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3#

楼主 |
发表于 2013-9-29 17:01: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3-9-29 16:55 请大家百度姚奠中并帮助补充帖子!
( G: Z3 j, P% R- a! _" z1934年,姚奠中只身南行,考入当时由唐文治(前清做过工商部尚书,也 1936年姚奠中(右三)与章氏国学讲习班成员是上海交大的创办者)创办的“无锡国专”。后听说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班”,他毅然放弃了人们羡慕的“无锡国专”学籍(湖南省主席何健给本省考上该校学生专门发奖金),转往苏州投奔到章先生门下,与鲁迅、周作人等同门。1935年,师从民主革命家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研究国学,为章太炎先生晚年收录的七名研究生之一(唯一一届研究生),也是7人中年龄最小的。当时讲课除了章先生,还有其老友王小徐、蒋维乔、沈瓞民等,以及弟子黄侃、朱希祖、汪东、马宗霍、马宗芗、孙世扬等多人。1936年,研究生尚未毕业,他便开始在章氏国学院教授文学史,并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老庄》。1937年毕业于苏州章氏国学会研究生班。抗战期间,姚奠中办了一个“菿汉国学讲习班”,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思想。他曾亲赴前线,写下了“齐心赴国难,誓辞相慨慷”的豪迈诗篇;曾经把原 姚奠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时任安徽省教育厅长的方治,从教室里赶走;曾经为抗议国民党安徽省委主席侮辱老师,发起罢课;曾经因反对军统特务任院长而被解聘;曾经因直言无讳而被误划为右派。姚先生30多岁即晋升为教授,在常人看来,可说是少年得志,可在他的笔下却出现了“念平生,江湖落托,问壮怀,前路复迢迢”的诗句,因为他有更为高远的理想。他给学生手拟教条十则,“以正已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苟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这些积极思想对当时青年学生起了教育引导作用,在今天仍有其教育意义和实用性。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各高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讲授文学史、通史,除经、子典籍之外,还涉及诗、词、文字学、文艺学等方面。1951 年后到山西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兼任科主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多年。 各项成果 姚奠中先生,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60余年。发表中国古代文、史、哲论文130 篇,出版和再版专著(含主编及高校教材)23 种,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种,省级奖六种。 姚奠中书法作品 文史哲方面的著述包括《中国文学史》《庄子通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南北诗词草》《 姚奠中论文选集》《 姚奠中诗文辑存》 《 姚奠中讲习文集》。书艺方面,金文、篆、隶、行、楷皆备,而以行、篆为主,兼事绘画和治印。书法多写自作诗,和画、印一起,被称为“四绝”,并出版过大型《 姚奠中书艺》和其余六种书艺作品集。先生自谓以书法为余。但经大半个世纪染翰挥毫、不断探索,使其金文、篆、隶、行、楷并臻上乘,达炉火纯青境。他的书法作品还被收入众多大型书画作品专集、应邀为各种重要社会机构和当代历史人物题书写牌、入位、勒碑,部分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及多处博物馆收藏。作品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及其他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览,并多次在各地举办过个人书艺展,受到高度评价。《中国书法》《书法》等杂志多次刊登过他的专题;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山西省、市电视台曾为他拍摄和播放过专题片。他的传略载入了当代社会科学家传、文艺家传、以及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等辞典。山西众多名胜,比如晋祠、五台山、解州关帝庙、鹳雀楼、常家庄园等处都有姚奠中先生的翰墨。在北京、山东、河南、浙江、云南、广西、安徽等地也有先生墨迹。早在20世纪40年代,先生就曾为店肆题写过榜书牌匾,现今在全国很多博物馆有珍藏。 社会兼职 姚奠中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政协六、七届委员 姚奠中、山西省政协五、六届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学术顾问、名誉主席。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名誉主委,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韵文协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协会理事,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 四体皆精 行书为最 姚先生在繁忙的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之余,以书法创作为乐事,数十年笔耕不辍。他是书坛的多能者,四体皆精,而以行书为最。 其楷书,厚重、茂朴、谨严、端庄,特别是手札小楷更见功力,中和而沉稳,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童子功力。始从赵松雪而后转鲁公,尤对魏碑独钟。《石门铭》、《郑文公碑》、《张猛龙碑》临习最勤,因此,魏碑的骨力在他的楷书中体现得最为突出。楷书的代表作当是他的《南国诗稿》。此稿收录诗词55首,内容为1937年至1948年的纪事和抒志之作。除三首为友人赠诗外,均为先生自作。作者用小楷录集于木版印《续云南通志长编》稿纸之上。诗词充满真情,书法尽显性情,激情跃然纸上,读之使人心动。 其篆书形体略长,结构严谨、笔力苍古、横粗竖瘦、铁骨铮铮。上小学时,他就从《说文》入手学习小篆。在山西教育学院就学时,又师从著名书法家常赞春,在常先生指导下逐显个人风神。特别是成为章太炎的研究生后,篆书有了质的飞跃。章先生“学篆先要学汉碑头,学隶先要学《石门颂》,学魏先要学《郑文公》”的经验,对他启发很大。他又进一步研习了《天发神谶碑》、《三体石经》和章先生的金文,使章先生篆书方涩厚重、高古雄健的线条和风格在自己的篆书中得到了体现。 他看重篆书大家吴大征和吴昌硕,吸取他们的特点,在篆书用笔上加入了提顿、起收,藏而小露,使篆书的特点充分得以发挥。篆书的代表作应当是1971年3月姚先生所书《毛泽东诗词》。当时先生68岁,正是创作的旺盛期。作者用小篆连续书写了毛泽东诗词37首和柳亚子诗词二首、郭沫若诗词三首。这一组篆书,打破了传统篆书的规整与平直,不须打格折纸,不求大小一致,以小篆结体,取大篆造型,用行书运笔,苍劲古朴,耐人寻味。 其隶书多取法于汉隶《石门颂》、《张迁碑》和《曹全碑》,风格雄浑古朴。先生平素条幅不多作隶,只是在写对联时,才以字字舒展一扬隶书之长。 其行书最为出类拔萃。姚先生非常推崇碑学,在北碑上下功夫最多,但对一味推崇碑学而否定帖学并不赞同。清末,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力主把碑学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更将碑学地位推向空前绝后的新高度。包康“双楫”之“尊碑抑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书坛,自然地也影响到姚奠中先生这一代。 正如许多评论家所概括的,姚奠中先生的书法,是文人书法,他写的内容多为耐人寻味的诗文、警句和自作诗,充满书卷气和向上的力量;是才子书法,结体拙中寓巧,运笔潇洒爽朗,充满节奏感和韵味;是大家书法,行、篆、楷、隶均为上乘,字里行间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满传统的功力和个人面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不尽的启迪。古文字学大家张颔先生赞曰:“姚先生的字确如其人,精微博大,高明平实。我每看到他的书法总觉得如读‘退翁山石之句’,有一股刚直浑厚之气扑来。” 谈到姚先生的书法不能不提到他的篆刻。姚先生通篆书,对篆刻从青年就开始着迷。20岁时能用篆书写四条屏。21岁时发起成立新民中学书画篆刻学习会并任副会长。22岁时结识了工于篆刻的李伯常,摹刻汉印,技艺大进。23岁南下无锡,受浙皖印人的影响,把汉印的浑厚和浙派的细巧结合起来,并对汉印和明清流行的印风进行研究和探讨。 他非常讲究章法,是分朱布白的高手,着意于构筑自然动态的平衡,大疏大密,虚实相生。白文匀称祥和,柔中见刚;朱文浑厚朴拙,刚中有柔。所治之印每一方都匠心独具,充满金石气韵,凝聚着情趣。或自己的别人的名号章,或以励志为主要内容的闲章,或以表意为核心“画龙点睛”的起首章,一章一精品,一章一气韵,无不达心适意。读他的印谱,仿佛在读经读史读诗读画,仿佛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对姚奠中的书画篆刻,笔者试以一联概括:“宗魏师秦四绝通高宇,铸今熔古一家开远流。” 社会评价 周汝昌评价 我们素来最重者曰通儒、曰通材。通材者,能精于义理、考据、词章,不如此,仅为偏材而难成大器。例如司马光著书,题曰《资治通鉴》;章学诚著书,必题以“文史通义”;又有《史通通释 姚奠中书法作品》《风俗通》《六书通》……举之难罄。又如“七略”“三通”,艺曰精通,文尚清通……中华学文之重通,其例不可殚举。是以姚奠中先生身为鸿儒,而通于艺者亦造上乘,不问可知。是集所收,足见彩豹之一斑,丹凤之片羽,非等闲可望其项背。 姚先生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亦通。凡我当今与将来的莘莘学子,都可以从这一册艺术表现中领会造诣高深的前辈而生敬心,又由敬心而思希风跻古之信念,则薪火递传,光焰永永。 见姚先生此集之艺,可以晓悟游艺于道之情怀,异乎逐器以失源,方是具眼。 冯其庸评价 2011年初冬,著名学者冯其庸为姚奠中作题画诗:“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我敬寿翁千盏酒,梅花愈老愈精神。” 相关作品 姚奠中点评弟子李星元作品 姚奠中与弟子李星元下棋 生活点滴 淡定从容的姚奠中先生 姚奠中先生在写日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