治服务之帝王!尤其是提出诗、歌、声、律“八音能谐,毋相夺伦”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第一人、第一位帝王!是诗歌理论奠基者,诗教之祖!7 z+ U) [) O% B: W8 U
曰治水之祖。, }) Y2 f$ l" _9 V& y
帝舜命禹治水:“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尧时共工氏和鲧治水“九年绩用勿成”。大禹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攀,行山刊木”,凿龙门,劈三峡,导冀、梁、兖、青、豫五州之黄河水入海;治淮河水系,平息徐、扬二州水患;治长江水系,平息荆州、雍州水患等等,使自尧之时为患之滔天洪水根治。《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甚详,其中肯定其功曰:“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士交征,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不距朕行。”本世纪初,考古界得到了一件西周青铜器,名《遂公盨》,其铭文记载大禹治水事迹颇详,句有“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可见大禹治水成就斐然,功不可灭。多数学者认为,帝舜殛鯀命禹,乃其决策英明。“平水土”根治水患,是帝舜一大政绩。2 h. E6 y+ W$ U, q$ n6 r# g
曰公天下思想之祖。  s: c0 @2 o+ Y8 A& f& n' V
史马迁在《史记》中记述:“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1 o: W  s- `& _; u0 |. o
尧禅让舜,舜禅让禹,“公天下思想”,辉煌如日。而这种“公天下思想”在帝舜尤其辉煌!     # A: m8 I5 j% Z; p2 J
《吕氏春秋》载:“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倦倦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乎,夫负妻,妻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返”。《庄子·让王》记载另一件事:“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间,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行足以劳动;伏收敛,身足以体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庄子》还记载舜以天下让子州支伯,而支伯亦不受之事。  s6 Z! V, ?3 h. L7 ^7 n! _( [
《吕氏夫秋》《庄子》所记载,今人读之无不感悟至深:帝舜忧国忧民,一心为国,无私为民,“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惟有德者居之”!
0 b6 u" ]3 s# t1 V$ r" u7 s帝舜“公天下思想”,如日月辉耀,气贯千秋!故太史公重笔浓墨书写:“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9 Q. k7 D# A' r7 ?" r* I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09:45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 09:47 编辑
9 Q+ G/ }- I" p: I+ F* a2 g& L, @+ E, j% v
                志疑与建言$ y+ k% n7 w4 B; ~) g5 Y* N
                                  ——合力重修中华姚氏世乘正时宜
  D  {" Q% e- j6 p; Q5 \                                                         福州  姚恩健$ x" J, @3 w2 Q0 n. B/ o# Q
唐·弘文馆大学士姚思廉奉敕修纂《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之后,中华姚氏历代宗亲奉为玉牒。我八闽诸谱转录于首以示姚氏之所由来,姚氏之所继自,改称《姚氏世谱》。
6 B; e8 d# m0 G2 G8 I# p1999年,余纂《八闽姚氏源流》,固疑《姚氏世谱》疏漏、讹误多处,无奈袜线之才,学识肤浅,安敢擅改?十六年后而今,重修八闽姚氏世乘,依然望谱兴叹,更何堪人老神衰,目眇眊悖之重暮之龄?因紬绎若干,以为方家、宗长考订修谱、厘正史事乃尔。- K- s( s3 U! c# y$ L8 b) ]
志疑一:虞思与夏后少康,同一代人欤?
5 C/ h0 }+ e1 ^  n《左传·哀公元年》记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有)仍牧正,惎(ji,恨)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寒浞之子浇杀夏后帝相,篡夏四十年;及少康长,与旧臣靡,联袂族人杀寒浞及其子浇,恢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虞思妻之以二女,为婿,可见:少康是虞思晚辈,虞思与帝相乃同代人。大学士谱与《史记·夏本纪》世系比较,有误:似非同代人。; L0 d0 t4 p0 S
志疑二:有二个虞思?
! p! R# q5 d/ j7 M: z) I大学士谱记舜十二世发:“汤兴,復封于虞,谥思公。”若非偶合,则成二个“虞思”,似误:或姚发即姚遂?' L3 P% m1 N; i; U) \2 A, ]  e% X$ Q
志疑三:虞思、汶与孔甲同时代?- J' e, N+ o( s7 O2 Y
大学士记舜七世为“汶”云:“汶,学豢龙于刘累以事孔甲;累败而逃,汶因失国;相谏君,以为有虞氏国家受命之事,不可绝祀,乃求汶叔思复封于虞。”孔甲,乃夏禹十一世、少康七世裔孙,虞思汶分别列舜六、七世,约略相隔180年。似误大矣。因疑,汶非虞思之侄,虞思之后可能是“箕伯、直柄”等数世,汶似应在舜十一世或十二世?% X+ K. j1 E' L' ^6 H
志疑三:大学士谱何以未见载“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诸辈?! a2 r6 d9 v5 ~* ~$ S# h
大学士不至于忘却《左传·昭公三年》所纪吧!《昭公三年》云:“欲无获民,将焉辟(避)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裴骃《史记集解》引宋忠曰:“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祀舜。”清·光绪朝姚敬熙《姚氏本源世系序略》云:“虞思衍商均之祚,启封于虞;传箕伯,直柄,中衰不振;至于遂,汤封之于陈,伯戏,而后失国;迨阏父为陶正,生满……复封于陈,以备三恪,即胡公也。”当有此四世,大学士何以脱漏?或所记为其别名、谥号,然亦未说明,徒令今人疑惑难解!(恩健按:姚敬熙句“至于遂,汤封之于陈,伯戏,而后失国”。因句读不同,“伯戏”下加个逗点,“伯戏”似成主语“遂”,爵位遂伯,因戏而荒于王事,国亡;若去逗点,则成“伯戏而后去国”,伯戏成“虞遂”后人。依《昭公三年》,伯戏为一人名。)
2 A( X2 @5 B1 R9 R& s志疑四:虞遂,《左传》《史记》均有记载,且详明相仍,而大学士谱未记未列,何故也?& {1 y$ j  G& b+ {4 i5 W, y
《左传·昭公八年》:“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chóng)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司马迁依《左传》录入《史记》,表述改为:“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chóng)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更简洁,更明晰,更通顺。
. J- [, }) V. {《史记集解》引杜预云:“遂,舜后。盖殷之兴,存舜之后,而封于遂,言舜德乃至于遂也。”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陈杞世家》首段“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谓:“夏代犹封虞思、虞遂是也。”《左传·庄公十三年》纪云:“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人不至。”《左传·庄公七年》纪:“夏,遂因氏、会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卒),醉而杀之;齐人歼焉。”飨食戍卒之四氏人,皆遂国四大家族。宋·罗泌《路史》“国名纪·有虞氏后”纪:“遂,虞后,商人置之于遂。”
$ w3 [" Y  U$ E/ l: U遂,小国,后为齐所灭。故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集解》引杜预曰:“胡公满,遂之后也。事周武王,赐姓曰妫,封之于陈。”可知:遂,虞思之后,姚姓,胡公满之远祖。, g  D7 r5 K; \6 W( q
对虞遂,大学士未记、未列亦未剔明,疑惑难解。- A5 G6 F; x( `; ~+ }9 V* X) Z
志疑五:田开、田乞,是父子也欤?
/ q' s: k9 k% T2 K; |" T& L《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明确记载:“无宇卒,生武子开与釐子乞。”“田乞为相,专齐政”“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大学士何以不依司马迁意,将武子开、釐子乞作父子列为舜五十、五十一世而衍生一代?或另有所本?
5 v6 T1 M: C' I8 K4 K/ m志疑六:依何衍生一个“利公”?
1 k; ~1 ^/ t, a" d1 L在《史记·陈杞世家》中,司马迁误将厉公作妫佗、利公作妫跃,衍生一个“利公”衔头从而将田完成为妫佗子,却使妫跃与田完父子成兄弟。太史公之妄,大学士居然亦妄之,难道大学士未读《左传》?将田乞、田开兄弟做父子,世系“妄”多一世;将妫跃、田完父子作兄弟,世系“妄”少一世,岂不大乱人伦?
- ~' ~5 i9 c0 }! V大学士列“厉公”为舜四十三世,列“利公”为舜四十四世裔,妄矣。其妄缘于《史记》。太史公既以妫佗(或作“他”)为“厉公”,遂以妫跃为“利公”;寻“厉”“利”声谐,相近,遂误以佗为厉公,五父(一作五弗)为别人。5 X/ Y+ D4 K! I! _# K( p/ m
《左传》中隐公六年、隐公七年、桓公五年、庄公二十二年记载妫佗史事颇全。妫佗或作妫他,他、佗,古通;乃桓公妫鲍同父异母弟,亦称五父,或作五弗,乃桓公妫鲍同父异母弟。桓公卒,妫佗杀太子免而自立;太子免之弟妫跃、妫林、妫杵臼请蔡国人杀妫佗,立妫跃为陈君,是为厉公。厉公生子妫完,即田完,谥敬仲。故说妫佗为厉公,是张冠李载;说妫跃为利公,是子虚乌有:说敬仲为佗子,是移花接木。
7 V8 H' N7 O: L9 a大学士摘录《史记》,却未核对《田敬仲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皆无“利公”者,疏忽导致族谱世序紊乱:妫跃为妫鲍子,列舜四十四世孙,敬仲是妫跃子,列四十五世。 2 w+ H; d7 O" k9 O
志疑七:大学士谱漏陈·悼太子师,误将哀公弱、惠公吴祖孙作父子,妄也欤?
& Z3 e+ Y, G5 t. X《史记·陈杞世家》记,陈灵公平国荒淫,终为夏征舒射杀,楚庄王迎太子午于晋而立为君,是为成公。成公卒,子哀公弱立。哀公长姬生太子师,少姬生偃;长妾生留,少妾生胜。哀公宠爱留,嘱其弟司徒招杀悼太子师,立留为太子。其弟招不仁,杀悼太子、围困哀公,哀公自杀,招立留为陈君。招杀悼太子,太子之子名吴,出奔晋。楚灭陈五年,楚平王代立,求故陈悼太子师之子吴,立为陈侯,是为惠公。惠公吴,乃哀公弱之孙。. _* Z  h, f+ a3 [: G( o! A
大学士列哀公弱为舜四十九世,惠公吴为五十世,祖孙成父子,岂不有悖人伦?' u: b4 y# Z( ]( ?
志疑八:又见脱漏,大学士未读《竹书纪年》?& U9 S- U0 g1 b$ A9 p/ q# D
大学士依《史记》:“庄子卒,子太公和立。”列庄子为舜五十四世、太和为舜五十五裔,误矣。《索隐》:“按《纪年》,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清·梁玉绳《史纪志疑》:“《索隐》谓《纪年》庄子后有悼子,田和后有田侯剡。《庄子》《鬼谷子》云‘田成子杀齐君,十二代有齐国’,据《世本》《世家》,自成子至王建之灭,只十代。若如《纪年》,则悼子及侯剡,即十二代,与《庄子》《鬼子》说同。”今战国史学家均已采用此说,并系田悼子为前410-前405年在位、田和为前404-384年在位(前386年始称侯)、田侯剡为前384-376年在位、田桓公午为前374-前357年在位。
, ?  a2 Y4 h3 |& O3 [5 m/ m大学士当然不知道清梁玉绳所书,然不至于未读成书于晋及南朝梁沈约所辑本《竹书纪年》,其漏此太公田和前后二相,何故耶?或谓“盖立年无几,所以作《系本》及《史记》者不得录”而亦不录乎?作为血脉世系,安可略而不录入谱而脱漏一代?5 M8 ~; E6 k- s
志疑九:有宗亲认为,汉后亦见脱漏,且有“仿续”“伪续”,有诸?% [% ^0 \7 ?, i+ w  }6 H' K
至于两汉之后族史记叙,已见宗亲提出异义。如河南姚高才宗亲认为大学士谱“完全可信度只到‘恢自青州刺史过江居吴郡’为止。”其后,“恢先显,显生奕……,等语似为仿续。”“思廉公全文1600馀字,伪续部分只120馀字,仅占十三分之一,不到百分之十”。姚学谋宗亲认为《莆田姚氏家谱》称“八十四世姚汾生子三,长子姚纲有讹”。值得考辨、澄清。详见《河南姚姓与姚财崇文化》2012年第五期,文长,恕略。
: `; d# E* s# m  G对唐·大学士姚思廉《姚氏世谱》余志疑以上九点,今托姚张英玉上网,再次提请中华姚氏宗亲研讨,敬祈辨析解疑,正本清源;并建议:
) H; ~' v0 \% `& x' ]) _一、以一省、市为主,或陕郡,或濮阳、或吴兴(会稽)姚氏宗亲牵头成立“中华姚氏源流研讨会”;“研讨会”机构宜简宜实,不设顾问、理事等空职虚衔,高效董役。
# D* L/ C. u  n. c二、编撰人员,亦宜以一省、市为主,便于集中、商讨,各省宗亲会积极、无私配合,通过网络提供族史,志史资料,以资参考;同时聘请史学专家、院校教授,如河南杜文玉教授等参与指导,力求精审、无讹。: L+ D+ U; o0 y2 C: s
三、借助今秋或明春举办中华姚氏宗亲活动机会,由相关省、市牵头,请各省市姚氏宗亲会派代表咸集襄议,落实“中华姚氏源流研讨会”成立及编委、编写成员组成诸事。; e1 o: y$ r% f: h' U1 j5 U5 |- H1 `
仍以大学士姚思廉《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姚氏族谱》)为兰本,对两汉前予以修正,两汉后截至清朝,须重新续修,以详备之新谱为全国各省市姚氏修谱圭牒;事关姚氏世乘大事,未可横断族史而各叙其事,各行其是,为他人笑耳。谨奉。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10:04
帝舜本纪(节录《史记·五帝本纪》原文并翻译)
- H- }- n7 l/ C+ S; F- K1 F【原文】
/ r; D* G% X' L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 Z) U0 E7 t3 \9 }6 z- B4 F【译文】/ E. z. t. v2 |5 t7 g
尧在位七十年得到了舜,二十年后退住.让舜代行天子之政,把舜推荐给上天。尧离开帝位二十八年后去世。去世时百姓哀痛得就像死了父母。为了悼念帝尧,天下四方三年之内不演奏音乐。尧知道自已的儿子丹朱不成材,不足以把天下交给他,因而采用变通的做法,把天下交给了舜。交给舜可使天下人得利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交给丹朱则对天下人不利而只对丹朱一人有利。尧说“怎么也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让一个人得利”,于是便毅然地将天下交给了舜。
- z5 I+ h9 y+ T2 `* x3 h6 P尧死后,三年守丧结束,为了让位给丹朱,舜躲避到了黄河的南边。可是前来朝贡的诸侯们都不去丹朱那里而到舜这边来;打官司的都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唱颂歌的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所在啊”于是回到京师即天子之位,这就是帝舜。! G( e4 J3 I# J0 N
【原文】0 Z. `2 V* O/ [% t+ k! e* P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3 t3 P  d( X& J6 R" [$ c【译文】8 b" K: G( g' Y$ a+ z  o% t" @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叫颛项,颛项的父亲叫昌意,从昌意到舜共七代。从穷蝉到舜,都是不知名的普通百姓。/ P7 Y: _( O9 [# T$ J, O
【原文】  h+ d: Y# h' @: u  u  l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 U% X( x9 |2 O' J1 [【译文】9 A/ c' R" d# s: E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舜的母亲死后,瞽叟又娶了一个老婆,后妻生了个儿子叫象,象为人傲慢。但瞽叟宠爱后妻之子,常想杀舜,舜则总是躲着他。如果惩罚不重时,也就委屈地忍受了。他顺从地侍候着父亲、后母和弟弟,每天谦恭谨慎,从不怠慢。
2 d) T' T9 B8 h% a2 D【原文】
3 y$ k' q5 X) m5 y2 w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2 k9 \# L# e0 F) {
$ Q1 F; S- g) S( U
【译文】
7 m  o' p' ~* b6 R. ?. T3 N舜是冀州人士,曾在历山种田,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上制作陶器,在寿丘制造各种生产生活用品,还在负夏从事过商业活动。他的父亲瞽叟不讲道义,后母不讲忠信.弟弟傲慢无礼,都想杀死舜。而舜则顺应父母心意,不失为子之道,对于那个狠毒狂奥的弟弟也很友善。这就让其父其弟找不到杀他的借口.其父其弟何时想找舜,舜又总是在他们的身边。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10:06
【原文】* o) Y0 C2 ~* w# r0 r, Y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e% O3 C& g9 p2 |* L" b; `: z8 a* ]
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1 b0 ?+ f. C2 ^+ B
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8 L0 M" |# ^1 Z1 q% y; d4 v/ o

% b; a+ {7 M, L, }8 ]【译文】
8 c& |. D$ M; J, u8 ?舜从二十岁就以孝顺出名.三十岁时尧问谁可以继天子之位,四方诸侯之长全都举荐了舜,说他可以继承帝位。于是帝尧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观察舜治家的能力;又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他交往,以观察他处理外部事务的能力。舜家住在妫汭,他在家族内部的表现非常严谨,尧的两个女儿都不敢因出身高贵而在舜的家中稍有怠慢,侍奉舜的父母很守妇道;尧的九个儿子在舜的影响下也变得愈发稳重厚道。舜在历山务农,历山的人从来没有地界纠纷;舜在雷泽捕鱼,泽中的渔民常互相谦让住处;舜在河边制陶,影响了那里的制陶者从来不卖次品。舜在哪里住上一年,那里就会形成村落;住上两年,那里就成了市镇;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都城。
) V! i7 ^3 W# n* _. N2 C1 C4 ^尧赐给舜上等布衣一套、琴一把,并且为他修建了粮仓,送给他一些牛羊。可是瞽叟到这时还是总想置舜于死地,他让舜到仓顶上抹泥,而他却在底下放火。舜是靠着两顶草笠从上面跳了下来,没有被烧死。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挖井,舜知道危险,便预先在井中挖了个秘密通道。待至井挖深了,瞽叟和象便一齐往井里填土,没想到舜早从秘密通道逃走了。瞽叟与象挺高兴,以为舜已被埋在井中。象说:“这个主意是我想出来的。”他要与父母瓜分舜的财产。他说:“舜的两个妻子和那把琴归我,牛羊和粮仓归你俩。”象于是住进了舜的房子,坐在里面弹琴取乐。没想到这时舜又回来了,象既惊愕,又很尴尬,他说:“我正在想你想得很伤心呢!”舜说:“是啊,你我的兄弟情谊很不错啊!”事后,舜侍奉父亲依然恭谨,对待弟弟依然友爱。' V0 ^: X* w/ U7 i2 U
于是尧就试着让舜制定五典,教化民众,治理百官。舜都做得很好。
4 M* f: I/ R* Q6 V【原文】* I0 S! S; `/ n5 k! k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于外成。
  z+ x  F: M) x4 M% N* T【译文】& J% o7 T1 Y& }0 s
当年高阳氏有八位有才能的人,替世人做了许多好事,人们称他们为“八恺”。高辛氏有八个有才能的人,世人称他们为“八元”。这十六个家族,世世代代都能保持他们的美德,没有辱没他们先人的名声,一直到尧的时代仍是如此,尧却没有起用他们。于是舜起用“八恺”,让他们主管大地上的水利、衣作诸事,结果他们都管理得井井有条。舜同时任用“八元”,让他们主管国家的教育、教化,结果整个社会变得为父者义、为母者慈、为兄者友、为弟者恭、为子者孝,使得国内太平,四周的夷狄都被教化得守规懂礼。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10:11
【原文】5 Y. D( O/ W. w4 u: k4 w0 }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4 W2 T0 P8 R. r# U/ e【译文】, }+ K% |: Q2 I% E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子弟,他袒护坏人,行凶作恶,人们管他叫混沌;少昊氏有个不成材的子弟,他妒能忌贤,诽谤他人,粉饰错误,人们管他叫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材的子弟,他不知好歹,不懂人语,无法教育,人们管他叫梼杌,这三个家族成为世人的祸患,直到尧的时代还未能把他们除掉。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子弟,好吃好喝,贪污受贿,天下人管他叫饕餮。大家都讨厌他,认为他与前面“三凶”没有什么两样。舜为了敞开国都四门以迎接四方贤者,就将这四个凶顽的家族流放到了边远的地方,让他们去抵御远方的妖魔鬼怪。从此国都的四门大开,因为国内已经没有为非作歹的坏人了。; S8 ?. q. Z8 Y' I/ [
【原文】( N/ T2 l, J" \3 D
舜人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侫人,则蛮夷率服。8 a/ l9 d. C9 m; A8 V9 f6 k7 G. n
【译文】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10:14
【译文】0 d; i7 T: z; A/ r, V5 B0 u
由于舜能进入深山遇暴风雨而不迷路,因而尧知道舜是个贤才,可以将天下交给他。尧退位后,让舜代行天子之政,让舜出外巡视。舜被选拔任职二十年后代尧摄政,代行天子之权八年后尧去世。三年守丧结束,舜推让天子之位给丹朱,但天下人心都归向舜。当时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人,虽从帝尧时代就被选拔任用,但始终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于是舜把四方诸侯之长召集到文租庙与他们商量,同时敞开京城的四门,广迎四方贤人,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舜让十二州的州长发扬光大帝尧之德,让他们广施仁政,不要靠近那花言巧语的小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四方的蛮夷都来归服。
  I& X, y5 e- q. _% }; h【原文】7 M2 @8 ~( O4 ^* R0 K7 r2 O
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絮。”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做;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成必。分北三苗。
- Z  f! y+ U! Z2 C1 g【译文】
( F  [3 U7 H7 g: w2 g/ \舜对四方诸侯之长说:“谁能努力工作,发扬光大尧的事业,我将让他位居首辅,佐我治理天下。有这样的人吗?”大家都说:“让禹担任司空,可以光大尧的功业。”舜说:“嗯,是的!禹,你去治理洪水以及整治有关水土的事。这事你可要尽心竭力地做啊!”禹下拜磕头,推让给稷、契与皋陶。舜说:“你推荐得不错,这事还是你去干吧!”舜又说:“弃,百姓正在挨饿,你去主管农业,负责播种谷物。”舜又说:“契,百姓不和睦,伦常乱了套,你去担任司徒,认真地对百姓进行五种伦常关系的教育,要注意以宽厚为原则。”舜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国,盗贼犯法横行,你去充当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对于犯罪的人要在规定的场所用刑,五刑如改为流放则其远近应有规定的里程;五种不同程度的流放,应安置在三种不同的场所。总之只有执法严明,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舜又说:“谁能管理百工事务?”大家都说垂可以担任,于是任命垂为共工。舜又说:“谁能帮我管理山泽草木鸟兽之事?”大家都说益能胜任,于是舜就任命益做主管山林畜牧之官。益下拜稽首,推让给朱虎、熊罴。舜说:“上任去吧,你和他们一起去。”于是就让朱虎、熊罴给益当助手。舜又说:“四方诸候之长,有能帮我主管天、地、人三种礼仪之事的人吗?”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喂.伯夷!任命你为秩宗,你要昼夜一贯地保持虔诚,无论朝中典庆还是郊庙祭祀,都要做到正直而清明。”伯夷推让给夔、龙。舜说:“好吧,我让夔当乐官,专教贵族子弟,要让他们从小具有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肃、刚强而不苛刻、简约而不傲慢的品德。诗是表达人的心意的,歌是一种拖长声音的语言,歌声的长短高低要根据语句拉长的需要,歌曲使用何调何律要与本诗本声的要求相和,各种乐器的配合使用要注意和谐,不要相互抵触、出现噪音,要让受祭祀的神灵与在坐的听众都感到愉悦平和。”夔说:“好,我敲起石磬能使百兽相率起舞。”舜又说:“龙,我最厌恶那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言行,它能迷惑民众的视听,我任命你管理群臣的进言,负责上传下达,你一定要做到诚实不虚。”最后,舜告诫众人说:“你们二十二人,一定要恭谨从事,要不失时宜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舜规定诸侯百官都要三年一考核,通过三次考核决定官员的升降。于是不论远近,各方面的工作都兴旺发达。(《史记》原文此处有“分北三苗”,疑为衍文或错简,未译。)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10:16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 10:18 编辑 1 ~1 Y% W8 ~9 w7 e5 x# d% ?! ?

/ |0 {5 u5 w! {4 m# R  d【原文】
3 l8 ?) j) k7 _& [* U% E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耻、北发,西戎、析枝、渠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7 z1 E- g/ L7 |0 ^+ i3 x

  u( G0 u) v# A' w( R【译文】4 d7 A5 Q; ?  r, S1 F, a# c4 C- P
二十二人在功业上都各有建树:皋陶当法官,司法公平,被定罪的人都很服气;伯夷主管礼仪,朝廷上下无不礼让;垂主管土木建筑和手工制作,做出了很好的劳动成绩;益主管林牧,山林水泽的资源得到了开发;弃主管农业,各种谷物都种得及时,长得茂盛;契主管政教,百姓都亲爱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人都来朝拜;十二州的州长章法行事没有一个敢为非作歹。在这当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开山泄洪,引流成泊,疏通江河,划定了各州的疆界,并规定了各州对朝廷的贡物,没有一处不妥当。方圆五千里,直至四方的边荒之地。南至交耻、北发,西至西戎、析枝、渠座、氐、羌,北至山戎、发、息慎,东至长夷、鸟夷,四海之内都称颂舜的功业。于是禹创作了《九招》之乐,这种音乐一演奏,各种祥瑞之物就闻声而至,连凤凰也会降临,随着乐声飞舞,天下理想的政德就是从虞舜开始的。
* ~# B* E, ^& Y- U【原文】
8 l) ?9 k' T* c1 A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n6 a6 c% Y# F! i$ `$ o9 X
【译文】: k$ G( @5 I: g: F! d3 W
舜从二十岁时因孝顺而闻名天下,三十岁时被尧选拔任用,五十岁时代行天子之权,舜年五十八岁而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而即天子位。舜在帝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死在苍梧郡的郊野,葬在了长江以南的九疑山,也就是后来的零陵郡。舜即天于之位后,乘着插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拜见他的父亲瞽叟,态度恭敬虔诚,仍然和一个普通儿子对待父亲的礼节一样。舜封他的弟弟象为诸侯。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才,舜就预先把禹推荇给了上天。十七午后舜去世,三年丧事半,禹也像舜把帝位让给尧的儿于一样让帝位于舜之子,可是诸侯们都归附禹,而后禹才即天子位。尧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都享有封地,以祭祀他们的先祖;让他们依然采用他们父亲在位时的服饰,依然使用他们父亲在位时的礼乐;他们以宾客的身份来朝见天子,天子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臣民对待,以表示不敢把自己的权威加到他们的共上。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 10:20
【原文】4 ]' ?, n7 H; z2 T% b( [; {7 y$ p
白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0 x: g2 C; |7 O) s+ J  z1 B1 S【译文】, t; a+ K' l( g/ }" p7 ]" ?
从黄帝到舜、禹都是出自同一个姓氏,只是各自建立了一个国号,来表明他们各自的道德功业。黄帝的国号叫有熊,颛项的国号叫高阳,帝喾的国号叫高辛,帝尧的国号叫陶居,帝舜的国号叫有虞,帝禹的国号叫夏后,后来帝禹改称姒氏。契的国号叫商,姓子氏。弃的国号叫周,姓姬氏。( V4 w6 B6 ?. V0 O& F; H
【原文】
2 F! w  b% J! L9 A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7 ^. ?' f) L9 X7 i! B& Z" c
【译文】0 i, S# a7 \9 o" G6 h8 h$ X
太史公说,有不少学者讲述过五帝之事,但五帝的时代久远,《尚书》也只是记载了尧以后的事情;各家学派讲述黄帝的事情不少,但内容荒诞不经,有身份有头脑的人是不会相信那些话的。孔门教学用过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不是儒家的经典,不被某些儒者所承认。我曾向西到过空桐山,向北到过涿鹿,向东到过大海边,向南曾渡过淮河长江,在我所到的相关地区,都曾听到过当地长老讲述黄帝或是讲述尧、舜的事情,而这些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也的确不同,因此总的感觉还是古文典籍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 n( c/ |. a9 B
我读过《春秋》、《国语》,其中对《五帝德》、《帝系姓》中一些说法的阐发是很清楚的,问题只是人们没作深入的研究,其实这两本书所表述的观点还是比较切实可信的。  a! v# C4 W4 ~0 T9 D$ M
《尚书》有很多散佚,到现在已经相当久远了,其所散佚的内容偶尔还能从其他著作中见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对古代传说有所理解,是很难对那些学识浅陋的人说清楚的。于是我选择较为确实可信的材料,编排阐发,写成了这‘本纪”部分的第一篇。

$ p% Y* m' x3 j% A# }& w5 O
作者: yqllz    时间: 2016-3-3 11:46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3-3 09:10
' X  ~. b/ q( R请姚毅宗亲给我邮箱,我把原文发给你。
2 k& s6 s& V1 {
英玉姐:我是晋江姚庆礼,麻烦您将资料发一份给我,谢谢!邮箱:m13808505425@163.com6 T; x! z1 ]7 n6 I( Y0 n6 B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3-4 20:24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6-3-4 20:27 编辑
; o2 Y- m1 y2 D0 v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3-3 09:12$ j7 @8 d% n0 `' Y
钟尧老,我打了几次电话您都没接,我会把所有的资料整理后发给您!

7 b8 e" L! Y5 B+ }1 r1 J3 h  [) E* Q! z( y
         我改用了189****7876。用这个号码发短信给你,也未见反应。  
9 R9 r" V3 Q1 u7 L. u% a         我的:pszyyao@scut.edu.cn      QQ 878742746   
, x# H# V/ N% _" _; o7 A, a! u( y' \8 M1 U. \4 Y0 f+ k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11 16:06
                  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摘录)
0 ]4 o6 J4 Y* A
1 c; M* y$ r3 H( B6 N1 t  a( M弁曰:& E3 o0 k9 u& t2 O
      粤潮阳姚钟尧教授,帝舜之大孝裔孙也。其为化学科教授,退休后致力于寻宗溯源,身体力行,广蒐族谱,精心研究,不恥下问,无私交流,为华夏姚氏宗亲所钦敬。余识荆于2014年闽侯大湖中山姚氏宗祠落成暨晋主庆典之时。是时,教授出示余1999年编纂之《八闽姚氏源流》复印本,令我肃然起敬,油然感佩。今年7月,教授关心我修撰《中华姚氏世乘》,特对前作诚恳指瑕,并告清·光绪朝浙江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甚有价值,不可不读。" a+ z/ p- [% _% n1 x  @
前年河南宗亲会,我未与会。教授复印多部分赠宗亲。福安姚张玉英获赠一部。近蒙邮寄惠借,余浏览一过,不禁拍案叫绝,遂展纸列表摘录,以飨宗亲。
6 x1 {% G1 `* u6 q% a: y5 s《姚氏百代源流考》原为浙江会稽西石姚琛公汇集前人所撰诸谱成册。西石者,姚振宗之四世祖也。讳琛,字廷玉,号西石,南宋·宝祐进士,历翰林博士待读。清·康熙朝福建总督姚启圣,其后也。振宗于光绪二十九、三十年重新铨次、汇编并剞劂面世。该谱自中古以来至清,世序、源流、支派,叙之甚详,考证全面、精审。疑义处,振宗加“按”语释明。该谱以文言文书写,无句读标点,今之一般读者披览或感困难。为考姚氏源流,余悉仍西石谱绘图列表摘录,一览明晰,既可减少阅读障碍,亦方便宗亲寻宗、修谱参阅。振宗汇集丰盈,不胜摘录。此谨录列表五,旁附摘要、按语,以备稽考云尔。% D) o$ i+ X) o# ?1 G
                                        福州琴亭姚恩健弁于乙未仲夏

作者: 姚毅yy    时间: 2016-3-11 19:59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3-3 09:100 j( e# V; Y: X, B& R
请姚毅宗亲给我邮箱,我把原文发给你。

. a/ n8 X0 p0 b$ ~7 C英玉嫂,我的私人邮箱是:yaoyi2000@hotmail.com   太感激了。& F% [# L& p$ U& E) Q

作者: 武康姚    时间: 2016-3-25 19:27
姚克毅 发表于 2015-7-7 11:52
* N# _9 \9 {( ~( a- l* ]) m; h+ {! v我会把您的修改,汇总后给恩健老师,谢谢您!
, {2 n9 [' j, d& O- I- ?% A
谢谢!辛苦了( O( G% p3 R* x% h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0 10:23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0 10:26 编辑
; v; C9 d  x2 y5 n( `5 @4 `' t9 I+ S$ ?7 q

6 f& Z- V5 J0 k7 \% r' x图片过多,不能上传,请宗亲自行打开。* M: E0 x+ L  e1 r

, D5 Y3 c. p, U* A9 k3 f# M6 [7 X" o) d( f( F
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摘录) (1).doc (400 KB, 下载次数: 381)
3 a9 x  G, I9 G# G4 K) r; U1 R3 m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0 10:36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0 10:39 编辑 3 ]- l: p0 W" U

0 Z2 e' _2 Z2 r+ j庆礼宗亲我已发一份到您的邮箱6 R4 N$ @3 ~, y. w
# p% U0 P$ f) Y7 u

% C9 Y, O) `% Z; D- G8 S+ I! D. ^4 K

* R* }5 p. }% m- D) ]1 r$ e7 K 正稿晋江姚氏诸派之我辨.doc (166.87 KB, 下载次数: 399) 4 p( V+ U) R6 l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0 10:51
晋江永和镇钱仓姚氏族谱.doc (321.02 KB, 下载次数: 350) : J% O; H5 w* \7 D5 t! @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0 10:59
帝舜世乘百十九世古系图.doc (90.5 KB, 下载次数: 422)
* R! T# e# e4 ?* ?- H1 e0 A4 l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0 11:01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3-30 10:59
% t" A8 k3 P, Y
·谱序篇·江西上饶花厅姚氏宗谱
吴兴旧序(节录一)
乾隆葵酉(1753)裔孙肇亨敬撰
逢尧公入闽地,积厚流光,嗣续蕃衍,我福建之姚氏,基于此焉。溯逢尧公之来也,从河南汝宁府尧州固始县,移居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传至三世成章公,生子三:长为圣授公,则分居漳州;次圣传公,住兴化莆田埔尾,有鸣鸾公登正德丁丑(1517年)科进士,鸣凤公登正德庚辰科(1520年)进士。至嘉靖壬辰(1532年)科,虞公亦捷步南宫。传至良科公,号玉润,又迁于侯官,经营惨淡,创立基业,由是富甲海隅,德及乡邻……(子孙)散处若星罗棋布,居南屏、居福清、居闽清(为)最,次则圣裔公迁居泉州,有师礼公登宋徽宗朝进士,后为礼部侍郎,生选公,亦登钦宗朝进士,为通政(大夫),使出(出使)于金,卒于官,生子八:一住浙江,一住南京,其仍住泉郡者,有晋江、安溪、永春暘谷、上窑以及福宁(福鼎)南镇、浙江等处,次第分为三大派,移远者情易疏,族巨者势必睽情,疏者必宜使之亲,势睽者,亦当使之联。……
时维
乾隆癸丑年(1793)谷旦
# q. [3 K, W( S  i  D# h) h& u% v! k
旧序(节录二)
嘉庆壬申(1812年)旴鹤周毓麟撰
……信州(今上饶市)之玉邑(玉山县)姚氏,盖国朝初由闽之永春州而来者,其先在宋时自河南固始迁闽之兴化莆田来。洎三世更分居永春上场、暘谷,其最著者也。旧谱,明代燬于火,迨欲补修之,而先世不可详。因各据其所知者为始祖,义盖准欧阳子断,自可见之世者乎?……因联其地之近而支之亲者,汇而成之在信,则合;上、玉、广、贵、铅五邑,其由玉而迁浙之衢州诸邑者,亦与焉。至二派之原,居永春诸族,其见旧谱者仍之,……
7 w: p+ N5 b2 Q9 t+ r+ ~& f
旧序(节录三)
嘉庆壬申(1812年)裔申绂雨樵氏撰
自吾族之移居江右,将二百年于兹矣。姓族之蕃衍,即近属本支犹难识别,会复分上场、暘谷者,旧谱载:宋圣裔公以来子孙散居各省;而迁闽之永春者三:一住上场,一住暘谷,此乃二派所基地。我上暘谱,明成化间燬于火,只约记子富公为始祖,传今有七代,谱经三修。予以守制家居,族人咸谓:届今年既久,族愈繁,不广修辑,谱将湮灭。因商同兄弟侄等,就旧之所载,今之所知者,相与删繁就简,存信去疑,兢兢焉唯虑其差谬,无益于谱,徒滋讥笑。迨稿成, 适广邑含辉、常山、灿如亦各持暘谷旧谱至,统议会修,以敦亲睦族之恩,……唯我二派,其初原属一人之身,得汇为一,则众有见夫支派之久远,犹思系联,而况近在本支,其益油然亲亲之谊,何如也!今观暘谷谱,代数皆相合。燬于宏(弘)治前,以均友公兄弟为始祖。谱修者五,一燬于顺治时,自分住安溪,第一世失记,以源舆公为二世祖谱修者;再今既勒成一书,十八世下照用新编字行,世世昭穆,用昭划一,……一时董其事者,堂兄性裁,堂姪德连、德成,广邑含辉兄,例得并书录之,以为念祖敏事者劝!是为序。

+ L( K" S, G8 y0 V1 s5 k
旧谱(节录四)
同治丙寅  裔孙绍唐芝轩氏撰
……暘谷裔孙贞䥧、贞旺毅然倡修,遍会各族,族众皆欣然无异辞,于是即请各族自考实录,谨以前谱为模范,联上场、暘谷、安溪、南安、晋江五派为一帙,阅年谱成,……我族自闽泉迁江右,布散诸邑,积世蕃滋,其间为分为合,有不得而祥者,多矣。……

% }+ ~5 @% M$ T% g: d
姚氏旧谱记(节录五)
光绪丙午(1906年)  重述
桃源姚氏逢尧公,宋初自河南固始县移居兴化莆田,三代后圣授公移居漳州,圣传公住居莆田埔尾,鸣鸾公、鸣凤公、虞公,皆登进士。我派圣裔公分居泉州,生师礼公,(宋)徽宗朝登进士为礼部侍郎,生选公,钦宗朝登进士,为通政使,出使于金,卒于官,生卒坟墓俱失记,公娶前后妣生子八:一住浙江,一住南京,而居泉郡者六,一住南安,一住晋江,一住安溪,而在永春者三:一住上场,一住暘谷,一住三都上窑。自此而下,旧谱湮没,无由系联,披斯谱者,徒深旷然,遐思睪然,高望之慨而已。兹届重修,追念瓜瓞之绵,实其于此,因谨仍旧谱之所历历记者,特详载之于首,俾奕世得以识,家声之所自,景仰遗徽,没世不忘矣。

% O4 t% Q* A- Y- o9 ]
桃源姚氏续修宗谱源流序(上场)(节录六)
……查我姚氏族以前谱系几经遭燬,欲修不果。适于乾隆癸丑年(1793年)又福建泉州府永春州族人肇享公亲携桃源原谱巡赴上饶板桥族众,援以先朝祖宗之图像,表明我族是天华潢胄,溯委寻源,始得历代先祖之头绪,然后联永春之上场、暘谷、安溪、南安、晋江五派同修一帙。延至嘉庆壬申( 1812年)广邑族人含辉、常山、灿如诸公因修谱亦有四十馀年,再是置之不理不问,夫复成为子孙!是以不惮烦劳,四邀各族耆老,重倡续修。
斯时玉邑族人雨樵公查上场、暘谷二派谱系,一燬于成化间,一燬于弘治间。深虑难以系联,再三辞之,不获,只得黾勉从事,就其旧谱所载圣裔公为始祖,其馀安溪、南安、晋江三派,虽同友共出,而始祖谱燬失考。
及同治丙寅年(1866年)广邑族人贞䥧、贞旺二君见我族物产殷饶,人文蔚起,支世加蕃,居又远、籍久,则难以猝办,遂毅然又倡续修。玉邑族人雨樵公之侄绍唐伯闻之,欣然赞成,谨以前谱为模范,不敢任意攀引、增删。越五十馀年,生齿日繁,迁徙靡定,于光绪丁未年(1907年)广邑族人登瀛、学文二君奔走各族重邀玉邑族人绍唐伯之子凤仪兄,又提倡续修之事,四派后裔均悦从命,惟木桥一派,惜乎未至会修,实不知斯派为何如也?
乃光阴迅速,转瞬已三十年矣。广邑族人、古城头振森、振梁、枫嶺名救等,于旧岁两赴我族,告以族繁人众,生死离合,久恐失记,特邀诸叔兄弟侄利广、利林、利墉、贞登、贞汶、文炳、烈与明,共襄斯举,明愧才疏学浅,兼又悬壶狮江,事事无瑕亲临,深荷诸叔兄弟旁征远访,去疑存信,诸凡循途守辙,男友功德者颂扬之,女有节孝者,表彰之。殚精毕思,企答族人惓惓之厚意,……纵有志前来会修,不胜散佚,难编之累。兹幸广邑各贤嗣,时切追远,深衷不辞,跋涉劳瘁。今春又至郭门族中,决议兴工会修,明之诸叔兄弟侄,素系谨慎之人,覩此修谱一事非常艰难慎重,一有差谬,何以为人,何以为子!
时维
中华民国二十四岁次乙亥仲秋月 谷旦
上场十七世裔孙 贞明 谨述

  L( T) Y+ G1 s! ?( g" H* @" U
暘谷姚氏家谱序(节录七)
永春暘谷姚氏旧谱既燬,无从考证。今以编辑之事来商于予,其事,则端、厚文、中统、之端,暨画其先,世系属之,略疏其远近之详以授予。予谨为辑录。夫使暘谷之谱失而复存未?必此日后修辑之功业。其可无辞以誌厥盛举乎?书此以弁其首,亦使后之覩斯谱者,益知保守之重云。
嘉靖丙申年(1536年)季冬望后
莆田吴云程顿首拜撰
(恩健按:此序似有脱漏,致断句困难。文中“其事”以下,似为“则端、厚文、中统、之端”四人名字,待考。)
# D' r# R3 a4 R( A' V  F
续修姚氏家谱序(节录八)
姚氏世居暘谷,谱牒燬于兴兵火,始祖皆失记。嘉靖丙申(1536年)云程吴俊,相为辑成。但强造虚名为始祖,以均赐、均友、均治三公为其所出,此億度之见,岂可传信!历今乙卯(1555年)又二十年矣,属族繁衍,议欲增修,端祥、端邵请予董其事。予幼读书映月堂,见宝鼎之誌,有至正辛卯(1361年)暘谷姚真治拾人供奉。则暘谷之姚,自元时已居于此。今既难系续,自当如希舜所论,以均赐公兄弟为三房之始,与其妄证而难凭,何如据者以实录。故自三公以前,虽盛而弗引,三公后又美而必详,庶后有作者,不制讹以传讹也。是为序。
嘉靖乙卯(1555年)春正月之吉
莆田陈璚序
(恩健按:“旸谷姚真治拾人供奉”一语,似有脱漏,可能是“姚真治十人···供奉”,或“供奉”二字为衍文。陈璚序中所提嘉靖丙申谱,乃莆田吴云程纂修。陈璚质以億度、强造虚名云。录以备考。億度,猜测。)

1 r8 I0 F( p. H; c$ F: R
姚氏续修谱序(节录九)
姚氏谱牒,前已火燬皆失记。自丙申之修,而姚氏之谱复完。但虚称始祖名好,诚不免妄作之诮。乙卯(1555年)修谱,以断赐公兄弟为始祖,前皆削而不论,其议确矣。乃迄今又更三十馀年,族姓日蕃,文会偕姪世晨,思再辑录,命予为主其事。予学疏识浅,唯远取吴、陈二子所著,以为程(按:以下似有脱漏),而近细询诸族众以核其实,虽未知所谱之当否,或可免强,迨億度讥乎?因谱成为序而还之。
万历辛卯(1591年)冬至日    柯条序
(恩健按:序中“吴、陈”指吴云程、陈璚)

( q/ ~3 {3 [9 l) ]
安溪姚氏续修族谱序(节录十)
尝思族之有谱,犹国之有誌;国无誌,则风土莫辨;族无谱,则世系失传。吾族旧谱无传,被燬于顺治辛卯年(1615年)间,历代祖考,难以系连。但知莱公、艮公、怀公兄弟三庠,其子孙有在清溪之龙兴,有在浙江之常玉,欲为之联族属,别支派,辨昭穆,唯赖有谱,使子子孙孙展卷悟然,共知水源木本之念,则今日修谱之举,曷可缓哉!
康熙五十年(1711年)岁次辛卯春月
十世孙鼎衍谨誌
: i0 t3 b& \" O+ |% G: b! m
(衢州常邑)姚氏宗谱序(节录十一)
姚氏自宋移居暘谷,后徙至安溪。康熙时忠富公始迁衢(州)之常邑北乡居住,历五、六世传数百人,前皆未有谱也。自雍正壬子岁(1732年)族众咸有继述之思。但先世自万山公以上难以考证,祗从其大略誌之,所以传言也。先祖昔在永春暘谷居住,莱、艮、怀三公始迁居安邑垅兴里。迨至万山公、宾竹公以来,支分派别日蕃矣,倘不及早修辑,恐往跡暂湮。虽有贤子孙,亦空抱水土之痛而已。然则,兹谱之修所关,岂不大哉!
十一世孙德妙谨识
! X" T) w! ~$ c: N+ c8 C# M% r, v% H
" s" t) |0 X, F% S4 M/ R9 F9 l% `

作者: yqllz    时间: 2016-3-30 16:44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3-30 10:36. R/ `' y1 L' H: |3 ~! T
庆礼宗亲我已发一份到您的邮箱

/ W, m# G7 p" `( s9 B已经收到,谢谢英玉姐,您辛苦。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3-31 09:49
姚毅yy 发表于 2016-3-11 19:59
+ |' |$ U7 `' B8 z! ^( ?英玉嫂,我的私人邮箱是:yaoyi2000@hotmail.com   太感激了。
$ x! S( C& ~) Q. m, B% w1 h; }, @
姚毅宗亲,您好!我把资料已发到您的邮箱,请查收。打您的电话关机了。7 a  s: Q5 _" j7 _

作者: 姚毅yy    时间: 2016-4-5 21:07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3-31 09:49
) b5 h6 w8 G% m9 E6 `% _4 S* C* N# C姚毅宗亲,您好!我把资料已发到您的邮箱,请查收。打您的电话关机了。

. q6 S; f4 ^' n" B; _  {英玉嫂,   谢谢您给我传送的邮件。非常感谢!
" a4 Y7 u7 n9 K/ j( m0 t我前些天和家人外出,回迟了,不好意思。
: l  M1 `3 O% a% I$ e
2 u0 b- w' A4 P0 |
作者: 姚毅yy    时间: 2016-4-5 21:12
姚毅yy 发表于 2016-4-5 21:07
0 F& m9 U! \% ]英玉嫂,   谢谢您给我传送的邮件。非常感谢!
5 h3 S0 ?9 g- X2 M2 ^3 W$ D2 w, [, g我前些天和家人外出,回迟了,不好意思。

( J. l0 n8 e% P2 p' C& w/ d0 d英玉嫂,您清明节去看了诸暨宗亲吗?
) r0 s- D6 [4 N8 D+ s, h7 r7 i( h% u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4-27 10:51
姚毅yy 发表于 2016-4-5 21:12
! X: }8 E; f6 m% E& _9 j' b英玉嫂,您清明节去看了诸暨宗亲吗?
5 I4 A- W! I; N' v3 f2 E
没有去!. w$ G/ ?4 _- j. Y/ L# c3 t' z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4-27 10:53
  姚教授:姚廷明宗亲莅榕,我实在体力不能胜任,未曾陪同,殊感遗憾,真对不起姚廷明宗亲。前天晚,风尘仆仆诣余,豪爽之至,是个摄影家。我久仰而油然敬佩,离别后,路上行吟一首诗,昨天修改,今早已发姚廷明先生,同时亦发你指正。同时奉寄一文,乃正式定稿,请便时浏览,并不吝惠赐高见。期待之。姚恩健。
' r% K- d" J- B! v% `. M4 T, v4 N姚张英玉:请将奉赠姚廷明先生诗上网,供宗亲欣赏。谢谢。
% N; U- Z) @6 w& T; }2 ^
  l9 S. z7 a+ k

0 T; F& I5 ]% z3 L( V- L7 S$ J: ?+ i$ w6 n4 x% c1 m" K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4-27 10:54
谢谢!庆礼兄,发上姚网了!
* U6 Y- \3 a  c1 b7 m2 W2 F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4-27 10:55
奉贈摄影家姚廷明宗亲 得明字   2016/4/16
倒屣出门迎,莲峰春鸟鸣。
诗章推李白,摄影重廷明;
彦国多才子,异邦扬美名。
郢村呈锦绣,一帧胜千琼。
注:(1)莲峰,余宅莲峰下。(2)彦国,廷明先生远祖。(3)郢村,廷明先生祖籍安徽凤阳考城姚郢村。
左海琴亭瓮翁斋姚恩健未是草于紫薇轩2016/4/16

7 ?4 Z: Z' l" g; l0 \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4-27 11:12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4-27 11:15 编辑 $ S1 {3 M. j) e2 l6 e
4 w" E6 k, ]7 ]6 b+ G
   贺凤公派裔孙首次联谊会
今者,良辰美景,黄道吉日也。历史定格于丙申三月廿七日,公元201653日。承借平阳县五岱村修谱庆典良机,姚凤公派闽浙赣裔孙千年首次聚会联谊,诚乃祖公神佑、天助人成之盛事也。“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歌”(白居易《太平乐》词之二),凤凰翔五岱,百兽舞婆娑(化用《史记》《尚书》语);血脉亲亲,手足怡怡,淳清也。羹墙思祖,聿追来孝,肃穆共祭于圣祖虞舜大帝陛下,虔诚同祀于凤公神前,虔诚至孝也。
孝也者,廿四孝之首,百行之宗也。闽浙五县凤派裔孙立祠苍南,大孝也。又修谱八部分藏,今平阳五岱支牒梓刻寿世,大孝也。先前上饶、莆田、永春、晋江、安溪诸县珍藏祖谱,亦大孝也。凤公派孝行,无愧于列祖列宗,诚堪嘉赞。料凤公九天之上,颔颐微笑,可慰也。
唐末,凤公游闽,见其弟天明公卜筑韶溪胜地,为其风水佳丽、沃野富庶所感动,遂亦迁闽卜宅莆田坡尾,亦胜地也。凤公慧眼,肇基创业,燕翼贻谋,发祥昌盛,世泽也。旋见子文彬、孙渠相继登第,父子显荣。自是之后,孝悌继世,诗礼传家,历宋、元、明、清,仕宦辈出,指不胜屈,有宋季姚师礼、姚选,有元时姚崇(空山),有明朝姚正、鸣佩、姚居易,有鸣鸾、鸣凤兄弟连芳,鸣凤、虞、一瀚三代雁塔同题,荣盛九州。有清朝姚廷献、廷柱、廷格棠棣竞秀,为时瞩目。至今,人才辈出,儒商农工,拔萃出羣,不胜枚举。诚望族也。
望族之所以旺者,凤公佑也。以其名凤,吉也。夫凤,自古而今,咸为华夏民族神鸟、瑞鸟也。帝舜父瞽叟梦凤而生舜,帝舜爰以凤为图腾。《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史记·五帝本纪》:“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凤凰何以来翔?因闻帝舜所制“九招”(即“九韶”)之乐,载歌载舞,盛赞帝舜之治国阜民之明德。我姚氏因以为族徽,固然也,荣光也。
然至今仍有不谙舜史者,鲁鱼亥豕,以姚、桃皆从“兆”声,扭捏附会绘“桃”图案为姚氏族徽,风马牛不相及也。浅学之辈,其妄何以堪!《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我姚凤公派,近承凤公之荫佑,远绍祖公神鸟之德泽,岂可不以神鸟、瑞鸟为族徽,标旌榜徽,高纛张扬我圣祖之明德、姚氏之荣耀?为姚姓,为凤裔,举凤旗,当然也!
欣逢盛世,际此良辰,叨蒙五岱宗亲盛情邀请、创举、组织,凤公派宗亲联谊会水到渠成、瓜落蒂熟,可歌、可贺。贺之者闽东棨公派姚诗殷、姚良放、张英玉也。又续貂短句者,恩健奉也。其诗云:
其一
五凤朝阳五岱来,东风一路百花开;
千年创举真堪表,不醉今宵不放罍!
其二
拍浮尧酒吾同醉,狂舞舜歌随我来;
来日刺桐栖凤处,共斟澄水再倾罍!
闽东姚棨公宗亲联谊会姚恩健 、姚诗殷、姚良放、张英玉同贺
姚恩健  执笔  
丙申三月廿六日2016-5-3
" r. r0 ?0 S4 \4 m) p- n) R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6-4-27 17:59
如此鸿篇巨制,全仗英玉宗亲一一从键盘敲出,实属不易,功莫大焉!今天有点时间,浏览了首页《唐·大学士姚思亷〈姚氏世谱〉誌疑》,发现几处可能属忙中有错,现列出,请英玉宗亲斟酌:
①“敬祈海内外史学界、姚氏宗亲,不容指教”“容”当为“吝”之误。
②“不应有相错落”“有”是否是“互”?或是此赘余?“错落”一词也欠妥当吧?改“错舛”如何?
③前文“平遁而过将,改妫姓”,后文是“何必逃遁过江?”显然,前文“过将”必是“过江”之误。
④“特绘《中华姚氏世乘》图表一、二以奉诸方家参政”,“政”是否为“改”之误?
⑤“经过170多位专家长达四年的联合改关”,其中“改关”应是“攻关”吧?
未能细看,估计还有些小舛误。既然是修族谱的文稿,将要流传百世的,不可不慎重精细。求疵之语,谨供参考。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4-28 10:18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4-28 10:21 编辑 5 Y" ^" p* A$ s, l
姚维侃 发表于 2016-4-27 17:59
6 _' g8 U( C: o如此鸿篇巨制,全仗英玉宗亲一一从键盘敲出,实属不易,功莫大焉!今天有点时间,浏览了首页《唐·大学士姚 ...

) t3 |8 T. J1 W9 u维侃老师我代恩健老把资料发在姚网,您的建议我会发给恩健老。4 J- n9 i, }5 Z: y$ X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6-4-28 10:26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4-28 10:34 编辑
. z7 i  S8 o5 i! k) F
/ J7 t; D8 i& @; c. {* K
贺凤公派裔孙首次联谊会
! C% Y( r6 ?9 b0 Z, S' m: `: E
今者,良辰美景,黄道吉日也。历史定格于丙申三月廿七日,公元201653日。喜借平阳县五岱村姚氏修谱庆典良机,姚凤公派闽浙赣裔孙千年首次聚会联谊,诚乃祖公神佑、天助人成之盛事也。“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歌”(白居易《太平乐》词之二),凤凰翔五岱,百兽舞婆娑(化用《史记》《尚书》语);血脉亲亲,手足怡怡,醇情也。羹墙思祖,聿追来孝,肃穆共祭于圣祖虞帝陛下,虔诚同祀于凤公神前,虔诚至孝也。
孝也者,廿四孝之首,百行之宗也。闽浙五县凤派裔孙立祠苍南,大孝也。又修谱八部分藏,今平阳五岱支牒梓刻寿世,大孝也。先前上饶、莆田、永春、晋江、安溪诸县珍藏祖谱,亦大孝也。凤公派之孝行,无愧于列祖列宗,诚堪嘉赞。料凤公九天之上,颔颐微笑,可慰也。
唐末,凤公游闽,见其弟天明公卜筑韶溪胜地,为其风水佳丽、沃野富庶所感动,遂亦迁闽,卜宅莆田坡尾,亦胜地也。凤公慧眼,肇基创业,燕翼贻谋,发祥昌盛,茂才也。旋见其子文彬、孙渠相继登第,父子显荣。自是之后,孝悌继世,诗礼传家,仕宦辈出,指不胜屈,有宋季姚师礼、姚选,有元时姚崇(空山),有明朝姚正、鸣佩、姚居易,有鸣鸾、鸣凤兄弟连芳,鸣凤、子虞、孙一瀚三代雁塔同题,荣盛九州。有清朝姚廷献、廷柱、廷格棠棣竞秀,为时瞩目。至今,人才辈出,儒商农工,拔萃出羣,不胜枚举。诚望族也。
望族之所以旺者,凤公佑也。以其名凤,吉也。夫凤,自古而今,咸为华夏民族神鸟、瑞鸟也。帝舜父瞽叟梦凤而生舜,帝舜爰以凤为图腾。《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史记·五帝本纪》: “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凤凰何以来翔?因闻帝舜所制“九招”(即“九韶”)之乐,载歌载舞,盛赞帝舜之治国阜民之明德。我姚氏因以为族徽,固然也,荣光也。
然至今仍有不谙舜史者,鲁鱼亥豕,以姚、桃皆从“兆”声,扭捏附会绘“桃”图案为姚氏族徽,桃与舜何干?风马牛不相及也。浅学之辈,其妄何以堪!《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我姚凤公派,近承凤公之荫佑,远绍祖公之德泽,岂可不以神鸟为族徽,标帜榜徽,高纛张扬我圣祖之明德、姚氏之荣耀?是姚姓,为凤裔,举凤旗,当然也!
欣逢盛世,际此良辰,叨蒙五岱姚仁对、姚宗勃等宗亲盛情邀请,晋江姚庆礼、永春姚培森宗亲倡导、策划,凤公派宗亲联谊会水到渠成、瓜落蒂熟,俨然千年创举也,可歌、可贺。贺之者,闽东棨公派姚诗殷、姚良放、张英玉也。又续貂短句者,恩健奉也。其诗云:
其一
五凤朝阳五岱来,东风一路百花开;
千年创举真堪表,不醉今宵不放罍!
其二
拍浮尧酒吾同醉,狂舞舜歌随我来;
来日刺桐栖凤处,共斟澄水再倾罍!(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
闽东姚棨公宗亲联谊会  姚恩健、姚诗殷、姚良放、张英玉同贺  

- I* M5 g) i8 D9 I( @& M
             姚恩健  执笔   
   丙申三月廿六日2016-5-3
9 F  {# \+ B; y9 A# H4 d
: I5 V6 c* h# \: t& B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4-28 17:10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4-28 10:266 h, _: _+ A" c( A+ a% Z
贺凤公派裔孙首次联谊会
, O/ j2 |% T: Q8 l7 ]今者,良辰美景,黄道吉日也。历史定格于丙申三月廿七日,公元2016年5月3日。喜借 ...

1 k) r; S( M3 A2 r     恩健老等点赞“凤公派裔孙首次联谊会(公元2016年5月3日,岁次丙申三月廿七日,浙江平阳五岱
# u  a4 A9 L+ }! q7 c: e' j: {7 n. J# N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4-28 17:26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4-28 10:26" |/ o7 h$ o. r' C1 P8 e3 B
贺凤公派裔孙首次联谊会
- d: \. I0 ?! R, |0 M! b0 s今者,良辰美景,黄道吉日也。历史定格于丙申三月廿七日,公元2016年5月3日。喜借 ...
* _& _7 g9 F  e
          闽浙五县凤派裔孙立祠苍南,大孝也。又修谱八部分藏,今平阳五岱支牒梓刻寿世,大孝也。先前上饶、莆田、永春、晋江、安溪诸县珍藏祖谱,亦大孝也。凤公派之孝行,无愧于列祖列宗,诚堪嘉赞。料凤公九天之上,颔颐微笑,可慰也。
唐末,凤公游闽,见其弟天明公卜筑韶溪胜地,为其风水佳丽、沃野富庶所感动,遂亦迁闽,卜宅莆田坡尾,亦胜地也。凤公慧眼,肇基创业,燕翼贻谋,发祥昌盛,茂才也。旋见其子文彬、孙渠相继登第,父子显荣。自是之后,孝悌继世,诗礼传家,仕宦辈出,指不胜屈,有宋季姚师礼、姚选,有元时姚崇(空山),有明朝姚正、鸣佩、姚居易,有鸣鸾、鸣凤兄弟连芳,鸣凤、子虞、孙一瀚三代雁塔同题,荣盛九州。有清朝姚廷献、廷柱、廷格棠棣竞秀,为时瞩目。
" ^- |' r5 `0 j. a- o* I% T6 u
——闽浙五县凤派裔孙立祠苍南(?),大孝也。
     又修谱八部分藏,今平阳五岱支牒梓刻寿世,大孝也。
     先前上饶、莆田、永春、晋江、安溪诸县珍藏祖谱,亦大孝也。
     唐末,凤公游闽,见其弟天明公卜筑韶溪胜地,为其风水佳丽、沃野富庶所感动,遂亦迁闽,卜宅莆田坡尾(囊山沁园=莆田坡尾?),亦胜地也。
     旋见其子文彬、孙渠相继登第,父子显荣。有宋季姚师礼、姚选,有元时姚崇(空山),有明朝姚正、鸣佩、姚居易,有鸣鸾、鸣凤兄弟连芳(一门三进士:姚鸣凤、姚鸣鸾、姚虞,鸣凤、子虞、孙一瀚三代雁塔同题,荣盛九州。有清朝姚廷献、廷柱、廷格(姚廷柱、廷格?莆田《姚氏家乘》的姚廷柱、廷格实是平远姚的姚廷柱、姚廷格棠棣竞秀,为时瞩目。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4-28 17:31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4-28 10:26
% h8 F% l1 ~8 ~7 j贺凤公派裔孙首次联谊会
" T8 E3 N( g5 }8 C8 E7 x今者,良辰美景,黄道吉日也。历史定格于丙申三月廿七日,公元2016年5月3日。喜借 ...

' L+ O' ?$ u7 W! m! L0 v- b      
      然至今仍有不谙舜史者,鲁鱼亥豕,以姚、桃皆从“兆”声,扭捏附会绘“桃”图案为姚氏族徽,桃与舜何干?风马牛不相及也。浅学之辈,其妄何以堪。
——恩健老坚决否定“桃”图为姚氏族徽;即,“桃”图不是姚氏图腾。许多人,包括江西吉水姚峰,都说“桃”图是姚氏图腾。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4-28 17:38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4-28 10:26
  {/ P4 S, s, V% C# z: M' k  O贺凤公派裔孙首次联谊会8 w5 A1 a! V! v* b% o& h. C" g0 Z
今者,良辰美景,黄道吉日也。历史定格于丙申三月廿七日,公元2016年5月3日。喜借 ...

; j0 e, E2 v7 j1 s+ X         
       五岱姚仁对、姚宗勃等宗亲盛情邀请,晋江姚庆礼、永春姚培森宗亲倡导、策划,凤公派宗亲联谊会水到渠成、瓜落蒂熟,俨然千年创举也,可歌、可贺。
       闽东姚棨公宗亲联谊会  姚恩健、姚诗殷、姚良放、张英玉同贺 ,
       姚恩健  执笔   丙申三月廿六日,即是2016-5-3
8 f8 Q6 F$ ^1 _% `2 p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4-28 17:55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6-4-28 17:58 编辑 ; V6 G7 Y  D) O/ K# n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4-28 10:26
0 {3 {  U$ E& F贺凤公派裔孙首次联谊会
3 N- o! }" I2 M( ~  j今者,良辰美景,黄道吉日也。历史定格于丙申三月廿七日,公元2016年5月3日。喜借 ...
6 n6 {, h5 J: h
9 c8 n" \/ N7 R9 C0 y
        恩健老等点赞“凤公派裔孙首次联谊会(公元2016年5月3日,岁次丙申三月廿七日,浙江平阳五岱”    拜读了,学习了。6 w" c5 p7 i" I6 S# a! s! K
       闽浙五县凤派裔孙立祠苍南(?),大孝也。- G: u6 N2 b: Z
   又修谱八部分藏,今平阳五岱支牒梓刻寿世,大孝也。
     先前上饶、莆田、永春、晋江、安溪诸县珍藏祖谱,亦大孝也。
     唐末,凤公游闽,见其弟天明公卜筑韶溪胜地,为其风水佳丽、沃野富庶所感动,遂亦迁闽,卜宅莆田坡尾(囊山沁园=莆田坡尾?),亦胜地也。
     旋见其子文彬、孙渠相继登第,父子显荣。有宋季姚师礼、姚选,有元时姚崇(空山),有明朝姚正、鸣佩、姚居易,有鸣鸾、鸣凤兄弟连芳(一门三进士:姚鸣凤、姚鸣鸾、姚虞,鸣凤、子虞、孙一瀚莆田《姚氏家乘》有姚一瀚,是镐子;镐是鸣鸾的次子夏的儿子;姚一瀚不是鸣凤的孙子三代雁塔同题,荣盛九州。有清朝姚廷献、廷柱、廷格(姚廷柱、廷格?莆田《姚氏家乘》的姚廷柱、廷格实是平远姚的姚廷柱、姚廷格棠棣竞秀,为时瞩目。
    然至今仍有不谙舜史者,鲁鱼亥豕,以姚、桃皆从“兆”声,扭捏附会绘“桃”图案为姚氏族徽,桃与舜何干?风马牛不相及也。浅学之辈,其妄何以堪。——恩健老决然否定“桃”图为姚氏族徽;即,“桃”图不是姚氏图腾。许多人,包括江西吉水姚峰,都说“桃”图是姚氏图腾。
     (浙江平阳县)五岱姚仁对、姚宗勃等宗亲盛情邀请,晋江姚庆礼、永春姚培森宗亲倡导、策划,凤公派宗亲联谊会水到渠成、瓜落蒂熟,俨然千年创举也,可歌、可贺。
       闽东姚棨公宗亲联谊会  姚恩健、姚诗殷、姚良放、张英玉同贺 ,
       姚恩健  执笔   丙申三月廿六日,即是2016-5-3

, m4 H* J7 M3 J$ s4 F! ^
作者: yqllz    时间: 2016-4-28 19:25
pszyyao 发表于 2016-4-28 17:55
( o# j# q7 Z% r2 b9 ~% Y恩健老等点赞“凤公派裔孙首次联谊会(公元2016年5月3日,岁次丙申三月廿七日,浙江平阳五岱) ...
. I. p$ [+ Q2 P- c; Q
回教授凤公祠确实在莆田坡尾,分田分地时分给私人,现在还有人住尚未讨回。
1 k+ Z7 p* P& `- q9 f/ v# z) o
作者: yqllz    时间: 2016-4-28 19:38
pszyyao 发表于 2016-4-28 17:55* [; w/ g3 z1 n  \. T: G8 C
恩健老等点赞“凤公派裔孙首次联谊会(公元2016年5月3日,岁次丙申三月廿七日,浙江平阳五岱) ...

: \8 E% g/ M) P  x# d! {2 q# S7 t鸣鸾、正德辛已进士淳安知县赠按察御史能志有传。鸣凤,正德丁丑进士监察御史疏劾郭勋改忤旨系狱罢职后加赠光禄寺少卿。故有兄弟联芳。
! A" |5 q  i( J" A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4-28 22:43
yqllz 发表于 2016-4-28 19:252 |9 O# D# I1 y: P
回教授凤公祠确实在莆田坡尾,分田分地时分给私人,现在还有人住尚未讨回。
+ w) o- z( \: V8 ^
    闽浙五县凤派裔孙立祠苍南(?)——苍南是什么祠堂?
. R& ]0 e2 `9 Z' O+ e! t   又修谱八部分藏——哪八部族谱?分藏在哪里?你有其一吗?
9 j: |1 [, |1 k4 W. ^# J+ L今平阳五岱支牒梓刻寿世,: s& v* O; C4 R: \- M7 J8 }) ^

4 d' m) y0 h) N( N: F& G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