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4-7-12 12:16: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4-7-12 15:29 编辑
) i# [. v4 o; D, t1 W
2 s+ Y9 Y* d, N# G& X2 N7 b, s, z% a6 Y
推测平远姚迁徙到赣西的原因
3 h* G" _3 a% w( ? 众所周知,广东平远是客家人的聚集地。那么,万载到宜春的这一支平远姚是什么原因离开平远而到赣西地区来的? B H, C; n, Z# S2 h4 O, m
整个赣西地区的客家人集中在赣西地区的铜鼓和万载,尤其是以铜鼓为中心。* x% i0 w. E+ z; d+ u1 h7 e
客家人在语言、风俗、及生活习惯都与当地土著人大有区别。在当地人看来,客家人勤劳,吃得苦;团结互助,喜欢抱成团。
1 _6 A' t7 X7 W0 f 易耕种,交通方便的地方都被土著人占领了。偏远的地方就让客家人去开垦了。客家人如果没有勤劳的特质,是很难在相对艰难的环境中生存的。7 J1 B; c3 X B; T7 z: F9 s, ]
宜春地方志中记载,从明朝开始就有从福建的闽西,广东的梅州、兴宁等地区的客家人候鸟一样,来到赣西砍伐毛竹,被称为“棚民”。当其时,毛竹是赣西山区主要的大宗资源。用来造纸,不仅可以给万载附近地区传统的鞭炮产业提供原材料。而且,土纸作为大宗商品外销各地,一直是宜春山区传统的产业。' w- Y' d* T6 F
毛竹,学名叫孟宗竹,楠竹。在广袤的赣西山区随处可见。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它就能够根连根,漫山遍野。毛竹速生,有“留三去四”的特点。四年以后的毛竹,你不去砍伐,它自己也会开裂。年幼刚刚发芽的毛竹,可以制成“笋干”。现在依然把这种用石灰浸泡压榨成型的“笋干”叫着“闽笋”。懂文化的人就知道,这是福建人首创的杰作,现在依然保留这种叫法。
. u9 w8 b8 R( j% C 客家人与土著的争斗,在地方志上多有记载。“棚民”抗税的“起义”,经常发生,最大的一次,曾经引向附近十个县,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9 N/ i! ]( h( m( L7 |
整体上说,历史上的客家人是因为“毛竹”来到赣西的。但是,咱们平远的这一支姚家人是不是也是这样随着大流,背井离乡来到这里。然后留在这里,生根发芽。我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只能是推测了。
7 A# Y/ h' |! a2 a 从我接触的宜春温汤的平远姚家人来观察,他们已经不会说客家人的语言了。他们把“捱”已经完全说成宜春口语的“我”了,已经融入到宜春人的语言及生活的大环境当中去了。
, B+ R$ {4 `( B# A3 k2 T$ ]$ t `
/ n' \1 c0 h0 P$ x- L6 L,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