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老兔子

中国所有56个民族各族全家福照片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0: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家修谱找姚网

4.jpg

8 q: ~: L( X7 ^# U1 Z
$ W1 V- z" z7 J1 _2 [/ Y

保安族(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保安”系本族自称。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临黄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约为16505。保安族与东乡族、撒拉族在元明清大约700年中,一直是回回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四年(1400年),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保安”是由地名演变为族名的。一般认为该族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也有人认为保安族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发展而来。他们原以驻军垦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长期与当地东乡、撒拉、藏等族交往、通婚,而逐步形成发展为保安族。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1: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5.jpg


! \1 L  W7 J6 l3 r" H3 O7 k$ |3 S
+ ^: [* ~: w" R6 _/ S
8 z1 j. O* b2 }& `裕固族是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3719人。为回纥后裔之一。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肃州区的黄泥堡裕固族乡。6 `. Q8 c6 `! K
裕固族自称“尧呼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 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 元、明时称“撒里畏兀”、“撤里畏兀儿”,现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称“撒里维吾尔”。1953年经本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人口数为13719。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1: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6.jpg

& i- p. v) ^) ]* d8 o

3 @  k5 S+ `* D( o5 ]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引,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引,自称“京族”。1958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在越南,京族是主体民族,在越南的54个民族中,京族占越南总人口近90%。

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人,2007年人口为2.1万人。


7 e/ y- ~/ K, [1 [2 s' H+ Q/ N9 i- s) d8 h- o( ^) L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 e* l" g: Q0 L
, k2 Q5 [* a, Q( I* L9 E

塔塔尔族,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是中国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地区。“塔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

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比较集中的是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另外,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 “塔塔尔”和“达怛”、“达旦”、“达达”、“达靼”同为“鞑靼”的不同译音。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5 0 0 0 。   塔塔尔族使用塔塔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由于塔塔尔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族人民杂居,联系密切,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1: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 B5 ?6 s% S- d

) U/ }& v$ e( ?/ V+ w' \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目前约有7400人。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文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独龙族,目前人口约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与傈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独龙族图腾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史籍称之为“俅人”。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 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 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 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语中“门租”是对各种民间曲调的统称,而“门租哇”则是对歌手的称谓。独龙人常用舞蹈和歌唱来表达喜怒哀乐和生产、收获、狩猎、建房、婚庆等事件,民歌曲调质朴淳厚,节奏自由多变,风格独特,许多神话和故事都藉由“门租”而世代流传。   妇女还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独龙族地区北接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东倚海拔5000米的高黎贡雪山,西南与缅甸接壤。曲折延绵的独龙江水奔腾呼啸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多雨而潮湿,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热带季风的影响,使当地的植物生长和气候变化都呈现出垂直分布的显著特性。


6 _+ n8 h' @. f) m- `  g* P" O2 `+ x4 c/ r$ h5 b) p9 q: v; u
5 k* [5 E! V9 |- C9 Z1 M- T2 h5 ]

& l! e1 g" Z+ [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1: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3.jpg

3 l* d: K7 T; s( w; ~: w& L

. z7 V  q2 g; s

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1: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4.jpg

0 R" s& n. F+ r' j6 u- C3 C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1: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5.jpg

8 u7 `0 k$ J4 p: M  B, O2 w

" x( @6 i) f7 \: J* E6 G, |( l3 |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及与之毗连的东北边缘。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门巴族人主要信仰本教(一种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与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   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共有50000人,在我国控制区仅有7475人,其余的生活在印控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察隅等县亦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有自己的语言。  门巴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其余居住在墨脱、林芝等县。人口共5万余人,其中分布在我国实际控制区以内的仅有7475人,其余生活在错那县南部的印控区。“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1: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6.jpg


( \, X) x! e# @4 x2 m9 L& @
7 n9 F( B- u1 y  a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3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能够普查到的)的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右,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从19世纪开始,英帝国主义的势力开始侵入我国西藏的珞渝地区,假借各种名义到这里刺探情报,妄图蚕食我国边疆领土。入侵者的强盗行径激起珞巴人民的武装反抗。珞巴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园做出了积极贡献。  

(珞巴族的主要部落包括:Idu 义都;Miji 密几;Digaro 迪加罗;在中国境内多为 Bokar 博嘎尔部落。)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1: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3 W2 {- c7 @; B3 Y6 n5 U" }
+ e; n; ^; V/ e) n$ n! I7 S7 M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3-29 00: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