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姓氏寻踪】中国回族的104个姓氏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7-13 08:25
标题: 【姓氏寻踪】中国回族的104个姓氏
靠姓,靠[靠,读音作kù(ㄎㄨˋ),不可读作kào(ㄎㄠˋ)] 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3 n8 I+ f+ w' i( k. D2 ]. |- D8 M

0 `- M3 ~+ L* U) b# R
回族中的喇姓,多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的“喇”字。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喇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另,“奥都喇合蛮之后裔姓喇”。(《回教民族说》)喇姓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青海等地。
+ @- n3 Y, `* i0 Y
6 O0 S3 n* S1 K+ d4 v* m' ^- S
回族中的拉姓,是由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的名字演变而来。参见“喇”。( Z, f0 b7 M! [: I& m

! X: K# S4 H8 j: b0 `) f
9 V# ^; K8 n( F: l
回族中的剌姓,早期见于元代。如元统元年(1333年)进土授温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的刺马丹、泰定四年(1327年)任镇江团山巡检司巡检的刺马丹。此外,在元代的官员中还有剌马先干、刺速蛮、刺哲(西域阿鲁温人)、刺利等人。刺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5 o8 e% y) r. a+ V2 M- j

! O- E' w! ^% o7 u1 N
回族中的腊姓,见于江苏扬州。唐代时,扬州为伊斯兰教早期传入中国的地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故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便留居于此,腊姓便是这些留居者遗传下来的姓氏之一。另可参见“玩”姓。! c' R$ ?9 I$ v% X0 X3 ^% k! v

  i$ [. L1 M* {0 P
回族蓝姓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如元代的词曲家蓝楚芳,原本“西域人,回回族”,入关后便采用了蓝姓。回族中的蓝姓,恐因明洪武年间“蓝狱”(蓝玉及家族遇害)之祸,使其资料相当匮乏。在历史文献中,蓝姓又往往被误记为“兰”姓。如蓝楚芳,在《太和正音谱》中为“蓝”;在《录鬼薄续编》中为“兰”在《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说:“兰楚芳,又作蓝楚芳”。明代的蓝玉,官方资料均为“蓝”,民间偶记为“兰”。作为兰姓,是回族的同音又一姓,不应当“蓝”、“兰”不分。但是因“蓝狱”之祸,改“蓝”为“兰”者应当别论。蓝姓回族,自清代蓝朝鼎、蓝朝柱两兄弟领导的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仅在陕西、新疆等地有少量分布。
0 L9 A% B, g8 ]# y% E
回族中的兰姓,有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初从大将阿术伐宋,转战河南江北各地,官至冀宁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子孙因其名兰,或以兰为氏。”(《回族人物志;元》)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兰”与“蓝”不可混同。兰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9 _7 H5 g" _6 q- ^* ~0 K" B
李回族中的李姓,主要源自赐姓。如唐代时的“李光颜,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赐以国姓荣之。”(《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再如五代十国前蜀的李舜弦(诗人)、李徇(文学家、药物学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于隋朝时来中国经商并定居,后封官入仕后赐给了李姓。于唐大中元年(847年)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策试,并于次年被授进土及第的李颜升;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被封为怀化将军的李珂末均大食国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后的赐姓。唐代时,门第森严,等级分明,姓氏族谱志书均是皇帝“颁诏册定”的,故“国姓”是不敢冒用的。赐予回族的李姓,不仅唐代有,明代也有。如初以翻译外国文书后被升为锦衣卫指挥的哈只,宣德二年(1427年)朝廷浩封时,因无中国名,故赐姓李(诚)。此外,有个别的李姓则是改姓。如明代的李蛰,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刚正不挠,为执政所嫌,从容毕命于福州”,其后便改姓“李”了。(参见《闽书;方外志》)清代,内务府回回人尼亚咱改姓为李,这也是回族李姓的又一支。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a+ Q/ v+ V: E8 e& D
莉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莉姓又读chi音。* A# z& e/ S2 H- B# R% q
回族中的梁姓,为宋神宗(赵项)时的赐姓。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曾有一名骨伤外科专家由阿拉伯来华定居,并被朝廷聘为了护驾金疮科御医。宋帝还赐给他了一个中国名梁柱,于是后人都称他为“梁接骨”。梁氏从阿拉伯带来的医药学知识曾被载入《宋修本草》,在当时颇有影响。元代时,梁氏后裔曾在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任职。明代,梁氏接骨术已传至第九代,遂选梁季六和梁秀六迁居南京开业。现今南京梁氏已传二十七至二十八世,并以从医者居多。再有,在元至元中年和大德初年分别任参知政事和中书平幸政事的回回人暗都剌,也改姓为梁,名德圭。(参见《宰相年表》)梁姓回族在江苏、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均有分布。
0 |. C) ^  Z8 {8 U; W" M
回族中的刘姓,多为改姓。如至元七年(1207年)授蒙古国诸万户府奥鲁总管的铁迈赤之子,虎都铁木禄(字汉卿),母姓刘,故改名刘汉卿。(参见《古今同姓名大辞典》)清代归附回回伊不热业墨,“原隶内务府,后在凤城县(分属辽宁)入籍,改姓刘氏,遂为凤城刘姓回民先祖。”(《中国回族人名大词典》)另有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河南行省平幸政事的刘哈刺不花,虽《元史》言“其先江西人”,但就其“哈刺不花”和“探马赤军户”的身份,以及受回回人泰不华(达不华)赏识推举为椽史(属员)的迹象来看,应是回回人。哈剌不花的刘姓,非赐即改。再有,甘肃的回族中,为避免同治年间的屠杀,也有将马、白等回族显姓,改为刘姓者。刘姓回族在中国分布也较广。) u+ B1 ~6 W4 a
龙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9 N; R7 G- {. V7 g; ~
回族中的鲁姓,取自经名“安拉迪尼”(意为真主的宗教),简称“鲁丁”的首音。宋元时,经名尾部缀有“鲁丁”的回回人比比皆是。元代任潭州路总管的伯笃鲁丁,便以“鲁”为姓,取了中国名鲁至道。在元代,为读书求仕取“鲁”为姓者远不止鲁至道一人,如大食国(阿拉伯帝国)人鲁坤(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康里人鲁企贤(吏部尚书)、鲁得之(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府元帅)等。鲁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内蒙、西北一带。
; Q1 L- q2 ]3 L
回族中的麻姓,多取自经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马之后裔姓麻。(参见《回教民族说》)在明代,回回“麻氏多将才”,故有“东李(铁岭朝鲜族)西麻”之誉。在山西大同任参将的麻禄家族中就有麻锦(宣府总兵官)、麻贵(宁夏总兵)、麻承恩(大同总兵官)、麻承诏(宁夏参将)及“第承训、承宣、承宗皆官总兵。”(《中国名人大辞典》)另,远在金代就大同人麻秉彝(兵部尚书),不知否麻禄先祖。麻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7 l) f3 Z' N0 {1 J3 g2 U
回族中的马姓最为多,故有着“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马姓主要来自祖名(经名)首音。如“我教之马,则多为阿拉伯人名之译音。首音,均可以马字译也。”(《滇南丛话》)“‘马’是第一音节的音译,原来是人名,”(《回族人物志;明代》)后来就成了中国姓氏了。这也就是“以名为姓”的演化过程。在穆斯林当中,取尊贵的圣名穆罕默德为经名者最为多,且圣名在中国历史上又曾被“一名多译”(马罕默德、马哈迈德、马哈马、马合麻、马哈木、马哈默等),故姓马的也就多了。再有,穆萨等一些带有M字头的经名,在翻译时,也在向“马”靠近,如将其译成“马沙”等。马姓,除取祖名(经名)的首音外,还有许多是取自中后部的“马”。如乌马儿、亦思马因、哲马鲁丁、默里马合麻之后裔取中间的“马”,阿合马之后裔取后部的“马”。还有,即便是祖名(经名)中没有“马”,也因谐音关系,取了马姓。如“吉雅漠低音,字元德,漠音与马同,故名马元德”。(《回教民族说》)又如清代内务府回回玛苏哈,便以“玛”音而改马姓。回族中的马姓,还有一些是因各种原因改作马姓的。据云南《保氏宗谱》称:“有因世变逃避于蛮夷间者。有改姓马氏者。”也‘有从母之故,改姓马者。”又如寻甸马氏《族谱》载:“始祖姓纳,南京应天府籍……至二世祖,于明弘治年始就寻甸而卜居焉。改姓马。”明成祖永乐年间,敕封武德将军、咸宁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的赛哈智(赛典赤七世孙),“后辞职隐居滇西,改姓马氏。”(《中国回族大辞典》)在“ 1949年前,有一位为中国朝圣者作引导工作的阿拉伯人,名‘代理理’,来青海经商,在西宁娶回民女为妻,生一子二女,因回民多属马姓,当时青海的统治者也姓马,故给子女冠以马姓……彼之子女现仍居西宁。”(《回回姓氏考》这些“同姓不同宗”的马姓,极大地丰富了回族马姓的来源。在回族马姓中,也汇入了一些兄弟民族的马姓。如金代时任凤翔府路(现今分别属陕甘宁地区)兵马都总管判官的维吾尔人马庆祥(原名习礼吉思)的曾孙“马祖常在元初定居并葬于潢川县小南海,其后代成为回族,今潢川县马明远先生(74岁)是马祖常第二十七代孙,他讲马家世代与回族陈姓联姻,认为马家很早就是回族了,这是河南维吾尔人融合于回族中的又一例证。”(《中国回族;河南回族》)回族中的马姓,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赐姓。如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鲁密国(今伊斯坦布尔)人马德路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国,授职为回回司天监监正,“两个儿子也随父亲在监内任职。又踢姓马,封回回大师”。《宋元以来的中国穆斯林天文学家》)又如“定亦德,西域回回,太祖洪武中入附居北京,因姓马,名信”。(《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西域回回亦刺思马麻历功进都督佥事,“赐姓马,名政。”《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瓦刺回回皮儿马黑麻,“上赐皮儿马黑麻曰‘马克顺’。”(《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据《怀宁马氏宗谱;志尚公牟言》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系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授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在中国,怀宁马氏年代久远,分布较广,已成大家族,其后裔历宋、元、明、清至今,人才辈出,“今已传至四十代,人口遍布全国各省及港台地区,海外美、日、新、比诸国亦有族裔,为中国回族重要家族之一。”(《中国回族大词典》)马姓在中国回族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9 l: o# q2 J( y3 |# y

% j: e2 B5 }, g+ K
回族中的买姓,取自祖上经名首音。如“买述丁之后裔姓买”。(《回教民族说》)“今蜀中多买姓,为元人买住(韶州路同治)之后。”(《姓氏略考》)故而,《姓氏词典》称买姓为“回族姓”。在元四年(1344年)至七年(1347年)任中政院使海道万户府达鲁花赤的买述丁,先世为不花刺人,太祖时随父入关,为政期间轻徭减役、革除弊端、裁减冗员、禁官府压价购民财、备银赈灾,功绩十分卓著。元朱德润曾撰《买公惠政碑》颂其德政。买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g" k! T! T' x/ C- q0 l
' E0 v! H" E' u) [2 f
回族中的麦姓,取自祖上经名首音。在元代,有任中书亭章政事的麦术丁(麦术督丁)和任义乌县(今属浙江)达鲁花赤的麦术丁。另,“麦术丁”(Maisad-Din)又可译作“买述丁”,故麦和买姓也有一定的关系。现今,‘麦”字头的经名仍在使用着,如“麦扎儿”。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j, c: J; \7 y$ [5 P
/ m. K2 u* O$ n. ?
回族中的满姓,取自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满苏尔”(意为“胜利者”)是伊斯兰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他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城——“和平城”,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故后继者和穆斯林多取此名。早在元代,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鲁温(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满速(苏)儿。《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记载。另,“满拉”(满刺)原本是一种宗教称号和职务,但也有人用它作为名子或复姓使用,如明代的满刺、满拉;马黑麻等。这是否满姓的来源,还有待于考证。满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9 H: ?  k$ e( A  \$ Q* R$ q& l# Z: d  Z
: y/ i. L2 S! @8 r1 P! I
回族虎姓的又一发音。四川、云南等地的回族均称虎姓为“虎”(mao)姓。(参见虎姓)
# r( T4 X, _5 _* ?7 E3 L) j
, q# |; s0 Q+ Z& m) {+ W
回族中的猫姓,出自贵州平坝县十字回族苗族乡。据《中国回族;贵州回族》称,乡里的撒、猫、保等姓氏的回族是民国初年由贵州省的威宁、赫章两县和云南昭通等地迁来的。在云南昭通的回族当中,虎姓读猫音。1987年昭通市民委对昭通地区的回族姓氏进行了调查,共有姓氏70种,但没有猫姓。因此,民国初由云南迁至贵州的猫姓,原本应当是虎(mao)姓。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贵州。
' b( `, a1 z# N" n5 H
0 p- O+ `( K( D5 [$ l" o8 a5 S
回族中的毛姓,始见于明代,据《明史;毛忠传》载:“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陵人。(《中国名人大辞典》里注为“凉州人”)曾祖哈喇歹,洪武初归附,起行伍为千户,战殁。祖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以骁勇充总旗,至永昌百户。“毛忠于”(正统)十年(1445年)以守边劳,进同知,始赐姓……(正统)十三年(1448年),……始赐名忠。”另《殊域周咨录》的《天方国》、《吐鲁番》卷中,亦有回回通事(翻译)毛见、毛进。毛姓回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甘肃。; W  u: `+ c& x& y! g0 |* A( _

( I4 a8 c( T  i
米姓为中国回族古老姓氏之一。米姓主要出自古西域康居国的米氏。米氏原居昭武城(今甘肃高台县境内),为“昭武姓”之一;后归属匈奴,迁至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建立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西南部。米国人进入中国后,子孙遂以米为姓。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被刘禹锡誉为“唱得凉州意外声”、“能变新声作旧声”的著名乐师米嘉荣便是西域米国人。再有,阿拉伯名“米纳勒”的“米”也是米姓之源。另外,元代时的边帅米开庵(山西大同府回),后于洪武六年(1373年)归附明太祖。次年他被调任福建邵武卫,年老辞官后定居邵武,为今福建米姓回族先祖。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 q' `) S$ Q7 L8 F
8 i0 V% c/ Y4 C
回族中的苗姓,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津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曰白、曰苗……,”苗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 u2 }1 _% ]0 G9 Y6 Q2 L
# U' k2 Q: K4 u! b0 ^/ n& l6 b
回族中的敏姓,据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漳县的敏姓回族老人讲,先祖兄弟三人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随征西将军沐英来洮州(临潭古称)的,其一兄居旧城,一兄居长川乡敏家咀村,一兄居扁都哈桑滩村。据史料载,在沐英西征的将领中确有敏大墉其人。(参见《临潭穆斯林及清真寺》)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甘南临漳地区。
/ c& n9 t8 N$ s8 b+ Z

. a3 q" h, {3 A. S7 Q2 d
回族中的明姓,早期见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奉旨调征,攻平缅甸后,驻守云南的都指挥明恭。现云南腾冲有其后裔,并已历二十余世。至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转战各地退人云南后,随护的回族军士中也有一部分明姓,后便留居在了保山、腾冲一带。到了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面对清政府的压迫,回民族为表示“抗清复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为姓。由此而产生的明姓,主要出自回民反抗清朝最烈的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在宁夏固原县河川乡,还有以明姓回族居多而产生的“明川”。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2 ]' n6 f8 s% W: z2 K8 c4 s* n6 S& `

$ M$ D& S2 M1 M$ i& q: \' }3 M0 Q
回族中的沐姓,出自经名首字的谐音。如金吉堂在《回教民族说》一文里指出:“木八刺或木沙剌福丁、穆古必立或穆鲁丁之后裔姓沐”。沐氏,源于明代以前。如明初的沐英(1345-1392年),少孤,从母避兵乱,八岁时母又亡,被太祖朱元漳和孝慈皇后收为义子,从朱姓。沐英22岁时(1367年),太祖“因吾有诸子,尔(沐英)亦长成。以人情无理度之,不晦尔名,使从尔姓,祀尔祖宗。”(《回族人物志》)让沐英“始命复姓。”显然,沐英的先祖在元代就姓沐。明以后,沐氏成了回族中的大家族,仅沐英的后裔中,就有沐昂、沐春、沐晨、沐斌、沐麟、沐天波、沐朝辅、沐朝弼等著名的将官。但到了清代,沐氏家族为避灾祸,有将其姓改为木姓者。沐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 j9 o' C6 n7 k- s$ @, F
# C3 o) C' }- B! \- V+ A
回族中的穆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经名“穆萨”、“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都可取“穆”。元代的回回世家穆古必立其后裔大多以穆为姓。此外,清代归附回回呢牙咱木,任职内务府,后也改姓穆氏,遂为穆姓回族的又一支。回族中的穆姓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I' R, w! q$ j3 ^  e

! Y, V' x3 K" p' \4 Z/ @6 L
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刺福丁之后裔,姓木。“(《中国回族大辞典》)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中国回族大辞典》)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 u3 @+ b+ X6 a% [6 k0 x
- p. s, t8 d' W# T* U
回族中的纳姓,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首音。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喇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杨和乡,还有纳姓回族七百余户,四千余人组成的村子——纳家户。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
; X( I# _* r0 [. [3 G' C" N6 `" I! V
4 ?# s6 a5 C& j( M6 k
讷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1 @# A- ]* T& l% B3 P4 q

4 Q; K) t3 B4 o+ W; R) J% s
# n$ S/ L( f  X% ^! I. S
8 q1 L% p6 z3 ^; L: c. p( @
乜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 @" h. V0 X5 H+ ^& @
* d- @! L* y9 J# `/ x5 ~4 ^9 K2 |: ]0 b1 H7 M) @
7 V( j: ?5 z) O# P5 M2 C
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中国伊斯兰史存稿》)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姓。同时,蒲姓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 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个来源。如北宋前后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称为“蒲克”,把沿海地区的外国人(多为穆斯林)和居住地称为“藩浦”、“蒲(铺)速满”等,这些“浦”和“蒲”后来都变成了蒲姓。此外,中国在北宋时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长制”管理。这期间,外国人凡加官进爵或入籍注册,就有可能被冠以一个特定的中国姓氏——蒲姓。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均为回回名前冠蒲姓)再有,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省一带),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邦、蕃浦。今编户人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姓……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这一部分蒲姓,是越南穆斯林带入回民中的。蒲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甘肃天水地区。
' a; }- K% i9 A' S( M0 s. B
9 t3 t. B# n) @/ {
回族中的浦姓,据明初的文学家宋港《学士集》(又名《宋学士文集》)记浦君一事称:“浦君与余同朝,浦君西域阿鲁温火,其率为仲渊,因其自名而定以浦姓。”明代,在宁夏固原还有一位从事染织业的浦姓回回,人称“浦回子”。浦姓与蒲姓不同。浦姓出现于明代,是东欧穆斯林自陆地来西北而产生的“西北姓”;而蒲姓早在五代时就有,是西亚、东南亚穆斯林自海上来东南沿海后产生的“东南姓”。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一带。- _7 v9 p8 F5 M( h+ V: y! }
, n) r1 _8 a. O& E. R8 u' u( k; i& u
茄姓回族源自古丝绸之路的甘肃平凉地区。据考证,元时,西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士兵,多被编入“西域亲军”、“回回军”和“探马赤军”中。元朝建立后,回回土兵就地归属,“与编民等”,即造册入籍,成为了新的域外移民——回回户。这些人当中,多“以名(取音)为姓”,故现今的平凉华亭地区,回族姓氏就有百余种。这其中,以百家姓中少见或不曾见过的异僻姓氏居多,茄姓便是其中之一。平凉地区的茄姓,同治前居崇信县钢城乡,同治回民起义后,便向临近地区分散.华亭的茄姓便源于此。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地区。
( V5 H& d% h  S8 E

: @$ V8 x6 |9 Z& q) j7 p9 f( d( P
新疆回族中的且姓,源自甘肃华亭的茄姓。据且氏称:“祖辈姓茄,甘肃华亭县东关人……(且氏)青年时,跟随淘金人到新疆落籍于乌鲁木齐,在刻制名章时,只说姓“qie”,不是‘铁’,刻章人便按字音刻为‘且’,由此误传了下来。”" @& P6 j% h. u9 U* h
9 s; x- e8 y7 Z# S
撒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据安徽和县撒姓回族家谱载:“撒氏始祖居西域,为回纥人,后为唐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关中。”(《撒氏宗谱》)明建文元年(1399年),其后人撒仲谦一家由陕西迁往和县城西门响水沟一带居住,有祠名“懋款堂”。在回民族当中,经名带“撒”字头的也比较多。仅元代有史可查的官员就有“撒都丁”、“撒里蛮”、“撒特迷失”、“撒的迷失”,其中“撒的迷失”同名者有8人,这都是撒姓的主要来源。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河南和西北地区。9 r5 ~; L7 l- ?( }
5 |$ }$ ~0 G  }$ j
回族中的洒姓来自经名。如“沙不丁”(Sabual-l-Din)可译为“洒不丁”,故可取“洒”为姓。另,远在唐代时,进入中国的西域人就有“洒”字起头的经名,如江苏镇江杨氏先祖“洒公及第西公。”回族中的洒姓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0 e, \* m. }& E) n" }( ^
6 ?; e- ^& ]0 Z' v- T" v3 V! g
回族中的萨姓取自波斯语的回回名译音。如元代著名诗词作家萨都刺之弟萨野芝(元江西建昌路总管)之于萨仲礼(元福建省中书检校)、萨仲明(曾为丞相府撰)均冠以“萨”姓。另据《姓氏词典》称:“西域有萨姓,后徙居福建。”这与明清以来萨姓回族的分布相吻合。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
% w: v+ e0 v4 q4 |% T3 p& q

4 x6 n0 ]0 M  |$ O! d# E
回族中的赛姓,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尔沙率领族人五千来华,抵汴京开封,从此定居中原。元朝初年,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1211—1279年)受封咸阳王,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年间,赛典赤病逝后,留有五子二十三孙,分别以“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为姓,赛姓便是这“十三姓”之一,取自“赛典赤”(穆罕默德后裔之首号)之首音。再有,明永乐三年(1405年)自阿拉伯国家来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任教长,后(永乐五年)到松江(今上海松江)宣谕敕建清真寺并首任教长的赛亦的;哈马鲁丁(中文名赛孝祖)之后裔也以赛为姓。“自赛孝祖来松江后,松江始有赛姓回民。”(《上海伊斯兰教文史资料汇编》)这应当是赛姓的又一族。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区。
% F: {6 z) j' H4 S1 q0 M0 \, Y) g
8 t+ c. T* c; u; O% `" L
散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 辞典》)。 0 o# f. e. `2 ]7 V4 k' ^

% K: H7 m5 H1 Y& E: D
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该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马合马沙或阿思兰沙或木八儿沙之后裔姓沙。”(《回教民族说》)在回族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儿传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这都是沙姓之源。另,“沙在波斯语义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如在波斯王国旧称‘沙因沙’,义为‘万王之王’……因此,我认为沙姓族源多半是来自波斯。”(《回回姓氏考》)沙姓中也有赐姓。如“舍班,古里国回回,入附授南京锦衣卫镇抚,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迁到千户,赐姓沙,名班。”(《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当时给舍班赐姓沙,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即“舍”和“沙”谐音。沙姓也为“回族十三姓”之一。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区。  $ b4 V4 Q1 W/ {0 l* }

9 M# D' H' E+ H. j; ^' i& C
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见于元朝官员山僧(晋宁路总管),其先祖为康里人,显然是人关后才使用的山姓。现今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 m5 D( B+ Q7 U& U; E: I/ E- b; ?: T

: u1 N; u) Q/ j& ?; z% K9 d- y2 ?  x

# W7 ?" \* a3 e
回族中的闪姓,据《回教民族说》称,由“苫思丁之后裔”转为闪和陕。在明代,闪姓回族多以擅长诗文见著,如闪应雷,闪继迪、闪仲侗、闪仲严等。闪姓也是赐姓之一。据《赛典赤家谱》载:“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日闪,…”在闪姓中,也有改作他姓者,如“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原姓闪,赐姓玉。”(《回教民族说》)闪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河北及云南等地。
* i  o4 q# l' J
0 ~6 E8 c" x/ Y! `7 A. w- I5 `" A) T# G
回族中的陕姓,由苫姓改变而来。据清朝李焕之著《清真先正言行略,苫茂传》载:“(苫茂)廷试时,上(明英宗朱祁镇)不知其姓,问内阁李贤。对日:‘苫,音同陕。’即以御笔改为陕。”陕姓回族在广东、湖南等地均有分布。  H" _8 a: R' T2 W7 A! Z
1 @2 j2 ]4 @" Q) C
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 ]5 N" Y8 C+ f/ j7 J) _* H

# S; @1 ~/ a, `: K4 R
扇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辞典)
! W  `9 \6 i) c0 D9 {' \

, o$ v5 K# o! S& P" V5 o
舍姓,多源自回族的经名。如“舍目孙低尼,就取第一个音‘舍’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在中国历史上,以“舍”为首音的经名也相当多。如元代任宜兴州、广州路同知和句容县(今属江苏)达鲁花赤的两位舍利甫丁,任镇江府路总督府同知府事、同知建康路总管府事的舍里甫丁。同时,元代福建泉州清净寺财产监管和回回巨商也分别为合刺甫丁;哈梯卜(“哈梯卜”意为教义宣讲者)和舍刺奋丁;梯卜雷则。在明代的归附回回和贡使当中,有舍黑马黑麻、舍班、舍力班和两位同名的舍刺夫丁。清代,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人、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学理华寺门宦第四辈教主其名为舍木苏;松的格(阿文意为“忠贞的太阳”)。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桂林及西北地区。 
9 T2 o0 s) T. ~

# y1 Y2 r' h% p
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 F' `7 U# y0 E& x. L

1 @! e/ k* U9 @( ~) ~# A
回族中的石姓,最早为大食国在唐代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姓,后因清代发动反清起义失败为避祸而改姓石。中期见于五代前蜀官员石处温(波斯人)。居河北泊镇的石姓回族,据说是元代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当时,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居河南开封的石姓回族,源自宋代由印度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人。这些犹太人为十七个姓氏,后经数百年历史演变,至清康熙二年(1663年)仅存七姓,其中石姓便是其中之一。这部分石姓犹太人,融入到回回民族后便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帽回回”。石姓回族在中国分布也较广。! p3 W! `* q) k6 j7 R1 W
4 S! f, i+ [, U+ a+ x
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苏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回教民族说》“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阿拉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回族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穆斯林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 x3 U$ ~- |# O  D& R, J
; X+ r5 `1 j+ y; }: _
回族中的颜姓,来自元代以隐士被征至京师,授翰林待制,预修《金史》,任江西廉访佥事的伯颜之名。据《上海伊斯兰教文史资料汇编》称,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任四川按察使,后任南京监察使的颜正“乃元平章伯颜之后,并取伯颜之‘颜’字为姓。”颜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
+ X- l. \. |: p8 Z/ q

9 |- l* ?! I4 c0 i
杨姓为回族主要姓氏之一。其来源也相当广泛。元代的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其后裔“居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之羊市,故改羊姓。”(《回族人物志;明代》)元代被推翻后,为躲避战乱和免遭迫害,其后裔遂迁居山东益都,并改为杨姓。改“羊”为杨姓的还有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入附,授官德州卫百户的西域回回虎林比失。虎有子羊羔儿,后裔均为杨姓,“遂成德州回回望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据河北、天津、北京、山东等地的回族家谱和口碑传说,他们均是随“燕王扫北”而来的南京钦天监杨家。明代安徽歙县人杨光先,曾在康熙四年至七年(1665-1668年)任钦天监监正,其六世先祖杨凝为明宣德五年(1430年)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后任南京刑部尚书,今安徽仍有其后裔。又据《蒲氏族谱》载:“蒲本初号诚斋,东石开基公一世祖。崇漠公次子,借母氏姓杨。”今泉州有其后裔。又据辽宁两部《杨氏家谱》载:一支约在康熙年间由山东武定府阳信县西营迁入沈阳西关,另一支是由明永乐初年从南京应天府迁至河北后,于第九世开始迁到奉天省沈阳的。在沈阳回族当中,杨姓为大姓,分支也不少,相传有“六杨”。在江苏镇江,据修于同治八年(1869年)的《杨氏族谱小引》载:其先祖“洒公与弟西公“于唐初由西域进关,初居“陕西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北),繁衍十二世后,于宋初迁徙并定居镇江,故自称“弘农郡德润堂杨氏”。现镇江依然有“小杨家巷”的地名。杨氏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已传至二十五世。由于“族广人繁”,分为“国、泰、民、安”四支,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已传三十余世,始“立谱排字传世”。据推算,现今‘奇”字辈应为“洒公”。“西公’”第四十六世孙。在杨姓中,也有个别是改姓。如明英宗时入附的西域回回老哈,其“子哈铭,改姓杨铭”。(《回回历史和伊斯兰文·化》)杨姓回族在中国分布很广。3 A2 g+ t% X: [$ y" G5 p

, D2 \  K9 [$ Q8 t  M+ w
回族中的羊姓,源于地名。元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的后裔,因世居宛平(今北京丰台区)羊市角头,故取“羊”为氏。后来,羊氏家族为避战乱,遂迁山东青州(今益都县)居住,便改羊为杨姓。  D; p. v8 o3 [% H( e' A
; U" C6 K- `8 ~3 m
回族中的冶姓,据《清史稿》载,源自元末被封为甘肃行省佥事的西域维吾尔人薛都尔丁。明洪武四年(1317年)薛都尔丁归附明朝后封为土司,并被派驻碾伯巴州米拉沟一带(今青海民和县境内)。薛都尔丁后人世袭其职,及第四世土司也祥,因“也”同“冶”同音,故改姓冶。冶氏相传十七世。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其家族参加了青海回族反清起义。第二年,土司称号被废除。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米拉沟冶氏自称数代已为回族,而不再称维吾尔族。另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明太祖定鼎金陵,增为十姓:日闪、日者、曰白、日苗、日冶……”故冶姓也有一部分属赐姓。冶性回族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 R4 J9 }" ?/ ?8 w( z

: c4 c( r- v8 _/ y
回族中的伊姓取自伊斯兰教圣人“伊布拉欣”名字首音。又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伊司马仪……之后裔姓伊”。回族中的伊姓,也有来自改姓的,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密咱按布,改姓伊,遂成为了回族伊姓的又一支。伊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等地。
9 \% w1 w, \' O" o/ w
$ L+ F/ Z. [: N5 E  ^% g1 c4 B. w0 ?
回族中的易姓比较少,来源也不祥。易作为姓氏出现,最早见于明代。(参见《太平图话姓氏综》)《百家姓》里也无此姓。易姓回族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
0 A8 y9 K/ F$ n2 J5 ^2 X
/ s% ~! E% d2 @& ]4 {0 G" p, {
回族中的以姓取自祖名首音。“据广西桂林东郊回族坟场古墓碑记载,桂林以姓回回,原为唐代东来留居陕西渭南的阿拉伯人以不拉欣之后,后人取以为姓。明代都指挥同知以抚宸以征广西洵州功,镇守广西,居留此地,世代繁衍,为桂林回回望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教》)以姓主要分布在广西桂林地区。; ^8 y( I0 n- H9 v' i
, m1 c$ S, K! t! a5 ?1 j$ ~- D  f  p
回族中的尹姓,据《辽宁回族家谱选编;尹氏族谱》载,家族原籍直隶新集,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随清朝向奉天(今沈阳)拨民出关到东北的。又据河北沧州《尹氏门谱三戴宗亲;再立尹氏门普(谱)序》载:“始祖原籍南京应天府,磨盘街双槐树底下居住二龙岗。自明永乐年间迁发(拨)直隶天津府,青县西马家桥村任地入籍,安居于斯,至今三百余年。”辽宁。河北两地尹氏均有“直隶新集”的“迁拨”史,否有源流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尹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
8 h' M# p9 B1 y3 Y

1 \+ h8 a# l' _
回族中的尤姓,大多出自经名的首音。如尤素夫、尤素甫、尤权思等。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的少数地区。
) ]2 e6 Z) e+ N2 C( H( m

$ h! j# D! u& n) v) {
回族中的羽姓,主要源自经名的首音。如明末抗清将领羽风棋(?- 1650年),其祖‘“羽士夫”,为经名‘王素甫”(yusuf)的另一种译法,后来就成了“姓名”。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B" j3 m. ~% c' |+ S
$ v8 E/ K* i( s$ Y" z
回族中的玉姓原为闪姓,后被赐姓玉。如:“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姓闪,赐姓玉。”(《回教民族说》)在元代,玉氏有镇国上将军、前卫系军都指挥使玉哇失、散曲家玉元鼎(原名阿鲁丁)等人。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6 n) c; Q2 y: K6 U  C# |
0 q% Q/ F  {* K2 Q" k
回族中的郁姓,出自明英宗正统中期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后裔。入朝后,那罕帖木儿授职锦衣卫指挥同知。卒后其子倒刺火者袭职。至孙沙班时改姓郁,名敬,因屡有功晋升指挥使。再后,四世孙为郁锦、五世孙为郁胜、六世孙为郁腾、七世孙为郁勋,并世代袭职。郁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2 _! `* N) O2 D6 q+ [  d
) P6 x$ ^& ?+ S. h( v1 j
【姚网世界,尽在掌中。】
长按图片3秒,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姚网。
/ ], }% j& p/ o
  o/ M' t* @/ D+ t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15-7-13 14:01
乜姓我们圣良庄就有,在我们的庄上排在第四位。姚姓第一、孙姓第二、董姓第三。4 d1 f* J& M3 h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7-14 08:35
在这一百零四个姓氏中不见姚姓,为什么?回族中有姚姓,云南回族有姚姓有族谱有教授。
# X1 y" C* K* w5 u8 Z3 U: s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5-7-14 11:32
甘青的回民大多马姓。。
作者: 小姚杰    时间: 2015-7-17 17:48
特别有价值!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5-12-3 23:55
pszyyao 发表于 2015-7-14 08:35  e5 R: V+ x; K' w6 d8 q
在这一百零四个姓氏中不见姚姓,为什么?回族中有姚姓,云南回族有姚姓有族谱有教授。
3 q0 z, P; \4 `
原来咱们姚姓也有回族人啊知道啦。谢谢尧老!
* U* X/ B! l3 R+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