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什么味道?是烟花的味道,是旅途的味道,是祭祖的味道,是年夜饭的味道,更是家人团聚的味道。2014年01月30日的《外滩画报》(总第577期)刊登了题为《年的味道》的一组文章,以不同人物的多个视角来回味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味道,其中有一段是记者采访我馆馆员、文化人、美食家姚以恩的文章。文中姚老以盐商后人的身份回忆儿时家乡扬州过年的那份浓浓年味,念念不忘的年夜饭菜单、扬州美味,以及与家乡菜式相关的扬州饭店创始人莫有财之间的一段笃深交情。
文化人姚以恩谈过年:
盐商后人的扬州年菜记忆
在扬州盐商后人姚以恩的记忆里,过年很热闹。除了佣人备下包子、馒头、各色糕点用以“堆元宝”,他对家里过年煮的“全家福”印象最深。他记得家里有一只很大的紫铜火锅,用木炭烧火,煮“全家福”。姚家人丁兴旺,同居于扬州“打铜巷”里的祖屋,虽然到了姚以恩这一代早已各房分家,但同在一个偌大得院落里,好几个紫铜火炉同时翻腾着各色肉丸鱼丸虾丸、香菇、笋片,在一片热气蒸腾之间,觥筹交错,好一幅繁华喧闹的场景。
86岁的姚以恩,江苏镇江人,曾长期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翻译家协会创始人之一,上海文史馆馆员,《咬文嚼字》杂志编委。姚以恩还有另一个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圈内外著名的“吃货”,兼着几家著名淮扬菜系饭店的“顾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与扬州饭店创始人、有淮扬菜泰斗之称的莫有财私交甚笃,他后来帮着莫有财牵线搭桥到北京大开宴席,全城权贵富贾纷至沓来,莫氏后来以“姚以恩家宴”的名义专开一席,以感恩引荐之情。
“打铜巷”里的年味
在扬州旧城星罗密布的巷子里,有一条叫做“打铜巷”的小巷,巷子不足180米,清代时由于巷内多制作铜质器具而得此名。姚家旧宅,就是在这“打铜巷”之中占据最显著的位置:“打铜巷3号”。与巷子里其他明清时代建筑不同,姚家的宅院走的是半中半西式风格。最盛的时候里面有一百多间屋子,居住着这个姚姓盐商家族所有的成员。屋子与屋子之间有一道狭长的火巷分割,以防在发生火灾时可隔绝火势蔓延。而在平时,这道火巷则是分割主人与帮佣世界的分界线,姚以恩记得,沿着火巷一路走到底,便是佣人的房间,以及厨房所在地。
1928年,姚以恩出生在这个宅子,是这个家族第四代的长房长孙。姚家的财富,由姚以恩的曾祖一手创立,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已算是扬州城里颇有家底的盐商世家,在扬州有钱号,在东台有盐垦公司。
扬州的盐商家族以擅吃闻名,姚家也无例外,凡是野鸭、蟹黄这类寻常人家桌上的珍馐,到姚家便成了稀松平常之物。
作为扬州盐商后人,虽家道中落,但自少年时养成的锦衣玉食,持续至今,成为日常生活里始终坚持的习惯。
当时,正逢这个家族最盛的时期。姚以恩记得,自己当时时常被曾祖母牵着,去附近的富春茶社吃茶,五丁包子和野鸭包子是富春的招牌,也是姚以恩的心头所好,“可惜的是,现在野鸭都不许吃了。养殖的鸭子,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老先生儿时记忆里最念念不忘的味道,是来自一种叫做“桃花鵽”的野味。在辞海里,所谓“鵽”者,雉属,即“沙鸡”。但姚以恩记得清清楚楚,这种只有每当春天桃花盛开季节在江苏高邮地区才会出现的水鸟,嘴长,腿也长,且肉质细腻,香气四溢与一般沙鸡有天壤之别。这种春天里必吃的美味,如今已是全无踪影,姚老一日读书,看到作家汪曾祺一篇谈论记忆中美食的小文,其中亦谈到“桃花鵽”,称其为最鲜美之味,遂哈哈大笑,“看看看,原来那个姓汪的馋鬼也吃过哩。”
许是平日里就已经吃得极好,姚家的年菜反倒是显得中规中矩而没有更为奇突之处。
按照旧时习俗,过了冬至,家家户户便要准备开始过年。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且都冠以“年”子来应景,《真州竹枝词引》这样记载,冬至前后所腌咸货(编著:鸡,鸭,鹅),至时煮之,曰“煮年肴”;庖人请伙来帮忙,曰“帮年”;祭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往来馈赠者,曰“年礼”;神祠烧香,曰“年香”。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便是“年蒸”。所谓“年蒸”就是蒸点心,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预备节日期间享用。姚家的“年蒸”从冬至腊八就开始了,姚以恩还记得,家里佣人把蒸好的包子、馒头、各色糕点,稍稍晾干,整整齐齐垒成一座小山,还要在其中缝隙之处用红枣等各种干果塞得严严实实,取其名为“堆元宝”,象征招财进宝。看着这座“元宝山”越垒越高,姚家的年味也越来越浓。
堆好的“元宝”,要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除夕之后,正月里,各户人家串门,便是将这些“年蒸”之物按份取下,当点心给客人食用。
虽然姚家人不喜食素,但按照扬州人过年的传统,有几样蔬菜是除夕年菜必备。其中一味“十香菜”,寓意“十全十美”,由十种以上的蔬菜炒制而成(咸菜,百叶,豆腐干,萝卜,黄芽菜,香菇,酱瓜,酱生姜,水芹菜等)。不知道是否扬州人太爱追求“十全十美”,扬州人凡做此菜,都起码有一脸盆之多;蔬菜里,扬州人还讲究吃水芹菜和豌豆苗,芹菜因为中空,所以可取“路路通”的谐音;而豌豆苗,在扬州土话里被称为是“安豆”,有“安安稳稳”之意。
除此之外,扬州名菜煮干丝也是年菜中的必备。讲究的扬州人家干丝吃法,与我们现在知道的略有不同,是讲究季节性的,不同季节与不同的食材相搭配。春季河鲜上市,吃虾仁什锦干丝,还要点缀上开洋、鸡丝等;夏季黄鳝最为肥美,取鳝背肉佐以干丝;秋高气爽之时,正是吃蟹的好时候,就连干丝都要做蟹粉的来吃,而到了隆冬过年的时候,冬笋上市,年夜饭桌上就会出现一碗加冬笋丝的干丝。
“全家福”,则是除夕夜里姚家人年夜饭里的明星。上海“南伶”酒家主厨景国勇师傅后来告诉记者,扬州人过年,讲究的是八个冷菜,四个炒菜和六个大菜,其中“全家福”是大菜中的主角。所谓的“全家福”就是扬州人吃的杂烩,里面有鱼圆、肉圆、虾圆、肉皮、蹄筋、笋片、鹌鹑蛋、香菇等不一而足,“越是有钱的人家,放到全家福里的食材就越好”,景师傅这样说。相比食材,姚以恩对“全家福”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家里有一只很大的紫铜火锅,用木炭烧火。木炭火力大,铜又传热快,不多久,锅内的汤头就翻腾得很热烈了,大人小孩争相将筷子深入锅中,捞那些先烫熟的东西来吃。
姚家人丁兴旺,虽同居于“打铜巷”里的祖屋,但到了姚以恩这一代早已各房分家,所以除夕并不聚在一起吃饭。试想一下,在一个偌大的院落里,好几个紫铜火炉同时翻腾着各色肉丸子、香菇、笋片,在一片热气蒸腾之间,觥筹交错,好一幅繁华喧闹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