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明 发表于 2020-3-24 16:12 e5 ?7 V+ {% R 真好帖,记下,认真学习。2 S( I+ L0 U6 }" k" c |
家谱的第一篇:昭述祖德) w% f1 i6 T e2 } “昭述”意思是明明白白地记述下来。“昭述祖德”是说将祖宗的盛德,用各种方式在现今彰显出来,如在鼎上铭刻、在族谱上撰文以及族长在祖堂上宣讲等。在古代,让子孙后代都能明了祖宗之德,是祭祖活动最重要的环节。 从公元十四世纪开始,家谱逐渐走入千家万户。这时,昭述祖德成为各家家谱的第一篇。像这样关于孝悌忠信的教导,每个家族的家谱、每个县的县志里都有大量的记载。有些名人在正史中有记录,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做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成为后人肃然起敬的模范。他们忠孝的精神,不仅彪炳万世,更为当地乡党所传颂。这就是中国传统大家庭的德行教育,也是传统社会教育之所在。8 o; s ~1 H8 c 8 T- R! z1 L6 a+ v) H 正因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令我国社会纵然历经朝代更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和谐;传统文化、传统学术更得以远承汉唐,而于康熙、乾隆年间达至新的高峰。传统文化的大家庭,对于社会安定、文明发展至关重要!7 |+ p9 l3 m J$ W0 k) F9 h7 e - z; V7 G; V- b+ G- Q 8 z% E2 N, P( [0 m+ ?' ? 古代亲属称谓简介 据《尔雅·释亲·宗族》载:“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父之罤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父之从父罤弟为祖父,父之从祖罤弟为族父。族父之子为族罤弟,族罤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罤弟。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罤孙,罤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王父之姊妹为王姑,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父之从父罤弟之母为从祖王母,父之从祖罤弟之母为族祖王母。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父之从父罤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罤弟之妻为族祖母。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罤弟之妻为族祖母。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祖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父之妾为庶母。祖,王父也,罤,兄也。”由此可知,古代亲属称谓涵义为: 祖:(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 K# G" a. W7 B6 @4 n% i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3 F* F/ A0 L# b7 a: Y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孙:曾孙,孙之子。& M+ q6 m2 v% v: z- R7 a$ Z0 L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6 ^6 G% H9 H% d7 f/ l (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及子、孙、曾孙、玄孙)- ~( s6 D K V1 ?4 c5 j) s* Q 世父(伯父):父之兄。世母(伯母):世父之妻。9 n6 v6 g/ c" |1 o, X2 x 叔父: 父之弟。叔母(婶):叔父之妻。+ c2 D f9 [0 r8 s$ u9 m( B3 l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8 ^) [. X- ^9 k% P; Z6 H; }2 N& `, K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父之从兄弟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 P: z$ v; ^- d& o 族兄弟:族父之子。% v N1 J% X. j5 r. |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妻。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姊妹之子。8 p6 D5 F! ^0 L2 w, b0 N9 ?5 n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7 c8 q3 q6 [9 c7 q* f. ], Z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F5 C3 q9 G# Q# |( P9 \/ T& G" ~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R" `0 y# R. d3 l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1 w9 {' X; P% p- [ H9 g8 S/ Z5 p# O1 Y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i4 c! l) Z1 O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n+ S7 {1 B6 C7 Z1 x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6 P0 z* u8 K, |+ H d1 _/ l; [ 伯叔(大伯、小叔子): 夫之兄弟。. H; J& A" d' z+ i: f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6 n: E7 U. y Z( ?: f0 L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 i/ e% Y; l2 B5 l1 U( O! O* v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关系。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这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五服九族:五服是宗族结构中区分内外最重要的分界线,是否出五服成为判定亲疏的重要标志。从己身算起,向上至高祖父母为上五服,向下至玄孙夫妇为下五服。九族即从己身算起,上下各五世共九族。据杜佑《通典》载,“族所以九者,九言为究也,亲疏恩爱究竟,谓之九族也。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者,谓父之姓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子为二族,己女昆弟适人者子为三族,己女适人者子为四族。母族三者,母之父母为一族,母之昆弟为二族,母之女昆弟为三族,在外亲,故合言之也。妻族二者,妻之父为一族,妻之母为二族,妻之亲略,故父母各为一族。”以宗族的男女血缘关系,涵盖五服九族范围内,其目的是“上奏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和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 美国人类学家许琅光绘制了五服关系图,表明宗族的范围通常包含了有男女血缘关系的五服九族,具体如下表:+ g4 K- f5 Z; V4 A, L 高祖0 |% e$ c- W6 p5 A' j 父母 * x5 g/ H; r' }4 a P" l9 ? ; w! C$ r5 I% Z 曾祖姑 曾祖 父母 曾叔祖伯父母 族祖姑 祖姑; W* X1 X9 j1 [" b! n/ m z 祖父母 叔伯 祖父母. O% T B/ Q1 T0 a) r; H' n9 | 族叔伯 父母 . t" I9 q( _+ S0 f 祖姑 堂姑 姑2 a6 o8 q( Y4 l( ~ T 父母. w0 e: |" {3 h 叔伯0 U; E$ J+ P) ]6 o# E 父母 堂叔伯 父母 J* H5 W" L( K" |4 u8 U! y3 ~ 族叔伯2 Q( Z" Z( T; L 父母 D. m3 b* s3 b! I4 p }5 X0 B 族姐妹 再从 姐妹. p. Z( H5 E5 j7 \ `; } 堂姐妹 姐妹' T% i' a. B r: q 己身8 a- ~3 C2 Z- } \ 妻 兄弟 兄弟妻( o+ \4 z6 s. u9 M' b5 S$ a+ j 堂兄弟( \. b7 ^$ [8 t# c 及妻: e; b# x( ]) @; C7 m 再从兄弟及妻 族兄弟及妻% u9 P' B5 T7 e/ E 1 f! h! o- E4 Z( ^9 F 再从 侄女 堂侄女, O% @0 W5 b ^ 侄女 儿子 c, Y! [' r( Z. T: R* s 儿媳* s9 `; A, A" ^% f2 m 子侄 及妇 堂子侄6 \" q+ }9 [* ~6 X5 C 及妇 再从侄 及妇# q) ^( e0 o, K6 k( X 堂侄1 Y9 ?- q! a2 |7 s% k3 ` 孙女 侄孙女 孙子+ Z' N6 x3 T+ S6 T& k 孙媳 侄孙 侄孙妇 堂侄孙 及妇 侄曾 孙女 曾孙 曾媳 侄曾孙及妇 玄孙* I" y% X6 b# z2 y: j" b/ d 玄媳0 h" W6 ^8 Y9 q7 @: H9 l 贺勇华 派次先拥 字勇华 号蔡锷 贺纯第五十九派传人 贺知章第四十四派传人,贺凭第四十派孙 中湘贺家段崇寿公第十八派传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观察员,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会员 中湘贺家段崇寿公家族联谊会长。 |
家谱的命名- D+ s$ u+ w8 }$ C$ R9 A ① 地名+姓氏+几修 范例:《金铿黄氏三修家谱》 ② 地名+姓氏+堂号 范例:《黄山黄氏敦睦堂支谱》 ③ 地名+姓氏8 r3 F/ Z8 I4 w* e 范例:《毗陵修善里黄氏宗谱》 ④ 几修+姓氏 范例:《六修黄氏家谱》 ⑤ 姓氏+堂号+几修: U2 z5 Q, S, p% Y/ U% @ C8 \ 范例:《黄氏敦睦堂重修家乘》6 c3 Q& f# S. b- ?+ A ⑥ 原籍+姓氏+地名1 N% y" S% a6 Q* F7 M( ?8 M: d" [ 范例:《福建黄氏丰城派迁长支谱》 ⑦ 郡望+姓氏' k: d6 T3 Z( k w7 Z 范例:《福建黄氏宗谱》家谱一般称呼8 g5 F6 o, M, O' l 6 B4 }$ s4 V, [7 f* ~* _4 k 家谱的种类5 l) p, K: I0 [" z: \; o: J& Y 玉 牒:专门记录皇帝世系。世 本:记载诸侯家世。 世家谱:孔子家族。9 S! Q6 b" Y6 U+ X/ Z+ j" c 家 谱:记录普通家族。 族 谱:记录普通家族。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同姓为族。, v4 B8 s! H; V' h# V- @: c 宗 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同祖为宗。 世 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 家 乘:乘是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家乘即指家史。$ Q/ R& E ]3 B. X0 C 通 谱: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间通过合作(认同共祖、连通世系、重排昭穆等)编撰出来的大家认同的谱牒。通谱的别称有全谱、会谱、会通谱、统会宗谱、会宗统谱、统谱、统宗谱、统宗世谱、统宗谱略、统宗簿、开族统汇图谱、联宗统谱、大同谱、大同宗谱等等。 . o" ~' c% U6 E( z8 h4 U) Q* _ 合 谱:记载两个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 统 谱:全称为统宗世谱,亦称会通宗谱、或通谱、或统宗正脉、或大成谱等。统谱是把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统贯于一的宗谱,故日统宗世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异姓统谱:是不仅要打破地域界限,而且还要打破姓氏界限,将许多姓氏宗族统贯于一谱。因此,这种家谱又称为汇总统谱。明凌迪知撰修的《古今万姓统谱》即为一例。) [0 a( U; ]# m/ e 总 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k8 ], q$ p" g8 Y, G2 }% Z- }+ Y& k) v 大成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宗世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9 \& Y8 A) H, g 支 谱: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世系。房与支的概念,有时是很难区分的,在中国许多地方,房与支就是等义词。不过,严格地讲来,支的概念,更侧重于指从族中分化并独立出来的血亲组织。它有可能与同族还居住在一地,但更多的是迁居外地另辟新地;它有可能是一房,也有可能是大于一房或小于一房。支谱就是记载宗族的某一分支的人物世系和事迹的家谱。 房 谱: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房系世系。在中国古代宗族社会中,房是族的分支,是族的二级机构。族是由同一始祖之下所有成员组成,房则是同宗之卞的血脉分支,各房最高祖是出自同一始祖的 同胞兄弟,房的组成以五服亲属为主。 6 g0 V- d( H6 e# y; ~0 H7 h % j O% e$ M2 |4 d2 ] |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l! ]3 W. h( N7 l0 r 古人对家谱十分重视,《文史通义》中有著:“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将家谱与国史放到了同一高度,家谱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家谱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家族的追根溯源。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社会,最重“血统”。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非常清楚,家族的演变过程必须在家谱上记载清楚。这样一来,通过修编家谱,本族本家发展的来龙去脉就能够一清二楚。 9 N) j1 j4 K! f- t Q }$ C 家谱可以提升家族荣誉感,让爱家爱国成为社会风气。家谱中除了记载谱系的传承之外,还会对家族中有杰出成就、特殊贡献、高风亮节的人物写史作传。当后人们看到自己的祖先的丰功伟绩时,对自己家族的荣誉感就会迅速提升。家族是社会的一分子,爱家主义是爱国主义不可动摇的思想基础。家谱作为这种感情的载体,将爱国主义通过纵向传递的方式流传下来,让每一代家族成员都铭记在心。 * l1 R# P! @, n! s' A 家谱还具有继承家族优秀传统的作用。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每一个家族的祖训家风也同样恪守着安邦治国的原则。胸怀大局,立志报国;拒腐防变,立志清廉;谦虚敬慎,立志进步;诚实友善,立志修德……这些都是通过家谱这一形式流传的下来的精神财富,寄托着先人对家族后代们的期待。 在深受宗法制的影响下,家族的戒律,对于后人的约束和激励,要远远大于其他的方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在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的不断变迁中,依然可以将安邦治国、修身齐家作为我们的精神基础,永世流传。 N z6 r4 u0 U y: d+ R6 H' Q. Z 2 Y4 x( u2 O+ j6 d7 {. d" ~0 \ % m0 z2 j1 u+ P2 B; V, B7 x$ P 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一般修谱的间隔最长不超过30年。家谱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号、几修、原籍等命名方法。1 f. H3 K' |" E3 V R8 u' m; g# @ 0 t6 w& i; g! Y: Y; {8 ?7 x + _8 W. H# _5 D# k 0 T- c4 k$ f- f1 S/ _/ e% _ - }4 U' Y$ X( U: T/ q |
五百年前是一家?1 Q7 |' t, R% _6 L+ I: ~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大内容。 首先是姓氏源流。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h& }1 c( w0 h- W* ?6 \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I6 c$ w6 h& \' i8 L3 T, c 常常有两个同姓的人初次遇见,会笑称“五百年前是一家”。也有人会主动和名人搭关系,比如姓孔的就认为自己是孔子后代,姓关的认为自己是关羽后代。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i& s" |6 k, N & E/ e* F0 U; u' a! B 有学者解释称,一方面,同一姓氏最终追溯到老祖宗,不可能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家族。比如姓孔的,老祖宗可能是孔子,也可能是孔子的兄弟。再比如,中华民族所有姓氏追溯到头就是炎帝和黄帝,但不可能只有这两人,而是两个家族。更重要的是,在姓氏流传和演变过程中,会影响一个姓氏“血统”的纯正。大量的赐姓、改姓,还有姓氏避讳等,都使得“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难以成立。 2 O6 h$ O! Y8 M8 j6 @ , _7 g) a6 S/ a% Y% D9 I$ q . I% t0 b$ h! @8 a, |( g 家谱文化,已经成了一种信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保留几千年的家族文化。这种信仰,也是对祖宗的敬畏,让人有根有源,知道自己从哪儿来。9 I! c: q4 e& {% W G2 {# M “曾经有人发现,一个县如果有5个进士,那么全县同姓的人都认这几个人为祖先,难道这几个进士就没有兄弟吗?其他人都去哪儿了?”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说,这就像是一棵大树有众多分支,你本来属于第三支第五根,但是你认了第一根,中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大。0 Z: @* T2 S. [# O' F! G 说到底,中国的家谱文化,就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信仰。而在某种意义上讲,家谱又是中国人的“根”,是国人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 _2 N5 t: h' v+ _/ e1 O# u , r1 ]4 K& e/ B) j2 t9 ? % H$ l. R: C5 n- i) @ 7 _) ^/ \- \0 u m% P: r |
“家文化”的弘扬与和谐社会的建立6 g2 o7 G, A3 `/ k+ ^& ?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似乎忘记了家谱、家训、忘记了传统家具与传统居家文化的概念,只顾一心挣钱发家,殊不知挣钱发家的源头在哪里,更不知发了家后如何恒家,使家族永远沿续下去的法宝在哪里?社会各界也在提倡“和谐社会”,但疏忽了从小事做起,小到个人修身,小到百姓家谱,小到民居家摆设……,正如温总理所说的“百姓家事无小事”一样,这些“小事”重视了,才会有和谐家庭,家庭和谐了,社区村镇方有和谐的基础,社区、村镇出现了一片和谐景象,那么整个社会才会出现:无“炒作”之迹,无“表面”之状,无“修饰”之容,无“败坏”之象,“若黄帝之道熙之然,君子之风穆之然”。使社区的居民“其心乐,其神和,其气融,其政太平,其道无朕。”! v) j ]; B$ X4 `2 q) @, A# f- F " d/ T, W; l" o7 N7 n8 E. A( r ; Z: l7 C: e1 d! W4 L- s& { 家谱,是家族起源、世系传承、迁徙、风俗人情及家族人物等情况的历史记录。将家谱定位为家史,也许并不为过。在某种意义上讲,家谱是人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 I4 i4 p) }: Z) K, Y 有关家谱之起源,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可考。但根据部分史料记载,我们可大体推算出家谱早在先秦时代便已有了初步雏形。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便是《世本》的诞生,它记录了自黄帝到春秋时代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系传承,堪称中国家谱专著的开山之作。1 b) A5 ^ d' _% E$ `9 C& S 7 y- u- h/ F H3 R: g, ]& f* ` 宋以前家谱只能“官修”( g" x' \6 Q0 b* ~: { 秦汉时代,是中国家谱发展转变的一个重要酝酿、调整期。伴随着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的出现,出于把持权柄的需要,他们开始将幕后黑手伸向了察举选官制度。于是乎,选官的考察依据不再是才学、品德而是家世、族望。顺应形势的变化,家谱纂修在内容上开始了初步地调整。在此时,其居住所在的州郡、家族之门第、官位爵位等等内容,渐渐被补充到了家谱之中。( g& }5 P- n- N) A / S1 W4 L- p7 s0 J% x8 q 魏晋南北朝,是家谱之风极盛的一个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诞生、门阀制度的确立,对于世家大族地位的极度推崇,使得家谱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家谱已逐渐成为政府选官、家族联姻的根据。家谱实际上左右了一个人的仕途、婚姻等方方面面。由于家谱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上的突出作用,家谱在内容上又有所增加。地望、家世、官爵、婚配等方面的情况,成为家谱着重记录叙述之处。 8 B2 j) x9 [/ J% D6 H 自隋唐开始,士族制度的衰落,科举取士制度的施行,使得家谱原本承担的选官之使命逐渐淡化。而家谱一旦失去了以往选官出仕等方面的政治功能,也就失去了官修的意义。也就是在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令被打破。仿佛在一夜之间,民间修谱的热情被完全点燃。此时家谱的功用被最终定格在推崇祖先、弘扬家族文化、提高家族凝聚力上。明清时期,家谱无论是在编纂体例还是内容上都已基本定型,家谱编修也迎来了一个辉煌期。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初以及后来的“文革”时期,由于时局的动荡,中国的家谱文化一度饱受摧残,逐步走向了低谷。而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交通的发达,在某种层面上加剧了地缘方位的优势,而使得血脉亲情在这种潮流中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家谱文化的复兴,在今天不少农村地区,家谱续修之风再度兴起。+ H9 e" i. w) O7 F 1 q1 t8 r- M' t, E U" ]! H2 x/ T8 u" } % e4 Y. s# u$ Y# h |
“家族文化”都说些什么?! D6 H% ?4 m6 K( r9 Z$ @+ h 家学文化的意义如此深远,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现代人又如何去继承与发扬呢? 通俗地说,“家学”就是一门关于“如何传家、兴家、安家与发家”的学问。具体表现在二个方面:/ D$ f" \; W: D2 ]; S( t % I* m7 x' F9 A+ f) b% K 9 O! r/ O# C2 B# k0 ` (一)家学文化与家居/ X* b3 j7 V& X) g: c% ^6 I1 I" I 第一方面是表现在家学上的“外在”文化,那就是居家文化,居家文化主要由建筑文化和家具文化组成,建筑文化主要讲居住环境的选择、地基、新房的风水地理、门房的大小布局、建筑材料的选择、花草树木的栽种等。但居家文化更主要的是重视在传统家具文化上。0 s7 J( C2 V$ S ; q3 b! S$ N$ I" ] 实际上,作为日常家居生活的物品,她更多的承载整个家庭的理念,体现着家学文化渊源。随着家庭的延续,随着后人对她的一代传扬与新理念的注入,沉淀于古典家具中的家学文化也愈发浓厚。因此,那些厚重的木质家具,亦喻示着祖辈的置产立籍、创业兴家的精神。 (甲)家具显文化,摆设见礼仪 5 _, w4 `; A W5 J, V# p 我国传统居家中的家具造型、摆设及厅堂的座位是严格有序的,“中堂”所悬一定是按“皇、相、翰林、名人、格言”为序的匾额,这不是“阶级剥削”,而是中国古代的社会文明中的“序”和“礼”。中堂两侧是“联”(门柱的为楹),厅堂东西墙悬挂的皆是名人字画,内容涉及均为儒家、礼教或养性修身的有益作品。厅堂中最重要的是家具,家具是人格、地位、学位、族位的物化序列。厅堂家具以“静”为主,这和欧洲以华丽的“闹”为主形成鲜明的不同风格。首先是条案,上陈供器,有瓶(平)炉(政权与丰稔)、灯(明、智)为主要内容,是相序有致的象征。中间是八仙桌、左右置大椅,右主、左宾。左为上,右为下,无论是长辈还是僚幕皆以“序”来平衡社会的法则。两侧是“属”,皆晚辈或下属的排列座式。两椅间设有茶几,是缓冲过渡的中庸设计。 1 T3 E- O6 |& F; z3 J# m3 S (乙)否定自己的文化,使自己落后 这种厅堂气氛,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结晶,在大静中有稳如泰山的素穆气象,这种模式有一种系统的、高涵量的文化氛围。它使人从小就按一种传统而先进文化的模式去生活,这种家具陈设的结构曾经在历史上接受了各种考验,尤其是大批外族入侵或政治动乱北方夷族的入侵皆为历史大患,都未能动摇堂中陈列的一把椅子,到了清朝,努尔哈赤的子孙们,亦尊重汉规,并在此氛围中,虚心学习大儒文化,创造了历史上堪与贞观之治相媲美的“三朝盛世”,今日我们落后于西方,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否定。 ; Z! v2 E U3 e7 @5 T5 k4 L (二)家学文化与家谱、家训$ I7 M+ ^+ A- B6 A* ` , t- H. H& Y$ ]# O0 @1 U9 q, m, r 家学文化的另一个方面是表现在家学上的“内在”文化,那就是《家谱 》与《家训》 0 p8 Y2 J# _0 r) k 4 L7 }+ @ u! ~1 [) O (甲)什么是家谱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来源、发展、功绩及本门子孙姓名,传记的谱碟,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并沿袭下来的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历史学家称之为我国浩瀚历史资料宝库中一个未开发的“金矿”;海内外炎黄子孙更把它视作寻根问祖、辨别血缘归属的依据。俗话说:鸟飞千里不离林,树高万丈不离根。寻宗问本,弘扬祖德,这是华夏子孙固有的世俗观念。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族有族谱,从而形成中国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光辉史册。 8 U4 B+ e7 z3 x0 H: K (乙)为何现代还要修《家谱》7 [, i* W. q/ z! K) L3 G" G }! t5 } I# Q6 L& B" ?5 A 华夏民族,人皆有姓,生而具之,古今中外,男女老幼,概莫能非。泱泱华夏,亿万苍生,今日中华,百姓众多,拥有本族谱,家训的却为数不多。如果在我们现代社区村镇里,让每一个家庭为自己建立一部不曾有过的属于自己的“家谱”记念册,从古至今,排列有序,让我们其本族后代子孙追源流,寻根基、知祖宗、扬家风、理家财、鼓奋斗、求上进,去创造比祖先更加辉煌的业绩。每一个家庭为自己建立一个宗谱历史档案,形成新的“家学”文化体系。成为一代传一代的传家宝。使新时代的新“家谱”走入百姓千家万户,走入海内外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家庭;在中华大地和海外炎黄子孙中掀起寻根问祖、立业报国的热潮。: C& B( B: g1 w: M3 F (丙)什么是《家训》& ]' S1 x" l- `: k, I 《家训》往往附在《家谱》或《族谱》中,放在谱碟的前面,给本族子孙座佑,也有另行成册。“家训”,又称家法、家规、家范、家戒等,是用以规范家人行为,调和家庭内部矛盾,处理和管理家庭事务,同时教育子孙如何生存立足,如何修身立德,如何传家、兴家、与发家等的准则与宝典。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家训传世,从北齐颜之推(唐颜真卿的祖上)的《颜氏家训》到唐太宗的《帝范》,司马光的《家仪》,陆游的《家训》,以及元代郑太和的《郑氏规范》,清代康熙的《庭训格言》等。+ s) Q: t+ C* P/ z (丁)为何要传承《家训》 , E& C; V+ Z8 y/ i8 H% W1 u0 b 以上这些家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大部分内容仍然可以为我们现代家庭所用,而且与当今的“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内容大体上分为“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子、勉学、择业、养生、宗法、婚嫁、交友、艺文等十二个方面。在多数家训中“修身”与“治家”的比重最大。他们认为,修身是为人处世之本,是治家、睦亲以及其它所有行为之基。那“修身”到底修些什么?在古人看来,修身几乎包括一切道德论理,孝敬、仁义、诚信、友爱、善良、谦恭、勤奋、节俭、宽容、自省、忍耐……因此,一个青少年最终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与他当初的修身立志大有关系。显然,一个人若以道德完美为目标,必须立志高远。因为志向远大的人,未必都能成为国家栋材,但胸无大志的人,则必定碌碌无为。/ H% k8 w8 V5 D " q( H- j8 j: [0 p( ^6 m; W (戊)家训与家族生存 ! g4 x; z" A- S0 ?# V 当今社会、学校已成为新一代青少年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有知识不一定就有修养,文化高不一定情性好。学校里大多是素质教育,而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情性教育往往是得益于家庭的日积月累的熏陶。因此,家庭在现代社会仍不失为基本的社会化媒体。所以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传承历史优秀家训的基础上,结合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套相应的家庭准则及家庭教育规范,对于家庭成员走向社会,使家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就显得尤为需要。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许多影响深远的家训总是与历史深远的家族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拥有《郑氏规范》的元代郑太和家庭,十一世同居,垂240余年。唐颜真卿祖上传下的《颜氏家训》,使该家族十五代人富贵,出了许多人材。这些事实印证了家训对家族生存竞争的重要意义。 6 J, V+ ]! h' \, V- ]% {/ M; Q 3 k6 C; N* l9 Q/ G3 c+ K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