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常熟双浜村姚家古老而神奇的牡丹花

查看数: 3403 | 评论数: 15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9-6-25 22:24

正文摘要:

常熟双浜村查浜姚维友家古老而神奇的牡丹花            我们在朋友的引导下,来到常熟双浜村查浜姚维友家庭园内,见到一颗面积直径达两米多的牡丹,因时间来的晚了些,牡丹花大部 ...

回复

YZH姚忠华 发表于 2019-6-29 18:38:27
本帖最后由 YZH姚忠华 于 2019-6-29 18:41 编辑

吴塔在哪儿
  不久前的一天,接到朋友的电话,说是有人托他找吴县吴塔,询问我是否知道这一地名,能否告知具体的位置。为了解决朋友的咨询,开始搜寻新旧志书。首先发现吴塔之名在《宝佑重修琴川志》中已有记载,是当时常熟境内四十八都的一个乡村。既而又在《吴郡志》 中查到“吴塔泾”的记载,说明在宋代,这个地名已经存在。有乡村名,又有河道名,而且是在常熟境内,并非吴县。历史上这里是否曾经建过一座吴塔?不得而知。
  随着查找的深入,发现在清代,长洲县下设有吴塔巡司,初设常熟辛庄镇,雍正九年(1731年)移驻长洲县浒墅关。巡司即巡检司,为中国元朝、明朝与清朝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该组织初创时,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官管,其功能性以军事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过佐以行政权力。朱元璋曾敕谕天下巡检说:“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明太祖实录》卷130)万历《大明会典》载:“关津,巡检司提督盘诘之事,国初设制甚严。”不难看出,关津、要冲之处,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地点;盘查过往行人是巡检司的主要任务;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目的。晚清,中国人口大增,相对的县衙数量并无增多,于是次县级的巡检司在数量上与功能上日渐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职设置。在苏州境内,吴县木渎、吴江平望等处历史上都设过巡检司。
  民国元年,长洲、元和、吴县合并成吴县,吴塔巡检司所在地浒墅关就成了吴县境内。由此看来,说吴县吴塔并没有错,所指乃是吴塔巡检司所在地。
  至于吴塔自然村,至今仍在常熟市境内。在城镇化进程中,已于2000年由界善、陶荡、吴塔三个村合成为常南村,隶属今辛庄镇。该村地处常熟市南大门,位于周塘河畔,紧靠相城区渭塘镇,227省道穿村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完全符合当初设立巡检司地理位置要求。《虞乡志略》 云:“运河由翼京门外西南直抵郡城齐门,凡九十里,旧名元和塘。唐郡守李素所治,成于元和四年,故名。后讹呼云和塘,今俗呼州塘。明杨忠烈公涟为邑令,甃石为塘,堤从城南至吴塔四十里,绵亘如虹,不惟民不病涉,实以障卫民田。”这段记述元和塘修筑历史的文字中,显然是将吴塔作为常熟境内的终点,因而其要津地位是很明显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小的自然村,居然曾经编过一部村志,叫《吴塔小志》,作者龚缙焘。光绪《常昭合志稿》在缙焘之父的传记中附载了其简要生平云:“龚棨,字杏村,常熟人,嘉庆丁卯举于乡,大挑授溧水训导,为文章原本经训,勤于造士。丁内艰归,居乡力行善事,遇水旱凶荒,出赀为倡。……子缙焘,字社卿。学问博洽。著有《明堂考》《吴塔小志》。”
X
YZH姚忠华 发表于 2019-7-1 00:56:55
本帖最后由 YZH姚忠华 于 2019-7-1 01:46 编辑


2 13:15 |个人分类:江阴《蓉江姚氏宗谱》|  

江阴《蓉江姚氏宗谱>
姚平仲,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支。宣抚使童贯素忌平促,平仲负气不少屈,滋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  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壮勇,复收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三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元、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与古勤王,至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 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眉公陈先生跋曰:人不得道,生老病死四字关谁能透过,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李夫人马伏波是也,红颜化为白发,虎头健儿化为鸡皮老翁,亦复何乐,西子入五湖,姚平仲入青城山,他年未必不死,直是不见未後一段丑境耳,故曰:神龙使人见首而不见尾,又跋曰:将相弼亮天工,原非人间凡器,一肯回首,便登彼岸,登完上果,即使樊龙名位必立惊世勋业,配合高厚正大光明之气,岂虱处胯中蚓鸣皆下,虽遇风云不与神龙同变化,也若人心存道德志希圣贤,法天敬神履玄敦化,纵自不能为龙为蚓,亦可称与神龙游矣。


YZH姚忠华 发表于 2019-6-29 21:20:24
辛庄古牡丹四百年飘香,比牡丹更动人的是主人家的…… 2019-04-21 14:36 来源:文明常熟
字号:
谷雨时节,百花竞开。位于辛庄镇双浜村的姚家古牡丹历经百年仍在磅礴绽放,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



姚家牡丹目前树龄将近450余年,花型圆润丰满,花色润泽鲜艳,每次绽放有数百朵之多,颇为壮观,引来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与牡丹同样吸引人的还有姚家传承百年的家风家训。

居住在辛庄镇双浜村的姚家为北宋名将姚仲平的后裔,明嘉靖戊午年迁居于此,牡丹也随迁移植此地;姚家书香世家,清同治11年修订家谱,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家训列入家谱,并制定族规,教育后人在修身、治家中遵守睦族、恰邻,勤学、节用、尚贤、慎交的原则。几百年来,姚氏族人谨遵家训,传承家风,诗书耕读于常熟南部的这方土地上。



一支分四户,共赏牡丹香。



上世纪80年代,姚家传人姚维友将牡丹分四位族亲种植,四株分支生长茂盛,与老根形成“四星拱月”之势,“一支分四户,共赏牡丹香”的佳话成为了姚氏家训的睦族恰邻的最好佐证。

廉洁自律、修身齐家、崇德尚礼的姚氏家风精神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年3月,辛庄镇在姚家庭院周边及房屋内进行了布置展示,修建了姚家牡丹馆。



牡丹馆的修建,不仅能更好地保护古树,进一步厚植姚家牡丹文化的底蕴,也让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培养成为辛庄的一种新风尚。

来源:碧水琴川
YZH姚忠华 发表于 2019-7-1 01:08:13

题 名: 毘陵姚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 卷 数: 三十卷+首一卷 修撰者: (清)姚師傳等
版本年: 清同治十一年(1872) 版 本: 活字本   
谱籍地: 江蘇 堂 号: 明恕堂   
始 祖:  始迁祖:   
收藏地: 國圖;吉林大學;日本;美國
题 要: 該族散居武進、江陰;宜興等地。



据《毗陵姚氏宗谱》(明恕堂),三十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武进金坛、宜兴吴渎、江阴泗河、阳湖五牧、无锡新塘五宗祠共修。
我的谱是根据中华寻根网网上下载得到的,根据内容,可能还缺一二卷,只有大宗世系,没有大宗 世表。
pszyyao 发表于 2019-7-1 18:47:59
   姚忠华:常熟辛庄镇牡丹姚家是泗河支15世麟公的,麟公生四子,四子后裔20世姚镠。查了一下,没看到姚镠公安庆桐城迁常熟的记载。

  姚明祖:他们的谱不拿出来看,难查到的。

  姚忠华:我的也是根据亚华提供的电子版打印的。根据常熟辛庄报道的图片及内容,可以确定就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毗陵姚氏宗谱》。28本。

  姚明祖:这些人名我好熟,同治版里肯定有。同治版我这里是全的,亚华捐赠的。

YZH姚忠华 发表于 2019-7-1 00:55:20
姚仲平只是在谱中收录了一份传记
pszyyao 发表于 2019-6-30 18:24:42


常熟辛庄镇双浜村的姚家为北宋名将姚仲平的后裔,明嘉靖戊午年迁居于此,牡丹也随迁移植此地。
&nbsp; &nbsp; ——此姚属铁山公派姚氏,有毘陵姚氏宗谱,全谱27册。
pszyyao 发表于 2019-6-30 15:56:47
YZH姚忠华 发表于 2019-6-29 21:20
辛庄古牡丹四百年飘香,比牡丹更动人的是主人家的…… 2019-04-21 14:36 来源:文明常熟
字号:
谷雨时节 ...

            常熟辛庄镇双浜村的姚家为北宋名将姚仲平的后裔,明嘉靖戊午年迁居于此,牡丹也随迁移植此地。
    ——此姚属铁山公派姚氏?
姚小平 发表于 2019-6-30 11:17:31
辛庄镇:牡丹花开四百年,姚氏家风传家远http://www.csdflz.cn/index.php/jclx/1635.html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5-17 12: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