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夏墅姚氏是姚訔的嫡派子孙。姚訔次子维翰,维翰生淇孙,淇孙生模,模生国宝,国宝生袗,袗生寅,寅生华,华生镒,镒生绅。姚绅,字启宗,生于明弘治五年,卒于嘉靖四十二年,享寿七十二岁。嘉靖年间率山、江、河、海、峰五子,从常郡青山里迁居芳茂山北的夹泾里。姚山居东姚,姚江居西姚,姚河居蔡歧,姚海迁北夏墅,姚峰迁坞墩。 / |8 B$ {* E6 c* K8 X5 l7 o8 j. C; o 北夏墅姚家头姚氏一族,从明朝嘉靖年间迁来已经有了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传说这里是乌靴地,苏北张氏先我到达此地,始迁祖叔开公夫妇一付箩担肩挑而来。叔开生浩,浩生四子,长子慆为第一支,次子怡为第二支,三子愉为第三支,四子恒为第四支。迄今为止,我族繁衍较缓的房门为十八世,发展最快已到了第二十世。其间历世男性人口变化情况见下表:+ y" A8 j+ `, D; z3 b/ Y 辈 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 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排! V( Q4 C5 I- y E3 L 名 叔 浩 忄 思 之 舜 元 文 天 玉 应 宗 兴 祖 永 祚 延 龄 厚 德& C' e& ^9 T) e5 U) K i* g5 H% d 人数 一 一 四 六 一五 二五 三七 五七 六三 六五 六八 三五 四**八 八三 一二四 一四八 九七 二七 三 |
姚訔三子书翰,生子二人,长子淳孙,次子浩孙。淳孙生一子复初。复初长子姚临,字大临,号离墨山樵,明洪武丙辰举人,曾任河北保定知府。现宜兴吴渎一带姚氏奉姚临为其始迁祖。复初次子姚旭字文升,登景泰庚午举人,辛未进士,官至河南参政。后迁居江阴县,现四河口、郑陆桥惘川里姚氏即为姚旭的子孙。- y' p4 [! y8 m- s! G# F 无锡胡埭《姚氏宗谱》与诸谱记载有异,该谱认为书翰是姚訔仲子,维翰是姚訔三子,胡埭姚氏奉维翰为始迁祖。, M+ w% k# t* O0 }% ` x 姚訔后人多精英。明清以来,考上进士的有:姚达、姚銶、姚伦、姚廉能、姚馥等人;举人有姚大文、姚大经、姚亘、姚佩、姚正、姚田修、姚祖晋等数十人,府庠生、近代高学历有成就的就更不计其数了。姚儒,明正德八年举人,仕为军中校官,以古道自律,言行以礼,家法极严,尝作《家教要略》一书传世,《常州府志》有传。三河口姚国华,字文山,清道光二十年乡试副榜,亲老家贫,应友人聘游西安。后入国子监,闻母疾,星夜驰归。生平乐善好施,多行义事。道光年间英国军队进犯长江,他在常州北乡组织团练防英军犯境,并悉心研究武备兵防,与同乡进士李兆洛等钻研天文算学,家藏书至五零零零余卷,著有《而行杂咏》集。姚子勋,郑陆塾村人,早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抗战中在重庆、昆明创办汽车修理厂和汽车运输公司,积极支援**。抗战胜利后回家乡开设中远汽车公司,恢复常州到江阴、宜兴等地公路运输。捐款捐地重建学校,一九四九年昆明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逼他将所有汽车运送军队开出境外,因不愿屈从而遭杀害。 |
姚端珪,字持堂,四川潼川(今四川省三台县境内)人,姚景彻后裔。登南宋嘉定七年进士,任四川广汉纠漕转蓬溪丞,致士(退休)林下后,游览毗陵南部,见山水秀丽宜人,遂居家于阳羡离墨山(宜兴张渚镇一带)。其子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刚。嘉定十六年进士。先后任盘石、蒲江、建康、江西等地方行政长官,他平定内乱,惩治豪强,扶助弱小,加强边防,受到朝廷多次嘉奖。理宗初年,罢斥奸佞,招揽贤德之臣,举朝欢庆,认为除旧布新的时机已到。时任兵部尚书兼侍读学士的希得认为,从表面看,似乎一片太平景象,但实际上暗藏着亡国的危险。他上表告诫理宗:“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无。”度宗嗣位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后以资政殿大学士、金光禄大夫、潼川郡公退休。《宋史》记载:希得一生“忠亮、平实、清俭、自持、好引善类,不要声誉”。他虽然高居显官要职,但并非是数典忘祖、趾高气扬之辈,仍然与在蜀的家族、亲戚保持联系,时常以自己的俸禄接济他们。他对《六经》、诸子百家颇有研究,主要著作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0 x4 o6 x0 m) h/ s+ o( `7 Z% ` 希得子姚訔,字蒙泉(有仲子与三子两说)。自幼读书习武,沉勇谋办有大略。登咸淳进士,任福建泉州司理。德佑元年(一二七五年),元军南侵,常州城陷落。姚訔因母丧丁忧归居阳羡,与都统制刘师勇,锡山陈炤,起义兵二万,于三月克复常城。南宋朝廷授姚訔为知州,陈炤为通判,辟胡应炎为判官,包圭武进知县。因常州是当时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元统帅伯颜回师合兵二十万,围攻常州,蒙泉以忠义相激,守城军民修筑工事誓死固守。几次出奇兵袭击,屡挫敌锋,伯颜命降将百端诱降不成,又增兵至四十万,连营百里,杀人煎油作炮,日夜攻击不息。城中逐渐粮尽箭绝,但固守意志愈坚。元军久攻不下,无奈惊呼:“纸城铁人!”。当时文天祥兵屯苏州平江,派出几路援军均告失败。士民饥疲不堪,十一月乙酉日,城破,全城军民包括僧道在内,进行巷战,竟无一降者。姚訔早就下定了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纵火自焚而亡。伯颜下令屠城,百姓仅七人躲藏在桥脚下幸免于难。姚訔率领军民坚守常州城的英勇事迹,惊天地,泣鬼神。连元人编纂的《宋史》也评价很高:“功虽不成,千古有生气矣!”。是年十二月初八甲辰日,已经迁移广东的南宋小朝廷赐葬蒙泉于宜兴南岳山,赠龙图阁待制学士,谥忠节。一百八十年后,在明朝天顺七年,朝廷又追谥蒙泉为忠毅公,明朝正德六年又依江苏巡按谢琛奏请,循岳飞例,在常州城内双桂坊建忠义祠、浩然亭,为姚訔、陈炤等一四位烈士,塑神像配祭祀以慰忠魂。 宋廷封姚訔长子巽翰为修职郎,次子维翰为承务郎,三子书翰为将士郎。因姚訔为抗元尽忠,宋亡元立,后世子孙为躲避元朝统治者迫害,转辗迁徙,瓜绵瓞衍,散居于常州府的宜兴、武进、无锡、江阴各地。; N+ l; E4 d7 S- c$ l' \8 r 姚訔长子巽翰有三子,长子源孙,源孙子姚梓,始居奔牛,子孙散居武进西乡的金台、黄巷、姚家庄、前姚,中姚,后姚等地。巽翰三子溢孙,字庆衍,生一子姚杰,字巨卿,居今常州城南湖塘镇北邵舍村。姚杰洁身尚志,安贫博学,行品为翠柏苍松,性情似闲云野鹤,同弟鹤坡与谢龟巢(应芳)先生辈续修郡志,时常往来称为莫逆。今怀南乡白荡里、永红乡东、西巢村、荡下村、荆川里等地姚氏为其后裔。 姚訔次子维翰出嗣希得少子姚嶤。维翰,号明九公,他的去处按明恕堂《邵舍里姚氏宗谱》及我《北夏墅姚氏宗谱》等多部姚氏宗谱记载:维翰“始居常州婆罗里”,其子姚模又迁居城北青山桥一带。维翰生有两子,长子淇孙,字庆源,自小聪明颖悟,读书过目不忘,终生不仕元,在家为先祖忠毅公作传,并著《忠义实录》一书。淇孙生有二子,长子姚模,字涛一,号鹤坡,郡庠生,“履洁怀清,克敦孝行”,鹤坡先生继承先辈遗志,著有《鹤坡文集》传世,明朝初年参加了常州郡志的纂修工作。明洪武二年,皇帝命户部评选“是我好百姓”,赐贴为 “子城里第一家姚氏”。我北夏墅姚氏及三河口东姚、西姚、蔡歧、龙潭桥,及青山桥、柳墅姚氏均为姚模的后裔。淇孙次子姚棣,字寿二,号鹤溪,郡庠生。援国子监肄业,考授县佐。棣生国褒,国褒生袒。姚袒,字朝正,号橘怀,幼敏慧好读书,曾入太学深造。为人端庄严肃。是遥观、薛家村、东浜、薛庄岸、南义桥、麻园头姚氏的始迁祖。 |
常州姚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可追溯到隋代的姚允。姚允,字执之,蜀人,二十五岁举进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隋大业年间,奉敕引兵赴毗陵,会讨沈法兴叛乱,中流矢坠水牺牲。十多天后在郡西卜弋桥河流中发现尸首时,还是手执弓箭,面目如生。隋恭帝赐葬立庙,封晋陵郡王,谥“忠武”,碑文是隋唐时大书法家虞世南的手笔。后姚允的子孙世代为他守墓,此为常州姚氏最早的记录。 常州地区姚氏,大多数奉隋朝姚景彻为始祖。景彻公,讳坦,号铁山,长安人。隋朝开皇年间为西川都统,泸夷入寇普昌二州,文帝命景彻带领西川兵讨平之。因功擢升普州(今四川省绵阳境内)剌史,兵乱后老百姓大多流离失所,景彻设法招来令其安居乐业。后卒于任上,被朝廷封为安惠显佐顺助王。民感其德,在州北铁峰山建铁山神祠(又名福济祠)。其子孙后代遂定居普州。裔孙端珪于南宋时从四川迁来常州,后世在宜兴、武进、无锡等地,绳绳继继,瓜蕃瓞衍,已发展成为一支分布广泛的大族。南宋末年,姚希得励精图治、振兴国家的行为,及其子姚訔坚守危城,英勇牺牲的壮举,对阻止元军南侵,发扬民族正气,延缓宋朝灭亡起到了很大作用。 |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12-18 14:29 编辑 1 j# b0 k" z+ R7 h 回复 9# 卧龙姚建中 第六世、端桂,渊长子,字仲友,号持堂先生,宋嘉定甲戌(1214年)进土,··· 第七世、端桂子希得(1198——1269年),字逢源,号橘洲,行传一,宋嘉定癸未(1223年)进土,····生子三,巌,訔,昆。 第八世、巌,希得公长子,字季瞻,号南堂,行登五,宋咸仁戊辰(1268年)进土,··· ( j1 } @; ?6 r7 k) I/ J l. [: Z9 v 訔,希得公次子,字季和,号蒙泉,行登六,宋咸淳乙丑(1265年)进土,···- T5 c$ Q1 w" B( g- V ; C& k% i0 k* R& f0 N5 @" N 9 }% v2 m F' } p 1 u( f1 W o( A, k$ } 三代四进士,厉害!/ f6 S. Q3 W5 ~% S& f& z L" b. q' O* e: p $ O( S5 _! N9 ~7 R+ B3 ` 姚希得(1198——1269年),字逢源,号橘洲,行传一,宋嘉定癸未(1223年)进士。宋副宰相。 姚訔 希得公次子,字季和,号蒙泉,行登六,宋咸淳乙丑(1265年)进士。知常州府,抗元烈士。赠龙图阁待制、谥忠毅。 |
回复 20# 蓬安姚波 忠义祠规条十三则 位号 宋知常州赠龙图阁待制谥忠毅姚公讳訔 - |: O- n1 a2 m/ V 祀典 9 t6 g+ X6 J, [ U* p$ E8 E, S! o 忠义祠祠事邦人崇奉久矣正德四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谢琛- R5 W- ?0 L+ a( f+ O( ]5 p 具题 ) c. ^! z* J* f5 |9 Z5 k 敕建礼部复疏,拟照宋臣岳飞事例,将文天祥祀於苏常之祠,并 姚訔等附祀。各择相应基址,量支无碍,官钱修盖庙宇,佥拨人' A2 z. m+ P8 B* s : y4 w& k2 Y8 u1 [6 V: W: X! R1 y 役看守,春秋二仲备办祭物,就遣本府正官主祭,仍行翰林院拟 9 x) s5 k4 h( {( f) k0 U8 m 赐庙额,撰定祝文奉1 d+ J. a7 Q! q. A$ }& s 6 b7 Z+ {# b% _' s& L/ L 圣旨,是文天祥姚訔等行,依拟立祠致祭,礼部给答会,常州府 准此 ( g' T0 }4 m/ n) b4 P) v 钦依内事理一体,钦遵施行每岁 祀春秋焉6 l1 j t: f6 u, D6 r5 q + T$ M2 w/ ^3 A3 v5 L ( u) w: u7 ^/ F9 y! H 祭品 4 t+ S6 P; [# |6 B 猪一口 羊一腔 鱼醢 肉醢 菹菜共五品 # A& a) Z' z1 S% A. B 6 y2 q7 w+ t' ~3 ~3 W; b6 @& H 米面食共五品 香一柱 烛一对 帛一假 酒一瓶 e F U) k& m # P5 f* U4 G, o5 N/ l# O' J0 Z 礼行三献如仪 7 _; A/ x" q0 |9 w6 ` 4 W/ [: t, k3 a+ ~' o 祝文 3 `7 x" M8 ~; u( i2 l 6 T- J: B" I4 p- Z( k& g! D 维 年 月 日,直隶常州府知府某等 钦奉 朝命致祭於 a4 s% p- h: R/ ?) h8 O 4 U/ C4 m: t" f. n( _" g1 A ! Z3 B& q8 s. Q& ? q0 _ 宋丞相信国公谥忠烈文公,暨知常州事姚公等之灵,曰桓 桓相国蹇蹇,王臣昔当播越之晨出,领干城之寄奋,忠倡义人不 3 u3 i0 l% I! C, d 二心,殉国忘身死者万计,英风未泯,报祀难忘,礼重功宗,义 隆配享,时当秋春仲荐事式修维灵爽之有知庶格歆之无歝。 % e9 n. o: [6 |& _) k, [& p( P $ |. B( w3 X9 x. `# R 飨神 冷宗元 2 Z$ E7 ~. Q" H' N# u8 N( p 公昔乘震江之干兮,万言献策追董韩兮,手扛宋鼎济时- V" x+ }& [% M4 X4 ^* S. n* O 9 V( r* H: A9 W 艰兮,生轻义重臣节完兮,峨峨文山碧巑岏兮,郡公誓死贼胆寒 0 y0 `* E& G* Q6 v+ Y" v. r& O" u 兮,祀典有名世不刊兮,桂醑芳兮,荔子丹兮,神飚飒兮,常人 + A: r) `- c) [ ]% V5 l4 Q 怀兮,斗城安兮,固于磐兮。 ) E, Y# y1 D. y 诔章 刘如村! r5 Y0 ] Z( f) w; O- ` 9 Z6 B1 m1 J4 |0 Z5 S) W% W 闭门高卧本无棕,起守飨邦更总戎。. l* c, T4 v( o6 W8 R) r ) T6 A# z9 ]0 A; l h8 b3 ?, G 名姓己符前代史,邦家能卫古人风。 , i/ `9 U- ~& } - D! T- i, w; l8 K9 S. H+ f 金册不老僧成谶,铁壁虽坚卒易攻。 ! \! L6 {8 E0 N, ` 城守两回希世事,橘香不泯气如虹。 ; X9 c% g) a5 M- c* Q ! d6 j1 o N3 K- ] 赞辞 叶菱 许国以忠激民以义,孤城绝援力竭乃毙,劲节高风,作我士气。 ' L5 s7 j) B& B! O- K S7 p+ p 位号议; T+ h) K" J( y4 x 宋之亡也,忠义莫盛于信国,其论尚矣,常州城守时,信. j! E L7 h5 C* x7 r; n 国在平江有统制之分,有倡率之义祠,以信国为宗。而姚龙图陈0 K }7 G! [7 N3 u" @- H 宝章以下左右附焉礼也,盖宏治间始为私祀,时学校公议,如此. o' P t8 P9 n0 ~0 T8 J 今礼部以巡按之奏议,请行之则宜以文信国居忠堂正位,而忠堂 ( u) H. V' I b: c 左右列配姚陈王刘四公,其前荣左右则列附五人胡应炎,尹玉,6 L1 f6 s1 v6 K/ F1 n 麻士龙,包圭,阮应得。东序则列从五人,方允武,徐道明,莫 谦之,万安公,刘溶。 4 _# \/ K2 s& n* A 1 t+ F! Y: w; L7 z+ Q 姚陈王刘四公议 8 f$ A* T8 Y% m9 o3 e4 P 文公序爵序公尊居正位,无间然矣,王刘武臣之爵虽尊, 不过助姚陈守城,犹其宾也,二公则为守土之臣,犹其主也,故 + E* s- }9 R( I7 q2 @' m9 i 纲目先姚訔陈炤而后安节师勇,钱唐遗事云:訔遣师勇安节出师 ! D5 j; K9 x# n1 v; E. R: g 迎敌,则知王刘在訔统御之下矣。毗陵之事实类睢阳,睢阳之守 # g% l+ u t# b/ Z T, \ 归功巡远,毗陵之守取重於訔炤,王刘爵虽尊,不宜居二公之 上,天下之通议也。胡尹以下十人议节 7 K& p1 O. f, s$ H A2 u+ P 建祠议 2 b5 s1 e0 M: y1 D [, b 先是祠在陈司徒庙後,岁久颓废,宏治十年,知府曾望 宏,因府学前观音寺废址另立祠宇,迁奉木主不过数年,随又侵7 c8 l& E2 p. f% J- d # Q% M; [* k3 |2 r @( S: L 以列肆,占以社学,使无容足之地,原有香案,一无所存,虽木 主亦亡,其二况其他乎?今奉* U' D4 t; T; v* | 1 A+ A5 Q8 y8 n( w' M; U Y# U 朝命,重建祠宇,须另择相应之地,大扩规模,以终崇奉之典,, @* U- m, u2 A S 会应特立 ; {! n% b& n/ H) m& l4 i, O $ S8 P! s9 R" V. m# y- [( p 圣制碑一通,应勒应祀神位,以防堙没失次,再求名公作记,立 石颂诸公功德,以垂不朽,碑阴刻祭器,并应用什物,以示将来6 _8 B5 _3 f. Y 4 Y! t4 Q3 s7 i( A2 I' E 庶有所稽不废矣。 4 s* F: b: k# }* E+ t7 w7 N ( _. ^8 G# d( u: U" F 守祠议5 H# K1 j+ H, v: l$ ]4 X; M; I* V! n % Z, C5 K& [) ~8 t 忠义祠既立设,或守之非人而养之,无业不惟,无以奉香 }2 k0 j5 e' u: W* Q % f1 Z# b" p$ B# M% W 火,供洒扫,亦且易於颓废,今钦奉9 w$ G8 |) C5 L, M6 w 5 f O5 J' L9 A5 G+ Y 旨,佥拨人役看守,固见崇奉之意,若专恃人役,必不能终久,% L2 x' s4 ]2 b q7 @5 G 在祠不过春秋二祭,应名三五日即去,而不顾岁得,工价无实妄- z% {" ?5 p9 ]) E 2 J. X9 R- P5 t9 u 费,欲为久计,莫若从旁另盖屋数间,选择清修羽流与同守护, 然守者无以自给,则不能供役,当晓示郡之好义者,但愿捐金不6 I: y- d0 j. b0 w 拘多寡,购得常稔田一顷,官为立石,记其人姓名与田丘租数及0 G, A& U; _& N 佃户,不许变卖,永为常业。此外能扩充者德如事,则业有所 / O6 x' c6 E K3 o 资,人乐为守祠宇,日久纵有颓败,自能修葺,不必烦有司矣。) B) n$ e2 Q% U5 y; d7 A+ t) Z 5 w! C. O' U( C% C& y % c5 |+ L2 ?* K* q4 N8 y9 Q {* e. {3 ~& L# i/ d; W5 T / P9 A( v. c3 ~: G- h: X) C3 ~ 制祭器议, t( z" ], U7 r. f$ F 礼曰:祭器不假,所以重祀典,敬神明尊奉享也,今忠义 h3 `' P& W- V2 I: g' |" t; t3 | 祠祀典既出於. Y7 m( k7 `" |" h9 |9 k# K ( f9 ?0 Z! q, Z 朝命,当致专奉之礼,不应假文庙之器,盖以文庙之器,而假以 8 |$ X2 M& ~2 \. M( f. s3 p 他用,则近於亵以 ) _: J+ B8 B# M% @/ | 7 A5 @5 {! D a" u% y3 Y( y% D 朝命奉祭而假以祀之,则不恭不专,不恭非崇奉之义,故於应用$ a3 r, @6 E% [6 ^% N! E % A% B+ x a4 V+ O; X' t 器物自当一一另具,藏府库待用可也。( g& z9 @' o( z |
回复 2# pszyyao 古籍简介 《毗陵忠义祠录》·四卷、《附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叶夔撰。 编辑本段四库提要 夔字司韶,武进人。成化中以岁贡生官汝阳州训导。是编第三卷中载夔《请祀典书》,称宋德祐元年十一月,巴颜率师攻常州,屠其城,知府事姚訔、通判陈炤,俱不屈死。其先后殉难者又有王安节、刘师勇、胡应炎、尹玉、麻士龙、包圭、阮应得、方允武、徐道明、莫谦之、僧万安诸人。自成化九年郡庠生段瑜等建言於同知柳某,始立訔、炤以下木主十一位,附於陈司徒庙。而文天祥、刘师勇、阮应得、僧万安犹未与也。弘治十年,知府曾望宏乃别创忠义祠,请并祀文天祥以下十四人,而附以元壬辰靖难之刘溶。巡按御史谢琛亦上书,请著於祀典,诏从之。夔因编其始末为此书。首图考,次传志,次诗,次赞,次文牒。凡史传所未载者,此皆补其佚阙,足相参证。惟此书载宋臣与祀者止十四人,则未祀文天祥等四人。其附於陈司徒庙者止当有十主耳。夔《请祀典书》云“十一主”,未喻其故。又考《宋季三朝政要》,载元兵至常州,守臣王宗洙遁,权守王良臣以城降。今是书《姚訔传》中谓良臣屡举不第,流落无籍,寓常,与钱暗谋,窃符印诈称郡官,诣巴颜军前献之。然则良臣未尝权守,《三朝政要》误书矣。是亦足订史之讹也。此书作於正德初年。末《附录》一卷,载国朝顺治十四年事,盖后人所续,其姓名则不可考矣。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