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绍弦 发表于 2021-5-2 10:13 10# 这是260-0075谱(1917)。 暨阳浣西姚氏还有更早的260-0074谱(清道光二十八年,即公元1848)。 260-0075谱(1917)。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暨阳浣西姚氏宗谱》,该谱修于1917年,保留完整。3 Z) T) g; M# H7 I* }6 ~ 据该谱记载,暨阳浣西姚氏尊唐宣业公为始祖,明汝翼公为始迁祖。宣业公其五世孙是姚崇(公元650-721年)。自宣业公始,暨阳浣西姚氏几经迁徙,历经吴兴(今浙江湖州)、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曹州(今山东菏泽)、商水(今河南商水)等地。宋高宗期间,御史中丞世显公随宋室南迁至绍兴,后有数世未见记载。世显公后裔亨四汝翼公一支由绍兴迁至暨阳四都渔橹焦坞,汝翼公之孙曾十道高公自暨阳四都迁至浣西桃源曹坞,道高公之子庆二珂公再自曹坞迁至暨阳俞何塔,即今之姚公埠。珂公生于1312年,卒于1393年,姚公埠已有600余年历史。/ |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1-5-3 10:18 编辑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5-2 10:33 诸暨农业发达,这里流传一句话:“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意思是:诸暨湖田的粮食熟了,可供天下人吃一餐粥。 姚公埠在诸暨县城东北,本是个姓柴的人居住的小村。相传宋朝时姚家从河南开封南迁至浙江富阳。不久,有姚姓两兄弟亨德、亨利迁往诸暨,亨利被柴家招女婿,改姓柴,而姚亨德也在这小村住下成家。此后,柴亨利家族衰落,姚亨德家族兴旺。人云:“这是以柴烧窑(姚),窑(姚)越烧越旺,柴越烧越少” 于是,小村遂成为姚姓天下。 姚宇平回复:根据家谱排行,汝翼公为“亨4”,另有汝赞公为“亨5”,同为浣西姚氏始迁祖,但无亨德、亨利两人,且汝翼、汝赞两公并无人被招为女婿。 姚公埠村的前身为俞何塔,原有俞、何两姓居住,但未有记载柴姓家族。 |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5-2 10:39 15# “萃涣堂”族谱扉页? 书“民国丁巳年续修 欧苏遗式 萃涣堂珍藏” 我从上海图书馆保存的民国丁己年续修的家谱中读出了姚公埠总祠叫“萃涣堂”。 堂号“萃涣堂”显然取用了宋代诗人方回的诗意:“祖考精神散,子孙能聚之。淫祠祭非鬼,萃涣义何居?”。反诘一问“萃涣义何居?” 针对上句,“萃涣”的意义在于“聚”,凝聚的是家族精神。3 g8 l) o" E4 h! }; e. {2 s 我未能考究到是何位尊贵的先祖在何时定名为“萃涣堂”。 |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1-5-2 21:23 编辑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5-2 10:33 据宗谱载,姚公埠原有一渡口,先祖专门派人摆渡为过河行人提供方便而不收分文。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当地太守数次过渡,知此事而心中感动,称先祖的作为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并名此渡口为“公步”(“步”通“埠”),后人又在“公步”之前加以先祖之姓,此即姚公埠村名之由来。 13# 出姚江镇镇政府所在地二公里,4000余人的姚公埠村分上姚,中姚,下姚三个自然村。据说,原居住为陈姓,柴姓。当地人说,“陈柴烧窑,越烧越旺”。如今,村庄里除了几户杂姓,基本上以姚姓为主体。显然,“越来越旺”,指的是姚姓。 姚文元生于上海,3岁时来过姚公埠村 。其父姚蓬子是下姚的。 |
河南姚树江 发表于 2021-5-9 09:26 这就是文革中姚文元的知名度! ![]() |
姚小平 发表于 2021-5-2 10:12 我姓姚 ,姚文元的姚。哈哈哈 |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5-2 11:02 据说当年姚蓬子先生与鲁迅先生交情甚好,姚文元就是鲁迅给起的名。只是,这事不知是否属实。 |
听姚家人的故事,期待一个完美的结局。 |
![]() ![]() |
本帖最后由 姚寒松 于 2021-5-5 22:51 编辑 记得我刚进姚网时也转载过一篇文章,刚才翻了半天没找到,题目应该是《漫步在姚文元墓前》,写的比较客观。 |
一篇图文并茂的好文章。一直以来我也是告诉别人我姓姚——姚文元的姚,只是后来姚文元的名气没有姚明大了,再一个就是读书人多了,也就不再介绍是“姚文元的姚”了。 |
绍弦老弟肚子里的每一个故事,俺都愿意听……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