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M) r. g! t# A" ]# z5 k: c; {昭通——清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据《昭通县地志资料》:“盖取昭明通达之义也。” g3 ^4 x! Z' b* m$ }# s0 s: e
( I9 z3 [% h+ i: L; K. x
丽江——元朝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 " P6 M5 N" D0 E; X! e2 v9 |3 Q$ L7 s- h( V5 {; [+ Z4 `
普洱——普洱县原称宁洱县,明洪武年间,改为普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普洱”为哈尼语,“普”是寨子,“洱”是水湾,“普洱”即水湾大寨。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国函[2007]8号)批准:同意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云南省普洱市。% G# Z* g8 d! {; k1 h- A4 d$ h
# L5 @' h( p0 s# r
临沧——1954年改缅宁县为临沧县,因临澜沧江而得名。 9 O1 z$ e- z A, ^ ; }' Q3 c. d1 o. r# `4 u楚雄彝族自治州——元初设威楚万户府,明设楚雄府,取楚地雄威远播之意。1958年4月15日设立自治州。 / i# D b3 h: U3 m& N! {* D9 k' i4 ]' R$ f
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没有出现在有关的史藉。据有关大理的史籍记载,“大理”一词源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礼”与“理”谐音,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意思。南诏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贵族豪强各自专政、擅权的情况。859年,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改国号为"大礼国",想"以礼治国",力图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902年,权臣郑买嗣杀了南诏第十三世王舜化贞,灭亡了持续近200年的南诏国,建立了"大长和国"。 927年,东节度使杨子贞杀了大长和国第三世王郑隆各,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大兴国"。10个月后,杨子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国"。他们彼此混战,实行苛政重赋,百姓纷纷起义。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以“减尔税粮米, 宽尔徭役三载”的诺言,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灭了杨子贞的“大义宁国”,占领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自此,“大理”开始以国名在史籍中出现。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 A7 g& H. c0 t5 I6 z0 k. m. [% X' c$ R: z) J- g8 \0 a5 N" {: E M1 o1 j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年11月18日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境内有红河故名。3 N- r6 o& J8 H' p+ O
' o+ V6 [% {. u* M' J4 H @/ h6 J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是因“东文山”自然地貌而得名。$ \6 n1 g* G- s1 V# ?
/ x; Q6 t* u) q$ {/ y4 {5 q2 x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傣语为十二的意思,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版纳:版纳景洪、版纳勐养、版纳勐龙、版纳勐旺、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版纳勐遮、版纳西定、版纳勐腊、版纳勐捧、版纳易武。西双版纳是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司(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把辖区分十二个“版纳”(傣语“十二”“西双”“版纳”是一千亩之意,即一个版纳,一个徵收赋役的单位)。从此便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傣语名称。 9 Q/ a. e/ P1 f6 u1 X- t) W, T" u# J+ L( q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1953年7月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8 J5 r& M3 Z# j9 K
# ^3 O6 E, @* W1 P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1954年8月建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M3 W1 c; ^) E% A. A7 h2 `& t3 M7 v
迪庆藏族自治州——1957年9月13日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0 16:10
浙江 5 [) ` r( l1 f, H2 w. R: x* h7 Z8 K$ j' f, k) h- V' w) E
元代时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 “浙江”是钱塘江的古称,意为曲折的江水。" Q* l2 d" A4 H* ^/ I, [; @
! N0 O) Y( @) Y. u2 }7 d6 X% c- h杭州——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5 U; ~6 A. n& ?" J1 e8 l
' ~. F$ t% Y! N1 j7 {# H3 H
2 U2 V$ P3 y" o' }
宁波——简称“甬”,朱元璋取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5 A6 g* P9 e7 z9 B
2 E- T3 x( F& u+ {5 I. b4 H
" e* V. @) T5 V5 D温州——简称瓯,别称鹿城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 B% }0 B( P! P6 l# w* s1 i. b4 K) v0 B' T9 a4 q
i2 A4 P- }( P
嘉兴——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 U' f$ Y# o Z
" e8 F% [8 H# E! B" t/ R1 x# ~# r$ \
湖州——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U3 I. K; A!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