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寻找爷爷的足迹 [打印本页]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4 09:53
标题: 寻找爷爷的足迹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4 00:54 编辑 6 l. p% x1 e  Y9 b

5 l# \4 P6 D( _4 o6 c8 P% U# g% \2 M按:今年是父亲诞辰84周年。小女欢欢即将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利用闲暇时间,寻访十几个地方,访谈了爷爷的许多健在的同事。写了这篇纪念文章,托我发表到咱姚网上,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下面是连载的十二篇文章,总题目是《寻找爷爷的足迹》,每节各有小标题。
; H( d' \* q- \7 g! q" w7 v; H+ s/ v" k# x1 \. P  C! e% m
开题的话:
# N! L. Z1 R: s# p; P* C' p( J
     爷爷名讳泮照,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师岗镇付湾村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农历二月初二生,一九九二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去世。一九五四年八月参加工作,先后辗转教学于瓦亭、岞、师岗三乡镇13所学校,爷爷的足迹遍及十几个乡村,爷爷教过的学生涵盖所有走过的地方,教过的学生数不胜数,在内乡西南部民间访问中,提及姚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爷爷,提起爷爷,大都有好多话说。
     今年年初,五爹文涛建立了家庭微信群,大家在群里畅所欲言,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17口人的大家庭,屈指算来我们现在也有19人了,而且随着小梦蓁的出生,人口必将继续增加,这一切完全得益于爷爷奶奶的功劳,为缅怀先辈业绩、总结人生得失、启迪后世智慧、凝聚家庭人心,爸爸提议开展一次“寻找爷爷的足迹”活动,得到了家人的热情响应。我们立即行动,收集资料,查阅档案,走访现场,拍照留念。终于有了一个框架。
     爷爷奶奶的事迹挖掘不尽,我们记录的只是沧海一粟,更多的故事有待进一步追寻整理,更多的启迪有待大家一起回味分享。
2 F) N  s$ E, X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4 10:06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4 06:57 编辑 4 Z. j" n. H8 z, x6 R

8 c! c3 G) `9 k. C: U
从张集出发
      张集是师岗镇西北部一个著名的乡村,明万历年间本镇小张沟村人张悌在此建庙,倡兴集镇,取名张集,逢双日集,清朝、民国时集市兴盛,作坊、店铺、瓜果、金货等齐全,师岗区设立张集保,范围涵盖了现在的张集、山峰、孙岗、王岗、付湾、吕家沟等村,1938年河南省立南阳中学抗战时曾迁此,修筑石寨;1940年当地民众联办私立菊谭中学,有7个班300多人的规模;1945年2月南阳中学迁走,1951年2月县政府拨款在张集建立内乡县初级师范(又称简易师范)学校,学制三年,当年即招生3个班152人,开始为新中国培养了急需的教学人才。1953年7月合并西峡、淅川的简易师范教育,招生规模发展到7个班,学生350人,面向三县招生。
内乡县初级师范学校(张集)教室一角
          1956年3月,更名为“河南省南阳地区速成师范学校”,隶属南阳专员公署领导,招生规模扩展为10个班,学生500余名,面向南阳地区的内乡、镇平、淅川、邓县、西峡、新野、南阳7个县招生,盛况空前。毕业学生成为新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受到各地的普遍欢迎。1957年内乡初师与内乡县师范合并后,张集成为内乡县第七高级中学的校址。内乡七中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迁至师岗街西岗坡,初中部也在新世纪合校并点中砍掉了。
内乡县初级师范学校(张集)简易小楼

. g4 U3 x: x* J" }2 B/ o. C
      爷爷9岁时(1941年)跟随老爷一家在师岗别洼租地耕种,12岁那年(1944年),全家又到张集毗邻的陶岗为大户陶俊旺家耕种土地,时称雇农。陶岗位于张集村北部,周边有大片平整的农田,东边紧邻小河,便于取水浇灌,只要肯下力气,所以基本可以保证粮食的旱涝丰收。老爷老奶一家土改以前带着爷爷们兄弟四人在陶岗给人耕种,除了上交大户的粮食,勉强还能养活一家人。当时爷爷家也是大人口,一家十七口人。内乡县有办学传统,早在民国十九年(1930)宛西自治首领别廷芳就令全县(包括西峡口)100多处寺院土地充公,用做学校经费和校址,全县16区72个联保、720保,每区设一中心学校、每联保设一国民小学、每保(100户左右)设立进行扫盲的民众小学。当时全县有完全小学10所、初级小学187所、在校学生15830人,民校714所、就读48046人。就是这样,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入学的,大人们不忍心爷爷(行二,老大16岁夭折)跟着种地受罪,恰逢南阳中学在张集办学,而且师岗镇有沦陷区的信阳师范、泰山庙有淮阳师范、淮阳初中、汲县初中等学校迁居,张集、吕堂依托信阳师范成为教育部国民教育实验区(1943年8月),浓厚的教学氛围,使得大字不识一斗的老爷们选择让爷爷就近(一里地左右)入读张集完校,读了六年小学。1951年考入淅川中学就读,然而由于负担不了学费,1952年3月转入张集初级师范学校插入一年级五班读简师,学习成绩也是从第二学期开始记录。学校的评语是“学习有进步,态度不活泼”“忠诚老实,在群众中有威信;学习踏实努力,性格老实,但是缺乏朝气”“能够苦学苦干,学习实在有进步,但身体虚弱,不注意集体活动。追求政治进步,靠近组织,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但由于受到好人思想支配,不能开展批评”。在校期间,语文、地理、历史、教育学成绩比较好。那时候,有个初小(入学三年)毕业文化就是了不起的知识分子了,何况是爷爷完小(六年)之后又读了三年的初师,在农村也算是凤毛麟角了。1952年5月内乡土改结束后,家庭部分成员回到姚家盖了3间瓦房2间草房,但是爷爷仍然住在陶岗原有的三间破房子里。1954年正赶上国家教师实行薪金制和统购统销政策,爷爷算是正式吃上了商品粮,使上了工资本,端上了铁饭碗。1955年6在黄楝树洼学校与奶奶相识、相知,最后还是在陶岗缔结连里。应该说张集是爷爷青少年时的谋生地,也是爷爷一生事业的起点。
1954年,爷爷21,从内乡县初级师范学校(张集)毕业时的照片
% w+ X/ ^$ a  N& C
      张集已经失去昨日的辉煌,初师旧址的东边是现在的张集小学,西边开辟为张集革命文化纪念地。我们看到,旧址门口靠了两个牌子,一个是中原军区会议旧址,一个是中共地下党张集活动地的牌子,只是尚未得到党史部门的认可。2011年元月当地张集、王岗、付湾、山峰、吕家沟五村联合恢复重建了传统旧式的明一暗二式九间土楼,沿袭了传统的格局,一楼是教室,二楼是宿舍。院内布满了修建旧址功德碑,穿过两排旧楼,不合时宜地建立一座高大庙宇,显得不伦不类,不过由于日常香火不断,在寂静的大院里也算增加了一点人气。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4 15:44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4 07:23 编辑 4 D: s+ Z/ |1 M7 }' p! j1 d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4 01:06( L3 ~3 |6 x2 S
从张集出发      张集是师岗镇西北部一个著名的乡村,明万历年间本镇小张沟村人张悌在此建庙,倡兴集镇,取 ...
8 i7 h% A+ V+ y3 ^  K+ U

" \+ G. _8 b5 Q4 |, o
寻访于营三校
     爷爷正式的工作是1954年由县政府文教科分配到于营学校郭山分校,在此片区教学生活了13年。地图上搜索不到于营学校和郭山学校,我们只能按照爷爷档案中的记录“薛岗乡于营学校郭山分校”实地寻访。
远眺瓦亭郭山(现在的温岗村),山寨下就是当年爷爷教学的地方
     车子在岞瓦公路边的王窝停留,爷爷当年工作的于营学校郭山分校应该就在附近。我们下车向路边一个农民打听,对方说:“没有郭山这个地方,是不是郭岗啊?”又向前走了一个自然村落,一个叫王岭的地方,一位老人在门前照看孙子,笑着回答:“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记得了,郭山就是现在的温岗村啊。你往回走,顺着村村通水泥路,山寨下面就是。”邀请老人上车,老人不肯,说是怕儿媳妇回来找不到孙子着急。
1958年,爷爷25
. w7 T+ ^4 R1 H$ Q" u$ j
     我们只好自己摸索,向着山寨开去,走到一个岔路口,荒无人烟,不知该向哪儿走,选择左侧,走到山根才发现是一片公墓。折回,车子连个掉头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开入收割后的油菜地,勉强折了回来,走向右侧小路,只容一辆车前行。到了一个小村里,问一位六十岁的老太太,竟说走错了,郭山学校应该在岳山村,说得言之凿凿。正掉头时,有个骑摩托的路人经过,纠正了老太太的说法,说郭山分校就是现在温岗村小学,六十年前就是学校了。

: [+ I: ?6 [5 Q9 W& k" ~+ N+ _
爷爷(前排右二)后来的岞公社教育办公室主任刘书章(前排中)1963年在于营友谊合影
     温岗小学大门两侧已建了农房,中间只留了个过道,大门紧锁着,不见人走动。
找到于营自然村。当地群众说,于营根本没有建过什么学校,看是不是庞集小学。到了庞集学校,学生正在下课,问了学校的一名老教师,才知道于营学校就是现在的薛岗小学,驱车赶往薛岗。
于营小学旧址上建立的薛岗中心小学
     薛岗小学还是该教学区的中心校,三座教学楼,一个大操场,占地面积很大。校长十分热情地说,文全二爹是他在魏营初中的老师;说到爷爷姚泮照,说只记得在岞南庄教过学,留给他最深的印象竟是吸烟很快,一根烟几口就吸完了。问到于营学校在哪儿时,校长竟也不知道在哪里,推测是不是庞集学校。可见,历史是多么厉害,六十年的时间就让人们忘记了一切。问他郭山分校,他也不知道,推测是不是岳山的郭岗小学(现在又叫寺山庙小学),建议去问一下,来回七八里路。
     告别校长,驱车赶往岳山村的寺山庙分校。走一路问一路,曲曲弯弯,竟走到了山坡根,一座小学矗立在眼前。下车问一位老人,老人和蔼地告诉爸爸:“寺山庙学校虽然离郭岗很近,但从来没有改过名字。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所学校规模很大,有前后两道院,十几位教师。后来岳山村划出,由于这里太偏僻,大部分挪到了岳山学校,而这里成了分校,规模也小了许多。”无功而返。
     走到薛岗村姚沟,见到73岁的姚文功老人,才确切地证实,原来薛岗学校前身就是于营学校,温岗学校前身就是郭山分校。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曾经跟着爷爷学习,甚至称呼姚老师为“大哥”。
     哈哈,终于把于营和郭山学校对上了号。六十年前,薛岗乡涵盖了郭山、岳山、于营等行政村。温岗村过去不独立,1949年属黄楝树洼乡,1953年属于营乡(后更名为薛岗乡),学校所在地因在郭山而得名,爷爷1954年至1958年首先在此工作了四年。1958年后,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形成“社社有中学、村村有小学”的局面,适龄儿童绝大部分就近入学就读。小学教师严重不足,许多村级小学往往只有一个公办教师。当年温岗独立出来,命名为马沟大队。1963年至1967年爷爷二次回到郭山,又工作了四年。该村直到1981年才改名为温岗大队,1984年改名温岗村。所以爷爷履历表中没有这个名字。该村是个好地方,南依永青山、西大寨,北靠柏树山,境内郭山、庞山石灰岩丰富,380多户1800多口人,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山坡7000多亩,耕地4300多亩。
      于营学校是薛岗中心学校的前身,1949年于营乡管辖面积很大,包括薛岗、庞集等村,1958年建立生产大队时因于营自然村划归庞集而更名。1959年至1963年爷爷在此中心学校工作了四年。薛岗现在是瓦亭镇的一个行政村,400多户19多人,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3600多亩。爸爸曾经咨询爷爷与刘书章1963年在郭山友谊合影之事,二爹也不知道,直说刘书章与爷爷同事过,至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却不知道。历史真相,总要后人去揭开,历史事实,需由后人撰写。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4 15:49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4 06:50 编辑
3 B* D' c# G4 G+ A  z
# R$ y) p! l( X, c3 k       谢谢尚明站长,将女儿欢欢的这篇文章设置为“高亮”,加为“精华”帖子,给予重点推荐!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4 15:54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4 06:49, x9 Z' ^. F( M
谢谢尚明站长,将女儿欢欢的这篇文章设置为“高亮”,加为“精华”帖子,给予重点推荐!

' B. w" b& v) a3 C
    文武大爹评价:
     欢欢文笔流畅,评价准确,用词恰当,真实地反映了父亲一生的足迹和所经历的生活艰辛、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踏实肯干的生活态度及对家庭的忠诚和对后辈的殷殷期望。
    一口气读完全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禁不住潸然泪下,充满了对父亲的无限的怜惜和心疼,父母这一代真的太不容易了。其中大部分是知道的、经历过的,也有不那么清晰的,读后清楚了的。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4 16:18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4 07:19 编辑
- {9 ?5 X9 a/ r' u' w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4 06:54) ~4 o; r6 H7 k; z. q- b; O! {
文武大爹评价:     欢欢文笔流畅,评价准确,用词恰当,真实地反映了父亲一生的足迹和所经历的生活 ...

: A( ?; V2 E" W: {' C- {5 G
4 s0 R; X: a; g. k4 e! Y& `& s+ b
二爹评价:
    我一口气看完,写的非常详尽,好多细节我以前也不知道。
     岞教办室有个陈秋来他在孙岗学校时与父亲同事,也许知道更多情况。还有陈营东边的路三训老师、岞胡楼的胡连献老师,都与爷爷同事过;陈家营的靳义珍老师,我们相互都认识。可以再找他们访问一下,充实内容。
     我看了两次,共有18个地方修改信息,可以修改后发表。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7-6-14 23:46
真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精品!而且真得感人至深!大大的点赞!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5 08:48
姚先登 发表于 2017-6-14 14:467 J5 H) r0 J! O9 p) e
真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精品!而且真得感人至深!大大的点赞!

! ?7 M" q3 H) o$ d0 y2 r        谢谢先登宗亲的点赞,你的鼓励对小女是一个莫大的鞭策和激励!  S: u% r$ N( H. ^* n1 ^( J" W$ J

9 m( c7 O, T1 i2 E" I1 `$ b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5 09:17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5 00:18 编辑 8 d' y: ^- ]$ L# f6 H3 `
姚先登 发表于 2017-6-14 14:468 o9 P. p! X7 M3 |) P/ c8 B1 e
真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精品!而且真得感人至深!大大的点赞!

- R9 Q  Q5 l' v
. X- _! f9 ~% C, _
山南的情谊
      山南村位于庞山之南,是瓦亭镇最偏远的小山村,是国家级贫困村,是内乡的“小西藏”。境内五岭四沟一面坡,无水山坡石头多。山南村只有75户370多口人,辖5个自然村落,居民为满、汉两族。记得西藏也有个山南地区,哪里水草肥美,人口聚居,却是西藏最宜居的地方。两个“山南”两重天啊!
; `. y( [& `0 X, Y
贫瘠的山南村,到处是裸露的石头,只有村子里还有一些绿色
     山南村虽然属于内乡的版土,交通却要从淅川绕过,瓦亭镇的包村干部往往从镇里坐车到邓州淅川公路(S335线)中段一个叫虎扒嘴的地方,然后转到邓州发往淅川的客车,走到淅川金竹河村下车,再走五六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山南村的村部。十年前修村村通的时候,由于大山阻隔了瓦亭镇去山南村的道路,当地政府也只有变通一下,从淅川金竹河村修一条2.5米宽的水泥路通到村部,算是解决村民与外界的交通联系。2015年内乡县交通局规划道路,开山炸石,终于修通了瓦亭镇通往邓淅公路的道路,山南村这个孤悬县外的偏僻小村终于能够直通瓦亭镇了。2016年开始,国家实施脱贫攻坚计划,山南村采取了整体搬迁脱贫模式,下移2公里,搬到了新修公路的旁边。
山南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国家正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

/ G) D: y' ~  L
     山南村民国时期属师岗区大龙保,解放初期属大龙乡,1956年属瓦亭中心乡,1958年属袁营大队。爷爷21岁参加工作,最初教的学生比老师岁数还大。他们回到村里后就成了大小队干部,1970年春节,爷爷应邀来到山南,家家户户轮番请爷爷喝酒。村民以请到爷爷为荣,当时爸爸随爷爷前去,在一户农家,第一次喝到了农民自酿的黄酒,天旋地转,难受得很,一直睡到次日才醒来。
1973年暑假,家里缺吃少穿,柴禾也不够。大队干部指了一面荒坡,让爷爷带人去割,能割多少是多少。当时爷爷带着大爹、二爹前去,爸爸当时只有7岁,也要求前去,割柴不行,但是也参与其中,其乐无穷。那时大爹14岁、二爹10岁,一家四口住在农户家里,三天后,拉回了一车柴草。在当时也算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2007年,爸爸在县委办工作,跟随当时的县委办常务副主任来到山南村,村支书在家设宴招待,说起当年爷爷的事情,大家唏嘘不已,第一杯酒祭奠长眠地下的爷爷,让爸爸顿觉自豪。又一个十年过去了,物是人非,爷爷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了,大部分人已不记得当年的人,当年的事,当年的情。
       2017年清明节前夕,我们再次来到山南村,真是感慨万千,搬迁安置房正在施工。绕了三次,才找到隐藏在半山腰里昔日的村村通水泥道路,顺路而上,轿车颠簸,坐在车上只有一岁十个月大的姚乐翊体验着不曾有过的左倾右晃,高兴地直乐。当年汲水的池塘仍在,只是废弃不用了,整年干涸着;用石头砌成的石头屋,矗立不倒,显示着当年曾经的辉煌。夕阳下,山南村小学红旗高悬,显示出与村房民舍的区别。

作者: 辉县姚勇    时间: 2017-6-15 10:08
读了文章,感触颇多。首先要感谢文书兄培养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儿。观此文情真意切,文笔流畅,语言质朴,不愧于北大研究生,不愧于自书香门第之苗裔。在当今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极端挑战传统思维的时代,欢欢作为九0后,能静下心去探索家族历史,沿着爷爷的足迹去感悟先辈的内心世界,不愧于先祖遗风,不愧于姚家儿女。1 ?; T0 z- z( C# K4 w
欢欢真棒,欢欢加油。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5 15:20
辉县姚勇 发表于 2017-6-15 01:08: P" C0 I4 V0 S7 x
读了文章,感触颇多。首先要感谢文书兄培养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儿。观此文情真意切,文笔流畅,语言质朴,不 ...

. p: ?" q0 \6 J3 a        谢谢姚勇宗亲为女儿文章点赞,宗亲们的支持是对孩子的最大鼓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姚氏子孙,我们身上流淌着伟大的舜帝的血液。祖祖辈辈积累的经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5 15:32
辉县姚勇 发表于 2017-6-15 01:08* t( E6 J# k* Q
读了文章,感触颇多。首先要感谢文书兄培养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儿。观此文情真意切,文笔流畅,语言质朴,不 ...

$ |1 v% N2 c' K# z4 W7 x9 p0 v- B+ ~$ S' t9 ?; }( Q& x
    适时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纪念我们的先祖,从他们身上发掘一些可贵的精神、优秀的品质,对于孩子们今后的成长很有帮助,不仅可以从中找到生活的智慧、增强抵抗挫折的力量、汲取遭遇的历史教训,而且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大家共同开拓充满希望的未来!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17-6-15 20:38
支持文书宗亲的好帖子!加分点赞!!!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7-6-15 20:39
写得好.我读了两次.恭喜文书有个好女儿!
作者: 彭城姚其瑞    时间: 2017-6-15 22:43
    读了欢欢宗亲的<寻找爷爷的足迹>感慨颇多,欢欢宗亲文笔细腻,饱含对老人的崇敬娓娓道来,把一位生活平凡却厚德.坚韧的长者形象竖立在我们面前,把后代的感恩和亲情倾注在笔墨中,看似是对爷爷的追溯和怀念,实是我泱泱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对根脉的眷恋,是姚家儿女对长者的感恩和回馈!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16 07:03
对于任何一个姚氏家庭来说,长辈的足迹给子孙几代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榜样,带来了力量,给予了动力!这就是姚氏家庭的家风!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6 09:16
姚先达 发表于 2017-6-15 11:38
* A  T7 ~  Y4 d4 I! }: W6 }支持文书宗亲的好帖子!加分点赞!!!

  ?( M: H0 n  {. g; q谢谢先达宗亲为孩子的文章加分点赞!!!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6 09:20
姚小平 发表于 2017-6-15 11:39. f& v$ N; d6 N* |8 s
写得好.我读了两次.恭喜文书有个好女儿!

& K$ O& u4 z+ S9 ?, C        谢谢小平老对孩子的鼓励!有了你们的呵护,孩子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6 09:26
彭城姚其瑞 发表于 2017-6-15 13:43
  T0 Z" c4 a, s2 O( g读了欢欢宗亲的<寻找爷爷的足迹>感慨颇多,欢欢宗亲文笔细腻,饱含对老人的崇敬娓娓道来,把一位生活 ...
- A+ @0 Z* B. r- F2 B2 Y

$ m  S0 V: s9 t9 f6 P* U- k       其瑞宗亲把孩子的文章主题上升到“是我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对根脉的眷恋,是姚家儿女对长者的感恩和回馈”的高度,不愧是大手笔啊!谢谢宗亲们的点赞!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6 09:30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6 00:37 编辑 / F/ }+ }! l( V9 J! J. N/ v7 ]" D# H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7-6-15 22:03
! }4 |4 o3 v' T对于任何一个姚氏家庭来说,长辈的足迹给子孙几代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榜样,带来了力量,给予了动力!这就是 ...

/ Q! S. u' J0 q6 z
5 [5 x3 W  x5 V2 [: H       谢谢姚湾公瑞老对孩子文章的评价,说得好啊——“这就是姚氏家庭的家风”。
& m2 i- H: G, B; i! S" z6 z       是啊,家风传承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不懈努力!
& M- m8 o% T9 e7 G8 T, |1 |( U! p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6 09:47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6 00:49 编辑 ! C0 O& u  V8 P" }" d* V
姚先达 发表于 2017-6-15 11:38& I3 x. a# e8 l; G' J8 q7 @
支持文书宗亲的好帖子!加分点赞!!!
& Z. @( u( x" R4 w; A3 L: c

/ c2 P  t: e/ o$ \7 J7 s$ j
“孙岗学校”的差异
      爷爷的履历表中两次填了孙岗学校,一次是1967年10月至1969年12月,另一次是1982年8月至1984年7月,不知道真实情况的人还以为爷爷在一个地方工作了两次呢!
庵沟小学内景
      其实,前者是现在的庵沟小学,当时的吕家沟与孙岗是一个村,同称孙岗,属岞公社,只是在1982年才一分为二,东南片划归师岗吕家沟,西北片仍为岞镇孙岗村,所以,后者才是现在的孙岗小学。孙岗村有12个自然村,近300户1500口人,自然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2385亩。民国时属师岗区张集保,1948年属吕堂乡,1956年划归岞。
远眺位于伏牛山脚下的庵沟小学(白色房子处),麦子熟了
        1967年秋开始,爷爷在庵沟教学二年。当年10月,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自11月起,各中小学开始“复课闹革命”,大部分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在小学生中发展“红小兵”代替少先队员。1968年,根据毛泽东同志“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将来毕业后好回家生产”的指示精神,内乡县采取了公社办高中、大队办初中的办法,实现了上高中不出社、上初中不出队的要求,庵沟小学(主校)附设初中班,成为所谓的“戴帽初中”,“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对学校进行管理,领导学校的斗、批、改运动,时称“用毛泽东思想把教育这块阵地牢固地占领下来,改造过来”,小学学制由六年改为五年,初中由三年改为二年。当时大爹8至10岁、二爹4至6岁,都还记得一点儿。庵沟小学因旧时的尼姑庵改校而得名,爷爷在庵沟任教时,学校规模相当大,设有完小和初中部,学校门前是大片的操场,晚上放电影时,能容纳周边三四个村庄的几千人。可惜现在学校已没有操场,寥寥几十个学生,活动也仅在校园内进行,爷爷在庵沟担任主课,离家二里多地,可以说是一生经历的十几个学校中最近的一个。
20176月的孙岗小学大门
      孙岗小学位于该村的一个岭头上,四邻八村都能看得到,孩子们郎朗地读书声传的很远很远。原来村部通往学校的小路已经被新世纪修建的内乡至渠首的S249公路所截断。我们开车前往学校,凭以往的印象,从公路左侧下路,直冲孙岗营里开去,到了村中间,看到印象中的道路已被截断,下车问路,村民告诉我们,原路已经过不去了,要么退回,要么从“两坡沟”绕行。好在路面全部硬化,弯弯曲曲绕了半圈,又回到了S249线公路上,我们哑然失笑,如果不绕这半圈儿,还真不敢相信,从车上看到对面山岭上几排房子就是学校。从公路右侧下路,继续沿小路前行,绕到左侧,直冲斜坡而上,车子稳稳停在学校门前窄窄的水泥路面上,“孙岗小学”赫然在目。
远眺岗顶的孙岗小学
         1982年小学教学已经非常正规化了,尤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式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四有人才”和“三个面向”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当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控制时,强调“四有”;重视改革教育、造就优秀人才时,强调“三个面向”,真实反映了新时期教育的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1983年春爸爸上高中时来过孙岗小学,当时,好像是学校要交一笔什么开支,奶奶让爸爸自己来找爷爷,可惜那天太晚,爷爷又住在村里的分校,是学校的一个叫乔天敏的同事借给爸爸二十元钱,又安排了食宿。一件小事让爸爸感到暖心至今,难以忘怀。1983年秋至1984年,文涛五爹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也是跟着爷爷在此上学的,吃住在忠贤表叔家里,而且从这里考上岞初中,与文波四爹一起学习生活了几年。孙岗村时任党支部书记是姚家姑爷路德山,也是爷爷的亲妹夫,对学校的帮助好像没有山峰村支部书记王永志姑爷大。或许是姑爷七个孩子(五子一女,抚养一侄儿)累赘大之故吧,爷爷曾经因为爸爸上学向姑爷借了200元钱,好像因此听到几句难听的话,以致于爷爷始终不能释怀。
位于岭顶的学校在晚霞中金碧辉煌,犹如拉萨的布达拉宫那般壮丽巍峨
      走下山岭,来到公路上,远远望去,位于岭顶的学校在晚霞中金碧辉煌,犹如拉萨的布达拉宫那般壮丽巍峨。这就是孙岗小学,一个位于高高山岭之上、公路开通之后大家开车往返数次被忽视的地方。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6 15:33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6 06:35 编辑 3 g6 m6 }2 c+ ^, F) s' d
姚小平 发表于 2017-6-15 11:39% G' k) l! z, T) @: n2 y
写得好.我读了两次.恭喜文书有个好女儿!

: A  O8 q& u+ @! t6 f1 l+ Z, b4 d/ V+ W/ ^8 I  |* M
消失的农场小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五七”农场是个时髦的名次,源于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同志的一封信》的简称),“五七”农场就这样诞生了。
消失的家场小学就位于坡顶蓄水池的位置
      岞公社“五七”农场位于泰山庙水库的上游、刁河的东岸,时称东坡生产队,1959年开始历时11年在刁河上游动工修建泰山庙水库,1969年岞公社把库区移民安置区临时设置成“五七”农场,盖了五间房子就作为“农场指挥部”了。农场小学也就是库区移民学校,别称东坡小学,当时设置一至五个年级,1969年12月至1971年12月在这里工作,爷爷教的是语文课。在“文化大革命”那战天斗地的年月里,注定这里是一个不平常的所在。好在东坡生产队是四舅老爷家所在地(奶奶的四舅家),时常有亲戚的照顾,倒也不至于太苦。然而这种出自农民的照顾比较有限得很。
水库对面就是葫芦山,中间环绕着柞渠,现在乡镇名字就由此而来
      在爷爷的履历表中,“农场小学”出现的机率不是很多,只在早期的1980年职称申报表中出现过。二爹也只知道1969年—1971年爷爷在岞东坡小学教学的事(即爷爷所述的“农场小学”)。
         196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山东省嘉祥县马集公社马集小学教师侯振民(公社教育组长)、王庆余(公社教育组成员)的一封信,该信“建议所有(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国家不再投资或少投资小学教育经费,教师国家不再发工资,改为大队记工分”,“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侯振民、王庆余认为,这样做有五点好处:(1)“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县文教局领导中心校,中心校领导高完小,高完小领导各小学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使小学直接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工作”。(2)“有利于对知识分子的再教育”。(3)真正落实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贫下中农管理学校”。(4)“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一些被清出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就可回本大队监督劳动改造。地富子女回本大队教学,也便于受到群众的监督”。(5)“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以上就是所谓的“侯王建议”。1969年12月内乡县委采纳“侯王建议”,全县95%以上的教师回原籍教学。就在此时,爷爷却反而要调离离家最近的地方,去农场小学工作,爷爷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过,据当时一起工作的胡连献老师讲,当时只有他们俩个是公办老师,俩人搭伙做饭,爷爷做饭的手艺不错,特别是擀的面条很好吃!
上世纪七十年代迁建下来的东坡小学,现在已经改为幼儿园
      现在农场早已不在,高高的山梁上修建了蓄水设施显示着当年的旧址。农场的下面便是1971年建成蓄水的泰山庙水库,葫芦山隔水相望,别有一番滋味。爷爷当年的学生已经老去,但提起爷爷的名字,却仍然耳熟能详。
现在的东坡幼儿园是在“五七”农场撤销后,农场小学因太偏僻而搬迁至村西的小学旧址,只留其名而无其实罢了。年轻一代提起东坡小学,往往就指着这里,却不知当年的曲曲折折的复杂变迁。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16 18:42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6 09:30" I8 X/ p* q. }  g& H
谢谢姚湾公瑞老对孩子文章的评价,说得好啊——“这就是姚氏家庭的家风”。
/ t' a, M; F4 M( B" y       是啊,家风 ...

, D* c! G' [# K2 |" b! r对姚氏家风的称赞是必须的,对姚氏家风的继承更为重要和升华!
, @: r4 q6 [; U" k; Z  R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7-6-16 20:24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6 15:33
7 l2 ~1 F$ T, s; i. f& a消失的农场小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五七”农场是个时髦的名次,源于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 ...

8 @% ~; W+ T  `# k4 w     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好帖子,点赞!
! u- [( t7 \0 ]8 D+ i4 R! |     难得欢欢这样一位北大的学子对姚家的长辈、对姚家的故事如此痴情。因此,我读起来格外的亲切。我为姚家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女儿感到无比的骄傲。
9 r- M# x# G- Q/ n' w, `
作者: 南阳_姚丽    时间: 2017-6-16 23:30
难得欢欢侄女对长辈的深情厚意,<寻找爷爷的足迹>也是对根的回忆,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情,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感恩前辈也正是我中华民族的美德,做为高等学府的研究生能对家族长者倾注如此深的感情正是我们应该大力宏扬的。. @# B% p) [5 |3 w4 L
文书三哥教子有方,家之幸.族之幸.姚门定兴旺!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17 06:27
爷爷在前方指引,爸爸在前面带路,儿孙在后面赶路。幸福的姚家人,加油!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7-6-17 07:09
虎父无犬子,一代强一代。为欢欢写出如此感人的记实文章点赞!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7 09:00
姚绍弦 发表于 2017-6-16 11:245 b' Y# f& I/ W6 }6 ~
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好帖子,点赞!1 y. Q. k5 ^2 l/ d: V- H& J+ v: v
     难得欢欢这样一位北大的学子对姚家的长辈、对姚家的故事如 ...
0 H. M7 I. d8 B+ _- o1 @$ f
7 d7 E5 u; f4 ~9 Y
   谢谢公瑞老、绍弦、紫洪宗亲的点赞、鼓励、热心支持。看到你们的留言,女儿倍受鼓舞,对今后的发展信心百倍。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7 09:04
南阳_姚丽 发表于 2017-6-16 14:30
" r" o9 t3 n% R难得欢欢侄女对长辈的深情厚意,<寻找爷爷的足迹>也是对根的回忆,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情,参天之木 ...
1 n+ P9 [0 T1 w& \
      你这个姑姑清新的文笔,让欢欢侄女十分羡慕,什么时间能够得到你的真传、面授机巧,就更好了!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7 09:13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7 00:16 编辑 9 t% M7 ]( o& B6 y+ q
姚紫洪 发表于 2017-6-16 22:09
+ K' _- t; c! F0 X7 O虎父无犬子,一代强一代。为欢欢写出如此感人的记实文章点赞!
$ t! P* H& w4 d" E" s" q# ^9 A
& L. X& c' e" f8 {; i) L8 |! G3 F
陈家营的记忆
     陈家营学校所在地方是一个叫杜家庄的村子,位于内、淅两县之间,过去内、淅两县县令经常来往,轿夫常常在这里歇脚,所以民间习称“官路坪”。杜家庄属陈家营大队,1970年建设泰山庙水库,陈家营被淹没,村部和学校上移至此,沿用原来的村名。陈家营村有9个自然村落270多户1300多口人,相当于付湾村的一少半人口。
1972爷爷(后二排左二)在陈家营小学送别第二届毕业生留影,后二排左三、左五分别是贫管会干部
     陈家营村东南与师岗镇吕家沟相接,学校处于老家去岞新街赶集的路上,距老家六里左右,中间要经过吕家沟、陈家岗、周漕河水库。陈家营小学是爷爷生前教学颇有建树的地方,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1971年8月至1976年7月爷爷在此教学。1972年3月之后,根据“推荐选拔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精神,在陈家营学校,爷爷先后推荐了青年教师许玉兰、詹殿敏等几位年轻教师上了大学(农村对中专以上学校的统称),许玉兰到内乡师范学校进修,詹殿敏去邓县师范上学,吃上了商品粮。许玉兰毕业后留校任教,也曾带着礼品去老家表示感谢,就在二爹80年上内乡师范的时候,还说起她的大恩人姚老师。2015年夏天,当时在陈家营教学的青年教师王金创的妹妹,谈起爷爷,充满了感激之情,告诉爸爸,她妈妈曾经教育她们一家“一辈子也不能忘记姚老师的恩情”。在爷爷离开此校四十多年、去世二十多年后,还有人记得爷爷、记挂着爷爷的恩德,实属罕见。爷爷在培养年轻人上,可谓胸襟宽广,无私奉献啊。作为年轻人,对于一个精心培养照顾自己的导师,谁又能忘记呢?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交易、交换的风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新世纪修建的县城通往泰山庙水库的水泥路从陈家营小学门前经过
      陈家营学校是爷爷教学生涯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长达七年啊!1971年9月,内乡县教育系统开始拨乱反正,狠批“文教工作危险论”“读书无用论”和“以劳代学”等错误思想,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同时选拔一批年轻得力教师充实到领导班子中,爷爷就这样当了陈营小学的副校长、校长。爸爸记得五岁的时候,曾跟着爷爷在陈家营学校小住,文涛五爹说他也在这里住过,留下了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在陈家营小学,两间教室,住了4个人,分左前后和右前后,中间不是墙,是用高粱杆织成的帘子隔开的,缝隙处可以钻过小孩儿。爷爷与另一位教师付俊杰分住一件房子的前后。记得爷爷住在后半间,做饭用的是煤油炉子,一些干面条放在旁边的纸箱里。据王金创妹妹讲,他们家为了感谢爷爷的提携之恩,时常带一些蔬菜来,因此爷爷也省下了一些细粮接济家里。
       1973年8月《人民日报》树立辽宁交白卷的张铁生为“反潮流英雄”,12月发表“黄帅日记”,掀起批判“复辟回潮”“师道尊严”的恶浪,在“四人帮”的煽动下,教育战线刮起“批智育第一”的歪风,“开门办学”“学朝农经验”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中小学教育再度陷入混乱之中。尤其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抛出的所谓“两个估计”认为“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成为压在教育界知识分子头上的一座大山。当时与爷爷一同教学的靳义珍老师回忆:有一天造反起家的公社革委会主任张定坤来学校视察,只和管理学校的贫管会见了面,讲了要改造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思想的那一套论调,没有和一个教师见面。张走后,爷爷十分生气,在教师会议上对张的说法进行了驳斥。1974年陈家营成为“戴帽初中”,改为秋季招生,学校开始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实行所谓“开门办学”,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劳动,把学习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简单当成是学会农业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教师对教学管理和正常的考试不敢讲、不敢管,只能和学生一起抡䦆头、拉架子车,学习大庆、学习大寨。参加体力劳动成为学生的主业,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学生的副业,学校教学管理完全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爷爷在陈家营教学时人缘极好,与大队干部保持着和谐的关系,赢得了大队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凡是学校的事情,大队干部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有了重视支持教育的良好环境,当地人才培养地也比较多,当地人对爷爷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爷爷遇到的家庭困难也是能帮则帮。在爷爷去世十几年后,当年詹洼的一位大队干部,在一次饭桌上,见到二爹,提到爷爷的事,赞不绝口,不经意间提到,爷爷生前曾接他一百元钱,而且写有字据,二爹当时立即就归还了这钱。这是多么珍贵的友情啊,借人家的钱,当事人从来不主动索要。
     爷爷刚去陈家营教学的时候,五爹还没有出生,全家还挤在老爷盖的三间房子的西间。文波四爹大概只有一岁多一点,还不能自己行走,爸爸有四岁多吧,有一天,奶奶要上地干活,让爸爸照看四爹,家里只有爸爸和四爹,爸爸哄四爹玩儿。大院内有两棵枣树,一颗大枣树,正在杨花儿,一个小枣树,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在大枣树下有一个小床,爸爸翻转过来,让四爹一个人坐在上边,背靠着床撑儿,爸爸看到小枣树上有一只螳螂,爬来爬去,走走停停,忍不住拿一根棍子去打,谁知道正好这时候四爹犯病,晕过去了。爸爸一看,见四爹瞪着白眼,爸爸手足无措,吓得大哭,邻家三老婆(姚建法的老婆,辈分较大,爸爸的老爷辈)赶了过来,用嘴咬着四爹的脚后跟进行急救。有人赶紧去北沟地里喊奶奶回家,有人跑着去陈家营喊爷爷回家。记得爷爷奶奶几乎同时到家的,爷爷请来了医生,现在想来,应该是小儿惊厥。当时,大人、小孩营养不良,体质不好,所以属于农村常见病。据二爹回忆,姥姥当时常常给家人们念叨说,等娃们长到能摸着门脑吊就好了,就不会再犯了。所以爸爸记得小时候,时常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摸门栓。不过,有了这一次经历,爸爸却是吓坏了,以后再也不敢一个人照看四爹了。
现在的陈家营小学校门
     爷爷在陈家营教学,正是奶奶身体不好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奶奶生病,家里没有其他人。奶奶让爸爸一个人去三里外的大队部给爷爷打电话。爸爸当时还小,赶到大队部向负责电话的大队通讯员讲述时,已经泣不成声,通讯员是邻村一个姚姓大爷,当他弄清情况后立即转接岞总机,又要到了陈家营大队。当爸爸完成任务回到家时,爷爷早已到家,而且请来医生。可见爷爷当时是多么的心急火燎的。
陈家营小学孩子们在享受免费午餐40年前可不敢想像能有此好事
     有了这些事情,想来爷爷在陈家营教学时也估计不会安生了,整天也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家里出什么事儿。不过当时的教师很自觉,也没有自行车代步,天天住校,一周回家一趟,好在农忙时有麦假、有秋假,能帮助家里收割储运种植作物。
     当时这种“一头沉”(夫妻一人有工作一人务农)的家庭最是艰苦。由于奶奶身体不好,家里孩子多,每天出工记公分也是最低的(壮劳力10分,妇女只有6分、7分),所以到分粮的时候,总是缺粮,几乎年年垫底儿。同一生产队的熊家,劳力棒,每年挣工分最多,年底要分红130多元,而咱家每年缺粮折算也达130多元,年年如此,爷爷每月工资不到40元,据此计算,每年三个半月的工资要上交抵扣生产队分的粮食。加之奶奶生病,汤药一副接着一副,每月十几元都要送给医生了,每年吃药的钱恐怕又得爷爷三四个月的工资。留给爷爷生活的钱也就剩三分之一了,负担之重,超乎想象。不过,当时先辈生活的艰辛、经受的挫折苦难,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几十年来,激励着爸爸兄弟五人,发扬吃苦耐劳、乐观向上、意志坚定的传统精神,砥砺前进,创造着整个大家庭的美好未来。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7-6-17 10:16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7-6-17 16:34 编辑 $ J! C9 B* ?3 P) L

3 s2 r" B$ E: D6 Y5 s                    姚绍弦发表于 半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 k# d$ y3 V" u( C    & ]* \* s" S# ?: ?9 m  K
   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好文!……9 m* X' G9 i+ N  w" s! m; s6 Y
5 ?# Y! b+ z: {& o0 b5 {
  读后感悟:一是,为姚家又多了一名为族争光添彩的才女,而感到万分欣慰!二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寻找爷爷的足迹>>,从狭义上看,是为寻找老一辈的历史足迹而写, 但就文章的深意而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或许作者是在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足迹<<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0 [' w, I7 A% ]* U2 |  V6 E+ ~, P   姚氏始祖舜帝伟大而光辉的一生,就是践行德孝,以德孝并重理念治国治家,感天动地,开创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德孝文化、尧舜惮让、开明盛世的先河。抚今思昔,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华夏泱泱五千年,历朝历代,凡以德治囯者,则国势和谐昌盛。以孝道传家者,则家和万事兴。<<舜德>>以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无数中华民族儿女励志践行……每当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姚氏一族,就会湧现一批可歌可泣,为国尽忠,为子尽孝的历史先贤和精英。2 `$ \1 W: V3 t# e) j
     <<舜德>>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精神遗产,而学习、弘扬、践行、传承舜德,更是舜帝后裔孙当代最大的历史责任和担当!# t7 b' H" s2 t, f7 M; Y$ U
     以上是一个敬重良文的老人学习后所悟得的启迪。不当之处,万望赐教!致此,祝願欢欢,学业有成,为国担当,为族争光,鹏程万里,幸福健康!4 P5 n  y: ^' h. e
2 ~9 n! }& T$ q: j
# `* A+ R. U6 G( m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7 11:22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7 02:23 编辑 3 h1 c- O1 Q5 P  B- E0 i2 U
姚敬文 发表于 2017-6-17 01:16
! g, f( j, x0 H- h' Z2 ^( h姚绍弦发表于 半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 f" U: h! H7 q4 Z+ f# P: w( H    $ w4 w( }0 p: y& t7 @8 c
   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好文!……

+ c0 f( I& W) k
; z! c/ F  i& A& T3 e  S& e- o   谢谢敬文老的点评。年逾七十岁以上的公瑞老、敬文老、小平老,对孩子的文章给予点赞,实在让人感动!
2 {$ j6 r8 z# @+ E7 V    尤其是敬文老人提出的“在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足迹《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更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Y5 ~! y7 s- Z

6 V4 y7 U4 ]% c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7 17:00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7 08:02 编辑 + O! Z0 S- ~' o9 M* O( Z1 }9 Q
姚敬文 发表于 2017-6-17 01:16$ |  g- X: L/ w5 [0 c0 ^" ?8 V9 q5 K
姚绍弦发表于 半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 n. r# g! W0 P' A$ c$ X
    8 g+ N4 _0 j' e) P8 B) X( z& d
   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好文!……
2 }7 m7 i# {$ n- R5 g: K8 g$ T5 W
, l, A8 k& [) p, ^. `8 Q# H9 X1 f
- H( \1 f( ]1 I9 K6 f( @; t+ o
大爹文武二次发表评议:
    我的父亲,是一位教师他性格耿直,一生平凡为人严谨,爱家敬业从小到大,我都为有这样的父亲而引以自豪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字迹遒劲、流畅,棱角分明,非常漂亮。俗话说的:“字,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不错,从父亲的字迹中,何尝不能体现出父亲性格的坚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踏实追求、对社会不公的坦然面对、对家庭的忠诚无私和对子女的殷殷期望。
    “寻找爷爷的足迹这件事,很有意义,给我们这代保留了许多回忆和念想,也给下一代留下了理解祖辈的机会和空间。
     祖辈的良好品质,德行可嘉,言语可法。如果真的有来生,我愿祈求上苍,仍然还我一个这样的父亲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18 07:44
姚氏一家首代开创,姚氏一家二代继承,姚氏一家创新!姚氏家家人丁兴旺,香火不灭,圆梦在即!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8 08:52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7-6-17 22:44% k8 v0 }% B9 l" e' e  V1 z( G
姚氏一家首代开创,姚氏一家二代继承,姚氏一家创新!姚氏家家人丁兴旺,香火不灭,圆梦在即!

* i5 D. O2 H- s6 e; x/ `' d! n公瑞老说得好:
     “首代开创,二代继承,代代创新!”
    幸福的姚家人,加油!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8 09:03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7 08:00$ W; o- Q5 ]' s
大爹文武二次发表评议:    我的父亲,是一位教师。他性格耿直,一生平凡,为人严谨,爱家敬业。从小 ...

) i: N1 R5 c* R! `5 t+ Y           翻开微信,才知道今天是父亲节。让我们共同祝愿父亲在天国安好!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8 10:05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8 01:11 编辑 % {. g9 O* t3 Y4 q$ i8 C) z" ~
姚绍弦 发表于 2017-6-16 11:24
% T; J; e) L4 }( I! X9 ?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好帖子,点赞!
. |+ p: ?6 _1 o* V     难得欢欢这样一位北大的学子对姚家的长辈、对姚家的故事如 ...

6 Q* T7 ]- }' S
. \; Y3 {" |: s) |
双堰初中“摘帽”
      双堰过去不叫这个名字,别廷芳统治时期属魏营保,内乡解放时归张集乡管辖,1949年设立黄楝树洼乡,1956年建立黄楝树洼高级农业社,1958年才改为现在这个名字。大家知道,黄楝树比较苦嘛,新社会了,日子甜了,自然得改改。由于刁河从村口过,上面有两个石堰,在周边还算有名,干脆就叫“双堰”了。
双堰小学大门,现在怎么连个名字也没有?
( L4 |1 N% l0 R6 {. h# U# ~# P, U
       1954年爷爷接受县政府分配到郭山(即温岗村)学校工作时,郭山学校也就是黄楝树洼的村校,所以教师登记卡上写了“黄楝树洼村校”也就不奇怪了。也算有缘,黄楝树洼村也是奶奶娘家,只是二者隔了一架永青山,路途相差几十里罢了
双堰小学空荡荡的校院,是啊,星期天嘛!

/ V' L  i3 b, F# r# i, t
    爷爷1977年9月至1980年8月在双堰学校教学。这时的双堰已经不再管辖郭山,村校自然不是那个“郭山学校”,而是位于内淅公路的旁边、处于师岗岞的交界地带的一所曾经的“戴帽初中”学校。
1980爷爷(第二排左四)在双堰小学送别毕业生留影,(第二排左二是著旺表叔)

' L% h3 J2 X! s8 o0 _5 D+ ~
. o6 k+ P) @; G4 {, a& u
          1977年,国家教育制度开始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不懂教学工作却对教师指手划脚的所谓“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撤离学校,被侵占的校舍也予以退还。“戴帽初中”也恢复了小学的本质,广大教师在精神上首先获得了解放,砸碎了长期压在身上的精神枷锁。
     爷爷当时是学校负责人,吃苦受累是自然的,要想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似乎也不容易。记得,有一个教师叫时海法,很有些才气,一年后去魏营初中教学,后来当了师岗镇教研室办公室主任;还有一个民办教师胡明建,两年后也成了爸爸在魏营初中的物理老师。当时表叔胡著旺也是学校的民办教师,只是在爷爷离开后不久就辞职不干了。
泰山庙通往双堰学校的泥泞小路,依稀见到当年的情景
" h6 G2 ~( `* a
        虽说爷爷是校长,可是也没什么特权,仍然是两个人一间办公室,爷爷住前半间,另一教师住后半间。还在住室外有一间空房子,算是一个过道,平时能放自行车等。学校有一块地,荒芜多年,爷爷交给了张家沟一个农民种红薯,说好管爸爸的红薯供应,可实际,只从那家拿了两次红薯,估计也不过三五十斤罢了,最后也不了了之。这或许就是爷爷使用过的唯一一次特权吧?
        也就是在双堰学校,爷爷通过在县城工作的文兴大爹,买了家庭的第一辆洋马(自行车),虽说是二手旧车,可是价钱并不便宜,花了爷爷近两个多月工资(爷爷当时的工资是每月34元,买车花了70元)。爷爷很珍惜这辆交通工具,当时整个姚家生产队,自行车也就那么几辆,所以爷爷用胶带把横梁、斜梁等缠了又缠,还买了座罩,这么一打扮,也不弱于新车。
去双堰和魏营学校步行要从刘家沟经过
) Y5 ^' B2 E8 w
       爷爷虽然有了这辆交通工具,却也不怎么骑它,记得爸爸当时在魏营初中(岞岖公社唯一重点初中)上学,有两个星期,爷爷由于上班走路磨破了脚,还请了两周的假,让爸爸一个人去上学(去魏营初中上学要经过双堰学校,父子俩能一起走到双堰学校歇歇脚),感觉好失落。爸爸通常是挑着当周的柴油、馍、糁、红薯等步行,要经过太山庙水库、刘家沟的荒坡,去双堰学校要走8里的小路,有时到了张家沟附近分手,各走各的。甚至大部分时间因为爷爷有事,都是爸爸一个人走的那条小路。为了寻访当年的足迹,全家又去了刘家沟,但是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新修建的太山庙水库泄洪水道正好从刘家沟经过,加之退耕还林的缘故,昔日的荒坡、田地全部成了树林,已经找不到一点儿当年的痕迹了,更加荒凉。
去魏营学校必经石羊岗
* D+ W7 [: y8 I5 `: ~
      记得有一次,爸爸在上学的路上,过石羊岗下的小涵洞歇脚,发现一只钢笔丢在那里,怎能有这么高档的玩意儿?上天所赐吧?后来想了想,当时魏营初中是当时岞乡的重点初中,哪一个孩子上学经过丢在那里也是很有可能的。这事跟爷爷一说,爷爷跟爸爸换了一支钢笔,说是初中学生怎么能用那么好的钢笔。可见当时钢笔还是一个稀罕物件。
      爷爷对爸爸在初中的学习成绩十分关注,记得有一次进城开会,爷爷特意逛了一趟新华书店,给爸爸买了一本《初中语文词汇》。说实话,经对照才发现,竟有一半词汇爸爸感到生僻,可见当时词汇掌握程度也并不怎么样。
      爷爷在双堰小学工作还没等到爸爸从魏营初中毕业,又被调到更远的南庄小学。南庄小学路过魏营,离家是双堰的二倍,父子二人却没有一块行走了。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7-6-18 10:38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8 10:05# i7 Q- D0 S' c9 k
双堰初中“摘帽”       双堰过去不叫这个名字,别廷芳统治时期属魏营保,内乡解放时归张集乡管辖,194 ...
2 e3 V0 h6 @2 ]# {7 Q* K
    一路把这个帖子看下来,再一次引起我的共鸣。很感动。
# |. [) f- g- n0 K- u    我相信,爷爷的足迹一定会像一盏明灯,照亮欢欢人生道路的前程。
1 R% v9 ^- Q3 h" _2 ]; D
作者: 南阳_姚丽    时间: 2017-6-18 13:49
     平淡的人生耸起了屹立在子孙后代心目中的丰碑,身教更胜于言传,"爷爷"的坚韧.厚德.慈祥.善良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烙下深深的印痕,这正是我姚氏家族绵延不息的源泉,我们追忆先人的足迹,缅怀他们在生活中的走过的每一个场景,心中难免会有些许酸楚,但更多的是温馨和感谢!这温馨就像寒夜里一堆堆的篝火,温暖了你.我.他,也指引着我们跨越坎坷,走好人生的路,感谢您!我们此生有缘。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19 06:45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8 08:52. P( H2 g7 u' D- A6 j
公瑞老说得好:     “首代开创,二代继承,代代创新!”    幸福的姚家人,加油!
5 I+ u5 b3 W# X8 @/ B& j
这就是姚氏家风!这就是宗族传统!逝者安息,生者幸福!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9 08:38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8 23:41 编辑 0 @0 k4 g& W+ `' X1 e
姚小平 发表于 2017-6-15 11:392 a4 P7 ?) k; b5 H' U
写得好.我读了两次.恭喜文书有个好女儿!

, I8 y1 t; m) p) @8 Q) x3 I" @0 w3 b9 b
南庄的建树
       南庄村紧邻魏营,清朝中期,胡姓从本村胡楼分居于此,当时是胡楼大地主的庄园,所以称南庄。村部与学校一体,位于南庄生产队,距离魏营五里的岞岖至瓦亭的公路边,原来公路从大门前经果,新世纪公路改线,从学校东侧百米开外经过,原公路废弃,新公路边盖满了新房子,开车走过多次,只见路旁警示牌“前方学校,注意慢行”,就是找不到学校,经路人指点,从一家商铺左侧巷道进去拐了一道弯才看到了被农户和车辆侵占的学校操场。正对着操场北边的是“南庄村一号院”,村部与学校共用了一个院落,今年村部建成了“党群活动中心”,另外搬了出去,只剩下小学生们在此僻静地求学修身。倒也是个安全的所在。只是原来与村部合着办公,大门过道两侧黑板写着“南庄村低保户公示”“村委会工作制度”之类,门前一排已废弃不用,学校教学楼在后排两层,特意用黄色涂料粉刷,显示出学校的生命所在。
南庄小学大门
       1981年爷爷从双堰调任南庄小学任校长,开启了爷爷平反后的教坛春天,爷爷焕发了青春,虽说是副校长,但由于没有正校长,所以主持工作,成了实际上的校长,学校大小事务全由爷爷操心,开会的时候也就多了起来。
南庄小学校院
     记得当时爸爸在魏营重点初中上学,由南庄去岞开会的路上经过魏营初中,有一天(南庄有人杀猪平常只有过年才有),爷爷特意割了一块大肉送给老师办公室起小灶的爸爸,爸爸当年15岁的光景,虽说是平时全是自己做饭,可从来没有做过大肉,而且没有炒锅,这事被同班一个来自清泉的范姓同学看到了,馋得要命,提议由他提供炒锅、钢丝面(一种像钢丝一般粗细的红薯粉条),二人入伙改善生活,两人美美地吃了一顿大餐。
1981爷爷在南庄小学工作时的照片
     在南庄小学,爷爷享受小学五级工资水平,月工资提高到90元,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改善;教学成绩创了该校的历史纪录,当年有14名学生升入初中,而相邻的规模较大的魏营小学却只有4名学生升入初中。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9 08:46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8 23:49 编辑
& M+ J: m( L4 u; C1 h! S1 ?4 w
姚先登 发表于 2017-6-14 14:46+ c$ q$ r0 j# J2 i& Z  ~
真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精品!而且真得感人至深!大大的点赞!
7 E6 f. j6 k% @( D9 q

% _( T. i5 c% E0 W7 ^3 I- u
红庙小学过渡
     红庙村是岞岖公社所在地,但是红庙小学离街却有三里地之遥,位于原岞岖至庙岗公路的旁边。
     沿着岞庙公路前行,过了一道梁,越过一条小河,上坡时,远远看到黄色的围墙与周边农舍明显地不同。
学校前辈楼上写着的一行字昭示着自己的与众不同“沐松柏精神,育桃李人才”。走进校园,迎门就是两棵古树,左侧是松、右侧是柏,显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
红庙小学崭新的大门
     红庙小学新建了两排教学楼,通体粉刷得焕然一新,操场位于学校的后院,但是建筑垃圾没有清理,看起来好久没有用了。
爷爷1984年8月至1985年7月在此任教,过渡了一年。据说是当时乡镇教育办公室内部分为两派:刘派和胡派。由于爷爷与刘书章在一块儿同事过,而且爷爷的字好,经常替教办室抄写材料上报县教育局,所以自然被划为刘派。1984年刘书章退休之后,爷爷自然受到打击,莫名其妙地被分到红庙小学当了一名体育教师。
     当时的校舍破败低矮,阴暗潮湿,完全不似如今的辉煌,由于校门斜对公路,从公路上就可看到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院内一松一柏,高大荫凉,让人觉得神庙依旧,当夜晚孩子们放学之后,教师就成了这里的“苦行僧”了。
走进校园,迎门就是两棵古树,左侧是松、右侧是柏,显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
     只是这样的“苦行僧”不是修炼,而是煎熬。偶尔从马路上经过的牛车叮当叮当的声音,更加衬托出校园的寂静。
走出红庙学校西望,是连绵起伏的柏树岭
      红庙小学位于刁河的上游,所谓刁河,因其河水桀骜不逊而被当地人称为“刁”河,“刁”有“刁劣”“刁逆”“蛮横”“桀骜不驯”之意,“刁河”是内乡县的第三大河流,居于“黄水河”之上,红庙是当地人对“刁河”无可奈何之后乞求神灵的保佑而修建庙宇,因红砖墙而得名,四时祭祀,民国十九年,别廷芳实行宛西自治,将全县100多座寺庙全部改为学校,成了孩子们的读书之地。
红庙学校高出院墙的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似乎还在显示着当年香火的旺盛
      别廷芳是无神论者,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人定胜天”的气氛中却黯然失色,1969年刁河在泰山庙葫芦山下被拦腰截断,建成内乡的第四座中型水库,灌溉了岞、师岗两公社农田近4.6万亩,刁河从此驯服。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可是在政治狂热的年代,大自然也得随之改观,人在狂热的政治面前,犹如蝼蚁,好似草芥一般,驯服、低头、忍辱负重。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9 08:53
南阳_姚丽 发表于 2017-6-18 04:49
9 J0 n/ s  ^3 d平淡的人生耸起了屹立在子孙后代心目中的丰碑,身教更胜于言传,"爷爷"的坚韧.厚德.慈祥.善良永远定 ...
# j7 c% w. N) @5 E
         这样的评价,让欢欢侄女十分感动,她准备在印制小册子时把各位长辈美文附于文后,增加文章的厚重度!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7-6-19 10:15
我父母.叔和女儿都是教师,教师的艰辛我是知道的!你女儿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对爷爷的怀念.另一方面也写出教师的辛苦!再次恭喜你有个好女儿!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19 18:23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19 09:25 编辑
" i) z& U5 E" j7 ?' k: v1 C
姚小平 发表于 2017-6-19 01:15
/ V0 y- c. v. n% r9 N我父母.叔和女儿都是教师,教师的艰辛我是知道的!你女儿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对爷爷的怀念.另一方面也写出教 ...

. K+ |' u$ f* k# T1 s2 e5 R6 X5 W) b6 u* h7 R0 H7 E& X2 R
       谢谢小平老的点评。
* Q# T' p4 C+ q1 Q9 i  W( ^       是啊,我们在父亲的示范带领下,现在一大家人中有六人从事教育工作,深知教师工作的辛酸苦辣!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19 19:17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9 18:236 {5 ]& p: q# R! l( L& s
谢谢小平老的点评。8 b  b. M3 i0 U2 _6 D& n9 }, d! B
       是啊,我们在父亲的示范带领下,现在一大家人中有六人从事教育工作 ...
; k+ I. r, J, o" P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每个人对自己恩师的情感终身相伴!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20 09:47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7-6-19 10:179 W9 p! g1 b, H; D( |% k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每个人对自己恩师的情感终身相伴!

7 m, I1 R+ |$ n- z1 [4 s6 W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只有在怀念中追悼逝去的岁月,在回忆中回味过往纯粹的情感!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17-6-20 10:13
欢欢好样的,为我们姚家人争光了!祝欢欢一切更美好!祝福各位宗亲及家人永远健康幸福快乐心想事成!!!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20 11:22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16 00:47
+ F: m5 ?- i  J: F& D“孙岗学校”的差异       爷爷的履历表中两次填了孙岗学校,一次是1967年10月至1969年12月,另一次是1 ...
  C: q% b* b9 c& Y3 [7 Z+ e
7 |' B& F, x' ?: m4 ~! T. U* t+ G
五爹(文涛)评价:
     从孙岗小学跟随父亲上学开始,才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之前的印象,只记得每周一次父亲回家,冲上前去翻看挂在车把上的黑皮包,看看有没有糖吃!
     在孙岗的时候,忠贤哥的父亲是生产队长,我在他家吃饭,父亲在学校食堂吃饭,晚上跟着父亲在北校区靠近村子的校舍住。岗顶小时只有小学一至三年级,我在北校区,上的五年级。有了亲戚的照顾,感觉氛围十分和谐。
     陈家营小时候去过,依稀记得是个快乐的地方。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20 17:26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20 08:54 编辑 - y$ N7 F5 x, x4 I6 e2 O

" \5 k& G9 Z, a
魏营的渊源
  e. y. |8 a8 d; ~% D1 f' f: T4 V& L
      魏营位于岞岖镇东南4.5公里,据说是明朝末年魏姓从洪洞县迁此,在瓦岞公路和旧内淅公路交汇处建村,是南庄、白杨入城的必经之地,是一个繁华的村镇所在,这里设立乡办供销门市、烟叶收购站、兽医站、联办初中、小学。
2017年的魏营小学大门。仔细看,不知道怎么也破了
7 T7 O( Y. X. i7 _: W: d. D7 e/ N
     魏营初中是根据邓小平同志1977年5月提出的“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和1978年教育部《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制定的全国重点中小学形成“小金字塔”结构,并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由此形成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的重点学校“层层重点”的格局,岞岖公社革委会将魏营初中定为公社唯一的一所重点初中,而摒弃了集镇所在地的岞岖初中,可显示出其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位置。
       1978年爸爸率先与魏营结缘,考入岞岖公社的重点初中——魏营,开始了远离父母的外出求学生涯;文全二爹、文涛五爹又先后来到魏营,1983年9月至1985年8月二爹从内乡师范学校毕业后也曾经被分配在魏营初中教学,五爹1984年秋跟着二爹在魏营上初中一年级;1985年8月爷爷从红庙学校调至魏营小学从事教学,并担任校总务主任,在这里工作了整整三年,1988年元月晋升为小教二级职称。只是四人住的房子不同,爷爷住在上屋面向大门的正房两间;二爹、五爹住在大门东侧的一间,与上房相差两个院落近百米的距离;而爸爸在下院生活学习三年,从初一到初三,从东侧教室到西侧教室,加上中间在老师住室做饭开小灶,下院几乎都用过。
魏营学校废弃的大门
! k; J3 z2 j/ X7 o( g
        爷爷为人随和,乐于助人。在魏营教学的时候,爸爸正在内乡高中上学,西邻一个叫文晓的大爹由于在付湾村上学不成,经六爷爷请求,特意去跟着爷爷上了几年学,这也是爷爷教学生涯中直接帮扶老家的一个学生,传为佳话。
      再访魏营的时候,老校舍已经不在,校园内正在搭建钢屋架,前门和院墙尚未拆除,只是用广告纸制作的校名部分吊了下来,依稀可见往日的辉煌。
      新校址移到了瓦岞公路十字口西北侧,原来的屋架教室变成了楼房,校院却小了一半。校门口左侧,应该也是操场的南侧建了一座幼儿园,色彩鲜艳,吸引着周边的幼童,至于能招收多少学生却难以预计。因为魏营的魏老汉就住在防疫站看大门,带着两个孙子,在内乡县城第五小学上学,像这样农村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将孩子寄样在集镇或县城的现象比比皆是。
) |3 p6 H3 E& p) P" z5 D7 P8 E
9 H# |9 r+ `, l* @* [
与魏营小学毗邻的幼儿园
       而魏营初中早已在合校并点,一个乡镇原则上只保留一所初中的命令下销声匿迹。爷爷在任何地方教学,不管公社教办室主任是过去的同事还是其他人员的,爷爷从来不去走关系、开后门、利用旧有的联系去谋取自己的方便。这种性格决定了“作为一块革命的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结局。或许,这是对于投机钻营行为的鄙视心态在爷爷行动中的体现吧!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20 21:09
一个有爷爷陪伴的孩子是多么地幸福!遗憾的是:本人自幼直到有生之年,一直未能和自己的爷爷相见和相伴,这是一生最大的遗憾!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21 09:49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21 08:40 编辑
' z- N/ y/ L+ w2 r$ w' R
姚先登 发表于 2017-6-14 14:46' }" F8 L: _/ i; A
真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精品!而且真得感人至深!大大的点赞!
. R4 g0 C6 g9 T7 E+ W

% D5 W1 |+ {+ Y- v
走近白龙庙
   白龙庙是山峰小学所在地。爷爷二月二龙抬头的当天出生,最后又在白龙庙病逝。按迷信的说法,爷爷是不是就是龙的化身?不过没有迷信之说,想来也很有趣。
   山峰是老家紧邻的一个村,位于师岗镇的最北边、紧邻老家付湾村的东北部,山峰村440多户2500多人,分布在24个自然村庄里,人均二亩地。1956年建立高级社时因其北部有寺山且地势较高,取名山峰。过去每年春节翻山进城走舅爷家,时常要路过那里。只是进城大约一年一次,所以去那里的机会不多,农闲放电影时也时常趁夜去那么一两趟。
   在爷爷那个时代,姚家有两位女婿当村支部书记,一个是路家岗的姑爷路德山,一个则是山峰王沟村的姑爷王永志。
山峰小学所在地——白龙庙
   说是“走近”,是因为山峰远没有山南村那么亲切,山峰人远没有山南人的厚道,心理上的隔阂,让人难以融入,而且当地的民俗民风、经济社会发展也没有山南那么熟悉、自然、亲切。
   山峰小学有学生290多人,处在四邻不靠的高岗上,晚上上过晚自习后,大多教师都回家去住,学校只有另一个教师(教导主任)住在爷爷对面一排的房子里。爷爷生前最后几年的岁月就是在这里度过。爷爷教学时,爸爸也曾去过山峰小学,具体什么事情,已经记不得了。爷爷当时住在西北的一间瓦房内,屋内简陋朴素,只是隔墙上由爷爷书写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几个红底黑字让爸爸记忆深刻。
   上世纪几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已经风起云涌,人们的心思远没有过去那么纯净,计较工资、计较报酬、计较各种,作为唯一一名公办教师,管理该村的六七名民办教师,而且要协调村里给发工资,支持学校办学经费,确实够难的。好在有那么一位姑爷王永志在本村当支书,也算有了一定的靠山。
   为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爷爷常常是周日下午就去学校,直到周六放学了才能回家,为当地的孩子们成长教育操碎了心。
   然而,就是那么一个青年教师不服管理,时常闹出点事来,爷爷常为此事操心。
2017年的山峰小学大门,两侧标语是“使进者自信,使出者成功”
   那时爷爷的工资已达220元左右,按规定享受着副食补贴、交通补贴、教龄津贴、洗理费、书报费等等,而民办教师工资是六七十元,而且常常放不下来,所以爷爷的工资让人眼红,爷爷的付出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因为爷爷是校长,是唯一的小学高级教师,孤掌难鸣啊!而且,由于教师工资由乡镇统筹解决,常常一拖就是半年(1992年1月才统一收归县财政),爷爷为此苦恼着、无奈着,1987年春节过后,爷爷在给大学上学的爸爸写信,透露着人生的无奈与艰辛。
   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家里五个孩子中只有两个参加工作,还有三个儿子在上学,而社会环境上又处于经济转型、社会教育缺失的年代,只能在苦难中挣扎,在磨砺中努力中去努力适应、适应……
   郁闷、彷徨、无奈……这是爷爷当时的思想状态。就在爸爸毕业的第二年,进入腊月,爷爷从师岗街买回一袋面粉准备过年,在用自行车带着回家的路上,感到呼吸困难,回家告诉奶奶,勉强过了春节,随后到县医院检查,才发现是“左侧中心型肺癌晚期”,对于全家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当时,四爹、五爹尚在上学,爸爸刚刚参加工作,一家的支柱就这么塌了。
   对爷爷的打击,还有一个,就是老爷的去世。老爷名讳宗禄,生于1910年,卒于1990年7月5日,享年80岁,曾经在公社木业社干过,是一个好木匠。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毕竟是亲人,令人难过至极。爷爷与奶奶一起共同承担了为人子、为人媳的义务。
   爸爸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分配了一间住室,九一年二爹也借调进城,在教育局成人教研室工作,也分了一间住室,爷爷奶奶来县城看病,起初是由二爹在黉学门口租赁了一间房子,吃住在里边,只是有点阴暗潮湿,几个月后,退掉那房子,一块住进了爸爸所在畜牧局院里。
   1990年2月20日是,在山峰小学门前的操场上,爷爷留下了工作中的最后一张照片,一个人坐在凳子上,目视前方,瘦削的脸庞上挂满了慈祥。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为了当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爷爷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F15.tmp.png
1990220爷爷在山峰小学操场上留影
   当再次来到山峰小学时,孩子们正常上课,翻修一新的校园大门紧紧锁着,楼顶上一如当年爷爷的座右铭,不过换成了“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大幅标语,字的背景映照着政府扶贫的“光伏发电项目”,似乎在验证着不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地方仍然贫穷道理。
   年轻的教师们已经不记得,二十五年前,在这块辛勤耕耘的土地上,在这孤零零的山岗上,有一位老校长、老教师,心情郁结地离开了人世。山岗下分散着零星的自然农户,家里除了上学的孩子,就只有老、残、病人守在死气沉沉的村庄。爷爷当年的学生们早已在外打工、谋生,而他们的孩子都留在村里,依靠学校教师培养成长。他们对待教师就像是一个很平常的谋生职业,远远失去了传道解惑、培养人生的尊重。乡村教育的低迷,乡村教师的寂落,反映了一个时代价值的取向。一个不重视教师的民族,希望在哪里?一个不重视孩子教育的时代,前途又在哪里?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21 17:36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7-6-21 08:45 编辑 4 v6 y3 y% I4 Q' G7 `9 _% ]7 t8 y) [* ?4 k
姚先达 发表于 2017-6-15 11:38! \. W3 ]$ [: K1 Z  ~0 N( z( b& u/ C
支持文书宗亲的好帖子!加分点赞!!!
( q3 J9 ?2 d. L4 k8 b
6 B  Y8 R6 W' a# h' e9 x- h# A
一路的反思

, r4 g1 M' U; I, G2 F% n
     《内乡县教育史》(2016年12月 河南人民出版社)第二章“探索中发展”中简单介绍了爷爷的成绩,评价爷爷:
         五十九载革命历程鞠躬尽瘁    三十七年教学生涯桃李盈枝
         红心向党一生忠诚教育事业    呕心沥血终身哺育山乡学子
      可是我们觉得还远远不够。爷爷在教学方面为人师表堪称一面镜子,正如碑刻中所述:奉书敬业,贫而乐道,言传身教,勤谨尽责,力推人才,桃李天下,鞠躬尽瘁,德铸师魂。但是,在以德修身、孝敬长辈、和睦家庭、为人处事方面,更是值得大书特书。他像一头骆驼,左肩扛着教育的重任,右肩背负着自己的家庭,四处颠沛;他是子孙眼中伟岸的山川,他是子孙成长道路上的标杆。简单地概括几点:
      忍辱负重:爷爷为人坦诚忠厚、谦虚谨慎、光明磊落、宽宏大度。他懂得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更懂得有风骨的独立于世。曾经忍受了长年的委屈,经受了非人道的精神折磨,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爷爷对人生总是充满希望,对事业坚定而执着。
      任劳任怨:爷爷教过的学校有13个之多,辗转人生37年,有两位同事担任了直接上司——乡镇教育办公室主任,可是爷爷不为所动,也从来没有去找他们提出个人诉求。哪怕是仅仅提一提,在学校交流安排上也会照顾一下,也不会每周多走很多坎坷路。
      培育英才:不仅在瓦亭、岞岖、师岗西三社桃李满枝,而且培育了五个优秀的儿子,大爹是部队正团职干部,二爹、爸爸是正科级领导,四爹、五爹也都是高级教师,就连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耳濡目染的姚毅哥哥在市政府也是出类拔萃,前途不可限量。《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按现代的话说,就是“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不知道爷爷奶奶教育五个孩子成才是否能与之妣美?
       相濡以沫:爷爷奶奶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特别是“一头沉”的家庭,为了五个儿子,各负其责,搀扶着走过一生。一生相随,不离不弃,琴瑟和鸣,没有在人前红过脸、吵过架,这点奶奶颇为自豪,也为儿孙们树立了典范。
1991年爷爷奶奶在爸爸工作的县畜牧局院内留影
      至淳之孝:百善孝为先,爷爷参加工作后,时常给当时健在的太姥姥买好吃的,几乎每次都没有空过手。爸爸小时候曾经多次吃过太姥姥转手的糕点。尤其是独立承揽老爷的后事,提出并由奶奶实施的高规格立碑纪念,轰动四邻八寨。
      呵犊情深:爸爸小时候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时常患病,有一次发烧晕厥,爷爷吓坏了,一路小跑背到岞岖公社卫生院(老街,泰山庙水库淹没区),进门大喊一声“救命啊!”之后全身瘫痪在地。等到奶奶随后赶到时,爸爸已经“起死回生”。对其他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也是悉心照料,关怀备至,设计了孩子们成才的宏伟蓝图。
      和睦邻里:爷爷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免费为村民写对联是爷爷“义不容辞的任务”,这时候也是一家最幸福的时刻。往往从腊月二十三之后就开始忙碌,孩子们在跟前帮忙裁纸、压纸、晾晒、折叠,对于孤寡老人,甚至上门张贴。直到年三十了,写最后一幅对联才是自家的。
      爷爷正直做人、踏实做事、诚实守信的事例数不胜数,爷爷徳泽后世的修为,必将成为我们新一辈的巨大人生财富。
      人生有四苦:看不透、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不是我们聪明,而是时间让真相大白天下。政治是暂时的,品德是永恒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先辈们坎坷的经历与遭遇的磨难,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 w# ]; H% y+ \  [
                                      (全文完)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21 17:44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21 08:36$ o; N0 [( |; w
一路的反思' r2 g9 H8 U" w( _8 L7 D9 S
     《内乡县教育史》(2016年12月 河南人民出版社)第二章“探索中发展”中简单介绍了爷 ...
0 G/ {- [* ]& R; D5 @
         四爹文波评价看了《寻找爷爷的足迹》这篇文章,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父亲年轻时的照片特别珍贵,能够收集来这些珍贵资料,真是辛苦了!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22 05:45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21 17:44
" e6 S  j  s0 Q& P9 _; \四爹文波评价:看了《寻找爷爷的足迹》这篇文章,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父亲年轻时的照片特别 ...
1 h+ o7 ~2 P" k# K# G. R5 |
优良的姚氏家风是姚氏宗族最大的财富和遗产!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22 09:48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7-6-21 20:457 w9 m) ~* v# g$ A: q
优良的姚氏家风是姚氏宗族最大的财富和遗产!

# b$ u* z. x- N& U9 M            十分赞同,这就是我们姚家的传统优势,是任何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孩子撰写本文的真正意义所在!谢谢公瑞老的独到见解!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22 18:33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22 09:48. v" V$ c5 ^* j5 K+ S: b
十分赞同,这就是我们姚家的传统优势,是任何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孩子撰写本文的真正 ...
3 ~% d5 O! m& R7 O
子孙孝老敬老,长辈前世有福!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6-23 17:10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7-6-22 09:33
% Z" g' L) R5 [子孙孝老敬老,长辈前世有福!
1 `" C- G: T/ X* |8 `
老辈儿人的精神也是子孙的最大财富!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6-23 20:59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6-23 17:10' P0 A5 i# E; j+ x
老辈儿人的精神也是子孙的最大财富!

( a( N8 v8 y& y4 M谢谢您的赞同和鼓励!姚氏情缘,感恩在心!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7-5 08:49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7-6-23 11:59% v0 R" G1 O; {
谢谢您的赞同和鼓励!姚氏情缘,感恩在心!
' _2 K! W+ n+ }9 J4 L
6 J, z) b; a5 k8 l5 c
        这篇文章准备参加2017年9月份的南阳市第三届网络作品“七个一工程”征集评奖活动,以便留下更多回忆。% |2 {2 {( T( l3 D0 z0 r7 ^
       请宗亲们给予关注,多多回帖,多多点赞!
$ n3 B! }! \# d/ b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7-5 21:26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7-5 08:497 C5 L, o$ N. ^; {' A9 x$ n
这篇文章准备参加2017年9月份的南阳市第三届网络作品“七个一工程”征集评奖活动,以便留下更 ...

8 T$ g0 g) U+ R7 k, ]姚氏家族是姚氏宗亲的一个大家。"家和万事兴“,姚氏家族群体把这传承成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准则,整个社会的家庭和谐实现的梦想就实现了。这是一种多么珍贵的传统和遗产?!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7-6 09:56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7-7-5 12:26# \0 Y0 r) z# E. _  p( \
姚氏家族是姚氏宗亲的一个大家。"家和万事兴“,姚氏家族群体把这传承成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准则,整个社会 ...
4 x0 e" j: O) ?

; x: V/ m/ i! W3 \“家和万事兴”,姚姓共传承!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17-7-6 13:07
这样的正能量都要好好的支持,大大的点赞,还要推广!互相学习,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 辉县姚勇    时间: 2017-7-6 17:25
本帖最后由 辉县姚勇 于 2017-7-6 17:28 编辑 + f0 Y" h- q, O

2 O5 ^4 A2 U: C0 s) P- g( T* w寻找爷爷的足迹,就是探寻爷爷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从欢欢娓娓的叙述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瘦弱而又高大的形象,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欢欢能在寻找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读懂了爷爷的内心世界。理解了爷爷身处当时特殊时代的苦涩无奈,又有醉心教育事业的欢愉享受;既有担负生活重担的艰辛,又有家庭温馨的苦中作乐。这就是家风,这就是传承,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楷模。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7-6 22:29
为姚寻亲,为姚坚守!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7-7-7 16:02
辉县姚勇 发表于 2017-7-6 08:258 @3 D% V$ }4 f! P0 V2 {4 n! V
寻找爷爷的足迹,就是探寻爷爷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从欢欢娓娓的叙述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瘦弱 ...

4 A' B- \& C& N/ h" J* p$ k1 ]6 ?        姚勇宗亲文笔相当了得,特别是在细节描写方面,尤其平实、细腻,妙语连珠,如果在这方面进一步的发展,必将有所成就。拭目以待哦!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7-8 06:15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7-7-7 16:02
7 U) S+ H. s  C2 }, `8 B姚勇宗亲文笔相当了得,特别是在细节描写方面,尤其平实、细腻,妙语连珠,如果在这方面进一步的 ...
1 M8 x0 d8 B, C$ D& r4 |- T
中华姚氏千家万户一齐向幸福出发!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