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在《姚书编著工作群》中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5-31 22:17
标题: 在《姚书编著工作群》中
睢宁姚光亮: 各位宗亲:打扰了!我们村家谱在文革期间不幸灭失。村里老人口传我们这支可能属“吴兴堂”,是眀初山西大槐树移民后裔,我们家谱辈分主要有:父子登科,东士克荣,正大光明,继传永庆,山川锦绣等。现寻同宗族人,希望同族宗亲或了解本支的姚氏宗亲,与本人联系。本人QQ:1278599869;电话:13775922369;单位:徐州市睢宁县公安局。谢谢!姚光亮谨呈😊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5-31 22:33
许昌欣源园林:
姚家村位于鄢陵县柏梁镇政府西南2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435户,1525口人,2743亩耕地。
姚家村旧称“姚家花园”,相传为唐代三朝名相姚崇所建。据传说,姚崇为人耿直,睿宗在位时,他见太平公主乱政,就与宋景一起奏议,让太平公主退居东都洛阳,结果触怒睿宗,被贬出京城。姚崇贬官期间居于鄢陵城西5公里处,这里民风淳朴,水土丰美,他便在此种起了花,建起了花园,后经沧桑巨变,就发展成为今天的姚家村。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5-31 22:43
山西浑源县姚氏
你山西浑源姚业军 是浑源县驼峰乡田村姚氏?
那个村姚姓很多。我们是李峪村。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05:21
山西浑源县姚氏,至少有二支:浑源县驼峰乡田村姚氏,那个村姚姓很多;李峪村姚氏(山西浑源姚业军) 。
浑源县李裕村姚氏,现在知道是姚元的后代,姚元的上一辈是内章、有章、富章。祖爷爷是姚德宝。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06:30
福建闽清下祝乡后岭村姚氏(姚朝利)
我们后岭的族谱在70年代一次火灾中烧毁。
闽清后岭,口传来自南京八角井,也有说来自江西赣南。
安徽有八角井姚氏。
来后岭第一代是姚徕梓
网上都找不到我这支的信息。
没想到你们福建闽清下祝乡后岭村这么复杂,竟然与同县同宗百中镇继新村姚氏祠堂【祠堂影集P40】没有什么世系关系!你们究竟是不是姚棨公派?
@姚朝利(福建闽清下祝乡后岭村) :网上、百度是靠人去做出来的,不是万有的,不是万能的。
你村的事情,找福州姚恩健(省粮食厅退休干部),也是上八十的人了。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10:26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7-6-1 10:35 编辑
四川仁寿县至少有2支姚:仁寿县的平远姚,仁寿县隔兴姚氏(姚文强家族)。
姚文强:家里的老人没说,我们那儿很少有这个姓的,族谱也没有,我估计是湖广填四川迁过来的。我们村也就几户人家姓姚,都是沾亲带故的。我听我奶奶说,我爷爷是章字辈,我爸是述字辈,到我们这辈就没有辈字了。
估计奶奶知道最多,今年88了,小时候她给我说过一些,不是记得很清楚,我晚上问问她。
富家镇,原来叫龙滩村。现在合并了,叫音堂村。老一辈都叫我们这儿叫隔兴。
@四川仁寿县姚文强 :四川许多许多姚族都是明清湖广填川l的,你族是仁寿县平远姚之外的另一姚氏,有多少人?谁何时始迁到川?有辈字?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11:18
@四川仁寿县姚文强 ,@冀廊坊文安县姚春生 :
四川仁寿县至少有2支姚:仁寿县的平远姚,仁寿县隔兴(音堂村)姚氏(姚文强家族)。
根椐姚文强提供的资料,以及再提供多些(始迁祖,迁徙时间,辈字,等)可以编写姚族简介。
仁寿县隔兴(音堂村)姚氏(姚文强家族)
我们是富家镇,原来叫龙滩村。现在合并了,叫音堂村,老一辈都叫我们这儿叫隔兴。
我们这儿很少有姚姓的,族谱也没有。我估计是湖广填四川迁过来的。村里也就几户人家姓姚,都是沾亲带故的。
奶奶说,我爷爷是章字辈,我爸是述字辈,到我们这辈就没有辈字了。
奶奶今年88了,估计她知道家族最多。小时候她给我说过一些,不是记得很清楚。
——@四川仁寿县姚文强 :四川许多许多姚族都是明清湖广填川l的,你族是仁寿县平远姚之外的另一姚氏,有多少人?谁何时始迁到川?有辈字?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11:24
枣庄姚绍峰:@广州姚钟尧潮阳 教授,画家范曾先生的曾祖母娘家也姓姚。
姚倚云
中文名 姚倚云
出生地 桐城县
出生日期 1864
逝世日期 1938
姚倚云(1864—1938),名蕴素,字倚云,女,桐城县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随父慕庭寓居江西安福官舍,经吴汝纶介绍嫁南通范肯堂为妻。光绪三十年,就教于南通女师,后任校长。著有《蕴素轩诗稿》。
@广州姚钟尧潮阳 在《范曾自述》这本书中,范曾先生介绍说,姚倚云先生是他的曾祖母。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11:29
莘县姚健华: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尚古村姚氏祖祠位于该村北,占地近百亩,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据《嘉靖广平府》记载,洪武三十四年闰三月,成祖皇帝至广平郡,官民各持牛酒相迎,上悉不受,但慰劳遗之。据查,路过该村时,居民对成祖礼数周全,成祖认为该村村民崇尚古代礼节,品德高尚,赐村名尚古。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姓姚名太者自山西榆次县小北村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坟茔图略
“雨水山林”是河北邯郸尚古村姚信科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11:39
福建闽清后岭姚氏) 有班辈双表:名派表,字派表。一个人有名有字,名派一字,字派一字。
福建闽清后岭姚氏名派表 :来尚崇铎,……,志祖朝兴,万年有庆,……。现在最老的就是志字辈。
——来和朝字派是几世?
不懂。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11:54
辉县姚勇
代理学家姚枢
姚枢(1201~1278) 元初政治家、理学家。字公茂,号雪斋、敬斋。先世自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入居内地。少时学习勤奋。金朝末年,父姚渊任许州(今河南许昌)录事判官,徙家于许。1232年,蒙古军破许州城,姚枢到燕京(今北京)投靠杨惟中,被引荐北觐窝阔台汗。1235年,皇子阔出统兵攻南宋,诏姚枢从杨惟中随军访求儒、道、释、医、卜等类人才。蒙古军陷德安(今湖北安陆),姚枢从俘虏中访得名儒赵复,力劝其北上讲学授徒,此后理学在北方传布渐广。姚枢从赵复处尽得程朱传注诸书,始攻习理学。1241年,出任燕京行台郎中,旋因与主管官员意见不合,弃官隐居于辉州苏门(在今河南辉县北)。1250年,忽必烈召姚枢至漠北访问治道,姚枢上书陈述儒家传统的帝王之学,治国之道,深受器重。忽必烈受命总制漠南汉地军事,姚枢建议在与南宋接壤地区屯兵,积谷守边,徐图灭宋,被采纳。后从忽必烈攻大理、鄂州(今湖北武汉),咨谋军中,屡谏屠戮。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姚枢以藩府旧臣预议朝政,参定一代制度,任东平宣抚使、大司农、中书左丞,出为河南行省金事,入拜昭文馆大学士,终于翰林学士承旨职位。
一、人物生平
投奔蒙古
姚枢字公茂,号雪斋,敬斋。他的祖先曾作为后唐的使者出使契丹,不知什么缘故留居其地,从此落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100多年后,姚枢的祖父和父亲先后担任金国中下级官吏,其家辗转回到中原。姚枢生于汾州(今山西汾阳),金末,他父亲姚渊调任许州(今河南许昌)录事判官,“乃徙家于许”。姚枢自幼读书刻苦,自期甚高,当时闲居许州的名士宋九嘉对他倍加赏识,认为他有“王佐略”
。
这个时候,在蒙古军队长鞭的频频抽打下,金朝已是风雨飘摇。公元1232年,蒙古军攻破许州,姚枢被迫出逃,这时,宋九嘉已出任蒙古官职,姚枢就到燕京(今北京)投靠他,宋九嘉将他推荐给了名臣杨维中。
所谓“英雄惜英雄”,当时姚枢32岁,杨惟中只有27岁,两个青年才俊相互欣赏,杨惟中很快推荐姚枢前往漠北,觐见窝阔台。那会儿漠北没有汉人士大夫,窝阔台“喜其来,甚重之”,留他在身边数年,姚枢因此熟知了蒙古的风俗和文化。
传播理学
1235年,皇太子阔出统兵攻宋,姚枢受诏从杨惟中随军出征,到汉地求访儒、道、释、医、卜、酒工、乐人等类人才。这是姚枢在历史舞台上的第一次演出,可说极其成功,他以睿智的目光和果断的行动,对历史的演变发挥了深刻的影响。
姚枢深知自己此行的意义,在血腥而无序的战争中,他敏锐而专注地履行使命。蒙古军破枣阳,主将欲坑杀姚枢搜罗的各色专门人才。在他的全力保护下,这些人脱逃“入竹林间,尽免于死”
。不久,蒙古军又打下德安(今湖北安陆),“其民数十万,皆俘戮无遗”。其时,姚枢还没有能力制止滥杀,但他拿着窝阔台的诏书四处奔走,尽力解救身着儒服的人,其中一位叫赵复的人言谈不俗,慧眼独具的姚枢当即将赵复带在身边,与他同吃同住。不久,姚枢亲自护送赵复北至燕京。为“传继道学之绪”,在中书令耶律楚材的支持下,姚枢协助杨惟中在燕京创立太极书院及周子(周敦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子配食,请赵复为师,选俊秀有识者为道学生”,从学者达百人之多,由是,理学在北方传布日广。而姚枢“首受其学”,成为赵复的第一个学生,精心研读“程朱二子性理之书”,很快成为阐扬理学的一个重要人物。
理学产生于北宋,但随着大宋南迁,该学派主要人物流落江南,传承到朱熹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理学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但这种新兴的学术,在北方却没有多少回响。金和南宋对峙百年,导致南北“声教不通”,金朝的儒士崇尚汉代经学的章句注疏,“学文止于词章,不知讲明经术为保国保民之道”。
而在公元1235年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姚枢发现、保护、推荐了赵复,瞬间打开一扇南北文化交流的大门,程朱理学由此在北方广泛传播,令北方儒士沐浴在耳目一新的学术空气中。当时人评价说:“北方知程朱之学,自(赵)复始。”而黄宗羲之子、明末清初经学家黄百家回望历史烟云,也曾感慨道:“自赵江汉(赵复号江汉先生)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如吴澄之经学,姚燧之文学,指不胜屈,皆彬彬郁郁矣。”
由于姚枢、窦默、许衡等人的努力,元朝尊信程朱,将理学定为官学。此后,明清承续元代,也以程朱之学为官学。当初,姚枢发现、救护赵复,只是一点灿烂的星火,但因缘际会,这点星火竟成燎原之势。
避祸隐居
公元1241年,40岁的姚枢命运发生一次重大转折,这成就了他与辉县百泉的一段缘分,也成就了他与许衡、窦墨等大儒之间的情谊。有时候,生活的转变来得出人意料,40岁,大笔的贿赂摆在姚枢面前,因无法拒绝,他只好选择了转身离开。
那年,窝阔台任命姚枢为“燕京行台郎中”。“燕京行台”也叫“中州断事官”,是蒙古汗国总理汉地政务的官职,当时担任这一职务的,是花刺子模人牙鲁瓦赤,此人经商出身,性喜货贿,为了不得罪他,各地官员和掌握兵权的“世侯”竞相往燕京送银子。大约为了堵住姚枢的嘴,牙鲁瓦赤常把贿赂分一份送给他。姚枢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想要,但顶头上司又得罪不起,洁身无门,只好放弃一切,挂冠而去,携家小迁至辉州苏门(今辉县北苏门山,百泉即在该山下)隐居。
来到苏门后,姚枢的生活是简朴的,没有了燕京城的高堂华屋,他“诛茅为堂”,盖起了茅草屋,然后出资垦荒田数百亩,“修二水轮”灌溉,让自己的生活有了基本的着落。随后置家庙,奉祠四世堂龛,“别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敦颐等像”,自己“终日危坐”,潜心研读程朱之书,如醉如痴。那时北方长期战乱,各种书籍相当缺少,刚刚从南方传来的理学典籍更是匮乏。苏门山下,姚枢亲自从事小学、四书的刊行,还动员朋友出资刊刻图书,散发到四方。
这时,“江汉先生”赵复已彻底从人间隐匿。出生于南方的赵复,与杨惟中、姚枢等人不同,他的“华夷之辨”观念十分强烈,心向南宋,不愿事元。忽必烈曾召见他,问道:“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赵复答道:“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父母者。”虽然在姚枢的劝说下,他前往燕京传授程朱理学,但一年后就隐居起来。没有了赵复,执著的姚枢就成了北方理学传播的核心人物,前来求学问道的人数众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后来成为大儒的许衡和窦默。
姚枢隐居苏门山时,许衡已30多岁,也是一位老师了,他闻讯前来拜访,读到“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顿觉眼界大开,兴奋得“不知手之舞,足之蹈”,遂敬信如神。回去后,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去我教你们的都不对,现在我才知道了进学之序!”不久,许衡就带着家人和学生迁至苏门,与姚枢“相依以居”。
另一位饱学之士窦默也前来隐居,与姚枢、许衡等人“慨然以道为己任”。他们过从甚密,经常聚集在一起,朝暮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从学者甚众,辉县一时星光闪耀,成为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在北方名声极为响亮,名士王磐受窝阔台征召,就曾将自己的全部学生转至姚枢处从学。
这段研读岁月长达十年,姚枢、许衡、窦默后来都卓然而成大家,并且都受到忽必烈的重用。
辅佐世祖
姚枢隐居辉县之时,并没有考虑自己的仕途。在苏门山下,他“读书鸣琴,若将终身”,悠然自得,似乎要终老于林泉。但公元1250年,忽必烈派人前来征召,50岁的姚枢慨然允诺,走出苏门山,再次前往漠北。人生选择起伏如此之大,颇为耐人寻味。
公元1250年,应忽必烈征召,姚枢走出百泉,远赴漠北,很快赢得忽必烈的信任。在蒙古汗国的大舞台,他凭借着杰出的洞察力,一次次让忽必烈避开灾难,走上坦途。
公元1250年,姚枢初到漠北,忽必烈“时召与语”。这是一种试探,姚枢没有错过机会,他上书数千言,总的要领是劝忽必烈用汉法治理汉地。
姚枢首先谈形而上的,“二帝三王,为学之本,为治之序,与治国平天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然后是形而下的,谈改革时弊的要务,多达三十条,包括立省部、举逸遗、慎栓选、汰职员、班俸禄、重农桑、修学校等。各种建议都论及具体实施的方略,“施张之方,其下本末兼该,细大不遗”。忽必烈大感惊奇,“奇其才,动必召问,且使授世子经”。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姚枢在忽必烈跟前一出手,便赢得了信任。这一点很重要,与君王交往,信任是第一位的,韩非子在《说难》中,曾以“智其子而疑其邻”等一系列故事,反复地说明这个道理。再有能耐的人,也只有获得了信任,才能获得施展的空间。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姚枢到达漠北时,他还只是位普通的藩王,但此人胸有大志,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智谋之士,这是姚枢毫不犹豫地应他征召的重要原因。
一年后,在蒙古王族的权力之争中,忽必烈之兄蒙哥取得蒙古汗国大汗之位。为了把天下控制在拖雷家族手里,蒙哥汗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全权委托给忽必烈掌管。
对于早已“思大有为于天下”的忽必烈来说,这是多年梦想一朝得圆的时候。他大喜过望,大张筵宴,与幕府众多谋士、名流庆贺。对于整个忽必烈利益集团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因此众人都忘乎所以,兴高采烈,“奉觞称贺”,独姚枢坐于席中,默然无语。
待至席散,众人皆出,忽必烈让人留住姚枢,问道:“众人在席间皆作贺词,你独默然而坐是什么缘故?”姚枢等的就是这一问,他直截了当说出心里话:“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富之阜,有超过汉地的吗?军政大权全都归了我们,大汗还管什么?”这下子,轮到忽必烈“默然”了。姚枢继续说道:“以后大汗身边的人乘隙进谗言,大汗必定疑心、后悔,因此将夺了你的权。不如只接下兵权,将行政权力交回,请大汗派出相关机构掌管。这样才势顺理安。”
这番话,估计令忽必烈听得一头冷汗,他肃然答道:“虑所不及也。”恍然大悟之后,按照姚枢的建议,把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13:41
至席散,众人皆出,忽必烈让人留住姚枢,问道:“众人在席间皆作贺词,你独默然而坐是什么缘故?”姚枢等的就是这一问,他直截了当说出心里话:“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富之阜,有超过汉地的吗?军政大权全都归了我们,大汗还管什么?”这下子,轮到忽必烈“默然”了。姚枢继续说道:“以后大汗身边的人乘隙进谗言,大汗必定疑心、后悔,因此将夺了你的权。不如只接下兵权,将行政权力交回,请大汗派出相关机构掌管。这样才势顺理安。”
这番话,估计令忽必烈听得一头冷汗,他肃然答道:“虑所不及也。”恍然大悟之后,按照姚枢的建议,把汉地政务交还蒙哥。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这种韬晦之计是十分必要的,自古君权的排他性都会产生惨烈的后果,自相残杀的事例不胜枚举。随着忽必烈在汉地站稳脚跟,声望日隆,蒙哥汗也扫清了异己,对亲弟弟的猜忌之心,顿时强烈起来。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在忽必烈掌管漠南兵权的第二年,蒙哥汗大封同姓,命忽必烈于南京(今开封)、关中自择一处,以为封地。忽必烈与众谋士商议,大家计议不定,姚枢道:“开封一带逼近黄河,水道迁徙无常,土薄水浅,四处有盐碱地,不若关中深居腹地,险要可恃,土地肥沃,古名天府陆海。”忽必烈遂愿处关中。
过了一段时间,蒙哥汗对忽必烈说:“关中虽好,但人户寥落,所得财赋,你如何够用呢?我瞧怀孟一带地方,人烟很是稠密,如今也归你掌管,方可以调剂得平。”忽必烈招纳人才,精心治理,这两个地方后来都成了他的根基。
这一年,姚枢再次上书忽必烈,分析了公元1235年征宋以来蒙古军队的种种失误,指出在历年征战中,“军将唯利剽杀、子女玉帛悉归其家”,所掠人民尽没为私奴。这不仅造成了南宋人民誓死抵抗的形势,而且所下之地“城无居民,野皆棒莽”,军事战果根本无法巩固,这决不是安邦定国之策。他建议,变春去秋来、专事掳掠的军事行动为分屯要地,以守为主,亦战亦耕的长期战备,在蒙宋交界地段屯垦戍边,等到边备充实,方可有大的作为。
此后不久,忽必烈征得蒙哥同意,“试治”河南、陕西,施行姚枢的这一策略。当时立经略司于开封,以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使,屯戍军队,耕战结合,屯田唐、邓等州,在西自襄邓,东至陈亳、桃源一线布置重兵,并构置工事,与南宋边境上的重镇襄阳成犄角之势,宋兵至则御之,去则耕种。随后,又接受姚枢建议,置都运司于卫地,通过黄河转运粮草,不一二年,河南大治,成为蒙古军日后进攻襄樊的根据地,也成为忽必烈的重要根基。
忽必烈奉命征讨大理,在一次军中宴会上,姚枢讲了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将曹彬攻占南唐后不杀一人,市不易肆的故事,委婉地劝谏忽必烈不要滥杀。忽必烈当时没有说话,第二天出发时,在马上大声对姚枢、也是对全军说:“汝昨夕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吾能为之!”忽必烈将“屠城令”改为“止杀令”。
忽必烈在汉地的一系列行动,尤其是他率军平定大理,既打通向南商路,又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使他的势力和声望大大提高,但这样一来,便有了“功高镇主”、“尾大不掉”之嫌。
蒙哥汗身边的贵族,逐渐有人表示担忧,称“王府(指忽必烈)得中土心”,告发王府人员“擅权为奸利事”。公元1256年,蒙哥把看不顺眼的堂叔、堂婶、堂兄弟拾掇完毕,听着越来越多的闲话,开始对亲弟弟有了猜忌之心。他指派亲信阿蓝答儿到忽必烈封地,设置专门机构“钩考局”,借经济问题开始说事。倚仗蒙哥汗声威,阿蓝答儿扬言除史天泽、刘黑马(这两位是最为著名的汉将,在朝廷有强硬的后台)外,对汉地其他世侯和忽必烈委任的关中及河南官员们都有擅杀之权。
这一切,显然是冲着忽必烈来的。忽必烈与蒙哥的关系顿时令人猜测万端。姚枢对此洞若观火,深知个中险恶,关键时刻,他为忽必烈条分缕析:“大汗君也,兄也;大王弟也,臣也。这事没法儿计较,远离朝廷本来就容易遭受不白之冤。当务之急,是要彻底消除大汗疑忌,这是釜底抽薪的办法。”
他向忽必烈建议,请他将自己的妻子和世子送到首都和林,送到蒙哥汗的眼皮底下,在那里长期定居,以表明忠诚心迹,这样,蒙哥汗的疑忌自然会解除。
忽必烈犹豫不决。第二天,姚枢又一再敦劝忽必烈返回漠北,回到大汗身边,彻底解除他的猜忌。忽必烈思考再三,终于断然回答:“从汝、从汝。”
这年十一月,忽必烈先后两次遣使觐见蒙哥,表白自己愿意“归牧”漠北的心迹,得到蒙哥的诏许后,忽必烈即驰归和林。兄弟相见,忽必烈端一杯酒站着敬献哥哥,恭恭敬敬行了礼退回座位,然后再次敬献一杯酒,再退下来。等他第三次去献酒,蒙哥汗的眼泪潸然而下,忽必烈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淌,他想为自己告白,蒙哥汗却伸手制止了,两兄弟张开双臂相拥在一起。随即,蒙哥汗下令撤销“钩考局”。
钩考虽然停止了,忽必烈仍然被解除兵权,留居漠北。在漠北闲居一年后的公元1258年,进攻南宋的蒙古东路军连连失利,蒙哥想到那个被自己委屈了的能干的弟弟,再次委任忽必烈率军南下。忽必烈仍以姚枢从行,南宋贾似道闻其咨谋军中,“比为王猛”。
公元1259年,蒙哥死于四川,忽必烈当时已逼近鄂州,因闻听留镇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欲谋称汗,他匆忙在鄂州城下与南宋订立和约,随即北归。公元1260年春,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举行忽里台大会,得到各路蒙古贵族拥戴,即位称帝,建元中统。蒙古帝国的统治重心从此由漠北转移到漠南汉地。
随后发生的一件大事,再次显示了姚枢惊人的洞察力。称帝后,忽必烈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付也自称大汗的阿里不哥,这时,用兵山东的世侯
李璮
发动兵变。在兵变前一个多月,李璮送到燕京当人质的李彦简悄悄逃走,忽必烈闻讯马上召姚枢商议,要他预测李璮动向。姚枢认为,对方兵变后有上中下三策可供选择,“使乘吾北征之隙,濒海捣燕,闭关居庸,惶骇人心,为上策;与宋连和,负固持久,数扰边,使吾罢于奔救,为中策;如出兵济南,待山东诸侯应援,此成擒耳”。忽必烈追问:“今贼将安出?”姚枢断然对曰:“出下策。”
事态的发展证实,姚枢的预见极其敏锐、准确,为忽必烈的及时决策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晚年境遇
在姚枢后人为他撰写的神道碑铭里,称赞他“不固富贵,进退礼敬……故不取耻当时”。这段话曲折地暗示,姚枢晚年的遭际并不十分理想。
忽必烈的潜邸(即位前的府邸)时期,姚枢是他最倚重的智囊之一,但在忽必烈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他却始终没有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因此没有显著政绩。这不太符合人之常情,原因何在呢?
有史家探讨这一问题,认为根本在于姚枢是一个“儒者”,“以道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使他不愿追逐“功利成效”,更注重安定天下,节用爱民。
忽必烈登上皇帝宝座后,情形发生了变化。为了与弟弟阿里不哥抗衡,忽必烈亟须增扩中原财赋。这个时候,倡言舒缓民力、“藏富于民”的理学派儒臣,就不是他眼中最合适的大臣人选了。他起用了汉人王文统,此人精权术,擅机变,不肯拘泥于儒家的纲常名节,被窦默等人斥为“学术不正”,却善于理财,“敷对明敏”。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忽必烈对他十分宠信。
1261年(中统二年),王文统请奏忽必烈任命姚枢为太子太师,同时任命姚枢的朋友窦默和许衡为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表面上是对三人非常尊崇,实际上是把他们捧到不能再任平章政事之类职位,三公三孤,照例职位高于丞相之上,却无实权。姚枢与窦默,许衡一齐恳辞,对元世祖说:“陛下还没有立太子,我门当谁的太师?谁的太傅、太保?”。忽必烈就改任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为翰林侍讲学士、许衡为国子祭酒。
不过,王文统是李璮的岳父,李璮之乱发生后,他因有牵连被诛。王文统死后,元世祖诏任姚枢与左三部尚书刘肃同商议中书省事。实际上是任命姚枢参议中书省的机密与决策。一年后,姚枢又任中书省左丞(左丞相的地位虽然低于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却有实权,比同商议中书省事升职一级)。
因李璮之乱,忽必烈对汉人的疑惧心理日渐加深。他虽然任命姚枢为中书左丞,但同时提拔出生在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阿合马为中书平章,主持工作。姚枢官至左丞相,似无赫赫之功,但实际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姚枢作了不少很有建设性的事,如设立枢密院,建议元世祖诏令将汉军分为十个“奥鲁”。每一个“奥鲁”设一个总管府;从此不再隶属“万户”,敕令凡奥鲁内有“万户”的“弟男”及“私人”皆罢除。所谓“弟男”、“私人”就是因战争被俘虏而成的奴隶。这一敕令,也是一大德政。
姚枢还策成了多件要事,如设立新条格(标准)、省幷州县、核定官吏员数、品级、职务。改燕京为中都,与上都开平同为京城、改年号为至元、大赦天下。诏蒙兀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官),汉人为总管,回回人(包括畏吾儿与其它各国家回族人)充同知,“永如制”等等。
可惜,之后不久,姚枢因敌不过阿合马的恶势力被外调,“以左丞、行省西京平阳等处。” 就是带相衔先后到河南、山西等地主持地方工作。随后,元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费用浩繁,长期需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此大背景下,讳于言利、主张节用爱民的理学派儒臣更加不合时宜,姚枢曾被忽必烈斥为“不识事机”。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一班“聚敛”之臣,因此得到重用。
除了“不识事机”,姚枢还有一点颇招忽必烈烦。他以传播、显扬理学为己任,对蒙古贵族常欲“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性”,结果招致忽必烈反感,这很可能是他被逐渐疏远的原因。
不过,已做了中原王朝皇帝的忽必烈还是离不开姚枢。他先后任用姚枢主持修订典章制度和各种礼仪,在元朝基本建设层面上,姚枢仍然贡献巨大。
1268年(至元五年)姚枢才被调回京城,任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事:“同议中书省事”。1273年(至元十年)才被任为“昭文殿大学士”。
姚枢晚年得了心脑血管病,大约在公元1275年的一天,他正在朝廷说事,突然倒在忽必烈面前。经太医紧急救治,他缓了过来。
公元1278年,姚枢病逝于大都(今北京),谥曰文献。
遗命子孙将辉县作为他永久安息的地方。为了守护祖先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13:44
(接楼上)命子孙将辉县作为他永久安息的地方。为了守护祖先的墓茔,他的一支后裔生活在这里。二、姚氏墓地
姚枢家族墓地位于辉县市北环路,除姚枢本人外,名人还有元代大文学家姚燧(姚枢之侄)、元代平章政事姚炜(姚枢之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墓地翠柏掩映,郁郁苍苍,墓前石马、石羊整齐地排列,堪为辉县一景。但现状是姚燧墓已了无踪迹,姚炜墓嵌在路中,姚枢墓周围杂草丛生,瓦砾遍地。所幸,在姚枢墓的侧后方,一株野生的大椿树张着如伞般巨大树冠,为他遮风避雨,让人感觉到这方土地对一代大儒的情谊。
三、轶事典故
1235年,蒙古军队南征伐宋,“杨惟中行中书省军前,姚枢奉诏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士,凡儒生挂俘籍着,辄脱之以归。”后来元军攻破湖北德安时,俘获了隐居于此的“江汉先生”赵复。姚枢对赵复的为人与学术极为尊敬。
姚枢当即将赵复带在身边,与他同吃同住。看着“戎服长髯”的姚枢,赵复顿感落入异族之手,悲切难抑。当夜深人静,姚枢睡熟之际,他悄然逃走。姚枢醒来,惊出一身汗,乘月驰马,踏着积尸,不顾一切地追赶。追到一条河边,只见冷冷残月下,赵复“披发赤脚,仰天而号”,向河中间走去。姚枢滚鞍下马,奔跑水中,拽回赵复,然后“委屈劝勉”:“汝存,子孙或可传诸百世。”
尽管人救了回来,但赵复“因九族俱残”,仍无意跟随姚枢北上,姚枢说以传道大义,赢得他的尊重,赵复这才勉强同意北上,并将自己所藏八千多卷“程朱传注诸书”赠与姚枢。
四、史籍记载
《姚枢神道碑》:“岁庚戌,使授太子经,以太师淇阳王之兄故丞相木土各儿、故右丞不华吉丁、今司徒买奴为之伴读,日以三纲五常、先贤格言熏陶德性,……明年,师行,留裕宗后谓曰:‘姚公茂吾不能离,恐废汝学,今遣窦汉卿教汝。’”
五、历史评价
《元史·窦默传》记载,忽必烈曾评价道:“如窦汉卿(即窦默)之心,姚公茂(即姚枢)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
《元史·姚枢传》则认为他是位忠厚长者:“枢天质含弘而仁恕,恭敏而俭勤,未尝疑人欺己。有负其德,亦不留怨。忧患之来,不见言色。有来即谋,必反复告之。”有人对不起他,他也没有怨气;有人来请教事情,他必定反复阐述,让对方理解透彻,这样的人,的确仁厚。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7-6-1 13:58
阳光我是贵州贵阳人,姚德富,电话,13329617808。听佬人们讲,由于以前受火灾,造成家谱失传,只记得,祖籍,江西吉安府,小地名叫猪屎巷,姚世字辈用的是流宗,不用转宗,流宗,是字辈用完了,后人们从新编写,其于的都不知道了,现从石碑记载上来看,道光,明清,嘉庆年间,佬前辈们用的字辈,后三个字为,文,正,登。有望宗亲们多提供老字辈,供我们现代人参考为谢!
作者: yaozhixion 时间: 2017-6-1 15:00
你好,我是姚氏宗亲,汕尾的,能拉我进去姚书编著工作群吗?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1 15:27
姚氏有梦,姚氏有福,只要守望,只要坚守,会有圆梦的那一天!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15:45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7-6-1 18:24 编辑
蚌埠市五河县姚家桥“知足常乐姚”:
: 一世宣业。二世安仁。三世祥。四世懿。五世崇。六世彝。七世闢。八世偁。九世勖。十世岱。十一世相如。十二世铨衡(未仕早逝,娶鮑氏、表节妇,赐字冰霜,生遗腹子玘)。十三世玘。十四世起铉(学问搏洽,聪明敏捷,善骑射不见用,携全眷流寓山西省洪洞县柳树沟村。而后蒙朝廷诏用,授都统总戎兼参军事,屡建奇功殉难西夷,朝廷恩赐荫袭三世。娶马氏封夫人,生二男。清标、清宽。十五世清标、(十三岁荫袭父爵)。十六世澄。袭祖爵终身。十七世定邦、定国。 定邦袭祖爵终身,任常州都尉。定邦次子延年中进士。定国,官县令,迁太史官。十八世彭年。十九世慎行。授,长史未任而卒。夫人齐氏生遗腹子炜,显名当世。二十世炜。登进士,官中丞,行台陕西道御史。二十一世堉。官职散大夫,同知安丰路总营府大将军。二十二世才。二十三世惠。
——@知足常乐姚 :你的陕州姚前23世世系表的来源?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18:20
安徽蚌埠等3市6县姚氏1997年合谱造成的影响
知足常乐姚(蚌埠五河县老姚桥姚治兴)说:
对我,是梓祥公17世;97年淮南,蚌埠,凤阳,五河,怀远,固镇合谱以后是20世;97年以前是18世。
在我们五河姚桥,我是梓祥公17世,在外面我就是20世。
我们是老姚桥。
凤阳姚有昌(珂斗公后裔16世)说 :
我对梓祥公是17世。97年淮南,蚌埠,凤阳,五河,怀远,固镇合谱以后是18世。97年以前是16世。
现在珂斗公后裔在内部都按老谱!我是珂斗公后裔16世,在外还是按97年合谱称呼。
——这样,不搞死也得搞晕[偷笑][大哭]
@知足常乐姚 :古时候安徽五河县有个桥叫姚家桥,70年前被废了,我们就没看到过。我爸小时候看到过。这个地方就叫老姚桥或姚家桥,地名。——姚家桥是乡镇名还是村名?你是哪镇哪村?
@广州姚钟尧潮阳 以前叫五河县沫河口镇张姚大队,25年前被改成洼张村了。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20:00
湖南石门姚氏姚洋,发送石门姚氏纪虞堂五修族谱谱页(含谱序、辈字,等)。主编姚应远等。@广州姚钟尧潮阳 我是“克”字辈。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1 20:41
《姚书编著工作群》跟贴纷至,结束时日指日可待!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1 20:42
《姚书编著工作群》跟贴纷至,结束时日指日可待!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 21:17
14# 是贵阳人姚德富(电话,13329617808)给你的?比在《该怎样写寻根帖》所举那个例子的线索多些:
——我是贵州贵阳人姚德富,电话13329617808。听老人们讲,由于以前受火灾,造成家谱失传。只记得祖籍江西吉安府,小地名叫猪屎巷。姚氏字辈用的是流宗,不用转宗。流宗,是字辈用完了,后人重新编写。其余的都不知道了。现从石碑记载上来看,嘉庆,道光年间,老前辈们用的字辈,后3个字为“文,正,登”。有望宗亲们多提供老字辈,供我们现代人参考为谢!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2 06:10
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高楼大厦平地起!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2 06:58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7-6-2 07:05 编辑
刚才发了短信给姚德富,询问:
代你在姚网发了《贵阳姚德富求助字辈》。你们在贵阳哪里(哪镇哪村)?有多少同宗?是什么石碑?为什么只讲嘉庆道光年人的而不讲其他人的辈字?知道贵阳还有哪些支派姚?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2 07:03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7-6-2 07:23 编辑
群中有青县姚志洪:@广州姚钟尧潮阳 :青县马厂镇东姚庄(气派的村牌坊),我们村都是兴祖派。
志洪宗亲还发送了世字表(辈序字表)图。
@姚志洪 河北青县 :你是几世哪个字?现在落代到几世?
这张辈序表(世字表)来自谱书?什么时候版本的谱?
你见过你们的几百年前的诰敕?收藏在东姚庄?
@广州姚钟尧潮阳: 我23世,现在到26世了。诰书在北姚庄收藏。
最近忙,等有时间给您提供资料。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2 17:18
公布我的一个研究成果,请批评指正。
哪些地方是姚氏家谱、祠堂、宗族空白省(区、市)——姚氏家谱、祠堂、宗族空白省名单
广州姚钟尧 2017-06-02
要回答标题的问题,首先应当提及三本书作为标准:
⑴上海图书馆编,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全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截止下限2003年),12,300千字,ISBN 978-7-5325-5073-9/K.1151——简称《总目》
【尧曰:《总目》收录了中国各省各县姚氏存世的姚氏家谱229+6=235部(截止于2003年),未有姚氏家谱被《总目》收录的省份就叫做《总目》的“姚氏家谱空白省”】
⑵路明(原名姚廷明)主编,《中国姚氏祠堂》,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年4月,100千字,ISBN 978-7-5122-0968-8——简称《祠堂集》
【尧曰:《祠堂集》收入中国19省市区各县姚氏祠堂近200个:不计入湖南九嶷山、山西运城、福建泉州等3地舜帝陵或庙;祠堂标题193个。未有姚氏祠堂被《祠堂集》收入的省份就叫做《祠堂集》的“姚氏祠堂空白省”】
⑶姚钟尧编著,《中国姚氏及其家谱》,2017年3月始编写中,计划2018年底完成初稿,估计全书大约350千字——简称《姚书》
【尧曰:《姚书》对被《总目》收录的姚氏家谱,仍然保留《总目》的编号,例如:260-0001,260-0229,611-0608;对未被《总目》收录的姚氏家谱,我给予我自编的编码,例如:Y桂001,Y湘001,Y粤001,分别表示这些广西、湖南、广东的姚氏家谱的编号。也对全国各地的姚氏祠堂,分省给予编码,例如:YC桂001,YC湘001,YC粤001,分别表示这些广西、湖南、广东姚氏祠堂的编号。未有姚氏家谱被《姚书》收录的省份就叫做《姚书》的“姚氏家谱空白省”,未有姚氏祠堂被《姚书》收入的省份就叫做《姚书》的“姚氏祠堂空白省”】
公布姚氏家谱、祠堂、宗族空白省名单于下,欢迎批评指正。
一、姚氏家谱空白省
从《总目》看,姚氏家谱空白省区17个:北京,天津,山西,内蒙,黑龙江,广西,海南,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新疆;香港,澳门。
从《姚书》看,姚氏家谱空白省区9个:北京,天津,内蒙;宁夏,青海,西藏,新疆。香港,澳门。
二、姚氏祠堂空白省
从《祠堂集》看,姚氏祠堂空白省区15个:北京,天津,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宁夏,青海,西藏,新疆;香港,澳门,台湾。
从《姚书》看,姚氏祠堂空白省区13个:北京,天津,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青海,西藏,新疆;香港,澳门,台湾。
三、姚氏宗族空白省
从《姚书》看,即是我本人所知,疑似姚氏宗族空白省区8个:北京,内蒙,青海,西藏,新疆;香港,澳门,台湾;其中“北京,内蒙,青海,台湾”4个可能不是姚氏宗族空白省。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2 19:15
点赞您对姚氏家谱,祠堂和宗族的研究成果!倡导广大姚氏宗亲认真学习和消化,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见您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您真是好样的!向您学习,致敬和祝贺!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7-6-2 23:30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7-6-3 09:10 编辑
姚湾公瑞发表于 昨天 20:57 | 只看该作者
您入群,我学习,他点赞!个个都是好样的!
公瑞老说的好!赞!
您入群添砖加瓦,我学习丰富知识。
他点赞激励著者,个个都是好样的。
真可谓: 智翁聚才写姚书,
功勋铸就千秋业!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3 05:49
您的回复就是精彩点评!精典总结!激励鼓励!精神动力!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17-6-3 14:05


各位宗亲真是太辛苦了!!!先达给各位宗亲及家人问好了,祝福大家健康幸福快乐!!!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3 19:47
祝您在寻亲问祖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收获满满!加油!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4 07:44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7-6-5 22:12 编辑
鄱阳大德堂姚氏
鄱阳姚氏百世世系表(一世舜帝——一百一十八世),其中姚崇是90世。据说此表是上世纪末才向上接到姚崇公的。
利池姚氏宗谱,明洪武3年(公元1370)第三届撰修遗留下来的残谱3谱页(序1页,不全;世系表首页1页)。
鄱阳姚相峰,属鄱阳大德堂姚氏,辈份比较高,是舜系118世忠俊公12世孙。最低辈是忠字辈17世。始迁祖文清公是姚崇19代孙,由婺源迁居鄱阳,为鄱阳大德堂一世祖。姚相峰上传鄱阳姚氏百世世系表(一世舜帝——一百一十八世),其中姚崇是90世。据说此表是上世纪末才向上接到姚崇公的。姚相峰又上传了这是明洪武3年1370年第三届撰修遗留下来的残谱3谱页(序1页,不全;世系表首页1页)。
鄱阳大德堂姚氏宗谱
Y赣00*1利池姚氏宗谱,明洪武3年(公元1370)第三届撰修遗留下来的残谱谱页,只有3谱页(序1页,不全;世系表首页1页)。
Y赣00*2鄱阳大德堂姚氏宗谱,
Y赣00*3鄱阳大德堂姚氏宗谱,上世纪90年代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4 10:17
与武威姚福元(“袖里乾坤”)交流
我是武威凉州人。明以前武威并无姚氏,明洪武年间自山西迁至。散居于凉州、永昌、古浪、天祝、民勤诸县区。
双城镇南安小果园村确有姚氏,和我们排行相同,从曾祖开始文、世、元、振,中间隔有单字名,至今有六代,振辈以下暂无排行,所以意欲修谱。
据说,朱王堡先祖曾受清皇帝封诏,并有一部老谱。但因后世疏忽,不知流失何时何地,我所识武威姚氏宗亲大多持迁自山西之说,当然个别宗亲说是后秦符坚姚秦之后。但苦无证据。不知以您老考证我们出自哪里?又如何考证请示下!请赐教勿吝!如果可能我们今年修谱,希望我们的谱能收进姚书。
我是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qq群看到你宣言的,你是姚氏宗亲中的优秀者[强]
好我再考证一下家族历史,若能找到那部旧谱和诏书最好,有问题请教你,谢谢您老指教!
我的微信号是网名,因你电话通讯录中没我的名字,故不显示名字。我姚福元,电话18093531182。
明以前的唐代,武威就有姚氏。
你们的先祖明洪武年间自山西迁至。散居于凉州、永昌、古浪、天祝、民勤诸县区。你家在武威哪县哪镇哪村?
南安姚大有可能存在于甘肃、陕西和南京。只是一千多年’,要有史证比较难。
甘谷县姚氏认是南安姚,是当年守姚弋仲墓人的后裔。
这里谈的南安,是地名,是郡望,也可以是堂号。
你写你族的情况,符合姚族是可入姚书的。你读《我的宣言》?
我只在姚网、姚氏宗亲群和我的朋友圈发宣言。我是单枪匹马单兵奋斗。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4 10:59
关于高梗姚——蚌埠市马城镇广德村高梗姚
高梗姚、新建姚、倒缺姚,是一支,没有家谱,传说是从山东老鸹巷迁来的!
看高梗辈分,从迁来安徽到德字辈,也是十六世了。珂斗公到我姚有昌这辈有字辈也是十六世,从六二年合谱,我和高梗德字是同辈!说明高梗姚从山东老鸹巷迁安徽也是明初过来的!
新建姚姚运刚说过‘从山东老鸹巷迁来”,但不知老鸹巷在山东哪里。
高梗姚有个磨石老祖坟,十八座!每年清明祭祖各方姚姓村庄都去祭拜,人山人海。
蚌埠姚宾:我也搞不清我家是哪一族,老一辈知道。
蚌埠市马城镇广德村“高埂”村。高埂姚,听说是从山东哪个地方迁来的。
我上班的单位有位安徽蚌埠怀远县宗亲,经常聊。他说始迁祖山东老鸹巷迁安徽,
当时安徽那边战争,人少地多。迁到安徽,做个记号,想种多少地,做个记号就可以。
安徽蚌埠高埂姚,姚文俊 也说从山东老鸹巷迁来。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4 11:16
失联的宗亲一个又一个临近了自家的姚门!这是多么温馨和幸福的事情!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4 11:36
存世的鄱阳大德堂姚氏族谱
1、明洪武三年残谱,仅剩3页。其中1页,是我这支家族分支表,目前仅对接了11小支,具体还有多少支家庭,还要继续调研实地考证!所以说研究家族史,是一个考古加手术性课题!一个字难,难上加难!时间长,一部真实的家族史料,几代人的努力都不见得能完成!
2、还有一本康熙庚辰年间修的谱
3、2015年第12届重修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4 12:29
与河南滑县姚家寨姚继勇交流
滑县八里营乡姚家寨村姚继勇(九和堂主)
滑县八里庄乡姚家寨村,目前村人口600左右,户口在外的不算,据我所知,我们村在外工人较多,20年前就有1/3人口在外,吃商品粮的,村内族人这两年也是到了周边寻找同宗,包括去山东山西都去过,但无果
始迁祖传为弟兄二人,大名叫姚文广和姚文亮,小名叫姚大猛和姚二猛(猛字为音译,具体哪个字不知道),我们是姚二猛家人,人丁兴旺,姚大猛家也一直有人,但人员很少,现在仅剩一家了。
我家姚铎公,他们那一辈都是带金字旁的名字,錋,锟,等。
在碑上还有一个是当时庙会会首叫姚體元,有可能是姚铎公上面的长辈,等我回老家了我把碑文拓下来,再仔细看看!
姚铎公,在我们村玄武大帝老爷庙有一石碑记载为清康、嘉年间,立的是捐款修庙碑,其他没有老件东西了!
从洪武到清近400年无文字记录可查,遗憾。
家中目前仅有祖谱系表图,也就是每年春节才挂出来祭祀用的一张祖宗轴。
目前家中仅有每年春节使用的宗祖牌位挂轴,最早记载为姚起贤公,据传起贤公上为姚化方公,清晰记载如下,姚起贤……姚铎_姚汉元_姚深_姚宗秀_姚心正_姚修邦_姚永禄_姚自然。宗_心_修_永_自。我父亲姚运涛,他们一辈都叫运~。
我也大胆推测姚起贤是否有可能手抄错误,本应是姚起铉呢,仅为推测不可信,无谱无记录。
老辈传说,始迁于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距今已有600余年,破四旧时碑谱尽毁。
我们周边也有诸多姚氏,但都是无谱无法连起来
据安阳姚润祥宗亲说,安阳市有一支姚氏同为明洪武年间迁来的,还没时间去见面呢!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4 16:11
山东莘县_姚建华_巨野姚清公21世 转发,
绍兴姚氏(姚镐)的虞舜姚氏百世世系表,姚启圣后裔姚国强(陈国强,网名“姚启圣”)制作
91 姚崇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文贞公。名相狄仁杰荐,历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一起成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中书紫微令,封梁国公,赠太子太保,赐谥文贞。历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左庶子,肃政大夫,总灵武军兵马等。开元九年九月卒。 王氏,胡氏 彝、异、弈
92 姚异 姚崇长子彝,历任太子通事舍人,都水使者,延州司马,泽州长使,邓、海二州刺史;二子异,字孟奇,历任太子中舍人,坊、许二州刺史、吏部司爵郎中、大理寺卿,卒年六十有三;三子弈,永阳郡太守。 房氏 闳、闬、阀
93 姚闳 闳,姚崇长孙,姚异长子,字仲严,左拾遗,配李氏,卒年七十有三;姚闬,异次子,未仕;姚阀,异三子,洛州参军。彝长子姚闿,越州长史;彝次子姚阆,郫令;彝三子姚闉,贵乡令;彝四子姚闶,太子司议郎;彝五子姚辟,河南县丞;弈子姚阐,侍御史。 李氏 怦、悟、憺、惇、惕
94 姚怦 姚怦,字季和,姚闳长子,宝应令,卒年五十有九;姚悟,姚闳次子,襄王傅;姚憺,姚闳三子,淮宁节度使押衙,摄邓州刺史;姚惇,姚闳四子,朝城令;姚惕,姚闳五子,华原令。 杜氏 丹、凂、温
95 姚丹 姚丹,姚怦长子,陆浑令;姚浼,姚怦次子,楚邱令;姚温,姚怦三子,尉氏令。 阙 增、均、蕴
96 姚蕴 姚增,姚丹长子,荥阳令;姚均,姚丹次子,金华令;姚蕴,姚丹三子,大理司直,卒年七十有一; 宋氏(一说朱氏) 頲、圭、进
97 姚圭 姚圭,字君锡,姚蕴次子,南昌主簿,卒年六十有三(一说六十有一);姚頲,姚蕴长子,唐世系曰浙西馆驿巡官,姚氏谱曰一子武英,举孝廉为颖川令,武英一子熙,后唐明宗朝出知州,遂为慈溪派始祖;姚进,姚蕴三子,姚氏谱曰仕为淮西司直——以上皆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许氏 廷庆、馀庆
98 姚馀庆 姚馀庆,圭次子,字君业(一作居业),赐进士,历冀州观察使,遂居冀州,是为冀州之始,人称北姚。廷庆,圭长子,仕为著作佐郞,一子昇,为福清教授,是为福清派始祖。 阙 仁安
99 姚仁安 姚仁安,字仁夫,唐承事郞。卒年六十有一。 秦氏 瑀
100 姚瑀 姚瑀,字元瑜。卒年五十五,还云堂谱云六十二;姚家埭谱云主十三。 周氏 延,匕(加建字底)
101 姚延 姚延(廷?),字巨卿,唐举孝廉,为永宁尉(一作永安尉),卒年五十七(或五十一);姚匕(加建字底),字狩卿,霸州教授,一子彦明。 何氏 彦威
102 姚彦威 姚彦威,字朝仪,永安尉,卒年九十一;姚匕(加建字底)子彦明,朝监,宋淳化五年进士,凤翔节度使,一子獬。 朱氏(一说宋氏) 文玄
103 姚文玄 姚文玄,彦威子,字默夫,通经史学,隐德不仕,卒年七十有二。姚獬,彦明子,字毅夫,宋皇右五年进士,官翰林学士,二子天衢、天休。 刘氏 绰
104 姚绰 姚绰,文玄子,字公宽,续修谱或曰以曾孙镐贵赠户部尚书,卒年六十有三。姚天衢,獬长子,字仕登,以阴补閤门祇候,一子奎;天休,獬次子,字仕班,一子乔。 何氏 秋鸿
105 姚秋鸿 姚秋鸿,绰子,字远举,续修谱或曰以孙镐贵赠礼部尚书,卒年七十有四(或七十)。姚奎,衢子,字文光,二子伋、杰。姚乔,天休子,字文迁,二子诜、谪。 史氏 橐,钥
106 姚橐 橐,秋鸿长子,字道初,举孝廉,知泗州,续修谱,以子镐贵赠兵部尚书,卒年六十五;钥,秋鸿次子,字道启,无后;伋,奎长子,字细侯,赠翰林学士,一子;姚杰,奎次子,字英侯,未娶早逝;姚诜,乔长子,字广基,一子;姚谪,乔次子,字广仙,二子。其三房四子或冀州或来会稽。 冯氏 镐
107 姚镐 姚镐,姚橐子,字从周。宋大观三年进士。建炎南渡后,仕敷文阁学士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副职,相当于中书省宰相,主管军事机密及边防事)加光禄大夫,上柱国,赠崇政殿大学士、沂冈公,家于会稽雷门乡长乐里(今马山镇姚家埭)。卒年八十有一(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三月丙寅)。
姚国强提供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4 16:32
山东姚建华转发河南省姚崇公裔姚氏世系表
陕州姚姓《姚氏家谱》尊姚宣业为始祖。姚宣业,吴兴郡人,南朝陈国征东大将军,。二世姚安仁, 仕隋青、汾二州刺史。三世姚祥, 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慰。四世姚懿,字善意(公元590-662年),仕唐,巂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五世姚崇,字元之(公元650-721年),唐陕州硖石人,后定居洛阳,历任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代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封梁国公,紫微令.已被列入中国历史名臣录,文贞公。十四世姚起铉,寓山西洪洞县柳沟村。自陈至元,计有二十代,宦游相接,文人蔚起。今已传至四十七代,
一世祖
姚宣业
吴兴郡人,祖汾父纲,事魏徙陕州,生而颖异,仕陈为征东大将军,屡建奇功,武帝最倚重之,致仕后,日亦耕读教训子孙,是其出为名臣,处为名士,将仰承乎先烈,不愧神明之遗,亦启佑我后人,克培云耳之福,光前裕后,于是焉在祖众托始夫何间然.
二世祖
姚安仁
仕隋青、汾二州刺史,为官清廉,秉公无仅,远图膺锡,大名垂休.
三世祖
姚祥
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慰.
四世祖
姚懿
字善意(公元590-662年),生于隋,仕于唐,官至巂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
五世祖
姚璟
官至正少卿,娶葛氏生一男,法未仕.
姚崇
字元之(公元650-721年),唐陕州硖石人,后定居洛阳,历任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代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封梁国公,紫微令.已被列入中国历史名臣录,开元九年卒,谥号文贞,传三子,彝、异、奕.
六世祖
姚彝
官拜邓海二州刺史,娶穆氏,生五子: 闿、阆、闉、闶、闢.
姚异
大理寺太卿,娶沈氏,生三子, 闳、閈、阀.
姚奕
官太濮卿尚书,右丞相成洛阳(仆),娶许氏封夫人二,生男阐.
七世祖
姚闢
河南丞,生二子: 偁、偕.
八世祖
姚偁
泾主簿,生勖
姚偕
监察御史
九世祖
姚勖
长庆进士,累谏议大夫,娶何氏,传子三:岱、岳、峻.
十世祖
姚岱
未仕,娶谢氏,生二男,相如、相业.
十一世祖
姚相如
未仕,娶唐氏,生一男, 铨衡.
姚相业,官刺史,迁端明殿学士,娶申氏.
十二世祖
姚铨衡
未仕,早逝,娶鲍氏,后表节孝赐字冰霜春秋,受胙生四男, 玘、琪、琮、璜.
十三世祖
姚玘
未仕,娶荆氏,生三男,起铉、起圭、起铸.
十四世祖
姚起铉
学问博洽,文章灿然,聪明敏捷,能视七行,又善骑射,不欲见用,全眷流涕,寓山西洪洞县柳沟村,后蒙如授都统总戍,兼参军事,屡立奇功,殉难西夷,荫袭三世.娶马氏,封夫人,生二男,清标、清宽。
十五世祖
姚清标
年十三岁承嗣认爵,生二男,澄、湛.
十六世祖
姚澄
因袭终身,娶焦氏,生二男,定邦、定国.
十七世祖
姚定邦
因袭常州都尉,娶屈氏,生三男,彭年、延年(进士)、殿年
姚定国
官县令,娶祝氏,生二男:三元、三畏.
十八世祖
姚彭年
未仕娶陆氏,生二男,慎行、慎为.
十九世祖
姚慎行
授长史,未仕而卒,遗妇齐氏,怀孕后生一男炜,显明当世.
姚慎为
未仕,娶靳氏,生二男,秉正、秉直.
二十世祖
姚炜
仕元,御史中丞陕西道行台.后裔居于河南渑池、洛阳。.
姚秉正
后裔迁居上海、台湾。
姚秉直
后裔迁居山东巨野。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4 19:43
瓦房店市原名复县,古称复州,是大连市代管的县级市。
复州西台子,村名今还保留,属于辽宁省瓦房店市西杨乡。
《辽宁省瓦房店市西杨乡西台子姚姓家谱》,瓦房店市姚士功主编,大连姚贵奇统稿和印剧,2014年5月付梓。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4 20:04
理顺了宗亲自身的来由,理清了姚家长久的家史,创立了寻亲问祖的过程,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是有价值的!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5 11:23
@姚治洲 :我为什么认江西历山姚氏(涉及江西峡江、新干、永丰几县市,湖北潜江,广州杨箕村寺右村凤仪堂姚氏)是思廉公裔?见下列江西历山姚谱中姚氏源流总图。谱页图略
@姚治洲 :历山谱的“历山姚氏源流总图”含:察。思廉。“王寿”。也含“朂 文宗朝为检校 迁礼部侍郎”。——我说这个源流图太简单,不连续,不清晰,仅有1页,并且是我读过的近10部新干姚氏、峡江姚氏等族谱仅仅有的涉及姚察—姚思廉—姚“壬寿”的1页。然而,单单,单单从这仅有的一页看,不见姚崇,而察—思廉—“王寿”却有3。因此,我才认新干姚氏和历山姚氏为思廉公裔,不是姚崇公裔。
@姚治洲 :按照历山旧谱仅有的一页世系表,不应该是崇后,应该是思亷裔!
据说吉水姚峰说过,江西姚氏都是姚崇后。我对新干县大洲南溪姚定国,对广州杨箕村凤仪堂姚氏宗亲说:别听姚峰胡说,你们新干姚氏、巴丘姚氏是思廉公后,因为那一页世系总图(姚新华有,我也有)有恩廉而不见姚崇。我读过新干姚氏系的近十部族谱,没有一部族谱说是姚崇后,虽然你们是思廉后的世系表不连续不清晰。
说多一句:江西礼存公裔姚氏谱的世系记载情况,也与新干系类似。我对姚宪福、姚四海,还对贵溪姚氏说了(南昌姚姚绍弦可作证)。
因此,姚宪福对我很不满意。我说:你不用读几部正史,不用读莆福韶溪派姚氏族谱姚氏百世世系表,单单读新唐书唐宰相世系表中的姚宰相二人(思廉公的孙子姚“王寿”,姚崇)的世系表就夠了,就知我所言是实。
@广州姚钟尧潮阳 ,您的看法也有道理。彦章公祖籍河南汝南,崇公后裔大多都在河南、陕北一带,而源流中彦章公之前是洎公,洎公之前是勖公,再看思亷公名位在他们面前很远,再说源流图并不是世系图。仅仅个人看法![抱拳]
@姚治洲 :我不赞同你上述说法,也不再多讲了。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5 11:27
@姚治洲 :Y鄂00*【湖北潜江】潜江历山姚氏宗谱五卷,姚治洲主编,2017年岁在丁酉清明修谱成。
——此谱是单伅潜江的还是也覆盖江西的同宗?
@广州姚钟尧潮阳 ,钟尧老师,主要我们潜冮这支,江西新淦还有同宗没有入谱!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5 17:21
向安阳姚润祥提供广昌县驿前镇姚西村宗亲信息
提供下列信息是企图让你能找到人和找到谱。找谱是期望能看到与你家始迁祖有关的记载或扩大寻根的线索,但要有未必有的准备。我3年想到驿前镇姚西村走一走,因绍弦找不到切入口,所以没有成行。行与不行,你考虑之。
江西广昌县驿前镇姚西村姚氏(姚南昌,13755919637,0794-3761340)
姚西是中国莲花第一村,成了全国最好的赏莲之处。莲花盛开的时候,来自全国的赏花人,摄影家都来到姚西。姚西的莲花只是结莲子,而没有莲藕。
姚西村赏莲区店主姚南昌,13755919637,0794-3761340。
“快鹰股份”(姚志锋,字才*)说:姚南昌当然认识,我还得管他叫叔,我们在我们这里的姚姓中属于一同条分支家族,说起我名字,他和你们熟悉的姚芳荣都知道。我也是70后。族谱肯定有,只是我们这些晚辈很少有人去翻阅这些资料。我们家属于四世同堂,我爷今年93岁健在,定字派;我爸国字派,到我才字派,孩子是芳字派(定国才芳),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按字派取名字了。
另:姚姓在我印象中基本都是群居的,在我们这里几个村都是姚姓上千人,祖上最早是从浙江迁徙而来。据记载:姚氏,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姚天贵从南丰迁入赤水姚家坊;驿前姚氏,是姚天乐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从南丰姚家嵊迁来。
姚氏家族在北宋年间,由浙江姚思廉公后裔崇公从南丰石标桂坑里迁居广昌梅驿天井里【尧曰:不管有多错!南丰锡公姚氏宗谱就是这个样子。关键是要找人和找谱】。姚姓在这块既平坦又肥沃的土地上开族生息,后子孙繁衍形成“姚坊”。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5 20:35
一个合格的姚氏宗亲,首先要清楚自身寻根问祖的来由,然后才能去肩负起自己的担当和责任。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一生!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5 20:58
河南省伊川姚崇墓园
姚崇生前立遗嘱要求丧事简办,姚崇墓园修的比较简陋。据说原来墓园规模还是很大的。葬在此地的姚氏家族成员有姚崇及姚崇的母亲彭城郡夫人刘氏,姚崇妻沛国夫人刘氏、郑国夫人郑氏,姚崇的长子光禄少卿姚彝、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姚崇的四代孙蕲(qí)州黄梅县令姚侑(yòu)、五代孙谏议大夫姚勖(xù)、姚栖云等,历经一千二百余年。可惜1958年平整土地时墓园被毁,墓砖亦被用作水利渡槽。唯墓园西北之开元五年所立的姚崇长子姚彝神道碑尚在。1962年该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姚氏后裔恢复姚崇墓冢,并树立姚崇、姚崇母亲刘氏、姚崇五代孙姚勖等四通碑,又立了两块记录修复情况的墓碑。现墓园占地约5亩,墓碑、祠堂已修复,墓园已初步绿化。
姚公祠大殿里文贞公(姚崇)石雕像熠熠(yì )生辉,前庭台柱上悬挂着一副“一身忠智三朝辅相铸盛世,十卷文章千年遗教泽国人”的木对联,由河南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姚如学题写的“姚公祠”木匾悬挂在上方。祠内壁画由姚崇降生、广成骑射、折节读书、问民疾苦、截镫留鞭、玄宗拜相组成,生动描绘了大唐贤相姚崇的一生。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5 21:02
一个人的一生最宝贵的就是必须验明正身,明明白白!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7 10:31
唐朝宰相姚崇跌宕起伏的一生

心悦改变还是坚持
百家号|06-02 18:59
关注
aolonglg
姚崇简介
姚崇,生于公元651年,卒于721年,本来的名字叫元崇,字元之,是陕州硖石也即是如今的河南陕县人氏。他是中国唐代前期的一位能臣,闻名的政治家。他文武双全,能谋善段,阅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和唐睿宗三位皇帝,两次担任宰相的职位,这点与唐初的能臣狄仁杰和娄师德相同。他从前参加过旨在强逼武则天退位,使唐中宗重登帝位的神龙政变。在唐玄宗登基以后被重用,是辅佐他创始”开元盛世”的主要大臣。

姚崇雕像
姚崇年轻的时分生性洒脱不羁,十分重视自个的名节。不过起先并不爱学习,而是对打猎、习武等对比热心。直到二十岁的时分,才开端勤勉读书,随后考取功名,担任了孝敬挽郎的职位,以后又被颁发濮州司仓从军的职位,由于政绩杰出升官至夏官郎中的职位。在696年的时分,由于他处理契丹李尽忠和孙万荣的叛乱果断及时,没有进一部扩展战乱,而被女皇武则天任命为夏官侍郎。尔后便一路升官,一向做到了宰相的职位。随后便先后辅佐了唐睿宗和唐玄宗,尤其是在唐玄宗继位之时,尽心辅佐,使得唐朝经济迅速开展,政治清明,大众生活富裕安泰,这即是闻名的“开元盛世”。
在姚崇晚年的时分,玄宗对他仍十分信任,他因传染疟疾不能上朝的时分,玄宗都会拍使者来看望他并征求他对朝堂政事的意见。姚崇在开元九年病逝以后,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谥号为文献,又在开元十七年被追赠为太子少保,可见玄宗对他的欣赏和器重。
纵观姚崇的终身,除了在管束后代方面有所欠缺以外,在其他方面都堪称是一代能臣的标杆,他的显赫功劳和恪尽职守的尊贵品质将会被前史永远铭记和传扬。
姚崇是什么样的人
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期间之一。在快到三百余年的时间里,唐朝呈现了两个闻名的盛世: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贞观之治”,前后连续了近二十二年;另一个即是唐玄宗控制期间的“开元盛世”,这能够说是唐朝前史上最鼎盛的期间。“开元盛世”的呈现最主要的当然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勤勉在朝和文韬武略,当然也离不开一干能臣的尽心辅佐。在这些能臣中,姚崇就是其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姚崇画像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出生在如今的河南陕县,是唐朝期间闻名的政治家。他自小并不喜爱读书考取功名,而是打猎和习武等活动。一向到他二十岁的时分,他才开端勤勉读书,并终究得中进士,开端了他绵长的官场生计。他从前先后三次担任宰相,阅历过武则天、唐中宗和唐如宗三朝,并先后三次担任宰相的职务。其间在唐玄宗控制期间,他提出了闻名的“十事要说”,这十条治国上策被玄宗怅然采用,尔后他又殚精竭虑辅佐玄宗,助他创始了“开元盛世”。
尽管姚崇为“开元盛世”呈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可是他在管束自个的后代方面确是不合格的。他的儿子姚彝和姚异都在朝中担任主要官职,可是他们不仅不为民谋福,反而大举收敛财富,供自个吃苦,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不满。当他的亲信赵诲由于贪婪被揭露后,他不但不惩办他,反而设法竭力解救。
总得来说,姚崇做出的功劳是要远远大于他的过失的,他仍然是一位具有杰出才干和才智的贤臣。
姚崇做过几朝宰相
姚崇,生于公元651年,卒于公元721年,字元之,是如今的河南陕县人,他是中国唐朝期间一位闻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终身雄才大略,勤勉有为,为唐朝的安靖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在他的终身中,一共阅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五位帝王,担任过三次宰相的职务,能够说是位高权重。

姚崇剧照
姚崇第一次担任宰相是在女皇武则天在位期间。姚崇出生于将门之家,他的爸爸姚懿从前担任过嶲州都督的职务。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和本身的尽力下,他对军事方面十分熟悉,这时契丹人造反,姚崇及时处置,没有形成格外大的伤亡,通过这件事以后,武则天觉得他是一个可用之才,所以选拔他担任了宰相的职位,可是后来由于他对立张易之和张昌宗这两个武则天的宠臣派人去定州缔造寺庙而被贬为司仆寺卿。
第2次担任宰相是在武则天晚年期间,朝中大臣们联手铲除了张易之和张昌宗以后,姚崇随即官复原职。可是担任了宰相没多久,他由于在见到被废黜的武则天时激动大哭而惹得唐中宗不满,他又被贬为亳州刺史。
第三次任宰相职位是在唐玄宗登基以后。玄宗早就听闻他的才干,所以便邀请他再次出任宰相,姚崇没有当即容许,而是提出了闻名的“十事要说”请求皇帝采用才肯做宰相。这十条上策主要是从安稳政局、整理官吏和变革财务三方面来管理朝政的举措,玄宗听了以后自然是怅然接受,从此姚崇尽心辅佐玄宗,协助他创始了唐朝的又一个盛世——“开元盛世”。
纵观姚崇终身三次担任宰相又三从被贬,能够看出他的宦途也不是那么顺畅,可是这掩盖不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深远才智,他依然是一代名臣。《转载手机百度》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7 10:43
这篇《唐朝宰相姚崇跌宕起伏的一生》不是姚崇裔编写的,敢于指出姚崇公的缺点和不是。
纵观姚崇的终身,除了在管束后代方面有所欠缺以外,在其他方面都堪称是一代能臣的标杆,他的显赫功劳和恪尽职守的尊贵品质将会被前史永远铭记和传扬。
尽管姚崇为“开元盛世”呈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可是他在管束自个的后代方面确是不合格的。他的儿子姚彝和姚异都在朝中担任主要官职,可是他们不仅不为民谋福,反而大举收敛财富,供自个吃苦,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不满。当他的亲信赵诲由于贪婪被揭露后,他不但不惩办他,反而设法竭力解救。
总得来说,姚崇做出的功劳是要远远大于他的过失的,他仍然是一位具有杰出才干和才智的贤臣。
姚崇做过几朝宰相
姚崇,生于公元651年,卒于公元721年,字元之,是如今的河南陕县人,他是中国唐朝期间一位闻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终身雄才大略,勤勉有为,为唐朝的安靖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他的终身中,一共阅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五位帝王,担任过三次宰相的职务,能够说是位高权重。

姚崇剧照
姚崇第一次担任宰相是在女皇武则天在位期间。姚崇出生于将门之家,他的爸爸姚懿从前担任过嶲州都督的职务。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和本身的尽力下,他对军事方面十分熟悉,这时契丹人造反,姚崇及时处置,没有形成格外大的伤亡,通过这件事以后,武则天觉得他是一个可用之才,所以选拔他担任了宰相的职位,可是后来由于他对立张易之和张昌宗这两个武则天的宠臣派人去定州缔造寺庙而被贬为司仆寺卿。
第2次担任宰相是在武则天晚年期间,朝中大臣们联手铲除了张易之和张昌宗以后,姚崇随即官复原职。可是担任了宰相没多久,他由于在见到被废黜的武则天时激动大哭而惹得唐中宗不满,他又被贬为亳州刺史。
第三次任宰相职位是在唐玄宗登基以后。玄宗早就听闻他的才干,所以便邀请他再次出任宰相,姚崇没有当即容许,而是提出了闻名的“十事要说”请求皇帝采用才肯做宰相。这十条上策主要是从安稳政局、整理官吏和变革财务三方面来管理朝政的举措,玄宗听了以后自然是怅然接受,从此姚崇尽心辅佐玄宗,协助他创始了唐朝的又一个盛世——“开元盛世”。
纵观姚崇终身三次担任宰相又三从被贬,能够看出他的宦途也不是那么顺畅,可是这掩盖不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深远才智,他依然是一代名臣。《转载手机百度》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7 15:16
点赞大家在《姚书编著工作群》中的辛劳,收获和成长!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7 20:09
五河县姚治兴:
我们姚桥梓祥公后裔分支,包括(五河县的有安子口北姚家,元集姚家,石王圩里姚家,老姚桥,肥南姚家,姚宋,曹刘村姚家,沫河口姚家)(蚌埠市的有长淮东分后姚家,湖口姚,东庙姚,芦小庙姚,赵宋姚,桃园姚)还有迁出外省的很多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7 21:43
期待掌握了确切信息的宗亲给予有力的帮助和配合!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9 08:59
姚钟尧纠错和试修正马平姚上祀祠坛笼口联,求教行家里手
(姚德泉原文)马平姚上祀祠坛笼口联(五十五字):
古公乃苍姬创业首魁,闲读毛诗西巢水浒,爰及厥妃姜,追从百粤播迁,为子孙忧,英雄所见大略同,亶父较宁输,心事共一种、马走荒山辟国(旧日)。
圣舜实黄姚开宗鼻祖,秘藏家乘守塜箫湘,传是女媖孽,闲自九嶷流(离)徒,洵(确)皇帝胄,达人应争(近生)明德后,都君真(才)不死,办香绵三古凤仪松牖流风(旧家)。
纠错和试修正马平姚上祀祠坛笼口联(毎联58字):
【上联】圣舜实黄姚开宗鼻祖,秘藏家乘守塜潇湘,传是女英孽,闲自九嶷流徙,洵皇帝胄,达人应争明德后,都君真不死,办香绵三古 凤仪松牖 流风旧家;
【下联】古公乃苍姬创业首魁,闲读毛诗西巢水浒,爰及厥妃姜,追从百粤播迁,为子孙忧,英雄所见大略同,亶父较宁输,心事共一种,马走荒山 辟国旧日。
【计字】马平姚上祀祠坛笼口联(毎联58字):
圣舜实黄姚开宗鼻祖9,秘藏家乘守塜潇湘8,传是女英孽5,闲自九嶷流徙6,洵皇帝胄4,达人应争明德后7,都君真不死6,办香绵三古5,凤仪松牖4,流风旧家4;
古公乃苍姬创业首魁9,闲读毛诗西巢水浒8,爰及厥妃姜5,追从百粤播迁6,为子孙忧4,英雄所见大略同7,亶父较宁输6,心事共一种5,马走荒山4,辟国旧日4。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9 09:05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7-6-9 09:07 编辑
广西桂平马平姚上祀祠厅联(毎44字)纠错后加注:
问君师门阀,於虞为帝【虞舜姚重华】,於周为侯【周武王时陈侯陈胡公妫满】,於南北朝为割据英雄【南安姚姚苌开创的姚秦王朝,史称后秦】,於清中葉为祠章宗伯【桐城痳溪姚姚鼐为领军的清桐城文学学派】,几回闲屈指,凡五百年名世必生;
数卿贰家风,在汉有将【东汉刘秀的开国功臣铫期】,在唐有相【唐相二人姚璹,姚崇】,在元初时有崛兴王佐【理学家宰相姚枢】,在明近代有妙算军师【辅佐朱棣成皇的政治和尚姚广孝】,大道统初垂,历四千载斯文不墜。
推荐和宣扬又一姚氏佳联——广西桂平马平姚上祀祠厅楹联:
问君师门阀,於虞为帝,於周为侯,於南北朝为割据英雄,於清中葉为祠章宗伯,几回闲屈指,凡五百年名世必生;
数卿贰家风,在汉有将,在唐有相,在元初时有崛兴王佐,在明近代有妙算军师,大道统初垂,历四千载斯文不墜。
——仅仅冲着这对姚氏楹联,都值得介绍马平姚的祠堂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9 19:03
有一份力,发一束光,姚氏宗亲万众一心造就姚书编著工作精典!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0 13:43
云飞就是莆田显应姚文良,自字辈,在东莞。天明公后几世?排序字“风调风顺,国泰民自安”完整吗?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10 20:20
关注着,学习着,提高着。让我们不断提高着姚氏宗族的知识和常识。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11 05:58
姚京平〈肃雝堂〉.提供浙江永康姚氏祠堂信息
永康姚京平的姚氏宗祠肃雝堂,己入祠堂集,以下的未入。
有祠堂有宗谱的是:永康花街镇花川村,花街镇塔石村。
没有祠堂没有宗谱是:象珠镇郎川村,正准备重修祠堂。
永康东城街道东塘村有宗谱没有祠堂。
以上几个村都是从仙居迁来永康,现都没有老谱,所以谱的质量不好!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11 08:37
姚书编著工作,只要坚守,终有一天会十全十美!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22 07:17
2016年6月19日姚廷明在姚网《寻根问祖和认祖归宗的事情不应该草率》这个帖太重要了。
姚廷明的观点和态度。
资料丰富:1962年37族的合谱情况及其谱页,1997年3市6县合谱情况及其谱页。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22 18:35
丰富的史料,宝贵的遗产!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6-26 09:18
姚德泉-阿姚家乡特产 :上祀祠2长对联和其他联都是清江公十一世相岚公(学黄)公写的。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26 13:35
姚书编著工作群,姚氏家史大平台!
作者: viq4241 时间: 2017-6-26 17:24
姚老辛苦了,小孩放假我看能不能回老家去找找家谱整理一下,提供我们那一支信息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26 20:33
敬佩宗亲在确认姚书编著工作中的严谨作风和态度!以避免产生认知中的误解和遗憾!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