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六安姚远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说百家姓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家修谱找姚网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4-3-2 18:30 编辑
' R0 v& c7 Q, F! D& O( e
8 K5 O2 H8 G- L0 n$ }' @( Q; ~6 R排名: 43、蒋(姓)1 h$ y, ^; `5 s8 ]: X; E
   由来: 在西周初实行的周朝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中,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春秋时,蒋国被楚国所灭,子孙用国号蒋作为姓氏。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先秦时期,蒋姓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发展繁衍,后来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有不少人离开故土,去开辟新的天地。东汉建武年间,蒋横帮助光武帝刘秀讨伐赤眉有功,升为大将军,后来遭到别人的陷害,他的9个儿子避难四方,等到光武帝省悟后,9个儿子都跟随封侯,子孙蕃盛,人丁兴旺,所在地以东汉以后的江南蒋氏多出自宜兴。蒋氏在南北朝时期已比较广泛地分布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在元、明时期福建、广东的蒋氏已发展成为大族。三国时蜀汉有个政治家蒋琬,被诸葛亮称为“社稷之器”。北魏有博昌人蒋少游,精通书画、雕刻。唐代有个文学家蒋璨,南宋有个词人叫蒋捷,明代有个福建农民起义首领蒋福成,清代有个文华殿大学士叫蒋廷锡,还有戏曲作家、文学家蒋士铨,篆刻家蒋仁文学家蒋敦复,词不达意人蒋春霖,近现代有国民党总裁、国民党政府总统蒋介石,1949年被中国人民打败,后率领他残余的部队退到台湾,1975年在台北病死。蒋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43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4-3-2 18:31 编辑 6 H; L0 t) ^! q: a4 c/ T

1 c! b5 F9 q5 V- y4 z排名: 44、蔡(姓)
3 ^8 c, c: W- l* x. F* N' R* C3 z; k( b   由来: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灭了商国以后,封功大臣昆弟,将弟弟叔度(就是周文王第五儿子)封在蔡(现在的河南上蔡西南)。春秋时,蔡国受楚国的逼迫,曾经多次迁移到新蔡(现在的河南),昭侯迁到州(现在安徽凤台),在公元447年被楚国灭掉。先秦时期,蔡姓主要是在现在的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职居当地的。现在的北京、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境内在战国已经有了九蔡的居民,汉代已经有蔡姓人住在现在江苏民、浙江,但是现在的河南仍是蔡姓的主要居区。在现在的河南杞县,直到南北朝时期,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蔡姓人住在现在宁夏、甘肃境地。蔡氏移居福建,此后,又有一大批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又移居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国。东汉桂阳(现在湖南郴州市),有个人叫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因为被后世传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还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陈留圉人,精通历史、音律、天文、也能画画;他的女儿蔡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精通音律。南朝宋代有个画家蔡斌,善于画人物,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北宋书法家蔡襄,太师蔡就,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学者蔡沈。金国有文学家蔡松年。元代有江西农民起义首领蔡五九,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蔡伯贯。清代嘉庆年间有个东南海上起义军首领叫蔡牵。现代教育家蔡元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家蔡锷,蔡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44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4-3-2 18:31 编辑
" ?, X) r/ |4 A2 k
/ l4 j( X8 j  \6 o6 r. q. B排名: 45、贾(姓)
/ X6 t9 H7 @& _' n. m: A
    由来: 是来自山西襄汾的姓。贾姓是以国为姓氏和邑作为姓的两个源头,均出自一个叫“贾”的地方,这个贾地,在现在的山西襄汾县西南。西藏自治区周时,周康王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明封在贾,建立贾国。公元前678年,并吞了贾国的领土,贾国灭亡以后,子孙用原来的国号作为姓氏,就是贾姓。后来,晋襄公把原来贾国的土地赏给射姑,作为他的封邑,他的后代以封邑作为姓,又形成一支贾姓氏。先秦时期,贾氏除了在现在的山西省境发展外,已经有迁到现在的河南、山东。此后,河南贾姓繁衍昌成,人本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东)人,西汉还有政论家贾山,颍川(郡治现在的河南禹州市)人,这说明西汉时贾姓名人主要出自现在河南,同时已有贾姓人迁到现在的陕西。东晋时已有贾姓人渡过江住在江、浙一带。唐、宋时期江南的许多地方都已经有贾姓居民,贾姓移居海外,大约在清代,西汉时有个水利家叫贾让,悉心研究前人治理黄河的历史,在公元前7年提出了著称《治河三策》。东汉有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北魏时有贾思勰,因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而知名于后世。唐代,贾姓有两个人任宰相。一个是贾耽,一个是贾束,还有个学者贾彦,诗人贾岛,并宋有数学家叫贾宪,南宋有个权奸叫贾似道,元代有个水利家叫贾鲁,明末有个鼓词作家吊贾凫西。贾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45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4-3-2 18:32 编辑
* L, A9 S. N# F- r8 W, E
  v1 `+ s8 m2 A: y2 V排名: 46、丁(姓)
/ {7 |& M2 |5 i" C) l' e7 L
   由来: 周武王灭了商国以后,大封诸侯,他重要的封国之一为齐国,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死了以后,他的儿子丁公吕及接替他的位置。丁公吕及的子孙中有一支用“丁”为姓,此外,丁姓还有三支是其他姓所改的,分别形成在三国时的吴国,北宋,明初,吴国宗的亲戚孙匡,因违军令,改姓为丁。北宋时有个无赖叫于庆,为了攀附姓丁的宰相,改姓为丁。明初有个丁鹤年,回族人,入中国以后便用丁作为姓。秦汉时期,丁氏的聚地主要是在现在的山东、江苏省境,同时已经有的迁到现在的河北、陕西、广西、湖北等省。三国、西晋时期,丁姓在江南分布更为广泛。清嘉庆年间,闽粤丁姓有移居台湾的,此后又有人徙居到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丁姓名人辈出,东汉有经学家丁恭。公元968年,丁部和他的儿子丁琏削平十二使君后,创建越南丁朝,称为瞿越国,历时12年,北宋有个藏书家丁岂,文字训诂学家丁度。明代有个画家丁云鹏。清代有文学家丁耀亢,“西泠八家”之首丁敬,四川总督丁宝桢,节度水师、事务大臣丁日昌,藏书家丁丙,海军将领丁汝昌,近现代有地理学家丁谦,医家丁甘仁,医学书局创刊办人丁福保,农学家,水稻专家丁颖。丁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46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4-3-2 18:33 编辑 5 _* z3 D/ P5 Q& B# w& V/ h1 k7 C
' E- ^" b4 b& x3 A; k# }" B
排名: 47、 魏(姓)6 t' a6 [+ ]/ T% {. x
  由来: 在西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中,有一个毕国,统治毕国的君主是毕公高,到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万在晋国做官。晋献公把魏国的旧土地赐给他,作为他的封邑,命为为大夫。晋献公死后,毕万家族势力强大,他的子孙用封邑作为姓,称为魏氏。公元前225年,亡国以后的魏国国民,为纪念故国,用国号为姓氏,又形成一批魏姓居民。魏氏早期主要是在现在的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住到湖北、湖南省境。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经有魏姓居民。魏姓人才济济,秦末有个被陈胜起义军立为魏王的魏咎,他的弟弟魏豹作为汉初诸侯王。西汉有大臣魏相,隋末有个河北农民起义首领魏刀儿,唐代,魏姓有魏徵,、魏元忠、魏知古、魏暮、魏扶等6人先后任宰相。北宋有个诗人叫魏野,南宁有个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明代有个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还有专断国政的宦官魏忠贤。清代有个治程和朱理学的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刑部尚书魏象枢,还有散文学家魏禧,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文学家魏秀仁现代有个作家叫魏金枝。魏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47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4-3-2 18:33 编辑
( i* ~. F, ?( o; Q4 a$ ]1 @3 t3 }7 R- @- D6 _* H. k
排名: 48、薛(姓)6 y9 {5 g, Y" C, S2 K* x
    由来: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是4个母亲生的,分12个姓。其中的任姓,出自黄帝的小独生子禹阳,被封在薛(现在的山东滕县南),建立薛国。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时被齐国所灭掉,公子登到楚国做官,以国号作为姓,就是薛姓。薛姓除了自作姓外,还有出自田姓和若干姓所改,冯姓所在地改三支。田姓薛姓是孟尝群的后裔,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将鲜卑族若干姓改成薛姓。唐朝的薛怀义,本姓冯,名小宝,后来改成姓薛。战国时薛姓已经播迁到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三国时,姓徙居到现在的甘肃境内。唐末,福建薛姓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的人,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历史上知名的薛姓人物较多,北魏有响应盖吴起义的蜀族首领薛永宗。隋代有诗人薛道衡,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唐代,农民出生的大将军薛仁贵,书画家薛稷,诗人薛据,女诗人薛涛,文学家薛用弱;还有高宗时宰相薛振,玄宗时宰相薛讷。北宋有司空、史学家薛居正,书法家薛绍彭。南宋有金石学家、文字学家薛尚功,学者薛季宣。明代有医学家薛立斋,散曲家薛论道。清代有医学家薛雪,嘉庆时象棋名手薛丙,刑部尚书、法学家薛允升,清末外交官、改良主义政治家薛福成。由此可见,薛姓是个人才济济的姓氏。薛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48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4-3-2 18:34 编辑 $ o2 K4 w) R$ y: T! F3 H1 G

: z/ A5 D/ h+ g+ Z* s
排名: 49、叶(姓)
   由来: 提起叶姓,人们很可能会联想到“叶公好龙”的典故。其实,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位勤政爱民、靖难救危、颇有作为的人。中国的叶姓,就源于这位叶公。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春秋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的儿子。被楚昭王封沈诸梁为叶邑尹,在现在河南叶县南面,被称为“叶公”。沈诸梁的子孙用他的封邑作为姓氏,就是叶氏。另外,东汉时有一个叶调国,在现在的今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药定居者,就以“叶”作为姓。看见史书上的叶姓名人,大都出在隋唐以后,唐代有著名道士叶法善,南宋有个文学家叶梦得,还有哲学家叶适,宋、元之际有叶李,因反对贾似道公田法而被流放漳州,后来投元,官至尚书右丞。明代有学者叶子奇,浙、闽、赣边区家民起义首领叶宗留,屡次同魏忠抗争的首辅叶向高,戏曲作家叶宪祖,文学家叶绍袁。清代有戏曲作家叶稚斐,戏曲音乐家叶堂,文学家叶燮,医学家叶天士。近现著名叶姓人物有: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史人一:叶剑英,叶楚伦,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副院长地质学家,叶良辅;物理学家叶企孙;冶金学家叶渚沛;文艺理论家叶以群;小说家叶紫。叶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49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排名: 50、阎(姓)
   由来: 阎姓是由姬姓所衍生的,具体来源有三个,都同带“阎”的地名有关。春秋时,晋成公的独生子懿被封在阎邑,晋升国灭掉以后,懿的子孙散处在河、洛一带,用原封邑为姓氏,就是阎氏,直到西汉末定居于荥阳。春秋时,已经有阎氏生在今天的湖北省境内。东汉的阎穆,为了避难住在巴西安汉(今天的四川南充市北)。东晋以前,阎氏还有迁到今天陕西,甘肃等省的人。唐代,贞观年间所定太原郡的10姓中有阎姓。明,清时期,南方的江苏,湖南等省已经有了阎姓的居民。清代以后,阎姓部分人移居到海外。阎姓的名人,隋代有将作少监,石保公阎毗,和他的儿子立德,都擅长工艺,绘画,驰名隋,唐间。立德的弟弟立本,是唐代著名的画家,高宗时官做到宰相,主要画人物,车马,台阁,尤其擅长写真,又能书法,他画的《历代帝王图》,现在藏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南宋有画家阎次平。明代有抗清义军首领阎应元。清代有诗人阎尔梅,经学家阎若璩。辛亥革命后有曾长期盘踞山西的军阀阎锡山。阎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50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排名: 51、余 (姓)
9 |- x: [" w+ v/ _. h" d   由来: 余氏的祖先是由余。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因避乱逃到西北部的戎(古代族名),后来,由余便在戎做官。由余投奔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穆公的礼遇和重用,他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施展。由余对秦国的“广地益国”,“西霸戎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子孙用他的名作为姓氏,便形成了由,余二姓。秦汉以后,余氏族人向东迁移,一支定居在今天河南的西部,一支迁居江南,主要在今天的安徽,江苏,浙江繁衍,后来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族。南朝宋时有个余齐民,是晋陵(今天的江苏常州)人,以孝顺而出名。除了这个以外,在史书上见不到唐代以前的余姓人物。唐高宗时期(669年)有余姓在福建落籍。唐朝末期的余渊海为了避黄巢兵,从福建同安向北迁邵武,在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到韶州曲江县(今天的广东)武溪,是余氏入粤的始祖。余渊海有三个儿子:从,咸,衮。余从留在曲江,余咸迁到湖南长沙,余衮迁到浙江的钱塘(今天的杭州)。从此以后,从、咸、衮的后裔,又有迁到江西奉新,临川,广东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的人。到了宋代,余氏基本上遍布全闽,而且是人才济济。清代,有余氏从福建迁到台湾,此后又有迁居到海外的。余姓人物,比较有名的是北宋时期的余靖,他三次出使辽国,通晓契丹语,是工部尚书。广州建有“八贤堂”,尊他为八贤之一;元代有监察御史余阙;明代有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余象斗;清代有文学家余怀,经学家余萧客;光绪年间四川人民反洋教的武装起义首领余栋臣。余姓在宋代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90位,余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51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排名: 52、潘(姓)
  由来: 春秋时期淮河流哉有一个小国叫潘国,这个地方可能在现在的河南固始县境。很可能是楚国兼并潘国后在他的故地安置城邑的,潘国的子孙用国号作为姓,就是潘姓。潘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就是北魏的孝文帝迁都到洛阳以后将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多罗姓改为单姓潘姓。从根本上讲,潘姓是黄帝的后裔。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所以潘姓大多以潘作为始祖。西藏自治区晋升时,潘姓已成为名门望族,到了唐代,又在广宗(现在的河北境)、汉寿、冯翊(现在的陕西西安)、河南(现在的洛阳)等地成为著姓。此后,子孙因任官等原因又分出隋州、杭州等支脉。甭代,潘姓不公广泛地分布在冀、鲁、豫、苏、皖、浙、湘、鄂、闽、粤、滇、晋、陕、甘等省,而且从康熙年间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到东南亚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基立业。西晋有文学有潘岳,善长于诗赋,被称为潘郎,后来常借用称妇女所在地爱慕的男子。北宋初年有大将潘美。明代有水利家潘季训,曾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27年,还有文学家潘之恒。明、清之际有思想家潘平格,史学家潘柽章。清代有江南溧阳家民起义领袖潘茂、潘珍,学者潘耒,诗人潘德舆,上海小刀会首领潘起亮,水族家民起义首领潘新简。现代有个诗人潘漠华,于此可见,潘姓不乏历史名人。旅居海外的潘姓华人,印尼华人潘国强,善营草药,所办雄鸡草药厂为印尼最大的草药厂之一,新产品行销全国和东南亚,并多次在国妹展销会上获取优质奖,所在地以而被子誉为印尼“草药业大王”。潘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52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5 23: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