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花客篇 4 z, i. T4 [3 y: I# {
宋代姚宽《西溪丛语》将下列花为三十客5 S3 k0 d8 e. s3 s+ ^4 B- l
牡丹——贵客 梅花——清客 兰花——幽客 W! \4 C- M* p+ E, y8 _3 S
桃花——妖客 杏花——艳客 莲花——溪客" N7 x8 i N3 D/ \" u3 L5 G; p
水犀——岩客 海棠——蜀客 踯躅——山客
- {0 R7 S0 R$ D! c: C梨花——淡客 瑞香——闺客 菊花——寿客
2 U U% {0 t7 x9 q: q茶蘼——才客 蜡梅——寒客 丁香——情客6 b& P1 g4 O5 @, h8 L
琼花——仙客 素馨——韵客 杨花——狂客
+ v- C5 a3 K* k' n$ S葵花——忠客 含笑——佞客 木芙蓉——醉客
5 Y1 z( `3 a' m/ }' X玫瑰——刺客 月季——痴客 鼓子花——田客8 P9 U( j w1 K& N+ s
像棠——俗客 水槿——时客 安石榴——村客
( _3 p- d7 V2 O% K棠梨——鬼客 孤灯——穷客 曼陀萝——恶客 0 U6 f& M8 M/ d3 i4 l
# s7 O7 g1 l/ o, C$ \3 X" i姚宽(1105-1162)初为字令威 ,号西溪,嵊县(今属浙江)人。以父荫补官。秦桧当政,以怨抑不用。后以贺允中、张孝祥荐,入监进奏院六部门,权尚书户部员外郎兼权金、仓、工部屯田郎,枢密院编修官 。绍兴三十二年卒。《宋史翼》有传。有《西溪居士集》五卷(已佚)、《西溪丛语》二卷。周泳先辑《唐宋金元词钩沉》,有《西溪乐府》一卷。* x. x9 R4 J3 Q5 B
. O. n9 c4 e; x7 A8 X* b' ^
生查子-姚 宽
/ V6 A2 K# J; Q0 s+ k1 Y
- i- p# P7 @* |% I7 t" U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
) W( h& V6 Z( L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
8 p$ q1 |5 B3 n* r3 l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
* S% F# q) ~1 _% K5 [* u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
n# A: g/ t* Z/ z
1 w' H( S1 S; G0 o, {, i* x8 ]; L. z 这是一个多情女子对别时离情的泣诉。从她和情郎“ 相见两悠扬”,以及分手后便“踪迹无寻处”的情况看,他们似乎只是萍水相逢式的结合。在封建社会里,夫妻关系以男子为中心,象这首词所反映的结合方式,只会给痴心的女子留下永无止尽的思念与痛苦。因而,女主人公在别时所感到的凄惶,以及设想中的别后“ 相思”,当比一般的送别词包含更多的伤心与痛楚。
# n: e$ X( V$ c* q+ ]: P6 o 这首词由八句组成,其中有六句使用了比喻。比喻可以使事物的特点更突出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艺术魅力。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文心雕龙·比兴》就有“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的话。不同形式的比喻手法交换使用,还可以使文势变幻 ,形成错综美 。这首词首句“郎如陌上尘”,次句“妾似堤边絮”,并非各以一物为喻,而是互文见意,言妾亦如陌上尘,郎亦如堤边絮。尘与絮悠扬飘荡,无辙可循。尘与尘相遇,絮与絮相逢,聚乃偶然,散亦无法觅其踪迹。把两个人遇合方式的特点,通过尘与絮的“相见两悠扬 ,踪迹无寻处 ”体现出来,喻义明确,词篇的表现力因此加强,引人入胜。" ]4 g$ n- P R* \. k
下半阕的“ 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也是用比喻,不过是暗喻而已。以雨喻泪,宋词屡见。稍别致者 ,如胡铨《如梦令》“眼雨欲晴时,梅雨又来相恼”,出“雨”字而不见“泪”字,以“眼”字点出;吴城小龙女《 清平乐》“泪眼不曾晴”则出“泪”字而于“ 晴”字对面见“ 雨 ”字。本词此句“泪”、“雨”并见,以连绵的秋雨喻不断洒落的泪珠,取喻显明 ,亦足动人。至于“酒面扑春风”,字面本于杜甫《 咏怀古迹》诗“画图省识春风面”,而谓女子酒后,脸上绯红,有似春风扑人。象“酒面扑春风”这类比喻,本来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就不甚显著,作者不仅不把相似点说出,反而用叙述式的句子,似乎只在实写两种相关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要想真正理解词人的真实意图,就非得下一番推敲的功夫不可。这种比喻,修辞学上称为“曲喻”,古人称之为“ 不似之似”或“象外句”。《冷斋夜话》说 :“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谓之象外句。
! j7 W$ t; W& ~# s" o 如无可上人诗曰‘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是落叶比雨声也。”无可的两句诗 ,好像是一写寒雨一写落叶,实际上是一个不用比喻词、不写相似点、而直接以雨声比落叶的曲喻。同样 ,“酒面春风”似乎是即写酒又写风,其实是借春风比酒后脸的情态。曲喻虽不尽一般比喻之易于理解 ,可是因为其“曲”,所以含义更隽永,更耐人寻味,用之于诗词,情趣也就更浓。在结构安排上,这阕词既表现为一个严密的有机体 ,段落层次十分清晰、显明。词篇写别时情景,自然以描写告别场面的“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两句为中心,上半阕为别时的感慨,末二句设想别后的情事,篇幅虽不长,却容下了别情离绪的各个方面。
" D/ Q- E+ F: y' W/ Z 在上半阕中,一、二句各自设比,三、四句补叙所比的内容,作为比喻 ,四句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从措意的过程分析 ,其间的条理十分清晰。此外,最后两句向对方提出“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的疑问,这又同上半阕的别时情绪遥相呼应。通过这种呼应,一方面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情郎的无限忠贞,另一方面又对男方的爱情表示了担心和疑虑。这种“救首救尾”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词篇结构更加谨严,而且揭示主题方面,显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c2 X" t( P) |4 m6 ?( O
/ I8 J" b% ?( l* L1 B& o
水龙吟内容: 芰荷香雨初收,竹风槐日凉清晓。年年祝寿,今年不比,常年时候。教子收功,五云金殿,初承亲诏。早胪传三日,寿称千岁,多应是、如公少。遥想寿椿堂上,饮霞觞、捧孙微笑。已见儿荣,更看孙贵,茅分蒲召。上第归来,彩衣挂绿,兰阶生耀。九霄中、一点光明,寿星高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