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醉美中国民居,惊艳世界! ( 转 )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09:38
标题: 醉美中国民居,惊艳世界! ( 转 )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16-6-30 09:39 编辑 " B, Q* i0 L" c
& `9 @1 A+ d/ [0 l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09:43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16-6-30 11:05 编辑 4 V% q; B2 p* o9 N8 }( \: D
9 U% e6 n4 W3 [( {, P- ]8 {9 i+ V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之多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十分鲜见。
从南方的青砖蓝瓦马头墙,
到北方的四合院,
直到黄土高原的窑洞,
内蒙古的毡包,
西藏的碉楼,
这些民居无不显示着
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
传承千年的建筑智慧!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11:07
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多样,民居建筑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通透。
3 f" ]6 D* u/ N+ P7 ^一、土楼民居
4 u+ |* o% }6 n. U# N/ L2 v
+ \7 E N; I: d$ e7 k# t* w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8 a7 b' y+ G* q2 k% P' e
土楼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3 ?- S, z s1 w+ z w8 L5 S9 {3 N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11:08
代表民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 Q5 k t' q f! @# f
- W# k( a& E8 ^! ~, |& S2 @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 F% C+ U2 \0 T+ q8 w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11:09
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 p% @3 T$ P, e0 l: w2 W
- X$ \% j/ _! Z, E) C* u E1 ^ g9 Y5 \" P, x6 A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11:14
二、“杆栏式”民居
7 h& {" h* \9 Q
7 F5 _/ @' w6 ~1 I
凤凰古镇吊脚楼5 F* G: N! D' S. D! Y0 H
“杆栏式”民居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 {8 O3 [* I2 n+ x) J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
0 N4 L2 [* P* u- R0 A0 I) a
代表民居:湘西吊脚楼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11:16
3 C$ W1 E4 G2 K7 I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0 I7 K6 i, I: k; @: c7 U( x* @
7 A- |, A8 ]2 r湘西吊脚楼
- Q# Z9 _9 T* U8 d( I5 e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自由,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简工,温馨而有画意。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11:18
代表民居:傣族竹楼
% `' l8 z5 P" D& @* x
4 H3 b2 s y% \. o: P
云南傣家竹楼
' J' w! z: V) v1 C* L* K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11:20
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民居。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 d4 v I# ]2 z4 I
- x* V8 j. |2 ]% C3 A; y! G
云南傣家竹楼
& ^0 @8 r* @1 W4 t4 s0 ^/ R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11:22
三、徽派建筑民居2 R. Y9 l. E( `4 w
( N5 e( X1 j$ K: ?/ r B8 F3 R
安徽宏村9 H. _- g" c. Y" V& j5 d- X" t
- g0 c% b1 |% o# F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 z/ k5 D/ M+ L& x/ O! e0 F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11:25
徽派建筑代表民居:西递、宏村、唐模、南屏等
" \1 a0 q( N2 @, N- c! C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
# A0 M3 |2 d) G: G1 u# u2 B

安徽宏村
' A% M6 Q; s S5 \& ~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6-30 11:27
唐模古镇2 f. G! l' q6 K& Z9 j
$ ~6 ]' d4 \/ W3 b. |3 C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16-6-30 11:44
中华美居,真是伟大!!!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7-1 10:41
四、江苏民居
' o, `4 G3 D* @2 `9 s6 x' b; O" D
. S0 P8 J* p6 W' B) C2 b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0 a; v& `1 a4 s/ z0 e+ Z
代表民居:周庄
5 {" r% [# ^ I. _1 _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7-1 10:42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16-7-1 10:43 编辑
9 W9 i3 b4 [+ d$ x2 o% U4 E- K5 b+ E( e/ q
# U( _7 z" r2 H3 N0 n5 \9 V! ^& ~; J- I) f3 g
4 x0 a6 x* ~- A) M
! F& z w8 l K( k民居周庄镇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 k) v1 G8 g7 Q0 j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7-1 10:45
北方民居
) `! |2 V2 R9 g7 ]. \0 O* Z. c3 Y0 E
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宽松,地形平整,自然风情、文化习俗等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
) r8 G( ^2 G( {1 f
一、窑洞
9 Y4 F0 Z% m% U$ L9 P7 l
$ T! U+ a* X, ~
% Q0 ^4 s% B$ w @9 t# g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多分布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
3 b j1 f: @9 n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 z# X& }, Z b, d9 X. h: \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Z7 v; v( [! `3 p2 v( v2 V/ L
- ]2 m1 B3 O5 n% u+ n- G& ?2 g5 Y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7-1 10:47
二、北京四合院
. ^" A+ ?6 Q1 f% s$ ?/ E! }) q; v
5 T9 ?9 H/ P2 W2 ]) u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c, m0 x5 Q+ n5 F6 g/ T6 ]; }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7-1 10:49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 t; `7 D+ `7 T- D
5 Y- S" |1 _& }+ i `0 v
e9 o( Z5 D, R2 k9 a4 M8 a; R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 T3 x4 z+ G3 S( @$ h' I% z
! D- {. `; J2 V: a! H
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7-1 10:51
三、藏族碉楼
; T$ ~; A' [1 R
6 F6 Z: x8 a1 F1 H; l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楼。碉楼虽然年代久远,但在房间的功能分配上,却一点儿也不逊于现代的别墅楼房。 m7 b: N) d/ k( p S( ^+ Y: X2 C
. T0 T& n2 A, w0 D4 S: U/ V
0 p9 d7 s. W$ o8 r
% _, C/ u$ G B9 f一座碉房中分布着各种功能的房间,包括起居室、厨房、卧室、厕所、储物间、牲畜圈以及碉房中必备的经堂,从生产到生活,一应俱全。
1 X! q8 N+ z: P# ^4 s8 v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7-1 10:52
, ~# |8 `3 a3 h8 C9 i! \
" r0 i1 K0 E4 y* O/ G. A+ b
3 J' _0 r4 h6 f+ @ E5 Y1 P
! P3 K' A1 o' s6 h
; b! s, ~* W; M1 I$ M & z! b6 \* g% o1 Y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7-1 10:53
四、蒙古毡包
1 x! Z# x+ S, d8 y( r. R
: u4 k, I8 |7 H6 T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7-1 10:55
毡包也称“蒙古包”,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
' T# @' L$ [" C5 z* d' l4 b+ u% O. _$ b. k0 ^. L0 i, x
蒙古的游牧民族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蒙古包。9 ~# J& N- F3 Z+ n, ?+ U
4 r) j+ e0 l) ]+ S6 H3 O6 @5 O7 o( d; |
. w! R8 Y6 B9 J% {9 n D8 I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7-1 10:56
+ n% U# M [$ L3 o
编后语
中国的地方民居远远不止以上几种,不管是小桥流水、青砖黛瓦,还是黄土高原,草原毡包,无不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意趣。+ |% z* `! S" _2 g7 C* Z2 [
$ |- O" Z$ E9 P5 D
如今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许多地方民居还未来得及被人们欣赏就已经消失殆尽。唯有传承,才有发展,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才是传承中国建筑特色的根本之道!
作者: 湖南临湘姚郑保 时间: 2016-7-1 15:27
3 w5 y: Y: H$ K$ R3 k8 x
开眼界了,谢谢小平老的辛勤付出!* k+ K- _8 ~( m" N! a9 g7 ^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6-7-1 18:36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6-7-1 18:45 编辑
( m/ Y, D; h( `4 | N9 K" E是啊,真正是大开眼界!多谢小平老的辛勤付出!/ g7 y0 C1 [' \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6-7-1 19:05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6-7-1 20:03 编辑
+ x- j; ^! S4 \# R/ M) e. n) ~/ K) n6 a- Z2 E
这幅美图之所以美,主要不在于那特色民居及其优雅环境,而在于画面里那群仙女般的倩影。大家说对不对?
- o' j$ N/ L# ~; o" D- X; }/ z0 w- G; T3 h
6 S1 P$ r2 r1 i; ?
+ H, L# i& M4 H$ @+ c! Q8 N9 f: |- c/ A7 n# ^! w, y
, g( U$ H) y- z# V4 k6 n% {
. R/ \" U0 `; K( k! @* _) i# N0 V
/ t, {% ^9 L* y& Q) j4 ]
( Y, L K+ q* d8 B2 h$ q/ B. a7 {2 d+ H$ \$ P8 p
8 g+ _/ X' W) p+ E- C4 d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6-7-2 10:45
姚先登 发表于 2016-7-1 19:05# i1 K1 {: H6 a
这幅美图之所以美,主要不在于那特色民居及其优雅环境,而在于画面里那群仙女般的倩影。大家说对不对?3 B4 d+ P4 o! l/ @1 [: A
...
& G+ I$ L: x, v( U- S; m谢谢先登.郑保等宗亲的关注!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6-7-2 20:34
各有千秋,美!感谢分享!$ D0 i$ c# P: g* N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