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c p9 ~$ ^1 ^$ @ 作者:史宗义 # E. x9 w3 I8 `, t& C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若隐若现,神出鬼没,他身披袈裟,口喧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城却敌,在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的斗争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条神龙,见首不见尾,使人感到莫测高深。他实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n' p4 ^: y- J4 M; |7 V4 p, ~& W l& \% ]# `# {* q, V1 g
怪杰出世& j% j. C5 |9 M' r. \0 T" Y& N, b9 V
姚广孝(1334—1418年),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开封),曾祖父随宋室南渡时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今属苏州)。他出家后法名道衍,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 / W. m8 W. u. B8 M: ~- E7 R5 G) Q1 u0 e, b+ V9 L- r4 ^
姚广孝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乡间郎中,生活虽然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姚广孝十四岁时,父亲让他学习行医,他口气十分坚定地说:“我不想学医,我愿意读书,将来争得一官半职,干一番荣宗耀祖的大事。”+ `6 s& E, H" D
& D( N2 g U0 F6 X7 `0 `/ K0 x 父母认为他小小年纪,口出狂言,就没把他的话当回事。由于姚家祖辈事佛,父母决定让他出家为僧,谋口饭吃。但父母很快又舍不得了,毕竟儿子年纪还小,就这样离开父母,确实放心不下。就在父母犹豫不决的时候,姚广孝的伯父姚震之说:“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父母亲听了这话,觉得有道理,终于下定决心,把姚广孝送到了里中妙智庵,取法名道衍。从此,姚广孝成了一个真正的出家人。1 M( H/ ^& B6 s' B
3 y' ]4 r& p& a& Y 姚广孝出家后,却从师于一个叫席应真的道士,向他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同时还读书工诗,研究兵法。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精通佛、道、儒诸家之学,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高僧。 1 v. P5 Q6 |) J0 p I8 ` _! o4 D7 _# X9 ~% [" U% p+ Z6 ~' q5 Q: B
吴中富庶,也是人才荟萃之地。姚广孝有四个好友,分别叫高启、杨基、张羽、徐贲,这四人自比于唐初四杰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其中的徐贲,号北郭生,比邻而居的高启、王行、宋克等十人,号称“北郭十友”,均与姚广孝结为诗文好友。这些人劝姚广孝弃佛归儒,姚广孝婉言谢绝了。大约在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他潜心内外典籍的学习,开始了佛、儒两家的对比与选择。在学佛访友和诗文来往中,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 0 h$ D' U& B' r1 p8 F. _8 ]. F/ G5 S: a
在元末乱世中,姚广孝叩钵吟诗,高谈阔论,确实不像个安分守己的出家人,倒像一个胸怀大志的书生。他渴望走元初怪僧刘秉忠的路子,辅佐明君,成就帝王之业。 - K5 R( Z: L) n+ K2 X9 d$ b; X% d) E+ I( a: n3 J/ |. y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诏取天下高僧,姚广孝因一场大病而失去了应诏的机会。! B6 R* Q$ Q3 `!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