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玄宗时宰相姚崇生平不敬佛老,但临终之时很担心一件事情。他生前曾与张悦同朝为相,但两人素来不睦。当时张悦被调离京城长安,还差点被玄宗处死,便是姚崇一纸奏章造成的。怕自己死后,张悦一旦复出当朝,气量狭小的张悦必定会把对自己的怨恨发泄到子孙身上。于是姚崇把诸子叫到病床前,密授机宜:“我当宰相多年,所言所行可以记述后传的不少,死后的墓碑应有文章名家写就。当今文坛领袖,首推张悦。但如果直接登门求他来写,他必然推辞拒绝。你们可以在我的灵座前陈设一些珍玩宝器,张悦在吊奠时如果视而不见,则足见张悦对我怀恨在心,祸乱马上就要降临,你们必须速速逃到乡下去。如果张悦逐一把玩,有爱慕之意,则可知张悦见利忘恨,有机可乘。你等即可传我遗命,把这些珍玩悉数奉赠。同时求他写一篇碑铭,并请他尽快写就,越快越好。还要注意碑文一旦写成拿到手,要马上刻到石上,马上呈献给皇帝亲自过目。千万记住一定要尽速,否则张悦一旦追悔,必然前功尽弃,你等死无葬身之地。”
+ {: D* E3 _5 |姚崇说毕,便瞑目而死。儿子们遍发讣告,并按遗言设宴吊唁。
: ^; _! J: {5 V. ^张悦因有事入朝奏告皇上,听到姚崇的死讯,乘便来到姚崇家里祭奠,看到桌上珍奇宝物,顿时眼睛发亮,上前抚摸不止。
姚崇的儿子赶紧凑上前去说:“先父曾有遗言,说是同僚中肯为他写一碑文者,便将这些珍玩慨赠。明公乃当代大文豪,当然不看重珠玉,但我弟兄将没齿难忘,区区珍玩的酬谢自是微不足道的。”
: p5 H( Q3 s+ p张悦见一纸碑文竟值这么多珍玩,欣然允诺。姚氏兄弟当即拜地称谢,同时请张悦尽快写成。 张悦应声而去,乐颠颠回到寓所便开始写碑文。没有想到碑文刚刚收笔,姚家已将珍玩送到。张悦一见珍玩,便要悉心把玩,哪还想的许多。当即把碑文交给来人,打发走了。
姚氏兄弟一见碑文,见上面尽是歌功颂德之词,满心欢喜。当即依照先父遗命,将碑文刻到大理石上,一面将张悦的新笔文稿呈入朝廷。玄宗一看,极口称赏:“如此贤相,如此美文,真可谓文质彬彬!”
张悦一听玄宗极口称赞姚崇,顿然醒悟:自己与姚崇本有天大的前嫌,而今怎么能反过来褒美他?以后自己不仅不能寻机报复,还必须为姚崇竭力辩护,以使与碑文统一口径。连忙派人到姚家讨索原稿,借口前文定的过于草率,应加以修改。
8 o$ U& \$ B% d& K& w& h不料那人回报说,文稿已经刻成碑文,并且已经上呈御览,皇帝也认可了。张悦不禁顿足失声:“这必是姚崇遗策,我一个活张悦,却被死姚崇算计了!”此后张悦虽对姚崇子孙心怀懊恼,去不敢对他们怎么样,并且还常常借大贤相姚崇之名,为他们开脱过失,随时提拔。
显然死姚崇钻了活张悦的空子,里面有许多环节。但操作手法中,每一个环节都坚持了一个“快”字。张悦见利忘仇,把玩珍宝时,“快”速写文;张悦写完等待珍玩时,“快”速送上珍玩换取文稿;拿到文稿后又用最快的速度刻成碑文,并取得皇帝的认可。为何要如此急急忙忙?因为见利忘义的“空子”随时可能被张悦发现并弥补
姚崇,唐代“开元之治”的重要人物,在唐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时屡次出任宰相。毛泽东对《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关于姚崇的记载都仔细阅读并有批注,尤其是在《新唐书》124卷“姚崇传”的天头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10个字的批注。作为一千多年前的宰相,姚崇究竟具有怎样的政治智慧与品格,能赢得毛泽东如此高的赞誉呢?
姚崇的10条意见,区区二百余言,却都是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毛泽东非常欣赏姚崇的10条意见,对此批道:“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毛泽东遍览《二十四史》,历史人物汗牛充栋,能以“古今少见”的“政治纲领”而博得他激赏的,确实凤毛麟角。可见,能否把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大道理具体化为对当权者行事决策的约束和规范,是衡量一个政治家智慧见识的重要标尺。姚崇向唐玄宗提出的10条意见,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易于实施,更易于监督和评判。
0 J W% E: Y- c. j姚崇晚年辞去相位,推荐宋担任宰相。姚、宋都是对“开元之治”起过重大作用的人。姚崇在劝谏皇帝时能因其脾性不同而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如他对唐玄宗采取的是循循善诱的进谏法。宋对唐玄宗,则直陈诤言,常常迫使玄宗不得不采纳其建议。故毛泽东评价说:“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实际上,毛泽东更为欣赏姚崇的为政风格。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易之、张昌宗,“二张”由此飞扬跋扈,把持朝政。姚崇协同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除掉“二张”,挽狂澜于既倒。武则天退出权力核心。中宗李显即位,姚崇官拜宰相,但他却流泪恸哭。张柬之斥问原故,姚崇说:“我侍候则天皇帝很久了,一分开,忍不住悲伤。再说,我以前跟随你们铲除奸邪,是作为人臣应该做的事情;今天告别旧君,也是人臣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因此受到处罚,我也心甘情愿。”结果姚被贬为亳州刺史。其实,姚崇心里很清楚,唐中宗昏庸无能,张柬之刚愎自用,并非治国谋政的明君贤臣。果然,第二年,张柬之等几个谋划政变的大臣便被武三思杀害,而姚崇则幸免于难。由此可见,姚崇历经唐代四任君王的政治风云而始终能够得到信任,除了因其高超的政治识见外,他相机行事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是使其在波诡云谲的朝廷斗争中始终游刃有余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毛泽东称姚崇为“大政治家”,单一个“大”字,就足以耐人寻味。
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姚崇能坚持以“唯物论”精神立言行事,这在当时的思想政治环境中应是难能可贵的。
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面积蝗灾。姚崇主张杀灭蝗虫并焚烧虫尸。地方官员和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祭天祈福消灾,连唐玄宗都担心灭蝗会违背天命。姚崇列举魏时发生蝗灾不敢灭而导致草木皆尽、饥荒遍野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的事例劝诫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灾并非对灾祸听之任之,而是要主动救灾,如果为了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并招致国家危殆,才是真正违抗天命。黄门监卢怀慎认为天灾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声驳斥道:“扑杀蝗虫解救百姓是善举,如果上天降灾祸,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决不推诿给别人。”姚崇为民请命的坚强决心终于打动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灭蝗。最终百姓免于灾难,天下太平。
) P+ d5 G$ v4 w, A w姚崇不但相信“人定胜天”,还能站在唯物观点的高度对待身后之事。他告诉子女死后要薄葬,不做佛事。子女不理解,姚崇说,“人死了就如同粪土一样,没有任何知觉了,厚葬有什么用呢”。他举例说,翻译佛经的姚光、出家的梁武帝、赎过生的孝和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寺庙的武三思等人,或不得善终,或家破人亡,或惨遭杀戮;而没有佛教的三皇五帝时期, “父不丧子,兄不哭弟,至仁寿”,传说中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正是生活在这一时代。他总结道:“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经与像何所施为?”毛泽东读至此处,批注:“韩愈佛骨表祖此。”就是说,几十年后写《论佛骨表》的韩愈,也是以姚崇之论为基础的。姚崇并非反对佛教,他反对的是当时统治者和民众过于沉迷佛教,乃至大肆修建佛寺,劳民伤财,影响国计民生。他曾劝诫唐玄宗,阐述了“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的理念。姚崇利用佛教理论和信仰规谏当政者造福民众、抚慰苍生,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佛理”。这一异乎寻常的政治见解,无疑平添了他作为“大政治家”的内涵。
3 w- D+ x6 N/ B. @- a# U作者张泽宇,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