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历代文人咏严子陵042--【姚范】过严子陵钓台 [打印本页]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9-25 09:23
标题: 历代文人咏严子陵042--【姚范】过严子陵钓台
" Z3 a; q8 D( U( V* L
P3 a$ ?* l) m# I i5 @【姚范】过严子陵钓台; E' L3 Y3 g" t$ ^. z) Q
岂徒东汉开名节,懦立顽廉百世师。隐士姓能专一郡,故人书不答多词。云山江水全无羌,断碣残趺尽足支。叹息清忠同一辙,西台有记字淋漓。
8 w; u* [- G; R i7 F1 \ 5 P2 s. E# `0 W9 F! D9 o
姚范(1702—1771)( i7 P6 U% b& K1 \8 J$ B
初名兴涑,字巳铜,后字南青,号姜坞,晚号几蓬老人。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学家。
5 D, i! i" V, L8 n% Y* D姚范于乾隆年间科举进士及第,任编修。姚范人缘甚佳,平生与江若度、王洛、叶酉、方泽、刘大魁、齐召南、杭世骏、胡天游、邵齐焘、周振采等友好交往,尤其是与刘大魁交往密切,以文学思想讨论交流。
7 q6 ^; g3 K' V+ }/ c0 ~* @* q9 g- d姚范平生无他好,唯独刻苦读书。其致力于经史,常书所见解于卷端。姚范论学大旨以骏博为门户,以沈潜为渊奥,而卒归于平和笃实。姚范晚年尤好释民书,能诗文。论文重声响音节,风格主古雅,然亦推服唐李翱“创新造辞皆不相师”之说,以为“后之学者可以取此衷”。其论诗于明七子及沈潜皆有微词,而倡宋代黄坚庭,同时又兼采李商隐,介于“山谷,后山之间”。人称其诗“导源义山,而别溪径,实与西昆体不同,亦无宋人粗劲之习”。包世臣称其诗文“必达其意,绝去依傍,自成体势”。
$ v/ ?& G0 O/ R$ N姚范承方苞的论文思想主张。持论对其侄儿姚鼐的思想影响较深。姚范著有《授鹑堂诗集》七卷,《授鹑堂文集》六卷,《授鹑堂笔记》五十卷,《曝书亭诗评点》及《望溪文集评点》等。( x% G1 O0 ?# Y5 @9 o. o9 p( j- M
6 P& y7 _; n. ]' Y
岂徒:难道只是;何止。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
:“相与论旧事,追念愴然。然则文昭 岂徒以博习自是而已哉!” 明 李东阳
《送王公济归武昌歌》
:“岂徒文思比唐 勃 ,应遣颂声如 汉 褒。” 陈毅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
诗:“集体欢乐如海,岂徒车水马龙!”
7 v% ~" Q0 G0 W( C/ t4 [
# ~, D1 b# d. q$ l* U' t$ ]7 Z
懦立顽廉:使贪婪者变得廉洁,使懦弱者能够自立。形容志节之士对社会的感化力量之大。顽,通“ 忨 ”。语本《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 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赵岐 注:“顽贪之夫,更思廉絜;懦弱之人,更思有立义之志也。” 宋 朱熹 《与王龟龄书》:“诚不自意,充顽廉懦立之效,乃於吾身见之。”《明史·钱一本传》:“大臣既无难进易退之节,天下安有顽廉懦立之风。” 清 魏源 《朱陆异同赞》:“ 青田 无 陆子静 , 建安 无 朱元晦 ,南渡以来,足踏实地,惟二公皆严关乎义利,宜其兴起百世,顽廉懦立。” 郭沫若 《羽书集·抗战与觉悟》:“这些烈士的壮烈行为同时也使我们顽廉懦立,把我们的士气和民气,愈见鼓舞,兴奋,而增高了。” 7 H+ \: Y% c7 R# ?
& C' L8 n' l1 t2 J% D; ~* F
清忠:清正忠诚。《后汉书·陈球传》:“﹝李咸 ﹞累经州郡,以廉干知名,在朝清忠,权倖惮之。” 宋 秦观 《中书侍郎挽词》之一:“崛起商 巖 后,清忠士论归。”《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上帝怜我两人清忠,勅封某为天下都城隍;李公 为天曹府判官之职。”
5 `8 y% E( F/ m: N- M* h9 _* b
& J" d% {5 q6 k, P, Y西台:
* |0 `* _% N- r- c; A1.官署名。御史台的通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唐 人本谓御史在长安 者为西臺,言其雄剧,以别分司东都,事见《剧谈録》。本朝都 汴 ,谓 洛阳为西京,亦置御史臺,至为散地。以其在西京,亦号‘西臺’,名同而实异也。”
2.官署名。中书省的别称。《文献通考·职官五》:“﹝中书省﹞ 后魏 亦谓之西臺…… 唐 武德三年,復中书省。 龙朔 二年改为西臺。” 3.官署名。刑部的别称。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刑部》:“ 隋改都官为刑部尚书。 唐 天宝 中改为宪部,亦曰西臺。”
4.台名。宋 谢翱 哭 文天祥 处。在今 浙江省 桐庐县 南 富春山 。 宋 谢翱 《登西台恸哭记》:“须臾雨止,登 西臺 设主于荒亭隅。”
3 ]- x0 R2 i* _! g( l0 z. ]( I淋漓:
; v, @* t9 L# G6 z% K亦作“ 淋离 ”。亦作“ 淋灕 ”。 1.沾湿或流滴貌。 南朝 梁 范缜 《拟<招隐士>》:“岌峩兮倾欹,飞泉兮激沫,散漫兮淋灕。” 唐 韩愈 《醉后》诗:“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明王玉峰 《焚香记·传笺》:“衝锋独斩单于首,腥血淋漓污宝刀。”《红楼梦》第二七回:“﹝ 宝釵 ﹞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如愿》:“ 小阿英 两手捧着一只又大又红的苹果,正啃得汁水淋漓。” 2.长而美好貌。《楚辞·严忌<哀时命>》:“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 王逸注:“淋离,长貌也……劒则长好。” 3.盛多;充盛。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诗:“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淋漓拥轩盖。” 唐 李白 《上云乐》诗:“淋灕颯沓,进退成行。” 宋苏轼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我时移守古河 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度曲》:“ 仪徵 李艾塘 精於音律,谓 元 人唱曲,元气淋漓,直与 唐 诗 宋 词相頡頏。”
4.形容酣畅。 唐 李商隐 《韩碑》诗:“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宋 陆游 《哀郢》诗之二:“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髮新。”《玉娇梨》第九回:“只见楮砚中信笔淋漓,不消数刻工夫早已做成一套时曲。” 老舍 《贫血集·不成问题的问题》:“他发誓,要好好地,痛快淋漓地写几篇文字,把那些有名的画家、音乐家、文学家,都骂得一个小钱也不值!” 源至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525f0e0101lbz0.html
作者: 姚振楚 时间: 2013-9-26 22:54
欣赏了 看着舒服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