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欢欢喜喜过小年(笔会投稿)

查看数: 1252 | 评论数: 9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5-2-11 11:29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2-11 14:38 编辑 # f6 T1 C0 u% k, ~ + a: g' u7 K* W7 B0 Z5 `0 d- T1 A        欢欢喜喜过小年( o" v. q- m2 \7 y- D5 A# A1 ]) |    &n ...

回复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2-12 21:59:31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2-11 21:539 ?* ~2 Q( l: u/ Y" |8 j
绝妙好词!

  x. S/ q1 t2 V+ }沂南县老家那边的亲人们,依然是于今天(腊月二十四)辞灶。这应该是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习俗了。
$ B6 [( L  A; U+ P  P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2-11 21:53:29
彭城姚其瑞 发表于 2015-2-11 17:36
4 `* ~" O: u& m$ G- `  \  Q5 f《水调歌头  辞旧迎新》; B* V5 B+ e" I

1 y! p2 E6 ~. s' w$ n+ S瑞雪麦眠暖,万木饮冬寒,
- [2 F' x5 {2 s5 z+ o
绝妙好词!
彭城姚其瑞 发表于 2015-2-11 17:36:12
《水调歌头  辞旧迎新》
/ Z& W3 y% l6 N; m  }+ F) ?1 W9 Q
瑞雪麦眠暖,万木饮冬寒,/ R0 h( i2 c/ x$ X, y6 W* Y$ H
冰窗冷云飘月,子夜赋丝弦。
) i3 x5 E: o! E- O7 R/ N! o一曲轻歌漫舞,如梦风霜缠绵,把酒贺新年。
' ]) p1 V' Y4 q- R激浪同舟渡,花苑影翩跹。+ r' `. }5 Y: G; i5 \9 _3 {
千舟移,陌野绿,燕呢喃。: u7 \5 @3 O/ ]
春光无限,吟豪情壮志擎天。  N/ M$ I7 F+ d4 [6 x+ e
彩墨丹青描画,桃李百家斗艳,锦瑟和亲欢。1 {- w* ]% o4 J6 U
一世尘缘醉,姚氏尽欢颜。
yqllz 发表于 2015-2-11 16:44:18

' Z& m; C5 r& @7 w
南昌姚公瑞 发表于 2015-2-11 15:53:56
过年的那些事儿,都是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想起来,温馨!若感悟,甜蜜!若经历,幸福!
: [! V& X4 @4 z4 B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2-11 14:40:45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2-11 13:49
& C3 }% I3 q) C$ h5 U我们这里过年时贴在《灶王老爷》年画两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是上下联各加上两 ...

* f: r9 n% c/ J- x+ A- s祭灶节祭灶日一般指祭灶节祭灶节东亚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中国民间信仰俗称为“送神”,琉球语称为“御愿解”。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附近。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都要回天庭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
- M  y+ E1 u2 N8 B1 ?8 }: ^# v- V% A2 d0 p) B  Q8 g$ K% w0 k" K2 M
/ N- K; Z( m, E6 |# N

' S$ G% Z2 \! N9 j中文名祭灶节- r' H6 {0 R* ?/ g0 M' {

% f6 ?9 I# z) W" k6 t. \  ^1 A- _- h- e: u
别    称“交年”、“小年下”、“小年”3 L4 F6 d% H+ L) T% X" N5 Z- Q# B" i

, x8 U! I. k8 U/ D( u2 o0 e; h% m+ ~9 P: |! l) x# D3 c
节日时间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日+ v* }1 Y9 U; D% a' p

- R7 d; o  A% o/ p$ p, u0 u9 s8 Y& F) X' C. A+ t

: t' g* l- O/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K6 T* |' Z; ^1 D' G6 Q$ Y9 j
  S' {. |8 s" Q$ `" {: Y5 f. X1 p

; V+ v! s2 \4 D+ l' U: O0 `流行地区汉族聚居区
) L( P6 W) v& m5 k- }/ d3 D& `- V' y6 m& A: K5 Y

$ [" ^7 O/ v: C  j: L节日活动祭“灶神”
! S& m5 u9 S2 Z4 t5 p7 J, ~' I8 R: J7 q' `
! t0 Y( m3 M1 @) t! W# F
节日饮食灶糖等: T8 d+ t2 ~: e, y

. C( L1 L4 b, l2 X
  ]/ n: h* {! \: |- g3 G5 z

0 m6 ~, `* w6 t* h' ]' J: E+ E6 J
8 i6 U/ O4 J  a5 E  \; x& E4 w% d
目录 简介 来源
4 a+ t0 V; S4 R, |7 W 饮食 歌谣
' F: _+ ^  L: z3 L" h( z* F. L5 f 对联 习俗
8 s$ F# C8 P4 a2 E0 x3 E9 ]7 F2 J1 O
! [$ }( i# z+ K2 |
/ l1 i3 r. w" p1 g
+ P, l5 W! S- g# E

3 g- @( q: p! ^, H' j; @  ]# k
1
历史渊源编辑
农历腊月二十四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四,祭灶日”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日去,初一五更来”的对联。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婆.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罢 9 s8 w  q: u" }1 P
祭灶节的丰富活动及年画(16张)8 q+ i) ]1 l# x* O5 ]. ?

1 y% w. i8 R! V4 X
' F: g2 d, C: l8 A9 P5 B
! X! i1 p4 e7 `/ O/ g4 A6 s# Y- X
的祭灶糖,一般都与炒玉茭搅在一起握成团子,分发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清朝后期北方延续流传口诀是:二十一,送闺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灰刺(即打扫卫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赶集(也有叫小圪挤,即碾上碾米面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馍);二十九,打壶酒;三十,墙上贴上胖孩 ; 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 W( l5 t+ k4 D* L6 t1 T$ E: p
其实,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者。那时祀守被列为五祀之一。《战国策赵策》云:“复涤侦谓卫君日:臣尝梦见灶君,”唐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见两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沿成习,一般都是腊月24这天。
  p# y, v& I2 Q5 `' y2 i" t) t祭灶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发明火食是一次重大的文明飞跃,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与普通动物才开始有所区别。那时,人们在住地烧着一堆堆的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制作陶器、防御野兽。这种火堆就是原始的“灶”。灶神崇拜始于此,早在《礼记·祭法》中就写道:“王为群姓立七祀。”灶神即是其中一祀。
. f: ?) I8 }1 u7 V7 d* d. V春节的序曲是腊月二十四的“祭灶”,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祭灶日有详尽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写得真实细致饶有情趣,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食品的丰盈。$ j4 K3 l5 @7 f( W0 B

! e' a8 R- [" B- z( b
2
基本认识编辑
简介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四日,叫祭灶年画
4 ?* L) h9 T7 r+ J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

& x, n& O: q) {  e7 Y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j) C/ ?4 z& J2 [) ]8 D0 z+ s
来源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1]
) k& ]  K" q/ y0 V5 r; f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Y$ T; N1 x, U; V! Z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P6 u, k) t+ g1 E' I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4 M0 }' @1 N$ i5 O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 b) T5 K( q' B" r5 T* A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大年三十再将一幅新灶神画像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 @  r/ i7 d9 t4 p* R/ e- G6 L" k4 b做糖瓜(麻糖)、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 o7 v% ?. E# J% a/ s( c4 D3 Z: d2 o! }( h& _: J
3
饮食习俗编辑
吃饺子- |0 n4 F. q( O# z# P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2]5 e$ M1 S* j6 S
吃灶糖
3 W! c, Y+ y' T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6 R9 R! Y9 p; P! G' A$ Y-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P5 q0 t2 d! |2 X" D0 q+ l! w

. y4 J3 C* R8 g' }3 f# ?9 q' X
4
历史传说编辑
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是旧时民间信仰的灶神。《淮南子·氾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神最初为老妇形象,主管饮食,后改绘男子或美妇形象,职权由管一家饮食扩大至操全家生死祸福,并随时记录人家功过,年底上天向玉皇报告。因此灶王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7 t7 p6 R! f, `  l) b! V2 v: H0 |
相关传说
( N# S0 o4 y% n# |# p, K( p相传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会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回到人间。其他诸神到了大年初四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M/ c4 q4 ], e9 C7 C9 u! `/ i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 `- r# e% o. i/ W% Q- `- M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9 T6 H5 s$ n/ Z+ i1 ~" I. m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4 }( l7 v4 i  O0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d& |) R/ B. N$ e- D! W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1 X; n/ ]4 G$ X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8 s7 e5 q8 a. Y% I4 }! t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9 C- J! _2 w# v& l5 j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 J1 C: R# j0 n$ a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r4 l3 r1 h& h3 E5 o  j: y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 I3 f! J' y7 `. {7 T9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4 b9 Z/ \0 x* d  G! L5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大哥离开人间后,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2 U8 r/ b/ d# `" ~: C: R6 e! \
灶君传说: R, z9 L2 y# t3 ~' ^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 I; O4 m( v! @, y# K* p2 I( |; O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道教文化与祭灶节
6 e3 B8 q- |% C/ ]  N- I% s,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2 P/ w1 ?# U$ `! L  ]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9 a/ d9 `$ U7 r# _2 C% l灶王爷的民间传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送灶”之时,要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竹篾扎成的纸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天甜甜嘴,上天说好话,入宫降吉福
8 h. G& K; u0 K/ ]1 A1 h9 K- ^8 G
$ Z/ F) C" y" j* T
5
祭灶日期编辑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 |  _- v  }' Z0 y8 y: [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J) t$ f4 c( W0 R" w* A
( a5 O5 W1 n$ E
6
祭灶文化编辑
饮食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4 ^! {, ^/ h3 M9 i- e; Q歌谣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 D# L8 V7 {% _. B* N9 ~+ b9 F6 V对联贴春联
+ C# M7 r* l* _4 w/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6 q+ k+ H- h* f, {7 J# Q4 u& L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 k! ?( t) x0 d3 e) Q习俗祭灶/ ~* W5 e0 B6 A/ c' A$ P4 [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祭灶: b3 n( c  ^* v. @2 \
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 ^% t6 Q4 ]% @1 L
扫尘
' b5 t. q/ h" y5 h& Q" `/ _) ~1.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扫尘
5 D- }  \' }; U- Y: ~+ d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 B" B) Y; z& A% `5 T$ u
2.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 V* }: a8 G  v! U) u7 s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6 ~* @) u9 M7 F0 B, @
剪窗花
$ q. J5 J3 y8 T' _9 E2 H* ?! C; t剪窗花

2 D- A* T+ l2 M( l$ v) E: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8 S8 \- m% |+ x) [
洗浴
) g% e3 J4 I. a* n2 o5 j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婚嫁
7 _; l  e7 s! p1 A% y7 O% ]* m
' I6 X' i1 m) q* g2 z6 _
婚嫁7 M9 c& ?- \( \' V- p/ y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v. w4 W4 a) |' }# a2 }

' W, x0 |5 l7 U9 r& G9 Z. i( }
7
民间意义编辑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民间祭灶9 P; P8 T- c  }5 l6 b" X. M
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 f; @% ^3 w1 ?4 X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6 @6 Z6 r# |1 {+ l* ~3 @6 F( }
% L2 N% i  ~5 H: V
# `8 p) ]" K, T5 }( C9 ^1 O: y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1 o3 g# w' {# K2 X5 m+ u' L8 ]
7 i8 z7 S6 j" B) S* I; |  K

祭灶节的丰富活...(16张)


' z9 e8 I8 W: w$ ^. M+ R) Q0 v( Y  `4 P& }8 J

" U  o+ h, [$ x
* o! B  H6 }9 s! |  P, ^+ E
" p$ }& n" f! f
" }( h- n0 l: t6 U" G% B* w: p

祭灶节图册(15张)

! Z' O2 F  X8 Z  i! g/ T$ x) t
6 D1 y5 ]6 y3 a* [

2 h' ]& i; c! U! n( O) P5 }" e+ P) {2 J4 z
" E- U0 A) c* X
3 l5 `( i$ s0 s

词条图片(10张)


' O; T/ W4 r0 l- G' G: S$ `  Q' g& B

9 A" d4 Y$ I( O" M9 Z5 o# ~$ f& P
6 _4 z8 l4 p+ i
+ [8 z6 p* f7 M3 v2 v1 K
* d5 |" K4 l' f; T4 e+ e- g- f/ j- V9 Y1 t6 s4 M6 q( Z
. s0 W3 {% x( x) o
1/2
8 d; e, r: c, Q1 o( i
中国传统节日1 d9 p  y7 f3 e' n# D0 Q* k3 |
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 头牙 ( 农历二月初二)
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 ( 节气清明)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 ( 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 ( 农历九月九) 冬至 ( 节气冬至) 腊八节 ( 农历腊月初八)
尾牙 ( 农历腊月十六) 祭灶 ( 农历腊月廿四) 除夕 ( 农历十二月卅日)

2 B3 U* j( l+ Y# \$ a; I4 Y& K5 y. r) b
- O9 e6 y' j  a6 O! z

* g# S! a; i& @' q! }! u0 Q  K
; W- S' b! s3 ]4 _3 u: v9 s, p' F" Y& D) I( T6 U' E
% }! {. w; \. X9 l& T
参考资料, j" ?' ]! I1 \$ P

  t8 Z$ \( f( W: F1 V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2-11 13:49:01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2-11 14:10 编辑   S$ [, P4 p4 S  C- a6 J
姚小平 发表于 2015-2-11 12:21
# `+ W. z+ k" q9 D对联和我们这里一样.今天我们是拜灶君上天.
# [& P7 K# J8 ]; a' M0 a
    我们这里过年时贴在《灶王老爷》年画两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是上下联各加上两个字:“上天多多言好事,回宫早早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 B6 Z$ j4 G) K: q. ~7 o$ ^4 \
姚小平 发表于 2015-2-11 12:21:27
yqllz 发表于 2015-2-11 11:506 E# z# y+ W+ H' K, c3 g1 b
我们闽南一带称灶王爷为“灶君司命”对联“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 q' n. W' c/ V  n0 ?# Y
也是腊月二十三这天敬的灶王爷,俗称 ...

" y% y: U. Z9 Y' O3 W对联和我们这里一样.今天我们是拜灶君上天.
yqllz 发表于 2015-2-11 11:50:42
我们闽南一带称灶王爷为“灶君司命”对联“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
5 s, m7 Q) @% s4 X也是腊月二十三这天敬的灶王爷,俗称“送神”。
: ]) O3 e3 k5 ?1 M" j" Y4 d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8 19: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