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姓郡望堂号浅说、兼释楹联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9-13 15:48
标题:
姚姓郡望堂号浅说、兼释楹联
“郡望”是“郡县制”之后产生的,“郡县制”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行程的地方政权组织,中国最古老的“整治体制”是数不清的诸侯割据的“封建制”。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春秋末,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到战国时,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始皇完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统一建立秦朝后,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彻底地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把中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增加到四十多个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郡、县成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管理和行政,可以说郡县制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 y! y; O/ P- @6 l
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单位,虽然时有变化,但郡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区,比现在的县大,又比省小,在各个时代,各个郡都都有名门望族,《辞源》中“郡望”一条解释说,“魏晋至隋唐,每郡中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为当地多仰望”。“郡望”是门阀制度的产物,“郡望”和姓氏一样,有着“名贵贱”、“别婚姻”的作用,唐宋以后,逐渐废除了郡,代之以州,府,道,“郡望”也逐渐被人们改用了“望出”这个称呼,即名门望族的出处,其内容与“郡望”基本一致,“郡望”或“望出”反映了姓氏繁衍发展的过程,“郡望”(或“望出”)曾经等同于“出身某地”或“祖籍某地”的意思,所以是寻“根”的纽带和标志。
/ N; @7 U1 l: s; c9 P
很多姓都由于子孙繁茂而分出众多的支派,各尊本派开基人为始祖,就以本派中著名人物的事迹或趣闻佳话,将其居住所在(房屋、厅堂)命其派名,便是堂号,堂号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郡望”在加上“堂号”则其出身某地或曰祖籍某地就更清晰了。“堂号”实际上拥有像郡望一样的影响力和作用,因此,后来也与“郡望”秉承,同指那些著名的姓氏支派,
+ Q: W: a6 F2 g2 H
姚姓的“郡望”有“南安”和“吴兴”。南安郡为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设置,治所在地(今甘肃省陇西渭水东岸)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等地,隋初废。晋及十六国时期姚苌、姚兴、姚泓三代为后秦国王,姚苌之父戈仲为南安赤亭人,世为羌族首领,姚姓为南安郡所仰望是不言自明的,所以甘肃及西北一带之姚姓多以“南安”为“望出”
7 y" _9 I* d; c. U2 u$ ]( D/ u
吴兴郡是三国时孙吴末帝孙皓宝鼎元(公元266)年从吴郡分出阳羡、永安、余杭、临水、乌程无县,从丹阳郡分出故鄣、安吉、原乡、于潜四县,共九县设置吴兴郡,治乌程(今浙江湖州南)辖境相当于今浙江临安、德清、余杭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其后略有缩小,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湖州为吴兴郡,至隋唐开皇九(公元589)年废,姚姓六十七世徽迁吴兴卜居与云溪之崖,徽之孙六十九世平复姚姓,王莽篡汉时求舜后封七十世丰为代睦侯,后因莽乱,丰子恢暨恢子显复吴兴而家,至八十六世宣业为南朝梁征东大将军,封为吴兴郡公,并且吴兴之姚姓人才辈出,确为吴兴郡所敬仰之望族,(参见附录《湖州府志》有关姚姓之记载)所以吴兴为姚姓之望出,吴兴之姚姓多为吉安迁出,吉安之姚姓为吴兴派,广东、赣州等处姚姓亦为吴兴派,萍乡之姚姓可基本上都是吴兴派,吴兴为萍乡姚姓之望出。
1 |+ \ O* h( m. U& _: l2 r
顺便一提的是钱姓在两汉时由彭城郡(今江苏徐州、安徽至山东徽县一带)迁往乌程等地,以后的唐宋时期经过吴越武肃王钱等人的努力,使之发展为天下钱姓大宗,吴兴也被视为钱姓的“望出”,“吴兴第”并非全是姚姓之居家。
. q+ i5 {' c6 t6 `) d6 }) I
姚姓的堂号有“仁圣堂”、“梁国堂”、“耕历堂”等,舜帝是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东方圣人”更是姚姓子孙的骄傲和荣耀,所以姚姓的堂号都因尊舜帝而用“仁圣堂”以此表示为至仁至圣的舜帝子孙。
1 T! M- F# p' z
“梁国堂”则源于姚崇,姚崇为唐时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一(公元650)年,殁于唐玄宗开元九(公元721)年,曾任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四帝的宰相,姚崇为相时抑政倖、劝节俭,曾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的营造,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俗,推行掩埋之法灭蝗减轻了灾情,由于姚崇处事果断屡见功勋,被成为“救时宰相”武后时曾以功封梁县侯,玄宗封为梁国公,故其子孙以“梁国堂”为堂号。
_- t' {) o" n; m4 Y- U- @2 p
“耕历堂”是源于宋时姚汝循的故事,姚汝循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字叔卿,官至太名知府,不享高官厚禄,中年辞官,历游燕、赵、楚、蜀各地,晚年退耕秦淮,有《耕历集》,其主要论点是万物生于土,要得人类生存就得以农业为本,务农对人类贡献最大。当时的科技水平状态下,他的论点无疑是正确的,后世人逐取“耕历堂”为堂号。
. [, M/ T, ?( t: b+ e8 J6 S
因传说中舜目重瞳,且《二十四孝》一书中,舜被列为第一,所以姚姓楹联多用“重华世地、大孝贾生”即表明了自己是舜的后裔,也以“孝道”作为家风教导子孙世代相传,也有用“弘文学士、庐墓家传”的楹联,弘文学士源于八十八世姚思廉,唐初根据其父姚察家传之稿,兼采他书成《梁书》三十卷,《陈书》五十卷,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孙子儒、曾孙师正四世大孝,都于父母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 y+ D# y6 \' O- N3 L" S
由以上可见,姚姓的堂号和楹联都是教育子孙谨记祖先的业绩,切莫沾污祖先的荣耀,并教育子孙勤勉学习,世世代代勿忘孝敬父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发扬好的传统,争取更大的光荣,凡我姚氏子孙必须谨记并身体力行,切勿懈怠。
; H9 x5 z6 S7 y6 O6 a' g
9 _$ h. F q2 ?% B1 T! l8 z3 f3 d
二〇〇〇年岁次庚辰仲冬月
# ^* ^3 {$ ^ Y$ P6 X8 C
十一世孙道信(相如)敬撰
5 B9 T. p1 U a' W4 z
《萍乡市里善姚姓族谱》摘自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9-13 16:32
学习,学习了。
) L) k5 ?& o4 ^: q; d" l- E+ T
有一点我不清楚
:“
吴兴郡是三国时孙吴末帝孙皓宝鼎元(公元266)年从吴郡分出阳羡、永安、余杭、临水、乌程无县,从丹阳郡分出故鄣、安吉、原乡、于潜四县,共九县设置吴兴郡,治乌程(今浙江湖州南)辖境相当于今浙江临安、德清、余杭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其后略有缩小,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湖州为吴兴郡,至隋唐开皇九(公元589)年废,姚姓六十七世徽迁吴兴卜居与云溪之崖,徽之孙六十九世平复姚姓,……”
最后这句“徽之孙六十九世平复姚姓”,徽是谁?六十九世是指舜裔吗?“复姚姓”就是恢复姚姓,那么在“平”之前姓了何姓呢?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9-13 16:54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0-9-15 01:16 编辑
6 F& w* f% ~; a) [) e `/ x r
3 @, H$ {& o, x- a7 e' v
2#
卧龙姚建中
2 i% k+ l1 V- r3 y3 z3 J7 E0 j
回复建中宗亲:徽是渊之子,延年之孙,徽之孙是汉翼州刺史,就是舜裔六十九世,平之前曾改姓妫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9-13 17:00
原来如此。谢谢姚斌宗亲!:handshake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9-13 17:09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0-9-14 21:31 编辑
- r" N4 h" |. C
. W/ D" |4 n0 z
4#
卧龙姚建中
6 n9 P4 p7 }$ ]! X; |5 m" ]
不客气,互相学习,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9-13 17:11
5#
闽南姚斌
7 W' w2 Y* r. b- Z
错了,是互相学习,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9-13 17:13
4#
卧龙姚建中
% Y8 d8 w1 h( h0 R3 X* y+ p, S
错了,是互相学习!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9-13 19:47
西汉时,姚延年做罪自刎而死,其子渊逃至吴兴改姓妫,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9-14 01:27
2#
卧龙姚建中
8 h5 {) K" j8 q, @
补充回复建中宗亲:徽是渊之子,延年之孙,徽之孙敷是汉冀州刺史,就是舜裔六十九世,平之前曾改姓妫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2-10 02:38
谢谢,学习了。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