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 论
\( z: h# N) `3 l8 a: g) }$ m" S3 |. K2 F
第一章 受戒学戒与持戒
第一节 受 戒0 k% [% I5 B, i+ Y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大正九·四三三中)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严,即在於佛教弟子们对於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则,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之所承认的。换句话说,那是一个门外汉。
7 z7 C2 z3 ^, w" e 佛教的戒律,因为佛子身分的不同以及等级的差别,所以也分有如下的各种名称:% C1 D- o3 n: I3 b- z
甲、在家戒,共有四种:
* \7 h' ~1 J3 r/ C; I; X6 d" B1 v8 Z 一、三归戒。/ L8 C0 z7 J8 J `( f8 w
二、五戒。6 x3 l1 }( H5 x% k3 t7 w1 t
三、八关戒斋。
" H5 x4 [# f ]( k; l( T 四、菩萨戒。4 j, I7 w! O6 _! u( n
乙、出家戒,共有五种:
7 A3 r7 ? v0 o) \8 Q 一、沙弥及沙弥尼戒。
/ a. X! e, s g& Q/ G/ } 二、式叉摩尼戒。) c" U8 q9 z0 [9 g5 Z* | i
三、比丘尼戒。3 e) |2 C! w1 [" U O/ h0 \, |
四、比丘戒。 {( r I4 n/ J+ O
五、菩萨戒。
/ L. }- h9 X Y3 u, A 在这里,有三点要说明的。+ q; c5 c7 J3 d4 o
有人以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止的意思,三归之后,也有三种禁止:9 Y; q' W) Z: N/ a# \# b3 t
第一、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天魔外道。; ~4 E2 u3 ?6 d: d# E* ^* J& C
第二、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邪说。1 ?) W7 P7 M V
第三、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
1 s& `* L; L5 A" E, F1 h. v5 B 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
5 @' g: E0 D8 i. `* \$ V: u 其次,在家人的八关戒斋,即是出家沙弥及沙弥尼所受十戒的上来九戒。由此关口通向出家之道,关闭死生之门,所以称为八关。另加午后不食,称之为斋,合起来,便是八关戒斋。 1 }$ A: A( j6 h/ z
再说,菩萨戒,在中国的近世,通行《梵网戒本》,此一戒本,可以通於四圣六凡(地狱道不能受戒,但也有人以为或可受戒)的一切众生,所以也不分在家的或出家的。近年,台湾传受菩萨戒,僧俗分开,出家人受梵网戒,在家人受优婆塞戒经的六重二十八轻戒。其实,这是尚有讨论余地的;因为《优婆塞戒经》中,明明告诉我们,六重二十八轻戒,乃是菩萨戒的根本,并非即是菩萨戒。1 w% L+ i, a/ k- O
照理说,菩萨戒不论在家或出家,都是平等的。
3 ]( p( z- G. Q% _) H! `+ Q 不过,佛法虽讲平等,乃是讲性体上的平等——立足点上的平等,不是讲事相上的平等——没有老少,没有尊卑,没有前后的平等;佛说人皆可以成佛,因为人皆本具佛性,众生不是诸佛,因其佛性未显。故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是有等级和层次的,从三归五戒,级级增加,层层上升,以三归为基础,菩萨比丘为具足,受了三归戒的人,自然不能达到菩萨比丘戒的戒行,却没有一个菩萨比丘是不受三归戒的。以此可知,三归仅是引导入门的方便,菩萨比丘才是进入佛门的最后身分。三世诸佛在人间成佛,也都现的比丘相,因此,凡是受了三归戒的人,应该继续发心,求受五戒,受了五戒的人,应该再进一步,求受菩萨戒,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如果发心出家,自是功德无量,倘若无法摆脱世缘,无法披剃出家者,也该受持八关戒斋,为生死的牢狱打开一条出离的道路,切不要以为信了佛,归依了三宝,就是佛子身分的“所作已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