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浦市“桐油大王”姚本俊 [打印本页]

作者: 六合居士    时间: 2015-12-26 17:40
标题: 浦市“桐油大王”姚本俊
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时代混乱,外商入侵,加之匪患不断,盗贼四起,在兵匪的共同敲诈下,浦市有十二大家,相继没落。这时,浦市又戏剧般的产生了两个商业大号,他们的实力扩充到整个沅江流域。其中,姚恒森商号可称浦市商业史上的一座丰碑,而姚恒森的直接管理人姚少安,主要是靠经营桐油生意而成为泸溪县第一大商号的。 姚恒森商号创始人姚祖荣,号志仁,祖上靠加工鞭炮起家,并置有少量田产,在浦市黄土坡建有一栋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综合性宅院。内有花园、粮仓,粮仓可储粮800担。光绪初年,到姚祖荣时,设商号“姚恒森”,以经营和加工鞭炮为主,后又逐渐扩大规模,经营油茶、米等。比起浦市当时各大商号来还不引人注目。
( K4 G5 T# \# U/ s姚志仁娶妻赵氏,生有两男两女。长子姚少安,族名姚本俊,生于1886年,幼时读过三年私塾。16岁时与程涛(浦市十二大家之一的太平街程梧刚之子,中共地下党员,马日事变被国民党杀害于沅陵)的妹妹程氏结婚。结婚后不久,其父姚志仁放权将店铺全部交予他管理。
% `1 n8 N6 `; g3 U姚少安为人厚道,头脑灵活,讲究信誉,善于经营,故而他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到他二十多岁时,“姚恒森”商号已发展为除祖传的鞭炮业、油、米外,有南杂、水果、柴炭、绸布、盐、陶器、铁器、桐油等多种经营项目的综合性大商号了。他既搞批零业务,又搞收购加工。其中以桐油生意为主。
  T. }& [9 n* Z姚家生意做大后,先后购置了唐家弄一幢没落的李家大宅院及旁边的院落。后又从余家弄购置了一大片旧民宅,对其改建,连成一片。内有绣花楼、住房、花园、盐库、储放桐油的大仓库约计6000多平方米,并在太平街与正街购置店铺五间,成为浦市首屈一指的大户。
4 L+ }) a% R, _/ U9 Q7 o; F由于整个湘西境内桐林广阔,桐油资源十分充足,利润可观。而浦市拥有二十四家码头,属沅水流域最大的码头群,拥有巨大的物资吞吐量。镇后有一条串通蜀、黔、滇的千年古驿道,发展桐油生意条件得天独厚。
, R$ n; F& K4 z4 t浦市的桐油行业在清代晚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时油行分为行(音“行”)行(音“航”)和坐行两种性质。行行分上、中、下三路,二、三十家往来于农村收购油农产品。坐行则坐店收购,都是一些财力比较雄厚的,把送来的产品按统一规格包装入油篓或油桶,储放在仓库或整船运往常德、汉口等地销售。当时拥有数百或上千桶桐油资本而著名的行号有成人美、熊德丰、吉大祥、谢兴盛、李炳记等十余家油行,而独有姚恒森的桐油销售量占整个浦市桐油市场的一半以上。! Q5 O7 j0 g- Y% o# a% e2 j: `: ~% W/ Z
姚少安身材魁梧,整天守在电话机旁,随时了解市场行情,合理的指挥操作。姚家当时存放桐油的地方有姚家湾、唐家弄油库、黄土坡宅院三处。每处均在10000桶左右(每桶70公斤),日收购3000余担,每年运往汉口销售三次以上,每次装10余只船,每只船装载桐油20—50吨之间。姚少安在辰溪、洪江、常德、汉口等地设有贷栈或转运站,还入股于常德、洪江一些大商号。这样,上至铜仁、汉口、上海,下至洪江、广州等地,无不熟悉“姚恒森”商号之大名,而商号的直接管理人姚少安也因此获得了“桐油大王”的誉称。
( _9 a) H: |/ m, y' K# m) m  u+ N民国初期,浦市的桐油业在以姚少安为龙头的带动和促进下,发展到了巅峰。河边码头有一半的码头长期停靠着四橹五仑的装油船。桐油业的兴旺,促使当地人在下湾建立了几座桐油加工坊,姚少安也建有一座加工秀油的油坊。老码头至大码头一线码头,在夜里的灯一直亮到油库,亮到天亮。人们在夜里通宵加班抬油,天亮时从大码头到唐家巷一路都有打翻的桐油,人行走时要把鞋子粘住。桐油生意的兴旺也带动了竹木业的兴盛。从下后街一直到黄土坡约500米长的街,全是专为包装桐油而编织的70公斤一装的油篓,后改制木桶。当时日制油篓数以百计的有“谷”家篓厂,“保”字号,“兆”字号等。至今当地仍称此段街为“油篓街”,后街一段为“桶匠街”。- a2 n* k2 H2 U4 _7 r  o
民国十一年(1922年),贺龙率湘西巡防军第二支队驻防浦市,因上年大旱,饥民载道,乃与姚少安创办救济院,收养流离失所的饥民儿童,并施粥救济灾民。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姚少安兄弟以家产创办私立志仁初级中学。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浦市的桐油市场逐渐后移,最后被洪江所替代。乐善好施的桐油大王姚少安,被百姓称其“为商不奸,居绅者正,不愧君子;扶贫济贫,为富者仁,可称丈夫。”
作者: 六合居士    时间: 2015-12-26 17:54
姚家書樓
( X+ b0 X( Y) T$ M, d- s當今浦市,凡是知道姚家大院就沒有不聞聽姚恒森大名和姚家繡樓之名的。姚恒森是清末民初在整個沅江流域,名聲最響的一家商號。姚恒森第二代繼承人姚少安,族名姚本俊,堪稱商界奇才,將姚恒森商業發展到了巔峰,成為辰浦地區第一大戶。而姚家繡樓,實則系當地不懂地方歷史的好事者後來所強加的,浦市歷史上所創建的第一個繡花場所,是在1956年,全國掀起公私合營熱潮,以浦市絲線大戶羅瑞森為首的參加了浦市湘繡廠的創建。廠址設史家弄的聶家大院。1958年又與棉麻紡織品廠合併,有職工130余人。1961年又調整分出,改名浦市湘繡社,後來併入軍烈屬縫紉社。
% o, @5 _: ?1 R3 O+ z& B現今,浦市對外宣傳的姚家繡樓,實際是姚恒森商業主要繼承人姚少安三個兒女辛勤苦讀的書樓。1988年秋,由駐在姚少安之弟姚秩安(族名,姚本傑)覺廬的浦市鎮人民政府牽頭,在姚家書樓成立了鎮辦企業“浦市繡花廠”,招收瀘溪境內十八歲以上姑娘20名,三年後解散,繡工多轉到瀘溪縣湘繡廠和羅瑞森長孫羅通國的“浦市民族工藝繡品廠”。姚家書樓卻因此落下了浦市“繡花樓”的稱呼。為了對姚家祖先的尊重,我們應當還原於歷史真相。
% U7 y1 P" L$ b/ i8 j5 Y, c姚家書樓位於餘家弄內。這條弄子有兩道拐彎,二米寬,與後街通。弄裡面高牆大院集中,鏢局、錢莊、油行的老字型大小至今痕跡猶存。
4 p2 V. T- k3 k6 w- [走餘家弄進,經周家大院等四重古宅院,靠左有一幢院門,門牆上 “成人美油行”幾個墨色字至今清晰可鑒。就在油行對面的老院裡,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長形磚木結構的兩層建築物,即浦市有名的古跡,姚家書樓。下層為青磚結構,外牆高約5米,寬10米,深4米。牆內單獨有10根料木撐柱。有兩扇中門,室內靠左牆有一道小門可通姚家後院。這層青磚結構為民國初期維修時所加,是姚家專用於儲存食鹽的地方。上層帶廻廊式的花格欄杆內為書樓,純木質穿鬥式結構,比下層多出一圈廻廊,上下結構鮮然不同。書樓給人初次的感覺,象一隻有力的巨手高高托起一架玲瓏的鳥籠。別有一番吊腳樓的獨特風味。) ?: t9 O+ }1 f0 d6 Q
從書樓的木踏梯板依牆而上,到書樓的廻廊。靠東的風火牆高出瓦簷,隔住了外面的景色。這裡是曬樓,也是書樓的最高點。但看到的範圍只是姚家後院的花園景色,和那變幻莫測的雲空。書樓有三間相連的房, 每間約十平米,皆有前後門,門腰有雕花。姚家書樓有三個顯著的特徵:5 T$ j8 t- U6 ?# ~
其一、有寬一米,四面相通的廻廊。四周共有八根立柱,撐在廻廊的欄杆中間。前後欄杆式樣對稱,中間嵌著一尺的團形荷葉木雕,上面綠色雖有駁蝕,但仍然可見,象徵團結、和諧。
* o. ]- n8 E. b, X: T" |3 g其二、迥廊的花格欄頂,吊有一排整齊的能伸收的活動木頁。每塊為80公分長的木頁,安裝在欄杆隔柱的頂樓板邊沿,木頁厚一公分。組成木頁的每塊木板全用精製的紅油浸泡過,故而至今仍然不受雨侵蟲蝕。幾百年的陽光不但沒有曬裂這些木頁,反而象披著金翅膀的一隻鳳。+ K2 H  l/ v& t/ @- i
其三、整個房間一米以上,全為窗格。四壁的窗格分上、中、下三層,結構整齊。多數在後來補上了綠色玻璃,餘下部分保留著原來的木刻花板。以梅花、芙蓉、喜鵲、鹿為主,喻意寒窗苦讀、不染塵汙、和諧相處、喜中金榜、高官厚祿。從雕刻手法和圖樣上看,與旁邊還完整的保存著的姚家大院廳堂上的窗雕相似。上層多為回形,書樓高三米,蓋青瓦,沒有翹角,這樣結構特殊的書樓,在採光、通風、防火、排水上都很有講究,而且實用。上午的陽光,可以斜斜透過木窗,照進書房裡專心攻讀的子女。就是在這座設計獨特而精緻的書樓裡,姚少安的三個兒女全部靠讀書考取功名,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其長子姚元斌少年好學,為浦市地區在新中國時期考取清華大學的第一人,成為浦市歷屆青年學子之楷模。我們後人,應當對精心設計此書樓,為國家輸送有用人才的姚家祖先的偉大教育精神,追思緬懷才是,卻怎麼能改變這座具有重要積極意義的古建築的實際歷史教育意義呢!
: e! J6 j7 W2 ^! n' m  S* P0 d" ?1 O& E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5-12-27 08:40
六合居士 发表于 2015-12-26 17:54
: C8 b+ W, r! Q. E% m6 C姚家書樓
' ^' _% Y! Z3 z! S當今浦市,凡是知道姚家大院就沒有不聞聽姚恒森大名和姚家繡樓之名的。姚恒森是清末民初在整個沅 ...
4 f$ E6 E, Y, o! t! `- p% Q- q
姚少安,族名姚本俊,生于1886年,幼时读过三年私塾。16岁时与程涛的妹妹程氏结婚。结婚后不久,其父姚志仁放权将店铺全部交予他管理。
+ X4 m& y+ b( m. ~  t  d) K/ S. S  q, R& X
姚少安为人厚道,头脑灵活,讲究信誉,善于经营,故而他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到他二十多岁时,“姚恒森”商号已发展为除祖传的鞭炮业、油、米外,有南杂、水果、柴炭、绸布、盐、陶器、铁器、桐油等多种经营项目的综合性大商号了。他既搞批零业务,又搞收购加工。其中以桐油生意为主。
) g' I9 `2 e! X% l* E$ y
; h8 z2 S, w8 k: r# k" q
姚家生意做大后,先后购置了唐家弄一幢没落的李家大宅院及旁边的院落。后又从余家弄购置了一大片旧民宅,对其改建,连成一片。内有绣花楼、住房、花园、盐库、储放桐油的大仓库约计6000多平方米,并在太平街与正街购置店铺五间,成为浦市首屈一指的大户。
) H# G$ c2 ?; [1 c4 w7 A6 R2 \9 L8 Y/ [$ R9 L

; ?, ~1 ~+ y# z) A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