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陕州姚 五世祖----唐文贞公姚崇 [打印本页]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8-1-26 19:26
标题: 陕州姚 五世祖----唐文贞公姚崇
陕州,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被伟人毛泽东称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的姚崇就是其中一个。姚崇唐朝陕州硖石人(今三门峡市陕县卫村),公元650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祖父姚祥,做过隋朝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父亲姚懿,唐太宗时任过陕州刺史、嶲州都督。他少年风流倜傥,为人豪爽,长乃好学,善写文章。后经科举做官。又因才干出众,从地放到中央,连续晋升。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因政局动荡,三起三落。曾任过亳、宋、常、越、许、申、徐、潞、扬、同十个州的地方长官,担任过武则天、睿宗、玄宗朝宰相达十多年。对挽救危局、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开创开元盛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时人誉为“救时宰相”。
一、  直言敢谏,以百口保百官
武则天在建立大周政权的过程中,为了镇压李唐宗室和一些大臣的反抗,制定了告密制度,任用了一批如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酷吏。十几年来,他们罗织罪名,株连无辜,搞得许多人家破人亡,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神功六年(697)年九月一天,武则天对朝臣们说:“过去,周兴、来俊臣审理案件,多牵连到朝廷大臣,说他们是反叛。国有国法,我怎么能包庇他们呢?其中有的人,我也怀疑有冤枉,就派近臣去监狱中去审问,最终得到的却是自己承认有罪的供状。但周兴、来俊臣死后,就听不到谋反的事了,然而以前被杀的人中是不是有冤枉的呢?”听了女皇帝的话,朝臣们都谨慎的一言不发,朝堂上一阵肃静。这时,只见被提拔为兵部侍郎(相当于今天国防部副部长)的四十八岁的姚崇站出班列,发表意见。这姚崇曾在刑部任职,因事实求是办案公道,保过不少人,对这方面情况比较了解。他直率而又诚恳地说:“陛下,自垂拱(685—688年)以来,被告的家破人亡的,大都是冤枉的。告密的人因公而邀赏。天下好多人都在罗织人罪,情况比汉朝的党锢之祸还要厉害。您派人到狱中查问,被派的人也害怕株连,怎么敢去动摇原案呢?被审问的人若要翻案,还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全靠老天爷保佑,皇上你醒悟过来,诛杀了周兴、来俊臣等坏人,朝廷才安定下来。”停顿一下,姚崇又激动的说:“从今以后,我以微贱之躯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现在内外官员在没有谋反之人了。恳求陛下,今后要是在收到告状信,只要把它收存起来,不比去追究就是了。假若以后确有证据证明有人谋反,我甘愿承受不告之罪!”
听了这一席尖锐而又忠恳的批评和意见,武则天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非常高兴地说:“以前的宰相都是顺着即成的事实,害得我成了一个滥行刑罚的君主。你今天所说的话很符合我的心意。今后,就照你说的办。”并当场下令赐给姚崇白银千两。通过这件事,武则天更加了解和信任姚崇。过了一年,又任命他为宰相。
二、  革故鼎新,提出十条施政纲领
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粉碎了太平公主集团之后,如何才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振兴国家呢?他想起了富有才能、熟悉吏治的姚崇。在武则天之后的七-八年间,因政局不稳,姚崇宦海沉浮,已两上两下,这时正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任刺史。
十月十四日这天,玄宗在渭川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打猎时召见姚崇。六十四岁的姚崇先是陪同玄宗纵马奔驰,呼鹰逐兽。打猎之后,君臣二人开始,讨论国家大事。玄宗提出问题,姚崇对答如流,他胸有成竹,侃侃而谈,雄才大略,脱口而出,精力充沛,毫无倦意。玄宗如鱼得水,十分称意,当即提出任命姚崇为宰相。受到皇上如此厚爱,姚崇似乎无动于衷,他挺胸稳坐,并不叩头谢恩,却说:“臣有十条建议,陛下如果认为不能行,那这个宰相也不敢当!”玄宗道:“你且讲来!”
姚崇一口气讲了十条:第一,自武则天以来,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第二,几十年来边境征战不息,臣请三数十年内不求边功;第三,从前宦官专权,臣请以后宦官不能干预政权;第四,过去国家法律都被皇亲国戚破坏了,臣请求他们今后必须带头遵法;第五,近几年来,地方官为媚上送礼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臣请求今后除国规定的租、庸、调等赋税外,杜绝其他一切摊派;第六,为稳定政局,臣请求皇亲国亲以后不能担任朝廷要职;第七,鉴于先朝对超群轻慢无礼,有失君臣之敬,臣请君主对大臣要侍之以礼;第八,鉴于中宗时,擅杀忠谏之臣,臣请敢于直言进谏者不获罪受害;第九,鉴于武后建福先佛寺,上皇造金山、玉真二道观,耗费百万,臣请求以后杜绝造佛寺道观;第十,汉朝外戚干政,乱了国家,臣请以此为鉴。
这姚崇经历了武则天、中宗、睿宗三朝,已二次拜相,历任了十个州的刺史,深知时弊之所在,洞悉动乱之根源。因此,这十条政纲,可谓切中时弊,救世良方,玄宗听了,久久不能平静,连胜赞道;“说的太深刻了,我完全同意!”第二天,姚崇正式被任命为宰相兼兵部尚书。
自从姚崇拜相后,凡国家大事,玄宗都和姚崇商议决定。姚崇进见时,皇帝就从御座上站起来,表示敬意;姚崇离开时,皇帝临轩相送。姚崇独当重任,施展才华,拨乱反正,事必躬亲。有一次因大儿子亡故,姚崇向朝廷请了十来天假。政事积了一大堆,副宰相卢怀慎处理不了,只好诚惶诚恐地向玄宗谢罪。玄宗安慰他说:“朕已把天下大事委托给姚相了,你只要配合好,就算称职了。”等到姚崇假满,堆积了十几天的公文被姚崇只用半天的时间就处理的干净利落。在玄宗的高度信任和支持下,姚崇大刀阔斧改革弊政,推行十条政纲。如把皇室诸王及靠政变起家的功臣们调到地方妥善安置;整治吏治、精简机构、罢免了中宗时用钱买来的编外官两千多人,制定了中央和地方官员相互交流制定;裁剪和尚尼姑三万多人,还俗从事生产。开元初期的十几年里,在姚崇和他的继任者宋璟、源乾曜等宰相的努力下,十条政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出现一个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
三、  破除迷信,力排众议灭蝗救灾
开元四年(716年)夏,正在救时宰相姚崇兢兢业业扶佐唐玄宗整顿朝政、励精图治时,河南、河北一代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田野里,蝗虫飞过之处,空众黑压压一大片,遮天蔽日。蝗群落到哪里,哪里庄稼就被啃个精光。老百姓束手无策,只好烧香祈祷,求上天消灾。
蝗虫越来越严重,受灾州县越来越多。报灾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朝廷,文物大臣一筹莫展。宰相姚崇上疏皇上,方张捕杀。姚崇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因为土地都有主人,只要家家动手自救,蝗虫不难扑灭。具体办法是夜晚在地头挖个大坑燃起大火,夜晚人们用扫帚扑打蝗虫,蝗虫见火光就飞下来,集中扑杀,成效自见。
姚崇的主张受到许多朝臣的反对,有人说:“蝗虫是天灾,只能积德修行。”有人说:“天灾是人力不能战胜的。”还有人说:“杀徨太多伤了和气,会受到上天惩罚。”这时候,本来同意灭蝗的玄宗也动摇起来,他找来姚崇询问,姚崇拿《诗经》与汉光武帝诏灭除蝗之举作为依据,指出前人灭蝗典籍有证,事有所验,不能听信那些腐儒偏见。他又说:“现在河南、河北存粮不多,如果听任蝗虫为害而没有收获,老百姓将会流离失所,国家将动荡不安。有些人怕杀蝗伤了和气,为什么不怕老百姓饿死呢?如果陛下又顾虑,请让臣以宰相的名义下命令捕蝗,万一出乱子,我甘愿受革职处分。”玄宗终于同意了。
要从排除了干扰,就风风火火地安排部署灭蝗斗争,他向各地分派了“扑蝗使”督促灭蝗,还和玄宗商量,制定了以捕代赈的办法,规定灭蝗一石,给粮一石。灾区许多州县闻风而动,效果不错。但汴州刺史倪若水却顶着不办,还写了一篇奏章,说什么“蝗是天灾,自应修的”。姚崇闻报,十分震怒,就写了一道行文严肃批评:“如果按你所说,蝗虫多是因为失德,那么,你身为汴州刺史,汴州却灾情严重,试问是不是因为你失德、失职而引起的?你如果不灭蝗,将来百姓没粮吃而造成大灾,我看你如何交代?”倪若水看宰相态度坚决,不敢怠慢。他亲自督办,动员百姓捕杀蝗虫十四万石,投汴水顺流而下,就这样,蝗灾平息,人心稳定,虽粮食减收,但没有造成大饥荒。
四、  太庙自坏,姚崇劝玄宗东幸
开元四年(716年),灭蝗斗争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姚崇的健康状况确大不如前,他在京城没有府第,借住灾罔极寺,十一月终于病倒在床上,不能上朝,玄宗闻讯忙派御医诊治,每天还亲自询问饮食起居情况。玄宗甚至私自祝祷:“老天爷呀,千万不能把灾难降到姚相身上,如果姚相有病灾,就是我大唐有灾难啊!”但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即使是皇帝的愿望你改变不了。姚崇在病榻上几次向玄宗要求辞去宰相职务,并推荐宋璟代替。皇帝几番不准,但看到姚崇年老有病,只好答应了。但姚崇在朝中仍留任开封仪同三司,算是皇帝的最高顾问。
开元五年正月,玄宗因关中连续二、三年旱灾,粮食欠收,为减轻供给负担,决定东幸洛阳。东行的日程已经安排,即将出发时,太庙忽然倒塌了。这在当时可算件大事情。玄宗忙召宰相们商量。宋璟、苏廷说 :“太上皇逝世不到一年,皇上您三年服丧未满,这是上天的警示啊!只有把东幸的计划取消了,才能攘祸祈福。”玄宗拿不定主意,就把姚崇请来征求意见。姚崇说:“太庙本市前秦符坚时所造,隋朝又利用过它,我大唐为节俭,继续使用它,已历数百年。虫蛀木朽,难免不毁。这太庙倒塌的时间和陛下东幸行期巧合,不是因为陛下要出行而太庙倒塌,况且皇帝以四海为家,东、西两京相距不远,这次东幸又减轻了西京人民的负担,是件好事。再者东都各部门都已做好准备,不去将失信天下。”最后,姚崇又提出三条建议:一、将神主移到太极殿;二、重新建造太庙;三、东行计划按期进行。玄宗听了,很是高兴,说道:“你说的正合我意。”当即下令赐给姚崇绢二百匹。自此以后,凡军国大事都找姚崇商议。要求姚崇五日上朝一次,仍然立于朝班首位。因年老有病,见皇上可以不跪拜,待遇甚厚。
五、  临终嘱咐,死姚崇犹赚活张说
开元九年九月,姚崇在东都慈惠坊里家中病重,就召集子侄们立下遗嘱。他说:我一生能做到宰相的高位上,感到很知止、知足,死了是自然的归宿,不必过于悲伤。第二、我已将田园将产事先分好,以免死后争吵,惹人笑话。第三,我平生不信佛道,死后不要沿袭俗例,请和尚道士追荐冥福。第四,要薄葬,四季之服各一套足矣,厚葬没什么好处,甚至会引来灾祸。
最后,他又次代说:“我为相多年,颇有作为,死后要有篇好碑文,当今文章高手,首推张说。但他历来和我不和,要他作碑文,必然推托,但这个人向来奢侈,尤其嗜好服饰、宝玩之物。我死后,他会来吊唁,你们把我生前好的玩物和宝带玉器都陈列出来,摆在帐前。张说假如不看,灾难来了,你们可速归故里,假如他逐件玩弄,你们可全数奉送,并央他作一碑铭,等他做就,并同时送呈过目。拿回随即刻石,我料他事后必然追悔,切记切记。”说罢,瞑目而逝。时年七十二岁。
几个儿子一边遍发讣告,一边布置灵堂。玄宗闻报,非常悲伤,亲派大员吊丧,谥曰文贞,追赠太子太保。几天来吊唁的文物百官,络绎不绝。这一天,并州刺史、天兵军节度使张说入朝奏事后,出于礼节,也趁便吊丧。(这张说,在玄宗准备拜姚崇为相时,出于嫉妒,指派人两次上奏皇帝进行阻挠,故而姚、张二人不和)。姚府诸子听说张说要来,早就将宝饰珍玩摆设帐前。张说吊唁后,见到宝玩,不禁上前把玩,爱不释手,姚崇的儿子忙说:“先父曾有遗言,同僚中有肯做碑文的,可将遗珍赠送,公系当代文章巨匠,如能挥动大手笔作一碑铭,区区微物何惧道哉。”张说欣然答应,即日就作一篇碑文,叙述姚崇生平完备而祥尽,赞誉姚崇:“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姚府诸子上呈朝廷,玄宗看后,连夜请人书写镌刻,也极口称赞:“如此贤相,当有如此碑铭。”几天后,果然张说反悔,又派人来索要文稿,只说文笔草率,尚需删改。姚崇的儿子领们来人看刻好的石碑,也极口称赞:“如此贤相,当有如此碑铭。”几天后,果然张说后悔,又派人来索要文稿,只说文笔草率,尚需删改。姚崇的儿子们领来人看刻好的石碑,并告诉皇上已经过目肯定。来人回去后告诉了张说,张说非常悔恨,扶胸长叹说:“死姚崇还能算计我活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才能不如他呀!”
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都给姚崇很高的评价,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赞道:“唐时贤相,前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姚崇的故事也代代流传。我们纪念他,就要学习他忠于国家、热爱人民的高风亮节,学习他实事求是、敢于改革的务实精神,学习他破除迷信、勇于同传统旧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古为今用,促进我国的四化大业。
摘自《姚氏家乘•第五卷》140页 姚崇纪事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8-2-9 16:22
我们追念文贞公及列祖列总的历史功绩,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激励吾族人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团结一致,再立新功。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8-2-9 16:48
公讳崇,字元之(公元650——721年),唐陕州硖石人,后定居洛阳,历任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代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封梁国公,紫薇令。已被列入中国历史名臣录,开元九年卒,谥文贞,传子三彝、异、奕。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8-2-10 15:24
组织好对文献公、文贞公及先祖的祭祀和扫墓活动。祭拜万安山文贞公陵墓在每年阴历二月初十;祭拜陕县文献公陵墓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个星期天。每逢文献、文贞公诞辰5、10周年大祭奠,其余年份小祭奠。计划在文献公诞辰1420年(2010)、文贞公诞辰(1360)时举行一次大的纪念活动。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