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n# b4 _" E: I/ W: F* ]" U( H2 I( L* C
1981年10月29日,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认定姚连蔚触犯了刑法第一四三条规定,已构成犯罪,但考虑到姚的犯罪行为是在“文革”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业经关押教育,故决定予以从宽处理,免予起诉。 6 o* b4 O9 d O" Y) w8 Q6 [ j: Y: l9 j7 ^9 a7 A) y- [3 V
' c) A) X; }$ X$ a( t) }
今年55岁的姚连蔚,年轻时读书、种庄稼、做小买卖,1951年参军,1955年进入昆仑机械厂学车工,先后兼任车间政工员、政工组长、政治指导员。“文革”给了他一个崭露头角的机遇。世代贫农出身,历经工农兵学商的经历,中共党员、生产突击手、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身分,使姚连蔚成为所在工厂的革委会副主任和西安东郊“工联派”的一名头头。1968年,他出人意料地被推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74年,姚连蔚离厂出任陕西省总工会主席兼党组书记,次年便做了京官。 * S4 e6 E% a; R' ^8 V( Y0 k
: _& `2 E( d4 i {0 z8 v
, G4 L; h9 \, P, C1 Z
姚连蔚做了两年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也当了两年半囚徒。然而,他的工资关系一直留在西安的工厂。1974年,他的组织关系转到陕西省总工会,1986年整党中被开除党籍。 ^& A) Q- c6 t
' c' Z. _6 M$ k# Z+ o . u$ H2 |- Y P. i" z% ^姚连蔚在北京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时,拿的还是他1959年四级工的月薪58.86元。当时,中央对他和吴桂贤、李素文等人实行了一种巴黎公社式的工资制度,提职不提薪。近几年,周内多次调整工资,同姚一起进厂的工友月薪已提到130多元,他夫人的月薪也升为110元,而姚仍是58元。姚连蔚已申请退休,昆仑机械厂年轻的厂长邱世杰说,应当历史地看问题,他主张对姚退休时的工资放宽一些。 ' H- F \. f0 y3 L, [&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