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合 [打印本页]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23 11:26
标题: 姚合
这里合成一篇姚合的文章;以前在姚网上有部分.这里有和姚崇有关.我来收藏.姚合
, Z) u( W. k1 N9 f  p5 `拼音:yáo hé
. F8 S% t( s+ D& m7 j英文:Yao He
2 t6 p& }- X8 H+ g  C* R! Z1 X' a8 c; _& _. n8 t& i* Y' B; a5 h
目录[ 隐藏 ]. O& Y9 {, `7 K  {

' l; h2 _4 |9 E  I* Z: i
) q, ~- t' Y4 {# h5 a-+ b% O" d; _, _$ V, u

" @; J4 u) h& m0 r7 U7 x1 w5 K# y. _0 k8 V0 V$ S8 w. v
    姚合(约779~约846),中国唐代诗人。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宰相姚崇之曾孙。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然较贾略平浅,世称“姚贾”。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但风格题材较单调,刻画景物较琐细。其诗曾为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派诗人所师法。胡震亨《唐音癸签》论姚合:“姚合诗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蒨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但体似尖小,昧亦微醨,故品局中驷耳。”。《全唐诗》录有七卷。五代时,韦縠《才凋集》,采姚合诗七首。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另编有《极玄集》1 u' ~, B. \4 e( o: }
- f7 \  Q4 a1 y# i
  中、晚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部分士人产生了消极自保的情绪,姚合也改变了前期建功立业积极奋进的姿态,采取了亦官亦隐的为官态度,并创作了大量反映这种生活的诗歌。他在这些诗歌中较少涉及现实政治状况,积极高扬自己的自然意趣与山林之志,突现了主体远离世俗的文人逸趣,这正从侧面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与自怜的心理。姚合的诗歌平浅闲雅、清僻新切,呈现出与其它苦吟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这种诗风对中、晚唐之交的诗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时风由僻涩峭硬转向平浅流利,同时力避“元和体”流俗,而以清僻新切独具面目,对晚唐及后世的诗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姚合独特的诗歌风格在后世为部分诗人所推崇、效仿,从而在文学史上形成了比较鲜明的流派式文学接受事实。
4 p! q& H: K! y8 }5 ~
0 s# o! {* Q( o, e编辑本段
+ k! C" j/ C( q/ O, P生平简介, V8 w/ \* }; T% e2 ^* V; c% z/ ^
  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登元和进士第,授武功主簿,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荆、杭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开成末,终秘书监。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之。合诗名重于时,人称姚武功云。诗七卷。8 T6 q# E. M9 e4 P

" x9 b& m* v9 g1 q  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姚合的官运是按照唐代文官制度很顺利地一步一步上升的。元和十一年,宰相李逢吉知贡举。姚合与李有关系,李就帮助他成进士。元和十二年九月,李逢吉罢相。以后的历任宰相,如令狐楚、裴度、元稹、李德裕,都和姚合有诗酒交情。当时的诗人,如韩愈、刘禹锡,贾岛、顾非熊、雍陶、李馀、马戴、张籍、罗隐,李频等人,又都是他的诗友。李商隐成进士后的第一任官职是弘农尉,因为断狱事得罪了观察使孙简。孙简罢了他的官。恰好姚合来代替孙简为观察使。他知道李商隐是杰出的诗人,就让李商隐回任原官。这件事使他在官场中博得好名。他的做官,大概是恪守道家清净无为之训,既不贪赃,亦不枉法。朝廷上下,群众关系良好,象他这样的官运人缘,在唐代诗人中是少有的。  1 s+ W/ Q, y! j/ H; ~, x
3 H/ T$ p7 G0 |( L; F. u# h% A
  姚合的诗,在当时已极为著名。他和贾岛是亲密的诗友,孟郊死后,贾岛的名字就和姚合联系起来,称为“姚贾”。但他们二人的诗格并不一样。《唐才子传》说:“岛难吟,有清冽之风;合易作,皆平淡之气。兴趣俱到,格调少殊。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盖多历下邑,官况萧条,山县荒凉,风景凋蔽之间,最工模写也。”这段文字,前半分析姚、贾二人的诗格。贾岛苦吟,其诗清冽;姚合把笔成诗,其诗平淡。二人的诗,都有兴趣,但风格却有些不同。由此,我们应当注意到,“郊岛”这个名词,表示的是唐诗中的五言苦吟派,他们的诗都是艰涩的。“姚贾”这个名词,表示的是中唐五言诗的两种风格。以贾代表艰涩的五言诗,以姚代表平淡的五言诗。  
( Q# v) P" I$ }# C8 D. D7 Q& s' V) b+ G/ G/ T, I9 E6 C# a& q
  至于说姚合的诗所工于模写的,都是风景凋蔽的荒凉山县,这显然是指他早期的诗作而言。姚合做过的外任官职,只有第一任武功主簿,可以说是在萧条的下邑。此后在富平、万年,都是首都的畿县,已不能说是下邑,再以后任金州、杭州刺史,陕虢观察使,都是太行政区的长官,更不能说是“官况萧条”了。  ( g8 ?" u4 t' E4 R- s

9 W9 l# B& P( H& T  H2 a  姚合任武功主簿,最多不过三年,但当时他的诗名,却一向被称为姚武功。这在唐人的称呼习惯上,又是不合的。为什么他升迁了官职,还是称他为姚武功呢?这是涉及到他的诗,不是称他的官职。姚合在做武功主簿时,写了许多诗,奠定了他的风格,使他出了名,于是当时人谈到诗,就提到姚武功,并不象一般习惯那样随着他的官职而改口。  ( Q, S  d4 m: u' v2 y3 J! K
' Y1 A- Y9 k- P# X$ [/ D2 u
  姚合的诗集,据《郡斋读书志》著录有《姚少监集》十卷。但现在《全唐诗》中只有七卷。不知是否十卷为七卷之误,还是遗佚了三卷。不过现存诗集,似乎是编年的,次序和作者宦迹,大致不差,因此就不象有所亡佚。  ( o) j" e7 c; d2 v; Y' r
2 L5 ^7 B3 M4 c1 n6 l. r
  姚合任谏议大夫时,曾选录王维、祖詠以下,至皎然、戴叔伦共二十一人的诗一百首,题为《极玄集》。其自序云:“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凡念一人,共百首”。我们从这个选本,可以见到姚合论诗的标准,也是他自己作诗的规范。他以这二十一位诗人为开元、天宝以来诗人之杰出者,又从他们的诗集中挑选了一百首,认为是“极玄”的作品。这一百首诗中,只有三首是七言绝句,八首是五言绝句,其馀都是五言律诗。此外,姚合还编过一卷《诗例》,选取古人诗中的对句,解说其用意之妙,评定其体式。这部书现今已失传了,但可知是研究律诗中对句技巧的。 
8 _% b1 ^. W6 x4 E$ V  u+ b& S
+ R" [6 K+ G3 w  姚合的诗,在当时既负盛名,影响所及,晚唐五代就有许多人学他的诗。到南宋中期,作为江西诗派的革命者,一群江湖诗人也学他的诗。元、明、清诗人作五言律诗,攀不上王维、孟浩然,也大多走姚合的路子。但是,我看许多唐诗选本中所选姚合的诗,似乎都和他的潜在影响不相称。唐末,韦庄嫌姚合选得太少,自己也续选了一部《又玄集》。他选了姚合五首诗:《山居》、《寄王度》,《武功县居》(三首)。这五首都足以代表姚合诗的风格。到五代时韦縠选《才凋集》,采取了姚合的诗七首,其中只有《寄王度》一首与《又玄集》同。另外有《穷边词》二首、《闻蝉》一首,都不是姚合的用力作品。《穷边词》是谄谀边将的应酬之作,《闻蝉》是学骆宾王而不及。可怪的是《唐诗正声》、《唐诗解》、《唐诗别裁》这三部重要的唐诗选本,都是只选了一首《春日早朝寄刘起居》。早朝诗应当有富贵庄严气象,它应当用到的词藻决不是姚合所惯用的词藻。贾至、王维、岑参、杜甫四家名作在前,姚合不容不知道。他这首诗的重点肯定是在“寄刘起居”而不在“春日早朝”。结句“莫笑冯唐老,还来谒圣君”,是全诗的主题,大约对刘起居有解嘲之意。至于前面六句描写早朝,无论诗意或词藻,都没有特长,况且颔联“綵仗迎春日,香烟接瑞云”,又显然是从李白的“霜仗悬秋月,霓旌捲夜云”(《侍从游宿温泉宫作》)窃取得来。《唐诗三百首》选入五言律诗八十首,姚合的诗一首也没有被采及。  3 J! X3 c* N! z0 J. w- s2 D

: O1 ^2 L+ Y" [+ v  近年来,唐诗选本很多,文学研究所的《唐诗选》收姚合诗四首。第一首是《原上新居》。这首诗在《全唐诗》中有一个注云:“一作王建诗。”在姚合的许多五言律诗中,偏偏选中这一首有问题的,难道选家以为这一首是姚合的“极玄”作品吗?第二、三首是《穷边词》,七言绝句,编注者以为是“赞扬守边将领防守有功,边地不受侵犯”。这是沿袭了谢叠山的讲法。谢云:“此诗颂边城贤守之德政,善于形容,有风人法度。”(《唐诗绝句注解》)似乎都没有体会到诗中阿谀边将、粉饰承平的意味。第四首是五言古诗《庄居野行》,写农民都进城经商,农业生产受到损害,人民粮食不足的现象。这是从今天要求现实主义的标准选定的,在姚合的全部作品中,这一类关心人民经济生活的诗,居于极少数。因此,这四首诗都不能代表姚合。近来我偶然注意到姚合在后世的影响,意外地发现了明清以来的唐诗选本,至少是对于姚合,选得很不公允。由此可知,要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光读选本是不够的。  ' H) c9 w' ^6 f# J
' K; c+ ^7 M4 D% W* B/ m) P
  现存姚合诗七卷,前三卷都是早期作品。第三卷中有《闲居遣怀》十首,《武功县中作》三十首,《游春》十二首,还有不少“闲居”诗,大概都是他任武功县主簿前后所作。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23 11:26
姚合诗评
3 \3 ?- {% ~, _/ @! f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
6 D6 X  n7 d3 _  R: B& s  姚合(775?-855?),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宰相姚崇的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及第,授武功主簿。元和十四年(819)后任富平、万年尉。宝历年间除监察、殿中御史。之后历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刑部、户部郎中。大和九年(835)任杭州刺史。开成四年(839)八月起为陕虢观察使。会昌年间任秘书监。有《姚少监集》。
/ V/ U" i3 m7 I; O6 ]8 A5 w' \9 x7 O7 x- y% a% ?
  姚合是贾岛的诗友,但生活经历与贾岛差异很大,他四十岁以后才进入仕途,后半生的仕途比较顺利。他没有流露很高的政治志向,因此对自己的际遇很容易满足,明显缺少贾岛的孤介奇僻之气。他时时流露出闲适自处的意趣,自称“万事徒纷扰,难关枕上身。朗吟销白日,沉醉度青春”(《闲居遣怀》);“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同上)。当然,官场生涯难免波折,姚合也时时有一些不如意的感叹,所谓“生计如云无定所,穷愁似影每相随”(《独居》);“微官如马足,祗是在泥尘。到处贫随我,终年老趁人”(《武功县中作》)。但无论是宦海浮沉的感叹,还是卑官贫贱的牢骚,这些都没有在姚合的内心激发出不平之鸣,他无奈地接受现实,甚至在其中找到新的乐趣。
# ^4 \) s1 X! X; \# B' a$ j& e- B1 V# g8 _% O" ]" U) _8 X8 D
  姚合也用力于五律,但主要流露出沉潜和品味普通人生的闲适意趣,艺术上追求平淡含蓄的风格。如内容多风景流连、池台院落之作,其集中的《闲居遣怀》十首、《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秋日闲居》二首、《闲居晚夏》、《闲居遣兴》、《春日闲居》、《早春闲居》、《游春》十二首、《题金州西园》九首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意象取材比较广泛,而且对意象的处理也采取比较自然的态度,一般不显示过分强烈的主观色彩。他很少使用奇僻的意象,而是善于以平淡的语言摹写景致,创造回味,如《送李起居赴池州》之颔联:“红旗高起焰,绿野静无尘”,通过比喻准确地捕捉了红旗在旷野之上迎风飘动的态势。又如《送裴中丞赴华州》之颈联:“径草多生药,庭花半落泉”,通过细节的捕捉刻画出华州公署的幽静。又如《武功县闲居》云:“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表现了山居萧索的景况;姚合对五律表现功能的开掘前人早有注意,《唐才子传》卷6云:“(姚合)多历下邑,官况萧条,山县荒凉,风景凋敝之间最工摹写也”。 ( N% k6 f& E! ~6 d; S7 Y: X
3 e( E7 l9 ]6 j
  姚合有时也运用一些比较奇僻的语言方式,如《闲居晚夏》:“片霞侵落日,繁叶咽鸣蝉”,诗中动词的使用就相当奇异,又如“红旗烧密雪,白马踏长风”(《送郑尚书赴兴元》)“烧”字的使用就比较深曲。在刻画荒僻之景时,姚合也不时象贾岛一样大量地使用孤清的意象,如“蚁行经古藓,鹤毛落深松”(《过无可上人院》);“斜阳通暗隙,残雪落疏篱”(《过城南僧院》);“寒蝉近衰柳,古木似高人”(《假日书事呈院中司徒》)。但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姚合作品的主流。(来源: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第八章第一节)
; U+ |/ D! M  d) S6 b( y
+ Q/ d: k& l8 n0 J, B7 W章培恒《中国文学史》:0 r7 \# J- ~9 a6 @
  说到贾岛,就应该提到姚合,他们都是中唐诗风向晚唐诗风转化中的枢纽人物,后人常以“姚贾”并称。
$ I" j0 G7 X, z; R* p% J, F. _% r( B+ G2 T
  姚合(约775—约846),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曾任武功主簿,所以人称“姚武功”,其实他后来还当过金州、杭州的刺史和秘书少监等高职。有《姚少监诗集》。
2 X, y; e7 d3 M0 @# L. K  y7 b  x! n3 s" J1 {/ C
  姚合编过一本《极玄集》,选了王维、祖咏及大历、贞元诗人、诗僧的一些诗,并称他们都是“诗家射雕手”。他自己的诗作也正是继承了王维、大历十才子及一些诗僧的家数,以清幽淡远的内容和精巧工细的语言及格式化的五律为特色的。如他的《闲居遣怀》十首,写的是一种闲恬的生活情趣,“优游随本性,甘被弃慵疏”(其四),“世间多少事,无事可关心”(其五),“野性多疏惰,幽栖更称情”(其八),看来仰慕的是随分安乐的情怀;《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写的是对当官入仕的满不在乎,“微官如马足,只是在泥涂”(其三),“养生宜县僻,说品喜官微”(其二十二),看来厌恶的是世间的俗务。所以他诗中的景,多是恬淡清静的小景;笔下的人,多是闲适萧散的人,诸如“漏声林下静,萤色月中微”(《寄友人》),“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武功县中作》其十六),“晓来山鸟散,雨过杏花稀。天远云空积,溪深水自微”(《山中述怀》)。 4 _- B1 M/ F" `+ u) |2 Y
6 r; }" d: U& A2 O: g  d# d
  但是,他心里依然想着利禄爵位,满肚子牢骚,如《送王求》中说:“我身与子同,日被饥寒迫。侧望卿相门,难入坚如石。”可见他还是不能真正淡泊的。在他与贾岛的寄赠酬唱中,也你应我和,大叹苦经,如“家贫唯我并,诗好复谁知”(《寄贾岛》),“衣巾半僧施,蔬药常自拾。凛凛寝席单,翳翳灶烟湿。颓篱里人度,败壁邻灯入”(《寄贾岛浪仙》),于是,诗中常常带着一重伤感、悲愁。这种真实的伤感悲愁和极力追求的闲恬平和,映射到山水意象中,构成了姚合诗歌的两个主调。
, a( X& |$ I( t/ i; l; \, ]8 _4 s& b
  贾岛、姚合的诗歌,已经偏离了元和时代韩愈等人力图以新气格、新意象、新形式改造诗风的主流诗潮,在内容上走向了抒发个人的孤寂凄清心境、表现闲适淡泊情趣的狭窄道路,在艺术上走向了以五言律体为主,迁就格律并且偏重中两联字句的工巧、精警、清丽的狭窄道路。这种诗风影响了晚唐甚至宋代的不少诗人。(来源: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三节)
% ?+ w# a2 Y; i4 `" b8 V9 o  j
6 K4 c6 c5 \0 |6 L' Z编辑本段( f: j& v0 z' o- R) G
其他1 N) ?9 }' L, \. P  T* Z
姚合与姚崇之关系
1 R# S+ r+ Y4 t' K  《姚合墓志》云:“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吴郎中讳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宋渤海太守五城侯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讳善意。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初中书令、梁國文貞公之母弟,而公之曾王父也。汝州别驾讳算,公之王父也。相州临河令、赠右庶子讳閛,公之烈考也。”而《旧唐书》载:姚崇“玄孙(姚)合,登进士第,授武功尉,迁监察御史,位终给事中。”《新唐书》载:姚崇:“曾孙(姚)合、(姚)勖。合,元和进士及第,调武功尉。”由《姚合墓志》可知,而两《唐书》并讹。姚合实为姚崇之母弟姚元景之曾孙。# n# |5 s0 {7 b, a

) O0 @4 j3 e$ f+ w    故而,姚合在仕途中,时有祖荫。据《册府元龟》卷一三一《帝王·近赏二》载:唐宝历“二年(826年)四月,以姚崇玄孙前富平县尉合为监察御史。”实“玄孙”应为“玄侄孙”,“富平县”应为“万年县”。
8 f1 _8 B! ?: w. c# d' h" n0 R9 F5 O
姚合生卒年月及寿限
5 `# m$ q9 T6 O+ u, I    两《唐书·姚崇传》,俱记姚合,《全唐诗》亦记其事迹,然卒年及寿限俱不载。后人考证,生卒日期得其大约,俱不确切。1989年出版的《辞海》记:“姚合(约775年—约846年),唐诗人。”今按《姚合墓志》云:“会昌二年壬戌夏五月,辞以目视不明,颐摄私第。冬十二月寝疾,旬余,是月廿有五日乙酉,启手足于靖恭里第。享年六十有六。”由此可知,姚合逝世于唐武宗李湹会昌二年,即公元842年12月。享寿66岁。由此推断,姚合当生在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二年,即公元777年。1 B  M& |0 @. x# a$ z3 L
0 P6 Q- v2 G( C8 N/ O% U  k- N' F
姚合仕途及与名人瓜葛' z; f8 v% _! r2 F; b3 ~  Q8 F' \
    姚合的仕途如《姚合墓志》所云:“元和中,以进士随贡就春闱。……然数岁登第,田令公镇魏,辟为节度巡官。始命试秘省校书,转节度参谋,改协律,为观察支使。中令入觐,公随之,授武功主簿。韩文公尹京兆,爱清才,奏为万年尉。入台为监察,改殿中侍御史,转侍御史,寻迁户部外郎,出刺金州。……不满岁,徵为刑部郎中。……复刺余杭。岁馀,入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迁给事中。……数岁,复出廉问陕服兼御史中丞,赐金章紫绶。……逾年入觐,拜秘书监,优硕儒也。”, @4 N7 y7 U- u9 @2 D7 P9 |
! g; ?3 j  Z" Z" O- h) `% @! ^$ k, r
    姚合登进士第,墓志云“元和中”。徐松《登科考记》卷十八具体记载为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知贡举为中书舍人李逢吉,是年姚合四十岁。据墓志,姚合先任魏博节度推官、节度参谋、观察支使,后任武功主簿、万年尉,入朝为监察侍御史、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金州(治今陕西安康市)刺史,姚合有诗《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为证。不满一年,又担任刑部郎中,后又再次出京,任杭州刺史,姚合有诗《杭州郡斋南亭》《杭州官舍偶书》《杭州官舍即事》《杭州观潮》等亦证杭州任职。一年多后,姚合入朝担任户部郎中,后又任谏议大夫。以直言敢谏又被委任侍中省给事中。数年后,又以御史中丞出任陕虢观察使。《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八月庚午朔,以给事中姚合为陕虢观察使。”是年姚合63岁。隔了一年,姚合入觐,被任命为秘书监,一直到姚合66岁逝世。此是姚合终官。/ t% N6 M. N2 B8 N8 c# l" C

8 [: z# V6 r5 x5 q7 T& y    姚合任武功主簿得力于田弘正。据《旧唐书·田弘正传》载,田弘正,本名兴。割据藩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侄。承嗣二世之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十月,魏博将佑拥戴田兴为帅,田兴决定归顺朝廷,“宪宗嘉之,加兴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沂国公、充魏博等州节度观察使处置支使营田等使,仍赐名弘正。”后唐“穆宗以弘正检校司徒兼中书令、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观察等使。”故称田弘正为田令公。《田弘正传》载:“是年(元和十四年)八月,弘正入觐,宪宗待之隆异,对于麟德殿,参佐将校二百余人皆有颁锡。”姚合随之入觐,授武功主簿,盖在此时。
( S: f6 c/ H7 N4 ^/ Q9 Z姚合任万年尉,得力于韩愈的推荐。《姚合墓志》云:“韩文公尹京兆,爱清才,奏为万年尉。”韩愈因谥文,故称韩文公。《资治通鉴》卷二四三载:唐穆宗长庆三年(824年)“六月,己丑,以吏部侍郎韩愈为京兆尹。……十月,丙戌,以愈为兵部侍郎。”韩愈爱惜姚合文才,被韩愈奏为万年尉当在长庆三年六至十月间。
, o% D+ J, L+ t- @8 t2 H' e" b: K! x; M
    姚合担任杭州刺史似与宰相李德裕有关。姚合有诗《牧杭州谢李太尉德裕》,诗云:“皇恩特许拜杭坛,欲谢旌旄去就难。偷拟白头瞻画戟,四神俱散发毛寒。”+ Y7 a  f0 G: i
: X; r. W, _1 s) I3 e, ?6 n6 M
姚合葬地
, X# p, M. ]0 H$ N2 ]4 ?4 R' U   《姚合墓志》云:“以会昌三年正月廿三日护輤舆归东周。以其年八月二十有八日甲申,窆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祔皇祖茔,礼也。”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姚合葬在姚崇家族墓地——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即今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姚崇墓园。姚崇家族墓地葬在此地的第一人为姚崇之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姚崇父《姚懿神道碑》载:彭城郡夫人刘氏“以神龙三年正月八日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以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九月庚寅朔十五日甲申葬于万安山之南阳。”景龙二年即唐中宗李显年号,即公元708年。史载,姚崇和其弟元景及后世裔孙死葬俱在此地。到姚合葬此时,姚族墓地已经营了134年。
/ F: P# ?" y) h9 M: H" y0 N
2 \& i0 {3 B. |* g: k姚合籍贯
0 z& r# g! t5 K: ~: p    姚合何方人氏?两《唐书·姚崇传》载姚崇为“陕州硖石人”,作为后辈的姚合也当为陕州硖石人。《全唐诗》诗人简介即云:“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陕州硖石姚姓其来亦久矣。《姚懿墓志》云:“公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大族。明考以宦历陕圻,遂留家于硖石也。”最近出土的姚崇玄孙姚勖自撰的《姚勖墓志》更详细地阐述了姚崇家族的源流,志云:“勖,本吴兴人。……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堙之,侯孙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祥,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为勖五代祖也。”由此可知,陕郡姚姓自后魏(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起,因官北迁,即定居在陕州硖石,至姚崇父姚懿时已历七世,至少100多年。故而《姚崇神道碑》云:“公讳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之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姚合一生因生活居官迁徙多地,仅在长安即居住过亲仁里、常乐坊、新昌里,而最后居住靖恭里而逝世于此(见《姚合墓志》)。姚合在其诗中也显示过其多处故里、籍贯,但正如卫思捍先生在《姚合丛考》中指出的,“说为陕州、陕州硖石,指其祖籍;说为吴兴,指其郡望;说为洛阳,指其旧业;说为‘河朔’(临河),指其所居。”
3 O5 Z1 l8 e4 Z+ h- E" l
# `* _0 Q# y- n史载姚合以女妻李频之讹4 }; B2 j1 [! @/ e9 d7 ?) N7 F6 W
  《新唐书》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文艺下《李频传》载:“李频字德新,睦州寿县人。少秀悟,逮长,庐西山,多所记览。其属词,于诗尤长。与里人方干善。给事中姚合名为诗,士多归重,频走千里丐其品,合大加奖挹,以女妻之。”千百年来。人们以此为据,传为佳话。然而,《姚合墓志》的出土,否定此一说法。《姚合墓志》云:“公娶相州内黄丞范阳卢公肇之女,生一子一女。子曰覃;女适进士、河东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太原郭图。别女二人,俱稚年。”由此可知,姚合共生一子三女。其长女早已嫁给官居河东节度推官、试協律郎的太原郭图。还有两个女儿,到姚合病逝时,尚年幼,未出阁。怎么有女嫁给李频呢?可见,“史载姚合以女妻李频”所载为讹传。) y$ j. O2 H' U& q
2 k5 n5 v* T' O! k- W' n. r
  《姚合墓志》全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合)府君墓铭》拓片,正方形,边长为76厘米,共34行,满行34字,正楷书。为族子姚勖撰。有墓志盖,正书题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四行十六字。同时,出土的还有《姚合夫人卢綺墓铭》及墓志盖,卢氏墓志全称为《唐故秘书监姚府君夫人范阳县君卢氏墓铭》。姚合夫妇墓志出土后,俱为私家收藏。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3-1-23 15:39
回复 2# 蓬安姚波
5 A" Z* S  Q" Y, a2 s
; Y) D& C  K" B3 g" G
$ B& b. }8 D" H8 P    好帖!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3-1-23 15:53
回复 3# 姚绍弦
/ \7 Q; r. y! O* D) T
+ b& M3 i8 M. u2 F
' ^! A/ f/ x( A* A- c7 o  a    姚合的诗对后来的江西诗派有一定的影响,姚勉的老师乐雷发也可以算是江西诗派中的一个人物,只是没有黄庭坚那样大名鼎鼎,是否姚勉的诗也有姚合诗的遗风?如果有兴趣有志于这个课题研究的宗亲,可以深入的研究下去。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23 16:25
什么人叫“府君”?* G9 Y' z4 x% Q7 c2 ~0 D" ~( p0 I
    有人说,“府君”是壽号,七、八十岁以上死的男人才能称“府君”。我不以为然,楼上帖可为佐证。
" y2 B/ k% D7 u3 |! ?4 [      姚合66岁逝世。 5 L6 p; Z2 b* D* ~1 U+ K% D1 q9 P
    《姚合墓志》全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合)府君墓铭》拓片,正方形,边长为76厘米,共34行,满行34字,正楷书。为族子姚勖撰。有墓志盖,正书题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四行十六字。同时,出土的还有《姚合夫人卢綺墓铭》及墓志盖,卢氏墓志全称为《唐故秘书监姚府君夫人范阳县君卢氏墓铭》。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23 16:32
《旧唐书》载:姚崇“玄孙(姚)合,登进士第,授武功尉,迁监察御史,位终给事中。”《新唐书》载:姚崇:“曾孙(姚)合、(姚)勖。合,元和进士及第,调武功尉。”由《姚合墓志》可知,而两《唐书》并讹。姚合实为姚崇之母弟姚元景之曾孙。' s8 B; Y1 j5 G" ~' K7 R0 M

% D6 Y( C! W' _+ f" {. F/ x    这也是一个例子,并非志书记载的都是对的。有些问题,志书,家谱,墓志(神道碑),相互对照和参详,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26 10:13
唐代诗人姚合研究综述姚合,陕州硖石人,唐名相姚崇家族名人,以善诗著名,和唐 诗人贾岛齐名,时称“姚贾” ,世谓姚武功,全唐诗载其诗 521 首。 两《唐书姚崇传》 ,俱记姚合,然极其简略。 《全唐诗》亦记其事迹, 也甚简略。后人对姚合人品诗品极为推崇,于是考证其生平、籍贯、 家族、事迹的论文甚多,然年代久远,所论莫衷一是,缺憾亦多。姚 合是中晚唐之交著名诗人,因其诗歌具有特殊的魅力而对晚唐诗人、 宋代“永嘉四灵” 、明代“竟陵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时称 诗颖,士多归重”《唐才子传》卷七《李频》,因作《武功县中作》 ( ) 30 首,备受推崇。但是学界对其研究无论深度广度都远远不及贾岛, 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早期的文学史大多将其忽略,至多认为是韩孟一 派余续或贾岛诗派的一员。对姚合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而近年来,对姚合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姚合生平、诗 歌创作和诗集整理等几个方面。内容上除了继续姚贾方面的研究外, 对姚合本身诗风的研究升温,在“武林体”研究、 《极玄集》选诗标 准、姚诗审美追求等方面均有新见,一种新的研究理念逐渐成形,对 以往的研究范围也有了一定的突破。 一、生平思想研究 关于姚合的生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王达精的《姚合的诗和姚 合生平》《南开大学学报》1979 年第 2 期) ( ,吴启明的《 〈全唐诗〉 姚合传补订》《杭州大学学报》1979 年第 7 期) ( ,郭剑东的《关于姚 合的籍贯》《社会科学战线》1982 年第 4 期) ( ,曹芳林的《姚合在御 1 史台时期及其交游考》《温州师专学报》1985 年第 1 期)《姚合年 ( 、 谱》《成都师专学报》1988 年第 3、4 期) ( ,蔡嘉德,吕维新《姚合 饮茶诗三首》《福建茶叶》1985 年第 1 期) ( ,徐希平的《姚合杂考》 ( 《南充师范学报》1985 年第 3 期) ,曹芳林姚合诗初探》《成都师 ( 专学报》1986 年第 1 期)《姚合诗辨正》《成都师专学报》1987 年 、 ( 第 1 期)《关于姚合生平若干问题的考察——向邝健行先生求教》 、 , 谢荣福《读姚合诗杂考三则》《徐州师范学报》1987 年第 2 期) ( ,郭 文镐《姚合佐魏博幕及贾岛东游魏博考》《江海学刊》1987 年第 4 ( 期)《姚合仕旅考略》《浙江学刊》1988 年第 3 期)《姚合从军夏 、 ( , 绥辨》《山西师大学报》1990 年第 1 期) ( ,信应举《关于姚合的籍贯 问题——兼与吴企明先生商榷》《郑州大学学报》1988 年第 3 期) ( , 王辉斌《姚合以女妻李频辨误》《吉安师专学报》1996 年第 2 期) ( , 尹占华《姚合系年考》等。 1、 生卒年 关于姚合生卒年的问题, 新旧 《唐书》 、 《唐才子传》 、 《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题解》等均无详载,仅存的只言片语又失 、 于粗疏,且世代因袭,疑点甚多,难以确知其生卒年时间,仅能从本 人的诗作、墓志、地方志以及同时期其他诗人诗作中找出些许相关词 句,引为推断依据。而这些词句自身存在的模糊性及矛盾性,加大了 学者判断的难度,致使众说纷纭,尤其是对生年推测,至今仍未能达 成共识。 其中,王达津文考订出姚合当生于大历十四年(公元 779 年) , 和贾岛相同; 很可能死于会昌六年 (公元 846 年) 三月武宗死后不久。 2 徐希平《关于姚合生平若干问题的考索》一文对邝健行《中国诗歌丛 稿姚合考》一文诸多问题进行商榷: (一) 、姚合是否曾“充渭北掌 书记”, (二)姚合曾任侍御史之职, (三)姚合牧杭的时间, (四) 姚合卒年。 对姚合诗歌进行分析的文章则有曹芳林的《姚合诗初探》 、徐希 平的 《“武功体”价值新探――兼论姚贾诗派心理定势及内部差异》 、 张宏生的《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等。其中徐希平文对姚 合诗风的探讨颇为深入,且多新见。它首先探讨了“武功体”的潜在 影响与传统评述之关系, 认为“武功体”中除了闲散消沉的个人生活 题材,反映现实、关心国运民疾的内容并不少见。文章认为,“武功 体”有两种主要思想倾向: 第一, 积极进取精神与关注现实的责任感, 第二,闲居遣怀、流连风物的独善情怀。姚合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乃 至招惹非议,均多于后者,但它是“当时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 反映,有着艰难人生与丑恶社会留下的烙印,折射出时代的暗影,同 样具有不可置疑的认识价值” ,而且“时时透出其激荡难平的心底波 澜,表明洁身自好的信念”。文章还指出, “武功体”重“天格” ,其 清峭的诗风有别于寻常的苦吟奇僻。 张宏生文则讨论了姚贾之间的关 系,姚贾诗风的异同以及姚贾与后世的关系等等,也有相当的深度。 2.籍贯和世系 姚合何方人氏?两《唐书姚崇传》载姚崇 为“陕州硖石人” ,作为后辈的姚合也当为陕州硖石人。 《全唐诗》诗 人简介即云: “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 ”陕州硖石姚姓其来 亦久矣。 《姚懿墓志》云: “公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大族。明考以 3 宦历陕圻,遂留家于硖石也。 ”最近出土的姚崇玄孙姚勖自撰的《姚 勖墓志》 更详细地阐述了姚崇家族的源流, 志云: “勖, 本吴兴人。 …… 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堙之,侯孙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 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祥,都尉 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为勖五代祖也。 ”由 此可知,陕郡姚姓自后魏(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 起,因官北迁,即定居在陕州硖石,至姚崇父姚懿时已历七世,至少 100 多年。故而《姚崇神道碑》云: “公讳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后, 远之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 ”姚合一生因生活居官迁徙多地, 仅在长安即居住过亲仁里、常乐坊、新昌里,而最后居住靖恭里而逝 世于此 (见 《姚合墓志》。 ) 姚合在其诗中也显示过其多处故里、 籍贯, 但正如卫思捍先生在《姚合丛考》中指出的, “说为陕州、陕州硖石, 指其祖籍;说为吴兴,指其郡望;说为洛阳,指其旧业;说为‘河朔’ (临河) ,指其所居。 ”高棅《唐诗品汇诗人爵里详节》《全唐诗》小 、 传及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等亦持此说, 可说历代无异议。至 1979 年吴企明在《 〈全唐诗〉姚合传补丁》中首 次提出不同看法:从姚诗里的一些语句,如《送俞凫校书归毗陵》中 的“吾亦家吴者”等,可知姚合为吴越人;沈亚子《异梦录》中明确 载有“吴兴姚合”字样,姚潜碑志《李公夫人吴兴姚氏墓志》中亦言 合妹“李公夫人”为吴兴人,可进一步得知姚合籍贯为吴兴。对于吴 先生的新见, 曹芳林在 《姚合年谱》 中予以认可, 并补充到: 姚诗 《送 陆畅侍御归扬州》中有“故园偏接近,霅水洞庭边”一句,考究《湖 4 州府志》 知霅水即在吴兴郡, 亦可证姚合为吴兴人。 谢荣福、 徐希平、 郭健东等都同意这一说法。信应举《关于姚合的籍贯问题——兼与吴 企明先生商榷》一文也专门探讨了这一问题,而他的观点则是坚持旧 说——陕郡说。除了从姚合诗作中找出例证外,还提出了新的依据: 《陕县志》中载唐代胡晧所撰的《唐幽州都督礼部尚书姚文献公碑》 , 言吴兴是合六代祖德家乡,至姚崇祖父一代始改而定居陕州硖石,经 过和蔼曾祖父元景,直到其父闬,前后几代都在北方做官生活,找不 到合籍贯为吴兴的依据。此外他对吴文提出商榷,姚合是时代宦族出 身,其师说的“故园偏接近,霅水洞庭边”等,不过是“以亲族关系 引以为己”罢了。信先生最终得出结论: “望出吴兴,籍为陕州。 ”尹 占华《姚合系年考》同意信先生观点,并引宋谈鈅《嘉泰吴兴志》认 为《异梦录》与姚潜碑志均就郡望而言,即吴兴当视为郡望,籍贯仍 为陕州。张震英也支持此说。总的来说,姚合籍贯为吴兴这一结论, 学界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 《旧唐书姚崇传》云: “玄孙合,等进士第,授武功尉”《新 , 唐书姚奕传》云: “曾孙合、朂”《唐诗纪事》载: , “合,宰相崇曾 孙”《唐才子传》《全唐诗》《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册 ; 、 、 、 、 府元龟》均同之,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陕郡姚氏》有不同,指其 为姚崇曾侄孙,崇弟元素的曾孙。至近代,吴企明据《李公夫人吴兴 姚氏墓志跋》认为,姚合非姚元素曾孙,而是元景曾孙。曹芳林对之 持肯定态度。信应举也予以支持,并据《宰相世系表》有误。 《唐律 诗笺注集评》 《唐诗汇评》等皆同此说。可以说,姚合为崇曾侄孙一 5 说,目前已经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可。 3 行踪仕历 关于姚合的行踪仕历问题, 学界也是难有定论的。 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确实的文献资料。 目前可查到的文献资料大多记载 了姚合于元和十一年进士及第后的一些仕历情况, 尤其是姚合仕途渐 达后的情况。但对于其及第前的生活经历交游等情况几乎无可考,仅 能从他自己的诗中寻找到一些端倪。 因此学者们至今对姚合行踪的考 证推断亦多始于元和十一年。从相关论文中,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于姚 合的行踪仕历存在一定的共识性, 即其任职是可以确定的, 主要包括: 武功主簿、万年尉、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户 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刑户二部郎中、杭州刺史、谏议大夫、陕虢观察 史给事中、秘书监等,但对其具体任职时间还存在争议。王达津文文 章还据《郡斋读书志》和同时人的赠诗简略排比了姚合的生平仕历, 其中认为姚合当先任郎中, 后出任杭州刺史, 回朝后才任谏议大夫的, 任陕虢观察使,在开成四年,此皆王文之发明。吴企明文对《全唐 诗姚合小传》进行了订补,认为姚合曾任谏议大夫,又曾任刑、户 二部郎中,殿中侍御史,于元和十一年登第, 《唐诗纪事》云“出荆、 杭二州刺史”之“荆州”当为“金州”之误。曹芳林文考证出,姚合 “从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初至大和元年(公元 827 年)初任监察 御史”, “从军在边地夏州一带”, “在傅良弼军中作掌书记”, “从 军一年多”,“大和元年秋回归洛阳”,“依然在御史台作官”。徐 希平文考证出姚合曾以殿中侍御史分司东都, 还考证出姚合早年曾隐 居嵩山。谢荣福文对姚合生平的考证则多与徐希平文观点相左,他认 6 为徐文说姚合曾分司东都无疑是正确的,但所任不是殿中侍御史,而 是监察御史;本文还发现姚合早年曾寄家邺城。郭文镐《姚合佐魏博 幕及贾岛东游魏博考》文考证出姚合于元和十一年及第后曾佐魏博 幕,还对姚合任武功主簿的时间及其生年进行了考证,认为姚合任武 功主簿在长庆间,三年时间,长庆四年谢职归故里,推其生年在建中 元年(公元 781 年) 。郭文镐《姚合仕履考略》文带有年谱性质,认 为姚合生于建中二年(公元 781 年) ,卒于大中元年(公元 847 年) , 享年六十七岁; 该文对姚合生平重大行事的考证也多新见。 郭文镐 《姚 合从军夏绥辨》文则认为姚合并未从军夏绥,上引曹芳林文系误解姚 诗及李频 《送姚侍御充谓北掌书记》 一诗, 后诗中“姚侍御”非姚合。 此外,关于其仕历问题尚存在几个争论的焦点问题:首先,姚合从军 次数及具体时间。曹芳林认为先后从军三次,前两次都在及第前,第 一次当在早年无可考,第二次是任魏州从事一职,第三次则是宝历二 年以监察御史充渭北掌书记一职。依据是《唐诗纪事》中曾引《寄狄 拾遗时为魏州从事》 ,诗云“少在兵马间,长还系戎职……” ,曹先生 认为, “少在兵马间”即说的是第一次从军, “长还系戎职”即指第二 次任魏州从事。而第三次从军姚合有《从军行》三首可证。郭文镐对 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姚合仅在元和十二年(817)冬末从军一次, 任魏州从事,张震英同此说。徐希平则认为姚合于元和十五年(820) 秋从军,任魏州从事,吴企明支持这一观点。此外,徐先生还专门考 证了姚合并未充渭北掌书记, 对邝健行先生的公元 829 年充渭北掌书 记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其次,姚合进士及第后的任职问题及富 7 平、万年尉的任职时间。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仍 未达成统一看法。 《新唐书》《郡斋读书志》《唐才子传》均只言元 、 、 和十一年进士及第,后任武功主簿,富平、万年尉,至于姚合武功任 前的仕历及任富平、万年尉的时间则未有言明。对此,曹芳林认为, 进士及第后即北上省亲,第二年,即公元 817 年登科授校书郎,次年 任武功主簿,公元 822 年授富平尉,第二年转万年尉;王达津持不同 意见,进士及第即选武功主簿,公元 819 年任富平、万年尉;郭文镐 看法又有不同,进士及第后,公元 819 年入魏博幕为从事试校书郎, 公元 821 年授武功主簿,次年授富平尉,公元 823 年官万年尉,张震 英基本同意此看法;徐希平认为进士及第后即任武功主簿,公元 820 年赴魏州幕府。虽然各家说法有所不同,但大都无法提出有力证据以 证实之,因此,对于姚合的行踪仕历问题,实有待进一步搜罗资料, 予以考证。 4.佛道信仰的影响 传统观念一般认为姚合诗作中表现出的亲 僧爱道倾向,是受其佛教信仰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曹芳林在《论姚 合诗》中指出姚合思想以儒家为主,崇信中国化了的佛教,也喜爱老 庄的崇尚自然。2001 年 12 月,谢荣福发表了《试论姚合的佛道信仰 及其对思想创作的影响》《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 年第 4 期)一 ( 文,进一步指出,姚合生活的时代,朝野上下,热衷于佞佛崇道,佛、 道两教给姚合的思想、创作均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而姚合的思想中 融合着儒家的忠孝、佛教的出世以及道家的长生企求,而且佛道对他 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对于这一传统观念,张震英在 2003 年 6 月的 8 博士论文《姚贾诗论姚合及其思想概论》中持不同意见。认为“儒 家思想是姚合一生行为的主导” 。 二、诗歌研究 现今学界对《极玄集》的研究却并不多见,主要有三篇论文—— 赵荣尉的《晚唐大历诗风的回归与〈极玄集〉(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4 期) 邹艳的 、 《论 〈极玄集〉 选诗标准的特色及影响〉 ( 《江 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 。 在姚诗审美追求的研究方面,张震英发表了《论姚合诗歌的审美 追求》《河北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一文,这篇文章更加肯定 ( 了姚合的研究价值及其在中国诗学史上的地位, 对以往文学史上传统 说法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反驳。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人们对姚合的认知仍停留在文学史的简单 叙述上,对于姚合诗歌的研究更是少见,今人选唐诗也很少会选入姚 诗,偶有选者,也只取《庄居即事》等几首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 的,并不能代表姚合的整体诗风。这一情况可以说至今为止都未有改 进。80 年代前后对于姚诗的研究有所升温,主要出现了王达津的《姚 合的诗和姚合生平》 曹芳林的 , 《姚合诗初探》 蔡嘉德、 , 吕维新的 《姚 合饮茶诗三首》以及钱时霖的《姚合、张籍与茶》《福建茶叶》1989 ( 年第 3 期)四篇文章。整个 90 年代,人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姚 贾诗派的研究上,对于姚诗单独进行研究的论文一篇未见。2000 年 后,对姚诗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蒋寅的《 “武功体”与“吏 隐”主题的发展》《扬州大学学报》2000 年第 5 期)和张震英的几 ( 9 篇相关论述为代表,学者们思路大为开阔,逐渐将姚合作为独立于贾 岛之外的一个个体来研究,注意到姚诗在中晚唐诗学史上的意义,在 对“武功体”的研究中不断提出新的理解方式,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 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关于“武功体”的研究主要有三篇;徐希平的 《 “武功体”价值新探——兼论姚贾诗派心理定势集内部差异》(《西 南民族学报》1992 年第 4 期)、蒋寅的《 “武功体”与“吏隐”主题 的发展》以及张震英的《论“武功体”( 》《兰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 。除了对“武功体”的热点研究外,在题材研究方面,虽只有 零星几篇论文,但仍有一些新的突破。早在 80 年代, 《福建茶叶》分 别在 1985 年和 1989 年刊登了蔡嘉德、吕维新的《姚合饮茶诗三首》 以及钱时霖的《姚合、张籍与茶》两篇论文。虽然两篇文章分析得较 为平易,但在题材研究方面则可视之为有新意之作。2002 年 10 月, 张震英发表了《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论姚合反映幕府戎旅题 材的作品》《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0 期) ( ,对姚合幕府戎 题材的诗作进行探讨。其中,我认为对姚合诗歌进行分析的文章比较 好的有曹芳林的《姚合诗初探》 、徐希平的《“武功体”价值新探— 兼论姚贾诗派心理定势及内部差异》 、张宏生的《姚贾诗派的界内流 变和界外余响》等。其中徐希平文对姚合诗风的探讨颇为深入,且多 新见。它首先探讨了“武功体”的潜在影响与传统评述之关系,认为 “武功体”中除了闲散消沉的个人生活题材,反映现实、关心国运民 疾的内容并不少见。文章认为,“武功体”有两种主要思想倾向:第 一,积极进取精神与关注现实的责任感,第二,闲居遣怀、流连风物 10 的独善情怀。 姚合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乃至招惹非议, 均多由于后者, 但它是“当时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 有着艰难人生与丑恶 社会留下的烙印,折射出时代的暗影,同样具有不可置疑的认识价 值”,而且“时时透出其激荡难平的心底波澜,表明洁身自好的信 念”。文章还指出,“武功体”重“天格”,其清峭的诗风有别于寻 常的苦吟奇僻。张宏生文则讨论了姚贾之间的关系,姚贾诗风的异同 以及姚贾与后世的关系等等, 也有相当的深度。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 目前学术界对于姚诗题材方面的研究仍是不成体系, 有待进一步填补 完善。 三作品考辨和版本研究 《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唐才子 、 、 、 传》中均称姚合诗集本为十卷,然唐代各本至明代均已散佚。据南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及明汲古阁主人毛晋卷末毛氏跋可知,宋代 姚集至少有两个本子:宋蜀中刻《姚少监诗集》十卷本和南宋浙江刻 《姚少监诗集》十卷本,均已佚。蜀刻本仅存清黄丕烈藏残宋刻姚集 五卷,传本较少;浙刻本今所能见者为明汲古阁旧藏明抄甲本十卷, 后世诸本多出于此。而其中问题较大的是诗集后五卷,此五卷为后人 抄补,其间难免真伪夹杂,且诗作数目也向有争议。 对于姚合诗作的真伪考辨,曹芳林有《姚合诗辨证》一文,在前 人基础上,对十一首诗予以辩析。指出重见于张籍集的《寒食二首》 、 重见于殷尧藩集中的《送源中丞赴新罗》以及《辞白宾客归后寄》为 姚合诗作, 《使两浙赠罗隐》为罗衮诗、 《喜马戴冬夜见过期无可上人 11 不至》二首其二为马戴诗、 《寄右史李定言》为许浑诗、 《白鼻騧》为 张祜诗,此外还考校了《送李侍御过夏州》《送家兄赴任昭义》二首 、 的诗题,分析了《哭费拾征君》《哭砚山孙道士》二诗题下诗句互换 、 问题。佟培基在《全唐诗重出误收考》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中 又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考证,补充如下:确定为姚合诗的增加了《拾得 古砚》 、 《山中述怀》 、 《过张云峰院宿》 三首, 而非姚合诗中增加了 《友 人南游不回因寄》 早春山居寄城中知己》 郡中西园》 题永城驿》 、 《 、 《 、 《 、 《苦雨》《原上新居》《书县城旧厅》七首,另《病中书事寄友人》 、 、 、 《庄居即事》《晓望华清宫》《咏破屏风》《除夜》《题家园新池》 、 、 、 、 、 《题薛十二亭》八首归属不明,尚未确定为姚合诗作。此外,吴企明 在《唐音质疑录读诗偶拾》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中对姚合王 建重出诗《病中书事寄友人》《庄居即事》二首进行辨析,认为此均 、 为姚合作。郭文镐在《<全唐诗>姚合王建重出诗甄辨》《浙江师范大 ( 学学报》1989 年 2 期)也对姚合与王建重出的《原上新居》《晓望 、 华清宫》《书县城旧厅》《庄居即事》《题梁国公主池亭》《病中书 、 、 、 、 事寄友人》 、 《题薛十二池亭》 七首诗进行甄辨, 指出仅 《书县城旧厅》 、 《病中书事寄友人》《题薛十二池亭》三首为姚合诗,余者皆王建所 、 作。 关于姚合诗集的版本研究, 万曼在 《唐集续录》 (中华书局, 1980) 中曾对姚合诗集的版本及流源问题进行过简单的整理。1997 年岳麓 书社出版了刘衍的《姚合诗集校考》 (岳麓书社,1997)一书,首次 对姚诗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校勘、 考证和调整。 全书以汲古阁本为底本, 12 参校以宋残本及明清诸多善本, 宋明类书、 总集、 诗话, 共编诗十卷, 集外诗一卷。 全书删除了部分经考可断为伪诗的诗作, 其它一些误收、 重出、互见诗,则注明情况予以保留,以俟再考。2003 年 5 月,河 南大学史广超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姚合诗集>版本研究》中,通过比 甄近二十种宋明清现存版本,从其编次之异同、收诗数量之多寡、刊 刻之序跋及皮藏之题识等方面,探明诸本之渊源分属与承传关系。 四、姚合与贾岛 姚合的诗,在当时已极为著名。他和贾岛是亲密的诗友,孟郊死 后,贾岛的名字就和姚合联系起来,称为“姚贾”。但他们二人的诗 格并不一样。 《唐才子传》说:“岛难吟,有清冽之风;合易作,皆 平淡之气。兴趣俱到,格调少殊。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盖多历 下邑,官况萧条,山县荒凉,风景凋蔽之间,最工模写也。”这段文 字,前半分析姚、贾二人的诗格。贾岛苦吟,其诗清冽;姚合把笔成 诗,其诗平淡。二人的诗,都有兴趣,但风格却有些不同。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在八九十年代贾岛研究热潮高涨时, 人们对于“姚贾”的研究也随之开始升温。无论称号的含义、姚贾二 人定交,还是诗风的异同、对后世的影响等等,都出现了专文论述。 80 年代,许总以《贾岛与姚合》一文较早在这一领域发表意见, 观点与当时人们的普遍看法相似。姚贾影响之大,在文学史上也是一 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许先生试着给出解释:正因为二人并非第一流 的大诗人,所以更易于成为他人学习的典范。 90 年代,研究姚贾的论文数量占整个这一时期论文总量的三分 13 之二,主要包括胡遂《从姚贾异同谈到晚唐山林隐逸诗风》《乐山师 ( 专学报》1992 年第 4 期)尹占华《论郊岛和姚贾》《文学遗产》1995 ( 年第 1 期) 、张宏生《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文学评论》 ( 1995 年第 2 期) 、贺中复《五代十国时期的温李贾姚诗风》《阴山学 ( 刊》1996 年第 1 期) 、许总《论“贾姚体” 》和《论贾岛姚合诗歌的 心理文化内涵及文学史意义》 、谷玛丽的《姚贾诗异同论》 (苏州大学 学报)1998 年第 4 期) 、刘宁的《求奇和求味论贾姚五律的异同及其 在唐末五代的流变》《文学评论》1999 年第 1 期)等。许总的另一 ( 篇 《论贾岛姚合诗歌的心理文化内涵及文学史意义》 ( 《江西师大学报》 1997 年第 1 期) ,如题所说,对于姚贾诗歌的心理内涵及其在文学史 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2000 年后, 张震英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 《姚贾定交考论》 有 ( 《雁 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论姚合、贾岛对唐诗山水田园 、 审美主体的新变》 ( 《文艺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 《论姚贾与韩孟》 ( 《文 学评论》2006 年第 5 期)《论姚贾与张王》《社会科学家》2006 年 、 ( 第 9 期)四篇,此外还有胡遂《贾岛姚合诗风成因初探》《湘潭大学 ( 社会科学学报》2000 年第 3 期) ,白爱平的《姚合贾岛诗歌的共时接 受》《宁夏大学学报》2006 年第 3 期)以及宋立英的《论贾岛姚合 ( 的时代归属》《学术交流》2006 年第 4 期)等。 ( 回顾以往的姚合研究,不难发现,经过早期的无人问津,到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生平考证的大量涌现, 90 年代姚贾研究的逐渐升 到 温,再到 2000 年以后的新见迭出,学界对于姚合的研究取得了令人 14 欣喜的成绩。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姚贾研究的冷热不均,姚合研究成 果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逊于贾岛研究。这固然与贾岛的诗情才气 更为令人接受有关,也与姚贾苦吟的创作态度相近有关,但是姚合本 身的独特性也是不容忽略的。 姚合的身世和经历在当时士大夫阶层具 有一定的典型性, 其诗歌所体现的个人特点和其在后世的独特影响等 更应该为人们所重视。此外,对于姚合的个体研究中,有一半是关于 姚合的生平考证,纯粹从文学角度对于诗作进行分析得并不多见,所 涉及的也多是“武功体”的总体研究,至于诗歌体裁类别,艺术特色 等方面的探讨就更是寥寥无几, 这说明姚合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白 需要填补。姚合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虽在一些问题上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唐代其他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研究相比,姚合 的研究仍亟待深入。 15
  g  K' {1 s& X: V5 t. l http://wenku.baidu.com/view/eef15ed8d15abe23482f4d74.html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26 20:05
闲居遣怀十首/ b/ M8 W0 h: i, g3 }" }6 b
- ^) G7 |% H) Q. u' H- G4 u1 z1 T

8 ^: ]  @( }8 q1 T0 H2 e  z+ f4 e" O( B- [+ s) [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 Q1 n( A4 G; w  [" V( p4 U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8 _5 D3 T* s3 }$ @$ y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 d! o, [, A; E# ]0 E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9 k/ c' o  S# O: L0 n( \+ F- F闲卧销长日,亲朋笑我疏。
7 U% q8 [- m' S8 g/ J诗篇随分有,人事度年无。3 V1 w  V6 U1 @
情性僻难改,愁怀酒为除。
% k4 I% l% p1 z& u: ?* M谁能思此计,空备满床书。" A+ [8 n' }, P, M
白日逍遥过,看山复绕池。
, Z0 o+ z; g; }8 T/ K展书寻古事,翻卷改新诗。
" c/ W, q, f$ C; j5 V赊酒风前酌,留僧竹里棋。/ ~  E: s, A" ]4 s' v2 V$ U% e
同人笑相问,羡我足闲时。( N7 D+ |+ m( T* ]+ A" H8 ?
好景时牵目,茅斋兴有馀。6 D: n3 O5 T& ~! Y  X( P
远山经雨后,庭树得秋初。  M  Q4 k1 S8 S
道侣怜栽药,高人笑养鱼。
9 _' C1 S) o$ z( M6 L9 f3 l优游随本性,甘被弃慵疏。. q/ b$ B/ g6 y4 a3 ]
永日厨烟绝,何曾暂废吟。' z8 I9 {1 Z  X3 j9 H
闲时随思缉,小酒恣情斟。
, Y9 ?4 U. m' ^3 o: W  ~8 `, D看月嫌松密,垂纶爱水深。5 j, \- a# r/ Z; r/ P- F2 Q
世间多少事,无事可关心。
) C& \& O5 z3 v- Z; l一生能几日,愁恨也无端。
+ ?; Q9 v6 x/ M, ?遇酒酕醄饮,逢花烂熳看。. Y. P4 S7 ?6 B/ h2 v* T
青云非失路,白发未相干。9 X8 S/ b; S! R5 r; v
以此多携解,将心但自宽。
. R1 l! W+ S2 q0 `: G万事徒纷扰,难关枕上身。
* G( K& w7 m, v朗吟销白日,沈醉度青春。3 f4 t5 J2 u2 e* T: \  N; H
演步怜山近,闲眠厌客频。2 v+ L" H6 Q- n
市朝曾不到,长免满衣尘。
& R. n5 h0 F3 p9 E" u6 ]野性多疏惰,幽栖更称情。
$ o+ w6 j- i" T独行看影笑,闲坐弄琴声。
. p6 Y/ h! y! _' B- G! s; v懒拜腰肢硬,慵趋礼乐生。$ f, w& l% \( x7 n$ w* ~3 v
业文随日遣,不是为求名。
7 i. e# Z- ]" `' F/ X. i9 \生计甘寥落,高名愧自由。
. H2 G  `, a& L# S惯无身外事,不信世间愁。  ?# r3 {$ @  h5 V) c; R8 p+ I, J
好酒盈杯酌,闲诗任笔酬。
7 _1 F/ I; _3 d% ^9 |3 b- ?凉风从入户,云水更宜秋。
3 N  e! P* P* A2 ^+ [) U) G拙直难和洽,从人笑掩关。9 Z0 p% u* [$ X
不能行户外,宁解走尘间。
  V5 ^2 k$ ~$ i5 ]4 Z9 a被酒长酣思,无愁可上颜。- i. Q3 Q: E5 S/ d* o' l
何言归去事,著处是青山。) E# w& s0 M0 ]2 V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一作武功县闲居)
9 [' @4 t+ `8 N7 d6 {% u1 J姚合
$ u$ m& n  N5 l" {( b! ]( b' Z9 w1 P( h4 Y0 o) z* I

9 s* ~6 H4 T8 M: g% ~0 u* x1 u, W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
2 S7 _( x5 G, R  \. f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 J& h& @0 P' g. I3 ~
绕舍惟藤架,侵阶是药畦。' C5 R( I" P0 X+ i, l2 l
更师嵇叔夜,不拟作书题。
6 |/ z) q4 e( X- x/ T+ c6 \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
6 y4 H) e& U0 K% C. o惟寻向山路,不寄入城书。4 M+ j4 P  R( |/ S; O
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8 c; H2 w0 g9 f2 c+ @$ B" O# ?. ~2 w
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
& f8 O! }! B+ r( I微官如马足,只是在泥尘。( E8 ^. C, O1 Y% r
到处贫随我,终年老趁人。
' d$ x8 e% O/ h: v簿书销眼力,杯酒耗心神。: V6 t% t' t2 H5 i4 K& J+ a
早作归休计,深居养此身。
6 R% r, g6 C, d0 R% F& k簿书多不会,薄俸亦难销。2 N" C) e0 [/ ~; a% U
醉卧慵开眼,闲行懒系腰。7 @2 [; A5 h6 O* \' i6 L
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 {* H$ g0 F) c
且自心中乐,从他笑寂寥。
8 D( [& Y/ f% u; K- R8 p6 T晓钟惊睡觉,事事便相关。
3 @- v) j8 B6 u; O3 t1 B! i' y小市柴薪贵,贫家砧杵闲。) p, O" ^' I* W0 W  L2 z0 L! ~
读书多旋忘,赊酒数空还。/ a3 k! u7 K3 b9 W8 O. M' o, e
长羡刘伶辈,高眠出世间。
1 P4 x' S( p+ M: o! L2 T性疏常爱卧,亲故笑悠悠。' d, h- _1 h# J
纵出多携枕,因衙始裹头。/ m5 n. [$ ]" A7 E- S5 F! j
上山方觉老,过寺暂忘愁。
! i% O/ _& ^; n6 V3 z& ?+ K三考千馀日,低腰不拟休。$ {" O5 G( Z( ~* u2 ^
客至皆相笑,诗书满卧床。% I2 o& N8 v% A: f9 K) `
爱闲求病假,因醉弃官方。( P" k# V7 Z! |
鬓发寒唯短,衣衫瘦渐长。. \% D3 i  ~9 E! h1 j* `) O, y
自嫌多检束,不似旧来狂。" `, V5 j. h* G
一日看除目,终年损道心。' |. R- S0 i% i# i9 J3 P
山宜冲雪上,诗好带风吟。
+ ]8 [3 e! X- O; [野客嫌知印,家人笑买琴。2 o7 B, a- Z+ Q* [, F
只应随分过,已是错弥深。
2 |& S9 E4 P7 H; ~% n邻里皆相爱,门开数见过。, P3 Z0 Q: r; i/ J) N
秋凉送客远,夜静咏诗多。0 t9 t% p5 [4 ~% ~4 ?6 a3 T
就架题书目,寻栏记药窠。
' p+ Y& K& X3 ~5 z% \  H' |到官无别事,种得满庭莎。1 e1 ]9 M! r# T! w  M
穷达天应与,人间事莫论。1 S% _) v% T" U1 U# t
微官长似客,远县岂胜村。
9 n5 M! E% h/ R$ F5 z5 w7 l竟日多无食,连宵不闭门。
5 Z! D5 h8 D, y/ x+ T1 A8 o斋心调笔砚,唯写五千言。% _5 j# G! K5 w9 @5 V  y* v
县僻仍牢落,游人到便回。
1 P' E( A* r0 q, ~/ Y1 E路当边地去,村入郭门来。3 f9 W4 b3 O: P# H/ ]
酒户愁偏长,诗情病不开。$ V6 K% b9 u! t3 C4 v% E( v3 @
可曾衙小吏,恐谓踏青苔。$ W$ `/ @5 I; q# y
自下青山路,三年著绿衣。9 Z# `- ]+ ~9 t2 _
官卑食肉僭,才短事人非。
; o0 }8 q# q1 I) {野客教长醉,高僧劝早归。2 K! z* |) o0 g1 I$ x, U
不知何计是,免与本心违。8 A3 m) h2 s9 A, h  P' U
月出方能起,庭前看种莎。
# ~0 M: A6 p& i* q4 N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 s# m  E- x' T7 R7 k" U# T
岐路荒城少,烟霞远岫多。7 j) t: e( R/ G# _; Q8 P, b: X
同官数相引,下马上西坡。
0 ^# C8 |, a" V. b- k$ ^0 M作吏荒城里,穷愁欲不胜。
& B$ u+ k7 [! x( Z! a" K# C5 T* s病多唯识药,年老渐亲僧。
! L) P1 ?; s  b7 {  T梦觉空堂月,诗成满砚冰。
$ S; ~1 o+ b* Q  l) @故人多得路,寂寞不相称。: h" T- T: d1 j8 {/ {
谁念东山客,栖栖守印床。0 D+ Y$ e) n/ [7 U
何年得事尽,终日逐人忙。
' g/ s9 n  u& f* q醉卧谁知叫,闲书不著行。3 R# n; ?0 ]0 N. \# S& H5 z: z
人间长检束,与此岂相当。, W9 A% V) J% `
朝朝眉不展,多病怕逢迎。
# J7 M' E: H# G9 U- f3 `引水远通涧,垒山高过城。3 |! i# V# ^4 G8 v
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
. u- p$ [* w: Z* B, M9 V好是吟诗夜,披衣坐到明。
- t( d# t& Q9 p簿籍谁能问,风寒趁早眠。& X6 |2 |1 N* \$ _
每旬常乞假,隔月探支钱。
) u/ B" z" Z! Q, y* p还往嫌诗僻,亲情怪酒颠。- z, i$ c2 l' H- M5 H: i- A
谋身须上计,终久是归田。
' p/ p% H( |. g闭门风雨里,落叶与阶齐。$ e, S% k. ~3 s. y6 Y; v- G- d% @% o
野客嫌杯小,山翁喜枕低。
: C' s. h: \3 `3 k( Q" S3 ?听琴知道性,寻药得诗题。  i/ y& a) c; q$ a, @5 D( I  B
谁更能骑马,闲行只杖藜。" R6 d: Z2 G; K& e# T- X( `5 a
腥膻都不食,稍稍觉神清。
0 b, d6 @8 p2 |6 c夜犬因风吠,邻鸡带雨鸣。, l& X+ z' H8 m2 O( I0 N
守官常卧病,学道别称名。0 H4 L9 p" y; y% X
小有洞中路,谁能引我行。, `% A0 \7 c" Y0 ?- Y
宦名浑不计,酒熟且开封。( M. {  K  [  m* o
晴月销灯色,寒天挫笔锋。
4 ~) ?# _; y( h% S9 d( I, m2 i惊禽时并起,闲客数相逢。
7 ?% G+ r$ }/ c  Z! M4 {/ e旧国萧条思,青山隔几重。
4 ]6 {% R4 }0 t3 X+ \9 Z: t假日多无事,谁知我独忙。
# @# O- K! v2 D) D8 M% y" b移山入县宅,种竹上城墙。! L) i0 ^0 L5 y6 T, X8 ?' r; v
惊蝶遗花蕊,游蜂带蜜香。
& n# t% I9 ^9 f9 R$ m8 ?3 Y" S唯愁明早出,端坐吏人旁。
9 g' Y% m+ E9 v  K门外青山路,因循自不归。
. m5 U0 i& ^8 }0 ^1 a5 Z# k. l养生宜县僻,说品喜官微。
, B/ g& q/ ]% F* J  E净爱山僧饭,闲披野客衣。# T$ o. r( U  a% ~) h! C7 f5 ?
谁怜幽谷鸟,不解入城飞。
8 d6 H7 w9 l& q/ c+ j" @一官无限日,愁闷欲何如。6 ]- s$ B4 m! t' Z& d! [7 r
扫舍惊巢燕,寻方落壁鱼。% q; \: d0 F- @/ v
从僧乞净水,凭客报闲书。1 I: Y8 p4 ^- P3 X
白发谁能镊,年来四十馀。2 x/ ~3 N7 X/ \- R, {) M. V
朝朝门不闭,长似在山时。7 x9 u: g0 l+ ^) q* z5 R9 U* P
宾客抽书读,儿童斫竹骑。
8 B) h& A2 |- ]8 E, a% |久贫还易老,多病懒能医。, O' ~  O. c" g* D7 H( v5 J
道友应相怪,休官日已迟。# H5 e, _( \! F0 ~3 I) M
戚戚常无思,循资格上官。
. l  v) z  q1 m闲人得事晚,常骨觅仙难。" j$ b/ X+ o0 _7 R
醉卧疑身病,贫居觉道宽。* n0 Z+ P% u1 y% J8 @# e
新诗久不写,自算少人看。- h4 O0 @2 w: \- [7 x" a
漫作容身计,今知拙有馀。
; g$ Q! R' M; o' y) U' i' V5 \( o( V! R青衫迎驿使,白发忆山居。* v0 w5 h8 O9 ]
道友怜蔬食,吏人嫌草书。) a* D" Z3 A: c/ [/ ^
须为长久事,归去自耕锄。' S. i: f( H: j) @8 |
主印三年坐,山居百事休。8 V! Q" i7 ]# }7 E% l0 D
焚香开敕库,踏月上城楼。
, q2 I4 `. C3 `$ Y5 p* i/ Z饮酒多成病,吟诗易长愁。
" t: e) y  v. ~殷勤问渔者,暂借手中钩。
% b. q* n0 y: n: H5 v& ], b) ?长忆青山下,深居遂性情。4 @, X# B# N" {& h+ y5 |: w2 Q2 [% x
垒阶溪石净,烧竹灶烟轻。* |2 H% L1 I( {7 k' S+ O- z
点笔图云势,弹琴学鸟声。0 w: r! [$ U/ @7 b/ ?$ Y
今朝知县印,梦里百忧生。# e% Y* u3 s1 u
自知狂僻性,吏事固相疏。4 Z$ z8 z7 s8 |% p( y
只是看山立,无嫌出县居。
, [% h2 g0 }2 k$ p4 O5 w( X印朱沾墨砚,户籍杂经书。; V: U& D' r9 Z( I) C/ q/ L$ P
月俸寻常请,无妨乏斗储。' I8 w5 n: Z" Z# h: d& t
作吏无能事,为文旧致功。
8 @8 Y& k, m- ~0 t% i6 o: j7 Z诗标八病外,心落百忧中。& d3 F& S0 M7 ]9 Z# M$ f
拜别登朝客,归依炼药翁。$ ^0 T0 w$ J* C4 g1 ^) w8 p
不知还往内,谁与此心同。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