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山东古代十大孝子” [打印本页]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12-30 10:28
标题: “山东古代十大孝子”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4-12-30 10:32 编辑 ; c' [! G* _/ o) {& K/ E
4 p) C/ @1 ^& L5 c1 i7 R8 m
“山东古代十大孝子”寻踪

8 ]1 o! N" z! o( E) d
& G1 q7 N- O; `1 O
世代传承的中国古代 “二十四孝”中,有十位是山东人,被称为“山东古代十大孝子”。尽管他们的做法也曾引起一些人的争议,认为“愚”。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在那个历史时期,他们除了那样做,还能做些什么呢?百善孝为先——其实,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他们那种精神。
舜:孝感动天 4 V5 \. A7 x' f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儿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 L! u) p' R$ h
    如今,在济南千佛山公园内的历山院内仍然可以见到纪念舜的祠庙——舜祠,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说明它的存在至少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
    & Y  B+ w" R) i  U. r. M) T& @4 y
    闵子骞:芦衣顺母 , Z5 K) l! U) R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 g$ d7 \  z9 W! v& w! p1 D    据传说,闵子骞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 v4 E1 c$ s. s+ L" t( D    济南市有一条 “闵子骞路”,也有闵子骞墓,不过,这只是一处衣冠冢。据考证,费县有一处闵子骞墓,还有闵姓人家,自称是闵子骞的后代;济宁地区也有闵子骞墓;安徽等省也有闵子骞墓。 , ~4 H. Z- k( _+ h
    据史书记载,闵子骞后来成为费邑宰,管理费地。他治费很有成绩,但最后辞职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至于济南为何有闵子骞墓,却有着多种传说,但这不影响人们对闵子骞的敬重。
0 l  T) p/ a1 T    郯子:鹿乳奉亲
) k1 A+ v# Y2 i3 U3 t    “孔子师郯子”,这个典故很多人都曾在韩愈的《师说》中读到过。郯子,已姓,子爵,春秋时期郯国(今临沂市郯城县西南)国君,少昊氏后裔。据传说,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 q/ ~; P( {# {! @+ x    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质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遗憾的是,有关郯子的遗迹在“文革”时期被毁坏。 : V. x% u  d2 y3 x5 ?
    郯城县郯庙村是郯子故里。相传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在此建花园一座,郯子卒后,后人在此建庙,以司祭祀,名曰郯子庙。但如今,残存的仅有几块明清时期的石碑以及一棵被雷劈断的古槐。 1 {4 ^9 ]+ b' ?/ i
    郭巨:埋儿奉母 & z$ m3 _3 x2 q5 H% p( c
    在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孝堂山顶,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即汉代孝子郭巨的墓祠,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 《水经注》。 , f9 S. C  V9 k* h5 m
    据传说,郭巨在父亲去世后,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因家境贫困,他总是先保证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吃饱,而自己和妻子则以剩饭汤渣裹腹。但郭巨发现,儿子长得很精神,母亲却日益消瘦。原来是母亲不忍心饿着孙子,把自己的那份多数分给了孙子。郭巨就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 V/ {/ s" l! \: p8 D9 n4 ]) ]    “埋儿奉母”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中争议最多的一个,被后世之人称为“愚孝”,但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原因在于:榜样固然不可取,孝义精神诚可佳。
' u0 f. }. Z  @$ z& ^2 J8 n  7 @5 {# G* L. U& x5 u2 v
    王祥:卧冰求鲤
" m! t* ~( J; u4 q- m! t8 ?    王祥,琅琊人(今临沂),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9 X6 S- q7 t' i
    据王羲之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山东省历史学会顾问王汝涛教授介绍,王祥是“琅琊王氏”的奠基人,亦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先祖。 ! j  w* A0 ^3 F& s
    董永:卖身葬父 3 u* f; {7 J9 n. n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属博兴县陈户镇)人。家贫,自幼丧母,靠自己种地劳动养活父亲。董永每去田间劳作,则以小车推着父亲,放到树荫下,并备有水罐,为父解渴,过着父子相依为命的生活。父死,无钱治丧,永便自卖其身以葬父。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被其孝行感动特来帮助董永。
' i, r/ C1 [! \) _3 b# u4 U( o( N    曾子:啮指痛心
6 C8 s, M. d$ ~3 f) b. z4 f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 |+ A" L1 N' ?- p    王裒:闻雷泣墓
$ h; D  _  L) k" ~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
1 A' a& ?+ ^  b- U  B4 W    仲由:百里负米
" Z  R, J; {7 C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 / O- o4 E  a5 J3 m9 h% {
    江革:行佣供母
5 U7 {8 _0 w! L/ c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4 c' q3 b3 ]* a' U+ Z

  ~2 l- G: n2 X

+ R: P/ n! T2 A" E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12-30 10:31
本文来自http://epaper.qingdaonews.com/ht ... 10/lnshb460591.html
- B+ t1 K3 g) L; U1 V4 l. G& W
作者: 南昌姚公瑞    时间: 2014-12-30 15:06
做个孝子是人的本性,并非坏事。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12-30 15:29
南昌姚公瑞 发表于 2014-12-30 15:06
, I5 `& S8 }3 Y2 }$ u做个孝子是人的本性,并非坏事。
8 J  l" ?) W$ L
  是啊!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扁毛畜牲都能做的事,作为一个人,若不做孝道之事,何以为人?0 l; l  S# J# l( |: S* @* s+ {" ^2 x# u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15-4-23 13:14
人人都要孝顺,这是非常重要。@姚先登
作者: yqllz    时间: 2015-4-23 16:00
姚先达 发表于 2015-4-23 13:14  M) C5 e+ w1 `* h% z# ]3 I
人人都要孝顺,这是非常重要。@姚先登

% C6 }% A$ @0 p& K1 T% F% A! x( H/ b百善孝为先,廿四孝是中国传统的孝的教育,流传广泛,家喻户晓,影响极深。时至今日,泉州电视台还用讲古的形式,开讲廿四孝,寓乐于教。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