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姚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姚孝中的个人空间 http://www.yaogens.com/portal/?1611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姚恂(汉朝时期)

热度 7已有 505 次阅读2012-4-26 12:43 |个人分类:姚氏历代人物|

姚恂(汉朝时期) 
  汉代将军。
  姚恂出生于汉代阳朔、元延年间,(大约于公元前24年至公元前10年期间),他曾在汉朝王莽执政时任宁始将军、谏议大夫。后来姚恂因为与王莽政见相异,被王莽免任宁始将军职。
  见《王莽传》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姚安迪 2012-4-28 09:10
回复 南阳姚文书 2012-10-9 21:53
《姚氏族谱》研究

白保迎

这里所说的《姚氏族谱》,是指西华县奉母城镇姚桥村姚氏所修的《姚氏族谱》。《姚氏族谱》保存不多,因为原族谱在明末战乱后已不复存在,从清朝前期(约在雍正、乾隆年间)重新修谱以来,一直是手抄传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89年再修族谱。我费尽周折借阅到的《姚氏族谱》,也是工工整整手工抄写的版本。

《姚氏族谱》共分元、亨、利、贞四卷,291页,手抄本,从右到左竖行誊写。由于族谱中最早的祖先为姚恂,姚恂有四个儿子,所以,族谱以四个门派为经,以世系为纬,叙述了从明朝洪武年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共计六百余年姚桥姚氏的发展史。但明朝姚恂以前的姚氏先祖,名字已失落无考,都不在谱中,始迁祖是谁也无从知晓。

姚氏当然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姓氏。谁人不知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大酋长三皇五帝?其中的舜帝因生于姚墟,所以他就姓姚。现在中国有姚姓人口400多万,在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在第51位。周口市有姚姓约43000人,排全市第45位。西华县有姚姓4000多人,在全县排第44位。但姚氏修谱时或许不知道本姓的起源,并没有从帝舜说起。族谱中只说祖籍山西沁水县,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9)则从山西省襄陵县(襄陵县在洪洞县南)迁入河南省西华县姚家桥村。其实,当时当地并没有姚家桥村这一村名,这里应该只是一片荒野。据《西华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全西华县包括沙河以南的张明、砖桥在内,只有3万人。姚氏祖先从山西迁到这里,看到这里地广人稀,水草丰茂,就在褚河(颍河的一段)北岸定居下来。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在河上建了一座桥,才有了“姚家桥”之名。今天的姚桥村并没有第二个派系的姚氏族人,更能说明姚氏迁居此地以前不存在姚家桥这一村名。

姚氏在西华县姚家桥村瓜瓞绵延200多年,数传至姚德溥,开始“游泮中式”。 游泮就是在县学读书,成了生员。中式就是通过考试,成绩合乎国家要求,又成了举人。从《姚氏族谱》第一卷可知,姚德溥,字雅修,号泽寰(序言中作“泽寰”,世系中作“泽环”,序言作者文化素养高,似以“泽寰”为准),明朝万历己酉(1603)举人,癸丑(1604)会试副榜。历任固始县教谕、补山东省禹城县知县。但那时籍贯却入了临颍县。遗憾的是,姚德溥遭逢了明末兵燹,“两邑姚氏谱牒无存”(“两邑”指西华县和临颍县)。

大约又过了100多年,按族谱推演,应该在乾隆年间,姚氏后人姚希贤、姚依仁等倡议再修《姚氏族谱》,但无旧谱可依。只好由当时人往上辈回忆,“由后溯前”,只能确定九代。往上数第九代的祖先叫姚恂,他有四个儿子:姚心、姚先、姚约、姚引。后代人便分为四门。前边提到的二门的姚德溥是姚恂的第六世孙。依照族人回忆,居然又编定了《姚氏族谱》。族谱编定后,由姚恂的第九世孙、三门的姚方印(字信图)题写序言。姚方印是西华县的廪生即秀才出身,其文思文才颇值得后人鉴赏。序文如下:

“先世晋之沁水人。明洪武间迁于豫之华邑姚家桥,而瓜瓞遂以绵焉。数传至族曾祖  

泽寰公,季而(笔者按:当为“既而”)游泮中式,既而筮仕(笔者注:筮shì,音世。古人将出外做官,先占卦问吉凶。后称初次做官为“筮仕”。以后括号内之文字均为笔者意见),皆籍颍,遂为颍之姚氏。

明季兵燹后,两邑姚氏谱牒无存,世系、名字颇多失记。延至今日,竟有以子孙而莫名

其祖灾者(手工传抄,难免有三豕涉河之误。笔者以为“祖灾”应为“祖字”),若不勉修族谱,将自兹以往,星居散处,必至以同祖共宗而概等路人。

幸族人希贤(字汉升,监生,第10世)、依仁(字念岳,廪生,12世)倡为修谱之举,属余共事。余因馆他乡,不获躬亲,乃付族众,遍访各门,叙立昭穆,由后溯前,止(只)叙及方印也代讳恂(Xún音旬)祖而止(“也代”似应为“九代”,姚恂是姚方印往上数的第九代祖宗),则无稽(“则无稽”三字前有脱漏)。且族中亦有不能叙及之户,佥议(qiān,音签,佥议即很多人议论)叙及者则列于谱前,示尊祖也。不能叙及者亦缀于谱后,明乎皆我姚氏之族,不可以不志也。

谱将成,属序于余。余曰:此无以文为也,惟以修谱之意告我族人而已!今夫族谱之修,一以敬祖也,一以睦族也。而敬祖睦族,意实相关。何者?水之千流万派,发于源;木之千枝万叶,生于根。宗族之中,虽世代辽阔,子孙蕃衍,溯厥从来无非出于一祖。以一祖之所

出,而或路人视之,纵春秋匪懈,亦不足以云敬。况乎族情一疏,而祖宗之享祀未有不废者乎(“乎”字应是衍文)。今举族修兹族谱,唯冀族之人共知,由吾身而上,为父、为祖、为曾高祖以及鼻祖,皆不啻木之有根,水之有源焉。因共知由鼻祖而下出于高祖者几何家,出于曾祖者几何家,出于祖者几何家,溯其父之所出,皆不啻木之同根、水之同源焉。其或有以卑犯尊,以小加大,以富傲贫,以强凌弱,以箪豆而起争竞者,是天下之悖德也,是祖父之所怨恫也。若是者,吾族人不可以不戒。其或有教其不知,恤其不足,富贵与共,休戚与通,式相好而无相尤者,是宗党之仪型也,是祖父之所欣思也。若是者,吾族人不可以不勉!

昔范文正公有言矣:“吾家宗族甚众,固有亲疏。自祖宗视之,则无亲疏。惟我同姓,勿俾有遗孤子而不恤,勿纵卑幼而凌尊长,勿使父子喧哗,嫡庶混淆而无别(此句为封建糟粕)。至若黩财无厌,矫诈多端,无行之子孙,愿无过吾墓门也!”噫!此即木本水源之意。范氏之戒勉可知矣,范氏之族谱奚不可为?姚氏之族谱也哉,是所望于吾族之油然兴起者。

九世孙方印沐薰敬书”

序文把修谱的缘起、修谱的经过、修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写得淋漓尽致,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在落款时只写了自己的身份、姓名,没有署明写作时间,让后人摸不着头脑。好在第二次修谱时,姚恂的第十四世孙姚居易(字履坦)写明时间为“大清光绪六年”。姚方印是九世,姚居易是十四世,中间差了五世。按中国千百年来公认的一世为30年(《辞海》:世①古称三十年为一世),那么,30年乘以5,可得出姚方印写序时约为姚居易前的150年,即光绪六年上溯150年,是为雍正六年(1731),这当然是约数不是确数,或者是在乾隆年间。因为一世在有些家族来说只用20多年。那么,姚恂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呢?谱中没有说明。根据笔者推理,姚恂应该是明宪宗成化年间或者以后的人。笔者也是姚桥村人,我的始迁祖白敬在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746)定居西华,到现在已繁衍22世(据《白氏族谱》),而《姚氏族谱》到现在才记载了21世,比白氏少了1世。同住一地,生活环境相同,繁衍速度也应相近。由此可知,姚恂应该是成化年间或者以后的人。从洪武到成化,中间100多年的姚氏祖先都未列入谱中。

姚氏第三次续谱在中华民国五年(1916),族谱的序言由姚恂的第十七世孙姚葆贞撰写。第四次续谱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无序无跋存于谱内。第五次续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89年,族谱的跋由十七世姚国府撰写。

笔者借阅的《姚氏族谱》是五修族谱参与人姚桥河北行政村姚尽宽的藏本。姚尽宽,现年83岁,是姚桥村著名木工,助人无数,技艺精湛,德高望重。他保存族谱非常用心。先是把族谱放在完好的塑料袋内,以防受潮;再是在塑料袋内放入炕干的上等烟叶,以防生虫;三是把装塑料袋的手提包挂于不易接触到的偏僻的屋内高墙,以防别人弄损或老鼠咬啮。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

《姚氏族谱》中所录姚氏,分布在西华县的姚桥,姚庄,奉母城,奉母三村,逍遥刘寨;临颍县的黄连城,大李,盆张,李化宇,叶庄,海子姚,前杨;郾城县的郾北姚庄,郭桥,西白庄,黑龙潭西前姚;鄢陵县的追岗葛庄;平舆县的村庄名不详。

《姚氏族谱》简洁明白,同一门的人列在一起,同一门又同一世的人列在一起。每页只写一世,在户主名下写儿子名字,一目了然。

《姚氏族谱》的内容还有待丰富。例如缺少族规族约,缺少重要人物事迹介绍等。有些人物,能给本族本姓带来光荣,可以激励后人,应当在族谱中加以宣扬。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18 06: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