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9#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7 13:30:56
|
只看该作者
Re:大文教与小文教
一河隔出两个文教村 2 S& U* s9 S U" ?
一个尚文,一个尚武,各有各的“威水史”
2 K7 u* |# ~; f8 z# ?, w; V1 f 两个古村都钟情于“文教”
. b# k% f: Q1 k" e 在里水镇和顺办事处,如果你要问文教村在什么地方,那村民会反问你:你要找的是大文教,还是小文教。
+ C. K4 f; j7 _' ^7 O 大文教是白岗村委会的一个村小组,一河之隔的小文教则是文教村委会。若干年前,这两个文教村分别叫大小运村,大概是村人觉得名字不够古雅,小运村就改名为小文教村,大运村觉得“文教”这名不错,也改名为大文教村。
p9 v/ {6 k' G4 Q! r# A 这两条起始于明朝的和顺古村,都钟情于“文教”,各有各的“威水史”。 & C; }9 W4 K7 D0 y* K3 ]( g) b( x
1、兴贤社学VS状元府
; O0 {9 {3 C$ d, l6 s. B ●小文教
* r7 d0 N% e+ m. O- Z# E 一棵大榕树,树下是一座古镬耳房,房前是石阶梯,阶梯下是脉脉流过的小河,这就是兴贤社学所在地。兴贤社学在小文教南部,一简小屋,正门横额上书“兴贤社学”四字,右边题款是明万历年建,周围散落着多个宗祠。6 E& z8 A8 b" m6 K" V7 z2 B; P* q
兴贤社学所在的兴贤里大部分村民都姓唐,从明代迁入后村民就大兴社学,专门在村口建置一处地产,供族人议事和读书。
& n& |% s% j! n1 N
5 s5 @' y9 k/ a' ~" }7 J7 |
. U5 @# E* h% C ●大文教
9 h2 t ]( c+ Y+ } 能记录大文教“威水史”的可能是已经被楼房包围的“状元府”。现在的“状元府”看上去是普通的三间两廊格局,不过与普通人家不同的,是全部用青条麻石砌墙直到天花,依稀显露出当年状元的庄严和气派。
# R; {1 P M& L# ?$ X+ p 乡人说,府第的顶部原先全为琉璃瓦镶砌,金碧辉煌,府内和左右都挂有许多额匾,上有名流书法,中堂悬挂着檀香木雕刻的“圣旨”竖匾。而在府第前面本来应该有一座牌坊,现在牌坊已经倒塌,倒是留下一块石头门额,被放在姚氏的宗祠当中,上书“状元坊”三个大字。
8 o+ |/ p* M5 | |0 O. w( {
5 C% a: }8 G, e$ P C0 o 2、文化气息VS“武风”盛行
! \2 u/ `7 A" n2 |, d$ ^+ c( v5 N
. i" ?' x% `& |+ X ●小文教
9 Y1 J/ r' G2 v" s 村中最年长的老人是唐太,88岁的他依然思维清晰,能回忆起当年村中小孩在宗祠读书时的情景。在20世纪初那个民不聊生普遍文盲的年代,唐太读书读到了小学毕业,他说村中的孩子无论贫富,大多都读到了小学毕业。 $ q. }& Y u- v P& |9 X- a3 Y
这个重视教育的小村到处散发着 文化气息,当年村内的一条普通土路,村人非常古雅地起名为“晋阳古道”,其名声甚至超过小文教在和顺地区享有盛名。保存最完整的建筑是宗祠,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在整个小文教村有私塾六间、孔氏书院一间及梅松书舍。7 p' D. h) Z* c. k1 T4 [% v
/ F) F# o4 c( v( u7 m
●大文教
& ]4 P# R7 U1 B 现在村民中仍有“小文教重文,大文教重武”的说法。大文教村重武是因为这里出了一位武状元姚大宁,这位南海历史上惟一的武状元使大文教一时“武风”盛行。 - f4 m0 T b2 C* g
据说在状元府前面曾经有一个武馆,背后则是跑马场,当年的族人也有在此习武的习惯。据姚大宁后人姚仕祥回忆,以前宗祠中摆有族人习武的刀枪棍棒,有支铜棒印象中竟然有几十斤重4 i$ Y( m. p4 s1 Z) n- Y+ X& v( E
3、一门九学士VS武状元
) B& F5 a# H7 a/ C4 C ●小文教
7 h5 u8 R2 O. ~- Q' Z- [1 M9 x 明清古镬耳房里培育了小文教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上世纪50年代,村中王少礼培养出“一门九学士”,九个孩子全部读大学,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 a* z- a5 H( ^4 T V& c+ X: D5 C/ J
王少礼自幼家境不宽裕,但对子女文化教育却十分重视,为了能将9个子女供上大学,他一天打两份工,他不抽烟喝酒,把所挣的钱全部投入子女学业中,在50年代,奇迹般把9个子女送进了名牌大学,这在当时的南海是非常罕见。
8 r: x/ Q" L( p! J 王少礼9个子女都毕业于南京大学,华南理工等名牌大学,兄妹在各自岗位上都有不凡成绩。老四王行娟曾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曾任中国民间妇女研究所所长;老五王锦玲是女将军,为我国耳鼻喉科名医;而老六王行本则参与了三峡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核。
, Z- S+ r4 s; w6 d8 o ' _# C' h$ R5 x" d
●大文教 4 f: r' _3 i( o1 U- a' y" |5 K
大文教引以为豪的武状元姚大宁有着神奇的经历。清嘉庆年间,25岁的大宁以广东武举人的身份赴京赶考,第一轮试比“策论”,大宁顺利过关参加由嘉庆皇帝主持的殿试。参加殿试的人,只有弓箭上进入前十名才能进入器械类的比赛,大宁九发九中,提前晋级。
8 k# B4 y5 c- F: H2 ~) a5 @ 器械比赛大宁最后一个出场,他束紧英雄带,手提80斤重的九环大刀,抡得虎虎生威,刀光罩住全身,看得皇帝频频点头。这时,大宁的大刀突然脱手凌空,正当大刀要下地之时,大宁把腿一伸,一踢腿把九环大刀踢过头顶,双手接住,来个童子拜观音之势收住阵势。嘉庆一听此招式名为“魁星踢斗”,龙颜大悦,广东历史上最后一个武状元就这样产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