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寻湖北应城当阳汉川随州之远姚氏源流线索 [打印本页]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3-24 10:46
标题: 寻湖北应城当阳汉川随州之远姚氏源流线索
本帖最后由 姚文长 于 2012-4-26 14:13 编辑
+ _9 n. h% A: N$ F4 ]% L
2 a# `; p, g! O- k 寻湖北应城当阳汉川随州之远姚氏源流线索
据本家宗谱记载:明朝初年之远公携二子定安公与定国公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仁寿乡陇口堡徒湖北应城(长江埠)与当阳,明朝末年远公第九代孙崇本公崇厚公再徙汉川。据闻民国年间本家志藻公等宗亲转徙随县环潭。
据吉水县志记载及询问吉水族亲:前清吉水仁寿乡辖九都二百余村,陇口堡不可考。前清仁寿乡现仍有姚氏族人居住的有三村:一为醪桥镇日岗村,二为水田乡姚(窑)上村(源为虎溪),三为八都镇洋田村(虎溪迁出一支)。另原仁寿乡现醪桥镇日岗江前村姚氏族人据说早已迁出,现村无宗传。
据吉水《虎溪姚氏族谱》记载:公元620年(唐武德年间)始祖讳锁漳号吉常,自湖广汉口黄泥巷徙江西临江府新淦县巴丘。公元717年(唐开元年间)漳公玄孙二,长邵兴公徙永丰清塘、次邵廉公徙峡江上盖。又五世后于唐朝末年永字辈明、晃、暄、晖四先公分别再徙吉水虎(符)溪村、江前村及外地。
据此推测:之远姚氏为明朝初年依朝令循先祖回迁湖北。
姚氏宗亲特别是湖北应城当阳汉川随州之远姚氏宗亲,凡悉上述历史相关线索,烦请跟帖或留下联系方式或信寄:stowind@qq.com.
企盼指点,不胜感激!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3-24 11:09
回复 1# 姚立行
3 `6 [+ {. O4 g请问姚立行本家:" B; ]8 h/ R3 Y
你是什么地方人?是应城、当阳、汉川、随州4地之一吗?, Y$ I; {' H& j
你说的族谱是何地族谱?何时何人编修?
作者: 姚自卿 时间: 2011-3-24 20:31
我的祖先是湖北襄阳宜城姚家湖的
作者: 姚述斌 时间: 2011-3-25 19:02
回复 3# 姚自卿
$ Q1 {, h& _% }8 J1 j( B1 k* J2 A4 Q* J8 `3 X1 s
' o, T* U9 J/ x. X
我是湖北仙桃毛嘴的,据谱记载祖上是明朝从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迁徙过来的,长房的大约有了二十代我们的谱辈是
4 t1 k- H F9 E; p ?) ?' U6 ^5 v; e. |5 K& z
$ v2 \! w/ k- e+ I, v
+ e- q1 ^6 G+ u3 n国.应.开.先,安.昌.一.传,圣.作.贤.述,道.德.克.前,家.生.可.振,永.世.承宣。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3-25 22:13
回复 4# 姚述斌
4 R4 a/ V* y3 Y“家生可振”,查查族谱,是不是“家声可振”?* M. B. Z# N( \% P: ]. @- E
这个派字从几世起用?你是几世?始祖是谁?江西安福有姚姓,历代迁出到萍乡、醴陵、浏阳等地,始祖来自安福什么地方?你族与安福有联系吗?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7 13:07
清明拜读振宗先生编纂《姚氏百世源流考》有感:从舜帝得姓至今四千余年,应约两百世,姚氏枝繁叶茂,其显著者莫过吴兴姚。
西周陈国及战国田齐后,姚氏淡漠,时隐时现。两汉姚氏中兴于吴兴郡,吴兴后又徙衍出京兆和陕州两大支。然吴兴姚经历田、沩、王等姓氏之嬗复,似与江西吉水宗谱所载坚不易姓有别。
据此疑惑:吴兴姚氏外,除南安赤亭姚及云南南诏姚,还有多少支系?果江南无二姚焉?振宗先生所撰《姚氏百世源流考》是否囿限于吴兴姚?
烦请宗亲指点迷津!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4-7 14:27
清明拜读振宗先生编纂《姚氏百世源流考》有感:从舜帝得姓至今四千余年,应约两百世,姚氏枝繁叶茂,其显 ...
) X0 A6 c& A9 a) ] }# ]; z; Y姚立行 发表于 2011-4-7 13:07 
% t: _+ N+ M3 @
7 w- {2 O; B' s5 V1 A0 b; A/ Q& T, ]1 } d& U: {
“沩”应为“妫”。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1 13:04
之远公迁出地及所属宗系初步考察报告
5 a, H- V9 ?3 l: T4 {" v
据本家宗谱记载:明朝初年之远公携二子定安公与定国公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仁寿乡陇口堡徒湖北应城(长江埠)与当阳。之远公仙逝后葬江西吉水故乡凤凰山某庙旁。明朝末年远公第九代孙崇本公、崇厚公再徙汉川。据闻民国年间本家香(志)藻公等部分宗亲转徙随县环潭。根据以上信息,参阅《姚氏百世源流考》(姚振宗先生编纂)和《姚氏通史》(姚峰先生编辑),经反复询问吉水族人乡亲,获悉之远公迁出地及所属宗系粗略情况如下:
一、关于之远公的迁出地
1、仁寿乡陇口堡
据吉水县志记载及询问吉水族人乡亲:前清吉水仁寿乡辖九都二百七十余自然村,仁寿乡建置现已拆分,无同名乡镇。“陇口堡”不可考。
前清仁寿乡现仍有姚氏族人居住的有三村:一为醪桥镇日岗村,二为水田乡姚(窑)上村(源为虎溪),三为八都镇洋田村(虎溪迁出一支)。
前清仁寿乡曾有姚氏族人居住的约有两村:一为醪桥镇(日岗)江前村,二为双村镇姚家村。但据说两村姚氏族人早已迁出,现均无姚氏宗传。
通过电脑地图查找,前述五村,村边皆有山岭。
2、凤凰山
据吉水族人介绍, “凤凰山”在乡下村民中有所口传,但具体地点不详。通过查找文献得线索一,即《豫章罗氏家谱》记载其第十世先祖:“配姚氏,分宁双溪姚选公女。葬凤凰山,己山亥向。生子四:霅、霄、雲、霓。副配赵氏,双村赵汉公女。葬凤凰山。生子一,薛雍,继薛令羊和世系。晋初徙居山东,后见唐将。生女一,适丰城县姜舍万诚”。《豫章罗氏家谱》中的“凤凰山”与“双溪”、“双村”相连,故疑凤凰山与双村镇姚家村东南边的双山相涉。
二、关于之远公所属宗系
1、锁漳公姚氏支系(虎溪系)
据吉水《虎溪姚氏族谱》记载:公元620年(唐武德年间)始祖讳锁漳号吉常,自湖广汉口黄泥巷徙江西临江府新淦县巴丘。公元717年(唐开元年间)漳公玄孙二,长邵兴公徙永丰清塘、次邵廉公徙峡江上盖。又五世后于唐朝末年永字辈明、晃、暄、晖四先公分别再徙吉水虎(符)溪村、江前村及外地楚南、益阳。但《虎溪姚氏族谱》记载与振宗先生编纂《姚氏百世源流考》难以衔接,疑中原及江南除吴兴、京兆、陕州三大支系外还有其他姚氏源流。
水田乡姚(窑)上村、八都镇洋田村两村姚氏为大郎公后,公元864年大郎公由永丰清塘迁仁寿双园符(虎)溪(现水田乡鸭田村)。公元1403年(明永乐年间)大郎公后裔帮和公、绚和公分别迁至姚(窑)上村、洋田村。醪桥镇江前村始迁祖为永暄公,于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辛丑五月十五日)由永丰清塘迁江前村。水田乡姚(窑)上村、八都镇洋田村、醪桥镇江前村三支姚姓均属虎溪系,如之远公属此支系,则为明朝初年依朝令循先祖回迁湖北。
2、玉玑公姚氏支系(日岗系)
据《日岗姚氏谱源史序》记载:醪桥镇日岗村姚氏为思廉公、崇公后,若此确切,则可与《姚氏百世源流考》中的京兆系、陕州系相接。该支始迁祖为玉玑公之子本源公、崇德公,于公元1164年(宋隆兴二年)迁至日岗村。但据现该支系后裔姚和民先生查其宗谱,明初未有日岗宗裔迁往湖北,如核对无误,则之远公非从日岗徙出。
3、正雅公姚氏支系(桃溪系)
吉水县姚峰先生分析本家《本宗世.迁居川邑大房始祖》前九世字派后认为,之远公很可能属桃溪系,他说在桃溪老谱上曾见过相同字派,甚至见过相同的名字。
据吉安市安福县《桃溪大汾姚氏第三房谱》记载:早在桃溪第十世(约北宋末年)的弘公即徙湖广。明正德年间(约公元1510年前后),第二十一世、第二十二世桃溪宗裔大规模向外迁徙,湖北监利、潜江、松滋为最多。汉川小里潭姚氏即为桃溪第二十二世裕兄弟后裔。
之远公是否确属桃溪系,需核对桃溪老谱上的字名及服饰、墓形等宗系传统后确定。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2 11:22
9 d' E' u, c# A3 K
# Y8 k: P3 S$ ]! U+ T5 l4 ?- i x之远公后九世部分谱系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2 12:36
- ~2 k- x. K! y, A杰公序之一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2 12:41
: B8 i" B( r" r0 i9 w
杰公序之二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2 12:42
. E3 ^% P5 r5 V( W7 D
杰公序之三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4-12 12:53
好资料!:lol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3 11:45
- c+ {/ f; b. z9 O$ s; w# X
/ K! X" ^3 J( y$ w
之远公迁出地示意图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4-13 11:59
这个是自绘的新图吧?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3 12:44
是自己凭印象绘制的示意图,6 {9 ~* Y$ Q. n1 b
只是反映现今大概地理方位.
作者: 湖北姚兰 时间: 2011-4-15 09:41
第三次纂修宗谱序: _3 N& [ t4 _
同奉一个祖先,同创中华文明。九十六年后的今天,姚氏第三届谱牒问世了,这是全族人民的大喜事,可喜可贺。
- p+ i8 ?2 V+ ]% Y自始祖之远公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仁寿乡陇口堡迁至鄂川以来,繁衍生息,不断发展。明朝万历年间,本祖厚、本二公又联诀从应城迁居川东郭家岭和大熊湾,当时曾修过谱牒,后因兵荒马乱,各种灾情不断,谱牒被毁。 我祖应期公保存有谱稿,故使民国二年第二次纂修谱牒工作得以圆满完成,但距今已有九十六年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时期,那些被认为代表族权的谱牒面临一场灭顶之灾,部分被扔进了火坑之中。后来十年文革动乱,谱牒又被视为封建的东西,又一次面临更大灾难。在焚烧之时,志谦公等冒着危险隐藏了五卷,为今天续谱打下了基础。此次通过寻根问祖,全面调查登记,初步弄清了全族的血缘关系,找到了各家各户的归宿,使谱牒又焕然一新。
作者: 湖北姚兰 时间: 2011-4-15 09:42
悦服,而光公之得,神丹要可从略矣,迄于赵宋宦途儒林,我族尤称极盛。益恭知项城鞭扑不用,而境中大治丙斌刺庆州,武猛无敌,而西夏破瞻儿麟,则昆弟炳级军律甚明,希得其子名訔。则乔梓聊辉家声丕振,他如义也从学河汾北面,受王佐之道孳也,驰名翰墨,昂头登进士之科。坦公守正,累官殿中之丞獬孙勤学,补助国子之敎,推之雄勉端镛涣,宪祐颖类皆明体达用之士,而一时舜明舜元宗之邦基,嗣中景熙孝资诸。明哲更能羽翼后进,力挽颓俗,不可谓非我宗族之光耀也。元起北方入主中夏枢遂二公,未见柄用因散处海隅。其后遂大于吴兴一郡,明兴我始祖之远公以宦族隶籍,江右保奖道衔甫一传。而长子安定即迁于湖广德安之应城,次子安国亦迁于湖广安陆之当阳,当邑姑不具论而应邑之迁,已历七世。万暦间,厚本两公同由应城再徙汉川,一居黄甲山之大熊湾,一居郭家岭台。国朝顺治初,本公孙希荣又自郭岭而卜居高观之阴,即范家岭是也。无如厚公后裔日渐衰
作者: 湖北姚兰 时间: 2011-4-15 09:43
拟修宗谱序
* n+ v# w! ]" [昔周公之训子也曰不施其亲其诏民也亦曰亲亲可知圣人以亲亲望子孙者究未尝不以亲亲望天下然吾亲今人之对于同宗其远者多老死不相往来虽遇诸涂而莫识谁何其比闾而居者或谑浪俳优习为故常甚至忌刻猜疑操戈同室而恬不为怪何则无谱以序祖祢则不明上治之法而亲匕之道失无谱以序伯叔兄弟则不明旁治下治之法而亲亲之道又失兴言及此良可浩叹巳我族自元学士枢公纂谱以来传十二世后吴与官谱复出炳炳麟麟他族罕匹虽之远安定或迁江右或迁应城仍然守吴兴之旧有明末造惨遭兵燹族类流离而谱牒亦毁于火及厚本两公徙川时僅儶有残本略而不详幸我高祖应期公手订谱稿重加编辑由是残者全略者详而谱制遂焕然一新厥后父老屡欲梓行卒有志而未逮洎乎前清宣统辛亥岁阖族之议始决泉知时有可乘喜不自禁因拟定谱序一篇以为他日实行纂修之预备即有以不交诮者亦所弗计且夫老成典刑少年所矜式也先代遗绪后人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5 13:54
谢谢姚兰宗亲提供的资料,8 b1 R, w8 R7 J# z7 v
+ K7 S2 V3 m) {让我们共同收集先祖信息,
. u2 [( M5 I" g; @! m# {; j5 z6 g* u, X& x
探寻先祖迁徙开创的史迹!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8 13:11
\% r4 [/ q) ^ e" @
7 J3 O$ u" G6 c' l& o% d D
上周收到宗亲传来的之远公姚氏宗谱部分内容,
现上传供大家研究并望提供相关历史资料信息!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8 13:12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8 13:13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8 13:15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8 13:16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8 13:20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8 13:21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8 13:24
-
IMG_4983.jpg
(2.27 MB, 下载次数: 316)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8 13:27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8 13:28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8 13:30
作者: 为情为义 时间: 2011-4-18 18:45
你好,宗亲,应城属湖北孝感市之县级市.然而湖北孝感亦有姚氏群居.在下并是其后裔,据本族宗谱记载.本姚氏一族发源于古江苏吴兴.后至江西桃源.其后又迁至湖北黄陂.现存用的字辈为清康熙御赐之二十四字.后追加七十二字,且记载过四川一带姚姓皆发源于此宗...民国早年曾派族人前去四川清谱溯源,可惜当代社会战乱纷纷,前去之人在没到达四川时并已失去联系.本族现存一套民国初年族谱,上续之事在下也难以回忆!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自然是最好,如有联系请 QQ252421743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4-18 20:07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1-4-18 20:10 编辑
" n) m; J# s% n$ O% F! S! {8 f0 G% w# n
回复 32# 为情为义
7 O% F& i; O2 T' q2 L$ T. O 为什么清康熙帝会御赐你族二十四字辈字,后还追加七十二字?* k2 L0 G1 D( \; l
你是几世什么辈字?
2 \# T9 g* O, P; g 你是应城什么地方?你族分表在应城和应城之外哪些地方?
/ Q1 T0 U3 L3 V* v0 [ 你族始祖是谁?族中在清代特别在康熙年间出过年间什么著名人物?
! R0 K# i+ d7 M: o g 你认识闽南姚斌吗?他有清康熙帝御赐你族二十四字辈字、后还追加七十二字的谱页。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19 18:12
之远公迁出地及所属宗系的疑问
% W7 y" }" g2 \" w$ n2 j
上周收到宗亲传来的之远公姚氏宗谱的部分内容,始感口传信息与文字记录存在差距。宗亲所传信息虽仍有电子传输遗漏及翻印校对差错,但该文字信息应基本反映老谱原貌。据此,对前述“初步考察报告”提出几个疑问,求教大方之家:
一、之远公是否属流官短暂寓居吉安吉水?
二、安定公徙离(江右)吉水是在明初还是明末?
三、之远姚氏是否为吉水三支世居姚氏(虎溪系、日岗系、桃溪系)之外的一支?
四、安定公徙离吉水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安国公同时徙离?安国公是否逝于当阳?
五、之远公是否为“元学士枢公”之后?若是则为枢公后第十二世还是第十七世?
六、“魏珰之乱”与之远姚氏迁徙有何关系?
七、之远姚氏第四代东旭公是否真有浙江衢州府通判的履职经历?
八、“吉安府参军”是否为明代所谓的“军户”?
九、“保奖道衔”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称号?
十、安定公妻程氏 “系本邑康宁乡清水村名门之女”中的本邑是指吉水还是应城?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0 12:30
- e% [% F8 q5 q. B
, v7 m0 F" [, e0 I. d. n: \! T- _0 _ 清嘉庆五年老谱序之一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0 12:32
' s1 y# f0 w) T3 J/ i
" B d* g; a, v2 M) v. G) H3 E% X 清嘉庆五年老谱序之二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0 12:46
3 C- Z& Q3 _. _1 i" r6 z+ q( K" ]
' e1 Q0 [( ^) A7 U 清宣统三年泉公序之一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1 12:55
清宣统三年泉公序之二
所遵循也近世巨室大家谱系不讲一任前徽之就湮而莫之或惜迨遲之久 而喆嗣笃生将欲寻茫茫墜绪而远绍之往往苦于无徵则信乎苏子三世不修谱为不孝之言为非诬矣兹我族提倡诸君恐前徽之失传而欲纪之谱俾后世子孙展卷而读之曰若者为我祖懿德所著若者为我祖成宪所留審是则先人在天之灵有不欢忻鼓舞耶抑又思之崇韬之祖无稽哭拜汾阳狄青之先莫考谬附仁杰彼其望影藉乡见他人之祖之贤而攀援之者固不免为有识所鄙然明明我祖有前徽而一旦漠然相置致同于籍谈之数典忘祖于心安乎况修谱所以敬祖敬祖敬祖不外亲亲行见宗支宗派愈衍愈蕃譬诸水然流分而源则一譬诸木然枝繁而本则固务相亲无相弃有相好无相尤泉愿族人之共体之尤愿后之人共勉之耳是为序
8 o, |2 F7 v: X I1 D5 b1 P 宣统三年岁次辛亥清和月上浣穀旦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1 13:06
筹备宗谱序
1 k* h; b4 D) h; l% ~. K' I% E骈体
% H/ U3 T0 k7 Q, N
国史开自唐虞家乘盛于汉魏袁杨高族代有缥缃王葛名宗类多谱牒匪传闻之有异虽自序其何伤降至晚近祖德宜陈蓝本不皆可攷宗支巳紊素怀只属空存狄青先世无处参稽满奋裔孙于何推校邈矣南朝之族竹不貯于胸中美哉北地之书草难起夫腕下兴言及此惆怅如何吾宗籍隶江右派衍重华人识守祧之重家多簪笔之才不独救时相臣卜金瓯于唐代匪惟入阁学士披玉简于元朝逮逢朱明安定安国去江西而来楚北崇厚崇本由应城而徙汉川龟因食墨以相修莺为迁乔而戾止伯仲则棠棣聊辉本支则椒聊蕃衍宗潢屡纂华胄未淆其殆所谓绳绳继继本本元元者欤且夫有开创于前者其美已彰也有绍述于后者其盛始传也倘使管非近于豹窥谱仍听其蟫蚀杨家秘记尽付销沈应氏宏文半归散落等稽中散琴絃馀音巳杳显徐景山酒器残沥莫留既失葛藟之庇兼忘瓜瓞之兴庭坚荘之族亦疏矣而乃怅前修兮莫续苦去日兮孔多才愧陆机欲陈世德交惭潘岳敢隋家风匪且有且踵遗决于先民大书特书聊同宗于旧本濡墨吮毫 字字皆家人实録连篇累牍言匕悉骨月深情是则缵承有自包举靡遗虽非华国之才不少传家之纪矣嗟乎庚信之家流离失所田婴之后认识谁何崔刁徒虽明流品杜刺史已号伦荒代远年湮人皆随声望影支分派别我独徵献考文王家传记并陈瑯琊太原谢氏简编总集封胡遏末为老泉之信史即司马之世家况乎鲁鱼不谬帝虎无讹寿彼枣梨是诚在乎吾辈藏之箧椟尤有望于后昆谨序。
1 s3 C/ v: ^9 R
4 j3 T S; d; z: P1 ?6 x5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八月中旬吉旦
! G; W. n& E8 I
! T! o L% ]9 k十八世孙汉章沐手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1 13:10
倡修宗谱序
) y/ S5 C, F8 Y# I" `, H周礼奠世系此谱所由始也史公列世表此谱所由式也谱法出而一本之源可溯分支之派易明昭穆釐然而长幼尊卑之分毕见且也先代之德行文章科各事业与夫子孙之迁徙祀产之购置无一不于谱备之谱何如之重大也吾族旧谱毁于火赖十四世孙应期公藏有谱稿复编而成集以之远公为始祖至二世祖安定公由江右徙湖广之应城弟安国公亦同徙湖广之当阳后应城祖传七世而至厚本两公再由应邑转徙汉东故又为汉川始祖自明以来人文鼎盛登仕版者代不乏人而蜚声泮宫分香贡树者又不知凡几迨前清咸丰间粤兵犯境纷纷逃窜故我族涣散寥落几如晨里加以旱潦频仍饥馑迭臻往往有皇皇半生嗷嗷八口至不能谋生活况欲其捐资纂谱为子孙图久远计哉嗣后疮夷渐复先辈父老曾屡经提以蒇成事并举定正长酌擬条规已经禀请示论在案是谱牒之修诚开数百年之创举珍方欲与二三父老极力以扶吾族之敝珍转乐与二三父老拭目 以观吾族之兴也特宇宙间勤俭樸实类皆素寒之家淫佚骄奢半出阀阅之族珍所望于后人者处寒素时宜安于勤俭樸实当阀阅后宜戒此淫佚骄奢焉耳是为序
, A$ ~! }! [. `9 G4 w6 H: U民国癸丑仲冬月
0 y. D& L( x' R& r/ Z
6 _/ p! }( P7 o十八世孙懋珍敬撰倡卒以经济困难有志未逮延至民国二年阖族会商必欲达纂谱之目的于是乐为
0 `. s" Y) T, D; c- F2 k4 V% T; a1 T+ I8 l( T5 s$ o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1 13:12
联络宗谱序
隋唐以前人尚谱系之学家传谱序之书诚以谱者普也上治祖祢旁治昆弟下治子孙无所不谱然后此心无憾也吾族自崇厚崇本徙川以来数百年间水旱迭见荡析离居靡有定所其有不忍弃坟墓背乡井者又皆虽苦备尝救死而恐不赡谁则念宗祀而心恻思骨肉而情聊哉蓋谱牒之未修也久矣廼者吾伯懋杰公独兢兢于上治旁治下治之道曰木有本而枝叶茂人有本而子孙蕃祠为本原所闗谱亦本原所系今者庙基空存宗支莫攷是仍吾之责也夫是仍吾之责也夫徭是支派纠纷名字舛误父老不得而知者凡夫故纸堆中断碑字裹靡不细心蒐讨随手辑録本期公之旧帙而麤成为藁本而又殚精竭虑上穷重华之源流下察宗派之推暨吁真所谓无所不普矣抑吾于此窃有感焉父母者本也祖宗者本之本也李厚菴先生有言人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则天下是则薄待兄弟岐视族人者彼其心巳先忘乎父母先忘乎祖宗也自兹而后凡吾族属当以父母之心为心祖宗之心为心慎勿视骨肉如途人而且寻斧 是纵也非然者残忍性成施之一本不将与懋杰公聊谱之意大相纰缪也哉。
9 e+ o' U, N: o9 r! x) m
宣统三年辛亥季春月穀旦
- T- x( \) F, q+ l6 M' x% }9 p
& f( C& ], g2 o6 u. c
十九世孙曙东薰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1 13:13
赠姚氏宗谱序
国有史则知朝代兴衰之故家有谱则知祖宗血脉之源是家谱与国史无二理也唐宋以来缙绅先生皇皇于谱牒之修而惟恐稍缓者意在斯乎姚君聘之诗之总角好也性情纯笃心地光明学有本原不慕荣利与人酬酢往来无些子客气以故交成莫逆老而愈深是岁冬诗谒君于纂修处见其案头鸾笺鳞集翻阅之下则知为君族宴香先生与君所编辑之宗谱是及展卷细读而若昭若穆左右诚秩秩也为本为支编次诚井匕也为贤为能阐发诚昭昭也为仕为宦誉扬诚煌煌也若规若条劝戒诚谆谆也为传为记衡论诚卓卓也若墓若坊峦头诚络络也为像为赞威仪诚抑匕也非心存仁孝学有根柢鸟能原原本本俾重华之祀永赖吴兴之业常新乎由此而宗祠可保由此而祭产可增由此而族姓可大可久等亲爱而聊本支神明于国史家谱之例而萃一姓百世之亲于不涣幸何如之诗才力绵薄讵敢弄斧班门贻笑大方不过因君族家乘告竣聊赘芜词以期附骥焉是为序
( J) M* l9 U7 y( k5 _
民国癸丑年仲冬月
, Q( N& D/ J6 P/ x愚弟义六张学诗敬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1 13:14
file:///C:/DOCUME~1/FW_YaoXJ/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纂修宗谱序
蓋闻族以人传人以祖传祖以谱传谱以所系大矣哉然谱古无之自晋贾弼之始撰十八世学士谱与夫宋眉山法礼家宗图为苏氏谱庐陵法史氏年表为欧阳氏谱三者克集大成遂为后世开谱学之宗而明谱学之义此族之有谱固无异乎国之有史也间尝旷观通都大邑中见有子姓繁庶者焉问以宗谱则茫然有人文蔚起者焉问以宗谱则茫然且有科名鼎盛富贵兼全者焉问以宗谱则又茫然是何以故或谓支分派别而未尝合辑也或谓代远年湮而失所凭藉也或谓士农工商因各有识业而不暇采访也迨久而昭穆昆矣又久之而亲疏淆矣迟之又久而长幼尊卑之分荡然凌夷矣一本之爱不笃九族之亲多遗吁可慨也已癸丑冬藩舘于家与姚家岭相距咫尺一日偶至伊族纂修处适聘之宴香二先生以谱稿示藩并嘱藩序其事藩义不容辞因再三歏曰君等欲整兴家族制度毅然以组成宗谱为前之爱而不遗九族之亲者其尊祖敬宗之深心毕见于兹夫姚氏自虞帝相承以来派衍重华声讫四海或为忠臣孝子或为纯儒骚客焜燿史册代不乏人而天下咸称为望族焉现君等有志纂修攷订世系举凡因仕宦而迁异地因贸易而徙他方者靡不具载而若者大宗若者小宗匕支既朗若列眉宗派复明如指掌分观焉则一本而万殊合观焉则万殊而一本上可绵大舜数千年之遗传下可继远公十余世之血统将见一族如一家一家如一人父与父言慈子与子言孝兄与兄言友弟与弟言恭岂天下之宗谱不修世次紊乱者所可同日语哉昔苏洵之言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又曰读是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藩于二先生之纂修谱牒而益信是为序
, V& m" }3 ~+ _: M民国二年孟冬月
) K, x% e4 d6 x* J3 f8 i2 L
后学刘远藩敬撰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1 13:17
湖北汉川县知事杨
* n# |4 b' P' H/ l f( A* ~为出示晓谕事
据士民姚楚文姚国鑑姚懋培姚懋玉姚懋显姚昭选姚昭烈等禀称民族世居县属自明迄今文武科第代不乏人先辈正长曾禀请族规约束子弟勿犯勿违奈族内多变正长诸人先后继逝年湮代远族规虚设现值民国成立民等邀集閤族公同聚议谓欲聊族情非纂修宗谱不可欲修宗谱非整顿族规不可经大众赞成已选定品行端正声望素孚之姚人和为族长姚人杰姚汉清为族正及姚懋才姚懋业姚懋年姚懋珊姚昭兴姚昭瑞姚懋环姚懋斌等为房长并酌拟条规悬挂祖祠以为刻日造谱之预备恐无示论和等不肯专责愚顽虽受约束是以议立条规公懇赏给示论俾专责任等情据此除批示外合行出示晓论为此示仰姚氏阖族人等和悉务各遵照后开条规互相劝勉自示之后倘敢任意违犯一经访闻或被该族正长指禀定即计开族规
一钱糧国家正项族内子弟自有纳税之义务临时不得闪躲抗欠其有祖祠
- y. ^) R8 P) w K公业糧米该族正长按季完纳不得彼此推诿
一孝为百行之首族中子弟倘有不遵教诲不勤奉养甚且任意触忤定即入
6 f' k5 z8 [* _1 a. C K* @. z
祠惩戒否则送官究治
一祭田原为修理祖墓春秋蒸尝而高倘有隐佔私卖及盗卖墓田或骑龙斩
+ p1 I6 {0 s$ \! A; O, _+ i0 Z
脉强葬者入祠议罚
一夫妇乃姒续所关倘或有买休卖休及滥伦婚配者公同议罚亦不准异姓
/ d% f' @# U- E6 o' ^4 x7 N5 ^' O& R
乱宗显背古训
z- E' B% D8 ~, t7 Q
一基督大教中外所重凡族中子弟信仰听便但不得因宗教而互相毁谤致
釀交涉
一乡邻须尚和睦倘有心术阴险暗结匪徒聚众滋闹或敢阻公霸费者定即
, \+ K! Q" K% c
, z3 \% } R2 s5 R
严加斥责否则族正长禀官惩办
一迎神赛会相沿虽久然不得藉端开釁私图报复倘或故意放纵者入祠重
% `* K( s3 U6 M3 i+ F* p* g惩
一各房户长为族子弟之表率平时宜洁己秉公尽心纠察倘或徇情怙过阳
7 }4 r* ~& q. \' h: [; x奉阴违藐祝祠规者经族正长查出轻则革除职任重则送官究治
) b% u& z( V- x" l8 q
右仰知悉
8 V; n3 V1 l7 P' o8 K中华民国二年十一月初十% z, l) r& Z, E' g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1 13:27
( R0 S& I! V+ l! `, j , |1 I( m% o& s
上传姚氏宗谱两百余年前两次纂修的谱序,$ ^6 S% X8 i- v1 ]
供大家研究以下之远姚氏迁徙问题时参考!
9 l1 ?0 G* {6 o, r# ~ 一、之远公是否属流官短暂寓居吉安吉水?
二、安定公徙离(江右)吉水是在明初还是明末?
三、之远姚氏是否为吉水三支世居姚氏(虎溪系、日岗系、桃溪系)之外的一支?
四、安定公徙离吉水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安国公同时徙离?安国公是否逝于当阳?
五、之远公是否为“元学士枢公”之后?若是则为枢公后第十二世还是第十七世?
六、“魏珰之乱”与之远姚氏迁徙有何关系?
七、之远姚氏第四代东旭公是否真有浙江衢州府通判的履职经历?
八、“吉安府参军”是否为明代所谓的“军户”?
九、“保奖道衔”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称号?
! j6 Q' ~/ z" W# Y& |2 w4 X
十、安定公妻程氏. E( E' v8 u7 x! E2 g4 _/ F
“系本邑康宁乡清水村名门之女”中的本邑是指吉水还是应城?
( }# m, z2 T V/ Z* m
( ?8 _3 z- U( W' h7 V
) l+ T9 k* Z: M2 Z' f, O$ @ s7 R % t4 C* n2 }( C
; h5 E( u$ A& t" c
作者: 姚世环 时间: 2011-4-27 20:19
我们是清朝末年由湖北随州迁到安徽广德,字派有“宗、德、永、远,世、泽”其他就不知道,不知是哪一支?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8 12:26
世环宗亲,我也是刚开始研究本家宗谱的,
自家的谱系现还了解不多,
更不用说其他宗系的情况了,
再上传之远姚氏宗裔的一些资料,
仅供您参考!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4-28 12:31
2 s& ]6 G6 R+ M
之远姚氏徙衍至今的宗裔概数及聚居地概略
一、宗裔人数概算
之远姚氏从安定公和安国公分别徙居湖北应城和当阳后,至第九代崇字辈,仅应城安定公房即达三十四人,此三十四崇字辈中仅崇厚、崇本两公分别从应城先后辗转迁居汉川范岭村。现范岭姚氏不算随州宗亲及散居外地者,聚居范岭的后裔即约一千人,按此概率算,现湖北之远姚氏仍以聚居形式生活的后裔约为三万五千人。
二、聚居地概略
之远姚氏从江西吉安吉水徙居湖北应城和当阳后,又分别以应城和当阳两地为中心向外迁徙,崇厚、崇本两公及其后裔迁徙三次才先后定居汉川范岭村,后其中又有部分宗亲徙居随县,按此概率算,之远姚氏的寓居地或聚居地至少有一百个村落。据闻近代曾来范岭联络续谱的川邑之外的有孝感和潜江两市的宗亲,至于之远姚氏徙居地还有哪些,现在不得而知,有待宗亲寻根综合。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5-30 13:05
徐霞客丙子(公元1636年)
腊月吉安游日记(摘录于《江右游日记》)
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故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称江东。我国古代习惯从北往南看,则东在左,西在右。江西省在江右,故江右即指今江西省。 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记》中记录由浙江常山入江西,大致游程是玉山—上饶—弋阳—贵溪—金溪—建昌(今南城)—新城(今黎川)—南丰,回到建昌游麻姑山然后西游至宜黄—永丰—吉水抵吉安,游西园,西进至永新,北行游武功山,西入湖南。 此行霞客在吉安考察近两个月,除记录沿途自然地理外,还提到了世居宗族和魏珰之祸等社会历史情况,对于考证吉水宗族迁徙地有一定参考作用,现摘录其中部分内容,供大家研究。
。。。。。。。9 ~9 n( K; n8 j( b- C& \
二十七日 〔舟发〕乌江,三十里,丰陂宿。
6 ?- f0 r' }; U7 g 二十八日 十里,将军。二十里,永丰宿。
3 P6 n/ t! M4 f- J! V7 I2 x+ n 二十九日 自永丰西南五里放舟,又三十五里北郊。吉水界。二十五里,亦名乌江。又十里,下黄宿。
4 U2 J7 r6 x: L: r, j% G8 I 三十日 早行。二十里,凤凰桥。溪右崖上有凤眼石,溪左为熊右御史概所居。又五里抵官材石,溪左一山崖石嶙峋,曰仙女排驾。遂绕吉水东门,转南门、西门、北门,而与赣水合。盖三面绕吉水者为恩江,由永丰来。赣水止径北门。- D+ b u3 |6 [$ I# H6 A; R
十二月初一日 先晚雨丝丝下,中夜愈甚,遂无意留吉水。入城问打听张侯后裔。有张君重、伯起父子居南门内,隔晚托顾仆言,与张同宗,欲一晤,因冒雨造其家云。盖张乃世科而无登第者,故后附于侯族,而实非同派。君重之曾祖名峻,嘉靖间云亦别驾吾常,有遗墨在家云,曾附祀张侯之庙,为二张祠。此一时附托之言。按张侯无在郡之祠,其在吾邑者,嘉靖时被毁已久,何从而二之?更为余言:侯之后人居西园,在城西五六十里,亦文昌乡也;族虽众,无读书者,即子衿秀才亦无一人。余因慨然!时雨滂沱,以舟人待已久,遂冒雨下舟,盖此中已三月无雨矣。时舟已移北门赣江上。由北门入至南门之张氏,仍出北门。下舟已上午,遂西南溯赣江行。十里,挟天马山之西。十里,过小洲头,东有大、小洲二重,西则长冈逶迤,有塔与小洲夹江相对。至是雨止日出。又十里,转挟螺子山之东,而泊于梅林渡,去吉郡尚十里。既暮,零雨复至。螺子,吉郡水口之第一山也。
9 L& A1 ^( L- ?; B; A! j5 k; t 吉水东大而高者,曰东山,即仁山也。太平山在其内,又近而附城,曰龙华寺。寺甚古,今方修葺qì修整,有邹南皋先生祠。佛殿前东一碑,为韩熙载五代南唐重臣,著有《宁史·南唐世家》撰,徐铉八行书。盖即太平西下之垅,南北回环,琐成一坞,而寺在中央。吉水西为天马山,在恩、赣二江夹脊中。北为玉笥sì山,即峡山之界赣江下流所经也。南为巽xùn峰,尖峭特立,乃南皋先生堆加而峻者,为本县之文笔峰。建昌人言军峰为吉水文笔,因此峰而误也,大小迥绝矣。9 x) B) h) ~6 ~4 O( R
初二日 黎明甫刚刚挂帆,忽有顺水舟叱咤而至,掀篷逼舟,痛殴舟人而缚之,盖此间棍徒托言解官银,而以拿舟吓诈舟人也。势如狼虎,舟中三十人,视舟子如搏羊,竟欲以余囊过其舟,以余舟下省。然彼所移入舟者,俱铺盖铃串之物,而竟不见银扛,即果解银,亦无中道之理。余谕其此间去吉郡甚近,何不同至郡,以舟畀bì给以汝。其人闻言,咆哮愈甚,竟欲顺流挟舟去。余乘其近涯,一跃登岸,亟觅地方王姓者,梅林保长也。呼而追之,始得放舟。余行李初已被移,见余登陆,乃仍畀还即归还;而舟子所有,悉为抄洗,一舟荡然矣。又十里,饭毕,〔抵吉安郡。〕已过白鹭洲之西,而舟人欲泊南关;余久闻白鹭书院之胜,仍返舟东泊其下,觅寓于书院中净土庵。是日雨丝丝不止,余人游城中,颇寥寂,出南门,见有大街濒江,直西属神冈山,十里阛闠,不减金阊也。8 P' @* N2 T3 z( d7 ], ~8 \1 Y
初三日 中夜雨滂沱。晨餐后,即由南关外西向神冈。时雨细路泞,举步不前,半日且行且止,市物未得其半,因还至其寓。是日书院中为郡侯季考,余出时诸士毕集,及返而各已散矣。郡侯即家复生,是日季考不亲至,诸生颇失望。
9 q4 \( s" x c) c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5-30 13:06
初四日 雨。入游城中,出止白鹭洲。
/ a6 R6 w `$ t, ?% Y: _+ p 初五日 入城拜朱贞明、马继芳。下午,取药煮酒,由西门出,街市甚盛。已由南门大街欲上神冈,复行不及也。 D! l/ U% ~9 w; \/ u
初六日 卧雪鹭洲。 7 Q( O: [0 w; `
初七日 卧雪鹭洲。下午霁,入城。由东门出,至大觉庵,已在梅林对江,不及返螺子。 ! a; m' R9 K1 h+ R$ W) a! y
初八日 由鹭洲后渡梅林,五里。又东北十里,大洲。乃东十里入山,登洲岭,乃南山北度之脊,因西通大洲,故云。从岭直上五里,天狱山。下直南十里,宿南山下坑中季道人家。 % d6 ?" e3 k: t5 E5 V8 o
初九日 东十里,出山口曰五十都。东南十里,过施坊。人家甚盛。入山五里,直抵嵩华山西麓,日虎浮,拜萧氏。其外包山一重,即与施坊为界者也,东北从嵩华过脉,今凿而烧灰,西面有洞云庵向施坊焉。
. z) q& G, [# O) W% _7 H! _ 初十日 登嵩华山,上下俱十里。
1 q+ k1 v3 m' z& m1 T, x1 {% Y 十一日 游洞云。由北脊来时,由南峡口大路入,往返俱六里。 9 p4 j) B4 s8 T6 P
十二日 晨餐于萧处,上午始行。循嵩华而南五里,镜坊澎。东为嵩华南走之支,北转而高峙者名香炉峰,其支盖于查埠止十里也。又南五里登分水岭,逾岭东下五里为带源,大魁王艮所发处也。由带源随水东行五里,出水口之峡,南入山。三里为燕山,其处山低岭小,居民萧氏,俱筑山为塘以蓄水,水边盛放。复逾小岭而南,三里,过罗源桥,复与带溪水遇,盖其水出峡东行,循山南转至此。度桥而南,山始大开,又五里宿于水北。 : d( P8 E, z9 ^2 v; C' b! `9 X
十三日 由水北度桥,直南五里,渡沪溪桥,是为夏朗,即刘大魁名俨发迹处也。又南五里,为西园张氏,是日在其家。下午,淮河自罗坡来。 ) _$ ?8 v* g+ |( B. a
十四日 雨雪。淮河同乃郎携酒来。是晚二巫归。
! d7 p' S: G U) y! ~: w @" L 十五日 霁,风寒甚。晚往西山。
$ {1 |- y, g( r# P5 t 十六日 张氏公祠宴。 d# u: f4 q }5 J
十七日 五教祠宴。 ' G6 N# ~4 D8 z# N1 `! [5 m$ M- a: j
十八日 饭于其远处。上午起身,由夏朗之西、西华山之东小径北迂,五里西转,循西华之北西行,十里,富源。其西有三狮锁水口。又西二里为泷头,彭大魁教发迹处也,溪至此折而南入山。又五里为潇泷,溪束两山间,如冲崖破峡,两岸石骨壁立,有突出溪中者,为“瑞石飞霞”,峡中有八景焉。由泷溪三里,出百里贤关,谓杨救贫云“百里有贤人出也”。又西北二里为第二关,亦有崖石危亘溪左。又西北三里,出罗潭,为第三关。过是山始开,其溪北去,是为查埠。又西北五里后与溪遇,渡而北,宿于罗家埠。 * T) V1 O2 V# M6 G
十九日 昧爽行。十里,复循西岩山之南而行,三里为值夏。西八里,逾孟堂坳,〔则赣江南来,为浇洋入处。〕又二里,张家渡,乃趁小舟顺流北下。十里,有市在江左,曰永和,其北涯有道,可径往青原。乃令张氏送者一人,名其远,张侯之近支。随舟竟往白鹭;而余同张二巫及静闻,登北涯随山东北行。五里,入两山之间。又一里,有溪转峡而出。渡溪南转,石山当户,清涧抱壑,青原寺西向而峙。主僧本寂留饭于其寒,亦甚幽静。盖寺为七祖旧刹,而后沦于书院,本寂以立禅恢复,尽迁诸书院于山外,而中构杰阁,犹未毕工也。寺后为七祖塔,前有黄荆树甚古,乃七祖誓而为记者。初入山,不过东西两山之夹耳;至北坞转入而南,亦但觉水石清异,涧壑潆回;及登塔院,下瞰寺基,更觉中洋开整,四山凑合向中靠拢。其坞内外两重,内坞宽而密,外坞曲而长,外以移书院,内以供佛宇,若天造地设者。余以为从来已久,而本寂一晤,辄言其兴复之由,始自丙寅、丁卯之间。盖是寺久为书院,而〔邹〕南皋、〔郭〕青螺二老欲两存之,迎本寂主其事。本寂力言,禅刹与书院必不两立,持说甚坚,始得迁书院于外,而寺田之复遂如破竹矣。寺前有溪,由寺东南深壑中来,至寺前汇于翠屏之下。〔翠屏为水所蚀,山骨嶙峋,层叠耸出,老树悬缀其上,下映清流,景色万状。〕寺左循流而上,山夹甚峻,而坞曲甚长,曲折而入十里,抵黄鲇岭。坞中之田,皆寺僧所耕而有者。入口为寺之龙虎两砂,回锁隘甚,但知有寺,不复如寺后复有此坞也。余自翠屏下循流攀涧,宛转其间,进进不已,觉水舂菜圃,种种不复人间。久之,日渐西,乃登山逾岭,仍由五笑亭入寺。别立禅即本寂出山,渡溪桥,循外重案山之南五里,越而西,遂西北行十里,渡赣江,已暮烟横渚水中之小块陆地,不辨江城灯火矣。又三里,同二张宿于白鹭洲。 0 t. K/ A, H6 Y; V- L7 K/ {
二十日 同张二巫、静闻过城西北二里,入白燕山。山本小垅,乃天华之余支,寺僧建竖,适恰逢有白燕来翔,故以为名。还由西门入,至北门,过黄御史园,门扃jiōng关闭不入。黄名宪卿,魏珰事废。又北入田中丞园。田名仰。园外旧坊巍然,即文襄周公即永乐进士周忱之所居也,鲁灵光尚复见此,令人有山斗即泰山北斗,意指仰慕之人之想。日暮寒烟,凭吊久之,乃出昌富门,入白鹭宿。
3 u, @7 ^7 ^" `" h/ A 二十一日 张氏子有书办于郡上,房者曰启文,沽酒邀酌。遂与二巫、静闻由西城外南过铁佛桥,八里,南登神冈山顶。其山在吉安城南十五里,安福、永新之江所由入大江处。山之南旧有刘府君庙,刘名竺,陈、梁时以曲江侯为吉安郡守,保良疾奸,绰有神政,没而为神,故尊其庙曰神冈,宋封为利惠王。下临安、永小江。遂由庙左转神冈东麓,北随赣江十五里,至吉安南城之螺川驿。又三里,暮,入白鹭。
; B1 K: c& n' [1 e 白鹭洲,首自南关之西,尾径东关,横亘江中,首伏而尾高。书院创于高处,前铸大铁犀以压水,连建三坊,一曰名臣,二曰忠节,三曰理学。坊内两旁排列号馆,为诸生肄业之所。九县与郡学共十所,每所楼六楹。其内由桥门而进,正堂曰正学堂,中楼曰明德堂;后阁三层,下列诸贤神位,中曰“天开紫气”,上曰“云章”。阁楼回环,而阁杰耸,较之白鹿,迥然大观也。是院创于宋,至世庙时郡守汪囗受始扩而大之。熹庙明熹宗朱由校时为魏珰指魏忠贤所毁,惟楼阁未尽撤。至崇祯初,郡守林一囗仍鼎复旧观焉。
- n( p6 {# r. _! I7 L( A6 J8 a 。。。。。。。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06
8 ^6 u/ @4 l2 U# U6 _& i: O1 P: m% G
之远姚氏蕃衍至第九世崇字辈,仅应城安定公房即达三十七人,此三十七崇字辈中仅崇厚、崇本两公于明万历年间联袂从应城辗转迁居汉川,其余三十五崇字辈诸公及后裔现不得所踪,尚无音讯。
. F' B$ a+ h6 ]+ l5 s2 L现上传宗系相关资料,翹望裔亲寻宗垂览!
* r, j9 q/ P3 z: ^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09
9 D8 ^. e ~- n. x+ U- H3 E
% |3 C0 j8 q' h4 ~! q之远姚氏本宗前九代世系图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18
( e) D. I3 e! M8 T
( z0 Z$ B4 x" T1 A4 }# h( }
4 v# w4 P, A! a& v
: J: u4 _1 ~. b3 K9 u九至十三代厚公房世系图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22
1 v/ j5 n: i% K) S* e: Q
7 v5 A) r$ o% Y
之远姚氏宗谱辈字表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26
2 {* t4 _# E2 Q& ^5 _+ `
' x2 h i7 I" P* \6 J1 l* A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35
! X6 r: U3 Q0 {9 l: H0 D$ K0 I5 l+ n0 }0 X% ~7 V1 }$ K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二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37
7 ^" q$ X" e2 h* h
3 O$ D, w- b% k! \0 ]& k1 ~7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三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40
& e( L: f# M8 g5 n1 K8 ]( V! T! {- T8 [4 O& h! z0 i0 R# b( b, L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四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42
: C, F/ G: `5 f0 |
; |' ^% z* A# h6 w: A7 n9 H* F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五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43
* \3 P, K0 T3 A9 N; o% k6 i. I! [9 `6 B3 P& f' f) S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六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44
) M# v9 t8 b3 ~
- @4 u/ g2 y! f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七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46
: M8 y! q/ j% X. u4 t3 | q% |" L
8 h* P, W" |# c+ O8 u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八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48
& ^* Z' Y1 p$ {' ]2 p/ `
5 m9 n' m1 n' p' q* D# t/ n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九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49
& Q3 \- y4 J+ ^% b: h1 U5 b+ c- ^
7 H3 w7 u, {% N' u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十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50
, S/ W! `' ^7 i$ |& H' B
* ]# U$ X; D: f) \' z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十一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51
) w8 p, K# e% |4 a
( A: [, G) ~ t/ T% Y1 a2 P7 O+ F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十二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53
4 l6 v+ m$ t; O) @2 W
3 {; I4 |9 W! i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十三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54
( \: t' ?% J* X2 ?2 n, p. S+ [: B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十四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55
6 \+ v! f9 B7 X! d" o, b& E6 y0 K& J' U8 R( @, f# M' W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十五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57
9 r5 l8 c" R" G( r: y
2 l% P1 y+ ?8 E. l%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十六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1:58
% f/ q! W1 f2 g o% o' e& p
$ L% w" B* W1 B" q* ?) z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十七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27
, D x$ {: S# @) L, J+ c5 ?! D6 P- Q' C( n3 t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十八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28
+ n- W; b; K2 ?1 C4 o; G8 a+ A) R' N1 G/ ~0 l# s- ^5 z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十九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30
, p/ T4 R5 Z7 e a5 u) q( Z- P1 z' p* G# Q" v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二十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31
) K* v& m; k$ E; u+ t$ @1 F( L
# x" f) K1 _6 ?6 S( c7 s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二十一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32
/ F5 y: }" c0 R. W# `8 U. L/ B
* `& u B: a4 }0 m& H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二十二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33
2 f% N4 a, G0 M0 A9 H& z; d/ t0 m5 r. \2 d; M$ R) h" v4 p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二十三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34
# [# x5 L4 T8 v2 M0 b1 a; ~5 o( H3 m0 S4 [9 j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二十四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35
4 _2 |) M) A. F2 t$ {. n& x3 j: I
0 x9 M- o1 x$ o!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二十五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36
* {0 L% h) e1 S3 U1 R2 V) k! y, B# _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二十六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39
9 X* V" j% R3 Z/ Y: G- q
0 @6 b& ]- {0 P% H$ O* O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二十七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40
7 }7 _ M1 q& p1 {( D$ z m& s% A" L w( ^9 ]& j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二十八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6-14 12:42
9 g4 c& f- p) ]; q* n! A7 z+ t! E! F% O
4 j! s1 p& i$ b5 L
之远姚氏五至九世世系谱介之二十九(完)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9-19 15:29
, [: O9 ]) h" k# M8 w" W1 Z
4 _7 o2 I, I3 ~ N% l$ \/ `2 F
按:传统的“封建”社会解体前,家族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单元(社区),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一般建有自己的祠堂作为“家庙”祭祀祖先。
7 }2 I% v! u/ o% ` Z/ |
祠堂主要有以下用途:一为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二为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以作为活动之用;三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亲们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会聚场所;四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五是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祠堂上学。
3 ~) [- Z4 O* k/ x8 E& o
基于这些用途,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多数都有堂号,堂号制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往往还配有联对。有的祠堂有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家族历史的重要物证。
+ L E" {( p3 T' j
虽然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运动”中祠堂多数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但保存的或谱记的祠堂物证是姓氏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
; @- q F1 U2 d6 v& J
现上传重华堂姚氏宗谱所载之远姚氏厚本二公后裔徙居湖北汉川范岭村后所建宗祠的建筑结构示意图及地理方位示意图,供大家参考,但愿裔亲从中能够找到些许寻宗线索。
+ y- E% T0 E8 J5 {/ u. S. x+ X, b
/ e9 m: f5 D/ x3 l; a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9-19 15:34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9-19 15:37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9-19 15:39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9-19 15:39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9-27 17:58
之远姚氏前九代准生辰大概断代
本宗十四世祖应期公重订家谱时,不知出于何种因素(或许重订所依底本八世祖俊公手中老谱既是如此),之远姚氏前九代先祖只有寿岁记载,却没有具体的生卒年代。
6 r- y+ g1 H0 q
现据家谱中关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崇厚、崇本两公从湖北应城联袂徙居汉川的记载,以三十年为一代,大致推算聊元公约生于公元1300年,之远姚氏前九代(准)生辰大约如下:
) K$ a0 X# F o9 V4 m% [5 s; c1 t
1、第一代之远公(寿61岁)约公元1330年生
. f& u! U* e( Q
2、第二代安定公(寿80岁)约公元1360年生
+ I9 t& c& r6 q% v1 I' ?( f/ ~1 J
3、第三代文禄公(寿69岁)约公元1390年生
, {1 z8 ~& @5 G! ]
4、第四代东字辈准生辰约为公元1420年
8 F0 v$ X& ] N4 J: c
5、第五代之字辈准生辰约为公元1450年
+ X& q9 x2 D/ F6 K# \& j w
6、第六代广字辈准生辰约为公元1480年
' D* t6 e- J3 g$ E7 k3 `9 S1 ]3 ~. H
7、第七代自字辈准生辰约为公元1510年
. S! {' B s6 ^. |4 X
8、第八代人字辈准生辰约为公元1540年
+ @. Z# g4 B9 Q8 W H/ F8 M
9、第九代崇字辈准生辰约为公元1570年
- y- {2 ?7 S6 J& d2 r! y
(注:准生辰为每代大概出生年代,每代人中具体的生辰年代可上下浮动。)
& p% A. _+ b; X* Z
1 e% N+ n- h G! p) C) S' b/ r# t7 h
* Y7 }# k9 ]4 z4 k) n# S
+ U( l; d% a" s7 y5 {3 F7 f, T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9-29 12:56
# ]) X+ U2 u% I, B* L2 X( P
之远姚氏若为枢燧后裔的猜想之始祖名讳隐玄
2 o. r) w0 A3 y3 z7 E
按过往起名避讳规则,“远”、“元”相忌,故之远姚氏始祖“之远”及其父“聊元”以此为名行于世的可能性不大,家谱中这两个先祖的谱名或许只是为后人寻根问祖留下的线索。真若如此,引发以下猜想:
% t# k9 A* n2 y; s
查词典,“聊”字有如下释义:一作动词:义之一耳鸣;义之二依赖、凭藉;义之三闲谈。二作副词:义之一略微、略;义之二姑且、暂且。三作形容词,义之一惊恐、恐惧的样子;义之二精、深。
1 m) n, E* r% D) o2 {
查词典,“聊”的同音字有:“辽”和“了”;“元”的同音字有“源”和“远”;“之”的同音字有“致”。
& |/ _2 x/ c) Y0 k* Y
据字义,猜想“聊元”、“之远”隐含家史信息有五:
% D# B( X: e+ x! J0 x6 v E
1、辽源。先祖曾在现辽宁朝阳生活,曾仕契丹、辽、金等朝;
7 b& y7 X: d, ~
2、藉元。惊恐地短暂依赖蒙元政权;
* A6 U7 B2 t3 D/ w8 O. {1 |* A
3、了元。目睹元朝政权完了结束;
4 K$ S! V; i, D6 s
4、致远。或若即若离暂且离开祖居之地或迁徙卜居新的安居之地。
. E6 Q' }( Q" l" S8 h" c1 c) |
5、始祖。为枢燧姚氏分支之一的始迁祖。
6 P# B* O! J1 O% r7 W5 Z8 D1 N) X; {
! `1 A6 l1 J9 p$ e
# l) X; J2 `( D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9-29 18:40
4 d4 ^9 |/ x/ C _ L
之远姚氏若为枢燧后裔的猜想之世系代数推测. G; H- z, W& c) h( s/ ?2 ^
9 K* o# o$ F2 @9 y6 H' w
按本帖之远姚氏前九代准生辰推测聊元公约生于公元1300年,之远公约生于公元1330年,这个推测上下误差应不会超过二十年。
以枢公为始祖,枢燧姚氏第三代燧公房后嗣(赵氏夫人出)情况,据《牧庵年谱》和《文献公神道碑》记载为燧公长子埙生于公元1284年,第二子圻生于公元1292年,幼子石城生于公元1299年。炜公出生晚于燧公二十六年,炜公房后嗣应晚于燧公房。燉公房后嗣资料现不掌握。
据此,之远姚氏若为枢燧后裔,之远公应不会超过第七代,不应为谱记枢公第十七代孙,也不应是谱记枢公第十二代孙。若真为枢燧后裔,之远公最有可能是枢公第四代或第五代孙。
作者: 姚述斌 时间: 2011-10-1 07:09
* O- |0 L! i& C! L, M' b& u
. R7 w/ {. V0 e. V
: T1 y: Z. w* m/ L* n+ A3 g
! O$ d+ P$ i: |. v 各位宗亲国庆快乐!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10-17 19:22
之远姚氏若为枢燧后裔的猜想之迁徙路线探幽
3 }1 ?6 X8 s; v. s( ]# \
之远姚氏湖北汉川厚本公重华堂谱之远公谱介:“先父聊元以平贼有功升江西吉安府参军,未几殁于任所,公遂卜居吉水县之仁寿乡陇口堡”,另据该谱安定公、安国公谱介,之远姚氏始祖“聊元公—之远公—安定公(安国公)”的迁徙线路为“(江西)吉安—(江西)吉水—(湖北)应城(当阳)”。之远姚氏若为枢燧后裔,据相关史料推测聊元公宦居吉安之前,祖居地可能有三:
) @& F/ ^4 ~2 F: {5 S9 w+ J
1、湖北郢城。据《牧庵年谱》,燧公先后定居河南邓州和湖北郢城,卒后葬于郢城(可能为现钟祥市)北台陂乡。若聊元公确从郢城迁出,极有可能为燧公后。
( V! R4 N% [" N1 ^
2、河南辉县。据明代刘昌《〈中州名贤文表〉卷一四跋》记,当时辉县所居姚氏为“燉公之后”。若聊元公从辉县迁出,为燉公后的可能性较大。
- l' O& i) _: b/ t/ _# ~
3、河南洛阳。据《文献公神道碑》记,“当元贞二年五月,炜徙(枢公)葬,卜于西洛金门山祖茔”,由此可见炜公后认祖归宗于洛阳西。若聊元公从洛阳迁出,为炜公后的可能性较大。
, O- H9 ]3 N. m+ y& g4 w# U
4 t) S( v( w3 S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10-17 19:48
之远姚氏若为枢燧后裔的猜想之迁徙路线探幽
( k9 n, }* q* r* B# ], c
& f& M! A* r' f" d z% ^ v3 l0 \, ]- _/ p# c* ~7 d/ S" s
0 h) d+ X7 z& e$ q
6 I0 `: m) Y, [4 _( h 之远姚氏湖北汉川厚本公重华堂谱之远公谱介:“先父聊元以平贼有功升江西吉安府参军,未几殁于任所,公遂卜居吉水县之仁寿乡陇口堡”,另据该谱安定公、安国公谱介,之远姚氏始祖“聊元公—之远公—安定公(安国公)”的迁徙线路为“(江西)吉安—(江西)吉水—(湖北)应城(当阳)”。之远姚氏若为枢燧后裔,据相关史料推测聊元公宦居吉安之前,祖居地可能有三:
9 F" D# q9 X7 P+ ~9 \! Z" `' n- n
" g3 o; l9 h& {8 t- }" z% i( m, \$ S* q* j0 P
$ F+ ]1 n! Y' y m) r* E" F, Y1 Q2 K. g
5 c) {) g/ V- o& b U9 C 1、湖北郢城。据《牧庵年谱》,燧公先后定居河南邓州和湖北郢城,卒后葬于郢城(可能为现钟祥市)北台陂乡。若聊元公确从郢城迁出,极有可能为燧公后。/ J: H& R. o) t6 Z6 x
+ W a8 ~; u" x, `9 y) g, n0 ]
9 ]2 U; o! M4 Y) [: P
% O( L. P% `" j( p0 Y4 z- f
' d3 S& H6 f; k u$ b 2、河南辉县。据明代刘昌《〈中州名贤文表〉卷一四跋》记,当时辉县所居姚氏为“燉公之后”。若聊元公从辉县迁出,为燉公后的可能性较大。0 S2 q% S7 e9 y1 w" ^, ]
8 x+ M4 {* k- i' k6 _- S% }7 `* Z; K# C5 D- ?! Q, p
) c6 r2 [! D# |9 L! e
% i4 C+ e0 [# B+ s2 u 3、河南洛阳。据《文献公神道碑》记,“当元贞二年五月,炜徙(枢公)葬,卜于西洛金门山祖茔”,由此可见炜公后认祖归宗于洛阳西。若聊元公从洛阳迁出,为炜公后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 姚雪莲 时间: 2011-11-13 01:50
我家在当阳,据传,当阳地名已有两千多年,但当阳的姚姓聚居地并不多。。。族谱上可有在当阳的具体地名
作者: 姚立行 时间: 2011-11-15 12:48
之远姚氏迁居当阳的始迁祖为安国公,厚本公重华堂谱记为:# ?) x3 | u" i9 @6 B5 |
"安国字瑞麟,之远次子,少心鞍马,齐力过人,里党有急难,多赖公拯救.后因魏珰之乱,年不顺成.妣徐氏迁湖广安陆府之当阳县,分支居住,子孙蕃昌.自此分为应(城)当(阳)两房."; k. X! U! n9 V7 ^% }5 T) b3 y
该谱并无当阳具体的地名.
5 `5 S8 I5 I a- c0 W* U$ K谱中提到"魏珰之乱",所以让我产生之远姚氏是明初还是明末迁出的疑惑!
6 j5 Z1 W9 Z& W此处记载与前述断代存在矛盾,不知是我推测有误还是谱记历史瑕疵?
作者: 南昌姚卿堂 时间: 2011-12-6 16:29
为情为义宗亲:你是湖北孝感市应城的宗亲吗?十二月四日.我们江西南昌姚氏举行了一年一次叙谱祭祖大典.有湖北黄陂区.孝昌.孝南.大悟县的正一公的后裔[又名仕远.字子实]叁拾余人参加,他们的字辈与你们相同.正一公从江西过籍后.发展到十一世,也就是二百多年前的清朝康熙皇帝为表彰姚氏缔虞公任四川巡抚施政有功.先后两次御赐姚氏排行[前廿四字:承余姚之正绪.立芳名于永世.诚为善以必昌.念前修其复始。
4 I+ F7 `9 S, \# q, w2 ?& i$ o6 z 后七十二字:务盛德大开基.求忠孝在薰篪.守勤俭遵家训.用慈和舆国宜。......你们是否与黃陂区蔡店乡姚家山的宗亲联糸过吗?他们此地是正一公发源地。
作者: 姚文长 时间: 2012-4-26 14:15
近况怎样?
作者: 南昌姚卿堂 时间: 2012-5-2 22:47
据江西南昌与湖南平江族谱记载:仲勝之子仕清名景雅迁居庐十五都地名大汾即今安福,属彦国公二十五世孙。仅供宗亲们查考。
作者: 姚良韬 时间: 2012-10-1 22:00
据立行宗亲的帖:"枢燧之远姚氏源流大概可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汉英公前世系待考(公元951年前),第二阶段:汉英公后九代简史,第三阶段:燧公后三代断层(元末明初),第四阶段:之远后九代简史,第五阶段:厚本十六代信史(明万历年后).$ A2 a: v0 |, L, k: C x" I
枢燧之远姚氏第二、四、五阶段已有可信的历史资料,现在寻根问祖的主要难点有二:一为第一阶段往上溯源;二为厘清第三阶段断层情况。希望通过姚网这个平台,推动各地宗亲搜集资料、沟通情况、共同研究,解决上述两个难题,重点解决元末明初第三阶段断层的世系衔接问题。"
("寻河南浙江山东湖北江苏枢燧姚氏源流线"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0392&extra=page%3D5)
, j- m# m4 Z1 R+ A8 o0 s我建议以寻找万历年三十多位崇字辈后裔为重点!只要找到一个宗裔,就可能有重大突破!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