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假的姚姓图腾

查看数: 14206 | 评论数: 52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4-11-27 18:24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12-1 06:22 编辑                                假姚姓图腾   &nbs ...

回复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4-12-4 14:49:03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4-12-4 15:03 编辑
pszyyao 发表于 2014-12-4 14:23
固始姚炳坚于2012年对我的质询的跟帖:

王大有著《中华百家姓图腾始原》/ V9 ^- s9 m% o* w$ ...

  教授,这篇文章中有关于“姚”的描述,不知有无用处。

  • 從西周金文“姚”字的寫法看楚文字“兆”字的來源
  •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首發)
      楚文字中从“兆”得聲的字比較多,下面略舉幾例:
      逃    《楚文字編》第103~104頁[1]
           《楚文字編》第43頁,用為“兆”
      覜     《楚文字編》第529頁,用為“盜”
      桃     《楚文字編》第341頁
           《楚文字編》第165页,即“鞀”
      新蔡甲三:4    新蔡零:219 新蔡乙一:17。用為卜兆之“兆”或“兆玉”之“兆”[2]
      以上各字所从的聲旁,其寫法皆是一上一下並不平行的兩個“止”形被一道彎曲的筆畫隔開的樣子。其中有的“止”字的寫法,其最下面的一筆跟彎曲的線條形共用筆畫。我們不準備強調各種寫法之間的細微區別,統一以“”形來代表這個聲旁。
      关于“”字,目前比較流行的意見是把它看作“涉”字,而且一般都認為它跟西周金文中的“姚”字所从的偏旁相同。
      1985年版《金文編》附錄下第507號收有以下幾個字形:[3]
      弔鼎)(姚鼎)(牧師父簋)(毛伯&#135311;父簋)
      董蓮池先生在給《金文編》作校補時說:[4]
      
    舊釋“姚”甚是。此四文依形體分析,从“女”从涉,似與篆文“姚”字从“女”从“兆”不偕,實則篆文所从的“兆”就是由“涉”字訛變分化而成。戰國“逃”字寫作(見《包山楚簡》一六五簡、一三七簡反),“”字寫作[5](見《包山楚簡》一五七簡反、一六七簡),所从的“兆”都很明鮮[6]地可以看出是“涉”字,即以“姚”字本身來看,睡虎地秦簡寫作(見《秦簡文字編》),所从的“兆”顯然也是“涉”字的進一步訛變,到漢印裏,“姚”寫作,“兆”旁仍可很清楚看出“涉”的影子。把它們聯繫起來可以看到“姚”所从的“兆”旁演變分化過程是(篆文姚所从的“兆”),因此,本號所列四文顯然即“姚”的早期形體,釋為“姚”沒有任何問題,“姚”見《說文》女部。
      何琳儀先生也認為“涉與兆一字之分化”,並認為由“涉”演變為“兆”的序列是:[7]
      [8]
      裘錫圭先生認為“有的从‘兆’聲的字,在古文字中有从‘涉’的寫法”,舉例時也是把楚文字的“兆”跟金文裏的“姚”聯繫起來。他說:[9]
      
    西周金文中有一個用作女姓的形聲字,形旁是“女”,聲旁是一個以一條曲線為主幹,兩邊各有一個“止”形的字,寫法跟散氏盤“涉”字右旁相同。甲骨文“涉”字作兩“止”分別在“水”之兩邊形,“水”形多數簡化為一條曲線。散氏盤“涉”字是在這種簡化的“涉”字上再加“水”旁而成的。上舉用作女姓之字的聲旁,顯然也應該看作“涉”的簡體。這個字舊多釋“姚”,《金文編》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刊行的舊版,就把此字收為“姚”字。後來,釋“姚”之說受到了多數學者的懷疑,《金文編》新版就將此字當作未識字收入附錄了。于省吾曾疑此字“涉”旁“或兆之變體”。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釋》中批評于說無據,並在《金詁附》2307頁的案語裏說此字“似當隸定作。商氏釋姚無據。”可是在上世紀四十至九十年代發現的戰國楚簡帛文字裏,長沙帛書和包山簡的“逃”字以及郭店《老子》簡甲組中借為“兆”的“”字和借為“盜”的“覜”字,其聲旁寫法都與上舉金文从“女”之字的聲旁相合。由此可見前人釋此字為“姚”,其實是正確的。
      裘先生還從音韻上解釋了為什麼“逃”、“”等宵部字可以用葉部字“涉”為聲旁。
      曾經也有學者對西周金文的“姚”及戰國文字中相關之字是否从“涉”表示過懷疑。例如陳漢平先生在對《金文編》附錄下第507號作訂補時曾作了兩點說明:[10]
      
    1.容庚注云:“舊釋姚。”此本商承祚之說,商承祚曰:“姚,女姓。从女,从本非兆字,小篆衍變誤作。”(《十二家》160頁,叔樊乍昜姚鼎)而以往學者多不承認此說,如:吳闓生釋&#137027;(《吉文》卷三,31頁,叔父敦);于省吾釋&#137027;(《雙選》卷下二,26頁,叔父&#146072;);李孝定說:“似當隸定作。商氏釋姚,無據。”(《金文詁林附錄》2307(3446)號)。2.《古文四聲韻》調字古文作(字出《雲臺碑》),當系本號所收金文字形訛變。&#131308;聲、周聲相通,《說文》禂字古文作&#170385;;&#131308;,耕治之田也,从;垗,畔也。故疑金文此字右文為趒、跳字而非涉字。據正編1067號字作,0235號逃字作,知此字確當釋姚。字書同音通假借為調字。
      陳氏雖然懷疑金文“姚”所从偏旁不是“涉”,但是他提出此字是“趒、跳”字的觀點,並無多大的根據,因此也沒有得到大家的同意。
      張世超等人所編的《金文形義通解》明確認為戰國文字中的“逃”等字所从的偏旁並非“涉”字而是“逃”字:[11]
      
    金文“姚”字从女,聲。中山王兆域圖“逃”字作,从“辵”,聲,字讀為“兆”。包山楚簡“逃”作“桃”作,亦皆从“”聲。“”即《說文》“”字所從來,當即“逃”之象意本字,从雙“止”,象沿曲徑而逃之意。上與甲骨文(涉)字同形,然周代二字已有別。長沙帛書“逃”作,而“涉”作,“涉”二“止”間从“水”,以別於“”,西周金文“涉”字格伯簋作,散盤作,亦存求別之意。(逃)蓋晚出,其時水旁已不簡作“”,故以之示路,取意與(疇)字相近。漢印“桃”作,而“姚”作,所从之聲旁,尚可見自“”訛變之跡。“逃”“疇”以其所从之偏旁形勢故,曲徑之象形作“”形,其於“匿”字則作“&#131274;”。
      此段意見比較駁雜,撇開其他問題不談,單就其中所指出的戰國文字“涉”的寫法跟“逃”等字所从的偏旁不同這一點來看,此說是有道理的。楚文字中“涉”字多見,確實沒有寫成“”的。[12]
      其實,如果單從形體演變的角度來看,董蓮池和何琳儀兩位先生所列舉的“兆”字的演變序列是頗為勉強的。他們兩人的共同看法是,“兆”字所从二人的寫法,是从二止的寫法變來的。不同之處在於,何先生認為从“止”變“人”還經歷了“止”形簡化為“×”,再由“×”變成了“人”。究其原因,可能是已經感到了董氏所說的由“止”直接變為“人”的觀點確實比較勉強。[13]
      總結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大家都同意《金文編》附錄下第507號所列字形是“姚”字,楚文字中的““跟西周金文“姚”字所从的聲旁的關係也無人否定。關鍵問題在於它們到底是不是“涉”字。如果不是“涉”,它又是什麼。
      我們認為,從“姚”字的寫法來看,其所从的聲旁確實不是“涉”字。過去,我們看到的金文“姚”字的寫法,其所从聲旁看起來似“涉”非“涉”,難以肯定。近來,由於新材料的發現,對解決這個問題有很大幫助。
      前不久,《考古》2007年第3期發表了朱鳳瀚先生《公簋與唐伯侯于晉》一文。文中所錄公簋銘文爲:
      
    公乍(作)(妻)姚(簋),遘于王令(命)昜(唐)白(伯)侯于晉,唯王二十又八祀。
      其中“姚”字作,劉源先生摹作[14]這種寫法的“姚”,其旁“兆”字所从顯然是二人之形,這種寫法的“人”常見於金文。如《金文編》第573頁“佋”所从之“人”,第576~577頁“從”所从之“人”旁、第579頁“北”所从之“人”旁等,皆多見此形。按照朱鳳瀚先生的意見,這件銅器的時代只能在成王和康王之間選擇,他自己比較傾向於是成王。不管如何,這件銅器上出現的“姚”字是我們看到的時代最早的一例。
      此器中的“姚”的用法和字形可以跟西周金文中時代較晚的“姚”字進行比較。朱鳳瀚先生指出金文中“姚”的用法時說:[15]
      
    西周金文資料中與姚姓女子有關的器物已著錄有幾件,其中,《殷周金文集成》2679銘文作“叔樊作昜姚寶鼎”,此鼎出土於山西長治,屬西周晚期。“昜”如亦可讀為“唐”,則也反映了晉地區域內族氏通婚之事。此器可能是叔樊為其女作媵器,即氏屬姚姓,其女嫁于昜(唐)氏。此唐氏是唐地之族氏,是否為唐叔後人,不可確知。當然,也可能是叔樊為其妻作器,則昜(唐)姚是唐氏姚姓女。比較起來,前一種可能性大一些。
    從字形上來說,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叔樊作昜姚寶鼎”的“姚”字作形。由此可見,“姚”的字形演變應當是由演變為,而不是相反。這就是說,前引董蓮池和何琳儀兩位先生所說的演變序列跟“姚”字字形所反映的實際情況是矛盾的。朱鳳瀚先生在文章中同意董蓮池先生的說法,[16]大概沒太注意這個問題。
      公簋“姚”字所从的“”,顯然應該跟下列殷墟甲骨文诸字聯繫起來:[17]
      
      唐蘭先生認為此字就是“兆”字。[18]于省吾先生對“兆”字的本義和字形演變作過很好的考釋,他說:[19]
      
    契文字亦作等形,……字當為兆之初文。《說文》:&#133598;,灼龜坼也。古文作。《金文編》以列于姚下。按从水从步,即涉,或兆之變體。金文兆字及从兆之字罕見。惟晚期之姚壺,姚从兆作。新嘉量“庣”从兆作。京兆官弩鐖“兆”作。清白鑑“兆”作。是兆字至漢時猶中从水,左右从人。其右旁所从之人或作倒形者,因隨中間之曲畫以作勢也。《說文》兆作,反不如漢金文之猶存初形。兆為洮及逃之本字。兆字中本从水,後世作洮。左增水旁,因用各有當,以資識別。猶“永”為遊永,後增水作“泳”。“益”為盈益,後增水作“溢”。是其例也。上古洪水為患,初民苦之,字象兩人均背水外向,自有逃避之意。今作“逃”為後起字。《莊子·天下》“兆於變化”,《釋文》:“兆”本或作“逃”。《廣雅·釋詁》:“兆,避也。”是“兆”“逃”古通用。契文兆為地名,亦為水名。……要之,兆字之演變,為由。《說文》作,有失其朔。“兆”為“洮”及“逃”之本字,象兩人背水而逃,有分別之義,其訓兆坼者,引申義也。
      前幾年,詹鄞鑫先生再次論證了上引甲骨文字形當釋為“兆”。[20]這些看法都是可信的。
      應當說,通過于省吾先生的論述,“兆”字的字形演變是很清楚的,大致說來是這樣的:
      
    我們初步檢查了戰國秦漢時代的秦系文字,凡是从“兆”的字,皆作上面這種曲線隔開雙人形。[21]可見秦系文字一直保留了比較早的字形。至於《說文》古文作形,需要略加說明。
      張富海先生《漢人所謂古文研究》注意到漢人所說的古文實際包含非六國古文的因素。下面引錄一段跟我們現在討論的問題有關的話:[22]
      
    《說文解字·敘》說:“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大概當時學者就對古文作了一番整理工作,《說文》中有些所謂古文與真實的古文字並不合,或者其實是秦文字,應該就是學者(包括許慎本人)所考定的,可以稱為小學家古文。
    在他所舉的例子中,就有“兆”字的古文。由此可見,《說文》古文“兆”跟秦系文字相合,這是不必感到奇怪的。
      回頭再看本文開頭所列楚文字中从“兆”之字,就可以知道,楚文字的“兆”字字形走的是另外一條路子。大致是這樣的:
      
    由“人”形變成“止”形,在古文字中並不罕見。古文字中的“真”字原本就是从倒“人”形的,[23]在楚系文字中“真”字有的就變成了从“止”。[24]“兆”字的两個人形變成“止”可能並非完全同步,例如前面所舉毛伯&#135311;父簋的“姚”字,上面已是“止”形,下面則不是。而且,對比“真”字來看,對於字形中作二人相倒的那種寫法來說,很可能是倒“人”形先變成了“止”,另一個“人”形受到同化,也變成了“止”。倒“人”形容易變成“止”,大概就是爲了使偏旁成字,很可能在當時倒“人”形已經不能獨立成字了。從“姚”字看,“兆”字的二人形變成了“止”,其時代不晚於西周中期。這種變化形成之後,“兆”字的字形跟“涉”確實很相似,這大概就是散氏盤“涉”字要再加上水旁,[25]使得“涉”與“兆”區別開來的一個原因。至於“兆”字的這種寫法跟甲骨文裏“涉”作一類的寫法,恐怕是沒有承襲關係的。
      當然,楚文字“兆”字由二人形變成二止形,除了可以看作字形上的一種自然變化外,恐怕還應考慮到表意方法的變化。前面所引于省吾先生的話已經指出,“兆”的本義是“逃”,《金文形義通解》也持這種看法,這應當是正確的。較早時代的“兆”用二人因洪水到來而各奔東西的字形來表示“逃”,後來,大概考慮到用二止形可以更顯逃跑之義,同樣能起到表意的作用,這自然會加速由“人”向“止”形的變化。[26]因此,楚文字“兆”字由人形變成止形,很可能既考慮到了字形上的聯繫,也考慮到了如何更能表意這個因素。這兩個方面大概是很難截然分開的。
    2007年4月17日
      後記:本文寫作過程中,曾得到秦倞同學的幫助,謹致謝忱。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07年4月17日。)


    [1]參看李守奎編著《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2]參看河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又,參看張勝波《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58頁。
    [3]參看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7月,第1254頁。另外,井南伯簋的,《金文編》未收,參看《殷周金文集成》第七冊第4113號,中華書局,1987年4月。
    [4]參看董蓮池《金文編校補》,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第476~477頁。
    [5]引者按:此字並非“”,參看李學勤《續釋“尋”字》,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6期;黃錫全《“鄩郢”新探》,“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41),2007年3月31日。
    [6]引者按:“鮮”當是“顯”字的筆誤。
    [7]參看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312頁。
    [8]引者按:此字並非“涉”或“兆”,當剔除,參看注5。
    [9]參看裘錫圭《從殷墟卜辭的“王占曰”說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中國語文》2002年第1期。
    [10]參看陳漢平《金文編訂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第232頁。
    [11]參看張世超、孫淩安、金國泰、馬如森編著《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第2829頁。
    [12]關於“涉”的字形,參看《楚文字編》第646頁。
    [13]何琳儀先生的這個看法很可能是採自吳振武《〈古璽文編〉校訂》第385-386頁,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4年。
    [14]參看劉源《堯公簋銘文摹本》,“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kychg/488.html),2007年4月13日。
    [15]參看朱文第69頁注3。
    [16]參看朱文第65頁。
    [17]以下字形選自詹鄞鑫《釋甲骨文“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下列字形中所從二人形,皆作相背形。簋銘“”中二人形未作相背形,可能是因為已作相倒形,取意與二人相背形相同。
    [18]參看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北京輔仁大學,1939年,第8頁;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468頁。
    [19]參看于省吾《釋兆》,《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1944年;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八冊,第6頁,第262頁。
    [20]参看注17所引詹文。
    [21]例如“兆”(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下同--第131頁、駢宇騫編著《銀雀山漢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7月,下同--第119頁、張守中撰集《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下同--第49頁)、“姚”(《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502頁、《睡虎地秦簡文字編》第185頁、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下同--第800頁)、“桃”(《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233頁、《睡虎地秦簡文字編》第83頁、《戰國文字編》第354頁)、“逃”(《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64頁、《銀雀山漢簡文字編》第478頁、《戰國文字編》100頁)、“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548頁)、“挑”(《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486頁)、“佻”(《銀雀山漢簡文字編》第277頁)、“眺”(《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276頁)、“咷”(《銀雀山漢簡文字編》第38頁)。本人尚未作全面考察,以上僅僅是舉例性質。
    [22]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第313頁。
    [23]參看《古文字詁林》第七冊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442~443頁。
    [24]參看《楚文字編》第501頁。
    [25]散氏盤“涉”字作。見《金文編》第742頁第1851號。
    [26]至於前引《金文形義通解》所說“兆”字中間彎曲的筆畫表示“曲徑”,大概是沒有根據的。
  • 本文引自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52
pszyyao 发表于 2014-11-27 18:30:43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11-27 21:23 编辑

                这些图案是真的“姓氏图腾”吗?                       ——北京科技报记者与作者王大有的对话      
                     (发表于: 2011-10-22 23:43:23 )

  网上疯传的100姓氏图腾竟是美术家6年前的创作。那么这些图案究竟是否是真的“姓氏图腾”呢?记者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该画的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王大有,并就此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对话作者

  北京科技报:您在创作姓氏图腾的时候,有什么依据吗?

  王大有:我在创作姓氏图腾的时候,主要依据甲骨文、金文和楚国的《鸟虫书》还有在一些出土文物中的陶器和玉器上的族徽。

  鸟虫书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的文字,它使得实用性的文字增加了很强的可观赏性。

  还有就是口口相传的神化传说,但没有考古依据。

  北京科技报:您在创作姓氏图腾的时候,有没有加上自己的艺术创作?

  王大有:我先把在创作姓氏今文简体繁体的正字确定,再看它们保留的立姓信息有多少,依次决定创作加工的类型和程度。

  北京科技报:就是说其中有些元素是您自己加上的?

  王大有:如果能够代表该姓立姓时的全部信息,我就会严格按照甲骨文、金文和鸟虫书里的写法来创作这个姓氏的图腾。如果不能代表该姓立姓时的全部信息,我就会根据自己的考证,把所缺失的基因部分补全。比如,我在创作李姓的姓氏图腾的时候,加上了虎,因为虎代表李姓的始祖皋陶的祖先少昊,我认为这样才能完全阐释李姓的图腾始原。

  但是,我在创作姓氏图腾的时候也加上了一些艺术上的成分,争取把代表每个姓氏的图腾画得漂亮一些,让看到自己的姓氏图腾的人都喜欢这个图案。

  北京科技报:您当时开始创作姓氏图腾的动机是什么?

  王大有:姓氏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越早的古文字越是象形,可知中华民族的浓缩形成史。

  我认为当时想让中华民族的所有人都能从自己的姓氏中,了解该姓的图腾始原所蕴涵的祖先的功德、业绩、家风、族风和国风。并明确了解自己在传承中华文明所处的地位,从而进一步与祖先亲和,与文化传统亲和。

  赵姓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图形组成。肖是玄鸟燕子的象形。伯赵氏以玄鸟为图腾,故赵从“肖”。

  赵姓主要出自上古时期的嬴姓,是一个与著名帝王少昊有关的姓氏。相传,少昊裔孙造父在周穆王时驾车有功,获封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此后,造父的子孙以此为姓。

  李姓的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

  商纣王的亲兄弟理徽劝谏被杀。理徽的妻子和孩子逃命途中,只能吃树枝上甘谷的野果。周朝建立后,理徽妻子为感谢救过儿子的野果,且理和李同音,所以就改姓李。

  王姓是酋长戴了一只半月形的钺斧做成的王冠,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王姓是首创天文立法文明的民族之一。

  王姓来源也较为复杂。先秦时期,东周灵王有太子名晋,聪明早慧,未成年就已名闻诸侯。但因进谏被废,为了纪念他,和他的王族身份,后人便以“王”为姓。

  田姓以田正官职为氏族的族称。田正主管田地禾苗。田是苗的简体,田又同于猫,田正是养猫来消灭田里的田鼠的官员。

  田姓是远古帝王虞舜的后代。西周初年,虞舜的裔孙胡公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逢内乱,储君奔齐国。齐桓公封他一块形似田字的地。由于陈、田读音不分,久之变成了田。

  刘姓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简作“留”,后变为“劉”。本义是掌管测定春分点的氏族。

  夏朝,一个婴儿降生时左手松开后,指纹中显现了一个字,这个字的形状特别像南涧河一带(今河南省)的地名“刘”。夏朝太后就给他定姓刘。

  张姓的图腾像一个人手持盖天图。他手中所持的“弓”表示太阳经中高天落入禺谷的形象。“弦”为地平线,代表日夜的分界线。

  黄帝的孙子挥梦中发明了弓箭,被封为弓正长官。颛顼帝为表彰挥的功绩,就把“弓”和“长”合成一个“张”字刻在象牙上,赐给挥为姓。这就是张姓。

  专家观点

  王大良:只是艺术创作,没有科学依据

  对于网民在网上对照姓氏图腾画追寻自己家族起源的做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姓氏专家王大良博士认为,这种画作只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并不能代表学界观点。

  王大良认为,我国的姓氏来源其实很复杂,有些与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
大河论坛《这些图案是真的“姓氏图腾”吗?》
http://bbs.dahe.cn/read-htm-tid-6360585.htm



(2)未完

pszyyao 发表于 2014-12-4 14:23:29
六安姚远铸 发表于 2014-11-28 19:25
很有深意的艺术体现,虽然与真实情况不符,但值得我们追寻和探究,并期待考古界的有关姓氏图腾考古发现!


       固始姚炳坚于2012年对我的质询的跟帖:

王大有著《中华百家姓图腾始原》/ V9 ^- s9 m% o* w$ o
王大有简介:美术家,图腾文化学者,文化人类学者,历史学家,天人合一全息生命学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太极文化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纽带工程组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名人学会会员。8 f, C1 U" x8 g! |
; b( i5 N8 s  u
姚姓 : T8 R) E$ p' ]6 Z0 `
: `8 Y/ c- K8 u5 n  c2 D  U4 x
氏族徽号 * p" C4 p7 C0 h, M. p. L
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部落的徽号。徽号为一象形姚字。图左为一蹲姿作摘桃状女人;图右似河水绕流,两岸桃林密布。姚、桃声近。鲜明地显示出舜帝生姚墟,其氏族以桃树为图腾的意象。 ——胡乱联想。  N- S. n' r3 Y' P" u, T
" Y# ]0 t( J0 P7 N6 o
姓字释义 - N2 I7 y$ L9 W  Z3 l& d
《说文》:“姚,  ,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从女,兆声。或为:姚,娆也。《史篇》以为:姚,易也。”《汤注》:“姚,虞舜居住在姚山,于是用姚作姓。另一义说,姚是美好的意思。”姚以兆为姓,古占卜问易,与龟纹象形。 % N. U: Y0 M& d/ s3 `0 I
得姓缘由: 以桃为姓 传之舜帝 —— 胡说八道。5 [& [" Y  ?% u( k4 K8 g' ~
) C$ B2 O7 `) h2 o* N' K6 m
得姓始祖: 始祖舜帝  
; [* g9 \- v  W) D5 m2 j
发 祥 地: 山东甄城  4 Y) F" @) Y1 Q1 y6 o/ n% t

图腾释义:  
姚姓因桃图腾得姓。“兆”者为“桃”,炎帝氏夸父支以猴(举父)为图腾,以桃木为邓木,以桃为权杖,在桃林塞(灵宝)步天逐日,以阳平为桃都,以大桃木为日晷天竿。天竿日影(日景)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X”符,与“儿”合文作“兆”。桃都即姚墟。相传舜生于姚墟,得姚姓,实是夸父氏女系祖先的姓——现代人的杜撰,与我姚何干!
pszyyao 发表于 2014-12-7 15:23:09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12-7 16:47 编辑
姚中东 发表于 2014-12-1 09:47
错误的认识,应该纠正;混淆的理念,应该澄清!

                                                        我与上海姚良官就姚姓图腾的对话


        上海姚良官在世姚网发了帖——“姚姓图腾解说


我跟帖回复:
        是当代美术家王大有强加给我们姚姓的所谓姚姓图腾(2005年出版)及其解释辞。请读姚网我的帖——《假的姚姓图腾》。


上海姚良官:
       我认为王大有为创作各姓图腾,查阅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付出了大量时间和辛劳,我们应该感谢他为创作各姓图腾作出的贡献。至于各姓是否认可王大有为自已的姓氏所创作的图腾,只能有各姓自已决定是否采纳。我们姚姓如不认可王大有的图腾,要自已创作姚氏图腾,那么这项工作由谁来组织设计?由谁来组织审定?由谁来組织推广?会不会像舜帝像一样各釆用不同的舜帝像?
      还是不要因噎废食,你不去创作一个姚氏图腾,你看他王大有已经给你创作了一个姚氏图腾。总而言之,姚氏要团结,要和谐的进行交流,讨论研究,才能达到统一的目标。


我再回复:
       不同意你的错误观点!
        什么叫图腾?!
        既然古老的姚姓没有图腾,难道我们当代姚姓人,还要去生造或接受他人强加给我们的一个假的姚姓图腾吗?







      




pszyyao 发表于 2014-11-30 15:56:02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4-11-29 20:36
美的东西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这个图案真的不是姚姓图腾,那么把它看作一幅作品也可以。
南昌姚公瑞 发表于 2014-11-27 20:59
很有学问,很有开创,很有寓意,感触很深!

      当代美术家为中国最古老的姚姓设计的姓氏图腾及其相应的解释辞列于楼上,也即是姚网采用的那个姚姓图腾(指姚网论坛首页上方左端的图案),也是闽南姚斌制徽章用的那个图案。


姚姓图腾解释辞


          姚姓因桃图腾得姓。“兆”者为“桃”,炎帝氏夸父支以猴(举父)为图腾,以桃木为邓木,以桃为权杖,在桃林塞(灵宝)步天逐日,以阳平为桃都,以大桃木为日晷天竿。天竿日影(日景)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x”符,与“儿”合文作“兆”。桃都即姚墟。相传舜生于姚墟,得姚姓,实是夸父氏女系祖先的姓。




(3),未完








pszyyao 发表于 2021-8-22 07:09:12
姚中东 发表于 2014-11-28 19:45
我的理解,钟尧老所说的应该是以下图片。

@姚国培粤连南 
单凤+姚字图案,世姚会网或世姚会有没有声称是"姚氏图腾"?
河南家谱中心所谓姚氏图腾是双凤朝姚字。
一切声称所谓"姚氏图腾"的图案都是假货。
@江苏姚志军 
pszyyao 发表于 2021-8-21 23:43:34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4-11-28 18:20
究竟是哪个图腾?发图上来,让大家更直观。

9#,姚中东宗亲上传的图案就是王大有设计的强加给百家姓,包括姚姓的所谓图腾,胡扯,强加,可恶。
pszyyao 发表于 2016-9-8 21:09:11
topled8 发表于 2015-1-13 10:33
作为他们协会的会徽的话觉得还说得过去,现在作为所谓的“图腾”的话就真的是觉得他们这是在小孩学画交给他 ...

@姚金华-筠竹 :请你或群中宗亲将上面的百家姓图腾和我的点评转告莆田姚氏委员会及其修谱编委,因为新修谱初稿用了河南的图腾
pszyyao 发表于 2016-9-8 21:07:31
什么是图腾?什么是图腾崇拜?
    迄今还未知有哪一史书、方志、典籍和古旧族谱(清末民初以前)记载我姚姓什么姓氏图腾!可是,却有现当代人创作了几种图案硬叫做图腾强加给姚姓人,你接受吗?我把它们叫做假的姚氏图腾,拒绝之。
    这个微信中的百姓图腾(包括姚氏的)就是今天还活着的北京艺术家王大有创作的。
     还有河南省家谱研究会强加的姚氏图腾(姚字加双龙)。
     还有江西吉水姚峰在他的《姚氏通史》宣传的桃图腾。
     还有……。
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姚姓(中华四大母姓之一),能接受这些当代人杜撰出来的姚氏图腾吗?笑话!

pszyyao 发表于 2016-9-8 21:04:52
顶一顶,
顶一顶,
顶一顶!够长了吧。
topled8 发表于 2015-1-13 10:33: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pszyyao 发表于 2015-1-12 11:31:24

         请你阅读41#和42#书页,特别是42#书页。可知,所谓的姚姓图腾,是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创作的,是它强加给我姚的图腾。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5-1-12 10:53:52
pszyyao 发表于 2015-1-10 05:22
这个图案是从哪里来的?作者有没有宣称是姚姓的图腾?来源于哪里的记载?       迄今,未见我 ...

姚氏图腾释义【释义】姚由“女”和“兆”组成。兆为其本义。古人占卜时,以火灼龟甲,以占吉凶、卜兆或占兆。引申为求兆、预兆。有先卜未知之意。
【起源】虞舜出生于姚墟(在今河南范县濮城南),以地名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姚姓。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得姓始祖:虞舜
始 祖 地:河南范县
郡望堂号:吴兴、南安;圣仁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51位/约538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01位
现存家谱:239部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5-1-12 10:52:31
pszyyao 发表于 2015-1-10 05:22
这个图案是从哪里来的?作者有没有宣称是姚姓的图腾?来源于哪里的记载?       迄今,未见我 ...

这是我偶然看到的,网址是http://www.jiapu.tv/tuteng/

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首次公开 权威发布 "中华姓氏图腾"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5-18 22: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